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绅士和淑女一样生活

像绅士和淑女一样生活

一、像绅士淑女一样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罗贤娴[1](2021)在《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思想、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比较研究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观的艺术呈现。18世纪英国社会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变革,对两位作者的女性意识和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们在描写当时的社会风貌、风俗人情以及变革时期的英国女性家庭环境、生活境遇和婚恋选择时,审视传统女性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表达的限制。她们借用小说形式加入18世纪的社会讨论,评议男权压制下的传统女性观,对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面对的困境及女性道德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提出各自的见解。然而,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创作经历使她们对女性问题的理解不同,也使她们在各自小说中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女性困境和女性道德。解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反映的女性观,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两位小说家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还有助于理解二者小说中女性思想与小说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和发展,更有助于梳理和认识女性小说在英国18世纪的变革中起到的作用。伯尼与奥斯汀分别从女性教育与女性道德两个方面表达各自的女性观。首先,二者均反对以才艺为主的传统女性教育,认同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认为提升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的理性认知能力才是女性教育的核心。其次,二者都反对行为指导书籍赞颂的抽象女性美德,鼓励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用思辨的头脑衡量经济条件和情感因素对道德的判断,进而在人生重要关口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写作层面,两位小说家在吸收传统小说叙事技巧的基础上,挖掘和发展符合自己需要的叙事策略来阐述既定的主题。可以说,伯尼与奥斯汀的小说创作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内的伯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除少量文章以及文学史中的简单评述外,相关研究十分稀少。这位与奥斯汀同时代且令其钦佩的女性小说家未真正进入国内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国内学者一般仅知晓伯尼对奥斯汀有重要影响,但不清楚这种影响具体是什么,也不明白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更不了解奥斯汀如何超越她曾经的榜样。笔者曾在联合培养期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伯尼研究中心,接触到中心汇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伯尼家族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也与中心的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有着深入交流。这段经历令我获益匪浅,我也希望在以上几个方面给出自己的解答。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处于变革时期的18世纪英国社会、流行思想和文化背景,尤其是传统女性道德规范和进步女性思想之间的论辩;同时,也介绍伯尼与奥斯汀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和小说创作。在国内外学界对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论文从女性教育观、女性道德观以及小说叙事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反映的女性观。第二章则结合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探讨伯尼和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自我认知教育,分别从女性认知成长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实践阶段和反思阶段——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三章分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的女性道德观,解读两位小说家如何在各自的小说中讨论经济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女性道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以及在双重影响下女主人公如何在婚姻关口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第四章借助当代叙事学理论,对比研究两位女性小说家的叙事话语,比较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风格方面采用的与男性小说家不同的叙事策略和这些叙事策略在表达作者女性观方面取得的功效。第五章回顾并总结全文的要点。

