乳果糖对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易位性肝硬化的影响

乳果糖对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易位性肝硬化的影响

一、The effect of lactulose on endotoxemia and 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cirrhosis(论文文献综述)

王会敏[1](2021)在《利福昔明对SIBO阳性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内毒素、TLR4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硬化患者常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胃肠道是其最常累及的肝外器官,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症状,这与SIBO本身引起的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目前有较多研究[1-5]表明SIBO在肝性脑病、内毒素血症等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SIBO是否参与肝硬化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研究较少。此外,SIBO引发的高内毒素血症中的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TLR4的配体之一,两者结合后可诱发大量炎性因子的释放,加重肝硬化病情。在2000年[6]首次证明利福昔明具有治疗SIBO的功效,目前该药也被广泛用于防治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中,但其具体机制有待探讨。因此,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应用利福昔明部分抑制SIBO的同时,观察能否通过调节LPS-TLR4这一靶点来延缓肝硬化病情的进展。目的探讨SIBO在乙肝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症状中的作用;评估利福昔明干预后胃肠道症状的改善情况;观察利福昔明干预后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和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利福昔明应用于SIBO阳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纳入的所有乙肝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SIBO的检测,并同时进行胃肠道症状积分的评估。对SIBO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保肝降酶等常规治疗且病情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给予利福昔明(昔服申,意大利阿尔法韦氏曼制药公司,200 mg×12粒)治疗,每天2次,每次400 mg,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再行胃肠道症状积分的评估及SIBO的检测。同时,对所有SIBO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应用利福昔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内毒素、TLR4水平的测定,观察其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乙肝肝硬化组SIBO阳性发生率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6,Z=-3.85,P<0.05);与健康组相比,Child-Pugh A级的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及胃肠道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χ2=0.94,Z=-1.59,P>0.05);Child-Pugh B级、C级的肝硬化患者SIBO阳性发生率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1.80、28.47,Z=-4.21、-4.13,P<0.05)。且在代偿期肝硬化(A级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B及C级组)两组的比较中SIBO阳性的发生率及胃肠道的症状积分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t=-10.55,P<0.05)。见表1。2.SIBO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8.92±2.02)高于SIBO阴性患者(7.38±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2),见表2。3.24例SIBO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利福昔明治疗后16例转阴,同时治疗后胃肠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46±3.33 VS 8.92±2.02,t=3.6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且治疗后SIBO转阴的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n=16,3.63±0.96)较SIBO仍阳性的患者(n=8,6.13±3.4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P=0.01),见表4。4.利福昔明治疗后内毒素水平为0.42±0.05较治疗前水平0.56±0.10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t=6.20,P=0.00),见表5。5.利福昔明治疗后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细胞的GMF为26.13±3.13较治疗前22.92±2.72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5),见表5。结论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易发生SIBO,且较易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2.口服利福昔明后能够部分抑制SIBO,同时消化道不适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SIBO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现的胃肠道症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也为治疗肝硬化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提供了新的方向。3.利福昔明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下降及TLR4表达下调,提示利福昔明可能通过抑制内毒素、下调TLR4来发挥作用。

刘璨宇[2](2021)在《低FODMAP饮食对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根据新近流行病学调查,肝硬化已成为全球第14位导致死亡的疾病之一。在肝硬化众多病因中,不同于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致病,我国肝硬化发病原因多为病毒感染,尤其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据统计,由于我国人口增加、年龄构成比变化导致肝硬化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所上升,慢性肝病患者最终因病情进展至肝硬化、肝癌死亡,目前治疗该病多采用抗病毒、防治并发症、改善肝功能等综合方案[1]。肝硬化时各种病理机制导致肠道菌群出现紊乱,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最为常见,随着对“肠-肝轴”机制的不断研究,我们了解到SIBO可进一步加重肝硬化病情,同时大部分SIBO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等胃肠道症状,从而影响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低可发酵寡糖、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Monoaccharides,and polyols,FODMAPs)饮食方案可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上述胃肠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目的探究低可发酵低聚糖、二糖、单糖、多元醇(FODMAPs)饮食对肝硬化且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阳性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郑州人民医院2019年年度乙肝肝硬化具有胃肠道症状且氢呼气试验阳性的73名患者,分为观察组(n=37)、对照组(n=36)。在6周的研究时间内,两组患者在维持原有治疗不变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严格执行低FODMAP饮食方案,对照组保持原有饮食方案。对比两组的IBS症状量表(IBS-SS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产氢值(PH2)及握力值(GS)的变化。