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动静脉瘘的血管选择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

上肢动静脉瘘的血管选择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

一、上肢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选择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效,罗子云,魏培丹,冯斯[1](2022)在《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不同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经显微外科技术确定动静脉内瘘位置,根据建立部位不同分为4组:上肢前臂内瘘组15例、腕部内瘘组20例、鼻烟窝内瘘组22例、上臂肱动脉内瘘组23例,比较不同时间4组疗效与预后。结果 4组内瘘血流量比较上臂肱动脉内瘘组血流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1年通畅率、2年通畅率、3年通畅率显着高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3年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结论血管条件良好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选择鼻烟窝内瘘作为首选部位,血管条件普遍较差者可选择上臂肱动脉内瘘。

李博[2](2021)在《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莫雯琪[3](2021)在《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构建一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方案,同时采用析因设计分析方法,将红光治疗(有、无)和肢体功能锻炼(有、无)两种因素进行2×2析因设计组合,通过对比术后超声和物理成熟情况,明确本研究设计中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最佳干预方式,以达到改善内瘘成熟效果,提高内瘘成熟率。研究方法:1.构建肢体功能锻炼方案:通过文献回顾形成肢体功能锻炼初步方案,经专家咨询和预实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方案。2.寻找本研究的最佳干预方式: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肾脏病中心手术室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析因设计分析方法,因素1:红光治疗,2个水平分别为有、无;因素2:肢体功能锻炼,2个水平分别为有、无。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术后常规护理,B组:术后常规护理下实施肢体功能锻炼,C组:术后常规护理下实施红光治疗,D组:术后常规护理下实施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术前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超声评估指标,术后2~8周测量患者超声成熟指标,包括引流静脉内径(DV内径)、引流静脉血流量(DV血流量)、引流静脉距皮表深度(DV距皮表深度),物理成熟指征(震颤、血管弹性、血管搏动),引流静脉管壁厚度(DV管壁厚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对108例患者(A组:26例,B组:27例,C组:28例,D组27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在超声成熟方面:(1)DV内径:(1)四组患者组间和两两比较结果:四组患者术后2周、4周、6周、8周DV内径组间比较结果均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2周,A组分别与B、C、D组有统计学差异,B组和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各组术后2周DV内径按从大到小排序为D>C=B>A;术后4周、6周、8周,四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各组术后4周、6周、8周DV内径按从大到小排序为D>C>B>A。(2)析因设计分析结果:DV内径的变化具有时间效应,各时间点DV内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不同测量时间分别与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对DV内径有交互效应(P<0.001,P<0.001)。组间效应分析显示: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分别对DV内径主效应显着(P<0.001,P=0.001<0.01),两者对DV内径无交互效应(P=0.964>0.05)。(2)DV血流量:(1)四组患者组间和两两比较结果:四组患者术后2周、4周、6周、8周DV血流量组间比较结果均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2周,A组分别与B、C、D组有统计学差异,B组和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6周、8周,四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各组术后4周、6周、8周DV血流量按从大到小排序为D>C>B>A。(2)析因设计分析结果:DV血流量的变化具有时间效应,各时间点DV血流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不同测量时间分别与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对DV血流量有交互效应(P<0.001,P=0.011<0.05)。组间效应分析显示: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分别对DV血流量主效应显着(P<0.001,P=0.001<0.01),两者对DV血流量无交互效应(P=0.971>0.05)。(3)DV距皮表深度:(1)四组患者组间和两两比较结果:四组患者术后2周、4周、6周、8周DV距皮表深度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8>0.05,P=0.520>0.05,P=0.507>0.05,P=0.558>0.05)。(2)析因设计分析结果:DV距皮表深度的变化具有时间效应,各时间点DV距皮表深度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不同测量时间分别与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对DV距皮表深度无交互效应(P=0.416>0.05,P=0.697>0.05)。