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扩散法检测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

反扩散法检测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

一、反向扩散法检测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婉莹[1](2021)在《犬猫皮肤癣菌药物敏感性及伏立康唑凝胶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

吕丽霞[2](2021)在《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科学合理应用抗菌素、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将收集的所有标本分为两组,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的标本记作第1组,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的标本则记作第2组。结果:(1)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共送检2596份标本,两组细菌病原学阳性检出率比较,第2组阳性标本率较第1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01)。(2)菌种分布中革兰氏阴性菌(351株,89.31%)所占比例最大。两组对比,各细菌阳性分离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3)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72.26%),其次为血液、泌尿道,分别占9.67%、5.09%。两组对比,第2组中段尿分离率较第1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6,P<0.001),第2组腹水分离率较第1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余标本分离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4)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70%,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在38.71%~42.11%之间,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克肟耐药率均>90%。两组耐药情况对比,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49,P<0.001),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67,P<0.05),对粘菌素耐药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呋辛酯耐药率为100.00%,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耐药率均>90%,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60%。两组对比,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呋辛(P=0.009)、左氧氟沙星(χ2=10.940,P=0.001)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复方新诺明(P=0.001)、氨曲南(χ2=5.494,P=0.019)、阿米卡星(χ2=6.537,P=0.011)、替加环素(P=0.047)耐药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粘质沙雷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耐药率均达100.00%。两组粘质沙雷菌的耐药率变化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酯耐药率均为100.00%,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20%。两组对比,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P=0.043)、复方新诺明(P=0.001)耐药率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为100%。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零。结论:(1)该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检出率排名前6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粘质沙雷菌。(2)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粘质沙雷菌均是多重耐药菌,细菌耐药现象较严重,控制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继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尽早行标本病原学检测,从而根据药敏结果及早针对性使用抗生素,遏制感染进展。

董嘉琤[3](2021)在《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价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不同地区阴道念珠菌病临床分离株对雷夫康唑、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讨论我国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耐药情况。方法: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525株阴道念珠菌(白念珠菌503株,光滑念珠菌14株,热带念珠菌5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对雷夫康唑、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525株阴道念珠菌中仅1株白念珠菌对雷夫康唑耐药,中国大陆9省收集的阴道来源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耐药比例为0.19%(1/525),对氟康唑的耐药比例为5.52%(29/525)。结论:在体外药敏实验中,中国不同地区阴道来源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较高,提示可以考虑雷夫康唑在阴道念珠菌病方面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估及耐药机制初探目的:研究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及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比较了雷夫康唑、氟康唑的体内抗真菌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耳念珠菌受到雷夫康唑、氟康唑胁迫后,毒力和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1.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雷夫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米卡芬净、阿尼芬净、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对15株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2.使用大蜡螟作为耳念珠菌的感染模型,通过测定大蜡螟的生存率、真菌菌载量,观察大蜡螟的组织切片,综合评价不同浓度的氟康唑、雷夫康唑的体内抗耳念珠菌作用。