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利档案管理的基本经验与思考

陕西省水利档案管理的基本经验与思考

一、陕西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如意[1](2021)在《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文中认为民国初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严重破坏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传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逐渐脱离了社会实际。进入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伴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法学理念的不断传入,国民政府从巩固其自身利益出发,为重建农田水利法制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并于30年代初期以后在借鉴西方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形式上较为完整的、具有时局特色的新型农田水利法制体系。这种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所采用的法律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规章、习惯等,从《河川法》《水利法》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基本法律,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水利开发、水电航运等方面众多的专门规章规则,范围广,数量多。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为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此外,在新型农田水利法制中体现了“自主性”原则,立法者在引进大量西方近现代法制制度的同时,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法律的内容。这种游走于“传承”与“移植”间的立法路径,是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较为显着的特点。同时,在“冲击——回应”模式下所形成的独立法律品格,也使得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初显现代化的发展特征。然而,其法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如立法部门庞杂,“法出多门”;缺乏关于农田水利的基本法;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相脱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制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间接也注定了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难以长期维系的命运。

毛建荣[2](2021)在《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国人逐渐认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森林的功用被有识之士反复提倡并宣扬。在此环境之下,人们认识到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要推动林业教育的兴盛。因此,以金陵大学森林系为代表的众多拥有林科的学校迅速成长了起来。林业学习机会增多也使得人们重视林业的思想空前高涨。任承统求学于金陵大学,并投身于林业学习之中。通过学院的课程学习以及外出实践,使得任承统拥有了扎实的林学基础。在林学家凌道扬的指导下,任承统林学思想进一步成熟。特别是凌道扬对于水土保持的认识和水旱灾害的理解,更加让任承统重视灾害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其水土保持理论中的民生理念展露无遗。同时在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的引领下,任承统积极的投身于水土流失的相关调查。罗德民的土壤侵蚀实验以及鼓励民众参与等水土保持观点,深刻的影响着任承统的相关理论。多方因素共同促使任承统由一名森林系高材生向水土保持专家转变。在水土保持领域,任承统的实践主要分为考察与研究两个部分。考察又主要分为以调查森林为主的林业调查和以河流治理为主的河流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以江苏、绥远为代表的南北各地森林滥伐严重,黄河、淮河等河流堵塞,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保护森林并培育植被实为最重要的水土保持手段。研究则主要是建立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任承统积极参与区内实验并大力推广水土保持的相关成果。总的来说,任承统认为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应与经济建设开发并行,其次水保事业应重视全民协力并加强教育,最后要注重工作的系统性与因地制宜性。而其水土保持思想背后涌动的救国救民思潮以及重视生态建设的思路更为关键。

刘景纯[3](2020)在《20世纪30年代陕西新兴农田水利的系统建设与灌区新经济体构建》文中提出20世纪30年代是陕西现代农田水利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10年,其发展的客观原因是当时陕西大饥荒所造成的经济凋敝。新兴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和系统建设。系统建设包括水利工程、水政以及灌区发展多个方面。在工程方面,全省统一计划,并以关中为核心,以大河流为先导,陕南、陕北全面进行,然后又对各旧式渠道工程进行系统整治。水政方面,首次建立健全现代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灌溉渠道管理及其相关的各种机构。其成绩无论在全国还是陕西都是第一次。陕西水利人对灌区新经济体的构建和意欲形成灌区新型经济、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虽然在现实中没能实现,但其谋求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

王晓斌[4](2020)在《渭惠渠兴建始末》文中研究说明渭惠渠是近代陕西省修建灌溉面积最大的灌溉工程。论文以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档案为基础,研究了渭惠渠兴建的历史背景、工程经费筹措、建设过程,以及渭惠渠建成后的管理机制。论文指出渭惠渠是近代第一处由本国水利技术人员修建的新型大型灌溉工程,工程技术达到了亚洲领先地位。渭惠渠的修建资金全部由陕西省地方政府自筹,建成后仅1939年一年灌区增加的收益就超过了工程的全部投资。渭惠渠行使的灌区水老会议、水权制度在灌溉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仍然不失借鉴价值。

耿涛[5](2020)在《陕西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文中提出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源脉和故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当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关系,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联系到一起,就有了用水、治水、管水、赏水等方面的实践,有了对水的认识和思考,有了水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就产生文化,水文化就成为陕西文化和三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结果,通过对陕西水文化形成要因、陕西水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着重论述了陕西水文化的历史特征和区域特征、陕西水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陕西水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意义。

