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质量兴旺”的生产组织原则

适应“质量兴旺”的生产组织原则

一、适应“质量兴厂”的生产组织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闫寒[1](2016)在《一汽吉林公司新车型诞生过程质量控制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此其间我国的汽车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由于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又与国家宏观经济变化有着密切关联,其发展情况经常被作为一个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大量的跨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相继进入,我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已经被合资品牌汽车占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产品质量对汽车制造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1981年3月,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在一汽吉林诞生,一汽吉林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小型乘用车、商务用车生产基地,是具有30多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本人在一汽吉林从事汽车质量保证工作多年,发现在新车型产品诞生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存在一些不足,严重影响了新车型产品的质量。纵观整个新车型诞生过程,设计因素、过程质量控制因素、供应商因素是造成产品质量波动三大因素。本文以质量控制作为理论基础,运用质量控制工具、同步工程,完善供应商质量管理,建立了新车型诞生过程的质量控制优化方案。提高了一汽吉林企业质量控制体系能力的水平,保证了新车型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率,使质量管理更具科学性,对汽车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能够起到了一定的现实借鉴作用。

李峰[2](2016)在《航天一院军贸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天一院通过某贸易公司与某用户签订了多个批次,时间跨度若干年的产品出口合同(以下简称A项目),此多个批次产品是通过中方提供原材料、设备、文件、工装,并派遣技术支持团队对国外进行技术转让生产,最终通过批次抽检试验验证产品的最终质量。作为航天一院第一单生效的军贸项目,A项目联合技术转让生产是我院首次承担的多批次、大批量、真正在国外实施的军贸批产任务,在所有实际面临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课题立足于我院深厚的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基础,围绕合同标的及任务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周密策划准备、大胆实践推动、持续改进完善,从无到有,逐渐构建一套适合军贸型号国外技术转让生产项目的质量管理控制模式。质量管理控制模式建立在一个结构合理、规章健全的质量管理团队基础之上,论文首先通过对项目质量管理团队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规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之后,课题研究了项目产品质量保证方法并且对产品保证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特有的质量管理模式。最后,课题研究了如何考核和评价各分包单位在特有的项目质量管理模式下的具体表现结果,并通过考核结果提高了各级配套单位的项目质量控制水平。论文通过对质量管理团队组织架构和管理规章的研究与应用、产品保证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项目质量管理实施效果考核评价方法这三个重要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并最终应用于A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最终实现了多个批次产品顺利交付用户,不仅圆满完成项目任务有关节点,同时建立了一套成熟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控制模式,更为一院和中国航天赢得了荣耀。

徐彤,周良明,刘艳君[3](2015)在《航空制造企业工艺流程优化全过程管理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航空制造企业实施的企业级工艺优化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航空制造工艺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工艺流程优化及改进,进行机械加工制造流程的全过程管理和实践。通过运用现场写实、工艺流程测量与评价方法、人机操作图、生产线路图等精益工具优化生产组织流程,转变质量控制模式,重构数控零件加工生产准备模式,创新工艺设计方法,调整生产工艺布局,构建工艺设计规范体系。推行配餐式管理,实现快速生产准备,应用工艺技术知识管理,构建质量提升管理模式,提升了企业主价值链的创效能力,对航空制造工艺流程全过程进行管理并达到流程优化设计的目标。

葛涛[4](2015)在《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核电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造成的核泄露引发了世界各国对核电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视,如何提高核电企业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核电建设安全、高效进行,确保万无一失地综合利用核能是各国政府及核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核电提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核电安全发展、核电建设规范化、核电工程管理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电工程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安全、质量与环境要求高、基建技术复杂,所需资源多样、过程不确定性较多等特点加大核电项目管理的难度。要保证核电工程的安全性,必须要各参与方者来协同各部分间的安全标准,使建成后的核电工程作为一个整体,能够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因此,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是核电工程项目实现核电安全的内在要求。论文从当前核电工程项目的特征出发,结合运用质量链管理理论与协同学理论,从方法层的协同、过程层的协同以及主体层的协同等三个层次构建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具体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核电工程项目的质量链分析。分析归纳了核电项目的非线性、多元主体、梯级协调、有效性系统等特征;基于质量链视角,从核电项目的基本链节分析入手,确立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基本构架;重点分析并明确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过程中供应商选择、质量诊断以及质量风险控制等关键节点;基于过程控制视角,对核电工程质量链过程控制的内容与一般措施进行了分析;对核电工程项目参与的多元主体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基于质量链的核电工程项目网链结构。2.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管理的一般框架构建。从协同理论出发,分析了基于质量链的协同管理思路,对比分析了传统核电质量管理的直线思维与基于质量链协同管理的网络思维,明晰了核电企业在质量链协同管理中的地位;基于核电企业的核心“链主”地位,进一步对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基础环境层、技术平台层、过程实施层以及价值目标层进行分析,并运用"PDCA"模型对核电工程质量链管理的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整体构架进行了构建,并从方法层协同、过程层协同、主体层协同以及信息层集成等层面,对整体构架进行了分析。3.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方法层协同研究。基于微观工序的视角,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方法层协同进行研究。