3.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了不同浓度雷夫康唑、氟康唑对耳念珠菌黏附作用相关基因(ALS5、HYR3),水解酶相关基因(SAP5、PLB1),真菌胞壁、胞膜以及胞外基质相关基因(ERG2、KRE6、EXG、ENG1)表达情况的影响;通过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质谱图像,观察雷夫康唑、氟康唑对耳念珠菌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雷夫康唑及其他抗真菌药物对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耳念珠菌对氟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的药物敏感性明显低于新型唑类药物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的抗菌活性优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与艾沙康唑、泊沙康唑以及棘白菌素相当。2.不同浓度氟康唑、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的体内抗真菌作用:耳念珠菌CBS10913、CBS12766大蜡螟感染模型的生存曲线、菌载量提示抗真菌药物可以明显提高耳念珠菌感染的大蜡螟的生存率,降低其菌载量。组织切片中,高浓度雷夫康唑组的大蜡螟真菌团块最少。3.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毒力及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1)MALDI-TOF MS:雷夫康唑、氟康唑处理后耳念珠菌的质谱图显示不同道尔顿的蛋白组分的表达量出现变化。(2)定量RT-PCR: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雷夫康唑、氟康唑处理后耳念珠菌的8组基因的表达,发现CBS12766毒力及耐药基因的表达均高于CBS10913。雷夫康唑组与氟康唑组相比,基因表达上调幅度更大。结论:雷夫康唑对15株耳念珠菌均体现了较好的抗菌活性,提示雷夫康唑也许能够应用于治疗耳念珠菌感染的相关疾病。大蜡螟实验证明CBS12766毒力强于耳念珠菌标准株CBS10193,雷夫康唑在体内实验中也体现了较强的抗耳念珠菌活性。通过比较基因的表达状态,我们发现耳念珠菌面对抗真菌药物的胁迫,会选择高表达耐药以及毒力相关的基因,以应对外界环境压力。与氟康唑相比,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造成的外界环境压力更大。第三部分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抗耳念珠菌的作用评价目的:测定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的体外抗耳念珠菌作用,分析二者联用是否有协同抗耳念珠菌的作用。方法: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棋盘法,测定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对15株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观察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对15株耳念珠菌的生长状态的影响,并根据MIC测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估两药联合抗真菌作用效果。结果:计算FICI可知,15株耳念珠菌的FICI范围为0.75~2,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用只有单纯的相加作用,无明显协同作用。观察耳念珠菌的生长状态,发现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联用能够减少伊曲康唑体外药敏实验中的“拖尾现象”。结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用仅体现相加作用。但肉眼观察两者联用体现了对耳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对以后的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雷磊[4](2020)在《犬伊曲康唑注射液皮下注射给药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TZ)是第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可以通过与真菌CYP酶特异性结合,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合成进而杀死真菌,对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病,系统性真菌感染和其他多种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载体,可以有效稳定的搭载伊曲康唑。为了确定这种制剂通过皮下注射给药的可行性,本试验对该制剂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前研究。虽然临床常用的斯皮仁诺口服液和静脉注射液均为HP-β-CD搭载的ITZ制剂,但由于其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问题应用受到限制。为了研发更方便,更安全的兽用ITZ制剂,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皮下给药浓度(2.5 mg/kg,7.5 mg/kg,12.5 mg/kg),在相同的给药频率和次数(三日一次,连续七次)条件下对纯种比格犬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内容包括给药过程中犬的一般临床表现,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尿常规指标,心电图,大体剖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一切不良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三个给药组犬未发生不良反应。三个给药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一过性升高现象,中、高剂量组注射部位出现疼痛和肿胀现象,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该部位皮下组织发生充血和炎症反应,其他相关的检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受检的其他组织器官未发生病理变化。在给药结束两周后注射部位肿胀疼痛现象消失,白细胞相关指标恢复正常。ITZ水溶性极差,但良好的亲脂性和亲角质性使其可以在皮脂和角质组织(如皮肤角质层,指甲,毛发等)内大量积累,而这些部位多为皮肤癣菌易感部位,因此局部高浓度的ITZ更适合皮肤癣菌病的治疗。为了探究该制剂的组织分布浓度和药代动力学行为,本试验通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单次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12.5 mg/kg ITZ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并得出该条件下皮下注射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此外,通过建立合理的样品处理方法,对多次皮下注射12.5 mg/kg ITZ制剂过程中犬血浆和毛发内的药物浓度进行研究,确定了该药物在血浆中稳态浓度到达时间和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2.5 mg/kg剂量条件下皮下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1.11%。