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益活动与企业形象建设

论公益活动与企业形象建设

一、论公益活动与企业形象的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余金金[1](2021)在《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益广告凭借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在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培养人们的公共道德意识,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公益广告不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公益广告的大众传播载体作用尤为重视,而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比较浅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对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不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还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都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证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剖析当前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寻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公益广告的概念和特点、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以及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及意义。公益广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舆论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以及艺术审美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益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三部分分析了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不足、精神激励功能发挥欠缺、文化传播功能发挥薄弱、艺术审美功能发挥低效等。其成因有,媒介资源尚未形成传播合力、公益广告缺乏文化内涵、公益广告的制作缺少创意、传播主体忽视了受众的审美需求。第四部分提出了推动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即掌握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策略、挖掘公益广告育人的文化底蕴、提高公益广告育人的创意水平、增强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效果。

殷万桃[2](2021)在《大学生公益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文[3](2020)在《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活动是主体化育人的新途径、隐性化育人的新方式、实践化育人的新载体,是大学生最为喜欢、真心接受的道德实践。大学生公益精神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投身于面向某一群体或整个社会所开展的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益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实现助人与自助、他利与自利相统一的一种综合品质。然而,大量文献和现实案例表明,在社会思潮、不良风气等多要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公益心缺失、社会责任感下降、价值观错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亟待加强。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实证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及其培育现状不甚理想,阻碍大学生公益精神成长和培育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归纳总结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特征,解析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要素和内在结构,调研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现状并实证分析影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主要因素,系统总结和梳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实践路径。本研究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中央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目前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高校公益教育实效性不足和大学生公益教育水平亟待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的选题。基于问题导向,理论分析结合实证调研系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其次,用文献研究法从古代公益思想的滥觞和发展,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西方现代公益精神的理论中吸取养分和借鉴经验,梳理马克思主义公益理论的发展,总结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脉络,这是本研究的历史逻辑。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进行定义,归纳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四个特征,基于心理学和德育教育品德结构“知、情、意、行”四要素理论,从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和公益行为四个方面解析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部构成要素,建构起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在结构,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以及培育的时代价值进行理论界定,这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结合理论研究以社会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内部原因、个体因素和外部影响,系统提出遵循方向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四性”原则,完善健全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组织体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的“三制”,从制度建设层面统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动力问题;推进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材体系、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融入理论研究体系的“三融”,从学校教育层面着力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教育问题;拓展微感恩、微公益、微创业的“三微”,从个人行为体验层面切实推进大学生公益实践,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问题;协同家庭教育的协同力、学校文化的涵养力、“三社联动”的带动力的“三力”,从环境育人层面优化大学生公益培育氛围,解决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合力问题,从而建构起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路径,这是本研究的实践逻辑。西方国家对公益精神的研究对我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和本质不同。本研究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实践路径。

