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控制中定点DSP软件的标定分析

矢量控制中定点DSP软件的标定分析

一、矢量控制中定点DSP软件定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天翔[1](2020)在《天文指向中星图快速匹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竞争日趋激烈,空间观测领域也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而光电望远镜系统正是这一领域的主要设备之一。对光电望远镜而言,指向精度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其对于观测图像的质量、目标的跟踪定位精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虽然指向模型修正法可以改善指向精度,但还是存在着指向模型系数都有一定使用期限,无法做到实时性修正的缺陷。基于恒星匹配的指向修正方案可以克服指向修正模型法的局限性。光电望远镜在被动引导条件下,做到实时修正望远镜指向精度,可与观测任务同时进行,长时间保持高精度指向。这其中,恒星匹配算法又是整体方案中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恒星匹配算法复杂度较高,其在软件层面的实现运行效率较低,准时性较差,时间漂移往往在数百毫秒以上。因此对星图快速匹配技术展开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硬件平台综合调研分析后,结合实验室技术条件,在FPGA平台上开展该项技术研究。在详细分析基于误差矢量矩阵的小视场恒星匹配算法后,给出了恒星匹配算法的硬件总体结构。对结构中上下位机的通信进行设计,可以有效保证数据传输精度。有别于传统硬件设计流程中软硬件开发相对独立,本文基于系统级开发方式对硬件结构中的相关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利用System Generator开发工具对天文球面坐标解算常用的正余弦计算模块进行了设计,使计算的角度扩展到全实数域。并基于CORDIC算法的经典误差理论,给出该设计模块的理论误差上限。经过仿真验证,模块精度达到理论预估值,且性能优于System Genearator自带正余弦计算模块。基于该正余弦计算模块设计,继续实现了本地真恒星时求解的FPGA模型,与软件运行结果进行对比,仿真波形显示计算速度显着提高。使用Vivado HLS开发工具对恒星匹配算法硬件结构中的误差矢量矩阵计算模块进行设计。将C语言实现的算法转换成RTL级的实现,经过优化策略,通过了仿真验证,仿真验证结果与软件层面进行对比,运算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Sys Gen和HLS两种系统级开发的原型设计都通过了硬件综合,可自动生成HDL硬件描述语言,及可靠的IP核,供后续开发设计直接调用。本文针对小视场星图快速匹配工程中技术问题,对恒星匹配算法的硬件结构展开技术研究。利用赛灵思公司的两种系统级开发工具分别对相关模块进行了硬件原型设计,通过了仿真综合验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星图匹配系统的工作性能,对恒星匹配指向实时修正总体设计有着积极的意义。

戴阳阳[2](2015)在《基于三相四桥臂的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文中指出在多电飞机的一些关键传动控制系统中,机电作动器已处处可见。因此,设计一套具有高可靠性的电机控制系统具有迫切的现实价值。容错技术可以保证系统在一相或多相故障后继续安全稳定运行,与余度技术相比具有功率密度高的优点,是可靠性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本文总结了基于独立H桥拓扑的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三相四桥臂的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给出了逆变器与电机绕组故障辨识方法,并详细分析了正常态和故障态时的控制策略。当正常态时,系统工作在三相全桥状态,采用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定子磁链观测选用电流模型,并对定子磁链幅值给定进行了优化。当故障态时,即电机的单个功率管或一相绕组发生故障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第四桥臂的控制方法,保证故障前后空间电压矢量保持不变,从而实现直接转矩容错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对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本文结合硬件平台,给出了详细的软件设计方案,包括DSP控制软件和CPLD综合故障处理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正常态和故障态控制算法的实验验证。

于水乐[3](2012)在《基于DSP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在数控机床、家用电器、机器人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DSP的全数字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容易实现高性能控制策略和先进控制算法,已成为交流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及其相关技术,对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对电机结构进行分析,并在dq0坐标下建立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本文主要研究任务是设计并开发一套基于DSP的全数字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通过对模型参数的分析,本系统采用直轴电流为零的矢量控制策略。系统硬件主要由电源板、智能功率板和DSP最小系统控制板组成。伺服系统采用典型的电流、速度和位置三闭环控制结构,位置环采用P控制;电流环采用PI控制;速度环采用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解决了超调和快速性的矛盾,提高了系统抗干扰能力,符合高性能伺服系统的要求。系统的软件设计在DSP的集成开发环境CCS下编写完成。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三相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各个环节进行仿真研究,重点对模糊PID与传统的双闭环PID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系统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最后,在伺服系统硬件平台和DSP集成开发软件平台上进行系统实验,观察电流环与速度环的实验波形。结果表明,该伺服驱动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性能,验证了上述理论和仿真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王海龙[4](2010)在《基于ZSP400的MP3解码程序优化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介绍了芯原公司(VeriSilicon Holdings Co.,Ltd)的DSP IP核——ZSP400的系统结构及特征,阐述了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ZSP400在多媒体方面的应用—MP3解码,并深入分析了MP3解码的整体流程及具体算法。为实现ZSP400对MP3音频的高效实时解码,应用其开发工具ZView对MP3解码程序进行了三个层面的优化,分别是算法层面、数据定点化层面以及程序代码层面。在算法层面,分别对子带综合、IMDCT以及反量化部分采用了B.G Lee的快速算法、Szu-Wei Lee的快速算法以及查表结合拟合的快速算法;在数据定点化层面,对算法优化后的浮点MP3解码程序进行了定点化;在程序代码层面,应用了内联函数、查表法、指针代替数组等一些通用的DSP软件优化方法进行了程序的优化。