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采集数据抗干扰远距离传输的实现

现场采集数据抗干扰远距离传输的实现

一、现场采集数据抗干扰远距传输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高冰倩[1](2021)在《基于LoRa的粉尘监测与预警装置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粉尘浓度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粉尘污染也日渐严峻。在工作和生活中,粉尘浓度过大会诱发多种职业肺部疾病,特别是在煤矿区域,给工作人员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为实时监测粉尘浓度,实现远距离、强抗干扰能力、高智能化水平,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Long Range)的粉尘监测与预警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智能主机三部分组成。(1)数据采集模块完成了粉尘浓度检测和温湿度检测模块的软硬件设计。数据终端由传感器模块、微处理器模块、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数据终端粉尘浓度采集选用GP2Y1014AU传感器,温湿度的采集选用SHT35,通过GPIO 口与微处理器进行数据的传输与寄存器的配置;微处理器模块采用STM公司的STM32F407Z,主控芯片为STM32F407ZGT6,具有功耗低、支持硬件IIC的功能;SIM800CGSM模块,性能稳定,供电范围大且自带TTL串口,通过串口 3与微处理器相连接,当粉尘浓度大于预警值时,用来给手机发送报警短信保障粉尘现场的安全性;液晶显示模块实时显示现场粉尘的浓度和温湿度。(2)数据传输模块完成了 LoRa终端的软硬件的设计。LoRa终端将数据终端采集到的信息发送给智能主机,通过比较组网的优缺点和LoRa无线传输的优势设计了一种低功耗的星型网络结构。模块使用了 SX1278芯片,采用Chirp扩频技术,将微处理器需要发送的信息调制为LoRa射频信号并发送。SX1278芯片是半双工传输的低中频收发器,功耗低、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满足课题的需求。LoRa模块通过SPI接收数据后发送至LoRa接收端,LoRa接收端通过USB转TTL串口按照模块号有序上传至智能主机。USB转TTL串口模块将LoRa终端节点输出的RS232电平转换为TTL电平与上位机进行通信。(3)智能主机完成了平台的搭建和基于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循环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监控中心的软件设计采用Visual Studio2013开发工具进行GUI界面的设计,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当浓度达到设置的预警浓度时进行及时的告警,Acess数据库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便历史数据的查询;基于LSTM的循环神经网络将测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利用历史的PM2.5、PM10、温度、湿度对未来的粉尘浓度做出预测,使用Adam优化器进行优化,最后进行模型的测试与仿真,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对误差进行了评估。

王煜伟[2](2021)在《基于MEMS的电主轴过载防护与远程监测系统》文中认为电主轴是机床的最核心部件,价值约占整台机床成本的30%,因操作不当或加工编程错误导致电主轴撞刀,造成主轴损坏经常发生。开发电主轴撞击快速检测传感器,系统进行及时停车保护,避免或减少主轴损坏,具有很好的工程价值。本论文利用MEMS传感器芯片开发主轴过载检测传感器实现机床运行过程中过载信号的快速检测。当机床发生撞刀时,撞击产生反向力使主轴运动状态迅速发生改变,当MEMS传感器安装于主轴上时能够通过三轴过载的变化去检测撞击的产生。主轴传感器进行快速采集与处理,并将报警信号发送至PLC控制器或以总线方式发送至机床控制中心,实现快速停车或反向倒车防护。同时,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机床加工过程过载数据实时上传、分析与远程监测系统原型。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MEMS技术的电主轴状态监测传感器设计。对电主轴撞刀的力学过程进行分析与建模仿真,获取了最佳防护时间、过载探测量程、采样速度、数据传输要求等系统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型化传感器硬件设计,以满足主轴内部安装的小型化要求;针对机床主控单元远距离接线的要求,开发了RS485总线的硬件电路与软双工通讯协议,利用隔离电路提升机床使用环境中通信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面向机床未来云端管理与智能化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机床数据实时上传系统。2、完成了主轴过载检测传感器撞刀防护与加工参数实时监测试验。在立式五轴机床上进行了过载传感器的安装,对主轴加工过程中的过载数据进行了采集,并结合时域、频域分析方法进行了过载信号特征提取。对主轴撞刀情况下传感器的响应进行了实测,传感器能够对瞬间的过载信号进行快速识别,并输出IO开关信号量到机床的PLC系统进行联动防护,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3、开展了传感器数据存储云平台设计。基于My SQL数据库实现了可多用户访问的数据存储平台开发。采用Socket实现多线程通信,并进行参数优化,结合确认机制、重传机制等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运用Jupyter Hub,实现多用户的管理;采用select多路复用,实现用户端基于web客户端与云端服务器My SQL数据的交互,使用更加便捷。本文相关研究及实际电路设计对于电主轴撞刀防护与监测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曲颂[3](2021)在《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落后的灌溉设施和粗放的管理制度导致人力成本高、水资源浪费、施水量不合理等情况发生,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首先,本控制器采用STM32系列微控制器作为硬件主控核心,在Keil u Vision5软件平台上使用C语言完成对硬件驱动程序的编写。控制器主要包括网关、中继节点、手持端和采集控制端四部分,其中网关负责灌溉控制器与物联网平台的数据交互,中继节点采用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中继,手持端帮助用户进行移动式的勘察和控制,采集控制端负责数据采集、融合以及灌溉控制。其次,为解决单个传感器的测量局限性问题,本文结合多传感器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将多个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以融合值作为灌溉决策的依据。最后,对硬件设备和数据融合算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灌溉控制器具有稳定性高、控制效果好、人力成本低等特点,还可为现代化农业提供大数据支持。