结果饮食干预6周后,观察组IBS-S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86.77±67.82vs130.74±73.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9,P<0.05);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62.89±4.69vs73.47±4.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35,P<0.001);观察组PH2较同期对照组略有下降(39.83±15.94vs48.66±1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03,P<0.05);观察组GS与同期对照组相比(22.97±8.79vs23.06±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2,P>0.05)。结论低FODMAP饮食可有效改善肝硬化且SIBO阳性患者短期内的胃肠道症状。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3](2020)在《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指出肠道是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与治疗策略[1]。微生态干预在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综合治疗中也受到了高度重视。高通量宏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研究发现,肠道内可能栖息着种类更多的细菌,其总生物量接近于

李树志[4](2020)在《毒消肝清丸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造模法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研究院内制剂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通过观察其对大鼠内毒素含量变化、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变化、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NF-κB、RIPI、TRAF6阳性细胞数量,明确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6只,造模组60只。正常组正常饲养,造模组给40%CCL4橄榄油溶液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首次剂量按0.5ml/100g剂量,之后每次按0.3ml/100g剂量,每周两次。同时用89.5%玉米面,0.5%胆固醇,10%猪油混合饲料喂养,并以10%酒精作为其唯一饮料,造模周期为8周。造模过程中模型组有17只死亡,造模结束取3只大鼠检测内毒素含量以及观察肝脏结构变化,明确造模成功。并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组、乳果糖组(2.1g/kg)、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223.4mg/kg、111.7mg/kg、58.9mg/kg),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乳果糖组按上述剂量给予乳果糖溶液每天一次,毒消肝清丸组按上述剂量每天给药1次,持续给药8周。取肝脏及回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肝脏及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鲎试剂显色基质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RT-PCR法检测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MyD88、NF-κB;Western blot检测TLR4、MyD88、NF-κB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NF-κB、RIPI、TRAF6表达情况。结果:1.毒消肝清丸对大鼠血浆内毒素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内毒素含量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内毒素含量显着性降低(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内毒素含量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毒消肝清丸高、中剂量组血浆内毒素降低尤为显着(P<0.01)。2.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以及TNF-α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及高、中和低剂量组毒消肝清丸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1);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血浆内毒素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及高、中和低剂量组毒消肝清丸血清IL-6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毒消肝清丸高、中剂量组存在差异(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和中剂量血清IL-6含量具有差异(P<0.05)。3.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 m RNA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间比较,与毒消肝清丸低剂量比较,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尤其明显(P<0.05),毒消肝清丸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肝脏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组间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肝脏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4.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组间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5.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间比较,与毒消肝清丸低剂量比较,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尤其明显(P<0.05),毒消肝清丸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肝脏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组间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肝脏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6.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TLR4、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回肠TLR4、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高、中大鼠回肠TLR4、MyD8蛋白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药物组间比较,高、中组大鼠回肠TLR4、MyD88蛋白表达量较低剂量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中剂量NF-κB回肠蛋白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药物组间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表达量无差异(P>0.05),中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7.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TLR4、NF-κB、RIPI、TRAF6免疫组化染色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NF-κB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组明显下降(P<0.01);与毒消肝清丸低剂量比较,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下降尤其明显(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RIPI、TRAF6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间比较,与低剂量组,高、中剂量组肝脏阳性细胞数无显着差异(P>0.05)。8.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回肠TLR4、NF-κB、RIPI、TRAF6免疫组化染色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NF-κB、RIP1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毒消肝清丸高、中组阳性细胞数无差异(P>0.05)。