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高压容器

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高压容器

一、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使用的高压容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肖[1](2021)在《AZ31B镁合金筒形件多道次强旋织构演化及强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汽车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及装备制造领域等向结构整体化、部件轻量化、高性能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对薄壁筒形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力旋压工艺作为一种加工薄壁筒形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产品性能好等诸多优点。由于当今社会对于减重、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镁合金作为密度最轻的且可回收的结构金属材料,扩大其应用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镁合金因其强度较低,塑性成形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在工程上的应用。目前,对于镁合金筒形件强力旋压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演化、缺陷调控、尺寸控制等方面,采用强力旋压成形的筒形件通常存在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如何提高其环向性能成为提升其服役性能的关键。本文以AZ31B镁合金为主要研究材料,开展了筒形件多道次强旋织构演化及强化机理的研究,分别采用单向旋压与交叉旋压工艺方法调控筒形件的组织和织构分布以提高旋压件力学性能,并探究了温旋压和热旋压AZ31B镁合金旋压过程中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化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分析了单向旋压及交叉旋压筒形件微观组织和织构对其环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向旋压,交叉旋压工艺对于旋压筒形件环向力学性能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提升效果有明显下降。在温旋压中,交叉旋压工艺对于旋压筒形件环向力学性能在第3道次至第6道次平均提升8MPa,在第7道次至第9道次平均提升24.3MPa。对于热旋压成形筒形件的环向力学性能,在第3道次至第6道次时交叉旋压筒形件环向抗拉强度每道次平均提升7.6MPa,在第7道次至第9道次时每道次平均提升2.5MPa。AZ31B镁合金在多道次单向旋压以及交叉旋压过程中发生动态再结晶,随着旋压道次的进行,即减薄率的增大,AZ31B镁合金晶粒逐渐细化,同时第二相随着金属流动向着RD方向偏转。分析XRD实验结果发现,织构对环向抗拉强度的提升较小,强化主要受到晶粒细化强化的影响。采用VPSC晶体塑性模型计算了AZ31B镁合金筒形件单向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织构对交叉旋压筒形件环向强度提升较小,从而证明了晶粒细化为主要强化因素。

曹承明[2](2019)在《FeMnCrCo系双相高熵合金力学性能与变形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熵合金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固溶体材料,通常由5种或5种以上近似等摩尔比的主要元素组成。高熵合金易形成简单的面心立方、体心立方以及密排六方结构固溶体。独特结构赋予高熵合金较高的强韧性、硬度、抗磨损性、抗疲劳性、耐磨性能,使其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合金体系的制备、微观结构分析及准静态力学性能表现。然而,高熵合金还有很多潜在的性能未被发掘,高温蠕变特性、高应变率下的动态响应和相变诱导变形合金等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双相结构AlxFeMnCrCoNi(Alx,x=0.4、0.5和0.6摩尔比)和Fe45Mn25Cr15Co15高熵合金的拉伸性能及其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Alx合金,研究微观组织和不同应变速率对力学行为的影响。通过改变元素成分和相的稳定性,设计出一种亚稳态双相Fe45Mn25Cr15Co15高熵合金,研究其强韧性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经过热机械处理,Alx合金的微观结构由铸态树枝晶结构演化为双相(面心立方(fcc)和体心立方(bcc))等轴晶。随着Al含量的增加,fcc相晶粒尺寸逐渐减小,bcc相体积分数明显增加。由于固溶强化、晶界强化和沉淀强化等作用,Al含量高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相应提高,然而断裂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略微下降。其中,在中温下出现显着的锯齿状流动行为。由于原子半径较大的Al与位错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增强动态应变时效(DSA)作用,使得Alx合金的平均锯齿振幅相对于FeMnCrCoNi合金有明显提高。(2)对Alx高熵合金进行高温(600~700℃)恒应力蠕变研究发现,由于Al元素的强化作用,Alx合金具有更高的抗蠕变性能。Al0.6合金最小蠕变速率高于Al0.4合金,这是由于前者具有较高的激活体积(Activition volume)和堆垛层错能(Stacking-fault energy)所致。TEM检测出在fcc相晶粒内形成大量富含Cr-Fe的σ析出相,这说明有限稳定性的Alx合金在热力耦合作用下出现显着的原子扩散过程。(3)Alx高熵合金具有明显的动态拉伸应变速率响应。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流动应力有显着的增加,而断裂塑性逐渐下降。较低激活能Al0.4合金应变率敏感性要高于Al0.6合金。考虑应变率和应变对流动应力的影响,采用改进型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可以精准地描述塑性变形行为。与准静态张力相比,位错密度提高是动态变形微观结构的主要特征,从而导致了流动应力的增加。随着bcc相体积和应变速率的增大,材料断裂模式由韧性向准解理演化。(4)双相Fe45Mn25Cr15Co15合金(fcc+hcp)由于引入相变诱导塑性的变形机制,具有兼得更高的拉伸强度和应变硬化能力。应变的增加促使fcc相转化为hcp相,两相的协同变形使动应变和应力分配效果良好。强度获得了大幅度提高来自固溶强化和相界面密度的增加,而塑性保持较高水平源于位移塑性和变形诱导硬化的机制。

