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杭州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和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会空前

2000年杭州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和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会空前

一、2000年杭州市优质农产品展销暨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会盛况空前(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指出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杨亮[2](2012)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淄博——海岱之间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经哺育出辉煌灿烂的齐文化,而齐文化不仅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和重要组成部分。务实、开放、多元、变革、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在“膏壤千里,粟如丘山”且风炎土灼的齐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品类繁复、工艺精湛、独树一帜的民间工艺文化便是孕育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枝奇葩。齐文化“重农兴商”的历史传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新型经济、文化格局中依然不失借鉴和启迪意义。民间工艺文化更是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环境中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明晰如何变革民间工艺的传统文化优势形成淄博文化资源的产业优势、如何借助民间工艺的大众文化力量培育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在选题、调研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获得资料的途径包括:实地调查法(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或手工艺者面谈并做记录)、函询法(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组织发放咨询信函、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查阅法(图书馆、民艺馆、博物馆、档案馆和电子资源)等等。历史研究中的时空结合法,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内探索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事实、揭示意义、解释原因、预测趋势。下面是各部分内容的提要:在引论中明示出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研究选题的原因和依据。界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并对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首先对淄博民间工艺进行类别研究。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对淄博当地的民间工艺品类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历史梳理,理清每种民间工艺的起源、鼎盛、衰落或者消失的时间、地点和代表性事件,由此证明淄博有史以来确实是民间工艺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具体民间工艺品类包括最主要的陶瓷和丝绸(此亦为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及其衍生品刻瓷工艺、琉璃工艺以及内画工艺、淄砚工艺、铜响乐器、蹴鞠制造工艺等等不一而足。其次深入分析了博民间工艺发展的原因。主要是针对淄博各种民间工艺,分析其产生、鼎盛、衰落和消亡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部分。比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煤炭、矿石、铁、铜等主要矿产资源以及农副产品资源等,此为相对稳定的地理决定性。而社会历史因素比之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深刻、复杂和富于变化,诸如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态、国家政治制度、阶级阶层关系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流行时尚、风俗习惯等外部因素以及淄博地区广大民众的品格气质、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都会共同作用于民间工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再次全面分析了是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涵。第一触及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核,亦即造物思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造物思想包含民众的智慧与理想,或“备物致用”的实用诉求或“文质彬彬”的审美意趣或“心手相传”的技能巧思,民间工艺匠人借用材质、配方、色彩、线条、形体等工艺语言表达出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第二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中勾勒出淄博民众典型性格特征,摹写民间艺人传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状况,关照民间工匠的艰苦奋斗与执着信念。第三归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描绘主流民间工艺文化生命中历经“缓慢积累的成长期——理性选择的成熟期——无奈蛰伏的衰退期——华丽转身的复兴期——不可限量的再生期”的跌宕路径,‘藉此在思想上对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做出准备。复次是对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研究。首先将上述各种淄博民间工艺再次进行分类,明确不同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归宿问题;然后基于对选择性产业化理念的认同解决“产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按照选择性开发战略思路进行市场客体分类——文化标本、文化作品抑或文化产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宏观思路进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角色定位——政府、投资者、劳动者和消费者如何定位;按照多元化市场发展多维思路进行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开拓,旅游业、体育娱乐业、艺术品行业、网络市场范畴、国际贸易领域等等。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该选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主要结论是:结论之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发展动因基本确证。结论之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内涵。结论之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结论之四: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之路需要采取选择性战略并重新进行市场主体界定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本文的创新点在: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论题试图站在社会文化的基点上,将视线向下投射,着眼于一个城市的“小传统”即大众文化,但是并不是回避和排斥“大传统”即精英文化,反而是要努力在精英文化的脉络中摸到大众文化的脉搏,亦即尝试在正统的历史研究成果中找到同时代的大众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2.对淄博城市形象评价的创新。淄博自古为齐国封地,“五霸之首”、“战国七雄”是其鼎盛的标志性形象。曾经“泱泱大风”的齐国所恃“鱼盐之利”随属地减少逐渐转型成为现代山东一内陆城市,传统的纺织工业、陶瓷工业联合新型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树立起淄博“工业城市”的形象,然淄博凭借曾经辉煌之“齐国”遗风,欲将重振其文化与经济并立之形象,还原本来应有之面目亦非不可能之事。3.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淄博的民间工艺文化以传统陶瓷和丝织工艺为轴心随时代不断演化出新的民间工艺品类,但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模式在陶瓷和纺织行业的成功并不能成为其他民间工艺同样可以效仿的佐证。为此本论文提出了“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选择性战略”。简言之,在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资源的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时要基于“选择性”原则区别对待,多元并行,方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4.淄博民间工艺产业市场道路选择的创新。本论文提出“继续发展轻工制造业(陶瓷工业、丝绸纺织业)、重点开创商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协作,同时加强外围产业的辅助和保护”的市场开拓思路。特别是民间工艺文化与艺术品市场、旅游业和旅游商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层次化结合,同时兼顾金融、广告、教育和法律等环境建设。新模式、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在文化产业战略的大背景下显得益发突出和紧迫。