综上,本文设计的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可实现远程的数据监测与灌溉控制功能,通过自主灌溉决策将土壤湿度自动维持在预设的范围内,解决了传统的灌溉方式中存在的环境参数不可视、数据传输不稳定、施水量不合理、人力成本高以及仅凭人为经验判断灌溉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姚鹏鹏[4](2020)在《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冷暖空调系统是现代汽车的标配,电动汽车普遍采取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电加热器供暖。为了提高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效率,PTC电加热器采用流水线生产。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为了高效的控制PTC电加热器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品的可靠性,对PTC电加热器在出厂时进行自动化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PTC电加热器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进行了研究,为了实现PTC电加热器自动检测的产品扫码、性能检测、数据存储三大功能模块,需完成模拟风道设计、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根据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项目要求,对项目进行了需求分析。随后依据需求分析结果,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2)在硬件架构中,主要完成模拟风道设计、自动测试系统主控单元硬件设计及PTC自动化检测系统的集成。模拟风道采用一进一出的矩形截面设计,由调速风机、风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组成。自动测试系统包含主控单元、电源、扫码枪和测量仪器等。该系统的主控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选取MC9S12P128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设计了电源模块、模拟采样模块、串口通信模块、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通信模块、局域互联网络(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LIN)通信模块等。(3)在软件架构中,完成了模拟量转数字量(Analog-to-Digital,AD)数据采集、串口通信、CAN通信、LIN通信和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接收与发送等驱动程序的设计。设计了下位机运行主程序。(4)基于QT框架开发了检测系统上位机用户界面,实现了测量仪器协议解析模块、数字滤波算法模块、数据误差处理模块、故障处理及报警模块、二维码生成模块等功能模块,并且采用SQLite完成了检测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最后对所搭建的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在功能上可以完成产品扫码及存储检测数据的功能。在性能参数测试中,电压测试精度为0.5%,绝缘电阻测试精度为3%,温度测试精度为0.3℃,每小时可完成15件电加热器的测试,符合设计要求。

饶浩[5](2020)在《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海洋探测活动日益频繁,从深远海到陆基间利用卫星通信实现数据中继通信的信息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终端需要在恶劣的海洋动态环境下将水下载荷获取的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到岸基,目前不足10 kbps的通信速率已经满足不了诸如图像、视频等观测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复杂海况下卫星通信终端面临对星跟踪困难的问题,传统“动中通”无法满足高动态下的卫星快速跟踪需求。因此,探究海上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系统和海上卫星快速捕获跟踪技术对我国海洋探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开展应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快速组合导航、高精度卫星载波闭环跟踪、扩频信号快速捕获等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中继通信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海上浮标高速率通信需求,综合考虑卫星通信链路资源、通信体制、链路预算,分别基于我国中继卫星和天通一号卫星链路资源设计了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该终端在国内首次实现海上浮标→空中卫星→地面岸基间2 Mbps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其次,为实现终端的轻小型化,提出了一种零中频结构的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设计思路,采用射频和数字自动增益控制、高Q值基带低通和数字带通滤波处理,接收机接收扩频带宽为6 MHz,灵敏度为-118 d Bm。最后,终端采用自适应海况条件的码率可变技术和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消除复杂海况下链路信噪比恶化,甚至中断带来的数据丢失隐患,确保了海上卫星通信链路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精度载波闭环跟踪辅助快速组合导航跟踪方案,四级以内海况条件下,终端能稳定跟踪卫星信号,解决了终端和卫星之间快速建立大回路通信链路的难题。该GNSS/SIN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紧组合导航系统利用GNSS和SINS伪距和伪距率的冗余参数误差对各自系统误差进行闭环修正,导航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均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松组合导航系统。终端根据卫星载波信号强度对卫星信号进行闭环圆锥扫描跟踪,将卫星通信终端跟踪精度进一步提高到2°,跟踪响应速度降低到20 ms,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信标步进跟踪方案。3.提出了一种四路并行PMF-FFT(partial matched filters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捕获算法,用于快速捕获卫星扩频载波信号,给卫星信号闭环跟踪提供信号强度值。相比于传统伪码FFT算法,该算法的捕获时间和最大计算量更小,分别为传统伪码FFT算法的26.5%和46.9%。相比于PMF-FFT算法,该算法将频率分辨率提高了4倍,接收灵敏度提高了1.6d B。并行PMF-FFT算法大幅降低了扇贝损耗,确保了捕获灵敏度。这种算法适应剧烈摇晃的天线在20 ms内快速稳定跟踪卫星信号,确保卫星通信终端在四级海况下快速闭环跟踪卫星。4.完成了通信、跟踪算法及卫星通信终端功能、性能验证分析系统的研究。其中,算法验证平台利用一套FPGA硬件电路实现了并行高速处理基带信号调制解调、编解码、组帧解帧、相控阵波束控制、大容量存储控制等功能。采用基于ARM架构体系的处理环境,实现了高效处理紧组合导航算法、网络协议等功能。算法验证平台集成度高,保证了测试调试工作的便捷。