谭震[3](2015)在《钛表面多级微钠米结构及其磷酸钙涂层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钛及其合金因其高的比强度,耐腐蚀性能强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作人工骨、血管支架等生物植入金属材料。但是钛及钛合金植入体内后不易于骨组织发生有效地化学键合,故植入体易发生松动脱落,造成植入失败。研究表明,钛合金表面形貌,特别是表面微纳米结构可以有效模拟体内微纳米环境,促进蛋白质吸附与细胞的增殖粘附、分化等。所以,将钛表面改性,构建表面微纳米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钛合金与骨组织愈合速度,提高骨整合能力,促进新骨生成。磷灰石作为人体骨组织的主要无机成分,对骨组织的修复愈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力学性能较差。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钛合金表面沉积磷酸钙涂层,构建表面微纳米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植入体的生物活性,增强骨组织与植入体之间的键合,而且弥补了生物陶瓷在力学方面的缺陷。首先,采用水热植酸处理,通过选取不同浓度植酸,在金属钛表面构建了多级微纳米结构,然后采用仿生矿化法在钛表面沉积了磷酸钙晶体,运用SEM、EDX、XRD等分析设备对其物相进行表征。结果显示:(1)不同浓度植酸水热处理得到的金属钛表面形貌,成分均有差异,当植酸浓度为5 v/v%时,表面生成了1-3μm的Ti02金红石结构,当植酸浓度为7.5 v/v%时,表面形成了微米/纳米相结合的沟槽状结构,当植酸浓度为10 v/v%时,表面形成了由片层状结构自组装形成的花瓣状结构,成分为Ti(HPO4)2与Ti(HPO4)2·H2O;(2)将三种不同的水热植酸处理赋予的微纳米结构表面采用浸渍法预钙化后,浸泡入过饱和钙磷溶液中,在其表面制备了磷酸钙涂层。其次,采用水热碱处理的方法,在钛表面制备钛纳米线状结构,然后通过二次水热处理在原有钛纳米线状结构表面原位沉积磷酸钙,且不改变原有钛纳米线结构。通过对其分析发现:(1)通过水热碱处理得到了均匀无裂纹,长度约为4-8μm,宽度约为50-200 nm的钛纳米线状结构;(2)通过二次水热处理,小分子模板剂H6L调控磷酸钙生长,在钛纳米线上原位沉积了磷酸钙,构建了具有多级微纳米结构的钛表面。最后将碱热处理钛表面纳米线结构样品与二次水热原位沉积磷酸钙样品进行蛋白吸附与成骨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样品均有利于牛血清蛋白的吸附;钛纳米线二次水热沉积磷酸钙构建的多级微纳结构表面更有利于成骨细胞增殖生长。