韩伟涛[2](2020)在《先秦“君子”“小人”“贤人”“淑女”观念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念在社会中产生,因此其记录能够呈现在文字、美术等一切能够判定人的思维状态的载体之中。从历史学角度观察与研究观念,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判断文本记录与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即观念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时期的观念能够更加清楚显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本文研究的对象——“君子”、“小人”、“贤人”和“淑女”而言,其皆产生于先秦时期,这既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重大转型时期,同时也是研究对象所产生与确立的时期。同时,这几种观念具备因为社会变迁而产生语义变迁的现象。虽然其内部原因不尽相同,但都具备着一种从封闭的由特定身份的代指而走向开放的相对范围扩大而且不以身份为决定性因素的人格的代指。因为包含共同性特征,并且具备类似的社会变迁背景,所以我们将研究对象描述为以“君子”为中心的观念丛,并且观察这一观念丛在先秦时期的演变情况。本文结构由绪论、观念演变分论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二至五章为观念演变研究,最后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为总结学术前史以及创立本文写作思路。本文将以往对本题研究分为哲学或思想史、历史学与语言文字学两个模块进行学术前史总结。第二章为“君子”观念演变考,主要内容从“君子”观念的起源展开,分析了“君子”在起源角度上的原始战争文化孑遗,继而对“君子”观念的演变以早期含义和观念演变两个阶段进行论述,主要观点为“君子”早期含义具有原始文化的继承性,而观念转变与社会和国家的规模扩大,继而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有关。第三章为“小人”观念演变考,主要展开方式与“君子”章相似,结论为社会规模扩大以及“文士”群体兴起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是“小人”观念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为“贤人”观念演变考,对“贤”字进行了细致梳理后认为,“贤人”观念的演变路径是原始战争文化、财富、品质优良的转折式发展,这一现象既与社会变迁有关,同时与“贤”字的构型随秦文字统一带来的相关影响有关。第五章为“淑女”观念演变考,基本展开方式与“君子”章类似,探讨了“淑女”从地位向德善的转型,同时认为“淑女”的演变方式与“君子”相似,经历从弥散性角色到个人自致的路径,其演变内涵与“君子”观念演变密切相关。结语为观念丛与社会历史变迁,主要回顾了本文的论述结论,从而发现研究对象所具备的共同性特征,并由此说明观念丛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此种关系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如何展开及其原因。

闫社娟[3](2020)在《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规则的习得。教师是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主体,对幼儿建构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起引导作用。然而,目前幼儿园在规则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幼儿违规行为频发,教师面临平衡幼儿需要与实施规则教育的困难。本研究聚焦于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策略这一微观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三名成熟教师对规则的认知、判定幼儿违规行为以及探究教师不同应对策略背后的原因,寻求能够促进幼儿建构规则的有效应对策略。本研究通过目的性取样,选取了成都市D幼儿园三名成熟教师,编码为T1、T2、T3,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收集“幼儿违规行为-应对策略”的典型事件对三位教师所在班级的幼儿违规行为及教师的应对策略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一日生活中三位教师实施的规则内容大体相同,但在数量上和细节上差异较大。三个班级的幼儿的违规行为没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的违规行为数量差异不大;其他不同维度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违规行为在数量和具体表现上有较大差异,但没有明显的趋势特征。幼儿违规行为与教师对规则的细化和实施有一定关联。笔者共收集到T1、T2、T3教师“幼儿违规-应对策略”的典型事件171次,169次,146次;总体来说,T1教师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应对策略比较单一,以提醒、批评、训斥等行为主义的应对方式为主,她期望的应然的应对策略与实施的实然的应对策略差距大,应对策略混乱。T2老师是典型的高控型教师,应对策略简单、粗暴,也属于行为主义的应对策略,侧重于即时纠正幼儿违规行为而忽略了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和建构,幼儿在高度控制下产生了诸多隐形行为。T3教师的策略是一个策略群,通常以引导—提醒—批评的方式进行,采取低控、民主的应对策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以渗透式的方式进行规则教育,具有初步的建构主义的策略萌芽,是高效的应对策略。不同教师应对策略的差异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三位教师对于规则的认知有明显差异,T1教师对规则的认知与规则的实施的一致性差;T2教师以教师为主体认识规则,实施规则的数量多、细节多;T3教师认为规则是“公约”,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实施规则的数量少。二是对规则的价值取向不同,T1和T2教师从班级管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看待规则,T3教师从幼儿需要的价值取向看待规则。三是实践能力的不同,相较于T1、T2两位教师,T3教师通过“日志”方式进行反思,具有较强的反思和实践能力。本研究提倡教师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应对幼儿的违规行为;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坚持从幼儿的需要的价值取向看待幼儿违规行为。