其次,设计和开发了一套用于在性能调试、系统联试和试验现场环节,快速检测S波段海上卫星通信终端关键特性的便携式测试系统。最后,根据卫星通信终端海上大回路通信试验结果,分综合析了湖上和海上试验结果和数据,为优化系统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的卫星通信终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快速捕获跟踪技术,能支持海上浮标或其他海洋载体实现与岸基间2 Mbps高速率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在军民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李德媛[6](2020)在《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煤矿的安全技术及监控管理系统的落后导致了矿难频发,因此如何预防煤矿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煤矿业监管部门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煤矿生产作业区域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场的电磁和自然环境的情况更加复杂,因此对煤矿安全监控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更高。目前煤矿安全监控设备和系统已经应用较广,但仍然普遍存在着通信协议不规范、设备互不兼容、通信的速率太慢、监控设备和分站的人机交互界面差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研究与开发一款新型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该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井下煤矿安全监控分站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以A公司现有的KJ2000X_F1型煤矿安全监控分站所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升级,完成了新型分站功能的研究与开发。该论文的主要技术研究内容如下:(1)监控分站的关键技术创新和总体设计。根据井下煤矿设计规范对KJ2000X_F1型监控分站提出技术创新的关键点、总体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并规划制定总体的设计升级方案。(2)监控分站的硬件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整体结构和设计思路,对CPU及其外围控制电路、电源控制电路、RS485/CAN/工业以太网通讯模块等进行设计。(3)监控分站的软件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井下监控分站的主程序、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程序、控制处理程序、通讯处理协议、图形界面处理程序等的软件设计,并对井下监控分站软件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和设计。(4)监控分站的调试。对分站的相关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实验结果表明:升级后的监控分站具有更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抗干扰能力更强,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等优点,可以对井下生产工作环境的监控及时提供准确的环境参数和安全生产依据,能够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最后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后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地方。该论文有图44幅,表4个,参考文献56篇。

陈洲[7](2020)在《基于LoRa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铁路安全防护中,因施工人员没有及时收到列车接近信息,无法快速撤离,而造成人员伤亡、设备受损、列车停运等事故时有发生。采用一种稳定可靠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来保障人员安全和行车安全是铁路部门的迫切需求之一。针对以上问题和对铁路安全防护的广泛研究,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在铁路安全防护作业中起到辅助防护作用,当列车到达系统所覆盖的防护范围内时,系统广播发送列车位置信息,报警终端在接收到列车报警信息后,马上根据列车和报警终端自身的相对位置选择性的通过语音振动灯光等方式进行提醒,使得防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附近列车位置,并及时下道避让。该系统具有高稳定性、低功耗、可扩展性强、施工方便等特点。论文完成了系统架构设计,将系统划分为了感知层、网络层、现场应用层和后台应用层四层结构,前三层主要工作在铁路沿线,后台应用层固定布置在工务段的工区、车间等位置。论文完成了系统工作方法的设计,将系统分为两个状态,休眠状态和工作状态,并详细介绍了两个状态下的系统工作方法和两个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论文以信阳市浉河区鸡公山隧道试点为例给出了系统网络层节点布局及安装方式。本文在介绍了系统架构设计和系统工作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描述了网络层和现场应用层的硬件方案设计、协议流程设计以及电气化铁路环境下的抗干扰设计。硬件方案设计部分详细描述了网络层和现场应用层硬件电路的系统性设计,给出了硬件电路框图,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电路系统进行分解,给出了各功能模块的电路原理图设计,最后给出了各个电路系统的PCB设计。协议流程设计部分详细描述了网络层和现场应用层所包含的协议流程,包括网络层组网所使用的自组网协议,网络层数据上传到后台应用层所使用的现场数据上传协议,铁路沿线报警终端所使用的控制报警起始点到施工人员距离的报警距离控制协议,以及报警终端所使用的将报警终端数据上传到后台应用层的报警终端数据上传协议。电气化铁路环境下的抗干扰设计部分对铁路沿线的电磁干扰、电场干扰及环境干扰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外部接口模块电路和软件机制。论文最后完成了对系统的测试和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其中测试内容主要包括硬件测试、功耗测试和现场测试,通过多项测试内容和对测试数据的分析,验证了系统能够提供高可靠的报警功能,得到了预期的效果。