组间效应分析显示: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分别对DV距皮表深度无显着主效应(P=0.486>0.05,P=0.774>0.05),两者对DV距皮表深度无交互效应(P=0.267>0.05)。2.在物理成熟方面:四组患者组间和两两比较结果:四组患者震颤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8<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仅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血管弹性和血管搏动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07>0.05,P=0.207>0.05)。3.在成熟率方面:(1)超声成熟率:四组患者术后4周、6周、8周超声成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23<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4周,A组分别与B、C、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A、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A、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术后4周自体动静脉内瘘超声成熟率从大到小排序为D>C=B>A;术后6周,A组分别与C、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两两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周,仅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物理成熟率:四组患者物理成熟率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8<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仅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DV管壁厚度方面:(1)四组患者组间和两两比较结果:四组患者术后2周、4周、6周、8周DV管壁厚度组间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0.01,P=0.002<0.01,P<0.001,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2周,A、B组分别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6周、8周,A组与C、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4周、6周、8周其余各两两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析因设计分析结果:四组患者DV管壁厚度变化具有时间效应,各时间点DV管壁厚度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不同测量时间分别与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对DV管壁厚度无交互效应(P=0.691>0.05、P=0.768>0.05)。组间效应分析显示: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对DV管壁厚度均主效应显着(P<0.001,P=0.030<0.05),两者对DV管壁厚度无交互效应(P=0.979>0.05)。5.相关并发症方面:四组患者在内瘘感染、狭窄、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0.05,P=0.484>0.05,P=0.486>0.05)。研究结论:1.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和两者结合对DV内径的扩大和DV血流量的提升均产生了良好效果,且两者结合效果优于单一红光治疗或肢体功能锻炼,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提高了术后早期超声成熟率,缩短了AVF成熟时间,但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和两者结合均对DV距皮深度变浅影响不大。2.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和两者结合对AVF震颤、血管弹性和搏动影响不大,仅两者结合相对于术后常规护理对AVF震颤影响明显。3.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和两者结合对DV管壁增厚均产生了良好效果,且两者结合效果优于单一红光治疗或肢体功能锻炼。4.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和两者结合在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表明红光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和两者结合不会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综上,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在保障内瘘安全的前提下,对DV内径扩张、DV血流量提升和DV管壁增厚的作用效果最佳,提高了术后早期AVF超声成熟率,缩短了AVF成熟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孙鹏,武文彬[4](2021)在《肾透析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并发症诊断与手术编码案例分析》文中认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慢性血管通路,被称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也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包括血栓、感染、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心力衰竭、肿胀手综合征以及窃血综合征。治疗这些并发症的手术包括:动静脉分流血栓切除术39.49、上肢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39.50、为肾透析的造瘘术39.27、为肾透析的动静脉分流术的修复术39.42、为肾透析的动静脉分流去除术39.43等。这些并发症及手术在编码过程中难度较大,编码员如果不了解临床诊断与手术过程就容易编码错误,编码时应将临床诊断、手术过程与编码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编码质量。

