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第五届书法学术研讨会一等奖论文

评第五届书法学术研讨会一等奖论文

一、五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论文评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林[1](2021)在《苏州书坛概述》文中研究表明在苏州这块沃土上,书法艺术根深叶茂。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英才,并形成名闻遐迩的"吴门书派"。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二十世纪末,"人间天堂"独有的优越环境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当代书法的复兴提供了足够充分的滋养。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苏州书坛前辈蒋吟秋、祝嘉、费新我、张寒月、蔡谨士等即筹建"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组",大力弘扬书法篆刻艺术,积极培养中青年骨干,在全国领风气之先。

虞晓勇[2](2020)在《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着名百年学府,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人文底蕴。书法学是北师大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北师大书法专业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面向未来,更具有长足的发展潜力。历史沿革与专业定位北京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书法教育传统。早在辅仁大学(1952年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时期,沈尹默先生就在校内开设书法课,并编有书法教材,启功先生也为师生多次作过书法讲演。

陈金杜[3](2020)在《严复书法研究》文中指出严复是近代有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也是近代中国的译界泰斗和国学大师,在清末民初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由于近些年艺术市场蓬勃发展,严复书法真迹及诗文手稿出版于世,其书家与诗人的身份也慢慢为人们所熟识。严复虽不以书家名世,但其书法不入俗格,出入于汉晋之间,带有唐宋之韵,自有高韵体势,其行草隽逸端庄,遒丽清和,洒脱散淡,古雅蕴藉,显示了一代书家追求自信而含蓄的传统帖学书风。观严复生平临帖、译着、信札、家书及手稿等传世墨迹,可以发现他在书法方面用功极深,主要以颜真卿、苏轼书法为骨架,结体外拓,以王羲之、孙过庭书法为血脉,笔调流利自然,集各家之长灌输养分,一贯地神澄气定,从容渊雅,自成一派气象。严复书法坚守帖学书风,单凭其所临的法帖并不能完整的梳理其整条学书脉络,需进一步比较分析其作品及相关资料才能得出较为完整的书学脉络体系;除此之外,严复身处“尊碑抑帖”的清末民初时期,碑学深入人心,作为一位坚守帖学的继承者,严复也受到了碑学的洗礼,这一点在严复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书法可以透露出书家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严复是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大学者,对于其相关碑帖论述及书学观也是文章的一部分,细品严复的书作,可以从容的体会其“推陈出新”的意态与思想境界。严复书法在取法上融汇六朝唐宋元明清诸家的体格风韵,集各家之长,碑帖兼修。严复思想文化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始终保留着近代传统文人的气质,其书学观是长期严格的自修锤炼中养成的,传承和发展了书法作为一种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点,他坚持以古为徒,追求清代书家“尚朴”书风,表达“绎新籀古”“集古出新”的思想境界,并且对后世的书法教育及书法创作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曲柳[4](2020)在《从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看隶书创作与发展》文中认为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国书法篆展标志着当代书法以展览形式为主体的活动机制的确立。40年间举办了 12次的“全国展”推动了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展厅形式下的隶书作品将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运用于书法创作中。当下,隶书的审美正被大众所关注和推崇,是因其具有简易自然的中和之美,能够和谐从容地表现出书法法度与情感之间的艺术特色;展览方式的变革让创作观念以及受众的欣赏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仔细分析和正确评价“全国展”作品有其必要性。隶书在“全国展”中获奖、入展的数量正呈递增趋势,为何会导致这一现象,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现象、审美形式等方面加以研究。本文通过对“全国展”的举办背景及其对书坛的影响、展览书法与当代书法思潮之间的关系,历届入展的隶书作品及其审美形式的变化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当代隶书创作与发展做出梳理,此研究对笔者及以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艺术修养提升和隶书创作提升都具有借鉴参考价值,当然,也希望本文能对当代隶书发展产生一些积极的意义。

毛雨寒[5](2019)在《新时代·新文艺·新作为——致敬书画新青年》文中认为1919年5月4日,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发生。这个由青年学生发起的运动,全面展现了当时青年的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铸就了五四精神。2019年5月4日,时光走过一个世纪。百年前,五四运动闪耀长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如春风化雨,一代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谱写着雄浑绚丽的青春之歌。

卢黎明[6](2019)在《才子·学者·书画家——记中南大学教授向彬博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向彬,1972年11月出生,湖南新化人,号梦苏堂主人,美学博士。现为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视觉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诗书画

罗朝璨[7](2019)在《从近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看书法学术研究动向和学科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奖作品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往往被看作书法学界理论研究的风向标,基于此,本文依托质性研究方法,尝试对近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作品进行评述,借助局部数据一定程度上勾勒当代书法学术研究的动向,并由此引出对书法学这门学科学术研究层面的思考。

程俊英[8](2018)在《朱天曙学术小传》文中认为朱天曙,1974年生,江苏兴化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日本苍文篆会海外荣誉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大展和研讨会的评审委员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作品多次应邀和入选全国重要展览,并被邀请赴韩国、