最后对优化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MP3解码程序在ZSP400中的执行效率有极为显着的提高,不仅达到了实时解码的目标,而且能够以较低的MIPS完成高精度解码的任务,证明了软件优化在嵌入式开发中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ZSP400IP核的性能评估,为今后基于ZSP的SoC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吴涛[5](2009)在《基于TMS320VC5402的G.729语音编解码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现代通信的蓬勃发展,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一系列国际标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729语音编码方案就是ITU(国际电信联盟)于1996年推出的一种标准建议。G.729语音编解码方案是基于共扼结构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CS-ACELP)技术,算法具有8kb/s的编码速率、较低的延迟和高质量编码语音,在个人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IP电话、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该方案复杂度较高,因此研究算法如何在实际通讯中有效而可靠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基于TMS320VC5402 DSP芯片的G.729语音编解码算法的实现。本文综述了常见语音编解码方案和标准,并在分析理解语音生成模型、线性预测和矢量量化、感觉加权滤波器、分析合成法语音编码等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剖析了G.729语音编解码算法的细节,提出了有效实现该算法的一种硬件设计和软件优化实现方法,研制成功一种语音编译码器产品,并成功应用于电信十所JTG03型指挥通信调度设备的商品化产品之中。作者的主要工作如下:●论证了在JTG03型指挥通信调度设备中采用G.729语音编解码标准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根据该算法对存储空间和运算速度等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以及尽量降低成本的考虑,选择了合适的DSP芯片,构建了G.729编解码器的硬件平台。●通过对G.729基本算法流程的详细分析和研究,估算了运算峰值,分别给出了C语言级、汇编级和算法级有效优化方法。测试表明汇编级和算法级的优化效果十分明显。●将研制成功的语音编译码器应用于电信十所的交换设备中,实现了商用化。

苗永强[6](2009)在《矢量控制系统的模块化标幺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构的模块化软件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这一点尤其适用于有许多小模块构成的大型复杂系统。所有参与者必须遵循一个标准或一套规则和准则。为了实现数字化电机控制系统,TMS320 C2000(C2000)的ISA(指令集架构)已经被开发,T?MS320?DSP算法标准涉及应用领域的具体需求,如数字化电机控制( DMC)、工业自动化(IA)、不间断电源(UPS),加上其他一系列相关领域的控制。用于代表数字控制系统的信号流程图为控制行为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主要是通过定义好的I/O口由软件互联的模块来实现的。本文分析定点DSP在感应电机矢量控制中Q格式处理问题。以矢量控制为例,分析了其标幺值的Q15格式表示方案。最后,给出了矢量控制定点运算的具体编程实现方法。在实时软件编制方面,利用汇编语言和16位定点C语言混合编程的方法,编写了变频调速系统的模块化程序,以便于修改和移植。在实现SVPWM算法的汇编程序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定标法对标幺化的数值进行定标,这种定标法能直观的表示数值的大小范围,可以实时的对数值进行定标提高了SVPWM算法执行的精度和速度。该系统使用PC机对下位机DSP进行实时控制,在DSP中依据选定的电机控制策略程序,发出空间矢量脉冲调制形式的电压波形,实现对交流电机变压变频控制;在上位机中能实时查看变量波形,并对DSP内存变量进行修改。这种方法为矢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朱良焱[7](2009)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以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若干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主要工作为:1.分析了转子磁链观测在矢量控制中的重要性,以及转子磁链观测方法。对电压型转子磁链观测器中的纯积分器引起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仿真,重点研究了采用低通滤波器替代纯积分器,并从输出引反馈补偿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使观测算法适用于磁链变化场合。2.归纳了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常用脉宽调制技术,对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进行重点研究。SVPWM在矢量控制中的算法实现分为三个步骤:扇区定位、基本电压矢量作用时间计算和各相PWM比较阈值计算,对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提出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对矢量控制中SVPWM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分析。3.对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中采用有名值运算与标幺值运算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研究了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标幺化方法、基本物理量及其基值的选取以及异步电机在MT坐标系中的标幺化模型,奠定了标幺化矢量控制基础。并对坐标变换中的标幺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4.在标幺化矢量控制中,电压电流采集信号的标幺化处理是首要环节,研究了采集信号标幺化处理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5.对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进行软、硬件设计,在实验设备上验证了基于异步电机标幺化数学模型的矢量控制算法。并提出一种便于记录被观测物理量变化曲线的方法,使系统特性的研究与分析工作更加简单直观。