孙世安[4](2014)在《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蚀给各类金属油罐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并带来安全隐患。目前,以有机涂层和防锈漆为主的腐蚀防护方法存在着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以及重复涂覆施工工作量大等问题。本论文在系统研究金属油罐在自然环境中腐蚀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终生隔离”防腐理论,开展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新材料研究,力求实现“一次施工,长效防腐”的目标,对提高金属油罐防腐水平,改善油料保障质量和确保油库运行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论文系统研究了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的理想空间结构、固化机理与形成过程。其理想结构是:聚合物与无机胶凝材料在水和多种外加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种聚合物-无机胶凝材料互联、贯穿的三维网络独特结构,并且两相之间存在化学键合作用,两种网络在很多点形成较强的黏结,充分发挥复合效应。材料兼具无机材料抗老化性能优异、耐水耐油性好和有机聚合物韧性高、黏结强度大、致密性强等优点。进一步优化材料聚灰比,可得到不同柔韧性能的防腐材料,能满足金属油罐不同部位的防腐要求。探讨了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的基本组成,分析了各主要组分、外加剂与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聚灰比下由NE-1型特种硅酸盐水泥与P·O52.5硅酸盐水泥制备的样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发现,加入聚合物乳液后,材料在粘附性、耐冲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均有了显着改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断面分析显示,当聚灰比R≤0.2时,材料体系内的水泥水化后形成了彼此相连的空间骨架,聚合物只能附着在水泥水化产物表面,或被成团阻隔,不能形成网络;当R=0.30.5时,无机凝胶材料和聚合物形成了互相贯通、相互依托的空间网络,实现了微观上的两相相容;当R≥0.6时,水泥相被封闭在由聚合物相组成的包裹体中,水泥仅以填料的形式存在,此时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无机胶凝材料与聚合物能够在分子层面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材料兼具水泥与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通过分析消泡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磷酸三丁酯能显着降低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孔洞,并且添加量一般应小于等于0.2%。研究不同减水剂减水效果及减水剂添加量对材料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减水剂加入量的提高,其减水效果逐渐增强,当加入量为1%时效果最好,并且当掺加量相同时,聚羧酸减水剂的减水效果最好,降低用水量达到42.5%,并且,加入减水剂以后材料力学性能有了明显提高。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不同类型孔隙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致密性的影响规律,通过优化聚灰比和添加高效减水剂等方法提高了材料致密度。压汞法(MIP)分析发现,当材料内不添加聚合物时,材料的总孔容较大,有害孔隙占绝大部分,材料致密性不高;加入聚合物乳液以后,材料中有害孔的数量降至11.7%,总孔容降至0.0752mL/g,材料致密性增强效果更加明显。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也表明:当材料不含聚合物或聚合物含量较低时,水泥水化产物呈现棒状和拉丝状疏松分布于材料的内部,网状结构中存在较多的毛细孔隙,结构致密性不强;当聚灰比R≥0.3时,材料中的无机相和有机相交叉连接,形成致密的连续空间结构。同时发现,减水剂对材料致密性有显着的改进作用。加入1%的减水剂后,材料孔隙率可降低16.3%,视密度增加28.3%,总孔容降低53.7%。X-射线衍射(XRD)表征显示,聚合物与水泥之间发生了某种定量的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得材料的固化过程得到加强,并且,聚羧酸减水剂的添加对水泥水化反应起到促进作用。研究了影响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体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通过CEA复合膨胀剂实现对材料的体积收缩补偿,通过加入聚丙烯纤维提高了材料的抗微裂纹性能,借助膨胀系数测定仪研究了材料与钢材膨胀/收缩同步一致性。通过分析试样体积变化情况发现,材料在加入CEA复合型膨胀剂后的07d内持续膨胀,7d时达到最大,之后出现收缩,90d后基本趋于稳定,当掺入量为10%时,基本可抵消材料固化时产生的体积收缩。研究材料与钢材膨胀/收缩同步一致性发现,随着温度的上升,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与钢材的走势基本一致,并且,随着聚合物含量的增加,一致性有所降低。因此,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提前下,应尽量控制材料聚灰比在0.5以下。通过研究纤维对材料抗裂性能影响发现,当聚丙烯短纤维加入量在0.8‰1.0‰时,抗裂效果最好,裂缝降低率可达90%以上。通过耐盐、耐酸、耐碱以及耐油实验研究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聚灰比在0.30.5范围时,材料具有非常高的耐NaCl溶液浸泡、耐H2SO4、NaOH侵蚀和耐航空喷气燃料油浸泡能力。较之环氧富锌防锈漆,所研制的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具有更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分析了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的老化机理,探讨了复合光稳定剂对材料抗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人工加速老化、户外暴露以及冷热交替等方法研究了材料的耐久性。研究不同类型光稳定剂的抗老化效果发现,光稳定剂能显着提升聚合物的抗老化性能,并且,光稳定剂复合使用优于单独使用时的效果,原因是复合体系产生了协同效应,有利于抗老化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材料中水泥等无机组分对紫外光具有很强的屏蔽作用,能阻挡紫外线对聚合物的破坏,起到延缓材料老化的作用。整体上,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抗老化能力优异,优于PVDF氟碳涂料。模拟夏冬两季冷热交替过程发现,防腐材料经过720次的冷热循环未出现开裂、粉化或脱落等不良现象,强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环境适应性好。两年户外暴露试验发现,未涂覆防腐材料的钢板已严重锈蚀,而被双面包裹的样板,则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能。