皮下注射该制剂ITZ在犬血浆中的T1/2为(27.94±3.13 h),Tmax为(6±0 h),MRT为(41.12±3.37 h),Vd为(7.73±1.09 L/kg);静脉注射该制剂ITZ在犬血浆中的T1/2为(45.10±15.67 h),MRT为(59.50±19.39 h),Vd为(11.05±1.88 L/kg)。多次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末次皮下注射后ITZ在犬血浆中的T1/2(136.21±76.23 h)和AUC(164.18±9.03 h.μg/m L)明显增加,Tmax(6±0 h)和MRT(40.39±1.88h)无明显差异,皮下注射第15天血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为(1.41±0.12μg/m L)。毛发内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首次给药三天后即可在毛发中检出ITZ(35.40±16.57μg/g),稳态血浆药物浓度条件下毛发中的药物浓度是血浆中的36~44倍,给药结束后第61天依然可以在毛发组织中检测到ITZ(2.12±0.40μg/g)。综上所述,ITZ皮下注射液具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吸收稳定,个体差异小,并且可以在较长的给药间隔过程中保持有效的血浆药物水平,相较于传统制剂,减小了给药剂量,从而降低治疗成本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皮下注射相较于口服和静脉注射更易于操作,适合兽医临床应用。

李博平[5](2020)在《难治性孢子丝菌病临床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本科收集的8例难治性孢子丝菌病患者的皮损组织块做真菌培养,所得出的菌株,应用M38-ED3方法进行药敏实验,以发现和分析耐药菌出现的几率及耐药情况。并对难治性孢子丝菌病采用联合疗法进行疗效观察并分析难治的原因。方法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8例难治性孢子丝菌病患者组织块培养出的孢子丝菌菌株进行活化并获得菌丝相悬液,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霉菌肉汤微量液基稀释法(M38-ED3方案),测定菌株菌丝相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体外敏感性,针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难治性的孢子丝菌病例采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一.五种抗真菌药物对8例难治性孢子丝菌病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如下:1.伊曲康唑:患者5 MIC值为16μg/mL,患者3、6 MIC值为0.5μg/mL,其他患者MIC值为1μg/mL。2.特比萘芬:患者5、6 MIC值为0.0625μg/mL,患者2、4 MIC值为0.125μg/mL,其他患者MIC值为0.25μg/mL。3.氟康唑:患者5 MIC值为16μg/mL,其他患者MIC值均>64μg/mL。4.伏立康唑:患者5 MIC值为4μg/mL,患者6 MIC值为0.5μg/mL,其他患者MIC值>16μg/mL。5.两性霉素B:患者8 MIC值为2μg/mL,其他患者MIC值为1μg/mL。6.未出现多重耐药情况。二.8株菌株经测序确定为球型孢子丝菌。三.8例难治性孢子丝菌病患者给予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1.8例患者真菌测序均为球型孢子丝菌。2.8例患者中有1例对伊曲康唑耐药。3.8例患者中对特比奈芬均在敏感范围内。4.8例患者对氟康唑显示出很低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仅能作为治疗孢子丝菌病的二线药物。5.伏立康唑除个别菌株外多数不敏感。6.8例患者中有1例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低,其他患者均呈较敏感状态,研究结果与以往文献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7.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是较有效的方法。

陈瑶[6](2019)在《临床不同部位分离须癣毛癣菌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须癣毛癣菌从临床角度和宿主亲缘性上可被分成亲人和亲动物性两类,分别容易导致人体上半部分(如头面部)和下半部分(如足、指/趾甲)的感染,本研究拟从形态学、生理试验、分子生物学和药敏试验四个方面对不同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行一对比分析,明确二者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近3年从就诊患者不同身体部位分离的须癣毛癣菌48株,通过再培养形态学观察、尿素酶试验、PCR扩增ITS靶位和D1-D2靶位,产物测序后建立遗传进化发生树,并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Laboratory and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M38-A2方案,检测受试菌株对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分离自不同部位的须癣毛癣菌在形态学和尿素酶试验上表现出一致性,但毛发穿孔试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ITS靶位和D1-D2靶位构建的种系发生树均提示所有的试验株均被归类为以万博节皮菌为有性期的趾间毛癣菌,且ITS靶位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鉴定效能上优于D1-D2靶位。药敏试验中,须癣毛癣菌对卢立康唑的MIC值最低,氟胞嘧啶的MIC值最高,分离自身体上半部分的须癣毛癣菌对特比萘芬和咪康唑的MIC值显着高于分离身体下半部分的菌株。结论分离自患者不同部位的须癣毛癣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均被鉴定为趾间毛癣菌,但二者的毛发穿孔试验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上存在差别。

冯洁[7](2019)在《犬皮肤真菌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文中指出目的:犬真菌性皮肤病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真菌性皮肤病存在发病时间长、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等特点,给此病的诊治带来了很大困难。多数皮肤癣菌为人畜共患病病原,因此犬皮肤真菌病的防治对于公共卫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深入研究犬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病特点、致病真菌构成、耐药性,可以为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在西北农林科大西安动物医院进行样本调查和病料采集,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患皮肤病犬的年龄、品种、性别、症状、发生季节等信息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并总结犬皮肤病的发病规律。收集犬皮肤病病料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并利用PCR方法鉴定致病菌株。根据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M38-A2方案)以及Rosco纸片扩散法测定病原真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犬皮肤病首诊患犬占病例总数的13.62%;病原类型以真菌感染为主(36.33%);7、8、9月为犬皮肤病的高发季(36.89%);两岁以内的犬更易患皮肤病(53.95%);发病部位多为四肢、耳朵、腹部。