郭晓凤[8](2007)在《基于TMS320F240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改进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简称DTC)是继矢量控制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高性能调速系统,由于其简洁明了的系统结构、优良的动静态性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DTC技术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计算和控制交流电动机的转矩,采用定子磁场定向控制,可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优选择,从而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控制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和磁链。为进一步减小磁链和转矩的脉动,获得更精确的调速性能,本文在DTC系统中采用双滞环的磁链和转矩控制器取代传统的单滞环的磁链和转矩控制器;采用基于AC-BP(Ant Colony Algorithm and BP)神经网络优化的速度PI调节器取代单纯的速度PI调节器,对新设计的直接转矩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同时实现了基于DSP的DTC系统的速度闭环控制的全数字化软件设计和实验运行。本文对DTC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掌握了该控制算法的实质和关键技术后,采用MATHWORKS软件公司为MATLAB开发的系统模型图形输入和仿真工具Simulink对采用新算法的DTC系统的磁链、转矩和转速的变化趋势进行了仿真实验,同时和传统算法进行了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滞环的磁链、转矩控制器和基于AC-BP神经网络优化的速度PI调节器,明显的改善了DTC系统的动静态性能,从而说明了在DTC系统中采用上述新方法的可行性。以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为依据,在以TI公司生产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MS320F240为核心的开发实验平台上,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系统的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中嵌入汇编语言的方法完成了DTC系统新算法的编程,实现了定子相电流的采样、定子相电压的计算、定子磁链的观测和开关信号的输出等功能。在分别对硬件和软件各个部分进行调试后,进行了系统的联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现代控制技术与先进器件结合的DTC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董梅[9](2007)在《预测模糊优化控制在DTC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直接转矩控制(DTC)的现状及发展情况,并对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智能算法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实验证明其有效性。在电机控制系统中,直接转矩控制是最有效的交流调速技术之一,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电动机的数学模型由电压方程、磁链方程、转矩方程等组成,采用传统的控制策略对其进行控制时,动态控制效果较差。一般的控制理论在将运动状态的变化反应到控制力的变化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滞后问题。很难真正做到实时性、准确性、适应性。本文采用灰色预测方法提取系统的行为数据,寻求系统运动规律,从而能按规律预测系统未来的运动趋势;并根据系统未来的运动趋势,确定相应的控制决策实现准确的预测控制。为了具有更好的预测结果和自调整能力,本文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组合预测权重系数,并以此为基础,经模糊推理给出相应的最佳或次最佳控制方案。解决常规模糊控制器在直接转矩控制过程中因电机模型参数不变,及滞后所带来的超调量大、响应慢和不稳定性等问题。本文在仔细研究异步电动机运动控制策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在TI公司生产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MS320F240为核心的开发实验平台上,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系统的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中嵌入汇编语言的方法完成了DTC系统新算法的编程,实现了定子相电流的采样、定子相电压的计算、定子磁链的观测和开关信号的输出等功能。实验结果验证了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组合预测模糊控制器方法的有效性,克服了滞后效应对系统的影响,使系统在动态响应、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等方面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控制精度及动态品质均优于普通的模糊控制器。

胡海兵[10](2007)在《电力电子集成系统中的数字控制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是当今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引领电力电子技术朝集成化、标准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平台正是在系统集成研究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系统集成理论研究内容,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改变当前电力电子数字控制系统设计状况,缩短电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周期,使它更符合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发展的需要。目前,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中、大功率电力电子应用系统或复杂电力电子装置提供集成化数控平台,如大功率有源滤波器、电力传动系统和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等。根据数字控制平台的研究目标和应用领域,论文着重对电力电子控制平台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包括平台的一般设计原则、平台的扩展性分析、平台资源的集成和平台的应用研究。如何从系统集成的角度设计硬件平台是集成化控制平台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在详细分析了计算资源需求、通信能力需求、接口精度和接口信号处理速度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平台的一般设计原则,包括核心处理器、通信接口类型、AD/DA和PWM精度要求以及接口器件等硬件的具体选型与指标确定,同时提出了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用户可编程和可配置的扩展接口的设计方案。平台的通用性和扩展性是平台研究的首要问题。论文以平台的一般设计原则为指导,具体给出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平台的硬件设计。在此基础上,论文从三个不同层面对该数控平台的通用性和扩展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在平台层面,论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实现方式提出了多平台结构的构建方案;在硬件资源层面,论文提出了采用通用PWM IP核的方案扩展平台PWM通道:在计算资源层面,论文提出用FPGA配置的单精度浮点运算单元来提升平台的计算能力,弥补定点处理器的不足。软件资源集成是控制平台的一个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论文对电力电子可复用软件模块和电力电子IP软核两个内容展开研究。在可复用软件模块方面,论文提出了电力电子可复用软件模块设计的三条基本原则:①分类原则;②功能独立性原则;③以接口设计为核心原则,并以这些基本原则为指导,进行电力电子可复用软件模块的设计。