周元忠[5](2013)在《TC10钛合金热稳定性能研究》文中提出TC10钛合金是一种在TC4基础上发展的高强度损伤容限型(α+β)型钛合金,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及较好的热处理强化效应,可以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的性能或服役过程的稳定性进行调整。因此,本文主要针对TC10钛合金具有热处理强化效应,组织与性能对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敏感开展基础研究。分别研究了该钛合金300℃和500℃温度下,经过100,300,500小时热处理时间后的组织及力学性能。讨论影响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明确了组织形成规律。其结果表明:温度对TC10钛合金热暴露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较为明显,在300℃/300h热暴露处理后,相对于初始铸态组织,合金的抗压强度升高,硬度提高,塑性降低,而500℃/300h后试样压缩抗力下降,硬度降低,塑性回升,分析认为在热暴露初期,β相中析出一些α相,并且随着热处理时间延长,分散的α相有聚集的现象,在较高的热暴露温度,TC10钛合金出现原始的板条α相在形变应力与热应力作用下出现断裂及部分区域溶解,α相板条出现混乱排列,导致强度下降。等温处理过程中,热暴露100小时后,随着热暴露保温时间延长,合金的抗压强度相对于初始试样,强度、硬度下降,塑性上升;此外,随着热暴露温度和保温时间延长,钛合金表面的氧化层深度增加,并且在500℃热处理后,TC10钛合金氧化层中出现明显的裂纹,并且裂纹宽度随着保温时间增加而变宽。

王岩峰[6](2009)在《钛合金表面发黑工艺研制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登上世界工业舞台的年轻金属,是金属材料王国中的一颗新星。钛在地壳中的质量百分数为0.6%,在结构金属中仅次于铝、铁、镁,居第四位。钛性能优良,储量丰富,从工业价值、资源寿命和发展前景看,它仅次于铁、铝,被誉为正在崛起的“第三金属”。钛及其合金具有强度大、重量轻、耐热性强的综合优良性能,在飞机制造中用它来代替其它金属时,不仅可延长飞机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减轻其重量,从而大大提高其飞行性能。所以,钛是航空工业和宇宙航空工业中最有前途的结构材料之一。此外,钛及其合金还作为飞船外的摄像头的主要材料,因此,增加其表面的吸光性能就尤为重要。以提高钛合金表面吸光率为宗旨,本文着重研究了在不同钛合金表面化学镀铜、镍后常温发黑以及直接阳极氧化的方法进行发黑处理,通过实验得出了适用于TA15、T3B、TC4钛合金的化学镀铜后发黑和直接阳极氧化发黑的较佳工艺,并进行了优化。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观察黑化膜的SEM形貌,分析黑化膜的主要成分;并通过对发黑膜进行XRD测试,研究其发黑膜组成,以此对发黑机理进行了探索分析,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验证明:直接在钛合金表面化学镀镍比较难,为此化学镀镍前应先预镀镍,这样不但获得均匀的镍膜,且解决了膜层结合力的问题。经研究,化学镀铜后发黑和阳极氧化直接发黑工艺效率高、操作简单,所获得的发黑膜色泽理想、致密、均匀,没有明显缺陷,且与基体之间具有良好结合力。