试验期间随机采集32只犬的皮肤病料共58份。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共得到20株真菌,利用真菌引物ITS序列对病原真菌进行PCR扩增,经测序最终得到的鉴定结果为:链格孢霉8株;犬小孢子菌4株;条件致病菌共8株,分别是5株曲霉属(其中黄曲霉1株,烟曲霉2株,构巢曲霉株2株)和2株镰刀霉属,1株毛霉属。参照M38-A2微量稀释法以及Rosco纸片稀释法检测了三种药物(制霉菌素NYS、酮康唑KET、伊曲康唑ITC)对犬小孢子菌及链格孢霉的药物敏感度。通过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得出:犬小孢子菌对三种药物的敏感度为NYS>KET>ITC;链格孢霉对三种药物的敏感度为NYS>ITC>KET。根据M38-A2方案检测三种药物对犬小孢子菌MIC范围:伊曲康唑MIC范围为0.03250.5μg/mL,酮康唑的MIC范围为0.251μg/mL,制霉菌素的MIC范围为0.01560.125μg/mL;三种药物对链格孢霉的MIC范围:伊曲康唑MIC范围为0.01560.0625μg/mL,酮康唑的MIC范围为0.31252μg/mL,制霉菌素的MIC范围为0.06250.25μg/mL。结论:犬皮肤真菌病多发生于79月;主要病原为链格孢霉及犬小孢子菌;链格孢霉对伊曲康唑较为敏感,犬小孢子菌对制霉菌素较为敏感。

董洁洁[8](2019)在《凤仙花中1,4-萘醌类成分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是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观赏和药用的多种功能。凤仙花中主要含有黄酮类、萘醌类、香豆素类和甾醇类等成分,黄酮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萘醌类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国内外研究表明,凤仙花中1,4-萘醌类成分是抗菌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指甲花醌(HNQ)和指甲花甲醚(MeONQ),能够对抗多种皮肤真菌,治疗由真菌引起的多种皮肤病。而凤仙花作为抗菌药物,其抗菌剂型和抑菌机理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本文首先对凤仙花中1,4-萘醌类成分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并对有效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富集和分离纯化,探讨凤仙花中萘醌类成分的体外抗菌活性,并对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扩大中西药联合应用,开发新型中药抗菌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目的:(1)建立关于凤仙花中萘醌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工艺优化。(2)确定大孔树脂同时富集纯化凤仙花中2种萘醌类的工艺。(3)确定硅胶柱层析纯化HNQ和MeONQ的最佳条件。(4)研究HNQ和MeONQ的体外抗真菌活性。(5)探讨萘醌类物质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联合用药。(6)对萘醌类成分的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以凤仙花为原料,采用浸提法,选取提取溶剂、料液比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利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响应曲面的Box-Behnken设计,得到关于HNQ和MeONQ提取率的多元回归模拟方程和响应曲面图,提高HNQ和MeONQ的提取率。(2)采用HPLC法测定,以HNQ和MeONQ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分别考察HNQ和MeONQ在8种类型的大孔树脂上的吸附和解吸性能,筛选树脂型号。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pH、树脂床径高比、上样流速、上样量、洗脱液浓度及用量、洗脱流速等因素对大孔树脂纯化的影响。(3)利用薄层色谱法指导硅胶柱层析的洗脱液选择,对大孔树脂初步纯化物进行硅胶纯化,并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4)采用滤纸片扩散法,考察HNQ和MeONQ对白色念珠菌和须癣毛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对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联合用药。(5)采用牙管生成试验考察MeONQ对白色念珠菌牙管生成的抑制作用。(6)采用电导率仪、碱性磷酸酶(AKP)测定试剂盒、考马斯亮蓝试剂盒、倒置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酶标仪等对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1)凤仙花中HNQ和MeONQ的最佳浸提工艺为:提取溶剂为体积分数为40%的乙醇,料液比为1:24,提取时间为3.6h,在此条件下HNQ和MeONQ的提取率最高,分别为7.6111和2.3785mg.g-1。(2)选用X-5型大孔树脂,其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HNQ和MeONQ的上样液质量浓度分别为0.35和0.21g.L-1,上样液pH为4.47(原液),上样流速3mL.min-1,树脂床径高比1:4,加4BV体积分数为20%的乙醇除杂,9BV的95%乙醇以流速2mL.min-1洗脱,收集洗脱液。HNQ的纯度由0.72%提升到7.07%;MeONQ的纯度由0.23%提升到4.77%,分别较纯化之前提高了9.8倍和20.7倍。(3)经过硅胶柱层析纯化,得到了HNQ和MeONQ的单体化合物,并对其它杂质进行了初步的纯化分离。运用HPLC、UV、IR、1H NMR和13C 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证明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HNQ和MeONQ,其中HNQ的纯度为98.1%,MeONQ的纯度为98.3%。(4)通过滤纸片扩散试验发现,HNQ浓度为20mg.mL-1时,仍未出现抑菌圈,说明此浓度下的HNQ对白色念珠菌无明显的抑菌活性;MeONQ则对其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当抑菌液的浓度为1.5mg.mL-1时,MeONQ对白色念珠菌具有高敏性。2种萘醌类对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但HNQ的抑菌效果亦不如MeONQ:HNQ浓度<10mg.mL-1时,对须癣毛癣菌无抑制作用;当MeONQ浓度为4mg.mL-1时,MeONQ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极敏性。初步证明MeONQ的抗真菌活性比HNQ更强,是凤仙花中主要的抗菌活性成分。(5)通过微量稀释法得到MeONQ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500μg.mL-1,MBC为1000μg.mL-1,联合用药MIC为250μg.mL-1,证明MeONQ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时具有相加作用。(6)牙管生成试验证明,当MeONQ浓度≥1/2MIC时,白色念珠菌牙管生成完全被抑制,当浓度为1/4MIC时,牙管的生成率为3%,绝大多数的牙管被抑制;当浓度为1/8MIC时,牙管的生成率为38%,此时仍能抑制大部分的牙管生长;MeONQ浓度为250μg.mL-1时,能够完全阻止白色念珠菌牙管的生成,防止其改变生长形态侵入细胞而造成感染。(7)抑菌机理初步研究表明,MeONQ发挥抑菌效果不影响白色念珠菌中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核酸和蛋白质,但是会引起白色念珠菌菌体电解质的外泄,膜通透性改变,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缺损,从而引发菌体死亡发挥抗菌作用。