药物组间比较,与低剂量组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和中剂量组回肠阳性细胞数有差异(P<0.05)。药物组间比较,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RIP1阳性细胞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TLR4、TRAF6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组明显下降(P<0.01);与低剂量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下降尤其明显(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回肠阳性细胞数无差异(P>0.05)。结论:1.毒消肝清丸有效降低肝硬化内毒素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2.毒消肝清丸有效降低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3、毒消肝清丸有效降低肝脏组织和回肠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4、毒消肝清丸保护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董敏,张小强,乔亚琴,于舒芃,于晓辉,熊婉媛[5](2018)在《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反复的肝细胞慢性炎症、肝纤维化,最后发展为以假小叶形成为主的肝脏病理性改变。肝硬化形成后由于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合成功能、分泌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功能障碍,导致远隔肝脏的相应脏器发生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形成一系列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门脉高压性胃病、肠道微生态紊乱等,而肠道微生态紊乱虽然没有显而易见的形态学改变,但其紊乱会引起肠道的继发感染、内毒素血症等,且加重肝性脑病、自发性

陈光耀[6](2018)在《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其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变化》文中指出背景我国是肝病大国,慢性肝病患者逾亿,其中肝硬化患者是目前肝病的主要致死人群。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长期病程,与病毒、酒精、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表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参与了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且其随体内多种因素调节而变化,如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内毒素等[1,2]。肝硬化患者易发生肠道菌群的紊乱,其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最为常见,而SIBO又可促进并加重肝硬化的发展,但其是否也通过影响TLR4的调节参与肝硬化进程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研究SIBO及其与外周血TLR4的表达改变在肝硬化发病中的具体机制,并对其进行及时检测与干预,从而减缓肝硬化进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SIBO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和16例健康人小肠细菌生长情况,并将其前90分钟内各时段氢呼气值求和作为小肠细菌生长的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IL-6的水平,用鲎试剂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硬化患者SIBO检出率为42.5%(17/40),显着高于健康人的6.3%(1/16,P<0.01);肝硬化患者LHBT集值、外周血内毒素、IL-6及TLR4水平分别为(117.22±46.37)ppm、(0.15±0.08)EU/ml、(78.66±28.92)pg/ml、(24.67±9.94)GMF,显着高于健康人的(34.94±17.08)ppm、(0.02±0.01)EU/ml、(22.14±5.93)pg/ml、(14.55±5.25)GMF(P均<0.01);肝硬化SIBO阳性患者LHBT集值、外周血内毒素、IL-6及TLR4水平分别为(176.26±58.53)ppm、(0.27±0.10)EU/ml、(88.95±27.87)pg/ml、(29.86±11.06)GMF,显着高于肝硬化SIBO阴性患者的(87.23±42.01)ppm、(0.11±0.04)EU/ml、(60.35±17.92)pg/ml、(17.78±6.95)GMF(P均<0.01);肝硬化患者的LHBT集值与外周血内毒素、TLR4呈正相关(P值均<0.01),且内毒素度浓与IL-6、TLR4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较高的SIBO发生率,且外周血内毒素、IL-6、单核细胞表面TLR4水平升高,SIBO通过其相关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导致TLR4表达上调,参与肝硬化病情的发展。

寇永锋[7](2017)在《“香胃联合方组”防治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从湿浊角度分析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机,探讨香胃联合方组对复合因素诱导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明确香胃联合方组对内毒素导致肝硬化大鼠肝脏保护作用,揭示香胃联合方组防治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作用机理,为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8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香胃联合预防组(简称预防组)10只,乳果糖预防组(简称预对组)10只及纯造模组5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均使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制造肝硬化模型。按首次0.5ml/l00g、之后0.3ml/l00g剂量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一周二次,同时辅以89.5%玉米面、10%猪油和0.5%胆固醇混和饲料喂养,以10%酒精为唯一饮料。造模期间,预防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6.875g·kg-1d-1、胃苓汤7.188 g·kg-1d-1隔日交替灌胃;预对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2.083g·kg-1d-1灌胃,日一次;正常组和纯造模组每日一次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造模持续8周。造模过程中,大鼠死亡19只,其中预防组死亡1只,预对组死亡2只,纯造模组死亡12只,用于判定造模情况处死4只,其中正常组处死2只,纯造模组处死2只。造模成功后,将纯造模组再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9只,香胃联合方组(简称香胃组)8只,香砂六君子汤组(简称香砂组)8只,胃苓汤组(简称胃苓组)8只,乳果糖对照组(简称治对组)8只。预防组、预对组继续给予相应的药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继续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香胃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6.875g·kg-1d-1、胃苓汤7.188 g·kg-1d-1隔日交替灌胃;香砂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6.875g·kg-1d-1灌胃,日一次;胃苓组给予胃苓汤7.188 g·kg-1d-1灌胃,日一次;治对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2.083g·kg-1d-1灌胃,日一次;用药共持续4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情况,用药治疗结束后处死取材。肉眼观察大鼠新鲜肝脏;计算大鼠肝重指数和脾重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肝功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b(白蛋白)、glb(球蛋白)、a/g(白蛋白/球蛋白)指标;鲎试剂显色基质法检测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o(一氧化氮)、ha(透明质酸)、ln(层粘连蛋白)、pcⅢ(Ⅲ型前胶原)、Ⅳ-c(Ⅳ型胶原)、tnf-α(肿瘤坏死因子-a)、il-6(白细胞介素-6)、ifabp(肠脂肪酸结合蛋白)、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hyp(羟脯氨酸)及小肠组织s-iga含量;取大鼠肝脏组织作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评定肝硬化损伤程度;取回肠组织作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大鼠肝组织α-sma(α-平滑肌肌动蛋白)、tlr4(toll样受体4)、nf-κb(核转录因子-κb)表达;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tlr4mrna、myd88mrna、nf-κbmrna表达;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小肠组织occludinmrna表达。