李凯[4](2020)在《互联网企业营销式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路径研究 ——以阿里巴巴蚂蚁森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府组织、盈利组织、社会公益组织是构成现代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部门。其中第二部门盈利组织为社会成员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利润,具有强烈的逐利性,但高效、透明;社会公益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时发挥监督、倡导的作用,具有利他性、公益性等特点,但缺乏可持续性;二者泾渭分明。近年来,随着现代公益的发展,兼顾二者优点的社会企业开始出现,公益和商业的界线越加模糊。而这也体现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上,企业有意识地将公益与业务相结合,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而互联网企业更是凭借自身优势在这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维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感知价值等理论作为分析的基础,并围绕公益、品牌形象、互联网公益这三方面对中外文献进行了梳理、评述,重点关注了互联网公益的特征、公益活动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在机理分析部分,本文从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入手,结合顾客的感知价值,分析了互联网企业营销式的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路径,重点突出了用户的态度和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从提升收入、增加用户粘性、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对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案例分析部分,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的研究规律,以前文的理论分析作为研究蚂蚁森林的基础。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蚂蚁森林的动机切入,分析了相关影响路径。并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结合蚂蚁森林上线的时间以及外界关注的变化趋势,研究了相关指标的变化,从而发现蚂蚁森林对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效益的影响。综上可得互联网企业合理地借助公益营销的方式进行公益实践在提高品牌形象、获得用户的青睐等方面作用明显。本文的研究对其他互联网企业、非互联网公司创新地履行社会责任、认识公益实践与企业效益关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互联网公益的文章均站在互联网对公益事业的促进作用的角度,而本文却重点关注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相关主题的文章多为实证,本文则选择典型案例,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露[6](2020)在《中国广告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中的“家文化”元素研究(2009-2018)》文中研究表明“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深刻意义的,历代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家庭,“家”对中国人往往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精神情感的寄托,家的观念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以“家文化”为研究的切入点具有深刻的意义。中国广告长城奖有着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广告赛事,因此选取2009-2018近十年的长城奖获奖作品作为研究样本具有权威性。本研究将“家文化”的概念划分为三个元素:“家庭”、“家乡”和“国家”,采用案例分析、分析统计、眼动实验、调查问卷、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家文化”的三个元素在平面广告中的视觉呈现及其沟通效能上的呈现,得出有益于“家文化”与平面广告结合的启示,为平面广告发展提供思路。在对“家文化”长城奖获奖平面广告作品进行广告主类别、广告性质的详细划分与整理后,得出“家文化”在不同类别广告上的作用:冲淡商业广告的商业气息、为公益广告带来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形象,以及“家文化”与广告主类别的联系:增进消费者距离、影响消费者生活观念以及激发受众对舒适生活的追求等。对“家文化”元素内涵深入分析,从“家文化”独有的广告内涵:以家为本、恋乡情结、爱国情怀出发,利用中国人独特的“家”情结,可以丰富广告内容,增强广告认同。通过分析“家文化”平面广告的版面设计、情感诉求与品牌塑造的联结,以及与社会习俗的联结,发掘了“家文化”与品牌塑造的影响力之间的联系,做好版面设计是基础,注入感情是深化广告主题的关键。要找到情感共鸣点,从需求出发,以家人团圆、回乡过年、亲情爱情等方面为诉求点,广告内容和产品才可以打动人心,利用“家文化”广告中的社会习俗特征可增添商品节日文化价值和民族认同感。在视觉呈现上,色彩运用、图形组合、文字组合、人物形象的视觉特点表现在视觉隐喻增强说服力、传统文化元素(雕刻、剪纸、绘画、文字、十二生肖)注入生命力、生活情境增强真实性。“家文化”平面广告作品的沟通效能上,根据眼动实验和调查问卷结果验证了关于“家文化”各元素沟通效能上的假设:不同“家文化”广告作品的注视时长存在明显差异、受众为对“家庭”的相关作品记忆程度最深。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总结出“家文化”元素与平面广告结合的启示,应从真实情景取材,多借鉴传统文化要素,培养企业品牌文化内涵,对于“家文化”广告存在的问题,要明确主题,摒除封建思想。

张菲菲[7](2020)在《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公益广告蕴含教育内容,篇幅短小精悍,画面引人入胜,情节幽默诙谐,以图、文、视频和音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阐释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通过受众自我的感受、想象和体验等活动实现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凭借宏大叙事的社会主题,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获取社会效益颇丰,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吸引大众视线,将隐形的教育内容于无形之中传递出来。实现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全覆盖,有助于优化教育环境,拓宽教育渠道,扩大教育范围,增强教育全民性,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其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感染力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成为推动社会更好的力量。