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综述

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综述

一、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毕博[1](2020)在《新建桩基近接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及旧桥桩基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地铁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桥隧相邻的近接工程逐渐增多,在既有隧道与桥梁之间新建工程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改善交通状况,沈阳市长青大桥于2018年在原有桥梁两侧进行扩建,由原先的双向四车道增至八车道。本文以沈阳市新建浑河长青大桥为工程依托,通过Midas GTS有限元分析与施工监测结合的方法对施工风险关键点进行影响分析,应用有限元软件对新建桥梁桩基的施工部署和承台结构布置进行多种工况的数值模拟,开展新建桩基近接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及旧桥桩基影响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根据新建浑河长青大桥实际工况,针对不同施工条件对区间隧道和既有旧桥的影响特点,分析扩建过程中新建桩基施工对近接工程的影响范围,确定施工风险的关键点,同时开展桥梁桩基群桩效应和隧道变形机理的理论研究。(2)通过分析新建桥梁桩基与近接工程的位置关系,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工程规范,制定地铁隧道与旧桥桥墩的监测方案。根据变形控制标准设定监测预警值,然后对风险源处的隧道结构位移、隧道净空收敛以及旧桥墩台位移等项目进行重点监测。最后基于信息化施工,将数月监测结果与控制方案预警值相比较,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保障各工序的施工安全。(3)利用Midas GT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就本工程第72号和第75号桩基近接施工对地铁隧道及旧桥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施工初期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前期结果对照,以此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可利用数值模拟对后期施工影响进行预判,以达到工程质量事前控制的目标。(4)根据不同钻孔顺序和不同布桩方案开展多种工况模拟研究。分析新建桩基施工对场地土体、地铁隧道、旧桥下部结构力学特性与变形规律的影响,最终为桥梁基础比选出最佳钻孔施工顺序和最优承台设计方案。本文开展的新建桩基近接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及旧桥桩基影响研究,为城市立体交通工程的建设施工,特别是为桥隧近接工程的交叉施工安全提供借鉴。

田正一[2](2020)在《桩基施工及基坑开挖对既有公路隧道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日新月异,桥梁与隧道、隧道与管线、隧道与建筑桩基等相互贯穿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桩基施工及会扰乱桩周围的土体,引起土体位移和应力变化,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影响相邻的隧道,使得桩-土-隧之间相互影响。基坑开挖会扰动坑底土体,使紧邻隧道产生较大变形,影响使用造成安全隐患。本文以南京一快速化改造工程为依托,研究新建桩基及基坑对紧邻既有公路隧道的影响。具体研究思路和结论如下:(1)基于理论依据和工程实例,根据工程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分布情况,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模拟泥浆护壁灌注桩施工全过程,分析既有隧道所受应力与产生的变形。重点分析桩基施工过程中桩周土沉降、隧道的位移和受力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桩周土体在地表处沉降最大,在桩底处上浮最大,桩周两侧土体在深度20m处水平位移最大;隧道在暗埋段表现为沉降,沉降值随着隧道纵向越来越小;在敞开段,隧道表现为隧道上浮,但上浮不明显;桩身灌注阶段隧道暗埋段的压应力大于泥浆护壁阶段,隧道敞开段的拉应力小于泥浆护壁阶段。衬砌最大拉、压应力均小于C35混凝土的标准强度,符合要求。(2)在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模拟基础上,进一步模拟了基坑开挖对既有公路隧道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影响,并与灌注桩的施工所造成的影响相叠加。重点分析基坑底部土体回弹、隧道应力应变、围护结构的受力和侧向位移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基坑底部由于卸荷效应导致的土体回弹值随开挖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隧道在基坑开挖范围竖向上浮,沿轴线方向呈正态分布,中间大、两边趋于零;水平方向向坑内移动;钢板桩侧向位移沿深度方向呈抛物线型,靠近隧道侧的钢板桩侧向位移小于远离隧道侧钢板桩。(3)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度分析,分别考虑泥浆软化模量、土体的弹性模量、土体内摩擦角、内支撑间距、围护结构嵌固深度及接触面类型。采用单一变量的原则,逐一分析各影响因子变化的敏感程度,研究表明:泥浆模量小能提高钻孔效率,但是泥浆过稀,桩周土体和隧道位移越大,钻孔缩径问题越严重;土体和隧道位移变化与土体模量变化成反比,对土体模量的敏感度大于土体内摩擦角;支撑间距越小,钢板桩嵌固越深,坑底土体回弹和隧道上浮越小;粘结单元结构可模拟损伤破坏点,日后施工可支护加固,防止隧道塑性损伤产生裂隙。