结果:1香胃联合方组、香砂六君子汤、胃苓汤和乳果糖均能改善大鼠的一般状况,增加体重,其中香胃组、香砂组、胃苓组之间在体重增加方面无明显差异,而与治对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预防组与香胃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2肝重指数和脾重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差异显着(p<0.01);预防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与预防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香胃组、胃苓组和香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香胃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对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和香砂组差异明显(p<0.05);与正常组相比,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3肝功、ha、ln、pcⅢ、Ⅳ-c、no、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hyp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和治对组差异显着(p<0.01);预防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与预防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香胃组、胃苓组和香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香胃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治对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和香砂组差异明显(p<0.05);与正常组相比,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4内毒素、ifabp及d-乳酸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差异性明显(p<0.01);预防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与预防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香胃组相比,胃苓组和香砂组差异明显(p<0.05);与香胃组相比,预对组和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对组相比,胃苓组和香砂组差异明显(p<0.05);胃苓组和香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5肝组织病理:各组大鼠肝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差异显着(p<0.01);预防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与预防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香胃组、胃苓组和香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香胃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对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和香砂组差异明显(p<0.05);与正常组相比,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6小肠组织病理: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绒毛脱落,固有层裸露,肠黏膜损伤程度重;预防组与预对组大鼠小肠黏膜绒毛顶端上皮下可见囊状间隙,肠黏膜损伤程度轻,两组比较,预防组更轻;香胃组、香砂组与胃苓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少数绒毛顶端脱落,固有层明显水肿。香胃组与香砂组、胃苓组比较,肠黏膜损伤程度轻,与预对组比较肠黏膜损伤程度重;治对组小肠黏膜损伤程度介于模型组与治疗组之间。7肝组织α-sma、tlr4、nf-κb免疫组化半定量及tlr4mrna、myd88mrna和nf-κb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差异性显着(p<0.01)。预防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与预防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香胃组、胃苓组和香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香胃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对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和香砂组差异明显(p<0.05或p<0.01);与正常组相比,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8小肠组织s-iga含量及occludin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差异明显(p<0.01);预防组与预对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与预防组相比,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香胃组相比,胃苓组和香砂组差异明显(p<0.05);与香胃组相比,预对组和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与治对组相比,胃苓组和香砂组差异明显(p<0.05);胃苓组和香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预防组、预对组、香胃组、胃苓组、香砂组及治对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香胃联合方组可以有效清除肠道内毒素,改善肠黏膜通透性,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减轻肝脏损伤,延缓大鼠肝硬化的进展,早期预防用药效果更好。其作用机理可能为:1香胃联合方组通过减少肝硬化大鼠血清d-乳酸、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提高s-iga的分泌水平,从而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2香胃联合方组通过抑制血浆内毒素引起的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下调TLR4蛋白、MyD88蛋白及NF-κB蛋白表达,减少血中TNF-α、Il-6和NO水平,从而减轻内毒素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损害。3香胃联合方组通过改善肝功,减少血浆内毒素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降低肝组织Hyp及α-SMA含量,从而延缓大鼠肝硬化的进展。

熊壮[8](2015)在《基于“下法”毒消肝清丸调控肝硬化大鼠肠粘膜PI3K/Akt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大鼠模型,观察中药毒消肝清丸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和PI3K、p-Akt、NF-kB、Ik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毒消肝清丸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干预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Wistar大鼠88只,适应环境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对照组、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各16只。经给予50%四氯化碳溶剂大鼠大腿根部皮下注射,每次每只0.5 ml·100g-1,2次·wk-1,并根据体重变化调整剂量,共12周,成功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均给予相应药物灌服。空白组:同期相同条件下饲养,每日给予蒸馏水2ml/100g灌胃;模型组:同期相同条件下饲养,每日给予蒸馏水2ml/100g灌胃;高剂量组(223.4mg/kg):日一次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周;中剂量组(111.7mg/kg):日一次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周;低剂量组(58.9mg/kg):日一次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周;乳果糖组(配置浓度100g/L,以1ml/100g灌胃):日一次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周。