吴媛媛[4](2019)在《关联翻译法指导下《英国绅士崇拜》演讲耳语同传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种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众多文化交际活动中,外国文化讲座是一种常见的交流形式。但听者首先要跨越语言交流障碍,因此口译员作为连接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文化沟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耳语同传作为口译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打扰演讲者说话进度和其他人正常收听的情况下,又能即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少数有语言障碍的听者。为了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这对译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联翻译法”是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他认为不应当严格区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用的范围。一切翻译方法要根据语言的重要性而定,原语或译语文本语言越重要,翻译时就越要紧贴原文。想要做到紧贴翻译,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译者可使用的方法包含:转化(借词或音译)、直译、成分分析法、换置、减译、同义(近义)和释义。成分分析法紧贴程度最高,释义法则最低。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更加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消除了二者明显区分的界限。本文以彼得·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为指导,以英国作家柯瑞思在剑桥联合会做的“英国绅士崇拜”讲座耳语同传口译实践为例,着重分析口译过程中的失误现象和成功案例,运用翻译理论加以解释,并给出完善策略。从而为今后翻译任务提供借鉴,提升口译质量。

叶少言[5](2019)在《论弗朗西斯·伯尼小说中的德行观念》文中研究表明弗朗西斯·伯尼的四部小说作品《伊芙琳娜》、《塞西莉亚》、《卡米拉》、《漂泊者》创作于十八世纪中后期,刻画了丰富多样的十八世纪英国社会图景,其中复杂多元的“德行”观念表现是彼时社会思潮的一个缩影。十八世纪英国盛行的商业德行与以往贵族傲慢、勇武的德行表现截然不同。伯尼小说人物身上温雅亲善的行为气质便是商业道德的表现,彰显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伯尼笔下温和柔弱的男性角色遭到讽刺,1旧式贵族的勇武气概又有所复苏,传统贵族秩序依然占据一席之地。劳动精神是十八世纪英国中间阶层较为突出的德行品质之一。伯尼小说中的中产阶级女主角往往凭借勤勉劳动和精心谋划获得财富与地位,不事生产、无所事事的封建贵族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仅凭劳心谋划便实现阶层飞跃的例子仍是少数。伯尼小说中也不乏一些劳心费力追求地位却最终跌落低谷的中间阶层人物。贵族力量仍然牢牢把控着中上阶层。爱财这一曾经为人诟病的品质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被不断正当化。伯尼笔下的各类人物都对商业财富的依恋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伯尼也讽刺了某些极端贪财的人物,爱财品质并未能真正成为美德。贵族的财富观念以及各种经济事件都在警诫时人反思渐趋疯狂的“爱财”品质。英国对法国大革命所表现的激进德行始终持有反感态度。在伯尼的小说中,激进德行的代表不断被边缘化,保守德行维护者则成为了绝对的正面人物。而另一方面,伯尼笔下的女性人物们又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激进一面,这种激进德行在小说中具有必要性。伯尼小说中各种德行与阶层间的融合与冲突,正表现了转型时期新旧交替的英国社会秩序不断建立与颠覆的过程。

王丽珊[6](2017)在《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文中提出淑女(gentlewomen)原指有教养且出身高贵的贵族,后演变成意指女性的个人性格、行为、品质和道德,不再具体限定阶级地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经济两分领域区隔更加明确,男性将淑女们吹捧为“家庭天使”。这实质上是将淑女们束缚在家庭中,使她们无法摆脱处处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氛围。勃朗特姐妹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生命境遇下,在艰难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淑女形象的反叛意识,追寻新的淑女品质,并在作品中展现她们所追求的新淑女形象。无论是简·爱、海伦,还是凯瑟琳都是勃朗特姐妹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她们身上都有着勃朗特姐妹的个性特征。她们与维多利亚传统淑女形象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区别。她们和传统淑女一样都处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人生旅途艰难,但她们却从本质上超越传统淑女。她们敢于反抗不平等的世俗社会,渴求真正自我的实现:简·爱爆发出激情的反抗力量;海伦脱离“家庭天使”的角色定位,实现自我意识觉醒完成人生救赎;凯瑟琳狂热追求身体和灵魂自由的统一。勃朗特姐妹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大胆地向社会世俗偏见提出挑战,强烈批判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勃朗特姐妹以及她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在奋力抗争,力图摆脱传统淑女的定位,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具有跨时代意义。