王力[6](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陕西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种“特别关系”。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海上而来,东南沿江沿海各省始变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点”。陕西僻处内地,“陕西似无足重轻也”,但陕西为西北门户之所在,有着国民党势力、陕西地方实力派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前夕还有着北洋军阀的残余势力,内部势力错综复杂,而不同于国民党中央完全控制的省份。其地位被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在内的历代中央政府所重视,也被民国时期的各派军阀所觊觎。1927至1937年的陕西省政,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由国民军冯玉祥系控制的过渡时期,由陕西地方实力派杨虎城控制的稳定时期和西安事变后由孙蔚如控制的整理时期。文章第一章总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省制改革和陕西省的政局变动和省制改革,陕西的省制进程与南京中央政府规划的省制改革时间表相比较,具有滞后性。究其原因,陕西省处于国民党中央政府控制的核心区域和边际地带之间。第二章分析了陕西省政的演变过程,经过十年的发展,陕西省政的结构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横向和纵向组织。第三章分过渡、稳定和整理三个时期,理清各执政陕西人物对陕西省政的管理。第四章讨论了陕西省政的地位问题,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等能影响全国政局的人物和杨虎城、邵力子、孙蔚如等陕西执政人物都对陕西省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加之国内外局势的发展,也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陕西省的关注。总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陕西省政是极其重要的,陕西一省的省政问题发展到1937年,竟然引起了影响中国和世界格局的西安事变的发展,可见其特殊和关键。望通过梳理南京国民政府1927至1937年的陕西省政,能描绘出这十年陕西省政的发展脉络,以期基本揭示出省制设计“应然”与陕西省政实践“实然”之间的深层逻辑,为我国现正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镜鉴。

丁相锋[7](2020)在《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渭河下游,是以渭河为水源的大型多级电力排灌泵站工程,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交口抽渭灌区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灌区输配水系统中部分渠道衬砌大面积破损、滑落,淤积严重,输水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输配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完善、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均比较滞后,这些问题造成了灌区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盐碱化未得到有效控制,亟需结合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灌区建设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总结灌区节水改造已实施项目的成效与经验,采用系统调查和实例分析的技术研究方法,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灌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灌区输配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研究,从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节水潜能分析,加快交口抽渭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推进,实施输配水系统优化,水资源条件满足,技术条件可行,能较好的改善、恢复灌溉面积,减少耕地的盐碱化,改善中低产田,提高灌区农业总产值。(2)对灌区输配水系统渠道断面优化计算得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对高挖方渠道来说,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具有渠道抵抗外力条件较好,整体性较强、承载力较高,防渗效果佳,管理维护费用较低的优点,明显优于浆砌石衬砌结构的弧脚梯形断面和浆砌石挡土墙结构“U”型过水断面。(3)对灌区输配水系统管理现状调查及现代化管理需求分析知,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有效的通过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4)根据灌溉经济效益、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管理效益等方面对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知,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对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杨天一[8](2020)在《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2-1945)》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是西安市政发展史中一段重要历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鉴于东北沦陷,南京国民政府强调要以西北为国家复兴基地,提出了许多开发西北的决议。翌年,1月28日,日军入侵上海,面对东北尽失,华东渐受日军侵凌,如何避免日军暴力胁迫就成为了举国关注的大事。为此,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专门通过了一项以西安为陪都的决议案,开始着手建设西安。于是,在“开发西北”的呼声与“陪都”计划的构想下,西安开展了一系列市政建设与管理活动。本文首先对西安自然地理概况、历史变迁以及战前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论述,并以此展开阐述了推动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产生的两大动因,包括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和建设西安陪都的构想;其次以市政建设与管理机构、市政工程计划、资金、城市测量、土地规划为切入点,分析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基本擘画;最后从市政建设的内容和管理方面入手,复原城郊道路建设管理、城市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城市卫生设施的改进、古迹文物调查与保护、城市绿化管理、城市建筑管理的基本内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极力推动西安市政建设,使得城市路况、环境卫生较之前大为改善。但是,由于受到战争、经费短缺、市民保护意识不强等影响,许多市政建设与管理工作还未进一步展开。因此,总体市政绩效有限,但依然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郑守成[9](2019)在《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200立方米,仅仅为世界水平的1/4,属于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因此,水利工程项目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众多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库是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基础性设施,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量的小型水库在农业灌溉、防汛减灾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效益。但是由于大多数水利工程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水库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的不断重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全面实施,基本消除了工程的安全隐患,但是在水库管理方面仍旧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缺位比较明显。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库安全,水利部以“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重要抓手,实施加强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强调了水库管理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深入调研、实地勘察等方式搜集查阅了大量基础资料,依据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蓬莱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主体责任划分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管理现状,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存该市在小型水库管理方面存在主体责任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低、经费投入少、管理设施受限以及过度开发难以可持续利用等问题,不能满足当前小型水库管理的需求。在深入挖掘问题原因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做法,提出了完善小型水库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变经营方式等措施改善当前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购买“社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以及成立小型水库专门管理机构的方式,实现小型水库统筹规划管理,达到水利工程强监管的目的。