陈珏莹[5](2021)在《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水蛭酊湿热敷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疼痛等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采用内瘘每周规律透析(3次)的60例患者(脱落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治疗组予水蛭酊湿热敷治疗,均于透析间隔期进行干预。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凝血功能:D-二聚体、APTT、PT,肾功能:Scr、BUN及炎症指标CRP,观察内瘘血流量、内径、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及随访对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组内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流量对比,治疗组血流量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流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内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内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随访4周,观察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血肿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各自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蛭酊湿热敷可以提高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增加穿刺段内径和减轻穿刺后疼痛,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

吴秀灵[6](2021)在《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率与血管直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率与桡动脉头静脉直径的关系,为外科医生在拟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时对血管直径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 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1 1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 19例患者术前均行术侧血管超声并记录值完整,且临床资料完整,根据患者术前不同的桡动脉直径(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dA)和头静脉直径(Diameter of cephalic vein,dV)将患者分为四组,即A组为dA≥2.0mm且dV≥2.0mm,共纳入38人,其中女性患者13人,男性患者25人,平均年龄47.86±15.93岁;B组为dA≥2.0mm且1.5≤dV<2.0mm,共纳入29人,其中女性患者12人,男性患者17人,平均年龄 49.17±15.08 岁;C 组为 1.5≤dA<2.0mm 且 dV≥2.0mm,共纳入 29 人,其中女性患者9人,男性患者20人,平均年龄49.55±15.23岁;D组为1.5≤dA<2.0mm且1.5≤dV<2.0mm,共纳入23人,其中女性患者13人,男性患者10人,平均年龄48.64±15.27岁。本研究采用均数±标准差(X±S)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不同组间的差异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根据血管直径与内瘘成熟率的总体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直径与内瘘成熟率的关系,并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根据血管直径分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间成熟率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FDR方法进行P值的校正。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即P≤0.05(多重比较时采用校正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 果]共纳入119例患者,成熟93人,未成熟26人,成熟率78%;A组共38例,成熟36人,未成熟2人,成熟率95%;B组共29例,成熟26人,未成熟3人,成熟率89.66%;C组共29人,成熟18人,未成熟11人,成熟率62.07%;D组共23人,成熟13人,未成熟10人,成熟率56.52%。根据血管直径与内瘘成熟率的总体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桡动脉直径与成熟率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直径每增加0.1mm,成熟率为原来的1.396倍(OR=1.396,95%CI:1.149-1.696,P=0.0008);然而,头静脉直径与成熟率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OR=1.039,95%CI:0.939-1.149,P=0.459)。在血管直径分组情况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进行组间两两对比,结果提示A组与C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组D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率与桡动脉直径有相关性,桡动脉直径越大,成熟率越高。2、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率与头静脉直径无相关性。

林翔[7](2021)在《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否能影响其AVF的初始通畅率及辅助初始通畅率。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首次为MHD行AVF术的278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收集术后资料至术后3年,除外87例符合排除标准中的患者后,最终共191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CKD原发病、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收集患者的AVF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清钙(Ca)、血清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25羟维生素D、血清肌酐(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收集患者的手术资料如手术日期、手术血管选择、血管吻合方式。通过电话随访、医院门诊及住院系统等方式收集患者术后资料,根据其是否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将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2例,对照组139例。统计患者自AVF术后内瘘开始使用时间、每周透析频率、每次透析时长、AVF初始通畅时间、AVF辅助初始通畅时间及AVF失效原因。AVF失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评估,发现血栓形成或血流量小于200ml/min定义为内瘘失效。随访时间为患者行AVF术后3年。数据用Excel进行归纳,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分类变量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满足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定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两组患者AVF的初始通畅率及辅助初始通畅率,先以1年、2年、3年为时间节点分别计算通畅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再画出Kaplan-meier生存曲线,以Log-Rank进行检验。最后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患者AVF通畅率损失的危险因素。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高血压患病率、继发性甲旁亢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Ca、P、iPTH、TG、TC、Cr、手术血管选择、血管吻合方式、动静脉内瘘开始使用时间、透析频率、每次透析时长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有更高的年龄、更高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的高脂血症患病率、更高的LDL(P<0.05)。(2)对于AVF的初始通畅,治疗组AVF的1年、2年、3年的初始通畅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Kaplan-Meier曲线提示治疗组的AVF初始通畅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提示,高脂血症为AVF初始通畅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AVF初始通畅丧失风险高于未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的患者,HR=1.820(95%CI:1.147-2.888)。(3)对于AVF的辅助初始通畅,治疗组AVF的1年、2年、3年的辅助初始通畅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Kaplan-Meier曲线提示治疗组AVF的辅助初始通畅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提示,高脂血症为AVF初始通畅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动静脉瘘辅助初始通畅丧失风险高于未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的患者,HR=1.970(95%CI:1.235-3.140)。结论:虽然MHD患者在AVF术后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不能提高AVF的初始通畅率及辅助初始通畅率,但合并有高脂血症是AVF初始通畅及辅助初始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心蓝[8](2021)在《上肢与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上肢与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的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127例建立AVG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上肢AVG 110例,下肢AVG 17例。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初级通畅率、次级通畅率、并发症等。结果:上肢AVG组患者女性比例低于下肢AVG组,术前透析时间短于下肢AV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假性动脉瘤外,两组患者感染、狭窄、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18、24个月的初级通畅率、次级通畅率及腔内介入治疗人均年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肢AVG与下肢AVG具有相似的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当上肢血管资源耗竭时,下肢AVG是可靠的替代补充透析通路形式。