吴彩霞[7](2016)在《保育也要游戏化》文中指出发生在我们幼儿园的一则保育小故事,令我很是感慨。小六班调皮可爱的男孩楠楠在自主活动时不小心将一颗小圆球(布娃娃身上的小饰物)塞进了左边鼻孔里,顿时鼻子疼痛难忍,他大声哭叫着,A老师听到赶紧跑过去,用手按住楠楠的右边鼻孔,然后说:"快擤,使劲地擤。"可是,楠楠就是不"擤",还是大声哭着,眼看着小球马上就有被他哭着吸进气管的危险,A老师急得满头大汗,越急声音越大:"不能哭,不能哭,当心小球被吸进去,

罗敏,杨普罗,罗巧[8](2016)在《淑女文化“夏令营”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不同形式的淑女班、淑女教育课程都存在对淑女的定位不准确、对淑女的甄选高标准、课程设置形式化,甚至宗旨理念世俗化、功利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淑女文化"夏令营"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树立积极正确的宗旨理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科学分类,因材施教,最终达到让成员在观念上从相夫教子、压抑自己到兼顾家庭、事业的蜕变,外在形象上从简单朴素到精致、文雅的蜕变,特长上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蜕变的成效。

王晓兰[9](2016)在《英国儿童小说的伦理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儿童的成长不仅表现为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发育,更表现为理性的成熟、道德的完善。儿童的成长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从一个懵懂无知、鸿蒙未开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内化了社会价值观念、能够进行理性判断的社会人的过程。儿童文学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它通过塑造丰饶多姿的艺术形象供儿童模仿或者对其进行劝诫、通过审美移情唤起读者的道德情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能够让儿童在审美的愉悦中受到熏陶和得到启迪,具有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本文以英国的儿童小说为例来阐述儿童文学的伦理价值,分析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于儿童读者的教化价值。除引论和结语部分外,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动物故事在开启儿童的伦理认知、培养儿童的伦理情感方面的价值。鉴于尚未受到伦理启蒙的儿童与动物在伦理本质上的相似性,动物故事被认为是对儿童进行伦理启蒙的重要媒介。《丛林故事》中狼孩莫格里亦人亦兽的身份尴尬为读者理解人的伦理化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莫格里的身份困惑,隐喻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身份选择难题。莫格里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做人还是做兽之间进行身份选择、学习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形成伦理意识的过程。莫格里从狼孩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表明,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伦理选择这一重要过程,选择和认同人的身份,就意味着要遵守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柳林风声》中的蛤蟆形象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看法。蛤蟆在很多方面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它任性、胡闹,这是因为它处在伦理混沌状态,不了解社会规范,尚未形成伦理意识,对自己的胡闹行为及其后果缺乏判断能力。蛤蟆因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受到相应的惩罚,也因为最终学会了约束自己而得到朋友的肯定与社会的接纳,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助于诱导儿童读者向上向善。在儿童的伦理启蒙中,伦理情感的培养和伦理认知的训练同样重要。儿童文学的伦理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获得伦理认知,还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伦理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读者通过道德想象,理解他人或者动物处于痛苦情境时的感受,从而滋生出恻隐之心和公正之念,进而引发帮助他人改变现状的亲社会的道德行为。如《黑骏马》中的动物叙事邀请读者从马的角度去体验黑骏马所经历的生活,让读者在“快乐着它的快乐、愤怒着它的愤怒”的过程中因情感上的震撼而升华了道德情感和道德境界。第二章通过分析奇幻小说中的三类艺术形象,阐述儿童文学在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和道德意识的形成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深受儿童喜爱的奇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亲社会的正面人物、反社会的负面人物和迷途知返的浪子形象。奇幻小说的伦理价值在于给儿童读者塑造一些正面的道德榜样,供儿童借鉴与模仿;同时也塑造一些负面的形象作为反面教材,给读者提供劝诫与警示。奇幻小说中那些负面的人物,往往因其自私、任性、懦弱等品性污点,受到或重或轻的惩诫;而那些正面人物,往往因其善良、勇敢、大度等美德善行而“得道多助”,在魔法、仙女或者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下,实现内心的愿望,获得圆满的结局。奇幻小说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理性与任性、勇敢与懦弱、自私与无私等价值观念的直观对照,传递“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启示,从而引导儿童读者在善与恶做出正确的伦理抉择。除了正面的道德榜样和反面的魔鬼恶棍之外,儿童文学中还经常出现回头浪子形象。