冯宝林[10](2019)在《“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文中研究表明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任务。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以往防沙治沙的经验,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治沙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广泛查阅档案,参考大量相关学术成果,通过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榆林治沙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是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成功治理的一个典范,因此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治沙采取的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进一步了解榆林治沙。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为什么选择榆林治沙问题研究、研究的意义何在,介绍了国内外防沙治沙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榆林的荒漠化历程,简要描述了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扼要分析了荒漠化在榆林的发展演变、榆林沙区的概况、荒漠化给榆林带来的危害以及榆林荒漠化的成因。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的政策与举措,国家、陕西省、榆林市对于榆林治沙给出的一些政策,以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榆林治沙从五六十年代的大办国营农场,到七十年代的集体大规模治理,再到八十年代的承包治理,最后到九十年代之后的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取得的成效,不仅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这些荒漠化治理的普遍成效方面,而且还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榆林人民从建国以来形成的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方法。同时介绍了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和榆林治沙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二、陕西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范围界定
        1.2.1 农田水利
        1.2.2 法制
        1.2.3 时间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民国时期的农田水利史研究
        1.3.2 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史研究
第二章 国民政府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历史沿革及背景
    2.1 国民政府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历史沿革
        2.1.1 清朝时期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演变
        2.1.2 清朝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转型与进化
        2.1.3 北洋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演进与发展
    2.2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背景
        2.1.1 农业的需要
        2.1.2 赈灾的需要
        2.1.3 法制建设的需要
        2.1.4 西方农田水利法制理念的传入
        2.1.5 国民党的执政需要
    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立法主体与兴起
    3.1 农田水利的立法主体
        3.1.1 中央立法主体
        3.1.2 地方立法主体
    3.2 全面抗日战争前农田水利法制蓬勃兴起(1927-1937)
        3.2.1 统一全国水利行政
        3.2.2 制定农田水利法规
        3.2.3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完善与发展
    4.1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农田水利法制的趋于完善(1937-1945)
        4.1.1 规范农田水利法制
        4.1.2 巩固农田水利建设
    4.2 全面抗日战争后农田水利法制的持续发展(1945-1949)
        4.2.1 战后水利复员计划
        4.2.2 水利建设纲领实施办法
        4.2.3 五年水利建设计划
        4.2.4 战后农田水利规划实施不利的原因
    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评价
    5.1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特点
        5.1.1 “传承”与“移植”
        5.1.2 中央与地方间的相互补充
        5.1.3 成文法与习惯的相结合
    5.2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现代化
        5.2.1 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5.2.2 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5.2.3 独立法律品格的形成
    5.3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中存在的问题
        5.3.1 立法部门庞杂,“法出多门”
        5.3.2 农田水利法制本身内容的缺陷
        5.3.3 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相脱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第一章 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溯源
    第一节 近代中国林业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凌道扬学术思想对任承统的影响
    第三节 罗德民水土保持研究的引领
    小结
第二章 森林调查与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南方地区的森林调查
    第二节 北方地区的森林调查
    小结
第三章 调查研究与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沿河水土保持实践与考察
        1.淮河与黄河的考察治理
        2.渭河考察与水土保持实验区的规划
    第二节 水土保持实验区的建设
        1.实验区的筹建与地方合作
        2.部分科研实验与理论宣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20世纪30年代陕西新兴农田水利的系统建设与灌区新经济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陕西新兴农田水利系统建设的背景
二、 陕西新兴农田水利工程的系统建设
三、 新兴水政的系统性建设
    (一) 官方水政机构的设立与管理纲领的制定
    (二) 社会管理组织和专业机构的创建与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
        1. 社会管理组织的创设。
        2. 河流水文站、水标站的筹建。
        3. 测候所、雨量站、观测站的设立。
        4. “水老制度”在灌区各斗渠的实行。
四、 灌区新经济体构建与水利共同体的新理想
