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地图上旅行 丹麦:美人鱼的故乡

在欧洲地图上旅行 丹麦:美人鱼的故乡

一、旅行在欧洲地图上 丹麦:美人鱼的故乡(论文文献综述)

谷倩兮[1](2021)在《19-20世纪之交意大利汉学的引领者罗声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国家纷纷在华设立外交公使馆,并展开支持其在华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国研究,刚刚完成民族统一的意大利也不甘于后。悠久的意大利汉学传统渐渐从以传教士为研究主体走向现代和世俗,又从学院式汉学走向实地考察现实中国的研究。这一时期着名的意大利东方学家和远东语言文学教授、早期派驻中国的意大利外交官罗声电(Lodovico Nocentini,1849-1910)就是一位对于复兴意大利汉学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承上启下的人物。分析罗声电论着,挖掘他作为学者和外交官两种角色的转换,可以展现出其中国文化造诣如何使之以外交官视角对现实中各种事件进行考察。本论文利用佛罗伦萨大学、罗马大学、意大利外交部档案馆、图书馆和其他意大利图书馆中关于罗声电的一手档案材料和原始文献,结合历史学、国际政治学理论方法,从语言、文化视角,展开关于罗声电的外交和学术生涯的全方位的梳理,挖掘他带领意大利汉学由衰弱转向繁荣的历程及其对意大利汉学发展和开拓意大利汉学新的研究方向的推动。通过分析罗声电的重要论着,本论文把握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中意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意大利对外政策。本论文以五章的篇幅,以史为线,详细阐述罗声电的生平和学术道路;罗声电继承意大利汉学传统对中国思想观念和语言文学的研究;罗声电在现代意大利的东亚外交政策背景下的外交官经验和他开拓的对中国国际关系问题的探讨;罗声电在对中国现实政治、经济和社会研究和思考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中国观;罗声电在那不勒斯东方学院和罗马大学担当汉学教授和学术负责人期间创办刊物、兴办大学、组建语言学校和图书馆、设立协会等各种组织活动和贡献以及他对20世纪意大利汉学的重要引领作用。从详尽的分析和考察中,本论文揭示出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意大利汉学对于整个意大利汉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意义;罗声电上述研究和活动的中意文化交流意义和对中学西传产生的影响。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19—20世纪之交的中意关系史研究,为晚清史方面的研究揭示更多历史事实和细节。

宋思远[2](2021)在《海洋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蒙[3](2020)在《笑的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读者二○一九年七月八月,我写完中篇小说《笑的风》近八万字。同年十二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杂志卷首语特别提到,此作"是一篇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二○二○年一月、二月,《笑的风》分别被《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选载。同时出现了一个在我写作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发表与选载后的小说,把我自己迷上了,抓住了。我从发表出来的文本中,发现了那么多蕴藏