蔡水军[3](2009)在《漳州水仙花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漳州市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水仙花的主产区,产量居全国首位而被命名为“中国水仙花之乡”。水仙花在漳州市种植历史悠久,“漳州水仙花”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较高知名度并创下全国驰名商标,品牌优势和价值明显,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漳州水仙花种植农艺独特,从种植到上市需经3年时间重复种收环节,周期长,农艺繁杂。农机与农艺不配套,造成种植机械化程度明显低于其它作物,种植过程除整地和部分开沟、整畦外,其它环节普遍沿用传统而低效的人工方式。所以种植机械化是制约水仙花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漳州水仙花的销售历史悠久,销售网络遍布我国各大主要城市,但目前的销售模式还是以粗放和传统为主,精细营销和现代营销刚刚起步。文化和品牌效益还没充分发挥。随着我国加入WTO,花卉市场开放后,国内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洋花”,水仙花受到很大冲击,销售一度受到很大影响。如何保住传统品牌,发展特色品牌,把水仙花产业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当地政府和花农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漳州水仙花历史文化、品牌影响、销售史与其独特优势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水仙花种植农艺和农机作业现状,首先提出水仙花种植在农机装备与技术条件成熟的生产环节,加快作业机具推广与升级换代,促进水仙花种植机械化、规模化;装备与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的环节加快机具的选型与试验,积极探索农机农艺配套的新方法,最终实现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策略。其次,针对当前漳州水仙花销售现状,分析现代营销的成功例子,提出水仙花的销售应引入现代营销的思想理念,要用改进包装、加工雕刻后出售的精细营销方法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和拓宽特色营销渠道,运用新兴的网络、物流、邮政、快递等直销渠道,多方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培育水仙花爱好者和鉴赏群体,拉动水仙花特殊消费,提高品牌影响力,挖掘潜在消费等营销策略与方法。漳州水仙花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最终目标是发挥水仙花的独特优势,重点推进漳州水仙花机械化生产、扩大销售,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其中水仙花机械化生产和创新营销将是做强做大产业的新途径和重要举措,能为政府制定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陈军燕[4](2009)在《城阳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发展产业,狠抓农村经济发展。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先决条件。由于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怕改良、怕发展、不敢闯市场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市场风险太大,农民往往是在市场边缘徘徊,产业效益较低,致富的步伐停滞不前。如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农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就成为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在发展农村产业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各类产业协会,引进业主和农民共同发展,这样既可以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本文以青岛市城阳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例,以建设二十一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新农村为指导思想,根据城阳区实际情况和区域优势与特点,通过调查分析城阳区社区新农村建设中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城阳区特色农业产业型示范社区的特点,揭示特色农业产业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本文以与城阳区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寿光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例,(相似之处:蔬菜种植、果品种植、蔬菜批发市场、菜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中心等等),总结了寿光市在发展其自身特色农业进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旨在为城阳区特色农业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阳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如:培育优势产业群体、增强农民现代农业科技意识、加强产品流通,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等。