张喆[7](2007)在《聚四氟乙烯室温下单轴和多轴循环变形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四氟乙烯(PTFE)以其低的摩擦系数,不导电性,化学稳定性以及耐高温的特性在机械、化工和电子工业中广泛使用。因此,对PTFE的循环力学性能的研究是提高材料构件可靠性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研究了挤压成型聚四氟乙烯(PTFE)实心棒材在室温下的单轴和多轴循环变形。通过剪切应变控制的扭转循环实验,研究了剪切应变幅、应变率及其历史效应对循环应力应变的影响;在恒定载荷、比例、圆形和菱形的比例和非比例双轴循环加载路径下,研究不同轴向平均应力、剪切应变幅和应变率的大小及其加载历史下材料的轴向棘轮行为。实验表明,PTFE是率相关材料,在剪切方向呈现循环软化,并且有明显的non-Masing特征。PTFE的室温多轴循环棘轮行为明显的依赖于加载路径的形状,多轴棘轮行为也明显的依赖于轴向平均应力、剪切应变幅和应变率的大小及其加载历史。轴向棘轮应变随着轴向平均应力和剪切应变幅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剪应变率的提高而减小。材料在经历较大加载条件后会出现强化现象,这抑制了随后小加载条件下的棘轮应变的累积。

宁兴龙[8](2000)在《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使用的高压容器》文中指出

韩荣第,杨荣福[9](1988)在《切削钛合金时几种切削液的试验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八种切削液在钛合金TC4车削和攻丝时,对切削力(Fx、Fy)、扭矩(M)和切削温度(θ℃)的影响的切削试验,证明钛合金切削时以使用含硫(S)或磷(P)或氯(Cl)的极压切削液为宜,而且随着切削速度的不同要选用含有不同极压添加剂的极压切削液。

二、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使用的高压容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使用的高压容器(论文提纲范文)