高静[4](2020)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首位摘此桂冠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首位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而获奖的作家。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一直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加拿大文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得短篇小说(short story)这一长期被误解、被冷落和被低估的文体形式大放异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门罗作品的学术研究,中国的门罗研究近年来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国内对门罗的小说研究主要着墨于“女性主义”和“叙事手法”等问题上,而对作家创作的深层意识和作品形成的隐性因素探究不多,对显性的文本下隐含的内涵及深层文学学理问题涉及也相对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门罗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学地理学、文学心理学、后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门罗笔下的形象范式、心理动势、隐喻手法、审美表征和文化传承进行多维论述。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让作者选择了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决定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等问题?本文就是要对这些左右着门罗创作机制的种种复杂因素和交互关系进行学理探讨,就是对那些门罗创作过程中不易被察觉的、从那些文本表层难以一窥究竟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隐性因素进行考察和揭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开宗明义,名实先明,对论文所使用的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门罗看似庸常的人生过往和看去波澜不惊的创作历程进行追溯,然后对门罗研究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渐次将论题引向本论文的核心。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从文本分析到心理跟踪,从文本细析到语境关联,从语言表层到修辞界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从纵向掘进到横向影响,依次对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形象机制、隐喻机制、审美机制和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情结、自卑情结和自主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作家独特的心理特征。门罗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形成了门罗隐秘的心理机制,影响了门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各种意象的内涵以及她对探索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因此,论文的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的形象定势,即门罗笔下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在门罗的小说中,复杂的男女形象和两性关系隐含着门罗对女性困境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门罗拒绝直白控诉男女两性间的各种冲突,但她开放包容的两性气质观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有别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独特的生活体验、文化认知和审美感受使门罗得以利用简约的文学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段,赋予寻常事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门罗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普通意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传达自身的感悟,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是论文第三章所着力探讨的内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读者反应角度和文本之外的因素诠释门罗作品的美学风格。门罗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主人公顿悟的心智成长历程,又以“琐碎化”、“碎片化”为媒介,将作家内心活动和思想轨迹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五章重点考察作为作家的门罗与所处大环境的关系及其受到的外部文化的三维影响,考察门罗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考察其所受到的熏染和浸润及其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正是其个性特征决定其面对相同的社会语境、文化传承和各种外部影响时才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表征和思想蕴含的文学作品。结语部分进一步分析门罗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心理动势间的关系。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婚姻经历、性别身份和文化传承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于每个作家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其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门罗是一位了解人类心灵的作家,对自然、人物和世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感知,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指引着门罗摒弃宏大叙事、倾力庸常描写,才使其作品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小说美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李育勤[5](2020)在《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研究》文中认为奥劳斯的《航海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奇妙的地图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借鉴意义。地图中的插图视觉形式,包含了自律形式与他律形式。他律可以归结于客观地理事物的表现,而自律则更多体现在地图创作者的主体意志。《航海图》极大限度的表现了创作者的主体意志,尽管该图在地理学角度不算精细,但却是第一幅记录北欧诸国的详细地图。本文采用文献查找与对比研究的方式,仔细分析了奥劳斯《航海图》中关于地图的科学性与装饰性的结合形式。论文在开始部分简要概述了地图与插图的定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主要通过分类研究的方法,对奥劳斯《航海图》中动物插图视觉与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归纳了16世纪欧洲地图的创作特点。第三章结合奥劳斯《航海图》与后期创作的相关地图对比,根据同时期、不同创作者对于北欧地图的描绘形式与创作意图相比较,并对插图的色彩、线条以及绘制风格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来分析相关地图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第四章总结了奥劳斯《航海图》中插图的绘制特点,并分析了该图对现代插画地图所产生的影响。此时流行的地图都记录了大量关于宗教、习俗与文化信仰的内容,这些插图的绘制对现代地图中的插图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启示作用。现代地图具备较高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但是其艺术部分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关于南京地图客观地理事物的描绘在现代插画地图设计中非常常见,但是表现创作者主体意志的内容较少。论文的实践部分,通过对此类地图插图绘制特点的研究总结,为现代插画地图设计中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意义。现代插画地图设计开始越来越关注地图的艺术价值,南京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名城,拥有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地图插图设计的重要素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南京民俗文化地图为例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对地图艺术性与科学性的不断追求,探索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情感的文化地图。

张绥圻[6](2019)在《纪录片《英国与海洋》系列Ⅰ、Ⅱ篇口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此次口译实践素材为BBC纪录片Britain and the Sea。纪录片涉及大量地理历史知识,对英国海洋发展史以及战争史进行系统解读。生态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翻译理论。该理论以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为视角看待并解决翻译问题,崇尚生态理性,将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自我适应并优化选择。研究翻译生态时,译者不能局限于某一因素,而要在作者、读者以及委托者等诸多环节构成的整体环境内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从而实现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报告中,译者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分析本次口译实践情况,探讨如下问题:语言层面上,译者如何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层面上,译者如何再现源语生态环境的同时适应译语生态环境;交际层面上,译者如何整合逻辑思维和审美标准等翻译群落要素。本次报告分为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总结四个部分。首先,译者对口译材料进行简单介绍,交代纪录片内容的大致背景,简述译前所做准备。而后,译者基于案例分析从不同层面分析译文优劣处。译者得出结论:译者需充分关照翻译生态环境以提高整体适应选择度。语言层面,若要再现原文艺术价值,译者需要重现字词的个性化,从语言层面延伸到文化层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文化层面,译者要在原文的制约下对源语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控,实现文化内涵的充分传递。