着重针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关键节点,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具体而言,针对核电项目建设供应商管理与评价,论文选择力量矩阵理论对核电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进行设计,并运用AHP评价方法构建了核电供应商评价的基本模型;针对核电工程建设中的质量诊断问题,从不同质量测度的内涵出发,分别介绍与分析了控制图诊断、过程能力指数诊断以及关键质量链诊断等质量诊断方法;分析了微观工序控制中的核电项目质量风险传递的链节特征,构建了核电项目两阶段质量风险传递模型,并分析了核电项目质量链风险控制的基本途径;针对核电工程工序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将核电建设中相互关联的不确定过程作为随机过程的研究对象,利用随机网络图示评审技术,构建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随机变量的网络优化模型,从概率和系统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核电项目质量链定量计算和优化方法。4.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过程层协同研究。基于中观能力的视角,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过程层协同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过程能力及基本过程能力的一般内涵与计算方法;以过程质量损失函数为基础,定义了反映工序过程质量水平的过程能力指标;针对核电工程复杂多变的特征,分别构建了标准差随时间变化、平均值随时间变化以及两者均同时随时间变化的三种动态过程能力指数模型;重点研究了基于过程能力的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基于静态过程能力指数的工序质量控制方法、基于复杂工序的多过程能力指数及评价方法以及基于过程网络的关键质量链的控制与实现方法。5.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主体层协同研究。基于宏观利益的视角,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主体层协同进行了研究。重点针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各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问题进行分析与策略设计。具体包括,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对质量链参与主体的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并对各主体收益激励的一般模型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明确声誉激励在核电质量链协同管理中的必要性:分别从基于信任的伙伴关系、基于互利共赢的约束关系、基于信息共享的反馈合作关系等不同层面,进一步详细分析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主体进行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要素以相关的协调解决机制;基于声誉理论,构建了两阶段最优动态激励契约模型,并对不考虑声誉因素的显性激励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论文的研究,确立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一般构架及实现思路与操作方法,对于指导与推动我国核电工程项目协同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理论上,将质量链管理理论与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过程相结合,构建了基于质量链理论的核电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的一般方法与理论,深化了质量链理论方法的应用,同时也拓展了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理论;实践上,从管理方法、过程控制以及利益协调等方面为当前核电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现实理论指导,对于优化核电资源配置、保障核电安全,促进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明珠[5](2015)在《ANSTEEL公司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加剧了全球性的激烈竞争,制造业也在竞争中不断成长。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加关注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如着名管理学家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取得ISO9001认证证书成为企业与外界交往的必备条件。目前制造业市场比较严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创新、提高自身质量竞争力的新时代。制造业单靠产品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提高管理质量、改进体制等,只有依靠加强质量管理才能解决竞争力的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并实施适宜和有效的质量战略,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这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一家新建的国有企业ANSTEEL公司连铸厂为例展开研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了多方面的需求调研,分析了连铸厂质量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并结合目前连铸厂推行管理的经验,对管理流程进行了整合,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必要性。研究的重点从连铸厂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质量控制程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完善的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设计的背景、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二章是对ANSTEEL公司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进行评价分析,从连铸厂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诊断,找出连铸厂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对ANSTEEL公司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分析设计,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第四章深入研究ANSTEEL公司连铸厂如何审核、控制和评价构成质量体系的过程质量水平。设计如何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第五章为结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汪婷[6](2014)在《黄山市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农民和市场有机的连接起来,是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变的最有效途径。茶叶生产也经历着这一转变,发展茶叶产业化生产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黄山市是安徽省的主要产茶区,也是重要的茶叶出口区。茶园面积近5万公顷,茶农户数70万户。茶叶产业是黄山市的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屯溪区茶园面积8745亩,年产茶叶500吨左右,综合产值达9亿元,茶叶产业是屯溪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缓慢,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本文主要从研究茶叶产业化模式入手,为屯溪区的茶叶产业化模式准确定位,以此提出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首先研究了国内外主要茶叶产茶国和产茶区域的茶叶产业化模式,通过国内外成功经验介绍、几种模式的分析,给予我区茶叶产业化发展以启发;其次对屯溪区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提出茶产业发展战略;最后通过对屯溪区茶叶产业化模式进行研究,主要是对七种茶叶产业化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以上研究和分析,得出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模式定位:以市场带动型茶叶产业化模式为基础,辅助以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主导产品带动型模式。据此提出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借鉴成功经验、规避现有隐患以及提出五个工作要点:一是丰富专业市场的功能;二是对初制厂改造提升;三是推广黄山乌龙的种植生产;四是控制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五是加大茶旅结合。同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政府的适度监管;二是推广茶叶机械化;三是与食品企业结盟,拓宽茶叶销路;四是通过招商,发展屯溪茶产业。