结果:1、一般状态观察:毒消肝清丸各组和乳果糖组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中、高剂量组好于对照组,但较正常组仍有差距。大鼠死亡率也以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最低为31.25%,模型组50%,乳果糖组37.5%,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37.5%,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43.75%。2、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组表现为正常大鼠肝脏形态,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排列成索状,可见中央静脉周围放射状分布,肝血窦清晰可见,肝小叶结构正常;模型组肝小叶结构消失,肝细胞体积增大,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多核肝细胞,肝细胞脂肪变,有纤维组织增生并填充于肝细胞间,形成假小叶。低剂量组肝小叶结构破坏,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浸润,纤维组织增生,间隔的形成有所减少;中剂量组可见肝小叶结构的破坏,气泡样变性肝细胞、炎症细胞少,偶可见坏死细胞,可见纤维组织增生,间隔形成减少,好于模型组,但较正常组差;高剂量组介于低剂量和中剂量组镜下观察之间;乳果糖组与模型组相似。3、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组表现为正常大鼠肠粘膜绒毛形态;模型组大鼠肠粘膜绒毛可见萎缩、缩短、断裂,甚至可见水肿,上皮下间隙增大,有炎症细胞浸润到粘膜固有层乃至肌层,上皮层和固有层有分离现象,粘膜层组织疏松;治疗组可见肠粘膜绒毛排列整齐,粘膜层变得紧致,上皮下间隙缩小,水肿减轻,同时炎症细胞数量减少,其中以中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乳果糖组也可见上述改善,但不甚明显。经评分后比较,毒消肝清丸低、中、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乳果糖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中剂量组评分仍高于正常组(p<0.01)。4、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组织pi3k/akt通路的影响:(1)免疫组化观察肠道组织中pi3k蛋白的表达:空白组未见pi3k蛋白的表达,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差异;而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乳果糖组肠道组织中pi3k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其中以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表达最为明显;乳果糖组和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表达含量相似(p<0.05);毒消肝清丸中、高剂量组表达高于乳果糖组(p<0.05或p<0.01)。(2)免疫组化观察肠道组织中p-akt蛋白的表达:空白组未见p-akt的表达,而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乳果糖组肠道组织中p-akt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无差异;仅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乳果糖组和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表达含量相似(p<0.05),但明显低于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p<0.01)。(3)westernblot检测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pi3k蛋白含量: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肠道组织pi3k蛋白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毒消肝清丸高剂量组和乳果糖组与模型组无差异;而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表达高于乳果糖组(p<0.01),而毒消肝清丸低、高剂量组与乳果糖组相似。p-akt蛋白含量:毒消肝清丸低、中剂量组和乳果糖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表达高于乳果糖组(p<0.05),而毒消肝清丸高剂量组表达则低于乳果糖组(p<0.05)。5、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组织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1)免疫组化观察肠道组织中nf-kb蛋白的表达:空白组未见nf-kb蛋白的表达,而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和乳果糖组肠道组织中nf-kb蛋白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其中以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表达最为明显;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表达含量低于乳果糖组(p<0.05);毒消肝清丸低、高剂量组与乳果糖组相似。(2)免疫组化观察肠道组织中ikb蛋白的表达:空白组未见ikb蛋白的表达,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差异;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乳果糖组肠道组织中ikb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其中以毒消肝清丸中、高剂量组表达最为明显;毒消肝清丸中、高剂量组表达高于乳果糖组(P<0.05或P<0.01);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与乳果糖组相似。(3)Western blot检测NF-k B、Ik B蛋白表达水平:NF-kB蛋白含量:毒消肝清丸低、中、高剂量组肠道组织NF-k B蛋白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而乳果糖组与模型组无差异;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表达高于乳果糖组(P<0.01),而毒消肝清丸低、高剂量组与乳果糖组相似。Ik B蛋白含量:毒消肝清丸低、中、高剂量组和乳果糖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毒消肝清丸中、高剂量组表达高于乳果糖组(P<0.01);毒消肝清丸低剂量组与乳果糖组相似。6、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空白组未见凋亡细胞的表达,毒消肝清丸低、中、高剂量组和乳果糖组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毒消肝清丸中剂量组又明显低于乳果糖组(P<0.01),其余各组与乳果糖组无差异。结论:1、毒消肝清丸具有改善肝硬化大鼠一般状态,维持肠粘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性以及保护肝脏的作用。2、毒消肝清丸可能是通过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肠粘膜细胞凋亡,保护肠粘膜屏障。3、毒消肝清丸可能是通过下调NF-kB信号通路,减轻肠道炎症损伤的作用,保护肠粘膜屏障。4、毒消肝清丸具有抗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保护肠粘膜屏障。5、综合上述实验结果,依据中医下法创立的毒消肝清丸具有抗炎,抗凋亡作用,为解释其补气健脾、滋阴清热、泻毒导滞保护肝肠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