针对采用固定定标方法设计定点软件模块接口所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软件模块动态定标的接口设计方案;在电力电子IP软核方面,通过对IP软核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基本分类和设计方法的系统论述,论文勾画出电力电子IP软核的基本研究和设计方法。论文以三电平空间矢量调制IP核为设计案例,着重说明IP核一般设计方法,包括简化算法、设计流程和实现与验证。最后,论文利用集成化的数控平台构建了三种不同类别的典型应用系统:工频隔离型三相逆变电源、一体化电梯控制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平台设计原则和软硬件资源的集成方法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矢量控制中定点DSP软件定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矢量控制中定点DSP软件定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天文指向中星图快速匹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星图匹配研究现状
        1.2.2 硬件平台发展现状
        1.2.3 FPGA系统级开发方式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天文定位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坐标系统
        2.2.1 时角坐标系
        2.2.2 天球坐标系
        2.2.3 地平坐标系
    2.3 时间系统
        2.3.1 相关时间概念
        2.3.2 恒星时的计算
    2.4 天文定位基本原理
        2.4.1 望远镜指向坐标解算
        2.4.2 定标恒星的理想坐标
        2.4.3 空间目标位置解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恒星匹配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恒星匹配指向修正系统总体结构
    3.3 恒星匹配算法理论研究
        3.3.1 坐标解算及候选恒星的确定
        3.3.2 误差矢量矩阵
        3.3.3 匹配条件及判定
    3.4 算法结构分析
    3.5 关键模块研究总结
        3.5.1 图像区域的相关介绍
        3.5.2 区域标记算法
        3.5.3 区域标记仿真实验
    3.6 算法的硬件化技术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恒星匹配算法的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恒星匹配算法的FPGA设计研究
        4.2.1 串行接口通信设计
        4.2.2 系统整体实现过程
    4.3 天文坐标解算开发技术研究
        4.3.1 CORDIC算法基本原理
        4.3.2 CORDIC算法误差分析
        4.3.3 CORDIC正余弦计算模块设计
        4.3.4 设计模块的误差分析与仿真验证
        4.3.5 恒星时计算模块设计
    4.4 误差矢量矩阵的开发技术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三相四桥臂的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1.2.1 永磁容错电机
        1.2.2 基于独立H桥拓扑的直接转矩控制算法
        1.2.3 三相四桥臂拓扑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三相四桥臂的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2.1 引言
    2.2 永磁容错电机数学模型
        2.2.1 各相电压方程
        2.2.2 基于空间矢量的电机模型
    2.3 正常态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2.3.1 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2.3.2 电压矢量的选择
        2.3.3 定子磁链观测器的设计
        2.3.4 定子磁链幅值给定的优化
        2.3.5 正常态永磁容错电机SVM-DTC系统控制框图
    2.4 故障态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2.4.1 故障辨识
        2.4.2 绕组断路容错控制
        2.4.3 绕组短路容错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
    3.1 引言
    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2.1 正常态仿真结果与分析
        3.2.2 故障辨识仿真结果与分析
        3.2.3 绕组断路仿真结果与分析
        3.2.4 绕组短路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实验
    4.1 引言
    4.2 正常态实验
    4.3 绕组断路实验
    4.4 绕组短路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DSP软件设计
        5.2.1 软件总体设计
        5.2.2 数据的定标与标幺化
        5.2.3 软件主要模块设计
    5.3 CPLD综合故障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DSP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
    1.3 交流伺服系统相关技术
    1.4 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6 课题来源及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PMSM 的建模及其矢量控制
    2.1 PMSM 的结构和特点
    2.2 PMSM 的数学模型
    2.3 PMSM 的矢量控制方法
        2.3.1 定子三相绕组的 Clark 变换
        2.3.2 定子两相静止绕组的 Park 变换
        2.3.3 PMSM 矢量控制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MSM 矢量控制系统设计及其仿真
    3.1 电流控制器设计
    3.2 速度控制器的设计
        3.2.1 隶属函数和控制规则的确定
        3.2.2 模糊控制量化因子的确定
    3.3 位置环的设计
    3.4 PWM 技术的实现
    3.5 PMSM 伺服控制系统的仿真
        3.5.1 整体仿真模型构建
        3.5.2 电流环仿真
        3.5.3 速度环模糊 PID 控制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MSM 伺服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电源板
        4.1.1 整流电路
        4.1.2 滤波电路
        4.1.3 限流电路
    4.2 功率驱动板
        4.2.1 智能功率模块
        4.2.2 电流检测电路
        4.2.3 软启动电路
    4.3 DSP 控制板的设计
        4.3.1 DSP 复位和晶振电路设计
        4.3.2 速度反馈信号的检测与处理
    4.4 通讯接口电路
    4.5 DSP 与 JTAG 接口设计