(1)AZ31B镁合金筒形件多道次强旋织构演化及强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镁及镁合金研究概述
        1.2.1 镁合金的基本塑性变形机制
        1.2.2 镁合金的分类与特点
        1.2.3 镁合金变形织构研究进展
    1.3 旋压工艺发展现状
    1.4 晶体塑性理论及其发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强力旋压实验
        2.2.1 AZ31B镁合金旋压坯料设计
        2.2.2 AZ31B镁合金旋压实验
    2.3 材料微观组织与取向分析
        2.3.1 金相显微镜组织分析(OM)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2.5 晶体塑性理论基础
        2.5.1 晶体的本构关系
        2.5.2 硬化模型
第3章 AZ31B镁合金温旋压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AZ31B镁合金多道次温旋压成形试验
    3.3 AZ31B镁合温旋压筒形件显微组织分析
        3.3.1 温旋压筒形件金相组织分析
        3.3.2 温旋压筒形件扫描组织分析
    3.4 AZ31B镁合金温旋压筒形件力学性能及织构分析
        3.4.1 温旋压筒形件单向拉伸性能测试
        3.4.2 温旋压筒形件宏观织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Z31B镁合金热旋压工艺研究及晶体塑性模拟
    4.1 引言
    4.2 AZ31B镁合金多道次热旋压成形试验
    4.3 AZ31B镁合金热旋压筒形件显微组织分析
        4.3.1 热旋压筒形件金相组织分析
        4.3.2 热旋压筒形扫描组织分析
    4.4 AZ31B镁合金热旋压筒形件力学性能及织构分析
        4.4.1 热旋压筒形件单向拉伸性能测试
        4.4.2 热旋压筒形件宏观织构测定
    4.5 VPSC晶体塑性模拟
        4.5.1 粘塑性自洽模型
        4.5.2 VPSC晶体塑性模拟单向拉伸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FeMnCrCo系双相高熵合金力学性能与变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熵合金的定义
    1.2 高熵合金的形成条件
    1.3 高熵合金的核心效应
        1.3.1 高熵效应
        1.3.2 滞缓扩散效应
        1.3.3 严重晶格畸变效应
        1.3.4 鸡尾酒效应
    1.4 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
        1.4.1 高熵合金的制备方法
        1.4.2 微观结构特征
        1.4.3 力学性能
    1.5 高熵合金研究目的与应用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熵合金制备与研究方法
    2.1 熔炼浇铸
    2.2 热处理与轧制
    2.3 微观结构观察与表征
        2.3.1 晶体结构分析
        2.3.2 微观结构与成分分析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4 力学性能试验
        2.4.1 试样加工
        2.4.2 室温及高温准静态拉伸试验
        2.4.3 高温蠕变试验
        2.4.4 动态拉伸实验
第3章 Al_xFeMnCrCoNi高熵合金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
    3.1 Al_xFeMnCrCoNi高熵合金相的形成
    3.2 XRD衍射和微观组织分析
    3.3 Al_xFeMnCrCoNi合金力学性能
        3.3.1 Al_xFeMnCrCoNi合金拉伸曲线
        3.3.2 Al_xFeMnCrCoNi合金强化机制
    3.4 锯齿流变
    3.5 断裂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l_xFeMnCrCoNi高熵合金高温拉伸蠕变与微结构演化
    4.1 微观结构及XRD衍射分析
    4.2 蠕变变形
        4.2.1 恒应力拉伸蠕变曲线
        4.2.2 蠕变机制
    4.3 微观组织演变
    4.4 断口形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l_xFeMnCrCoNi高熵合金动态拉伸力学响应
    5.1 动态拉伸力学行为
        5.1.1 动态拉伸曲线
        5.1.2 加工硬化
        5.1.3 拉伸变形机制
    5.2 Johnson-Cook本构模型
    5.3 动态拉伸后位错结构
    5.4 动态拉伸断口形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Fe_(45)Mn_(25)Cr_(15)Co_(15)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演化
    6.1 Fe_(45)Mn_(25)Cr_(15)Co_(15)高熵合金相的形成
    6.2 Fe_(45)Mn_(25)Cr_(15)Co_(15)高熵合金微观结构
        6.2.1 金相组织与XRD图谱
        6.2.2 相与元素的分布
    6.3 Fe_(45)Mn_(25)Cr_(15)Co_(15)高熵合金拉伸力学性能
        6.3.1 室温及高温拉伸试验
        6.3.2 变形机理
    6.4 断口形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钛表面多级微钠米结构及其磷酸钙涂层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钛及钛合金的应用
        1.2.1 钛及钛合金基本性质
        1.2.2 钛及钛合金的分类
        1.2.3 生物医用钛合金
    1.3 钛表面微结构化的制备
        1.3.1 机械法
        1.3.2 物理法
        1.3.3 化学法
        1.3.4 电化学法
    1.4 钛基羟基磷灰石植入体技术
        1.4.1 等离子喷涂法
        1.4.2 激光熔覆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电化学沉积法
        1.4.5 仿生矿化法
        1.4.6 水热法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选题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热酸处理构建钛表面不同微纳米结构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水热酸处理构建钛表面微纳结构及其表征
        2.3.1 材料预处理
        2.3.2 不同浓度植酸处理钛表面微钠结构的制备
        2.3.3 钛表面微钠结构磷灰石涂层的制备
        2.3.4 钛表面微纳米结构的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浓度植酸处理钛表面形貌分析
        2.4.2 钛网表面相成分与植酸浓度的关系
        2.4.3 不同浓度植酸处理钛表面磷灰石涂层形貌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热碱处理构建钛表面多级微纳米结构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钛表面碱热处理纳米结构及原位沉积的制备及表征