结论:浸提法提取凤仙花中HNQ和MeONQ,方法便捷、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是一种稳定、科学的提取方法;X-5型大孔树脂对HNQ和MeONQ具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且富集效率高,为HNQ和MeONQ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硅胶纯化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纯化方式,不破坏凤仙花中萘醌类物质的稳定性,纯化效果较好,能够得到HNQ和MeONQ的单体化合物;通过体外抑菌圈试验和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指甲花甲醚的MIC和MBC,为MeONQ的临床使用提供了体外药敏试验基础,同时考察MeONQ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的联合用药,发现MeONQ与2者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相加效果,中西药合用治疗白色念珠菌引发的感染比单独使用中药或单独使用西药的治疗效果好。同时,抑菌机理研究试验从细胞和超微结构入手,发现MeONQ的作用靶点为细胞壁和细胞膜系统,能够使菌体细胞壁凹陷缺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田君琪[9](2019)在《灰树花多糖对白色念珠菌肠道感染脾虚小鼠小肠病理改变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以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补气药灰树花的主要成分灰树花多糖对白色念珠菌感染脾虚小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补气健脾法治疗白色念珠菌病提供一定实验依据,进一步探索中医补气健脾法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材料与方法:将100只体质量范围为1822g且雌雄数目相等的SPF级昆明种小鼠采用分层随机法分至以下五组,依次命名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脾虚模型组)、C组(脾虚感染白念珠菌组,简称脾虚染菌组)、D组(氟康唑干预组)、E组(灰树花多糖干预组,简称灰树花干预组)。采取单日游泳、双日喂食甘蓝和灌胃猪油制备小鼠脾虚模型。脾虚造模两周后经口灌胃2×108CFU/mL白色念珠菌悬液制备感染模型。自灌菌后次日起,每日对D组和E组小鼠进行药液灌胃干预一次。D组灌入氟康唑药液(浓度:26mg/kg),E组灌入灰树花多糖溶液(浓度:10mg/kg),在此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变化。连续给药7天后称重小鼠;每只小鼠取一颗新鲜粪粒称重后将其稀释,于沙保氏培养基上培养,48h后记录培养基中生长菌落数,统计出每克粪粒中活菌数量;处死小鼠后截取小肠空肠段并制备HE染色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病理改变;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法小肠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的体质量变化及一般状况的改变实验第14天即脾虚造模完成时,模型制备成功,出现体质量延缓增长,排便增加,便稀不成形等脾虚证典型症候。除A、B组未灌胃白色念珠菌外,其余各组均在菌液灌胃后,出现了体质量降低、进食减少等症状,一般状态较A组差。经药物干预一周后,两干预组体质量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一般状态恢复。B、C组体质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小鼠(P<0.05,P<0.01),C组体质量下滑尤为明显(P<0.01)。2.粪便中的活菌数测定灌药后第7天,A、D、E三组小鼠之间粪便活菌数无统计学差异,B、C组小鼠粪便活菌数明显高于A组(P<0.01),B组小鼠粪便活菌数与D、E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组小鼠粪便活菌数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1)。3.各组镜下小鼠小肠黏膜的变化观察A组可见小肠黏膜连续,肠绒毛分布规律整齐,黏膜肌层厚度匀称。B组小鼠与A组相比,无明显病变发生,偶有小肠绒毛稀疏,排列不规则。镜下观察C组小鼠小肠绒毛缺失,小肠腺及绒毛分布极不规则,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可见侵及大量炎性细胞。D、E组小鼠经药物干预后,小肠黏膜病理改变逐渐恢复,镜下可见小肠腺及绒毛排列较为规则,炎性细胞较C组明显减少,但与A组仍有差异。4.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法小肠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程度实验结束后检测发现A组与B组小鼠肠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C组小鼠肠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四组(P<0.01)。D、E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别,且二者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B两组(P<0.05,P<0.01)。结论:1.灰树花多糖能使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体质量增长趋于正常小鼠,并改善一般生存状态。2.灰树花多糖能使感染白色念珠菌后的脾虚小鼠粪便中活菌数量大幅减少。3.灰树花多糖能改善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小肠黏膜病理改变。4.灰树花多糖能显着降低脾虚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肠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水平。

马晓平,姜尧章,张和民,古玉,曹三杰,王承东,左之才,李德生,凌珊珊,夏介英,王平峰[10](2018)在《大熊猫源杯梗孢属真菌(Cyphellophora pluriseptata)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大熊猫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取发生肉芽肿大熊猫患部的皮屑、被毛进行真菌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采用沙氏培养法对采集的皮屑和毛发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真菌(JYZ030101)。对分离株JYZ030101的ITS区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为617 bp片段,经Blast比对结果显示该序列与杯梗孢属真菌Cyphellophora pluriseptata的相似性为99%。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分离菌鉴定为C.pluriseptata。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该菌对小鼠有选择性致病作用。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氟胞嘧啶耐药,对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本研究为诊断和治疗C.pluriseptata引起的大熊猫真菌性皮肤病提供重要参考。