    4.6 电磁兼容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MSM 伺服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5.1 引言
    5.2 DSP 集成开发环境
    5.3 定点 DSP 的数据处理
        5.3.1 参数定标
        5.3.2 非线性函数的处理方法
    5.4 PMSM 转子的初始相位检测
    5.5 控制算法系统的软件实现
        5.5.1 PID 调节器的软件实现
        5.5.2 模糊 PID 调节器的软件实现
        5.5.3 DSP 实现 SVPWM 算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6.1 电流环波形观测
    6.2 速度观测
        6.2.1 小负载下电机的速度观测
        6.2.2 突加负载时电机的速度跟踪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ZSP400的MP3解码程序优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ZSP400的架构分析与应用
    2.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特征
    2.2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发展状况
        2.2.1 DSP芯片的发展方向
        2.2.2 DSP芯片的发展趋势
    2.3 ZSP400的架构分析
        2.3.1 ZSP400简介
        2.3.2 ZSP400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3.3 指令单元(IU)
        2.3.4 数据单元(IU)
        2.3.5 流水控制单元(PCU)
        2.3.6 执行单元(EU)
        2.3.7 控制寄存器阵列(CRF)
    2.4 ZSP400的应用领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P3编解码原理和解码流程
    3.1 数字音频与MPEG音频
        3.1.1 数字音频
        3.1.2 MPEG音频
    3.2 MP3编码原理
        3.2.1 MP3压缩编码的实现基础
        3.2.2 MP3编码原理与流程
    3.3 MP3文件格式
        3.3.1 帧头
        3.3.2 CRC校验码
        3.3.3 边信息与比特池技术
        3.3.4 主数据
        3.3.5 辅助数据
    3.4 MP3解码原理
        3.4.1 比特流解码
        3.4.2 反量化
        3.4.3 重排序
        3.4.4 立体声处理
        3.4.5 频时变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ZSP400的MP3解码程序优化及结果分析
    4.1 MP3解码程序优化的背景
        4.1.1 软件优化工具——ZView IDE
        4.1.2 优化对象的确定
        4.1.3 程序优化的原则
    4.2 程序优化的流程与方法
        4.2.1 程序优化的流程
        4.2.2 程序优化的方法
    4.3 MP3解码的算法优化
        4.3.1 子带综合的算法改进
        4.3.2 IMDCT的算法改进
        4.3.3 反量化的算法改进
        4.3.4 MP3解码程序算法优化结果分析
    4.4 MP3解码程序的定点化
        4.4.1 程序定点化的优化流程
        4.4.2 浮点数与定点数的转换
        4.4.3 定标值的确定
        4.4.4 MP3解码程序的定点化运算
        4.4.5 MP3解码程序中各模块定点化的实现
        4.4.6 MP3解码程序定点化结果分析
    4.5 MP3解码程序的代码优化
        4.5.1 内联函数的使用
        4.5.2 查找表的使用
        4.5.3 使用指针代替数组
        4.5.4 循环结构的优化
        4.5.5 其它程序代码优化方法
    4.6 MP3解码程序优化的结果分析
        4.6.1 解码质量
        4.6.2 解码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Szu-Wei Lee的IMDCT快速算法中SDCT的运算公式
附录B 反量化查表的区间划分以及系数表值
附录C Q表示法及数值范围
附录D 内联函数

(5)基于TMS320VC5402的G.729语音编解码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语音信号编码技术基础
        1.1.1 语音信号的特点
        1.1.2 语音压缩编码方法的分类
        1.1.3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发展
        1.1.4 语音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1.1.5 语音编码器性能的衡量标准
    1.2 语音信号的数学模型及相关理论
        1.2.1 语音信号产生的数学模型
        1.2.2 语音信号线性预测分析
        1.2.3 语音信号的矢量量化
        1.2.4 感知加权滤波器
        1.2.5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1.3 数字信号处理器概述
        1.3.1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发展概述
        1.3.2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应用领域
        1.3.3 数字信号处理器开发过程
    1.4 课题来源及工程价值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选择G.729算法的依据
        1.4.3 选择DSP架构实现的依据
第二章 G.729语音编解码原理分析
    2.1 G.729标准概述
        2.1.1 编码器概述
        2.1.2 解码器概述
        2.1.3 关于延时
    2.2 G.729编码器算法分析
        2.2.1 预处理
        2.2.2 线性预测分析和量化
        2.2.3 感知加权
        2.2.4 开环基音分析
        2.2.5 脉冲响应计算
        2.2.6 目标信号的计算
        2.2.7 自适应码本搜索
        2.2.8 固定码本结构与搜索
        2.2.9 码本增益的量化
        2.2.10 存储器更新
    2.3 G.729解码器算法分析
        2.3.1 参数解码过程
        2.3.2 后置处理
        2.3.3 传输错误补偿
第三章 G.729编解码处理器模块设计
    3.1 JTG03型交换系统概述
    3.2 TMS320VC5402处理器介绍
        3.2.1 TMS320C54x系列DSP的特点
        3.2.2 总线结构
        3.2.3 流水线
        3.2.4 中央处理单元(CPU)
        3.2.5 存储器
        3.2.6 在片外围电路
        3.2.7 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
    3.3 数字语音板硬件设计
        3.3.1 模块硬件设计说明
        3.3.2 系统HW总线与多缓冲串口设计
        3.3.3 TMS320VC5402外设器件的设计
    3.4 DSP系统开发工具介绍
    3.5 G.729模块软件仿真开发过程
第四章 G.729算法实现及优化
    4.1 G.729标准C语言源代码分析
        4.1.1 通用程序部分