陈永昌[7](2013)在《XX企业硅砂生产管理的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在玻璃原料硅砂的生产中,生产管理与控制状况的优良与否,关系到硅砂生产的安全、质量和效率。我国的硅砂生产企业应积极地依靠技术进步,应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装备和生产控制系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安全优质高效低耗的优质硅砂,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XX企业是以外资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生产浮法玻璃、玻璃深加工产品和硅砂产品,近年来的赢利水平居于全国同行业前列。本文首先分析了XX企业硅砂生产的现状,分析了在硅砂生产控制系统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对硅砂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当前各种主流的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了探讨和比较。本文旨在结合玻璃厂异地扩建之际,针对老厂硅砂公司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内部挖潜扩能改造的设计与优化的思路和实施方案。XX企业通过设计与优化,改进管理模式,可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宏观方面,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优化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的流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XX硅砂生产企业为例,探讨了流程优化方案,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XX企业流程的优化措施,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XX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同类型的企业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微观方面,本文以硅砂生产系统中的爆破震动监测为例详细地描述了震动监测过程。通过研究石英矿露天开采爆破作业对矿区附近民房的爆破振动及空气冲击波影响等,对硅砂生产采矿、选矿、发运等生产流程环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设计。对XX企业硅砂生产实际运行的结果证明,通过对硅砂生产系统进行挖潜改造、优化控制后,硅砂生产的安全及技术指标达到了新的的高度,生产稳定,生产控制系统运行状况优良,硅砂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给企业带来了利润。

陈虎[8](2013)在《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服务经济正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服务业已经成为三大产业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以物流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投资的最大热点之一并在不断快速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进行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物流服务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政府和企业多视角考虑,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减少物流运作成本为切入点,较为深入的研究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①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模型研究。在分析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物流服务供应链与一般服务供应链的差异性;从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双方交易成本等方面分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原因;重点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的参与主体、系统功能、以及管理活动等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以物流服务集成商、功能型物流供应商、物流需求方、物流设备供应商以及非物流服务机构为参与主体,以服务需求、服务质量、服务订单、客户关系、服务绩效等为管理活动过程,将产品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结构框架。②功能型物流供应商选择模型研究。在分析功能型物流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基础上,运用重构质量屋模型从客户需求的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等方面对物流需求展开表进行分析,对物流的综合表现度进行计算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利用双层规划模型构建供应商选择模型,上层规划以物流服务成本最小为目标,下层以选择的供应商的综合表现度最大为目标,综合研究了物流服务成本和质量两个效益背反的因素;集合AHP和QFD方法构建了物流供应商的综合评价模型,将评价指标体系与服务供应链的客户需求进行结合,较好的考虑了客户需求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针对建立的供应商评价模型,设计了分层迭代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并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③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能力协调机制研究。针对物流服务集成商与功能物流服务商组成的两阶段物流服务供应链,双方缺乏信任,对未来合同执行的预期不一致导致物流服务供应链运作绩效低下的问题,本文建立物流服务集成商与功能物流服务商Nash讨价还价模型,模型求解分析显示:双方对未来对方是否会执行预订合同预期是影响双方谈判结果的主要因素。若双方对未来交易预期相同,讨价还价的交易量能达到物流服务集成商认为的系统最优交易量;若物流服务集成商的预期小于功能物流服务商的预期,双方交易量超过了物流服务集成商认为的系统交易量;若物流服务集成商的预期大于功能物流服务商的预期,则双方交易量小于物流服务集成商认为的系统交易量。对此,建立物流服务集成商预付款协调机制,机制分析显示,该机制下,服务交割时的费用为0,所有的费用全部都表现为预付款,并且该机制下的交易量至少达到了物流服务集成商认为的系统交易量,且双方的期望利润都得到了提高。④物流集成商生产效率测度研究。考虑物流服务业的特点,生产效率测度指标存在两个或多个影响因子相关联,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测度指标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发现原有数据中客户满意度与物流效率而不是企业协同能力关联性更强,调整后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信度更优;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物流服务业生产效率的四个影响因子及其与各个测度指标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服务控制能力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体现了企业内部协调能力的高低,对于企业管理层,企业协调能力关键是加强内部管理;面对全球物流业整合优化的挑战,信息技术成为物流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必备条件。⑤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基于顾客、企业自身和生态环境等视角,从顾客满意度、生态环境影响、协同发展水平、规范化管理和经营能力方面建立了由三十五个指标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集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实际算例对该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有效性检验,根据评价结果的分析,对该企业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石海林[9](2012)在《基于QFD的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造船模式与传统造船模式在管理特征、设计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有显着差异,这就需要在质量控制的方式上有所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虽然各船厂自开展转模工作以来,立足于已有方法的改进,结合具体产品在局部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但对建造全过程如何系统的开展质量控制尚处摸索阶段。