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本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传播学公益广告的理论进行融合,寻求多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与探究,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努力突破以往纯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解析概念入手,阐述两者的内在相关性,从概念、内容、特点三个方面界说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解读相关理论和公益广告独特属性,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对公益广告优秀作品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理论结合实践,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掌握本质规律,以具体作品为例,旨在更生动化、具体化地阐述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将主要表现划分为政治宣传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并进行详细论述,丰富理论研究。最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从丰富内容建设、加强形式创新、构建长效机制和增强协同配合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举措,努力寻求新时代新视域下的研究新路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新思路,为新时代教育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何江[8](2019)在《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相继入法,辅之以传统的环境刑事公诉和新兴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使环境公益的司法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由于同一环境侵害行为往往具备多重违法属性,而环境规制路径之间亦存在功能交叉或重叠,由此导致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着艰巨的程序协调难题。具体表现在:其一,环境公益诉讼需要协调好环境行政规制与环境司法规制的关系;其二,环境公益诉讼需要协调好各环境公益司法保护手段之间的关系;其三,环境公益诉讼需要协调好与传统的环境私益诉讼之间的关系。既有的环境公益诉讼研究多及于特定类型诉讼程序的构建与完善,而未顾及环境公益司法保护之整体性构造,亟待从“整体主义环境哲学”的角度探讨环境公益诉讼与关联诉讼的协同配合机制。由于对“环境公益”这一基石性概念的研究阙如,直接造成环境公益诉讼受案范围不清、模式选择混乱等现实难题。在解释论视角下,环境公益应当作“环境实体公益”和“环境制度公益”的二元界分,前者旨在恢复实体层面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并构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核心诉求;后者旨在救济因侵害行为而对环境秩序造成的冲击,并构成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基石诉求。加之环境刑事公诉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均满足公益诉讼的基本构成要件,所以亦可纳入广义的公益诉讼范畴。鉴此,本文将环境刑事公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间的程序协调问题概括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内部程序整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际上赋予了行政机关一个公法性质上、私法操作上的请求权,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界定为民事性质诉讼的观点有违其公法内核,犯了“手段凌驾于目的”的归因错误,将其界定为在环境行政规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法院为中心的行政执法程序更为妥当。因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是一类独立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特殊诉讼类型。加上传统的环境民事/行政私益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有别,但程序上有所勾连。所以本文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环境民事私益诉讼、环境行政私益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协调问题概括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外部程序衔接”。同类型的环境公益诉讼内部程序整合与异质型的环境公益诉讼外部程序衔接的手段主要表现为“附带审理”与“合并审理”,二者在本质上均属于“诉的合并”的范畴,因此“诉的合并”理论就构成环境公益诉讼内部程序整合与外部程序衔接的基础理论。本文以“3.0版本”的“相对的诉讼标的理论”为基础,构造出一种广义的诉的合并理论,认为应当通过赋予法院以诉的合并自由裁量权保障诉的合并在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中的应用,并通过对举证规则、管辖规则和既判力规则等的改造,使环境公益诉讼与关联诉讼的程序协调能够在契合诉讼法理的前提下实现对环境法益的整全性保障。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构造出一种“法院——责任人”的直接规制路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则构造出一种“法院——政府——责任人”的间接规制路径,二者在维护环境公益这一核心取向上是殊途同归的,由此引发环境行政/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竞合。环境行政/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协调可以通过设计不同情形下的诉讼模式选择方案、完善环境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程序来具体展开。环境刑事/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协调面临着与检察机关提起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功能重叠、过罪化倾向和检察机关“双重代位”引发的主体不适格质疑,可以通过构建以“先民后刑”模式为原则,以“刑民分离”模式为补充的审理策略,并同时通过附带诉讼时的公告豁免、管辖级别冲突时的“就低”策略等手段来应对程序整合面临的问题。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程序协调面临着“紧密式衔接”和“松散式衔接”两条路径,鉴于前者在我国目前的制度语境下面临着较大的“转轨成本”,“松散式衔接”模式则具有成本低廉而成效显着的优势,因此选择“松散式衔接”模式破解“双轨制环境诉讼”附带的弊端更具可行性。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争点分隔和中间裁判的方式实现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程序衔接的效率提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程序衔接也面临两条路径,即基于解释论的视角通过受案范围、诉前程序、起诉顺位、诉讼请求和证据融通等方面的制度改造实现程序衔接,以及基于建构论的视角赋予行政机关以责令修复、赔偿生态环境损害的行政权力,以契合行政和司法相协同的“环境共治”理念。