曹文明[5](2005)在《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广场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城市重要的象征。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广场一时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热点,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对广场这一事物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建成的广场布局仍是搬用的西方形式,导致目前的广场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深化对广场的理解,探索中国的广场文化传统,实现历史与现实、西方形式与中国内容的对话,从而使广场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活力泉源。本文就广场的社会本质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研讨,由此本文关注的是广场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以促使广场成为人性场所。为了适应国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深入挖掘广场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文化传统,本文采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社会空间理论,对中西广场的演变、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研究,对不同历史条件下广场所呈现的意义与象征进行了探讨,对促成广场产生和广场生活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努力寻求创造丰富多彩的广场生活的活力因素,并最后提出了建设中国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的理想。基于这种考虑,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考察西方的广场文化及其社会生活。鉴于当前国内广场沿用的是西方概念,本文对西方广场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梳理,把西方广场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现代等几个阶段,并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广场的形制和社会文化进行了研究,表明西方广场存在一个一脉相承的体系。其次,梳理分析中国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国广场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共分三个部分:传统广场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广场,并将传统广场分为几个类别;传统广场与新型广场的轮替主要介绍近代广场的发展情况,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型广场的发展,一是传统广场的沦落;新型广场的大发展介绍1978 年以来广场的发展情况,探索规律,指出误区。在各部分之后还分别论述了各时期广场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与城市文化的内在矛盾。本文根据丰富的古文献资料,论证中国古代城市中不仅有生动丰富的广场生活和广场文化,而且中国的广场体系不论从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算起,还是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算起,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并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传统广场的活力因素。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国广场传统断裂与广场建设误区产生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表明民众参与是解决当代广场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再次,本文对中国广场与西方广场进行了简要的比较研究,表明两者既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更体现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是反映中西两大文化体系重大差异的物质表现。本文的创新和特色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古代广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按功能进行了分类,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出了中国古代城市存在着丰富的广场文化和广场生活的新结论。二是在对比中西广场的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强调我国广场建设借鉴西方广场的形式时,应充分弘扬民族的形式和风格。三是提出中国广场传统的近代断裂说,并为此提出了建设中国文化特色广场、为和谐社会服务的四条理论思路。四是引证资料丰富,通过文献综述及各章节引用的文献,为今后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参考线索。

李先状[6](2004)在《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服装业进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营销实践和理论探索。20多年来,服装营销管理领域理论的快速发展和实践的丰富积累留下了可供研究和总结的宝贵财富。本文利用现代营销理论和服装史学知识对其进行了整理和挖掘,提炼出中国服装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始终贯串时间发展主线,在收集影响中国服装营销发展进程的理论和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对诸多的服装营销实践事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分析研究了其发生的理论根源、社会政治经济和服装行业的背景,从而描述出当代中国服装市场营销发展的基本运行规律,理清中国服装市场营销发展的过程和脉络。 根据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服装营销实践及理论发展的具体特征和相关理论,本文将中国服装营销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9年的萌芽阶段;1990—1995年的探索阶段;1996—2001年的商战纷争阶段。 在萌芽阶段,本文着重考证了中国社会和服装行业的相关背景,总结了这一阶段营销实践的发展轨迹:即从生产观念盛行,到推销观念应运而生,再到服装市场营销观念的萌芽。 在探索阶段,对历史背景回顾后,归纳出了这一阶段中国服装营销的主体发展特征:从产品质量竞争,转至广告宣传崛起,再到CIS导入和品牌营销的开展。 在商战纷争阶段,文章对历史背景进行了细致描述之后,对中国服装营销最精彩的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总结和分析:服装价格战的形成原因和其利弊分析,服装广告崇拜形成的现实土壤和其发展过程及其病态分析,以及服装品牌化营销走向成熟的具体表现。 为了加强专业特点,本文对中国服装营销的个别交叉领域一一中国服装表演的主要发展历程作了阐述。

李春安[7](2003)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当今世界国与国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我们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战略。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继建立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在各省成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都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53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其他52个开发区相比,杨凌示范区要面临多重挑战,同时又没有太多可供直接借鉴的经验可遵循。如何发展杨凌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如何选准突破口,树立杨凌优势,是我们要面对的最重要的挑战。本文是对困扰自己几年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分为五个部分:1、导言。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2、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实践。阐述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涵义、特征和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进展情况。同时,研究了国内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经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要素。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介绍了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示范区的下一步发展环境进行了优劣势分析。4、杨凌示范区主导产业的确定。根据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杨凌自身情况,提出了确定示范区产业定位及主导产业的7项评价因素,指出示范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5、促进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为实现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重点实施5大战略。即体制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投资环境战略、招商引资战略、城市化战略。