沈海涛[9](2017)在《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期间,江西涌现出了陈师曾、傅抱石、许亦农、萧高洪等在全国印学界有着重要地位的篆刻名家和印学理论大家。纵观20世纪江西篆刻发展历程,经历了晚清印风的承续期、名家辈出的崛起期和推陈出新的繁荣期三个阶段。100年间,江西篆刻创作风格各异,既有传统的雄浑豪放、挺拔钢锐印风,也有颇具时代气息的当AI写作意印风,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风貌。在江西印学家的努力下,率先编着了篆刻教材,写出了第一部中国篆刻史,开辟了“印章历史与文化”这一印学研究新领域。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篆刻教育走在当时全国前列的,回民内部传承为该时期江西独具特色的篆刻传承方式。20世纪江西创立了一批篆刻社团,上半叶多为带有商业性质的印社,下半叶均为纯艺术性的印社,这些印社为培育篆刻家、繁荣印学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系列展赛艺术活动增进了江西篆刻家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提高了江西在全国印坛的影响,尤其是傅抱石走出国门进行的国际交流,为中国篆刻赢得广泛赞誉。本论文在全面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江西20世纪篆刻发展的整体面貌,匡正了学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江西现代篆刻作出了初步的学术探索。

杨庆[10](2016)在《清代金石题跋中的书法批评观念研究》文中指出“题跋”与“书论”有着显着的差异。在金石题跋视域下,清早中期帖学一脉兴盛,书法批评中具有较强的规模晋唐的重法尚古思想。乾嘉以后,考据学、金石学兴盛,大量碑拓刻帖拓宽了书家的视野。随着碑版的出现,崇尚晋唐则逐渐变为取资汉魏。新见的汉魏碑刻与割舍不去的传统帖学成为书法取法中的一组矛盾。在此背景下,以隶书为中心书体的笔意杂沓观念在题跋书法批评中日渐显露。笔意杂沓观念或为“碑学”涵义生成的内在理路,随之而来的是以力透纸背为典型的技法思想变更。晚清以降,碑帖并究则成为清书法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鲜明方向,帖学的回归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基于此,本文认为规模晋唐、笔意杂沓、力透纸背、碑帖并究观念共同编织了金石题跋视域下的清代碑帖互缘史,与传统书论视域下的清代书法史有所区别。清代金石题跋书法批评文献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碑帖互缘的清代书法史演变的过程。清代金石题跋书法批评观念是碑帖相互交融与碰撞的产物,帖学贯穿整个清代书法史。即使是在道光以后,清代书法亦并非书论视域下碑学笼罩的局面。

二、五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论文评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论文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书坛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书法组织沿革及早期活动
    二十世纪五 六十年代 概况
    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至 八十年代 中期
五十年的发展成果
    德艺双馨引 领方向
     精品创作激 发活力
风格多样的楷、行、草书风
吴门书法『志于道』

(2)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沿革与专业定位
专业特色
教师成果
学生风采

(3)严复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严复生平及“尊碑抑帖”的社会背景
    1.1 严复生平传略
    1.2 交友经历
    1.3 清末民初金石学兴盛
    1.4 清末民初传统帖学的传承
第二章 书风特点及墨迹文献分析
    2.1 集古出新:取各家体态风韵
    2.2 碑帖兼修:渊雅隽永显筋骨
    2.3 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出新意
    2.4 精微严谨:文献墨迹见功夫
第三章 相关学书论述
    3.1 收藏《麓山寺碑》拓本及拓本题跋
    3.2 分析严复《读书札记论书》
    3.3 落款及家书信札分析
    3.4 《救亡决论》与评点《古文辞类纂》相关论述
第四章 严复书法的影响
    4.1 对书法教育的贡献及意义
    4.2 对后世书法创作的启发与引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严复临帖表
附录2 严复生平译着书表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4)从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看隶书创作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全国展”与当代书法发展
    2.1 “全国展”的举办背景
    2.2 “全国展”对当代书坛的影响
        2.2.1 推动书法群众运动与书法普及
        2.2.2 技法上的精雕细琢
        2.2.3 艺术形式的丰富与创新
        2.2.4 一批引领时代而有代表性的作品推出
    2.3 当代书法思潮对“全国展”的影响
        2.3.1 当代书法思潮开端
        2.3.2 “现代书法”与“全国展”
        2.3.3 “书法新古典主义”与“全国展”
        2.3.4 “新文人书法”与“全国展”
        2.3.5 “学院派”、“展厅文化”与“全国展”
    2.4 “全国展”评审机制与方法
3 “全国展”中的隶书
    3.1 “全国展”中的隶书数据分析
    3.2 “全国展”中的隶书获奖风格取向
        3.2.1 一届至五届数据分析及风格取向
        3.2.2 六届至八届数据分析及风格取向
        3.2.3 九届至十二届数据分析及风格取向
4 近三届“全国展”中隶书创作的变化趋势
    4.1 取法多元
    4.2 碑帖兼容
    4.3 形式化美术化倾向
    4.4 与“时”俱进
5 笔者个人隶书创作的几点思考
    5.1 毕业创作取向
    5.2 毕业创作自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才子·学者·书画家——记中南大学教授向彬博士(论文提纲范文)