何号号[9](2018)在《体育公益活动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研究 ——以康姿百德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与公益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十二五”规划指出体育公益事业发展目标,坚持发展体育公益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体育需求,提供更多的优质体育服务。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矛盾尚未解决,即体育有效供给不足与人民逐渐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体育文化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公益事业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在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公益意识不断增强,更多的企业加入公益的行列中来,企业进行社会公益活动以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许多大型的体育企业和非体育企业都陆续加入到体育公益活动的大潮中来,纷纷开展以体育为主题的各类公益活动,如捐助体育器材、发起公益长跑活动等。体育公益的活动广泛开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这是我们不断研究和发展体育公益的动力和源泉所在。开展体育公益活动目的是让更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公益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认识公益。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企业开展大型体育公益活动对企业形象塑造的提升作用,为企业举办体育公益活动提供建议和分析依据,有效地引导企业开展体育公益活动,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良好的评价,提升企业的美誉度,为企业形象的建设添砖加瓦。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从体育公益活动的现实意义出发,以康姿百德公司近几年开展的公益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企业开展体育公益活动缺乏合作性、缺少平台支撑;企业开展的体育公益活动对促进全民健身战略的实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体育公益活动对企业形象塑造起促进作用;康姿百德公司开展体育公益活动的项目单一化。提出的建议是:公共部门打造体育公益活动开放式合作平台;企业应继续增加体育公益活的开展频率为全民健身战略的实现多做贡献;政府应加强体育公益活动宣传力度,给予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多种类型的体育公益活动,增加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程海珍[10](2013)在《河北企业形象与企业公益广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企业紧紧围绕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的经营方式己经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体现在整体实力和整体形象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提出企业公益广告一方面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公共事业提供无偿服务,对社会有切实贡献,另一方面企业公益广告为企业带来社会美誉、有效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等都具有潜在的价值回报。越来越多的企业领会到运用公益广告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切实发挥着行之有效的作用,从而在实践中参与投资到社会公共事业。目前河北很多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认识不正确或不全面,导致河北企业公益广告的运作尚不完善。通过对企业公益广告的研究,加强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认知与认可,规范和引导、鼓励更多的河北企业来参与公益广告,显然对企业的形象竞争很有必要。本文指出河北企业在公益广告运作中存在的误区及问题,针对河北企业在公益广告的不规范操作,为企业提出改善的方法与对策,引导企业投资企业公益广告的良性发展,使河北企业参与公益广告事业的行为得以真正地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论公益活动与企业形象的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公益活动与企业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1)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概述
    (一)公益广告的概念和特点
        1.公益广告的概念
        2.公益广告的特点
    (二)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1.内容的相通性
        2.目的的一致性
        3.作用的互补性
    (三)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2.列宁灌输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4.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及意义
    (一)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1.舆论导向功能
        2.文化传播功能
        3.精神激励功能
        4.艺术审美功能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1.有利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2.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1.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不足
        2.文化传播功能发挥薄弱
        3.精神激励功能发挥欠缺
        4.艺术审美功能发挥低效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1.媒介资源尚未形成传播合力
        2.公益广告缺乏文化内涵
        3.公益广告的制作缺少创意
        4.传播主体忽视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四、推动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一)掌握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策略
        1.把握公益广告的传播时机
        2.整合公益广告的媒介资源
        3.借助名人效应传播价值观念
    (二)挖掘公益广告育人的文化底蕴
        1.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
        2.利用先进的时代文化元素
        3.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元素
    (三)提高公益广告育人的创意水平
        1.明确公益广告的受众需求
        2.采用艺术化的表现方式
        3.培养专业的公益广告创作人才
    (四)增强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效果
        1.深化公益广告的主题
        2.选择恰当的诉求方式
        3.强化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理论阐释
    2.1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2.2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要素和内在结构
    2.3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
    2.4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调查研究设计
    3.2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分析
    3.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调查研究结论
4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历史、现状及问题探析
    4.1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考察