这类角色最初犯了错误,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或者使他人陷入危难之中。但他们获得经验教训之后迷途知返,回到了正确的道德轨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儿童,既不像故事中的道德英雄那么伟大高尚,也不像负面人物那样坏到极端,而是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的普通孩子。正在经历伦理化过程的少年儿童还没有能力完全压制自身的本能与冲动,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犯错误,但慢慢增强的伦理意识又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而犯错之后往往会处于纠结惶惑中。从小说中那些迷途知返、重新受到朋友肯定和社会接纳的艺术形象身上,读者可以重拾生活的信心,获得改正错误、弥补过失的勇气。第三章通过分析英国学校故事和冒险故事中的男孩和女孩形象,阐述了这类小说在儿童的道德角色认同方面的价值。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读者培养为社会所期待的绅士或淑女,是英国学校故事和冒险故事的主要伦理意图。那些以男孩为目标读者的男生故事和冒险故事通过塑造一系列正直、善良、坚强、勇敢的男孩或者男子汉形象,以培养勇敢、刚毅、有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绅士为诉求。这些人物形象为读者提供了可供模仿的绅士范例,有助于男孩伦理角色和道德身份的认同。女生故事则通过构建善良、纯洁的高贵淑女形象,引导女孩道德角色的认同。这些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为读者树立社会认可的道德典范,供儿童读者学习和模仿。小说中的性别角色定位是一种社会道德构建,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社会对不同伦理角色的期待,让他们明白无论一个人以何种身份在社会上立足,都需要遵守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作出符合角色身份的行为选择。不可否认,英国的学校故事和冒险故事蕴含了一些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或伦理环境中,小说主人公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强、勇敢的道德品格,正义、公平的伦理精神,以及对朋友忠诚、侠义的态度,是永远值得儿童读者借鉴和学习的。第四章通过分析科幻世界中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科学行为,阐述科幻小说在儿童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忧患意识的催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英国科幻小说的主潮是“反科学主义”的,其表征是在英国那些经典的科幻小说中,人类的未来都是阴郁暗淡的。“反科学主义”并非反对发展科学,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只要有了科学就能够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唯科学主义”信条。当普通大众还在为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和舒适而盲目乐观的时候,那些敏感的科幻小说家却开始反思和揭示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预测没有道德引导和规范的科学活动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与威胁。科学发展的原初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和富足。然而,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往往偏离“造福于人类”这一原初的伦理目标,反而成为危害、威胁、甚至毁灭人类自己的工具。英国科幻小说通过精彩的情节、时尚的主题、大胆的想象,引发读者去关注那些被科学的璀璨光芒暂时遮蔽的伦理问题,引发读者反思科技的效应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青少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往往表示出极大热情。作为未来的科学技术人员或潜在的科技成果的消费者,他们所秉持的科学伦理观念和未来从事的科学技术活动,很有可能对人类的前途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科幻小说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帮助儿童读者从小培养科学道德责任感、建构科学伦理观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通过说教、推理等相对枯燥的方式向青少年灌输科学伦理规范,科幻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警示或者示范,让读者认同现有的科学伦理规范,也引发读者质疑和反思。科幻小说描述的人类未来前景阴郁、悲观,对儿童读者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使儿童读者理解科学与道德背离的恶果;科幻小说中那些聪明勇敢的正面科学家形象,则对读者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帮助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形成对科学价值的正确认识与恰当判断,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结语部分综合概括了文学阅读在儿童的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永远是儿童心理成长和道德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能够让儿童从阅读的快感、审美的愉悦中获得教益。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读者认知的启迪、情感的熏陶、道德的教化、伦理身份的认同,使儿童逐渐达到认知的自主、情感的自觉和道德的自律,从而对儿童的精神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儿童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伦理观念不断更新,伦理意识不断增强。