二、反向扩散法检测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向扩散法检测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2)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
    2.2 菌种分布
    2.3 标本来源
    2.4 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2.5 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感染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价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分析
    前言
    第一节 阴道念珠菌临床标本的菌种鉴定及保存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及冻存液的制备
        2.2 真菌接种、传代与冻存
        2.3 真菌的菌种鉴定
        3.实验结果
    第二节 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准备
        2.2 微量稀释法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第二章 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估及耐药机制初探
    前言
    第一节 耳念珠菌的培养与鉴定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的制备
        2.2 接种培养并观察菌落形态
        2.3 耳念珠菌的鉴定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第二节 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准备
        2.2 微量稀释法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第三节 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体内药物敏感性评估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内容
        2.1 实验准备
        2.2 测定适宜的菌液浓度制作大蜡螟感染模型
        2.3 大蜡螟感染模型的生存曲线
        2.4 大蜡螟感染模型的菌载量
        2.5 大蜡螟感染模型的组织切片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第四节 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毒力及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MALDI-TOF MS对蛋白变化的描述
        2.2 定量RT-PCR对基因表达的研究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第三章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抗耳念珠菌的作用评价
    前言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联合用药的测定和评价方法
        2.2 实验准备
        2.3 微量稀释棋盘法测定联合用药的抗真菌作用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全文总结
论文相关综述 耳念珠菌鉴定,治疗和防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加学术活动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犬伊曲康唑注射液皮下注射给药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皮肤癣菌病的研究进展
        1.1.1 皮肤癣菌的临床意义
        1.1.2 皮肤癣菌病的发病机制
        1.1.3 皮肤癣菌病的公共卫生意义
        1.1.4 皮肤癣菌病诊断和鉴定
        1.1.5 真菌的耐药性
    1.2 伊曲康唑的研究进展
        1.2.1 伊曲康唑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伊曲康唑的立体化学结构
        1.2.3 伊曲康唑的作用机理
        1.2.4 伊曲康唑的应用
        1.2.5 伊曲康唑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1.2.6 目前市售的常用伊曲康唑剂型
        1.2.7 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2.8 伊曲康唑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1.2.9 伊曲康唑毒理学研究
    1.3 羟丙基-β-环糊精的研究进展
        1.3.1 羟丙基-β-环糊精的物理化学性质
        1.3.2 羟丙基-β-环糊精的应用
        1.3.3 羟丙基-β-环糊精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3.4 羟丙基-β-环糊精的毒理学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药品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犬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安全性试验剂量与分组
        2.2.2 犬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安全性试验评价指标
        2.2.3 犬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药代动力学试验设计与分组
        2.2.4 样品的采集
        2.2.5 伊曲康唑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3 结果
    3.1 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安全性试验结果
        3.1.1 临床观察结果
        3.1.2 体温和体重的测定结果
        3.1.3 血常规检查结果
        3.1.4 生化指标检查结果
        3.1.5 心电图检查结果
        3.1.6 尿液检查结果
        3.1.7 病理学剖检结果
        3.1.8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2 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
        3.2.1 伊曲康唑在犬血浆和毛发中检测方法建立
        3.2.2 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在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
4 讨论
    4.1 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皮下注射安全性分析
    4.2 毛发中伊曲康唑浓度的意义
    4.3 样品中伊曲康唑检测方法的建立
    4.4 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分析
    4.5 未来伊曲康唑皮下注射制剂的优化和发展方向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难治性孢子丝菌病临床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1章 研究对象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材料,器材