书画家向彬
师出名门立足高校
学术为本以学养艺
诗词并举书画兼修

(9)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20世纪江西篆刻的研究现状
        1.1.1 篆刻家相关研究
        1.1.2 印学理论相关研究
        1.1.3 展赛活动及对外交流相关研究
        1.1.4 篆刻教育及其它相关研究
    1.2 20世纪江西篆刻的研究对象、范围、价值及方法
        1.2.1 研究对象、范围及价值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发展脉络
    2.1 晚清印风的承续期(1900-1923年)
    2.2 名家辈出的崛起期(1924-1976年)
    2.3 推陈出新的繁荣期(1977-1999年)
第3章 篆刻名家篆刻艺术研究
    3.1 陈师曾的篆刻艺术
    3.2 傅抱石的篆刻艺术与微雕边款
    3.3 许亦农的篆刻创作
    3.4 萧高洪的篆刻创作
第4章 篆刻理论研究
    4.1 篆刻史研究
        4.1.1 傅抱石的中国篆刻史研究
        4.1.2 萧高洪的印章历史与文化研究
    4.2 篆刻技法研究
        4.2.1 篆刻技法研究简述
        4.2.2 篆刻技法研究的特征及意义
第5章 篆刻传承与印学组织
    5.1 篆刻教育与传承
        5.1.1 学校中的篆刻教育与专业篆刻培训班
        5.1.2 师徒相授的篆刻艺术传承
    5.2 印学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5.2.1 带有商业性质的印社组织
        5.2.2 专业印社及江西省书协篆刻委员会
第6章 篆刻艺术活动与对外交流
    6.1 篆刻展赛艺术活动
        6.1.1 江西篆刻展赛艺术活动
        6.1.2 与省外联合举办的篆刻及相关展赛
        6.1.3 全国赛展活动参与情况
    6.2 对外交流
        6.2.1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交流
        6.2.2 与日本的国际交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0世纪江西篆刻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10)清代金石题跋中的书法批评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绪论
    一、关于选题
    二、研究方法
    三、清代金石题跋书法批评界定
第一章 规模晋唐:清代早中期重法尚古的帖学观
    第一节 清代金石题跋书法批评中重法尚古思想
        一、入晋人室
        二、由唐溯晋
    第二节 清代早中期重法尚古思想晦暗不显之原因探析
        一、直入汉室:碑帖双面属性下的客观干扰
        二、好奇尚异:承前启后思维下的主观臆断
    第三节 从批评对象看清代碑帖分期及其帖学观
第二章 笔意杂沓:“碑学”涵义生成的内在理路
    第一节 金石题跋中的涉“隶”语词与“笔意杂沓”观
        一、显性观念:考据观和尚古观
        二、隐性观念:“笔意杂沓”观
    第二节 以书论反证题跋:清代“书论”文献中的“笔意杂沓”
    第三节“笔意杂沓”观与“碑学”涵义生成
    第四节“笔意杂沓”的意义:厘清清代隶书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 力透纸背:碑学视域下的帖学术语与技法观念更迭
    第一节“力透纸背”考释
        一、多元化笔法
        二、渗透情感
        三、合乎自然
    第二节 碑学视域下“力透纸背”衍化
        一、中锋用笔
        二、按以取力
        三、迟行涩进
    第三节 清代金石题跋书法批评中的技法观念更迭及其影响
第四章 碑帖并究:晚清金石题跋书法批评中的儒家“中和”思想
    第一节“题跋”书法批评与“碑帖并究”观念
    第二节 晚清金石题跋书法批评中的碑帖并究观
        一、碑帖杂沓的师法取向
        二、以帖审碑的批评方法
        三、纳碑入帖的反思及实践
    第三节“碑帖并究”观念背后的儒家“中和”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清代金石题跋书法批评对象分类图表
附录二:清代金石题跋中涉“隶”语词分布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四、五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论文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书坛概述[J]. 王伟林. 中国书法, 2021(06)
  • [2]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发展综述[J]. 虞晓勇. 思维与智慧, 2020(22)
  • [3]严复书法研究[D]. 陈金杜. 上海大学, 2020(03)
  • [4]从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看隶书创作与发展[D]. 曲柳. 成都大学, 2020(08)
  • [5]新时代·新文艺·新作为——致敬书画新青年[J]. 毛雨寒. 现代艺术, 2019(05)
  • [6]才子·学者·书画家——记中南大学教授向彬博士[J]. 卢黎明.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04)
  • [7]从近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看书法学术研究动向和学科建构[J]. 罗朝璨. 中国书法, 2019(04)
  • [8]朱天曙学术小传[J]. 程俊英. 关东学刊, 2018(03)
  • [9]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D]. 沈海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10]清代金石题跋中的书法批评观念研究[D]. 杨庆.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评第五届书法学术研讨会一等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