顾飞龙[8](2020)在《基于LoRa的智能农业灌溉系统的应用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农业灌溉是维持农作物进行正常生产活动的关键行为,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人工漫灌方式由于控制精度和实时性不高等问题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传感器技术、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Long Range,LoRa)和模糊控制理论的优势,设计了一款基于LoRa的智能农业灌溉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测控子系统、传输子系统和远程主控管理子系统组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测控子系统中,主要完成了对采集节点和执行节点的设计。采集节点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土壤湿度和作物周边环境参数的采集,由土壤湿度传感器和小型气象站组成。执行节点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土壤湿度的调控,由电磁阀、水泵和流量计组成。为了提升节点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和响应国家环保型农业的号召,对部分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了可充电的电源电路、隔离型的AD采集电路、隔离型的485自动收发电路和光耦隔离的继电器控制电路等。针对大规模农田应用场景下灌溉系统因测控设备数量多而导致的测控效率低的问题,仿照单总线的数据采集与回传机制,设计了数字总线的数据处理方案。2.在传输子系统中,主要完成了对LoRa终端、LoRa网关的设计。LoRa终端主要负责测控子系统和LoRa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LoRa网关主要负责LoRa终端和远程主控管理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针对节点数据汇聚时延大、能耗高的问题,基于LoRa模块的基本技术优势,设计了一种低功耗的数据汇聚方案。该方案采用星型网络结构和正六边形结构部署LoRa终端节点的方式,通过基于状态机的数据交互协议的引入以提升数据处理的速度,通过数据传输速率的自适应调整机制和时分复用的多路数据上传方式以降低数据传输的能耗。通过测试分析,LoRa模块在工作频率为470MHz,扩频因子为12,通信带宽为62.5KHz的条件下,采用锂电池供电的系统可以稳定工作一年之久。3.在远程主控管理子系统中,主要完成了对汇聚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存储、分析与预测。针对传统灌溉方式耗费时力,水资源利用率低,超调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皖北地区冬小麦灌溉模型的智能灌溉策略。首先,采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Mamdani型的模糊控制器,该控制器主要用来对系统的灌溉时间进行模糊推理。其次,结合改进的作物蒸腾量计算公式和土壤渗透模型,建立了基于土壤含水量变化函数的土壤湿度预测模型,经过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能达到满意的预测效果。最后,利用MATLAB对智能灌溉策略进行了仿真,通过与传统PID控制进行对比,得出采用该策略的灌溉系统具有响应时间短,稳定性强,起调快的优点。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农业智能灌溉系统具有功耗低、平稳性好、响应快、超调现象不明显等优势,为农业生产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效、精准的灌溉方案,该系统对改善目前农业灌溉现状有着非凡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壮[9](2020)在《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汽车防撞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等优点,成为自动驾驶车辆必不可少的传感器之一,在汽车辅助驾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本文围绕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的实现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了雷达信号处理、数据处理算法和系统工程实现,并对汽车防撞雷达探测-通信一体化功能进行了拓展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设计了基于AWR1243+FPGA+DSP平台的汽车防撞雷达系统方案,研究了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的测距测速测角基本原理和二维恒虚警检测算法以及适用于汽车防撞雷达数据的点迹凝聚和目标跟踪算法。(2)针对DBSCAN聚类算法的全局密度阈值和时间复杂度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坐标网格划分的三维PG-DBSCAN算法。算法使用极坐标网格替代等间隔网格,利用网格粗聚类和DBSCAN精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点迹凝聚。相较于DBSCAN算法,该算法不仅提高了算法效率,还修正了其全局密度阈值的缺点,使得远近密度不同的车辆目标都能凝聚起来。(3)针对系统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EDMA+乒乓缓冲的DSP程序性能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乒乓缓冲操作在接收下一脉冲回波数据的同时,DSP在内存中做上一脉冲回波数据的FFT运算,再利用EDMA技术将运算结果搬移到外存中用于后续处理,使得DSP不需要耗费宝贵时间在等待数据搬移上,提高了处理效率,将系统程序运行时间优化到50ms工作周期内。(4)针对汽车防撞雷达探测-通信一体化功能的拓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扩频编码的FMCW雷达后向散射通信系统方案。系统在不改变雷达硬件的基础上,将标签信息后向散射调制到雷达信号中,使雷达在目标探测同时还具备标签识别功能,并在后向散射调制过程中引入扩频编码技术,借助雷达接收解扩产生的扩频增益来增强标签信号,解决了远距离标签后向散射信号能量弱的难题。综上所述,本文完成了77GHz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并在其基础上拓展研究了后向散射通信系统,对于汽车防撞雷达探测-通信一体化功能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测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目标探测和防撞功能,可支持汽车主动避障等应用。

高子鹏[10](2020)在《EMD-ARMA改进模型在能耗监测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程度提高,随之而来的能源浪费情况也十分严重。现如今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且60%以上的建筑为高能耗建筑,仅有10%的建筑达到了节能标准。现如今,我国已经开始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但是由于对能耗使用情况做不到精准把握,节能措施的实施往往起不到该有的节能效果,所以能耗监测系统的研究至关重要。针对能耗监测系统的设计研究存在着众多问题,本文设计的能耗监测系统,是从物联网架构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技术层面出发,讨论和实践了能耗监测系统的技术需求和功能,为节能减排方案的有效提出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合理分析。本文设计的能耗监测系统首先是通过对智能仪表的使用,精确监测各类能耗资源的使用情况。其次是增设控制器一级,在设计的控制器中加入单片机轮询采集程序和通信电路,实现实时的采集各类能耗数据。再应用无线传输技术构建内部无线局域网,将控制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内部无线局域网发送给中控机。最后在中控机上搭建后台收发软件、数据库和显示界面,实现用户管理、能耗监测、能耗预测等功能。