    2.2 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第4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临床不同部位分离须癣毛癣菌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和染液配制
    1.3 药物
    1.4 试剂与仪器
    1.5 菌株形态观察
    1.6 生理试验
    1.7 分子生物学实验
    1.8 体外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菌落形态
        2.1.1 大培养形态
        2.1.2 小培养形态
    2.2 生理试验
        2.2.1 尿素酶试验
        2.2.2 毛发穿孔试验
    2.3 遗传种系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3.1 ITS区种系进化树的构建
        2.3.2 D1-D2 区种系进化树的构建
    2.4 体外药敏试验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发表及学术交流获奖情况
致谢

(7)犬皮肤真菌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犬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
        1.1 皮肤的结构
        1.1.1 表皮层
        1.1.2 真皮
        1.1.3 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
        1.2 犬皮肤病的主要种类
        1.2.1 真菌性皮肤病
        1.2.2 细菌性皮肤病
        1.2.3 寄生虫性皮肤病
        1.2.4 过敏性皮肤病
        1.2.5 其他皮肤病
        1.3 犬皮肤真菌病的常见致病菌
        1.3.1 犬小孢子菌
        1.3.2 石膏样小孢子菌
        1.3.3 须癣毛癣菌
        1.3.4 马拉色菌
        1.3.5 链格孢霉
        1.3.6 曲霉菌属
        1.4 犬皮肤真菌病的诊断
        1.4.1 一般诊断
        1.4.2 皮肤样本的制作与检查
        1.4.3 伍德氏灯检查
        1.4.4 真菌培养
        1.4.5 PCR技术在皮肤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1.5 常用抗真菌药物及真菌体外药敏试验
        1.5.1 多烯类药物
        1.5.2 咪唑类药物
        1.5.3 三唑类药物
        1.5.4 真菌的耐药性
        1.5.5 药敏试验
    第二章 犬皮肤病的临床调查
        2.1 材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仪器设备与耗材
        2.2 方法
        2.2.1 诊断方法
        2.3 结果
        2.3.1 犬皮肤病病例数的统计结果
        2.3.2 犬皮肤病发病类型的统计结果
        2.3.3 犬皮肤病发病性别的统计结果
        2.3.4 犬皮肤病发病季节的统计结果
        2.3.5 犬皮肤病发病品种的统计结果
        2.3.6 犬皮肤病发病年龄的统计结果
        2.3.7 犬皮肤病发病部位的统计情况
        2.3.8 犬皮肤病临床治疗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犬皮肤真菌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伍德氏灯检查
        3.2.2 皮肤样品接种与培养
        3.2.3 病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3.2.4 病原真菌的PCR鉴定
        3.2.5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3.2.6 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
        3.3 结果
        3.3.1 形态学鉴定
        3.3.2 病原真菌的PCR鉴定
        3.3.3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
        3.3.4 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结果
        3.4 讨论
        3.4.1 犬皮肤真菌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3.4.2 犬皮肤真菌病病原药敏试验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1.曲霉菌属的形态学特征
    2.犬小孢子菌测序结果
    3.链格孢霉测序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凤仙花中1,4-萘醌类成分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凤仙花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研究
        2 药理作用
    第二章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1 大孔树脂的吸附特性
        2 大孔树脂的吸附极性
        3 大孔树脂在中药纯化方面的应用
        4 大孔树脂纯化技术应用不足之处及展望
    第三章 白色念珠菌研究进展综述
        1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培养特性
        2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
        3 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机制
        4 中药治疗白色念珠菌的优势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流程
实验部分
    第一章 响应曲面法同时优化凤仙花中2种萘醌类成分的浸提工艺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2.1 凤仙花中指甲花醌和指甲花甲醚的含量测定
        2.2 指甲花醌和指甲花甲醚提取单因素试验
        2.3 响应曲面优化设计
        3 结果
        3.1 药材含量测定
        3.2 单因素结果分析
        3.3 Box-Behnken响应曲面设计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凤仙花中的1,4-萘醌类成分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2.2 静态试验筛选大孔树脂
        2.3 静态吸附条件的优化
        2.4 动态吸附、解吸条件的优化
        3 结果
        3.1 静态试验筛选大孔树脂
        3.2 动态吸附-解吸动力学曲线的绘制结果
        3.3 静态吸附条件的优化结果
        3.4 动态吸附、解吸条件的优化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凤仙花中1,4-萘醌类成分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硅胶柱层析的纯化条件
        2.2 装柱
        2.3 上样
        2.4 洗脱
        3 结果
        3.1 薄层层析点样
        3.2 不同洗脱梯度化合物的HPLC测定结果