    4.2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现状审视
    4.3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问题反思
5 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5.1 坚持“四性”,遵循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原则
    5.2 完善“三制”,统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制度
    5.3 推进“三融”,着力提升大学生公益意识教育
    5.4 拓展“三微”,切实推进大学生公益实践锻炼
    5.5 协同“三力”,优化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环境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互联网企业营销式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路径研究 ——以阿里巴巴蚂蚁森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本文重要概念界定
        1.3.1 互联网公司
        1.3.2 社会责任与公益的界定及关系
        1.3.3 互联网公益与营销式互联网公益实践的界定及关系
        1.3.4 企业效益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公益营销理论
        2.1.3 战略纬度理论
        2.1.4 感知价值理论
        2.1.5 理论框架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中外文献评价
第3章 互联网企业营销式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路径及效果的理论分析
    3.1 互联网企业营销式公益实践与企业效益的关联分析
        3.1.1 互联网企业通过营销式公益实践提升效益的动因分析
        3.1.2 互联网企业的营销式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
    3.2 互联网企业营销式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短期影响和效果
        3.2.1 用户参与促进业务增长,提升企业效益
        3.2.2 公益宣传效应替代广告效应,减少营销投入
        3.2.3 感知价值增加用户粘性,用户价值增加
    3.3 互联网企业营销式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长期影响和效果
        3.3.1 企业品牌形象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3.3.2 打破业务壁垒,提升整体收入
第4章 案例公司相关情况介绍及项目选择分析
    4.1 阿里巴巴集团及公益实践情况介绍
        4.1.1 案例公司介绍
        4.1.2 案例公司公益实践的情况介绍及评价
        4.1.3 战略纬度理论分析阿里巴巴公益实践
    4.2 公益项目选择分析
        4.2.1 蚂蚁森林的项目介绍
        4.2.2 阿里巴巴集团与支付宝关系梳理
        4.2.3 案例公司与公益项目选择原因
第5章 阿里巴巴集团的营销式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影响的案例分析
    5.1 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森林与企业效益的关联分析
        5.1.1 阿里巴巴集团开发蚂蚁森林的动因分析
        5.1.2 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森林项目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作用
    5.2 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森林项目对企业效益的短期影响
        5.2.1 用户使用增多,业务收入提升
        5.2.2 广告效应明显,替代营销费用
        5.2.3 用户粘性增强,利于市场竞争
    5.3 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森林项目对企业效益的长期影响
        5.3.1 好评不断,企业品牌价值提高
        5.3.2 加强业务关联,形成闭合效应
    5.4 案例启示
        5.4.1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品牌形象
        5.4.2 主动拥抱互联网,创新履责形式
        5.4.3 正确树立公益理念,促进持续发展
第6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中国广告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中的“家文化”元素研究(2009-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课题研究现状
        0.2.1 中华传统文化与平面广告关系研究现状
        0.2.2 长城奖研究现状
        0.2.3 “家文化”与广告关系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方法、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论文结构
        0.3.4 创新点
    0.4 概念阐释
        0.4.1 “家文化”
        0.4.2 中华传统文化
        0.4.3 平面广告
第1章 长城奖“家文化”平面获奖作品的广告类型分布
    1.1 “家文化”平面获奖作品样本选择与分布
        1.1.1 样本选择源于中国广告长城奖
        1.1.2 “家文化”平面获奖作品分布显示行业发展
    1.2 “家文化”平面获奖作品广告类型
        1.2.1 淡化利益目的的商业广告
        1.2.2 带来经济效益的公益广告
        1.2.3 提升形象的宣传类广告
    1.3 “家文化”平面获奖作品的行业类别
        1.3.1 日用消费品广告增进消费者距离
        1.3.2 房地产广告影响生活观念
        1.3.3 金融出行的温情流露
        1.3.4 通讯服务类广告的“以情动人”
        1.3.5 家居家电的舒适化追求
        1.3.6 城市宣传增添城市辨识度
第2章 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家文化”的核心元素
    2.1 家庭元素
        2.1.1 家庭的无法替代性
        2.1.2 以家庭为核心的表现手法
    2.2 家乡元素
        2.2.1 独特的恋乡情结
        2.2.2 抒发乡情的诉求方式
    2.3 国家元素
        2.3.1 国家形象广告的性质界定
        2.3.2 正能量的广告呈现
第3章 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家文化”元素的主题联结
    3.1 “家文化”元素与品牌塑造联结
        3.1.1 发挥“家文化”与品牌塑造的影响力
        3.1.2 版面设计是品牌塑造的基础
        3.1.3 “以情动人”深化品牌塑造
    3.2 “家文化”元素与产品诉求主题联结
        3.2.1 “家文化”广告的情感诉求:对“家”的意境追求
        3.2.2 情感诉求的营销观念转变
    3.3 “家文化”元素与社会习俗联结
        3.3.1 社会习俗增添商品节日文化价值
        3.3.2 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4章 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家文化”元素的视觉呈现
    4.1 平面获奖作品“家文化”元素的视觉化
        4.1.1 色彩增强“家文化”元素的视觉感染力
        4.1.2 “家文化”元素的图形组合富有创造力
        4.1.3 “家文化”元素的文字组合提炼主题
        4.1.4 “家文化”元素的人物形象增进关系
    4.2 平面获奖作品“家文化”元素的视觉特点
        4.2.1 隐喻运用增强说服力
        4.2.2 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内涵