在实现本文重点的能耗预测功能过程中,对原有的经验模态分解-自回归移动平均(EMD-ARMA)数学模型进行了优化,使用经验模态分解、自回归平滑移动和高阶拟合三者结合的方式对能耗结果进行预测,从而使能耗预测的结果更具说服力。监测系统的三层架构是双相传输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中控机上进行操作升级控制器的数据采集程序,对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优化。能耗监测系统通过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将智能仪表、控制器和中控机有机整合为一体,使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地对底层采集进行调整。同时能耗预测功能的优化实现,满足了能耗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需求,提高了监测系统的应用广泛性和市场竞争力。本文设计的能耗监测系统已投入使用且运行状况良好,极大的节省了人力,使得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得到数据和分析数据,提高了相应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建筑本身制作节能减排计划和设备管理升级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现场采集数据抗干扰远距传输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场采集数据抗干扰远距传输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oRa的粉尘监测与预警装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粉尘危害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总体的设计和相关技术理论
    2.1 需求分析
    2.2 总体框架
    2.3 开发设计流程
    2.4 粉尘的分类及检测方法
    2.5 LoRa无线传感器
        2.5.1 无线传感器介绍
        2.5.2 LoRa终端工作模式
        2.5.3 LoRa节点通信传输方式
    2.6 硬件平台简介
    2.7 软件平台简介
        2.7.1 下位机软件平台简介
        2.7.2 上位机软件平台简介
        2.7.3 TensorFlow框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功耗监测平台硬件设计
    3.1 下位机硬件总体设计
    3.2 粉尘传感器的选择与设计
    3.3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择与设计
    3.4 LoRa无线通信模块的选择与设计
        3.4.1 LoRa无线通信模块选择
        3.4.2 LoRa终端的设计
    3.5 GSM模块的选择与设计
    3.6 USB转 TTL模块的设计
    3.7 显示屏接口设计
    3.8 下位机硬件测试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功耗监测平台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功能图
    4.2 数据采集程序的设计
        4.2.1 粉尘传感器驱动程序的设计
        4.2.2 温湿度传感器程序设计
    4.3 LoRa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3.1 网络结构设计
        4.3.2 LoRa节点模式
        4.3.3 LoRa通信过程设计
    4.4 GSM程序设计
    4.5 液晶显示屏程序设计
    4.6 串口中断子程序的设计
    4.7 智能主机界面设计与测试
        4.7.1 智能主机界面功能分析
        4.7.2 上位机界面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短时记忆模型的预测
    5.1 LSTM(长短时记忆型)循环神经网络
        5.1.1 RNN循环神经网络
        5.1.2 LSTM神经网络
    5.2 模型的构建
        5.2.1 数据的预处理
        5.2.2 网络结构
        5.2.3 损失函数
        5.2.4 激活函数
        5.2.5 正则化
        5.2.6 确定优化方法
    5.3 模型预测与仿真
        5.3.1 实验环境和数据
        5.3.2 参数设置和训练模型
        5.3.3 实验结果仿真与分析
    5.4 支持向量机模型实验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基于MEMS的电主轴过载防护与远程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轴防护研究现状
        1.2.2 主轴监测研究现状
        1.2.3 工业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现状
        1.2.4 主轴运行智能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主轴系统状态分析理论基础与技术原理
    2.1 切削加工过程力学分析
    2.2 切削过程信号滤波方法
    2.3 电主轴数字信号分析方法
        2.3.1 频谱分析方法
        2.3.2 时频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EMS的电主轴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3.1 电主轴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1 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3.1.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 主轴过载传感器硬件设计
        3.2.1 MEMS传感器芯片技术
        3.2.2 基于ARM的主轴传感器主控电路设计
    3.3 数据传输网络的搭建与设计
        3.3.1 有线数据传输技术
        3.3.2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3.3.3 基于4G通信技术的上主轴传感器网络通信方案
        3.3.4 传感器模块与外设的通信互联接口设计
        3.3.5 主轴传感器RS485 通信帧结构设计
    3.4 上位机在线监测软件设计
        3.4.1 上位机监测软件主要功能
        3.4.2 服务器端监测软件模块功能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轴撞刀防护与加工参数实时监测试验
    4.1 静态测试
    4.2 空载测试
    4.3 主轴加工状态下的过载测试
    4.4 主轴过载检测传感器撞刀测试
第5章 数据云存储平台设计
    5.1 无线传输实现框架
    5.2 云服务器的环境搭建
    5.3 云存储数据交互实现
        5.3.1 建立TCP/IP协议
        5.3.2 Socket通信建立
    5.4 Socket数据库设计
    5.5 网页客户端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结构安排
第2章 灌溉控制器总体设计与数据融合算法
    2.1 需求分析