针对质量管理的新需求,本论文主要研究适用于现代造船模式的质量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建立与现代造船模式相适应的质量控制模型,保证各个阶段中间产品的质量特征,从而保证船舶最终质量。在对现代造船流程研究基础上,分析现代造船的质量需求和传统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找与现代造船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方法;对现代造船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如何将多种质量控制方法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现代造船模式下运用QFD的总体思路;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下船舶建造各阶段质量控制QFD模型。最后以机舱区域典型舾装为例,建立QFD质量控制模型和编制质量控制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造船模式转变过程中船厂关注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能为造船企业建造过程的质量验收向区域复合型检验验收模式转变提供技术参考,为寻找现代造船模式下的质量控制点提供一种较成熟的理论指导。

彭天蜀[10](2011)在《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是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知识经济融合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构筑在先进管理思想和先进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管理模式。这就要求企业充分挖掘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以信息化理论为基础,以我省具有六十三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H印刷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实现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为目标,对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例如,信息收集滞后、车间申报工作不规范、财务部门监督不够、人力资源的配置、信息流通不畅影响企业效率、业务工作中将生产和管理割裂以及企业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H印刷企业持续竞争力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重点分析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设计实现,并且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发展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从而提出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可持续保障方法。本文所提出的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自身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实现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所得结论对于其它印刷企业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适应“质量兴厂”的生产组织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质量兴厂”的生产组织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一汽吉林公司新车型诞生过程质量控制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质量控制概述
    2.2 质量控制的发展概况
    2.3 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 一汽吉林公司新车型诞生过程的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3.1 一汽吉林公司概况
    3.2 一汽吉林公司新车型诞生过程的质量控制现状
    3.3 一汽吉林公司新车型诞生过程的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第四章 一汽吉林公司新车型诞生过程的质量控制优化方案
    4.1 新车型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新车型诞生过程的质量控制原则
    4.3 新车型诞生过程的质量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4.3.1 过程质量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4.3.2 供应商质量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4.3.3 同步工程优化方案设计
第五章 一汽吉林公司新车型诞生过程的质量控制优化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5.1 过程质量控制优化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5.2 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5.3 同步工程优化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航天一院军贸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1.2.2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本文结构
第2章 一院军品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A项目提出的新要求
    2.1 一院军品项目质量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1.1 一院军品研制、生产质量管理概况
        2.1.2 一院军品质量管理系统目前管理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A项目对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项目质量管理控制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3.1 质量管理模式构建总体思路
    3.2 项目质量管理团队组织架构确立和管理规章度研究与应用
        3.2.1 质量管理团队组织架构与沟通机制的建立与应用
        3.2.2 团队外事安全与保密管理规则的建立与应用
        3.2.3 技安管理与突发情况处置规则的建立与应用
        3.2.4 团队成员质量管理职责与分工的建立与应用
        3.2.5 团队全方位监督管理职责与范围的明确
        3.2.6 团队成员驻外生活质量管理规则的建立与应用
    3.3 项目产品质量保证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3.3.1 技术文件的全过程管控
        3.3.2 生产物资的全过程管控
        3.3.3 专用设备与工艺装备的管控
        3.3.4 用户培训的研究与策划
        3.3.5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机制
        3.3.6 联合质量检查确认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项目质量管理效果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4.1 项目质量管理效果考核
    4.2 项目质量管理效果考核内容及方法
        4.2.1 项目计划考核
        4.2.2 项目质量考核
        4.2.3 指挥调度考核
        4.2.4 资料交付与文件归档考核
        4.2.5 综合效应考核
    4.3 项目质量管理实施效果的考核结果和改进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航空制造企业工艺流程优化全过程管理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优化思想
2 工艺流程优化全过程管理方法
    2.1 创建工艺流程测量与评价方法,建立工艺流程优化保障机制
        2.1.1 开展流程现场分析,为流程优化找准症结
        2.1.2 制定零件簇分类标准,实行产品簇管理
        2.1.3 开展测量优化
        2.1.4 建立工艺优化保障机制