        3.3.1 材料预处理
        3.3.2 钛表面纳米结构的制备
        3.3.3 原位沉积多级微纳米结构涂层
        3.3.4 钛表面多级微纳米结构的表征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碱热处理钛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形貌分析
        3.4.2 碱热处理钛表面纳米结构表面成分分析
        3.4.3 原位沉积磷酸钙表面形貌分析
        3.4.4 原位沉积磷酸钙表面成分分析
        3.4.5 钛表面多级微纳米结构形成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表面多级微纳米结构蛋白吸附性能及成骨细胞行为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材料及实验器材的预处理
        4.3.1 实验材料预处理
        4.3.2 实验器材预处理
    4.4 钛表面多级微纳米结构蛋白吸附性能实验
        4.4.1 蛋白吸附用液的配置
        4.4.2 蛋白吸附实验
        4.4.3 BCA法蛋白分析
    4.5 钛表面多级微纳米结构对成骨细胞行为影响
        4.5.1 细胞用液体的配制
        4.5.2 细胞体外培养与接种
        4.5.3 细胞相容性的表征
    4.6 结果与分析
        4.6.1 钛表面多级微钠米结构蛋白吸附性能
        4.6.2 钛表面多级微钠米结构对细胞行为影响
    4.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金属腐蚀及其危害
    1.3 金属油罐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
    1.4 金属油罐防腐蚀技术
    1.5 聚合物水泥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6 聚合物水泥复合材料外加剂研究现状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理想结构与形成过程研究
    2.1 “终生隔离”防腐理论
    2.2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概述
    2.3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的固化机理
    2.4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理想结构
    2.5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结构形成过程
    2.6 小结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与设备
    3.2 试剂和原料
    3.3 实验方法
4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基本组成研究
    4.1 无机胶凝材料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性能的影响
    4.2 不同聚灰比条件下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分析与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4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4.5 聚合物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性能的影响
    4.6 化学外加剂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性能的影响
    4.7 小结
5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致密性研究
    5.1 聚合物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致密性的影响
    5.2 减水剂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致密性的影响
    5.3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致密性 XRD 表征
    5.4 小结
6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体积稳定性与微裂纹控制
    6.1 影响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体积稳定性的因素
    6.2 CEA 复合膨胀剂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的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6.3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与钢材膨胀/收缩同步性研究
    6.4 纤维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
    6.5 小结
7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耐腐蚀性能研究
    7.1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耐盐水浸泡性能研究
    7.2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耐酸性介质侵蚀性能研究
    7.3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耐碱性介质性能研究
    7.4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耐油性能研究
    7.5 小结
8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耐久性研究
    8.1 光稳定剂对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耐候性能的影响
    8.2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抗人工加速老化性能研究
    8.3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耐冷热交替性能研究
    8.4 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户外暴露性能研究
    8.5 小结
9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建议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TC10钛合金热稳定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钛合金简介及发展史
        1.1.1 钛合金的特性
        1.1.2 钛及钛合金的应用
        1.1.3 钛合金的分类及其特点
        1.1.4 钛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关系
    1.2 钛合金的热处理
        1.2.1 钛合金热处理的特点
        1.2.2 钛合金的常规热处理分类
    1.3 TC10 钛合金简介
        1.3.1 TC10 化学成分
        1.3.2 力学性能
        1.3.3 物理性能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方案