李佳美[9](2021)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首次穿刺时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其成熟及首次穿刺使用时机在各地区间存在不同标准,我国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建议内瘘穿刺时机术后8-12周最佳,可行4周后穿刺,使用套管针放宽至2-3周;2006美国版K/DOQI指南则推荐6-8周;欧洲血管通路指南推荐4周后使用,而日本血液透析指南则认为内瘘建立2周后即可安全地穿刺使用。在中国由于经济困难或排斥血液透析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初诊断终末期肾脏病的患者不能早期完善内瘘手术导致入院时需要紧急透析,在等待内瘘成熟时间内无涤纶套无隧道的中心静脉置管作为过渡方法被广泛使用,其易发生感染、出血、血管狭窄等并发症且发生率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进而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质量。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不同时间段超声评估内瘘术后成熟进展情况,精准评估内瘘成熟指导内瘘首次穿刺,继而更有效安全地进行内瘘穿刺透析,并及时拔除或避免建立临时深静脉置管,规避或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获益。方法:随访研究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北人民医院有行血液透析指征且有意愿行上肢前臂内瘘的56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测量术前及术后1天、1周、2周、3周、4周、6周桡动脉直径、头静脉直径、肱动脉直径、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阻力指数。由同一术者完成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由有经验的血透室医生及护士经临床体格检查判断且满足术侧肱动脉血流量>500ml/min,头静脉管壁>4mm,穿刺血管皮下深度<6mm可考虑试行穿刺透析。满足顺利穿刺、透析血流量充分、穿刺后无明显血肿、可行1周3次规律透析认定为内瘘成熟。记录成熟内瘘透析后1年通畅情况、透析频率、狭窄、干预措施、并发症与否情况。根据内瘘成熟与否分成熟组和失败组。根据成熟组穿刺时间分早期穿刺组及晚期穿刺组。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位手术患者中46例内瘘成熟,10例未成熟,自然成熟率82.1%;10例手术干预后8例成熟,辅助成熟率96.4%。1例干预后不成功建立长期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另1例建立对侧手臂内瘘后成功透析。2.成熟组(46)和失败组(10)两组间术前基线资料及血管参数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后1天及之后各监测时间点的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阻力指数、头静脉内径有统计学差异。成熟组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阻力指数、头静脉直径在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的相邻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周内指标变化迅速。3.术后1天、1周、2周肱动脉流量、头静脉直径可预测内瘘成熟,1周预测效果最好,术后1周肱动脉流量>305ml/min,头静脉直径>3.70mm可预测远期内瘘成熟。术后1天、1周肱动脉阻力指数可用于早期预测内瘘失败,术后1天预测价值最高,提示术后1天肱动脉RI>0.635,内瘘不成熟风险高。4.早期穿刺组(n=9)使用内瘘1年后与晚期穿刺组(n=37)相比,早期组狭窄1例,狭窄率11.1%,经干预后通畅,1年通畅率100%(9);晚期组狭窄5例,狭窄率13.5%,经干预后全部通畅;内瘘闭塞1人,经手术切除重建成功,内瘘1年通畅率97.2%(36)。两组间通畅率、狭窄率、干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内瘘建立14天后行早期穿刺(<28天)与晚期穿刺(>28天)相比,使用1年后内瘘狭窄率无显着差异,且早期穿刺组内瘘通畅率并未低于晚期组。当满足肱动脉流量>513.5ml/min,头静脉>4.25mm且体格检查符合成熟判断时,紧急透析患者无其他血管通路时可行2周后的早期内瘘穿刺透析。2.内瘘存在一定失败率,超声监测下成熟内瘘血流量和血管直径在2周内大幅度增长,提示部分成熟内瘘在手术2周后即具备成功透析所要求的瘘管条件。3.术后早期肱动脉流量、头静脉直径可早期预测内瘘成熟,术后1周预测效果好;术后肱动脉RI可预测内瘘失功风险,术后1天预测效果好。

刘家均,廖周谊[10](2021)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心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心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利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病人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AVFB的流量大小,将病人分为高流量组(>600 m L/min,n=38)、中流量组(400~600 m L/min,n=45)、低流量组(<400 m L/min,n=41),并接受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于透析前后检测并比较3组病人的心功能、炎症反应、血液动力学指标,以及高危事件、内瘘失功能的发生率。结果透析前,3组的心功能、炎症反应、血液动力学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随着AVFB的升高,病人的射血分数、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左室收缩末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IL-6、TNF-α、CRP水平也随之升高(P<0.05),心输出量、心脏搏出量、中心血容量也随之增加(P<0.05),但外周血管阻力随着AVFB的增加而降低(P<0.05)。高流量组病人高危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中、低流量组(P<0.05),而低流量组病人内瘘失功能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中流量组(P<0.05)。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AVFB控制在400~600 m L/min时,临床效果最佳。