    2.2 构建工艺设计规范体系,提升制造核心竞争能力
        2.2.1 优化工艺准备流程,构建工艺设计规范体系
        2.2.2 开展工艺试验,实施工艺验证
        2.2.3 加强工艺技术知识管理,对工艺设计全过程进行管控
    2.3 改进零件制造流程,实现生产过程优化
        2.3.1 调整生产工艺布局
        2.3.2 推进跨专业厂流程优化
        2.3.3 建立柔性生产单元
    2.4 优化生产组织方式
    2.5 推进质量控制模式转变
        2.5.1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2.5.2 通过质量“四化”建设提升质量管控能力
3 工艺流程优化全过程管理的实施效果
    3.1 工艺设计能力显着提高
    3.2 生产过程管控能力增强,内部效益得到提升
    3.3 质量管控水平快速提高
4 结束语

(4)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核电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1.2.3 关于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逻辑结构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论文逻辑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
2 基础理论
    2.1 质量链与质量链管理
        2.1.1 质量链的概念及其特点
        2.1.2 质量链的结构形式
        2.1.3 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2.2 协同理论与协同管理
        2.2.1 协同理论的内容
        2.2.2 协同学理论的相关原理
        2.2.3 协同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3 激励理论与委托代理
        2.3.1 激励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声誉激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分析
    3.1 核电工程项目特征分析
        3.1.1 核电工程项目的非线性特征
        3.1.2 核电工程项目的多元利益主体一体化特征
        3.1.3 核电工程项目的梯级协调管理
        3.1.4 核电工程项目的有效系统性特征
    3.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基本构架
        3.2.1 核电工程的链节
        3.2.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构成
        3.2.3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经济学意义分析
    3.3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关键节点分析
        3.3.1 质量链供应商选择
        3.3.2 质量链质量诊断
        3.3.3 质量链风险分析
    3.4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控制过程分析
        3.4.1 核电项目质量链过程控制的内容分析
        3.4.2 核电项目质量链过程控制的一般措施分析
    3.5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参与主体分析
        3.5.1 基于质量链的核电工程项目网链结构
        3.5.2 核电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主体层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一般框架
    4.1 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思路
        4.1.1 传统核电质量管理直线的思路
        4.1.2 基于质量链协同的网络思路
        4.1.3 核电企业在质量链管理中的角色
    4.2 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集成
        4.2.1 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层次划分
        4.2.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管理的运行模式
    4.3 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整体构架
        4.3.1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的基本要素架构
        4.3.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的运作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方法层协同:核电工程质量链关键节点控制方法
    5.1 核电项目建设供应商管理与评价方法
        5.1.1 基于力量矩阵的供应商关系管理
        5.1.2 基于AHP的核电供应商评价
    5.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诊断方法
        5.2.1 两种质量的测度
        5.2.2 控制图诊断
        5.2.3 过程能力指数诊断
        5.2.4 关键质量链诊断
    5.3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质量风险传递
        5.3.1 核电项目质量风险传递的链节特征
        5.3.2 核电项目两阶段质量风险传递模型
        5.3.3 核电项目质量风险控制途径
    5.4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优化方法
        5.4.1 随机网络的基本模型
        5.4.2 质量链随机变量的矩母函数
        5.4.3 随机网络中质量流图计算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过程层协同: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过程能力控制
    6.1 过程能力及过程能力指数
        6.1.1 过程能力
        6.1.2 基本过程能力指数
    6.2 过程能力指数与质量水平
        6.2.1 两种质量损失函数
        6.2.2 过程能力指数的相关关系
        6.2.3 过程能力指数与质量合格率间的关系
    6.3 核电项目动态过程能力指数
        6.3.1 标准差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能力指数
        6.3.2 平均值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能力指数
        6.3.3 标准差和平均值均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能力指数
    6.4 基于过程能力的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控制
        6.4.1 基于过程能力指数的工序质量控制
        6.4.2 复杂工序的多过程能力指数及其评价
        6.4.3 基于过程网络的关键质量链控制
    6.5 本章小结
7 主体层协同: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主体激励机制
    7.1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7.1.1 核电工程质量链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7.1.2 基于委托代理的收益激励契约的一般模型分析
    7.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主体利益协调机制基本要素分析
        7.2.1 基于信任的伙伴关系协调机制
        7.2.2 基于互利共赢的激励约束协调机制
        7.2.3 基于信息共享的反馈机制与技术解决方案
    7.3 基于声誉激励的质量链主体利益协调机制
        7.3.1 问题描述
        7.3.2 基本假设与符号定义
        7.3.3 基于声誉因素的两阶段最优动态激励契约模型
        7.3.4 与不考虑声誉因素的显性激励机制的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5)ANSTEEL公司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ANSTEEL 公司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2.1 连铸厂简介
    2.2 连铸厂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3 连铸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第三章 ANSTEEL 公司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