雷媛帅[10](2016)在《浅谈培养“现代绅士与淑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培养现代绅士与淑女的相关内容出发,引出了推进大中专英语教学改革与教育改变的重要性,如改变英语教学中"语法为先"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大中专英语教育改变,提高学生的绅士淑女素养;推进大中专英语教育改变,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人生观。

二、像绅士淑女一样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像绅士淑女一样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1)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文版本
书名缩写
弗朗西丝·伯尼生平与作品年表
简·奥斯汀生平与作品年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教育观比较
第三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道德观比较
第四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之叙事比较
第五章 结论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2)先秦“君子”“小人”“贤人”“淑女”观念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重难点
第一章 “君子”观念演变
    第一节 “君子”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君子”观念的早期含义
    第三节 “君子”观念的含义演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小人”观念演变
    第一节 “小人”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小人”观念的早期含义
    第三节 “小人”观念的含义演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贤人”观念演变
    第一节 “贤”及“贤人”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贤人”观念的早期含义
    第三节 “贤人”观念的含义演变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淑女”观念演变
    第一节 “淑女”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淑女”观念的早期含义
    第三节 “淑女”观念的含义演变
    第四节 小结
结语观念丛与社会历史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3)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幼儿违规行为频繁发生
        1.1.3 教师兼顾实施规则教育与满足幼儿需求的困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关于规则的研究
        2.1.1 规则的价值
        2.1.2 规则教育的意义
        2.1.3 规则教育存在的问题
    2.2 关于幼儿违规行为的研究
        2.2.1 对于违规与违规行为的界定
        2.2.2 关于幼儿违规行为表现的研究
        2.2.3 关于幼儿违规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
    2.3 关于教师应对策略的研究
        2.3.1 应对策略的类型
        2.3.2 应对策略的不同分类方式
        2.3.3 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策略
    2.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5 核心概念界定
        2.5.1 规则
        2.5.2 幼儿园规则
        2.5.3 违规行为
        2.5.4 应对策略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3.2.2 确定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4 一日生活中三位教师实施的规则内容
    4.1 一日生活中T3与T1、T2实施规则的数量有较大差异
    4.2 三位教师实施规则的内容细节有差异
5 幼儿违规行为表现
    5.1 不同活动环节下幼儿违规行为的表现
        5.1.1 不同活动环节下幼儿违规行为的量化分析
        5.1.2 不同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的表现
    5.2 不同规则来源下的幼儿违规行为表现
        5.2.1 不同规则来源下的幼儿违规行为表现的量化分析
        5.2.2 不同的幼儿园规则中的违规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不同违规对象下的幼儿违规行为表现
        5.3.1 不同违规对象下的幼儿违规行为表现的量化分析
        5.3.2 不同违规对象下的幼儿违规行为表现的案例分析
    5.4 不同行为发生方式下的幼儿违规行为表现
        5.4.1 不同行为发生方式下的幼儿违规行为的量化分析
        5.4.2 不同行为发生方式下的幼儿违规行为的案例分析
6 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策略分析
    6.1 三位教师应对策略的量化分析
        6.1.1 三位教师应对策略类型的总体分布
        6.1.2 三位教师应用直接、间接、渗透式策略的分布情况
        6.1.3 三位教师应用语言、非语言、复合型策略的分布情况
        6.1.4 三位教师应用积极、中性、消极策略的分布情况
    6.2 教师应对策略的总体质性分析
        6.2.1 不同类型下三位教师应对策略的质性分析
    6.3 教师应对策略中对幼儿的控制
        6.3.1 T2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高控型策略及造成的“后台”效应
        6.3.2 T3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低控型策略及造成的和谐班级氛围
        6.3.3 T1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复合型控制策略
    6.4 教师应对策略中的情绪
        6.4.1 T3教师采取正面积极的应对策略
        6.4.2 T1、T2教师采取负面消极的应对策略
    6.5 教师应对策略的特征
        6.5.1 从类型上来看,T1、T2的行为主义与T3的建构主义应对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6.5.2 三位教师应对策略中的情绪特征差异大
        6.5.3 三位教师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差异大
        6.5.4 小结
    6.6 教师应对策略差异的成因分析
        6.6.1 三位教师对规则理解的差异
        6.6.2 三位教师对规则的不同价值取向
        6.6.3 实践能力的差异
7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教师需厘清什么是必须的规则
        7.1.2 幼儿违规行为对幼儿建构规则的影响
        7.1.3 幼儿年龄对于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
    7.2 建议
        7.2.1 采取积极正面的规则教育方式
        7.2.2 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
        7.2.3 坚持从幼儿的需要的价值取向看待幼儿违规行为
8 研究反思
    8.1 研究样本的反思
    8.2 研究伦理的反思
    8.3 研究思路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关联翻译法指导下《英国绅士崇拜》演讲耳语同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原文
译文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口译资料简述
    1.3 翻译项目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术语表的制定
        2.1.2 口译翻译理论准备
        2.1.3 翻译策略的选定
        2.1.4 翻译计划的制定
        2.1.5 突发应急预案
    2.2 口译过程
    2.3 译后评价
        2.3.1 译文内容评价
        2.3.2 语言是否规范
3 译例分析
    3.1 语义翻译影响下的关联翻译法
        3.1.1 音译转化
        3.1.2 成分分析
    3.2 交际翻译影响下的关联翻译法
        3.2.1 语法换置
        3.2.2 表达简化
        3.2.3 文化释义
4 总结
    4.1 翻译实践回顾及相关思考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绅士崇拜演示课件
    口译实践委托证明