李妍[8](2003)在《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文中研究表明1976-197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诸多历史现象,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予以充分的探讨,但是对于此时期的对外开放问题,却几乎没有人作专门的研究。众所周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1976-1978年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了先决条件。因此,研究此时期的对外开放历程,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论文由导言、七章正文和结束语构成: 导言主要论述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研究的状况以及本论文的基本构架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写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历史追溯。本章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为基础,阐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对外交往情况及特征,以及从新中国成立到粉碎“四人帮”之前的对外交往状况,从中分析出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第二章写对外开放起步的背景。文章首先分析了七十年代末国际局势的变化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第二部分写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利于加快与西方的接触。第三部分写中国外交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所有这一切都为1976-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写对外开放的实践探索。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领导人鉴于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状,意识到想发展、要富强,必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为此,中国政府派出了各个领域的许多代表团,对先进国家的工业、农业、财政、基本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考察团一边参观一边学习,感受非常深刻。收获之一:中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大有希望,但要花大力气。收获之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收获之三:外国经济遇到困难,希望与中国进行合作。收获之四:增加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某些规律性问题的了解,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 第四章写对外开放的酝酿。这一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对外开放的问题。1978年,中国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国务院务虚会、全国计划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等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国务院务虚会和之后的全国计划会议,集中探讨了对外开放的问题。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已经达成共识:即中国应该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同时注意引进国外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要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自力更生与闭关自守的关系;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向西方学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中共中央工作会<WP=4>议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下来。另外,在这一章中把利用外资单独列为一节,主要考虑在利用外资的问题上,1978年中央政府的政策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历了只允许银行贷款到允许政府间贷款的过程,本文对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写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情况。首先在引进之前提出了引进方案,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完善相关的法规,吸引外国到中国办展览会,成立新产品样本样品介绍中心,订购外国报刊,积累外汇为引进项目提供资金保证,所有这一切都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准备了条件。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技术引进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一年,成交额相当于前5年(1973-1977)成交总额的两倍,涉及十几个国家几百个厂商。引进较多的行业是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在引进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般积累经验,当时的专家、学者指出了在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第六章写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继续执行毛泽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此基础上号召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此时期,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贸易团体往来频繁,进出口贸易额增加,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 第七章写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文章首先对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中国与一些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同联合国的经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一切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结束语中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对外开放进行了总体评价,指出1976-1978年的对外开放大方向是正确的,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外开放的决策作了准备。当然也应该看到,它受“左”倾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规律,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总结,概括出经验和教训,并得出结论,对外开放是中国

袁以星[9](2003)在《对上海农业功能的思考——在农业部召开的农业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文中研究表明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如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这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一个课题。上海农业经过90年代的发展,正在实现三大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变。农业结构调整也进行了三步曲,即从产业结构调整到产品结构、布局结构的调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农业要着力于功能的创新。

二、2000年杭州市优质农产品展销暨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会盛况空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杭州市优质农产品展销暨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会盛况空前(论文提纲范文)