陈姣兰[7](2019)在《“窗口之城” ——深圳华侨城的历史化回溯(1980s-2000s)》文中研究表明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一直备受关注,而对作为其历史载体的物质空间建设本身的研究,无疑是回顾和总结这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造城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试图以深圳华侨城作为切入点,站在城市建设模式的角度,对支撑其区域特征及其品牌从深圳走向全国的景观及建筑空间的建设进行历史化回溯,以期在总结其特点的同时反映深圳及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某些特点。本文将通过华侨城的诞生及建设过程、华侨城人造景区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华侨城的诞生及建设过程。从华侨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建设主体出发明确它的来由和性质,历史化地回溯其建设过程并总结其建设历史的特点,站在区域特征及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城中城”、“山水城”、“旅游城”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华侨城人造景区。回溯深圳“旅游”景区及景点建设的历史,明确华侨城人造景区在城市中的影响力,追溯“实景微缩”景观塑造手法的来源,从主题化的设计手法角度分析“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景区的构成及特点。第三部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从产业的角度发掘以“设计产业”为主且由旧工业区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在深圳城市中的定位,并结合“深双展”看创意园具有广泛知晓度的来由。追溯华侨城企业意图激发旧工业区的想法来源并从设计的角度解析创意园改造规划和建设的特点。最后,结合三个部分,将华侨城的建设特点总结为:企业自主开发的城市建设模式、不断凸显“旅游”功能的建设方式以及以“旧改”为代表建成创意产业园的城市更新状态的表现,并指出由景区+山水自然环境+居住构成了华侨城房地产品牌从深圳走向全国得以复制的物质空间支撑所在。由此试图从城市建设过程和模式的角度,来看深圳及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某些特点。正文共计59,000余字,图81幅,表19张。