        4.2.3 情感共鸣增进说服效果
        4.2.4 生活情景拉近距离
        4.2.5 人物形象注重亲人关系组合
第5章 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家文化”元素的沟通效能
    5.1 实验目的
    5.2 眼动仪测试实验方案
        5.2.1 实验广告图片类型选取
        5.2.2 预备实验方案
    5.3 实验过程
        5.3.1 广告效果测试指标选取
        5.3.2 实验假设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不同类型的“家文化”平面广告作品注视总时长对比
        5.4.2 测后受众回忆结果
    5.5 “家文化”平面广告心理效果评价
        5.5.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5.2 假设验证的结果
第6章 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中的“家文化”元素运用的启示与建议
    6.1 “家文化”平面广告的启示
        6.1.1 从真实生活情景取材
        6.1.2 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运用
        6.1.3 品牌文化内涵的培养
    6.2 “家文化”平面广告的运用建议
        6.2.1 突出主题,增进理解
        6.2.2 巧用“国家”元素
        6.2.3 摈除封建思想和领地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家庭元素历年获奖作品概括
附录 B 《长城奖的“家文化”元素研究》眼动仪测后问卷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概述
    2.1 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界说
        2.1.1 公益广告
        2.1.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3 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2 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2.3 拉斯韦尔传播功能理论
    2.3 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实意义
        2.3.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2.3.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
        2.3.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章 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3.1 政治宣传功能
        3.1.1 宣传国家方针政策
        3.1.2 塑造党和国家形象
        3.1.3 夯实主流舆论阵地
    3.2 价值导向功能
        3.2.1 坚持正确价值取向
        3.2.2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3.2.3 凝聚崇德向善力量
    3.3 个体发展功能
        3.3.1 提高个体思想觉悟
        3.3.2 增强个体情感认同
        3.3.3 促进个体行为转化
第四章 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举措
    4.1 丰富内容建设
        4.1.1 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4.1.2 坚持“三贴近”原则
        4.1.3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4.2 加强形式创新
        4.2.1 实现媒体深度融合
        4.2.2 形成教育良性互动
        4.2.3 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4.3 构建长效机制
        4.3.1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4.3.2 建立创作激励机制
        4.3.3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4.4 增强协同配合
        4.4.1 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媒介素养
        4.4.2 公益广告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4.4.3 社会公众提高自身参与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1.1 从程序竞合到模式选择
        1.1.2 从模式选择到程序协调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环境公益诉讼模式选择的研究述评
        1.2.2 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旨趣与意义
        1.3.1 构建环境公益诉讼与关联诉讼的协同配合机制
        1.3.2 探讨诉的合并在公益诉讼中的适用范围与限度
    1.4 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
2 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的基本概念厘定
    2.1 环境公益的学理解释
        2.1.1 环境公益与环境公益诉讼之关系
        2.1.2 环境公益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2.1.3 环境制度公益与环境实体公益的界分
    2.2 环境公益诉讼的路径选择
        2.2.1 环境公益侵害行为的类型界分
        2.2.2 环境公益司法保护的实践样态
        2.2.3 小结
    2.3 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的基本框架
        2.3.1 内部程序与外部程序的识别
        2.3.2 内部程序整合与外部程序衔接的建构
    2.4 小结
3 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的理论澄清
    3.1 何以可能:环境公益司法保护的理论证成
        3.1.1 法院在环境规制中的角色演进
        3.1.2 “代理彩票理论”下的法院职能新解
        3.1.3 环境行政规制与环境司法规制比较分析
        3.1.4 小结:环境治理的第三条道路
    3.2 为何协调: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的制度根源
        3.2.1 制度供给:环境公益诉讼单一模式选择的弊端
        3.2.2 制度需求:环境司法专门化中的程序协调需求
        3.2.3 如何调适:通过程序协调释放环境司法效能
    3.3 如何协调:诉的合并在程序协调中的应用及其限度
        3.3.1 诉的合并在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中的应用基础
        3.3.2 诉的合并在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中的应用形态
        3.3.3 诉的合并在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中的应用策略
4 环境公益诉讼的内部程序整合
    4.1 环境行政/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整合
        4.1.1 环境行政/民事公益诉讼的模式比较
        4.1.2 环境行政/民事公益诉讼的模式选择
        4.1.3 环境行政/民事公益诉讼的整合路径
    4.2 环境刑事/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整合
        4.2.1 环境刑事/民事公益诉讼程序整合的现实镜像
        4.2.2 环境刑事/民事公益诉讼程序整合的理论证成
        4.2.3 环境刑事/民事公益诉讼程序整合的制度完善
5 环境公益诉讼的外部程序衔接