        2.2.2 实验工艺流程
    2.3 测试分析方法
        2.3.1 组织结构分析
        2.3.2 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热暴露温度对 TC10 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
    3.1 热处理温度对组织形貌的影响
    3.2 不同温度热暴露下钛合金氧化层形貌
    3.3 热暴露温度对 TC10 硬度的影响
    3.4 热暴露温度对 TC10 压缩性能的影响
    3.5 不同热暴露下 TC10 钛合金压缩断口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处理时间对 TC10 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
    4.1 热暴露时间对 TC10 钛合金组织形貌影响
    4.2 不同温度热暴露下钛合金氧化层形貌
    4.3 热暴露时间对 TC10 硬度的影响
    4.4 热暴露时间对 TC10 压缩性能的影响
    4.5 500℃不同热暴露时间下 TC10 钛合金压缩断口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钛合金表面发黑工艺研制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及其合金概述
        1.2.1 钛及其合金的性质
        1.2.2 钛及其合金的分类
        1.2.3 钛及其合金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
    1.3 钛合金表面技术简介
        1.3.1 金属电镀
        1.3.2 化学镀
        1.3.3 热扩散
        1.3.4 阳极氧化
        1.3.5 热喷涂
        1.3.6 低压离子工艺
        1.3.7 电子束和激光表面合金化
        1.3.8 离子注入
        1.3.9 非平衡磁控溅射
        1.3.10 离子镀
        1.3.11 电火花表面强化技术
        1.3.12 溶胶凝胶法
    1.4 钢铁发黑工艺
        1.4.1 简述
        1.4.2 高温发黑
        1.4.3 常温发黑
        1.4.4 金属发黑工艺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工艺流程
        2.2.1 化学镀铜涂层表面发黑的工艺流程
        2.2.2 化学镀镍涂层表面发黑的工艺流程
        2.2.3 阳极氧化发黑的工艺流程
    2.3 实验过程
        2.3.1 化学镀铜发黑的实验过程
        2.3.2 化学镀镍发黑的实验过程
        2.3.3 阳极氧化发黑的实验过程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钛合金表面化学镀铜后发黑实验结果分析
        3.1.1 钛合金化学镀铜实验结果分析
        3.1.2 钛合金表面化学镀铜发黑结果与讨论
    3.2 钛合金表面化学镀镍后发黑实验结果分析
        3.2.1 钛合金化学镀镍实验结果分析
        3.2.2 钛合金表面化学镀镍发黑结果与讨论
    3.3 钛合金阳极氧化发黑结果与讨论
        3.3.1 TC4 阳极氧化发黑结果与讨论
        3.3.2 TA15 阳极氧化发黑结果与讨论
        3.3.3 T3B 阳极氧化发黑结果与讨论
        3.3.4 钛合金阳极氧化发黑工艺的影响因素
    3.4 钛合金在不同工艺下发黑结果对比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聚四氟乙烯室温下单轴和多轴循环变形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四氟乙烯性能介绍
        1.1.1 聚四氟乙烯的微观结构
        1.1.2 聚四氟乙烯的晶系和相图
        1.1.3 聚四氟乙烯的基本性能
    1.2 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应用
    1.3 聚合物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进展
    1.4 材料的棘轮效应
        1.4.1 金属材料的棘轮效应
        1.4.2 聚合物材料的棘轮效应
        1.4.3 棘轮效应的本构模型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意义
        1.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2.1 试验材料
        2.1.1 聚四氟乙烯成型方法
        2.1.2 柱塞挤出成型
        2.1.3 材料性能
    2.2 试验设备
    2.3 应力应变算法
第三章 扭转循环实验和结果分析
    3.1 PTFE扭转应力应变关系
        3.1.1 PTFE单调扭转
        3.1.2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3.2 循环非弹性响应规律
        3.2.1 循环应变幅的变化
        3.2.2 循环塑性应变幅的变化
        3.2.3 多步循环试验
    3.3 材料的non-Masing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轴棘轮实验和结果分析
    4.1 实验内容
        4.1.1 轴向棘轮应变定义
        4.1.2 多轴棘轮实验内容
    4.2 多轴实验结果和分析
        4.2.1 恒定载荷加载路径
        4.2.2 比例加载路径
        4.2.3 圆形加载路径
        4.2.4 菱形加载路径
        4.2.5 路径对棘轮应变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主要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使用的高压容器(论文参考文献)

  • [1]AZ31B镁合金筒形件多道次强旋织构演化及强化机理研究[D]. 王维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FeMnCrCo系双相高熵合金力学性能与变形机理研究[D]. 曹承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3]钛表面多级微钠米结构及其磷酸钙涂层制备与表征[D]. 谭震.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4]金属油罐柔性陶瓷基防腐材料基础研究[D]. 孙世安.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5]TC10钛合金热稳定性能研究[D]. 周元忠. 长安大学, 2013(06)
  • [6]钛合金表面发黑工艺研制及机理研究[D]. 王岩峰. 沈阳工业大学, 2009(S2)
  • [7]聚四氟乙烯室温下单轴和多轴循环变形实验研究[D]. 张喆. 天津大学, 2007(04)
  • [8]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使用的高压容器[J]. 宁兴龙. 钛工业进展, 2000(06)
  • [9]切削钛合金时几种切削液的试验效果[J]. 韩荣第,杨荣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88(02)

标签:;  ;  ;  ;  ;  

BT14钛合金可制造长期高压容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