    2.2 总体设计与研发流程
        2.2.1 总体设计
        2.2.2 研发流程
    2.3 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2.3.1 算数平均值估计算法
        2.3.2 多传感器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
        2.3.3 数据融合算法仿真与分析
        2.3.4 数据融合算法抗干扰能力仿真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灌溉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灌溉控制器整体结构
    3.2 网关中继和采集控制端硬件设计
        3.2.1 主控核心电路设计
        3.2.2 电源电路设计
        3.2.3 RS485 电路设计
        3.2.4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3.2.5 SD存储卡电路设计
        3.2.6 NB-IoT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2.7 LoRa模块硬件设计
        3.2.8 POWERBUS模块硬件设计
        3.2.9 实物展示
    3.3 手持端硬件设计
        3.3.1 主控核心电路设计
        3.3.2 电源电路设计
        3.3.3 OLED显示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4 按键电路设计
        3.3.5 JTAG调试电路设计
        3.3.6 实物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灌溉控制器程序设计
    4.1 网关程序设计
        4.1.1 建立网络连接程序设计
        4.1.2 网络断开重连程序设计
        4.1.3 发布订阅程序设计
    4.2 中继节点程序设计
        4.2.1 LoRa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4.2.2 LoRa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4.2.3 POWERBUS程序设计
    4.3 手持端程序设计
    4.4 采集控制端程序设计
        4.4.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4.2 数据融合程序设计
        4.4.3 灌溉控制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灌溉控制器测试与分析
    5.1 硬件设备测试与分析
        5.1.1 网关测试与分析
        5.1.2 中继节点测试与分析
        5.1.3 手持端测试与分析
        5.1.4 采集控制端测试与分析
    5.2 数据融合算法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PTC电加热器检测
        1.3.2 PWM信号处理
        1.3.3 CAN/LIN协议
        1.3.4 MODBUS协议
        1.3.5 数据库设计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系统方案设计
        2.2.1 模拟风道设计
        2.2.2 检测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2.2.3 检测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加热器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电路需求分析
    3.2 硬件电路结构设计
    3.3 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3.3.1 电源模块
        3.3.2 最小系统模块
        3.3.3 串口通信模块
        3.3.4 LIN通信模块
        3.3.5 CAN通信模块
        3.3.6 AD采样模块
        3.3.7 LED显示电路
        3.3.8 PTC主控接口电路
    3.4 电路抗干扰设计
        3.4.1 原理图抗干扰设计
        3.4.2 PCB抗干扰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加热器检测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下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4.2 下位机驱动程序设计
        4.2.1 PLL驱动程序
        4.2.2 SCI驱动程序
        4.2.3 LIN驱动程序
        4.2.4 CAN驱动程序
        4.2.5 PWM驱动程序
        4.2.6 AD采样驱动程序
    4.3 下位机主程序设计
    4.4 软件可靠性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测数据处理及检测系统故障处理策略
    5.1 检测数据处理
        5.1.1 数据预处理
        5.1.2 数据误差处理
    5.2 检测系统故障处理策略
        5.2.1 下位机故障处理
        5.2.2 上位机故障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及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6.1 上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6.2 上位机软件结构
    6.3 上位机模块设计
        6.3.1 串口通信及其通信协议
        6.3.2 扫码枪信息采集
        6.3.3 系统参数设置
        6.3.4 系统显示主界面
        6.3.5 测试数据保存
    6.4 上位机软件运行流程
    6.5 数据库需求分析
    6.6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检测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7.1 检测系统搭建
    7.2 系统功能测试
        7.2.1 PWM通信功能测试
        7.2.2 CAN通信功能测试
        7.2.3 LIN通信功能测试
        7.2.4 扫码枪功能测试
        7.2.5 风速、温度检测功能测试
        7.2.6 电参仪、绝缘耐压检测仪功能测试
        7.2.7 PTC电加热器测量数据
    7.3 结果分析
        7.3.1 对比分析
        7.3.2 误差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A 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与PCB图

(5)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2.1 海上卫星通信资源
        1.2.2 海上卫星通信终端
        1.2.3 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第2章 浮标端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设计