孙虹[8](2019)在《符号文化视角下的欧洲城市徽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全面发展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文化特征逐渐模糊,识别性越来越低。为了打造个性化都市,增强城市文化魅力,扩大贸易来往,提升城市社会认知度,提高城市发展综合实力,城市文化建设逐渐受到关注。城市徽标作为城市形象最具视觉冲击的具象形态,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首要突破点。城市徽标是城市的符号、是市民对城市的期望,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坊间故事和地域特色等都与城市徽标息息相关。如何构建城市徽标设计系统,全面掌握城市徽标设计,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助力。本文主要从城市徽标的历史文化、功能覆盖、象征符号、设计形式和色彩应用几个方面剖析欧洲城市徽标,并归纳欧洲城市徽标设计体系。通过前期的大量文献阅读、收集采样及抽样问卷调查,本文首先从文化角度梳理欧洲城市徽标的历史脉络、发展与应用,了解各类象征符号的寓意;再从艺术设计角度解析城市徽标的形态设计、色彩规则和色彩组合等,并辅以实际案例和抽样调查相关数据作为支撑;归纳总结欧洲城市徽标设计体系,结合调研结果验证欧洲城市徽标设计体系的有效性。通过本研究,归纳出一套完整的城市徽标设计体系,全面了解城市徽标设计的方法及意义,理解城市徽标对于欧洲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为国内外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李淼[9](2017)在《旅游体验中的场现象:一个表演的视角》文中认为“旅游场”是旅游体验领域重要的亚范畴之一,从国内外旅游研究来看,虽然现有文献早已触及到与旅游场相关的诸多问题,并且已有学者提出“旅游场”的概念,但学界对于旅游场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尚未构建起统一的学术话语体系,从而使旅游场相关研究一直徘徊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旅游场作为研究主题,一方面,从现象出发结合现有文献回答为何要从“场”的角度去研究旅游体验,并尝试对旅游场概念重新进行界定。另一方面,努力探究旅游场的本质特征、时空体验特征及生成运动规律,尝试给出分析旅游场的概念性框架,解码高品质旅游体验的生成路径,为理论分析及实践操作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扎根理论法及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游记类书籍、旅行日记、旅游者拍摄的视频、网络图文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收集数据。整个研究过程质、量资料并采,不断整合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论文分为五大部分,共八章。各部分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说明了论文选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基本问题,为整个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对旅游表演转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反思并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首先,考察英文单词“performance”及其中文对应词“表演”在各自语言体系中的含义,对比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并解读西方旅游表演转向中“表演”的内涵。其次,梳理旅游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现有成果、发展脉络及核心观点。最后,指出旅游表演转向给予的启示,引出研究主题。这部分研究发现,“performance”在英文语境中含义丰富,而中文对应词“表演”无法与之完全对接,因而造成西方语境中“表演”所具有的隐喻功能在中文语境中部分失效的情况。因此,应寻找一个能够使未尽含义得以表达的替代性词语,以弥合两种语言体系转换时所造成的裂隙,突显出旅游表演转向中“performance”所强调的具身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征。而“旅游场”这一概念恰恰能够涵盖“performance”所强调的这些特征,“旅游场”是一个具有理论深意的词语。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首先对物理学、心理学、哲学中场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对旅游场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场概念进行重构并指出其本质特征。然后,指出旅游场研究的分析框架。最后,解析旅游场的状态结构。本文将旅游场定义为旅游者以具身表演的方式建构而成的情境化现象空间。旅游场最基本的特征是具身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身体为中心。第二,身体关联性。第三,多感官性。第四,连续性存在与非连续性记忆呈现。本文提出可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物质空间、身体空间和关系空间三个空间层面和时间指向、时间速度两个时间层面去解析旅游场的时空特征。并将旅游场视为一个由多个场片段及场片段过渡按时序串联而成的动态变化过程。第四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对构成旅游场的场片段及场过渡进行探究。第四章探讨了旅游场片段的类型,以及场片段中场感的形成要素。第五章探讨了旅游场片段中的时间体验。第六章探讨了旅游场片段的生成方式。就场片段的类型而言,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定格型场片段和连续型场片段,正向旅游场片段和负向旅游场片段,具有内在戏剧性的场片段和具有外在戏剧性的场片段。旅游者在旅游场中所获得的场感具有内向和外向两大取向,具体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内向场感,第二类是与外物相关的外向场感,最后一类是与旅游场中与他者相关的场感。场感的形成是多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包含人造物和自然物在内的稳固因子,包含人为氛围和物造氛围在内的动态氛围因子,包含他者行为、旅游者非互动行为、旅游者互动行为在内的行为因子,包含经验对比和前期印象在内的先在因子以及事件因子和现场状态因子。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内向场感比重较大并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身体及景观相关因素对获取场感最重要,内向、外向场感对于“亲身参与”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差别最大,内向场感对身体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评价普遍高于外向场感,时间感主要与旅游者自身生命历程相关联。通过对旅游场片段中的时间体验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旅游场片段中的时间是旅游者体验到的时间。旅游场片段的时间指向可以经由两种通道出场:一是旅游者的个体经验,沿着这条通道时间指向旅游者生命历程的不同时期或与旅游者个体相关的其他参照时间;二是集体经验,沿着这条通道时间指向集体认同的与社会历史文化相关的时间。从物质空间层面看,时间指向可较为粗略地划分为过去时代、现今和未来时代,或者也可以按历史时期或年代进行区分。从身体空间层面看,时间指向也体现为个体经验层面的时间指向和集体经验层面的时间指向。在关系空间中,旅游者与旅游地建立起多种关联,并由此生成多种时间指向。这些时间指向主要以单向时间、双时并置和多时混置三种形式存在。旅游场片段中的时间速度是通过身体感受或外物的运动状态获得的,表现为以速度为零和速度无穷大为端点的连续统,其中主要体现为时间变快、时间变慢、时间凝固这三种状态。本文还发现,只有旅游者与物质空间建立起紧密的关联才能创生出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旅游场片段。旅游者与旅游地物质空间建立关联的两种基本途径是“他人带入”和“自我浸入”。“他人带入”具体包括叙事带入和人际互动带入两种方式,其中“叙事带入”可细分为口头叙事、图文叙事、行为叙事和音乐叙事。“自我浸入”具体包括感官调动、正向游离、改变身体图式和留痕几种方式。感官调动可细分为感官刺激和感官剥夺;正向游离可细分为激发联想与想象以及对接以往经历或已有认知;改变身体图式可细分为改变惯常行为和改变视阈。第五部分由第七章单独构成,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除了阐述和总结本研究的主要观点,还提出了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修正旅游场现有概念,推进旅游场相关理论。旅游场是旅游体验中涉及的重要范畴之一,但人们对于旅游场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场的性质、特点、类型、运动规律等都有待深入探究。本文将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推动旅游场相关理论的发展。第二,重新审视旅游空间,将其视为由身体和环境交互构造的现象空间。现有研究在探讨旅游地、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空间时,多半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空间,本文突破这一固有思维的禁锢,运用知觉现象学观点对旅游空间进行全新的解读。第三,借助表演视角研究旅游场问题。从表演的视角去研究旅游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学术共同体将其称为“表演转向”。学者们借助这一视角对旅游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有人从这一视角去审视旅游场,这是本文在视角选取上的创新之处。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依托于定性资料,试图重构旅游场概念,但囿于理论思辨能力和知识架构有限,对研究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尚有不当之处,对相关概念与观点的思考和阐述仍有改进完善的空间。第二,尽管本研究为旅游场搭建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但文中只涉及了旅游场构成中最核心的场片段部分,并未涉及旅游场片段过渡部分。尽管场片段过渡在整个旅游场中的层级居于场片段之下,但却是旅游场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样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效果和走向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本研究的失当之处,也是未来研究的着力之处。第三,本研究定量数据收集采用的是网络问卷的方式,问卷发放采用滚雪球式抽样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本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结构方面具有局限性,因此就规模庞大的旅游者来说,本研究所抽取的样本在代表性方面必然有缺陷。另外,本研究在数据挖掘方面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王宁[10](2017)在《探析日本当代绘本大师安野光雅的艺术创作》文中研究说明安野光雅(Anno Mitsumasa)是世界着名的绘本艺术大师。从1968年出道至今,赞誉无数。被誉为“具有惊人才华的知性艺术家”。安野光雅喜用水彩作画,画风尤其清新温润,着色淡雅悠远。利用水彩颜料的无穷变化,多以色调淡雅,营造出端庄稳重、温馨怡然的氛围,纯净微妙之感于纸间弥漫。所以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自然景观亦或花鸟鱼虫,都带有朴素淡雅的色调和精致细腻的质感,兼以浓浓的传统日式绘画的韵味。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他又将西洋绘画中的写生和素描融入创作中,丰富画面的同时又不失生动的细节处理,加之其渊博的知识储备,令画面别具一格,构筑出充满知性与诗意的“安野风格”。