李一鸣[3](2018)在《高阻尼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中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的高速铁路建设技术也面临新的挑战。目前,以重力式桥墩为主体的高速铁路桥梁正面临难以克服的抗震设计难题,引入减、隔震技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本文以宝兰客运专线(天水段)社棠河大跨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对大跨度铁路减、隔震桥梁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合理准确的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系统阐述了桥梁结构中减、隔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总结了桥梁结构中不同减、隔震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减、隔震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对结构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及高阻尼反应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2)基于工程场地附近的54条实测强震记录,计算高阻尼反应谱,并对不同阻尼比的高阻尼加速度谱、速度谱及位移谱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阻尼比增加,三种反应谱的谱值均随之降低;与5%阻尼比的反应谱相比,高阻尼反应谱更为平滑,且谱形也发生一定变化。对于加速度谱,不同阻尼比对应的特征周期Tg不同,且随着阻尼比增加,特征周期Tg随之增大。水平向与竖向反应谱具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3)针对国内外已有的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介绍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总结与对比各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推导出双曲面球型隔震支座与粘滞阻尼器配合使用时,单自由度系等效阻尼比的计算公式。(4)建立减、隔震桥梁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运用减震系数法计算减、隔震桥梁的等效阻尼比,进而采用高阻尼反应谱计算其等效线性响应,并与高精度的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高阻尼反应谱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所计算的墩梁相对位移响应误差小于墩底内力响应误差,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更为接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双曲面球型隔震支座的抗剪螺栓剪断,全桥支座放开,配合液体粘滞阻尼器一起工作,将地震荷载均匀分配至各墩,大幅度减小制动墩的内力响应而增加相邻墩的内力响应。在计算墩底内力响应时,高阻尼反应谱法忽略了双曲面球型隔震支座配合粘滞阻尼器的相互作用对墩底内力响应的影响,明显低估了相邻墩的内力响应。(5)通过比较动力时程分析法与反应谱法的差异,研究不同动力响应减震系数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弯矩法与规范法计算的结构等效阻尼比与减、隔震桥梁的结构等效阻尼比较为接近,所计算的墩底内力响应综合误差约为20%,墩梁相对位移响应综合误差为6%。而剪力法低估了减、隔震桥梁结构等效阻尼比,计算结果相对保守,建议采用弯矩法或规范法计算减、隔震桥梁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动力响应减震系数法概念清晰,计算便捷,便于实际工程应用,但在计算墩底内力响应时误差相对较大,可作为减、隔震桥梁结构等效阻尼比的初步估算方法。

张海龙[4](2014)在《南通市东快速路高架桥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架桥对交通的疏导优势越来越明显,各大城市都在新建高架桥梁,高架桥梁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针对江苏省南通市东快速路高架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线型测量控制、深孔灌注桩施工、混凝土(承台、墩柱、箱梁)浇筑质量控制和预应力钢绞线施工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线形测量控制方面,主要研究桩基放样方法及计算、承台、墩柱的放样方法,为避免偏压而进行的支座放样控制及上部箱梁施工放样控制中曲线段的放样。深孔桩施工,由于桩基所处100米范围内地层多为粉细砂层,属于不良工程地质情况,所以要研究各层的地质情况,并据此选择成孔钻机,还要注意泥浆的控制及导管的选择,确保施工质量。在高架桥混凝土的浇筑方面,分别对高架桥下部结构、箱梁等研究了浇注时的质量控制问题及箱梁支架模板方案,尤其是对箱梁满堂支架和门洞式支架进行了详细设计和计算。针对现浇箱梁的预应力施工,从预应力孔道的成型、钢绞线穿束、钢绞线张拉伸长值的计算、张拉、孔道压浆等各个环节,分别总结出关键性技术和质量控制点,能够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李智[5](2012)在《基于不同施工方案的独塔混凝土斜拉桥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独塔斜拉桥以其造型优美、结构新颖、跨越能力出色等特点,在城市桥梁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斜拉桥属高次超静定结构,结构计算分析比较复杂,其施工方法与成桥后的主梁线形及结构内力状态密切相关。本文以石河子西一路高架桥主桥(独塔混凝土斜拉桥)建设工程为背景,首先简要介绍了现代斜拉桥的发展概况、独塔斜拉桥的结构特点及常用结构分析方法。然后依据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工期要求等因素的综合要求,拟定了由满堂支架现浇施工和前支点挂篮施工组成的四种不同的施工方案。采用桥梁专用分析计算程序,对结构主梁、索塔、拉索等进行模拟,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本文针对不同施工方案,全面分析和评价了不同施工方案对独塔混凝土斜拉桥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施工全过程仿真分析计算,确定了合理的施工步骤、索力张拉方案及阶段立模高程;以施工过程不同阶段和成桥状态下斜拉索索力、主梁上下缘应力、主梁线形等作为目标参数,通过不同施工方案的比较,进行桥梁施工过程优化分析,从而确定了施工过程中索力、主梁节段高程的最优力学及几何参数,从而保证成桥阶段结构线形与内力逼近设计目标状态,研究成果可供斜拉桥设计和施工控制参考。