        4.1.2 编码部分
        4.1.3 解码部分
        4.1.4 其它部分
    4.2 G.729算法优化方案
        4.2.1 G.729标准C语言程序的仿真
        4.2.2 软件开发语言的选择
        4.2.3 G.729算法优化的步骤
        4.2.4 定点运算在DSP上的实现
    4.3 G.729算法优化的实现
        4.3.1 利用CCS的C语言编译器优化
        4.3.2 基于C语言的代码优化研究
        4.3.3 G.729算法的C语言级优化
        4.3.4 G.729算法的汇编语言级优化
        4.3.5 汇编语言与C语言混合编程的要点
        4.3.6 G.729算法的算法级优化
    4.4 G.729算法优化的实现
        4.4.1 主程序流程设计
        4.4.2 编码器程序设计
        4.4.3 解码器程序设计
        4.4.4 串口中断服务程序
第五章 G.729编解码模块优化后算法性能比较
    5.1 算法复杂度比较
    5.2 压缩比CR(Comprssion Ratio)比较
    5.3 数字语音版系统性能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作者获得的开发经验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矢量控制系统的模块化标幺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数字模块化设计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数字化电机的模块化设计基础
    2.1 数字定标与标幺化系统
        2.1.1 数字定标的基本概念
        2.1.2 标幺值的基本概念
        2.1.3 标幺化系统与数字定标
    2.2 数字化电机控制
        2.2.1 DSP 介绍
        2.2.2 数字化的电机控制系统
    2.3 数字化电机控制系统的模块化分类
        2.3.1 目标独立性/应用性模块
        2.3.2 驱动模块(目标独立/应用配置)
        2.3.3 公用/调试模块
    2.4 快速模块评估和测试
        2.4.1 DSP 语言的选择
第三章 空间电压矢量 PWM(SVPWM)控制技术
    3.1 SVPWM 基本原理
    3.2 SVPWM 空间矢量
        3.2.1 标幺值不变原则进行三相---两相变换
        3.2.2 SVPWM 控制算法
    3.3 矢量合成式SVPWM 控制算法的仿真实现
    3.4 DSP 的SVPWM 控制方式的实现
        3.4.1 电机控制芯片
        3.4.2 SVPWM 在TMS320LF2407 中的实现
第四章 异步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实现
    4.1 数字电机模块化设计的实现
        4.1.1 系统主程序
        4.1.2 数字控制系统目标独立/应用独立模块
        4.1.3 目标独立/应用配置模块
        4.1.4 系统的驱动模块
    4.2 TMS320LF2407 DSP 编程实现
        4.2.1 程序实现的部分代码
        4.2.2 饱和限幅子程序
    4.3 串行通信
        4.3.1 上位机通信软件的设计
        4.3.2 上位机功能介绍
        4.3.3 串口收发部分的实现
    4.4 标幺化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
        4.4.1 系统参数的配置
        4.4.2 系统参数基值
        4.4.3 实时数据更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5.2 实验结果验证
    5.3 本课题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技术的研究背景
    1.2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1.2.1 异步电机动态数学模型的特点
        1.2.2 坐标变换
        1.2.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异步电机动态数学模型
        1.2.4 按转子磁链定向实现异步电机矢量控制
    1.3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组成环节
    1.4 矢量控制中的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电压型转子磁链观测器的研究
    2.1 转子磁链观测技术
        2.1.1 转子磁链观测在矢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2.1.2 观测转子磁链的方法
    2.2 基本电压型观测器
    2.3 电压型观测器中积分器的改进
        2.3.1 初值影响和积分漂移
        2.3.2 低通滤波器替代纯积分器及误差解决方法
    2.4 从观测器输出取反馈补偿的改进方法
        2.4.1 饱和设定值和截止频率对观测性能的影响
        2.4.2 改善非线性失真
    2.5 动态改变饱和设定值以适应磁链变化场合
        2.5.1 适用于磁链变化场合观测算法的原理
        2.5.2 改进算法的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中的脉宽调制技术
    3.1 变频调速逆变电路中的脉宽调制技术
        3.1.1 常用脉宽调制技术的比较
        3.1.2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中脉宽调制技术的特殊性
    3.2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3.2.1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基本原理
        3.2.2 实现SVPWM 的算法步骤
    3.3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的实现
        3.3.1 电压指令的扇区定位
        3.3.2 基本电压矢量作用时间计算
        3.3.3 由基本电压矢量作用时间计算各相PWM 比较阈值
    3.4 SVPWM 受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影响的研究
        3.4.1 SVPWM 算法中对直流母线电压变量的处理方法
        3.4.2 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影响的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异步电机标幺化数学模型的矢量控制
    4.1 在DSP 中采用有名值和标幺值实现矢量控制算法的对比
    4.2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标幺化
        4.2.1 标幺化方法
        4.2.2 标幺化中基本物理量及其基值的选取方法
        4.2.3 异步电机在MT 坐标系中数学模型的标幺化
    4.3 坐标变换中的标幺值问题
    4.4 电压电流信号标幺化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验分析
    5.1 调速系统的整体结构框图
    5.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2.1 电容充电电流限制与能耗制动
        5.2.2 基于IPM 的逆变电路
        5.2.3 DSP 及其外围电路
    5.3 DSP 软件设计
        5.3.1 定点DSP 中的浮点运算和数的定标
        5.3.2 主程序流程
        5.3.3 周期中断服务程序