五、 水利工程系统建设对陕西农业发展的影响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史料选择
    五 写作难点
    六 创新之处
    七 概念界定
第一章 陕西省政的背景和基础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省制改革历程
        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确立的省制
        二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9-1937)的省制
    第二节 陕西政局变动与省制演变
        一 陕西省制的初步确立——冯玉祥系控制下的陕西
        二 陕西省制的发展变化——陕西地方实力派杨虎城控制下的陕西
        三 西安事变后的陕西省制——从杨虎城系孙蔚如到蒋介石系蒋鼎文
第二章 陕西省政的演变
    第一节 陕西省政的权力运作方式
        一 特殊时期的陕西省政权力运作方式
        二 正常时期的陕西省政运作方式
    第二节 陕西省政的日常运行机制
        一 陕西省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秘书处
        二 陕西省政府执行机构—各厅
        三 陕西省具体事务管理机构—各专管处、局及委员会
    第三节 陕西全省行政网络的构建
        一 西安市(西京市)
        二 行政督察区
        三 县及其县以下行政组织
第三章 陕西省政的管理
    第一节 过渡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国民军联军(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冯玉祥系控制下的陕西省政管理(1927 年—1930 年 10 月)
    第二节 稳定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杨虎城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邵力子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第三节 整理时期陕西省政管理
        一 王一山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二 孙蔚如时期的陕西省政管理
第四章 陕西省政的地位
    第一节 陕西所属地理位置的争论
    第二节 孙中山等的陕西省政建设思想
        一 孙中山的开发西北思想
        二 蒋介石的西北抗战观
        三 陕西省执政人物的建设陕西思想
    第三节 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陕西省政的关注
        一 冯玉祥时期
        二 杨虎城时期
        三 邵力子时期
        四 孙蔚如时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区现状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灌区输配水工程优化研究
        1.3.2 灌区效益评价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区现状调查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水资源条件
        2.1.3 作物组成及灌溉制度现状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2 灌区工程现状
        2.2.1 渠首引水枢纽
        2.2.2 抽排水站及供电线路
        2.2.3 灌区渠系工程
        2.2.4 排水沟系工程
        2.2.5 信息化工程
        2.2.6 管理运行
        2.2.7 灌区水生态
第三章 灌区已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成效调查分析
    3.1 灌区改造项目调查
        3.1.1 近几年的灌区续集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情况
        3.1.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3.1.3 灌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的主要经验
    3.2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短板
        3.2.2 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目前要求仍存在差距
        3.2.3 灌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四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调查分析
    4.1 灌区输配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输水工程(干渠)方面存在的问题
        4.1.2 配水工程(田间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 灌区水资源调查及节水潜力分析
        4.2.1 灌区节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2 节水措施
        4.2.3 节水规划及节水潜力分析
    4.3 灌区水资源平衡水资源供需分析
        4.3.1 水资源条件
        4.3.2 灌区农灌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4.3.3 灌区现状供需平衡及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
第五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和改造提升建议
    5.1 输配水系统优化原则
        5.1.1 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方向
        5.1.2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主要任务
        5.1.3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要求
    5.2 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提升改造建议
        5.2.1 输水干渠优化设计
        5.2.2 田间工程改造提升建议
        5.2.3 灌区输配水管理体系优化建议(信息化改造提升)
第六章 灌区输配水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6.1 评价层次结构分析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1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6.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6.4 综合效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6.4.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6.4.2 隶属度函数确定
        6.4.3 交口抽渭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6.4.4 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2-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安自然地理与战前城市发展沿革概况
    第一节 西安的自然地理
    第二节 西安城市发展沿革
第二章 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的动因
    第一节 国民政府开发西北
    第二节 战时陪都的构想
第三章 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的擘画
    第一节 市政建设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市政建设计划与资金来源
    第三节 城市测量
    第四节 土地规划
第四章 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的实施