(1)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第一章开局之年
    1.身未动,心已远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心语声声诵援疆
第二章福地之约
    4.比较优势
    5.思路决定出路
    6.福地之约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7.要致富先修路
    8.坐拥馕坑唱馕歌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12.碧玉之都
    13.破壁突围
    14.葡酒之乡
    15.初心如磐
第五章““奇台礼物”
    16.奇台面粉
    17.电商梦
    18.奇台礼物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19.谋定而后动
    20.致富梦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23.情暖木垒河
    24.“木垒联盟”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25.诗和远方
    26.师者为师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27.组团而战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31.““圆梦行动”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34.责任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2)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的界定
    三 相关研究现状
    四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淄博主要民间工艺类别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淄博陶瓷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淄博丝织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淄博琉璃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淄博淄川淄砚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淄博临淄蹴鞠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六节 淄博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七节 淄博花灯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八节 淄博其他若干民间工艺杂项
第二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原因分析
        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一:矿石资源
        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二:蚕桑遍植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三、小结
第三章 淄博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核——造物思想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
第四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当代产业化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选择性开发理念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角色定位
    第四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开拓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附录二 《文物法》中有关拍卖、转让和展览的条款
附录三 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附录四 《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附录五 《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
附录六 《淄博市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2010年到2015年)
附录七 2007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摘录
附录八 《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附录九 张明文《刻瓷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分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漳州水仙花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漳州水仙花历史文化背景
    1.1 漳州水仙花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1.2 漳州水仙花具有很长销售历史
    1.3 漳州水仙花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
2. 漳州水仙花的优势特点及发展前景
    2.1 独特的雕刻让水仙花成为有生命的艺术品
    2.2 漳州水仙花美誉扬天下
    2.3 "漳州水仙花"商标独特,品牌影响大、价值高
    2.4 漳州水仙花地域优势明显、种植农艺独特
    2.5 漳州水仙花品质优良
    2.6 漳州水仙花市场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 漳州水仙花的种植与销售现状、发展制约因素
    3.1 漳州水仙花种植农艺规范
        3.1.1 漳州水仙花种球选择与分级栽培
        3.1.2 漳州水仙花栽培要点
        3.1.3 漳州水仙花田管与养护
        3.1.4 漳州水仙花挖掘收获和存储
    3.2 漳州水仙花地种植结构及轮种现状
    3.3 漳州水仙花种植各环节机械化现状
        3.3.1 漳州水仙花整地环节机械化已基本解决
        3.3.2 漳州水仙花开沟整畦环节机械化正在逐步推广
        3.3.3 漳州水仙花收获环节机艺不配套,目前还处在选型和试验阶段
        3.3.4 漳州水仙花种植环节机械化刚在探索
        3.3.5 漳州水仙花种收及轮作地中季水稻机械化现状
        3.3.6 漳州水仙花地种植结构固定,造就了农机服务专业组织的发展
    3.4 漳州水仙花产销制约因素及分析
4. 漳州水仙花发展策略一:推广种植机械化
    4.1 推进装备与技术条件成熟的生产环节机械化、推进规模化产业化
        4.1.1 创新推广机制,扶持农机服务组织,提高机械化水平
        4.1.2 龙海市农机站在水仙花主产区实施农机创新推广实例
    4.2 装备与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的环节应加快选型与试验
    4.3 用好购机补贴,推进农机具换代升级
    4.4 调整水仙花种植农艺,探索与农机相适方案
5. 漳州水仙花发展策略二:创新营销扩大销售
    5.1 改进包装、精细营销----让水仙花迅速增值
        5.1.1 精美包装满足个性,突出水仙花高贵的礼品属性
        5.1.2 规范包装,个性设计,保护品牌
        5.1.3 出售精雕产品,艺术加工让产品大幅升值
        5.1.4 成功实例——漳州水仙花为何俏销
    5.2 创新营销思路,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市场
        5.2.1 水仙花特色营销渠道的建立和拓宽
        5.2.2 开拓、培育水仙花市场
        5.2.3 成功案例——"凌波仙子"花开九州
    5.3 培育水仙花爱好者和鉴赏群体,拉动水仙花特殊消费
        5.3.1 培育形式
        5.3.2 培育方法
    5.4 利用政府平台,促进漳州水仙花对外交流与合作
    5.5 突破绿色壁垒,加大对外出口,参与国际竞争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城阳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研究动态
    1.3 研究区域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城阳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2.1 蔬菜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2 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现状分析
    2.3 城阳区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现状及相关经验
    2.4 城阳区其他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 城阳区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3.1 农民思想意识有偏差和误区
    3.2 人居环境改善存在一定的压力
    3.3 建设资金方面不足