        5.3.4 理想转速给定生成环节
        5.3.5 SVPWM 算法实现
    5.4 矢量控制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4.2 励磁电流环与转矩电流环调节参数分析
        5.4.3 励磁电流分量对矢量控制的影响
        5.4.4 转速环调节参数分析
        5.4.5 抗负载扰动特性
        5.4.6 理想转速给定下的转速响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TMS320F240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改进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交流调速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2 直接转矩控制的提出、发展与特点
        1.2.1 直接转矩控制的提出
        1.2.2 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
        1.2.3 直接转矩控制的特点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直接转矩控制理论
    2.1 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思想
    2.2 逆变器的开关状态和电压空间矢量
        2.2.1 逆变器的开关状态
        2.2.2 电压空间矢量
        2.2.3 电压空间矢量对定子磁链及转矩的影响
    2.3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2.3.1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3.2 三相-两相坐标变换
        2.3.3 异步电动机的磁链模型
        2.3.4 磁链的区间判断
        2.3.5 磁链和转矩的自控制
        2.3.6 电压空间矢量的选择
        2.3.7 基于AC-BP神经网络优化的速度PI调节器
        2.3.8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3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MATLAB/Simulink仿真
    3.1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简介
    3.2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
        3.2.1 定子磁链观测器
        3.2.2 转矩观测器
        3.2.3 定子磁链区间的判断
        3.2.4 开关状态控制
        3.2.5 基于AC-BP神经网络的PI调节器模型
        3.2.6 电动机仿真模型
        3.2.7 初始状态选择单元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 基于TMS320F240的研究开发装置
    4.1 主回路硬件系统
    4.2 控制回路硬件系统
    4.3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TMS320F240简介
        4.3.1 TMS320F240的结构特点
        4.3.2 TMS320F240的内核CPU
        4.3.3 TMS320F240的外设功能模块
5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DSP软件设计概述
        5.1.1 集成开发环境CCS简介
        5.1.2 DSP软件设计的编程语言
        5.1.3 C语言程序代码生成过程
    5.2 软件设计
        5.2.1 DSP芯片的运算格式
        5.2.2 主程序设计
        5.2.3 DSP初始化模块
        5.2.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调节器子程序
        5.2.5 系统中断服务子程序
6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结果
    6.2 实验结果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预测模糊优化控制在DTC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交流电动机调速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1.2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诞生与特点
    1.3 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趋势与现实意义
    1.4 智能控制综述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2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
    2.1 前言
    2.2 三相感应电动机控制原理
    2.3 直接转矩的结构与原理
        2.3.1 电压空间矢量的概念
        2.3.2 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2.3.3 三相一两相坐标变换
        2.3.4 定子磁链观测器
    2.4 电压矢量对定子磁链的作用
        2.4.1 空间电压矢量对定子磁链的作用
        2.4.2 空间电压矢量对电动机转矩的作用
3 基于模糊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3.1.1 确定输入输出的模糊子集及其论域
        3.1.2 选择控制规则及算法
        3.1.3 确定模糊子集的隶属函数
        3.1.4 偏差和偏差变化的模糊化
    3.2 直接转矩控制的模糊控制方法
4 灰色预测
    4.1 GM(1,1)模型
    4.2 趋势预测
    4.3 组合预测模型
5 遗传算法
    5.1 遗传算法的构成
    5.2 遗传算法的运行参数
    5.3 应用遗传算法确定组合预测权系数
6 基于 TMS320F240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6.1 TMS320F240芯片概述
        6.1.1 TMS320F240 DSP的内核结构
        6.1.2 TMS320F240的外设功能模块
    6.2 DSP芯片的运算格式
    6.3 系统的软件设计
        6.3.1 DSP软件设计的编程语言
        6.3.2 主程序设计
        6.3.3 初始化模块
        6.3.4 程序内容
        6.3.5 控制矢量输出
7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8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电力电子集成系统中的数字控制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集成系统中的数控平台研究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2 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器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数字控制器基本类型及其控制芯片
        1.2.2 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器研究现状
        1.2.2.1 以DSP为核心的数字控制器
        1.2.2.2 基于FPGA/CPLD数字控制器