二、旅行在欧洲地图上 丹麦:美人鱼的故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行在欧洲地图上 丹麦:美人鱼的故乡(论文提纲范文)

(1)19-20世纪之交意大利汉学的引领者罗声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罗声电的生平和早期学术道路
    一、生平概要
    二、学术养成
第二章 罗声电对中国语言和哲学的关注
    一、罗声电与《第一位汉学家——利玛窦神父》
    二、罗声电与《康熙圣谕和雍正广训》
    三、罗声电对汉语的研究
    四、罗声电对中国伦理道德的研究
第三章 罗声电的外交官经历:对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一、罗声电在华主要活动
    二、罗声电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
第四章 罗声电的中国观:《在东亚一一印象和游记》以及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
    一、晚清中国政治制度
    二、晚清中国社会现象
    三、晚清中国经济状况和近代化
    四、晚清中国城市面貌和民风民情
    五、罗声电的中国观
第五章 罗声电的学术组织活动和贡献
    一、罗声电在那不勒斯:东方学院及刊物《东方》
    二、罗声电在罗马
结论
    一、意大利汉学传统的优秀继承者
    二、意大利汉学研究新方向的杰出开创者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罗声电所藏汉籍书目
附录二 罗声电藏书印
附录三 《在东亚——印象和游记》(1894年)书影
附录四 《东方研究杂志》1907年创刊号封面和目录