(5)论弗朗西斯·伯尼小说中的德行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商业德行与阶层对话
    第一节 亲善德行与傲慢德行
    第二节 被颠覆的贵族尊严
    第三节 斯密的担忧:绅士德行的阴柔化
    小结: 新旧融合:伯尼的理想德行
第二章 劳动精神中的阶层对话
    第一节 “女鲁滨逊”的上升之路
    第二节 上升之梯
    小结: 主角与配角的不平等对话
第三章 财富话语与德行观念
    第一节 “爱财”的正当化
    第二节 “爱财”与美德门槛
    小结:“爱财”背后的冲撞
第四章 保守与激进的碰撞
    第一节 伯尼的保守主义
    第二节 激进主义与女性话语
    小结: 保守潮流与进步思想因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淑女道德
    第一节 淑女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形象
    第三节 维多利亚淑女制下的勃朗特姐妹
第二章 简·爱——淑女的叛逆
    第一节 生存的抗争
    第二节 沉默的天使包围圈
    第三节 男性权利压迫下的自我人格抗争
第三章 海伦——家庭天使的觉醒
    第一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期许
    第二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觉醒
    第三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救赎
第四章 凯瑟琳——自我的毁灭与重生
    第一节 “野蛮”与“文明”的碰撞
    第二节 自我的毁灭与重生
    第三节 超越时代的呼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淑女文化“夏令营”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何谓淑女文化“夏令营”
    1.1 内外兼修
    1.2 自信自强
    1.3 兼顾事业和家庭
2 当今淑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淑女的定位不准确
    2.2 对淑女的甄选高标准
    2.3 课程设置形式化
    2.4 功利化、世俗化的理念宗旨
3 淑女文化夏令营的新探索
    3.1 树立积极正确的宗旨理念
    3.2 设置多样化的课程
    3.3 科学分类, 因材施教
4 淑女文化“夏令营”的实践成效
    4.1 观念上从相夫教子、压抑自己到兼顾家庭、事业的蜕变
    4.2 外在形象上从简单朴素到精致、文雅的蜕变
    4.3 特长上从无到有, 从一到多的蜕变