    第一节 道路系统的改善
    第二节 城市水利设施建设
    第三节 城市卫生设施的改进
    第四节 文物保护与培修
第五章 抗战时期西安市政管理的实施
    第一节 道路管理
    第二节 卫生管理
    第三节 绿化管理
    第四节 建筑管理
第六章 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的述评
    第一节 市政建设与管理取得的成效
    第二节 市政建设与管理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市政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水库、小型水库
        1.1.2 水库功能
    1.2 理论基础
        1.2.1 公共产品理论
        1.2.2 委托代理理论
        1.2.3 激励理论
2 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现状及效益分析
    2.1 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现状
        2.1.1 小型水库数量、分布情况
        2.1.2 小型水库管理员结构及培训现状
        2.1.3 小型水库维修养护现状
        2.1.4 水库除险加固现状
    2.2 蓬莱市小型水库效益分析
        2.2.1 水库防洪减灾效益分析
        2.2.2 农业灌溉及抗旱效益分析
        2.2.3 渔业养殖效益分析
3 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主体责任不明确,县、乡、村责任矛盾突出
        3.1.2 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培训效果差
        3.1.3 经费不足,政府、社会投入较少
        3.1.4 管理设施受限,运行效益难成
        3.1.5 水库过度使用,破坏可持续利用
    3.2 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2.1 水库管理法规不完善,社会意识薄弱,执法难度大
        3.2.2 管理体制不明确,管护模式针对性不强
        3.2.3 信息交流障碍,信息共享不充分
        3.2.4 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
        3.2.5 考核指标与实际匹配度不高
4 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对策分析
    4.1 完善小型水库管理法规,加强法规宣传
        4.1.1 完善相关管理法规规定
        4.1.2 拓宽法规宣传渠道
    4.2 建立权责明晰的管理主体,提升水库管理人员素质
        4.2.1 明确管理主体
        4.2.2 加强业务培训指导
    4.3 完善水库工程设施,加强信息化管理
        4.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4.3.2 推进信息化管理
    4.4 合理转变水库经营模式
        4.4.1 生态农业经营
        4.4.2 休闲旅游经营
    4.5 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4.5.1 购买社会服务
        4.5.2 探索物业管理模式
    4.6 成立小型水库管理专门机构
5 结语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二)国外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榆林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基本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榆林荒漠化的历程
    一、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
        (一)榆林行政历史沿革
        (二)榆林的地质地貌特征
    二、榆林荒漠化的演变与榆林沙区概况
        (一)榆林荒漠化的演变
        (二)榆林沙区概况
    三、榆林荒漠化的危害与成因
        (一)榆林荒漠化的危害
        (二)榆林荒漠化的成因
第二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与举措
    一、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
        (一)国家的政策
        (二)陕西省的政策
        (三)榆林市的政策
    二、榆林防沙治沙的举措
        (一)沙逼人退,大办国营农林场
        (二)人与沙漠相持,集体大规模治理
        (三)人进沙退,承包治理
        (四)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
第三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成效、经验与不足
    一、榆林治沙的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三)成就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四)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
        (五)涌现出一批治沙英模
        (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体系
    二、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
        (一)领导坚持不懈,紧抓治沙
        (二)政策方面的优势
        (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四)依靠科技人员和科学技术
        (五)因地制宜治沙造林
    三、榆林治沙的不足
        (一)补偿机制存在问题
        (二)林分质量不高,天然林资源锐减
        (三)资源开发与治理保护的矛盾
        (四)缺乏治沙造林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陕西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D]. 郭如意. 河北大学, 2021(02)
  • [2]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D]. 毛建荣. 兰州大学, 2021(12)
  • [3]20世纪30年代陕西新兴农田水利的系统建设与灌区新经济体构建[J]. 刘景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4]渭惠渠兴建始末[A]. 王晓斌. 中国水利学会2020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分册, 2020
  • [5]陕西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A]. 耿涛. 中国水利学会2020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分册, 2020
  •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1927-1937)[D]. 王力. 河南大学, 2020(02)
  • [7]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D]. 丁相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抗战时期西安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2-1945)[D]. 杨天一.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蓬莱市小型水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 郑守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D]. 冯宝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陕西省水利档案管理的基本经验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