(3)笑的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春风飘扬“喜”从天降
第二章大媳妇的力量与风景
第三章暖和的小家家
第四章动荡年代的平安与幸福
第五章啊!北京
第六章患病见真情
第七章一曲温柔《乡恋》痴
第八章嘛事儿啊,他妹子
第九章大上海、《小街》、蓬拆拆
第十章火星、仙女、窑子货
第十一章只不过是想念你
第十二章一九八五年西柏林地平线上
第十三章洲际饭店梦幻曲
第十四章滚石击打爱情生猛
第十五章枪杀了也是爱了
第十六章离婚过堂
第十七章拳打脚踢目标清
第十八章为妇女出气“哈勒绍”
第十九章要不,你还是回去吧
第二十章快意咏新歌
第二十一章神秘的烤箱究竟要烤什么呢
第二十二章幸福总是携带着一点尴尬
第二十三章至人无梦
第二十四章神童现身满乾坤
第二十五章谁为这些无端被休的人妻洒泪立碑
第二十六章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二十七章玉堂春暖餐厅
第二十八章金丝雀与外语桥
第二十九章不哭

(4)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门罗的生平及小说创作简述
    第二节 门罗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中的地域情结
    第二节 逃离想象中的自卑情结
    第三节 细节描摹中的自主情结
    小结
第二章 门罗创作的形象机制
    第一节 反叛与内省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沉默与怯懦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相生与相克的两性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门罗创作的隐喻机制
    第一节 门罗笔下的空间隐喻
    第二节 门罗笔下的动物隐喻
    第三节 门罗笔下的服饰隐喻
    小结
第四章 门罗创作的审美机制
    第一节 门罗小说的入俗之美
    第二节 门罗小说的顿悟之美
    第三节 门罗小说的碎片之美
    小结
第五章 门罗创作的文化传承机制
    第一节 南安大略哥特文学的滋养
    第二节 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苏格兰叙事元素的浸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呈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内容
        (一)地图中的动物插图特征
        (二)地图中的动物插图形式
        (三)地图中的动物插图审美风格
        (四)地图中的动物插图绘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相关国内研究现状
        (二)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相关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总结
第一章 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概述
    一、地图与插图相关概念概述
        (一)地图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二)插图的相关概述
    二、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相关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视觉与文化分析
    一、奥劳斯《航海图》的创作背景概述
    二、奥劳斯《航海图》中的插图视觉分类研究
        (一)奥劳斯《航海图》中的陆生动物插图视觉与文化分析
        (二)奥劳斯《航海图》中的海洋动物插图视觉与文化分析
    三、奥劳斯《航海图》中插图的绘制特点
        (一)奥劳斯《航海图》中插图的写实性
        (二)奥劳斯《航海图》中插图的故事性
        (三)奥劳斯《航海图》中插图的宗教色彩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奥劳斯《航海图》与十六世纪其他地图中的动物插图对比分析
    一、奥劳斯《航海图》与缪斯特《海陆怪物》中的动物插图对比
        (一)缪斯特《海陆怪物》的绘制背景概述
        (二)缪斯特《海陆怪物》中动物插图的绘制内容
        (三)奥劳斯《航海图》与缪斯特《海陆怪物》中动物插图共性与差异
    二、奥劳斯《航海图》与奥特柳斯《冰岛》中的动物插图对比
        (一)奥特柳斯《冰岛》地图的绘制背景概述
        (二)奥特柳斯《冰岛》地图中动物插图绘制内容
        (三)奥劳斯《航海图》与奥特柳斯《冰岛》中动物插图的共性与差异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对南京文创插画地图设计启示
    一、奥劳斯《航海图》中动物插画图的叙事特点
        (一)海怪世界的真实与想象
        (二)民俗生活的记录与描绘
        (三)神话故事的信仰与传说
    二、奥劳斯《航海图》中动物插图对南京文创插画地图设计的价值启示
        (一)艺术收藏价值
        (二)文化交流价值
        (三)历史传递价值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实践——南京传统民俗文创插画地图设计
    一、南京传统民俗文创插画地图前期调研
        (一)南京民俗文创插画地图消费市场分析
        (二)南京民俗文创插画地图消费受众分析
        (三)南京现有文创插画地图分析
        (四)南京现有文创插画地图的优劣势分析
    二、南京传统民俗文创插画地图设计构思与实践
        (一)南京传统民俗文创插画地图设计构思
        (二)南京民俗文创插画地图视觉设计实践
    三、南京传统民俗文创插画地图设计成果展示
        (一)地图局部元素效果展示
        (二)地图完整效果展示
        (三)地图折页与宣传册页应用效果
        (四)地图伴手礼盒及延展品应用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奥劳斯《航海图》完整图例
附录二 攻读艺术硕士研究生期间代表性作品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纪录片《英国与海洋》系列Ⅰ、Ⅱ篇口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原文文本
译文文本
翻译报告
    1.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口译资料背景
        1.3 翻译项目意义
    2.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工具的准备和术语表的制定
        2.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3 翻译策略的选择
        2.1.4 翻译计划的制定
        2.2 口译过程
        2.2.1 翻译计划执行情况
        2.2.2 突发事件处理情况
        2.3 译后评价
    3.翻译案例分析
        3.1 语言层面分析
        3.1.1 言语行为
        3.1.2 语境
        3.2 文化层面分析
        3.2.1 归依源语文化
        3.2.2 归依译语文化
    4.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回顾及相关思考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参考文献