(9)英国儿童小说的伦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理据与预设
第一章 动物故事与儿童的伦理启蒙
    第一节 动物故事与儿童的伦理认知启蒙
        一、《丛林故事》:身份认同与伦理选择的寓言
        二、《柳林风声》:儿童伦理认知启蒙的教科书
    第二节 动物故事与儿童的伦理情感启蒙
        一、道德训诫故事: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
        二、《黑骏马》:动物视角与儿童情感的道德化
第二章 奇幻小说与儿童的道德内化
    第一节 反社会形象及其道德劝诫价值
        一、小霸王形象:自然天性的放纵
        二、伏地魔的毁灭:自私欲望的代价
    第二节 亲社会形象及其道德示范价值
        一、好孩子查理:美德的报偿
        二、少年哈利:社会认同的道德英雄
    第三节 迷途知返的羔羊形象及其道德动因
        一、迷途知返的罗恩: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
        二、改过自新的埃德蒙:从道德蒙昧走向道德成熟
第三章 学校故事、冒险故事与儿童的道德身份认同
    第一节 女生故事:英国淑女楷模
        一、《女教师;或小型女子书院》:家庭天使形象
        二、《小公主》:道德天使形象
    第二节 男生故事:英国绅士榜样
        一、英国的公学精神与绅士伦理
        二、《汤姆·布朗的学生时代》:年轻绅士的培养
    第三节 冒险故事:冒险英雄与绅士品格
        一、《珊瑚岛》:冒险英雄的社会价值取向
        二、《金银岛》:冒险英雄的个人价值准则
        三、《所罗门王的宝藏》:冒险英雄的绅士理想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儿童科学伦理观念的建构
    第一节 科学与道德的背离及其伦理警示价值
        一、科技的滥用与文明的倒退
        二、享乐主义与人类的退化或终结
        三、科技与政治的合谋:人类的恶托邦梦靥
    第二节 科学家形象及其伦理启示价值
        一、理性的科学选择与正面的科学家形象
        二、任性的科学选择与负面的科学家形象
        三、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伦理及其启示
结语 在“悦读”中成长
参考文献
附录: 英国儿童文学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浅谈培养“现代绅士与淑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古典绅士与淑女
二、何为现代绅士与淑女
三、绅士与淑女五方面素质的培养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1、丰富的文化知识
    2、较强的社交能力
    3、灵活机变的工作能力与干练的工作作风
    4、高贵大方的个人气质

四、像绅士淑女一样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D]. 罗贤娴.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先秦“君子”“小人”“贤人”“淑女”观念演变研究[D]. 韩伟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教师应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策略研究[D]. 闫社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关联翻译法指导下《英国绅士崇拜》演讲耳语同传报告[D]. 吴媛媛. 河南大学, 2019(01)
  • [5]论弗朗西斯·伯尼小说中的德行观念[D]. 叶少言. 厦门大学, 2019(08)
  • [6]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D]. 王丽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7]保育也要游戏化[J]. 吴彩霞.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12)
  • [8]淑女文化“夏令营”的实践与探索[J]. 罗敏,杨普罗,罗巧. 科技创业月刊, 2016(15)
  • [9]英国儿童小说的伦理价值研究[D]. 王晓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浅谈培养“现代绅士与淑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 雷媛帅. 亚太教育, 2016(15)

标签:;  ;  ;  ;  ;  

像绅士和淑女一样生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