    3.1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和程序
        3.1.1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
        3.1.2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程序
    3.2 连铸厂的质量方针、目标及质量管理体系筹划
        3.2.1 质量方针
        3.2.2 质量目标
        3.2.3 质量管理体系的筹划
    3.3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的资源管理
        3.3.1 人力资源
        3.3.2 基础设施
        3.3.3 工作环境
        3.3.4 质量信息
    3.4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
    3.5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3.5.1 文件体系的架构
        3.5.2 文件控制
    3.6 连铸厂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3.6.1 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
        3.6.2 产品采购过程的质量管理
        3.6.3 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3.6.4 产品的内部处理和交付过程的质量管理
        3.6.5 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过程的质量管理
        3.6.6 技术管理过程的质量管理
第四章 ANSTEEL 公司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4.1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措施
    4.2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措施
        4.2.1 满意程度调查
        4.2.2 内部审核
        4.2.3 管理过程
        4.2.4 最终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4.2.5 不合格品的控制
    4.3 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
        4.3.1 数据分析
        4.3.2 纠正措施
        4.3.3 预防措施
        4.3.4 持续改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2 客户满意度评价报告
致谢

(6)黄山市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 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
        1.4.1 国外产业化研究现状
        1.4.2 国内农业产业化理论学者研究
        1.4.3 茶叶产业化研究
第二章 国内外茶叶产业化模式研究
    2.1 国外茶叶产业化组织模式
        2.1.1 农户合作组织模式,代表国家:日本、印度尼西亚
        2.1.2 非合作的农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代表国家:斯里兰卡、肯尼亚
        2.1.3 规模化农场经营模式,代表国家:印度
    2.2 国内主要茶叶产业化组织模式
        2.2.1 福建生产基地带动型模式
        2.2.2 松阳县非紧密结合市场带动型模式
        2.2.3 黄山区主导产品带动模式
        2.2.4 垂直一体化公司制模式
    2.3 屯溪区内其他优势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第三章 屯溪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及 SWOT 分析
    3.1 屯溪区茶叶生产的现状
        3.1.1 生产概况
        3.1.2 加工情况
        3.1.3 专业市场情况
    3.2 屯溪区茶产业 SWOT 分析
        3.2.1 屯溪区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3.2.2 屯溪区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屯溪区茶产业发展的机遇
        3.2.4 屯溪区茶产业发展的威胁
        3.2.5 屯溪区茶叶产业 SWOT 矩阵
第四章 屯溪区茶叶产业化模式研究
    4.1 七种茶叶产业化模式可行性分析
        4.1.1 基地主导型产业化模式可行性分析
        4.1.2 主导产品带动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4.1.3 垂直一体化公司制模式可行性分析
        4.1.4 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4.1.5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模式可行性分析
        4.1.6 科技带动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4.1.7 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4.2 屯溪区茶叶产业化模式定位
第五章 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
        5.2.1 借鉴成功经验
        5.2.2 规避现有隐患
        5.2.3 下步工作要点
    5.3 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建议
        5.3.1 政府的适度监管
        5.3.2 推广茶叶机械化
        5.3.3 与食品企业结盟,拓宽茶叶销路
        5.3.4 通过招商,发展屯溪茶产业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7)XX企业硅砂生产管理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基于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硅砂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硅砂生产管理的现状
        2.1.1 硅砂生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2.1.2 XX 企业硅砂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2.1.3 硅砂质量标准
    2.2 XX 企业当前硅砂生产管理的主要问题
        2.2.1 系统产能不足,装备落后,安全隐患多
        2.2.2 轻视生产线维护
        2.2.3 生产线运行故障率高
        2.2.4 运行成本高
        2.2.5 产品质量稳定性差
    2.3 主要原因分析
        2.3.1 缺乏现代装备和技术
        2.3.2 缺乏现代生产管理理念
        2.3.3 没有明确直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2.3.4 生产系统维修技术水平落后
        2.3.5 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砂采矿生产系统的改造优化
    3.1 流程的理论与方法
    3.2 硅砂采矿生产系统的改造优化必要性分析
    3.3 采矿挖装设备的优化
        3.3.1 添置一台反铲液压挖掘机
        3.3.2 添置一台高风压钻机及配套空压机
        3.3.3 添置液压破碎锤,优化二次破碎
    3.4 爆破器材及爆破作业参数的优化
    3.5 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
        3.5.1 必要性分析
        3.5.2 监测实施方案
        3.5.3 现场监测及结果
        3.5.4 爆破地震对周边民房安全的影响分析
        3.5.5 爆破监测结论
    3.6 炸药库的改造
    3.7 排土场泥石流隐患整治
        3.7.1 排土场泥石流概况
        3.7.2 泥石流分布范围、规模及类型
        3.7.3 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特征
        3.7.4 泥石流物理特征
        3.7.5 泥石流形成史及成因
        3.7.6 泥石流的危害
        3.7.7 泥石流的现状
        3.7.8 治理工程设计
    3.8 采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及采场整改
    3.9 矿山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
        3.9.1 有险、危害因素分析
        3.9.2 矿山安全标准化评分
    3.10 含钙质低硅矿
    3.11 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咨询评审及技术指导