张军会[9](2014)在《降脂消毒饮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SD大鼠酒精性脂肪肝(AFL)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模型,并研究降脂消毒饮对AFL并IETM模型的治疗作用、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①建立AFL并IETM模型:模型组、乳果糖组依次以30%、40%、50%的酒精15ml·Kg-1·d-1按周递增灌胃,每日早晚分两次灌胃,同时给予5%的酒精为唯一饮料,自第3周乳果糖组增加乳果糖(1.35g·Kg-1·d-1)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时间均为7周。并自第3周末开始每组各抽取6只,观察肝指数、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D乳酸(D-LAC)和二胺氧化酶(DAO)、血浆内毒素(LPS)、肝脏病理形态学指标。②降脂消毒饮对AFL并IETM模型的治疗作用、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建立大鼠AFL并IETM动物模型。并分别在中断酒精刺激和继续酒精刺激的情况下,以降脂消毒饮半量(7.88g·kg-1·d-1),常量(15.75g·kg-1·d-1)、2倍量(31.5g·kg-1·d-1)、4倍量(63g·kg-1·d-1)、8倍量(126g·kg-1·-1)、护肝片(0.39g·kg-1·d-1),乳果糖(1.35g·Kg-1·d-1)进行干预。观察肝指数、血清AST和ALT、肝脏组织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血浆LPS、肝脏病理形态学指标。③降脂消毒饮对AFL并IETM模型保护作用的机制:建立大鼠AFL并IETM模型。在继续酒精刺激的情况下,以降脂消毒饮4倍的剂量(63g·kg-1·d-1)进行干预。观察指标有血清AST和ALT、血浆LPS、血清D-LAC和DAO、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基因和蛋白表达、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和蛋白表达、清道夫受体(SR)基因和蛋白表达、肝组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I0)、肿瘤坏死因子a (TNF-a)、γ干扰素(IFN-γ)。④降脂消毒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保护作用:以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并分别在中断高脂饲料和继续高脂饲料喂养的情况下,以药物降脂消毒饮(15.75g·kg-1·d-1)、血脂康(0.14g·kg-1·d-1)、辛伐他汀(0.9mg·kg-1·d-1)进行干预。观察指标有肝指数、血清AST和ALT、肝脏组织和血清TG和TC、肝脏病理形态学指标。结果:①造模5周模型组各项指标符合AFL的要求,同时血浆LP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模型组血浆LPS水平与肠黏膜通透性(血清D-LAC和DAO)、肝损伤程度(血清AST, ALT)表现一致。②治疗作用及量效关系:降脂消毒饮常量组各指标的改善总体上优于护肝片组、乳果糖组;2倍组、4倍组、8倍组的治疗作用优于其它组,而2倍组、4倍组、8倍组总体疗效相当;在不超过2倍剂量时,随着剂量增加,各指标也相应地改善。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降脂消毒饮常量组各指标的改善总体上优于护肝片组、乳果糖组;4倍组、8倍组的保护作用优于其它组,4倍组、8倍组疗效相当;在8倍剂量范围内,随着降脂消毒饮剂量的增加,各指表也相应地改善。③模型组和4倍组血清D-LAC、DAO水平的变化与血浆LPS、血清AST和ALT水平变化一致;模型组和4倍组CD14、TLR4基因水平和蛋白表达、及IL-1、IL-6、IL-8、TNF-a、IFN-γ水平与血浆LPS、血清AST和ALT水平变化一致,而SR基因和蛋白表达及IL-10水平与血浆LPS、血清AST和ALT变化相反。④降脂消毒饮组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模型各指标的改善总体上优于血脂康组、辛伐他汀组。结论:①以上述方法5周可成功建立AFL并IETM动物模型;各种原因导致肠黏膜通透性的升高是血液中LPS升高的主因,IETM在酒精性肝损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减少肠道对LPS的吸收,抑制血液中LPS的水平,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内毒素性肝损伤。②在中止酒精刺激和继续酒精刺激的情况下,降脂消毒饮对大鼠AFL并IETM都具有良好的疗效,中药复方降脂消毒饮有可能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AFL并IETM和防止其进一步进展的有效药物;降脂消毒饮2倍剂量为治疗大鼠AFL并IETM的最佳剂量;降脂消毒饮4倍剂量为防止大鼠AFL并IETM的进展的最佳剂量;治疗作用量效关系:在不超过2倍剂量时,随着剂量增加,疗效也相应地增加,而2倍、4倍、8倍剂量疗效相当,无明显的量效关系;保护作用量效关系:在8倍剂量范围内,随着降脂消毒饮剂量的倍数增加,其疗效也相应的增加,但其疗效的增加并不呈倍数关系。③降脂消毒饮可以通过改善因酒精刺激造成的肠黏膜通透性改变,保持肠黏膜的完整性,从而抑制肠道LPS渗漏入血,改善LPS性肝损伤;降脂消毒饮上调SR基因和蛋白表达及抗炎因子IL-10水平,下调CD14、TLR4基因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LPS-TLR4信号通路中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LPS性肝损伤。④在中断高脂饲料和继续高脂饲料情况下,降脂消毒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都具有较明显的疗效;降脂消毒饮对酒精和高脂饮食复合因素诱导的脂肪肝模型可能同样有良好疗效。

刘洋[10](2014)在《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及中医证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根据其核心病机,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健脾化湿解毒方加减口服联合理气消积除胀贴敷脐外用的中西医结合治法治疗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动态观察。2分析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分型,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初步探讨不同证型与相关检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2013年5月—2014年2月期间,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符合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诊断及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共60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针对病因治疗、保肝治疗、营养和支持治疗、维持肠道微生态环境治疗、肝硬化并发症治疗等),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及健脾化湿解毒方加减口服联合理气消积除胀贴敷脐外用)。动态观察基线、治疗1w、2w、随访2w时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机制及血氨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医症状评分(症状总评分、主症评分、单项症状评分)、肠功能障碍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采集并记录入组的60例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并归纳、总结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分型;并对不同证型与相关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门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长度、脾脏厚度;实验室检查:辅助性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基线时,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DBIL、ALB,血常规WBC、 NE,以及中医症状评分(症状总评分、主症评分、单项症状腹胀、纳呆评分)肠功能障碍评分(总评分、肠鸣音减弱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治疗1w时,中医症状总评分、主症评分、单项症状腹胀评分、症状纳呆评分及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治疗2w时,单项症状腹胀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治疗2w时,两组患者血清中TBIL、DBIL, WBC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随访2w时,两组患者血清AL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治疗1w、2w、随访2w时,中西医组在症状改善、肠功能障碍评分改善有效率方面均高于西医组;此外,中西医组在减少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率方面优于西医组。2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患者出现频数最高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腹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肢体困重、小便色黄。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基本证型归纳为气滞血瘀证、湿热内阻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按照是否以气虚证为主为鉴别点,基线时以气虚证为主者与非以气虚证为主者血清T细胞亚群中CD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核心病机为“脾虚气滞,湿毒内蕴”。健脾化湿解毒方加减口服联合理气消积除胀贴敷脐治疗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具有健脾益气、理气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化浊、通腑泄浊之功效,其能够促进黄疸的消退;能够促进血白蛋白的合成,改善肝脏的储备、合成能力。此外,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肠功能障碍程度评分以及腹胀、食欲不振等常见临床症状;减少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率。2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气虚为主者与机体免疫调节能力下降相关。