    2.1 通信体制分析
    2.2 卫星通信终端系统
        2.2.1 移动卫星通信终端设计分析
        2.2.2 GEO卫星链路预算
        2.2.3 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设计
    2.3 S波段通信机关键技术研究
        2.3.1 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
        2.3.2 自适应海况码率可变技术
        2.3.3 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上浮标端卫星快速跟踪技术
    3.1 组合导航卫星跟踪
        3.1.1 GNSS/SINS紧组合导航
        3.1.2 卡尔曼信息融合
        3.1.3 天线波束指向
    3.2 载波闭环跟踪
        3.2.1 卫星跟踪技术
        3.2.2 快速闭环跟踪
        3.2.3 圆锥扫描跟踪
    3.3 波束指向控制实现
        3.3.1 机械伺服控制
        3.3.2 相控阵波束控制
        3.3.3 终端波束控制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算法
    4.1 扩频解扩
    4.2 并行捕获算法
        4.2.1 伪码FFT并行捕获
        4.2.2 PMF-FFT算法
        4.2.3 并行PMF-FFT算法
    4.3 性能分析
        4.3.1 接收灵敏度
        4.3.2 计算复杂度
        4.3.3 捕获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法验证、终端测试及试验验证
    5.1 算法验证
    5.2 快速测试系统
        5.2.1 系统方案设计
        5.2.2 终端链路测试
        5.2.3 开发应用
        5.2.4 现场应用
    5.3 试验验证分析
        5.3.1 外场试验
        5.3.2 快速捕获跟踪性能
        5.3.3 前向链路性能
        5.3.4 返向链路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监控分站概述
    1.4 监控分站存在的技术问题
2 监控分站的升级改造方案
    2.1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和研究任务
    2.2 监控分站技术升级主要内容
    2.3 关键设计
3 监控分站的硬件设计
    3.1 分站硬件电路基本组成
    3.2 分站硬件电路主控模块
    3.3 KJJ660(A)交换机
    3.4 矿用电源及备用电源
    3.5 传感器
    3.6 远程断电器
    3.7 PCB的设计
4 监控分站的软件设计
    4.1 主控板卡软件设计
    4.2 采集程序
    4.3 通讯协议
    4.4 软件抗干扰设计
5 调试与实现
    5.1 硬件调试
    5.2 软件调试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LoRa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铁路安全防护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章节结构及内容概要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方案设计
        2.1.1 系统架构设计
        2.1.2 系统工作方法
    2.2 系统网络层布局和安装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方案设计
    3.1 网络层硬件方案设计
        3.1.1 网络层硬件电路系统设计
        3.1.2 网络层硬件功能模块设计
        3.1.3 网络层硬件PCB设计
    3.2 现场应用层硬件方案设计
        3.2.1 现场应用层硬件电路系统设计
        3.2.2 现场应用层硬件功能模块设计
        3.2.3 现场应用层硬件PCB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议流程设计
    4.1 LoRa信道活动检测原理
    4.2 网络层协议设计
        4.2.1 自组网协议流程
        4.2.2 现场数据上传协议流程
    4.3 现场应用层协议设计
        4.3.1 报警距离控制协议流程
        4.3.2 报警终端数据上传协议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气化铁路环境下的抗干扰设计
    5.1 电气化铁路环境下的干扰因素分析
    5.2 抗干扰电路设计
    5.3 抗干扰软件及协议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6.1 硬件测试及结果分析
        6.1.1 硬件测试
        6.1.2 功耗测试
    6.2 系统现场测试及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LoRa的智能农业灌溉系统的应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架构
    2.1 需求分析
    2.2 灌溉控制方案的确立
        2.2.1 基于微机原理的灌溉控制系统
        2.2.2 基于专家知识的灌溉控制系统
        2.2.3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方案的确立
    2.3 智能灌溉系统总体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控子系统的设计
    3.1 框架结构与工作流程
    3.2 采集节点的设计
    3.3 执行节点的设计
    3.4 数字总线数据处理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传输子系统的设计
    4.1 LoRa技术简介
    4.2 拓扑结构与工作流程
    4.3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计
        4.3.1 智能灌溉系统LoRa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4.3.2 智能灌溉系统LoRa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4.4 基于LoRa的低功耗传输方案设计
        4.4.1 LoRa终端节点部署方案
        4.4.2 软硬件结合的整体方案设计
    4.5 测试与分析
        4.5.1 LoRa通信距离测试与分析
        4.5.2 LoRa低功耗测试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程主控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5.1 框架结构与工作流程
    5.2 主控管理器的软硬件介绍
        5.2.1 主控管理器的硬件平台
        5.2.2 主控管理器的软件平台
    5.3 系统通讯协议的设计
    5.4 基于皖北地区冬小麦的智能灌溉控制策略的设计
        5.4.1 农作物需水性分析
        5.4.2 模糊控制理论简介
        5.4.3 Mamdani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4.4 基于土壤含水量变化函数的灌溉预测模型的建立
        5.4.5 智能灌溉策略的程序设计