    3.4 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3.5 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3.6 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宣传力度不够
    3.7 信息制度建设不完善
4 寿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经验和启示
    4.1 寿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经验
    4.2 寿光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5 城阳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5.1 发展龙头企业
    5.2 大力培育规模化优势农业产业集群
    5.3 创建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5.4 搞活特色农产品的流通
    5.5 加强农民农业科技培训
    5.6 加强社区基层组织的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1. 研究的缘起:现实提出了城市广场是什么的问题
    2. 研究状况
    3. 主要概念
    4. 主要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5. 研究目的
一、西方广场文化源流
    1. 古代希腊的广场
    2. 古代罗马的广场
    3. 中世纪的广场
    4.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广场
    5. 20世纪西方的城市广场建设
二、中国传统广场的历史演变
    1. 原始广场的诞生
    2. 坛庙广场
    3. 殿堂广场
    4. 寺庙广场
    5. 娱乐广场
    6. 市场性广场
    7. 阅武场广场
    8. 中国传统广场的人文内涵
        (1) 广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2) 古代广场的主要形制
        (3) 古代城市文化的矛盾
三、传统广场与新型广场的轮替
    1. 西方广场在殖民地城市中的出现
    2. 新式广场在国内城市中的扩散与建设
    3. 传统广场的延续与衰落
        (1) 礼制性广场
        (2) 寺庙广场
        (3) 娱乐性广场
    4. 新式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及其反映的城市文化矛盾
        (1) 殖民地城市的广场空间布局是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反映
        (2) 促进社会变革的舞台
        (3) 广场轮替所体现的城市文化矛盾
四、当代城市广场的大发展与新探索
    1. 1978 年-1995年城市广场的平稳发展
    2. 1996 年后城市广场的大发展
    3. 当前城市广场建设的误区分析
        (1) 盲目求大
        (2) 布局安排的格式化
        (3) 对旧城空间结构的损害
        (4) 广场周围的建筑环境与设施的忽视
    4. 中国城市广场的探索与趋向
        (1) 乡土景观开始得到初步重视
        (2) 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开始得到体现与尊重
        (3) 传统广场布局形式的探索
        (4) 园林式广场或园林化广场的出现
    5. 当代城市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
        (1) 广场发展既有历史补偿的性质,也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反映与结果
        (2) 广场存在的误区是社会变迁阶段性复杂性及其矛盾运动与反映
        (3) 民众参与是解决广场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舞台
五、城市广场的文化解读:中西广场的比较
    1. 中西广场的共通
    2. 中西广场的差异
结语:建设中国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
    1. 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2. 历史与现实的和谐
    3. 经济与文化的和谐
    4. 百姓的参与与社会的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6)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服装营销事件的资料来源
2 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三大阶段的划分依据
    2.1 业态生命周期理论和中国经济周期对划分的借鉴
        2.1.1 业态生命周期理论对划分的借鉴
        2.1.2 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和服装行业发展阶段对划分的借鉴
    2.2 萌芽阶段(1978-1989年)划分依据
        2.2.1 理论依据
        2.2.2 实践依据
    2.3 探索阶段(1990-1995年)划分依据
        2.3.1 理论依据
        2.3.2 实践依据
    2.4 商战纷争阶段(1996-2001年)划分依据
        2.4.1 理论依据
        2.4.2 实践依据
3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萌芽阶段(1978-1989年)
    3.1 背景与特征
        3.1.1 政治经济背景
        3.1.2 服装工业背景
        3.1.3 服装消费背景
    3.2 服装生产观念盛行
        3.2.1 服装产品的短缺引发出生产观念
        3.2.2 承包责任制催熟服装企业生产观念
    3.3 推销观念的应运而生
        3.3.1 推销观念产生的背景
        3.3.2 服装行业推销实践的典型案例
        3.3.3 推销经营的利弊
    3.4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的萌芽
        3.4.1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产生的必然性
        3.4.2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初露端倪
        3.4.3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渐次普及
    3.5 服装表演的萌生和初步发展
        3.5.1 中国服装表演的从无到有
        3.5.2 中国服装表演的初步发展
4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探索阶段(1990-1995年)
    4.1 背景与特征
        4.1.1 政治经济背景
        4.1.2 服装工业背景
        4.1.3 服装消费背景
    4.2 质量竞争走上服装营销舞台
        4.2.1 服装产品质量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4.2.2 服装企业开始步入质量竞争之路
    4.3 服装广告的热起
        4.3.1 服装广告兴起的环境动因
        4.3.2 中国服装企业初期具代表性的广告实践历程
    4.4 服装企业导入CIS的热起
        4.4.1 CIS的定义
        4.4.2 中国服装企业导入CIS的典型实践
        4.4.3 中国服装企业导入CIS的反思
    4.5 服装品牌营销开始登场
        4.5.1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的起始动因
        4.5.2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形成的客观基础
        4.5.3 中国服装企业品牌营销的成长之路
        4.5.4 政府和服装行业机构对服装品牌营销的支持和推动
    4.6 服装表演步入兴盛期
        4.6.1 服装表演的社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
        4.6.2 服装模特经济公司的快速发展
        4.6.3 服装模特培训开始全面走向专业化
        4.6.4 服装表演和模特大赛空前繁荣
5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商战纷争阶段(1996-2001年)
    5.1 背景与特征
        5.1.1 政治经济背景
        5.1.2 服装工业背景特征
        5.1.3 服装消费背景
    5.2 服装价格战空前激烈
        5.2.1 服装价格战形成的客观条件
        5.2.2 服装价格战的典型实例
        5.2.3 服装价格战的得失
    5.3 服装广告的空前发展
        5.3.1 各种类型服装广告的空前发展
        5.3.2 服装品牌代言人热起华夏
        5.3.3 服装广告高度发展的冷静思考
    5.4 服装品牌化营销走向成熟
        5.4.1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进入注重内涵价值阶段
        5.4.2 中国服装品牌的迅速成长
        5.4.3 中国服装品牌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服装营销1978-2001年分类大事记
    服装促销范畴
    服装市场范畴
    服装品牌运作范畴
    行业机构范畴
    服装产品范畴
    服装营销理论范畴
    服装企业范畴
致谢辞