二、The effect of lactulose on endotoxemia and 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cirrho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ffect of lactulose on endotoxemia and 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cirrhosis(论文提纲范文)

(1)利福昔明对SIBO阳性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内毒素、TLR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利福昔明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 英文缩写词汇表
附录 B 胃肠道症状积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低FODMAP饮食对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微生态失衡在慢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代谢性疾病
3 肝硬化
    3.1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应用
    3.2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3.3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肝性脑病中的应用
4 肝衰竭与肝移植
    4.1 肝衰竭
    4.2 肝移植
5 胆道疾病
    5.1 胆石症与肠道微生态
    5.2 胆囊切除后综合征
6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
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9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
10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微生态综合治疗
    10.1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要点
    10.2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营养及微生态治疗
11 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及2019-nCoV感染的微生态干预
12 FMT在微生态失衡中的应用

(4)毒消肝清丸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硬化动物模型制备研究概述
        1 单因素肝硬化造模
        2 复合因素肝硬化造模的主要方法
        3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造模
    综述二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
        1 肝硬化内毒血症的产生机制
        2 内毒素导致肝损伤机制
        3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
        4 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主要机制
    综述三 中医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
        1.中医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辨证论治
        3.外用方法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
        4.单味中药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5.大黄与“下法”
实验一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脏及回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采集及检测
    4.实验结果
    5.讨论
    6.小结
实验二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功及各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采集及检测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三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采集及检测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本文创新点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常肠道微生态
二、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紊乱
三、肝硬化肠道微生态紊乱与并发症的关系
四、肝硬化肠道微生态紊乱的治疗

(6)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其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香胃联合方组”防治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2.1 分组、造模及给药
        2.2 标本的采集
    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肝重和脾重指数
        3.3 肝功能指标的测定
        3.4 血浆内毒素的检测
        3.5 肝、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3.6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O、HA、LN、PCⅢ、Ⅳ-C、TNF-α、IL-6、IFABP、D-乳酸水平以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小肠组织S-IgA水平
        3.7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α-SMA、TLR4、NF-κB蛋白表达
        3.8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大鼠肝组织TLR4mRNA、NF-κB mRNA、MyD88 mRNA及小肠组织Occludin mRNA的转录水平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分析
    1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及肝、脾指数的影响
        1.1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1.2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1.3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重指数、脾重指数的影响
    2 肝脏、回肠病理组织学观察
        2.1 肝脏、回肠外观
        2.1.1 肝脏外观
        2.1.2 回肠外观
        2.2 肝脏、回肠光镜观察
        2.2.1 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
        2.2.2 肝脏组织Masson染色观察
        2.2.3 小肠组织HE染色观察
    3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AST、ALT、ALB、GLB、A/G的影响
    4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5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NO水平的影响
    6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7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8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血清IFABP和D-乳酸水平的影响
    9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Hyp的影响
    10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小肠组织S-IgA的影响
    11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α-SMA、TLR4、NF-κB表达的影响
        11.1 各组大鼠肝组织α-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11.2 各组大鼠肝组织TLR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11.3 各组大鼠肝组织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