王毅[6](2010)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存在内在的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的物质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规模在不断膨胀,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城市空间发生着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许多历史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意义深远。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方略,引导城市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南京是我国着名古都,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与古城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同其它城市一样经历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给古城带来巨大的变化,使古城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导致古城文化逐渐淡化和失落。本文以南京为例,从其演进的历史脉络入手,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试图厘清其发展轨迹、空间特征、动力机制等。首先分阶段地对南京城市的空间演变进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其次,对南京城的选址思想、营建模式和演化进程进行研究,分层次地剖析城市深层结构与物质形态的互动关系,探求其内在机制。然后,分单元地重点研究南京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模式和要素特征。最后,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对未来空间营造的思考和展望,剖析症结,提出对策,以期对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张永鸿[7](2000)在《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总结》文中提出介绍了高架桥的主桥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新建桩基近接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及旧桥桩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桩基近接施工对邻近隧道的影响研究现状
        1.3.2 桩基承载阶段对邻近隧道的影响研究现状
        1.3.3 桩基周边施工及堆载对桩基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桥梁桩基群桩效应与隧道变形理论
    2.1 群桩效应及系数推导
        2.1.1 桥梁双桩效应系数推导
        2.1.2 桥梁群桩效应系数推导
    2.2 隧道变形机理分析
        2.2.1 既有隧道结构纵向受力与变形分析
        2.2.2 既有隧道结构横截面受力与变形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背景与下部结构影响监测
    3.1 工程概述
        3.1.1 新旧桥梁与既有地铁隧道概况
        3.1.2 拟建桥梁与近接工程位置关系
        3.1.3 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
    3.2 新建桥梁桩基施工方案
    3.3 桥梁摩擦群桩承载力确定
        3.3.1 摩擦群桩桩间距规定
        3.3.2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3.3.3 群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3.4 地铁隧道与旧桥下部结构影响监测
        3.4.1 地铁隧道结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
        3.4.2 地铁隧道结构净空收敛监测
        3.4.3 旧桥墩台周边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3.4.4 旧桥桥墩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
        3.4.5 变形控制标准与施工监测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建桩基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4.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4.2 Midas/GTS计算模型建立
        4.2.1 本构模型选取与边界条件设定
        4.2.2 施工阶段数值模拟基本假定
        4.2.3 下部结构施工数值模拟基本参数
        4.2.4 单元网格划分与施加荷载
    4.3 不同工况下的计算模型与施工工序
    4.4 有限元计算数据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工况桩基施工影响有限元分析
    5.1 不同钻孔顺序和不同布桩方案的挤土效应影响分析
        5.1.1 不同钻孔顺序和不同布桩方案对土体竖向位移影响分析
        5.1.2 不同钻孔顺序和不同布桩方案对土体水平位移影响分析
    5.2 不同钻孔顺序对既有隧道与桥桩影响分析
        5.2.1 不同钻孔顺序对隧道拱顶竖向位移影响分析
        5.2.2 不同钻孔顺序对隧道拱腰水平收敛影响分析
        5.2.3 不同钻孔顺序对旧桥下部结构沉降影响分析
        5.2.4 不同钻孔顺序对旧桥桩基轴力影响分析
        5.2.5 不同钻孔顺序对旧桥桩基水平应力影响分析
    5.3 不同布桩方案对既有隧道与桥桩影响分析
        5.3.1 不同布桩方案对隧道拱顶竖向位移影响分析
        5.3.2 不同布桩方案对隧道拱腰水平收敛影响分析
        5.3.3 不同布桩方案对旧桥下部结构沉降影响分析
        5.3.4 不同布桩方案对旧桥桩基轴力影响分析
        5.3.5 不同布桩方案对旧桥桩基水平应力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桩基施工及基坑开挖对既有公路隧道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模拟方面
        1.2.2 数值模拟方面
        1.2.3 现场监测方面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桩基施工及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的机理分析
    2.1 桩基施工引起邻近隧道变形的机理分析
        2.1.1 钻孔灌注桩桩施工流程