(7)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论文研究的思路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2.1 农业高新技术的涵义
    2.2 农业高新技术的特征
    2.3 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2.4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进展
        2.4.1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
        2.4.2 农业信息技术
        2.4.3 现代农业新材料和设施工程技术
    2.5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借鉴
        2.5.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要素
        2.5.2 国外高新技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2.5.3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
    3.1 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1.1 取得的进展
        3.1.2 产业特征
        3.1.3 存在问题
    3.2 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2.1 有利因素
        3.2.2 不利因素
    3.3 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3.3.1 有利因素
        3.3.2 不利因素
第四章 杨凌示范区主导产业的确定
    4.1 杨凌示范区产业定位及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
    4.2 杨凌示范区可供选择的农业高新技术重点领域
    4.3 产业定位与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五章 促进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5.1 体制创新战略
    5.2 科技创新战略
    5.3 投资环境战略
    5.4 招商引资战略
    5.5 城市化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论文提纲范文)

导 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历史追溯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
    第二节 从新中国成立到粉碎"四人帮"前的对外开放
        一、在封锁中寻找突破口——五十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二、以援助为主的对外交往——六十年代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
        三、对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启动——七十年代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章 对外开放起步的背景
    第一节 国际局势的变化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一、七十年代末世界经济的走向需要国际间相互交流
        二、“缓和”掩饰下的苏攻美守竞争态势使美国急于在政治上寻找同盟
    第二节 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利于加快与西方的接触
        一、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变化促进了与西方的交流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第三节 中国外交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步伐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领导人纷纷出国访问为中国了解世界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与一些国家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影响
第三章 对外开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代表团的出国考察
        一、中国经济代表团访问日本
        二、中国代表团对西欧五国的考察
        三、1978年5-6月的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
        四、中国基本建设代表团访问日本
        五、中国代表团对美国农业的考察
        六、中国财政经济考察团对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的考察
        七、日本工业企业管理考察团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的特点和收获
        一、中国代表团的特点
        二、中国代表团考察的收获
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酝酿
    第一节 关于对外开放的探讨
        一、对外开放的初步酝酿
        二、1978年7-9月的国务院务虚会和全国计划会议
        三、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四、中央领导层有关对外开放问题达成的共识
    第二节 关于引进外资的探索
        一、列宁关于利用外资的论述及苏联的实践
        二、毛泽东关于利用外资的设想和实践
        三、1976-1978年关于引进外资问题的探讨
第五章 1976-1978年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第一节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情况
        一、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准备条件
        二、1976-1978年中国引进项目的情况
    第二节 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二、专家学者对引进工作的建议
第六章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毛泽东制定的对外贸易基本方针政策的继续执行
        二、“中国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第二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一、中外贸易团体往来频繁
        二、采取措施为发展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四、1976-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关系
        一、中国与“第三世界”的贸易关系
        二、中国同“第二世界"国家的贸易关系
        三、中国同“第一世界”国家的贸易关系
        四、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关系
第七章 1976-1978年的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
    第一节 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
        一、中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变化
        二、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概况
        三、对此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评价
    第二节 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
        一、 中国与一些国家签订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三、中国同联合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结束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一、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开放的总体评价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
论文参考文献和书目
后 记

四、2000年杭州市优质农产品展销暨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会盛况空前(论文参考文献)

  • [1]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2]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 杨亮. 山东大学, 2012(12)
  • [3]漳州水仙花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D]. 蔡水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2)
  • [4]城阳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军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5]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D]. 曹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03)
  • [6]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D]. 李先状. 东华大学, 2004(03)
  • [7]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研究[D]. 李春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4)
  • [8]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D]. 李妍.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 [9]对上海农业功能的思考——在农业部召开的农业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J]. 袁以星. 上海农村经济, 2003(01)

标签:;  ;  ;  ;  ;  

2000年杭州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和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会空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