        11.4 各组大鼠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半定量分析
    12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TLR4mRNA、MyD88mRNA和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
        12.1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TLR4mRNA表达的影响
        12.2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My D88mRNA表达的影响
        12.3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
    13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肠组织Occludin mRNA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病机特点
    2 香胃联合方组组方依据及方解
    3 香胃联合方组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香胃联合方组预防和改善大鼠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4.1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一般情况影响
        4.2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重指数、脾重指数的影响
        4.3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功的影响
        4.4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4.5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Hyp的影响
        4.6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α-SMA的影响
        4.7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5 香胃联合方组对“肠-肝轴”影响
        5.1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5.2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肝组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影响
        5.3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血清TNF-α、IL-6 和NO等细胞因子影响
    6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肠粘膜影响
        6.1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血清I-FABP和D-乳酸水平的影响
        6.2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肠组织S-IgA的影响
        6.3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影响
        6.4 香胃联合方组对大鼠肠组织病理的影响
    7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的复制
        7.1 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复制
        7.2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的复制
    8 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 附图
    3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8)基于“下法”毒消肝清丸调控肝硬化大鼠肠粘膜PI3K/Akt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肝硬化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2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3 中医下法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1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组织及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2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组织PI3K/Akt通路的影响
    3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组织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
    4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讨论
创新点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9)降脂消毒饮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的确立及肠黏膜通透性、内毒素、肝损伤的动态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2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降脂消毒饮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的治疗作用、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降脂消毒饮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部分 降脂消毒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及中医证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析
    肝硬化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中医认识
    肝硬化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证候要素分析
    不同证候特点与检查指标间的关系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The effect of lactulose on endotoxemia and intestin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cirrhosis(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福昔明对SIBO阳性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内毒素、TLR4表达的影响[D]. 王会敏.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低FODMAP饮食对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D]. 刘璨宇.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08)
  • [4]毒消肝清丸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D]. 李树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J]. 董敏,张小强,乔亚琴,于舒芃,于晓辉,熊婉媛. 肝脏, 2018(05)
  • [6]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其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变化[D]. 陈光耀. 新乡医学院, 2018(11)
  • [7]“香胃联合方组”防治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D]. 寇永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8]基于“下法”毒消肝清丸调控肝硬化大鼠肠粘膜PI3K/Akt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D]. 熊壮.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04)
  • [9]降脂消毒饮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军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肝硬化伴肠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及中医证候分析[D]. 刘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乳果糖对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易位性肝硬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