    5.1 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程序衔接
        5.1.1 双轨制环境诉讼模式的现实镜像与问题梳理
        5.1.2 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程序衔接的理论基础
        5.1.3 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程序衔接的制度构造
    5.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程序衔接
        5.2.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辩证关系
        5.2.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
        5.2.3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机制
6 结语: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的限度及其规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体育公益活动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研究 ——以康姿百德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益活动与体育公益活动的概念
        2.1.2 企业形象的内涵
        2.1.3 企业体育公益活动概念界定
    2.2 相关文献述评
        2.2.1 企业形象塑造相关文献述评
        2.2.2 企业公益活动相关文献述评
        2.2.3 体育公益相关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分析法
        3.2.4 访谈法
        3.2.5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康姿百德公司开展体育公益活动现状分析
        4.1.1 康姿百德公司简介
        4.1.2 康姿百德公司开展公益活动情况
        4.1.3 群众参与康姿百德健身操活动现状分析
    4.2 体育公益活动对企业形象塑造影响要素的确定
    4.3 体育公益活动对康姿百德企业形象的影响
        4.3.1 体育公益活动对康姿百德企业声誉与知名度形象的影响
        4.3.2 体育公益活动对康姿百德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
        4.3.3 体育公益活动对康姿百德企业社会公益形象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企业开展体育公益活动缺乏合作性、缺少平台支撑
        5.1.2 企业开展的体育公益活动对促进全民健身战略的实现有积极推动的作用
        5.1.3 企业体育公益活动对企业形象塑造起促进作用
        5.1.4 康姿百德公司开展体育公益活动的项目单一化
    5.2 建议
        5.2.1 公共部门打造体育公益活动开放式合作平台
        5.2.2 企业应继续增加体育公益活的开展频率为全民健身战略的实现多做贡献
        5.2.3 政府应加强体育公益活动宣传力度,给予政策支持
        5.2.4 企业应开拓多种类型的体育公益活动,增加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10)河北企业形象与企业公益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河北企业形象的研究与实践
    2.1 企业形象理论概述
        2.1.1 企业形象的定义
        2.1.2 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
        2.1.3 企业形象的特征
        2.1.4 企业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2.2 企业形象的塑造
        2.2.1 确立准确的企业形象
        2.2.2 企业形象的传播
        2.2.3 企业形象广告的类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公益广告的发展及现状
    3.1 公益广告概述
        3.1.1 公益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3.1.2 公益广告定义及特征
    3.2 企业公益广告的含义及社会功能
        3.2.1 企业公益广告的含义
        3.2.2 企业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
    3.3 企业公益广告的发展
        3.3.1 企业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3.3.2 企业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
    3.4 企业公益广告于企业形象塑造的意义
        3.4.1 企业形象塑造中的传播策略
        3.4.2 传播策略中的广告手段
        3.4.3 广告手段中采用企业公益广告的优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北企业参与公益广告出现的问题
    4.1 河北企业对公益广告的形象意识淡漠
        4.1.1 河北企业对企业公益广告不够重视
        4.1.2 企业公益广告的形象意识淡漠
    4.2 河北企业公益广告的形象塑造功能有待挖掘
        4.2.1 企业公益广告整体运作尚无有效的策略
        4.2.2 企业公益广告内容与企业特质的关联度不高
        4.2.3 河北企业公益广告整体创作水平不高
        4.2.4 缺乏合理媒体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北企业公益广告优化对策
    5.1 观念层面——增强企业公益广告的形象诉求意识
        5.1.1 强化河北企业形象意识
        5.1.2 深入河北企业公益文化建设
    5.2 实践层面——挖掘河北企业公益广告的形象塑造功能
        5.2.1 借用商业广告的策划流程
        5.2.2 强化企业与企业公益广告的隐性关联
        5.2.3 运用合理的表现形式增加企业公益广告的感染力
        5.2.4 利用多种媒体放大河北企业公益广告功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论公益活动与企业形象的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余金金.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大学生公益观培育研究[D]. 殷万桃. 南昌大学, 2021
  • [3]当代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 陈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8)
  • [4]互联网企业营销式公益实践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路径研究 ——以阿里巴巴蚂蚁森林为例[D]. 李凯. 苏州大学, 2020(03)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中国广告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中的“家文化”元素研究(2009-2018)[D]. 刘露. 湘潭大学, 2020(02)
  • [7]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张菲菲. 河北大学, 2020(08)
  • [8]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协调论[D]. 何江. 重庆大学, 2019(05)
  • [9]体育公益活动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研究 ——以康姿百德公司为例[D]. 何号号.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10]河北企业形象与企业公益广告研究[D]. 程海珍. 河北科技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论公益活动与企业形象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