        2.1.2 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2.2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的机理分析
        2.2.1 基坑开挖变形的主要形式
        2.2.2 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的计算方法
    2.3 隧道变形的关键因素
        2.3.1 浅埋偏压的影响
        2.3.2 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2.3.3 承载力不足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条件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工程概况
        3.1.1 新建互通立交概况
        3.1.2 既有隧道概况
        3.1.3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3.1.4 新施工桩基及基坑与既有隧道的位置关系
    3.2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有关原理和建模
        3.2.1 有限元计算方法
        3.2.2 土体本构模型
        3.2.3 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3.2.4 内聚力损伤模型
    3.3 有限元三维模型建立
        3.3.1 分析流程图
        3.3.2 模型尺寸及参数选取
        3.3.3 模型假设
        3.3.4 模型工况
        3.3.5 三维模型的建立
    3.4 模型合理性验证
4 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
    4.1 泥浆护壁施工对土体和隧道影响的模拟
        4.1.1 桩周围土体位移
        4.1.2 隧道位移变化
        4.1.3 隧道衬砌受力变化
    4.2 桩身灌注对土体和隧道影响的模拟
        4.2.1 桩周围土体位移
        4.2.2 隧道位移变化
        4.2.3 隧道衬砌受力变化
    4.3 钻孔灌注桩施工有关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4.3.1 护壁泥浆的物理力学参数
        4.3.2 土体弹性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4.3.3 土体内摩擦角影响因素分析
        4.3.4 粘结单元接触面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坑开挖对邻近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
    5.1 基坑开挖过程
        5.1.1 基坑开挖过程
        5.1.2 支护结构和支撑体系模型及参数
    5.2 不同开挖工况模拟结果
        5.2.1 基坑底部土体的变形
        5.2.2 隧道的变形与受力
        5.2.3 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受力
    5.3 参数敏感度分析
        5.3.1 土体弹性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5.3.2 土体内摩擦角影响因素分析
        5.3.3 内支撑间距的影响
        5.3.4 围护结构嵌固深度的影响
        5.3.5 桩基施工对基坑的影响
        5.3.6 粘结单元接触面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3)高阻尼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背景
    1.2 减、隔震技术研究概况
        1.2.1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2 减、隔震技术应用概况
        1.2.3 减、隔震技术在国内外桥梁中的应用实例
        1.2.4 减、隔震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3 结构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的研究概况
    1.4 高阻尼反应谱的研究概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章节安排
    1.6 技术路线
2 减、隔震桥梁及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减、隔震桥梁的适用条件及功能目标
    2.3 常用的减、隔震装置
        2.3.1 液体粘滞阻尼器
        2.3.2 铅芯橡胶支座
        2.3.3 摩擦摆式隔震支座
    2.4 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4.1 各国规范建议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4.2 反应谱分析方法
        2.4.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高阻尼反应谱及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
    3.1 概述
    3.2 反应谱的概念
    3.3 高阻尼应谱的计算
        3.3.1 甘肃地区强震记录的统计
        3.3.2 标准化处理原则
    3.4 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
        3.4.1 基于振动试验的计算方法
        3.4.2 基于运动方程的计算方法
        3.4.3 基于能量的计算方法
        3.4.4 基于减震系数的计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减、隔震桥梁计算模型与动力特性
    4.1 概述
    4.2 减、隔震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
    4.3 全桥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5.1 概述
    5.2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5.3 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
        5.2.1 动力响应减震系数法
        5.2.2 我国规范建议的计算方法