        3.3 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凤仙花中1,4-萘醌类成分对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菌种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有机溶剂对真菌的敏感性考察
        2.2 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的制备
        2.3 琼脂培养板和含药滤纸片的制备
        2.4 染菌板的制备
        2.5 抑菌药液的制备
        2.6 滤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3 结果
        3.1 指甲花醌、指甲花甲醚标准品的抑菌试验结果
        3.2 凤仙花粗提物和大孔树脂初步纯化物对真菌的抑菌试验结果
        3.3 常用抗菌药物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圈试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指甲花甲醚与抗白色念珠菌药物联合用药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菌种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抑菌机理的阳性药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
        2.2 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2.3 指甲花甲醚与常用抗白色念珠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2.4 牙管生成试验
        3 结果
        3.1 不同抑菌机理的阳性对照药抑菌试验结果
        3.2 3种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3.3 指甲花甲醚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指数测定
        3.4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3.5 牙管生成试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指甲花甲醚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与材料
        1.3 菌种
        2 实验方法
        2.1 白色念珠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2 指甲花甲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3 指甲花甲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影响
        2.4 指甲花甲醚对白色念珠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3 结果
        3.1 白色念珠菌生长曲线图的绘制
        3.2 指甲花甲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3 指甲花甲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影响结果
        3.4 扫描电镜观察白色念珠菌超微结构
        4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灰树花多糖对白色念珠菌肠道感染脾虚小鼠小肠病理改变及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大熊猫源杯梗孢属真菌(Cyphellophora pluriseptata)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病熊猫临床表现及病料样品采集
    1.2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
    1.3 患病大熊猫皮肤病的初步诊断
    1.4 真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1.5 真菌分离株的形态学鉴定
    1.6 真菌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6.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6.2 真菌ITS区的PCR扩增
        1.6.3 序列分析
    1.7 真菌分离株的动物致病性试验
    1.8 真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患病大熊猫皮肤病的初步诊断
    2.2 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学特征
    2.3 真菌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真菌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
        2.4.1 实验动物临床症状
        2.4.2 剖检变化
        2.4.3 真菌分离株接种小鼠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2.5 药敏试验结果

四、反向扩散法检测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犬猫皮肤癣菌药物敏感性及伏立康唑凝胶的疗效评价[D]. 李婉莹.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吕丽霞.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价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D]. 董嘉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犬伊曲康唑注射液皮下注射给药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雷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难治性孢子丝菌病临床及药物敏感性分析[D]. 李博平.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临床不同部位分离须癣毛癣菌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敏分析[D]. 陈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犬皮肤真菌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D]. 冯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8]凤仙花中1,4-萘醌类成分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D]. 董洁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灰树花多糖对白色念珠菌肠道感染脾虚小鼠小肠病理改变及TNF-α表达的影响[D]. 田君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大熊猫源杯梗孢属真菌(Cyphellophora pluriseptata)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J]. 马晓平,姜尧章,张和民,古玉,曹三杰,王承东,左之才,李德生,凌珊珊,夏介英,王平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8(11)

标签:;  ;  ;  ;  ;  

反扩散法检测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