        1.2.2.3 基于专用数字IC的控制器
        1.2.2.4 分布式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器
        1.2.3 各种数字控制器评述
    1.3 电力电子软件系统设计现状
        1.3.1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1.3.2 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
        1.3.3 基于可视化软件实现方法
    1.4 控制系统开发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体系结构
第二章 电力电子系统对数字控制平台的硬件资源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电力电子系统的基本特点
        2.2.1 多样性
        2.2.2 基于开关模式运行
        2.2.3 实时性
    2.3 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平台的结构及其优缺点分析
        2.3.1 DSP最小系统
        2.3.2 基于通用DSP和FPGA的控制平台
        2.3.3 多处理器系统
        2.3.4 分布式控制平台
    2.4 控制平台的基本硬件资源需求
        2.4.1 接口基本类型
        2.4.2 接口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2.4.3 接口信号精度
        2.4.4 接口信号处理速度
        2.4.5 计算能力
        2.4.6 通信能力
        2.4.7 硬件资源需求小结
    2.5 可编程逻辑器件在控制平台中应用优势
        2.5.1 硬件并行性
        2.5.2 接口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2.6 小结
第三章 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平台的实现及其扩展性研究
    3.1 引言
    3.2 电力电子数字控制平台的实现
        3.2.1 处理器选择
        3.2.2 FPGA在平台中的功能及选择
        3.2.3 数字控制平台的结构及系统资源
    3.3 平台扩展性研究
        3.3.1 基于平台的多DSP系统构建
        3.3.1.1 基于共享RAM的多DSP构建
        3.3.1.2 基于通信方式的多DSP构建
        3.3.2 基于通用PWM IP核的PWM通道扩展及应用
        3.3.2.1 结构和主要功能的实现
        3.3.2.2 PWM IP核实验
        3.3.2.3 多通道PWM实现及应用
        3.3.3 单精度浮点协处理器的扩展实现
        3.3.3.1 单精度浮点数IEEE标准
        3.3.3.2 单精度浮点算法
        3.3.3.3 浮点运算单元的仿真和实现
        3.3.3.4 关于浮点处理器的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可复用软件模块的设计及其在开发环境中的集成
    4.1 引言
    4.2 控制软件设计与系统其它设计之间的耦合关系
    4.3 适合电力电子控制软件开发的复用技术
    4.4 可复用电力电子控制软件模块设计分析
        4.4.1 可复用模块设计原则
        4.4.2 可复用模块分类
        4.4.3 可复用模块的基本模型
    4.5 模块接口设计
        4.5.1 模型接口结构设计
        4.5.2 接口数据格式设计的问题和对策
        4.5.3 动态定标的基本运算实现
    4.6 可复用模块的实现及封装
    4.7 基于可复用模块的控制软件的设计
        4.7.1 设计方法
        4.7.2 设计方法的评价
        4.7.3 设计实例
    4.8 小结
第五章 适用于平台集成的IP核研究—三电平SVPWM IP核的设计
    5.1 引言
    5.2 可编程逻辑器件和IP核
    5.3 电力电子IP核的研究概况和目的
        5.3.1 电力电子IP核研究现状
        5.3.2 电力电子IP核研究意义
    5.4 电力电子IP核研究基本方法
        5.4.1 电力电子IP核的基本划分
        5.4.2 电力电子IP软核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
    5.5 IP软核设计实例—三电平SVPWM IP软核设计
        5.5.1 设计背景
        5.5.2 原理及优化
        5.5.3 设计与实现
        5.5.4 评价
    5.6 小结
第六章 平台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30kVA工频隔离型三相逆变电源
        6.2.1 主要技术指标及主电路结构
        6.2.2 逆变器对控制系统的软硬件需求
        6.2.3 波形校正技术的应用
    6.3 一体化电梯主控制器
        6.3.1 一体化电梯控制器总体结构
        6.3.2 基于可复用软件模块的双向逆变系统的实现
        6.3.3 PID调节器优化设计方法
    6.4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6.4.1 系统技术要求及主电路拓扑结构
        6.4.2 系统对控制平台软硬件要求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今后工作的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的论文
致谢

四、矢量控制中定点DSP软件定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文指向中星图快速匹配技术研究[D]. 胡天翔.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0(02)
  • [2]基于三相四桥臂的永磁容错电机直接转矩控制[D]. 戴阳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3)
  • [3]基于DSP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D]. 于水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4)
  • [4]基于ZSP400的MP3解码程序优化技术的研究[D]. 王海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 [5]基于TMS320VC5402的G.729语音编解码器研究[D]. 吴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1)
  • [6]矢量控制系统的模块化标幺化设计方法研究[D]. 苗永强. 天津大学, 2009(S2)
  • [7]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朱良焱. 湖南大学, 2009(01)
  • [8]基于TMS320F240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改进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郭晓凤. 沈阳工业大学, 2007(05)
  • [9]预测模糊优化控制在DTC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董梅. 沈阳工业大学, 2007(05)
  • [10]电力电子集成系统中的数字控制平台研究[D]. 胡海兵. 浙江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矢量控制中定点DSP软件的标定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