    5.4 高阻尼反应谱分析
    5.5 地震反应分析结果
        5.5.1 结果对比
        5.5.2 误差评估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 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南通市东快速路高架桥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架桥的测量控制
    2.1 桩基测量放样
        2.1.1 桩基平面坐标的计算
        2.1.2 桩基平面测量放样
        2.1.3 桩基高程测量
    2.2 承台的测量放样
    2.3 墩柱的测量放样
        2.3.1 墩柱平面测量
        2.3.2 墩柱高程测量
    2.4 支座的放样控制
    2.5 上部箱梁的平面线形控制
        2.5.1 支架搭设测量控制
        2.5.2 主次龙骨摆放测量
        2.5.3 模板铺设测量控制
        2.5.4 箱梁钢筋测量控制
        2.5.5 顶板标高控制
        2.5.6 防撞墙线型控制
        2.5.7 桥面铺装
        2.5.8 伸缩缝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桩基施工及质量控制
    3.1 施工准备
        3.1.1 根据各层地址情况,选择成孔钻机
        3.1.2 施工准备情况
    3.2 深孔桩施工工艺
        3.2.1 制备泥浆
        3.2.2 钻进
        3.2.3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3.2.4 导管安装及二次清孔
        3.2.5 混凝土灌注
    3.3 施工工艺流程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土浇筑控制
    4.1 前期准备
        4.1.1 材料准备
        4.1.2 人员准备
        4.1.3 机械准备
    4.2 质量控制要求
    4.3 混凝土浇筑控制
        4.3.1 承台混凝土的浇筑
        4.3.2 墩柱混凝土的浇筑
        4.3.3 箱梁浇筑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满堂支架设计与计算
    5.1 荷载参数
    5.2 材料特性
    5.3 横梁模板及支撑体系验算
        5.3.1 底模面板
        5.3.2 底模次龙骨
        5.3.3 底模主龙骨
        5.3.4 斜腹板侧模验算
        5.3.5 翼缘板底模验算
        5.3.6 立杆稳定性验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桥梁预应力施工
    6.1 预应力设备和锚具
    6.2 张拉前准备工作
    6.3 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
    6.4 预应力钢绞线下料及管道设置
    6.5 钢束张拉
    6.6 张拉的质量要求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不同施工方案的独塔混凝土斜拉桥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斜拉桥的发展状况
        1.1.1 斜拉桥的发展现状
        1.1.2 斜拉桥的发展前景
    1.2 独塔混凝土斜拉桥的特点
        1.2.1 结构特点
        1.2.2 施工方法的特点
    1.3 依托工程概况
        1.3.1 工程背景
        1.3.2 技术标准
        1.3.4 施工方案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斜拉桥结构分析方法
    2.1 基本理论
        2.1.1 线弹性分析方法
        2.1.2 非线性分析方法
    2.2 斜拉桥常用计算方法
        2.2.1 正装计算法
        2.2.2 倒拆计算法
        2.2.3 正装与倒拆综合法
        2.2.4 其他方法
第三章 基于不同施工方案的数值仿真计算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1.1 全桥结构构件的模拟
        3.1.2 模型简图
    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3.3 计算工况
    3.4 计算成果
        3.4.1 成桥状态
        3.4.2 施工状态
第四章 基于不同施工方案的结构力学性能分析与比较
    4.1 成桥状态的对比分析
        4.1.1 斜拉索索力的对比分析
        4.1.2 主梁截面应力的对比分析
        4.1.3 主梁线形的对比分析
    4.2 施工过程中的对比分析
        4.2.1 斜拉索索力
        4.2.2 主梁截面应力
        4.2.3 主梁线形
    4.3 合理施工方案的选定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范围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南京概况
        1.5.1 自然环境
        1.5.2 建置沿革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
        2.1.2 空间营造
        2.1.3 城市形态
        2.1.4 城市空间结构
        2.1.5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2.1.6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复合涵义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进展
        2.2.2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理论的进展
    2.3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深层结构
        2.3.1 政治政策结构
        2.3.2 经济技术结构
        2.3.3 社会文化结构
        2.3.4 建设环境结构
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3.1 古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3.1.1 先秦勾吴
        3.1.2 六朝时期
        3.1.3 南唐时期