二、上肢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选择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肢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选择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动静脉内瘘部位与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4组内瘘血流量、成熟时间、应用时间比较
    2.2 4组通畅率比较
    2.3 4组3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 论

(3)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成熟
        1.2.2 高能窄谱红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应用
    2.1 构建肢体功能锻炼方案
        2.1.1 初步构建肢体功能锻炼方案
        2.1.2 专家咨询
        2.1.3 形成肢体功能锻炼修改方案
        2.1.4 预实验
        2.1.5 确定正式的肢体功能锻炼方案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疗效评价指标
        2.2.3 研究方法
    2.3 数据收集及测量
        2.3.1 收集数据
        2.3.2 测量方法
        2.3.3 测量时间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干预实施阶段
        2.4.3 数据测量及分析阶段
    2.5 伦理学审查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四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3.1.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1.2 四组患者术前超声评估指标比较
    3.2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AVF超声成熟情况的分析
        3.2.1 四组患者AVF超声成熟指标的比较
        3.2.2 四组患者AVF超声成熟指标的的析因设计分析
    3.3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AVF物理成熟情况的分析
    3.4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AVF成熟率的分析
        3.4.1 四组患者AVF超声成熟率的比较
        3.4.2 四组患者AVF物理成熟率的比较
    3.5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DV管壁厚度的分析
        3.5.1 四组患者DV管壁厚度的比较
        3.5.2 四组患者DV管壁厚度的析因设计分析
    3.6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术后AVF相关并发症的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4.2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AVF超声成熟效果的影响
        4.2.1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DV内径的影响
        4.2.2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DV血流量的影响
        4.2.3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DV距皮表深度的影响
    4.3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AVF物理成熟效果的影响
    4.4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DV管壁厚度的影响
    4.5 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术后AVF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实验方案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穿刺疼痛评分
    2.4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血流量对比
    2.5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内瘘内径对比
    2.6 治疗后随访4周并发症发生率
    2.7 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情况
    2.8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3.讨论
    3.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3.2 中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3.3 西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3.4 西医对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3.5 活血化瘀药物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3.6 水蛭的作用
    3.7 水蛭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理论依据及疗效分析
    3.8 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
    3.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患者满意度调查
缩略词表
综述 活血化瘀中药外治法对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率与血管直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7)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相关定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对AVF初始通畅的影响
    2.3 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对AVF辅助初始通畅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液透析通路通畅性的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上肢与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首次穿刺时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动静脉内瘘成熟的血管变化及成熟判定标准
    2. 超声评估血管通路的科学性与获益
    3. 穿刺时机的合理选择
资料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研究器材
研究结果
    1.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2.内瘘成熟组与失败组
    3.早期穿刺组及晚期穿刺组
讨论
    1.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评估
    2.内瘘成熟后穿刺时机
    3.对于研究不足的总结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彩色超声多普勒评估及首次穿刺时机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心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
        1.3.2 炎症反应指标:
        1.3.3 血液动力学指标:
        1.3.4 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比较
    2.2 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2.3 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
    2.4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四、上肢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选择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J]. 陈效,罗子云,魏培丹,冯斯.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01)
  • [2]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D]. 李博. 西南大学, 2021
  • [3]红光治疗结合肢体功能锻炼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效果的影响研究[D]. 莫雯琪.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肾透析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并发症诊断与手术编码案例分析[J]. 孙鹏,武文彬. 中国病案, 2021(05)
  • [5]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D]. 陈珏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率与血管直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吴秀灵.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性的影响[D]. 林翔.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上肢与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的比较[D]. 张心蓝.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首次穿刺时机研究[D]. 李佳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心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 刘家均,廖周谊. 实用老年医学, 2021(01)

标签:;  ;  ;  

上肢动静脉瘘的血管选择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