        3.11.1 专家咨询评审课题
        3.11.2 可选的方案及初步比较
        3.11.3 专家咨询评审的实施方案
        3.11.4 预期达到的目标
        3.11.5 聘请专业人员技术指导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砂选矿生产系统的改造优化
    4.1 硅砂选矿生产系统的改造优化必要性分析
    4.2 添置一台强磁选机
        4.2.1 矿山矿石质量情况
        4.2.2 矿山实际开采矿石质量情况
        4.2.3 现选矿工艺除铁效果
        4.2.4 改进生产系统除铁效果的必要性和增加强磁选的可行性
        4.2.5 增加强磁选设备的可行性分析
        4.2.6 实施方案
        4.2.7 实施效果分析
    4.3 改装液压破碎锤
        4.3.1 目前大块矿破碎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3.2 破矿工艺改进方案
        4.3.3 破碎锤项目实施
        4.3.4 配套的破碎模拟生产组织方案
    4.4 添置检验筛、维护高频细筛,落实岗位责任,杜绝+1MM 粗颗粒
        4.4.1 添置一台检验筛
        4.4.2 改造、维护高频细筛
        4.4.3 落实岗位巡检职责
    4.5 改软启动器为变频器,节能降耗
    4.6 自主改造取水管
    4.7 整修除尘设备,添置喷淋系统
    4.8 新建原矿堆场、硅砂堆场
    4.9 全线生产、质量数据挖掘与应用
    4.10 实行联产计件工资制、优化培训方式
        4.10.1 现状分析
        4.10.2 薪资调整方案:实行联产计件工资制
        4.10.3 实施计件工资制的效果
        4.10.4 员工培训方式的优化
    4.11 实施效果分析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砂供应方式及发运系统的改造优化
    5.1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及方法
        5.1.1 供应链的概念
        5.1.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5.1.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5.2 硅砂供应方式的优化
    5.3 硅砂发运系统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5.3.1 发运现状
        5.3.2 发运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5.4 轨道车安装“三大件”安全装备
    5.5 专用线安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改造照明系统
        5.5.1 视频监控、信息、照明系统的主要功能
        5.5.2 实施方案
        5.5.3 实施效果分析
    5.6 汽车转运业务外包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物流服务供应链内涵
        1.2.1 服务供应链的定义
        1.2.2 服务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比较
        1.2.3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内涵
        1.2.4 物流服务供应链形成原因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服务供应链研究
        1.3.2 物流服务外包研究
        1.3.3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结构研究
        1.3.4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研究
        1.3.5 物流服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体系研究
    2.1 物流服务供应链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交易费用理论
        2.1.3 核心能力理论
        2.1.4 价值链理论
    2.2 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分析
        2.2.1 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目标
        2.2.2 物流服务供应链参与成员
    2.3 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体系构建
        2.3.1 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体系
        2.3.2 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活动分析
    2.4 案例分析
        2.4.1 公司概况
        2.4.2 企业实施LSSC前存在的问题
        2.4.3 长安民生物流公司LSSC运行管理
        2.4.4 长安民生物流LSSC实施的效果
        2.4.5 案例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功能型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研究
    3.1 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研究概述
        3.1.1 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类型
        3.1.2 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流程
        3.1.3 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方法
        3.1.4 考虑顾客参与的供应商选择方法
    3.2 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
        3.2.1 重构质量屋模型
        3.2.2 客户物流需求展开表
        3.2.3 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
        3.2.4 综合表现度的计算
    3.3 基于双层规划的功能型物流服务商选择模型
        3.3.1 功能型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模型介绍
        3.3.2 模型假设
        3.3.3 模型构建
        3.3.4 算法设计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能力协调机制研究
    4.1 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概述
    4.2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4.3 物流服务预订讨价还价模型
        4.3.1 模型建立
        4.3.2 模型求解与分析
        4.3.3 算例
    4.4 物流服务能力预订协调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服务集成商生产效率测度研究
    5.1 物流服务企业生产效率研究概述
    5.2 结构方程模型
        5.2.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5.2.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5.3 物流服务集成商生产效率测度研究
        5.3.1 基本假设及理论模型
        5.3.2 测度变量
        5.3.3 物流服务集成商生产效率指标分析
        5.3.4 测度指标的信度分析
        5.3.5 测度指标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 物流服务集成商生产效率测度指标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
    6.1 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概述
    6.2 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2.2 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
    6.3 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6.3.1 评价方法简介
        6.3.2 评价方法选择——基于FDA集成的综合评价
        6.3.3 计算步骤
    6.4 算例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求解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9)基于QFD的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造船质量管理现状