        3.1.4 明清时期
    3.2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3.2.1 先秦原始聚落
        3.2.2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3.2.3 六朝时期
        3.2.4 南唐时期
        3.2.5 明清时期
    3.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3.3.1 选址思想
        3.3.2 规划模式
        3.3.3 演化轨迹
        3.3.4 动力机制
    3.4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3.4.1 架
        3.4.2 核
        3.4.3 轴
        3.4.4 群
        3.4.5 界面
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4.1 近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4.1.1 晚清时期
        4.1.2 民国时期
    4.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4.2.1 晚清时期
        4.2.2 民国时期
    4.3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4.3.1 规划模式
        4.3.2 演化轨迹
        4.3.3 动力机制
    4.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4.4.1 架
        4.4.2 核
        4.4.3 轴
        4.4.4 群
        4.4.5 界面
5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5.1 现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5.1.1 政治概述
        5.1.2 经济概述
        5.1.3 社会概述
    5.2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5.2.1 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
        5.2.2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5.2.3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2.4 "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6年)
    5.3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5.3.1 规划模式
        5.3.2 演化轨迹
        5.3.3 动力机制
    5.4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5.4.1 架
        5.4.2 核
        5.4.3 轴
        5.4.4 群
        5.4.5 界面
6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6.1 当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6.1.1 政治概述
        6.1.2 经济概述
        6.1.3 社会概述
    6.2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6.2.1 调整阶段(1979~1985年)
        6.2.2 探索阶段(1986~1991年)
        6.2.3 更新阶段(1992~2000年)
        6.2.4 突破阶段(2001年至今)
    6.3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6.3.1 规划模式
        6.3.2 演化轨迹
        6.3.3 动力机制
    6.4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6.4.1 架
        6.4.2 核
        6.4.3 轴
        6.4.4 群
        6.4.5 界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回顾
    7.2 展望
        7.2.1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7.2.2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7.2.3 发展设想
        7.2.4 城市风貌保护
        7.2.5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
        7.2.6 环境整治
        7.2.7 综合防灾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建桩基近接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及旧桥桩基影响研究[D]. 毕博.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2]桩基施工及基坑开挖对既有公路隧道影响的研究[D]. 田正一.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高阻尼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研究[D]. 李一鸣.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南通市东快速路高架桥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D]. 张海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
  • [5]基于不同施工方案的独塔混凝土斜拉桥力学性能研究[D]. 李智. 长安大学, 2012(07)
  • [6]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王毅. 武汉大学, 2010(05)
  • [7]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总结[J]. 张永鸿. 西部探矿工程, 2000(S1)

标签:;  ;  ;  ;  ;  

纬一路高架桥主桥施工技术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