    5.5 智能灌溉策略的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防撞雷达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后向散射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车防撞雷达系统设计及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整体框图设计
        2.2.2 系统工作参数设计
        2.2.3 上位机软件设计
    2.3 信号处理算法
        2.3.1 测距测速原理
        2.3.2 测角原理
        2.3.3 恒虚警检测
        2.3.4 算法实测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防撞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与实现
    3.1 引言
    3.2 点迹凝聚
        3.2.1 点迹凝聚方法综述
        3.2.2 基本DBSCAN聚类算法
        3.2.3 三维PG-DBSCAN改进算法
        3.2.4 算法实测数据分析
    3.3 目标跟踪
        3.3.1 航迹起始
        3.3.2 点迹与航迹关联
        3.3.3 航迹滤波与预测
        3.3.4 航迹终结
        3.3.5 算法实现与实测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防撞雷达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引言
    4.2 系统工程实现
        4.2.1 硬件平台搭建
        4.2.2 数据传输模块实现
        4.2.3 信号处理模块实现
        4.2.4 DSP程序性能优化
    4.3 系统测试与分析
        4.3.1 系统整体联调
        4.3.2 实际道路场景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防撞雷达后向散射通信系统拓展研究
    5.1 引言
    5.2 后向散射通信系统设计
        5.2.1 系统设计与信号建模
        5.2.2 后向散射通信链路分析
    5.3 参数设计与仿真验证
        5.3.1 扩频编码参数设计
        5.3.2 仿真验证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EMD-ARMA改进模型在能耗监测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能耗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数据预测算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监测系统设计相关简述
    2.1 物联网与监测系统
        2.1.1 物联网架构分析与系统架构
        2.1.2 能耗监测系统传输网络构建
    2.2 远程升级技术
    2.3 数据预测模型
        2.3.1 自回归模型(AR)解析
        2.3.2 移动平均模型(MA)解析
        2.3.3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解析
        2.3.4 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解析
    2.4 数据样本预处理方法
        2.4.1 多尺度一维小波离散分解(Wavedec)
        2.4.2 经验模态分解(EMD)
    2.5 小结
第三章 EMD-ARMA模型优化与数据仿真
    3.1 EMD-ARMA模型及模型优化
        3.1.1 EMD-ARMA组合模型简述
        3.1.2 EMD-ARMA模型优化
    3.2 数据样本分析
    3.3 回归分析指标选取
    3.4 改进算法数据仿真
        3.4.1 Wavedec-ARMA仿真结果
        3.4.2 EMD-ARMA仿真结果
        3.4.3 ARIMA仿真结果
        3.4.4 本文优化算法仿真结果
        3.4.5 回归评估指标计算结果
    3.5 数据仿真预测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能耗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现场环境介绍与分析
    4.2 能耗监测系统结构与硬件选择
        4.2.1 能耗监测系统结构
        4.2.2 无线模块选择
        4.2.3 控制器主控芯片选择
    4.3 硬件平台搭建
        4.3.1 通信网络构建及无线通信节点设计
        4.3.2 控制器设计
        4.3.3 电梯电量采集箱
    4.4 软件平台搭建
        4.4.1 数据通信协议
        4.4.2 数据入库
        4.4.3 管理及显示界面
    4.5 小结
第五章 能耗监测系统调试与运行
    5.1 控制器主板的调试
        5.1.1 智能电表轮询采集
        5.1.2 控制器监测数据上传
    5.2 中控机的调试
        5.2.1 数据库的软件测试
        5.2.2 后台收发软件的测试
        5.2.3 WEB端软件的测试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现场采集数据抗干扰远距传输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oRa的粉尘监测与预警装置的实现[D]. 高冰倩.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MEMS的电主轴过载防护与远程监测系统[D]. 王煜伟. 东华大学, 2021(01)
  • [3]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曲颂.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姚鹏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 饶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6]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D]. 李德媛.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2)
  • [7]基于LoRa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洲.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8)
  • [8]基于LoRa的智能农业灌溉系统的应用研究与设计[D]. 顾飞龙. 安徽大学, 2020(07)
  • [9]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研究与设计[D]. 黄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EMD-ARMA改进模型在能耗监测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D]. 高子鹏.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现场采集数据抗干扰远距离传输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