        1.2.1 我国造船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1.2.2 中国与日、韩船舶建造质量控制的差距
    1.3 论文主要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的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现代造船模式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2.1 现代造船模式质量控制需求分析
        2.1.1 突出船舶设计质量的一体化、系统化
        2.1.2 强调中间产品生产流程的控制
        2.1.3 强化在线产品精度控制
        2.1.4 实现质量与进度的统一
        2.1.5 船舶生产管理的标准化
    2.2 现代造船模式质量管理
        2.2.1 船舶设计质量管理
        2.2.2 船舶建造质量管理
    2.3 质量验收模式分析
        2.3.1 传统质量验收模式的缺点
        2.3.2 船舶建造质量验收特点分析
        2.3.3 区域综合质量验收模式
    2.4 一种适应现代造船模式的质量控制方法——QFD
    2.5 QFD 与其它质量控制方法的集成
        2.5.1 QFD 与新七种质量控制工具的集成
        2.5.2 QFD 与 DFX 技术的集成
        2.5.3 QFD 与 SPC 方法的集成
        2.5.4 QFD 与 FEMA 方法的集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QFD 在现代造船模式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3.1 QFD 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3.1.1 QFD 的理论研究
        3.1.2 QFD 应用及软件
    3.2 现代造船模式下应用 QFD 总体思路
        3.2.1 现代造船模式下 QFD 适用性分析
        3.2.2 现代造船模式下 QFD 模型建立流程
    3.3 船舶建造各阶段质量控制 QFD 模型探讨
        3.3.1 船体零件加工阶段建立 QFD 模型要点
        3.3.2 船体部件装焊阶段建立 QFD 模型要点
        3.3.3 分段/总段装配阶段壳舾涂一体化建立 QFD 模型要点
        3.3.4 船台装配阶段壳舾涂一体化建立 QFD 模型要点
        3.3.5 区域舾装托盘集配阶段建立 QFD 模型要点
        3.3.6 舾装单元制作阶段建立 QFD 模型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舱区域舾装 QFD 质量控制模型研究
    4.1 机舱区域典型舾装质量特性及质量需求分析
        4.1.1 机舱区域典型舾装质量特性分析
        4.1.2 机舱区域典型舾装质量需求分析
        4.1.3 机舱区域典型舾装建立 QFD 模型流程
    4.2 机舱区域典型舾装 QFD 质量控制模型研究
        4.2.1 主机基座制造 QFD 模型
        4.2.2 主机基座安装 QFD 模型
        4.2.3 主机安装 QFD 模型
        4.2.4 轴系安装 QFD 模型
    4.3 机舱区域典型舾装质量控制表
        4.3.1 基座制造及安装质量控制表
        4.3.2 主机安装质量控制表
        4.3.3 轴系安装质量控制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1.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5.1.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大摘要

(10)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理论基础概述
    2.1 信息化的发展、概念和社会影响
        2.1.1 信息化的发展
        2.1.2 信息化的概念
        2.1.3 信息化的社会影响
    2.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内容和作用
        2.2.1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2.2.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2.2.3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2.3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形式
        2.3.1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的含义
        2.3.2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的设计思路
        2.3.3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的设计步骤
第三章 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3.1 H印刷企业发展概述
    3.2 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3.2.1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外部环境
        3.2.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施行状况
    3.3 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3.1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3.3.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第四章 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
    4.1 整体架构设计
        4.1.1 企业信息架构
        4.1.2 技术基础架构
        4.1.3 业务及应用架构
    4.2 技术基础架构设计
        4.2.1 技术基础架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4.2.2 技术基础架构的实现
    4.3 业务及应用架构设计
        4.3.1 业务流程分析
        4.3.2 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
        4.3.3 业务及应用架构的实现
第五章 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评估与保障
    5.1 能力评估
        5.1.1 综合能力评估
        5.1.2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
    5.2 实施保障
        5.2.1 成本控制
        5.2.2 质量控制
        5.2.3 人员培训
        5.2.4 企业信息文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适应“质量兴厂”的生产组织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汽吉林公司新车型诞生过程质量控制优化方案研究[D]. 闫寒. 吉林大学, 2016(03)
  • [2]航天一院军贸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李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3]航空制造企业工艺流程优化全过程管理与实践[J]. 徐彤,周良明,刘艳君. 航空制造技术, 2015(S2)
  • [4]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研究[D]. 葛涛. 武汉大学, 2015(01)
  • [5]ANSTEEL公司连铸厂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郭明珠. 吉林大学, 2015(08)
  • [6]黄山市屯溪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D]. 汪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4)
  • [7]XX企业硅砂生产管理的分析与优化[D]. 陈永昌.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D]. 陈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9]基于QFD的中间产品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石海林.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4)
  • [10]H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 彭天蜀. 兰州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适应“质量兴旺”的生产组织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