(7)“窗口之城” ——深圳华侨城的历史化回溯(1980s-200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1.2 已有的研究评述
        1.2.1 关于深圳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华侨城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侨城锦绣”——从沙河农场到华侨城
    引言
    2.1 侨务系统下筹建华侨城
        2.1.1 沙河与华侨城
        2.1.2 香港中旅与华侨城
    2.2 华侨城,城中城
        2.2.1 作为“城市片区”的华侨城
        2.2.2 企业“自主”开发的城市建设模式
    2.3 功能复合的山水城
        2.3.1 功能复合的华侨城
        2.3.2 华侨城,山水城
    2.4 华侨城,旅游城
        2.4.1 华侨城建设概况
        2.4.2 华侨城,旅游城
第三章 :“造景”——华侨城人造景区
    引言
    3.1 深圳旅游城
        3.1.1 “旅游”作为深圳的城市功能
        3.1.2 深圳城市中的旅游景点建设
        3.1.3 深圳湾畔“造景”
    3.2 人造景观——实景仿建
        3.2.1 “小人国”——从荷兰到深圳
        3.2.2 荷兰“马杜罗丹”
        3.2.3 台湾“小人国”与丹麦“乐高乐园”
    3.3 “中国”与“世界”——华侨城主题公园
        3.3.1 “锦绣中华”
        3.3.2 “中国民俗文化村”
        3.3.3 “世界之窗”
        3.3.4 人造景区增改建
第四章 :“厂房景观”——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引言
    4.1 “设计之都”
        4.1.1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
        4.1.2 深圳“平面设计”
    4.2 “深双展”与“华侨城创意园”(2005-2007 年)
    4.3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2003-2005 年)
        4.3.1 何香凝美术馆与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
        4.3.2 从工业区到产业园
    4.4 华侨城东部工业区改造
        4.4.1 南区改造
        4.4.2 北区改造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8)符号文化视角下的欧洲城市徽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1.4.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欧洲城市徽标发展与应用
    2.1 欧洲城市徽标起源
    2.2 欧洲城市徽标演变
    2.3 欧洲城市徽标功能
    2.4 欧洲城市徽标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洲城市徽标符号与象征
    3.1 自然世界象征符号
        3.1.1 动物
        3.1.2 植物
        3.1.3 食物
    3.2 宗教神话象征符号
        3.2.1 宗教
        3.2.2 神话
    3.3 社会文化象征符号
        3.3.1 建筑
        3.3.2 武器
        3.3.3 乐器
        3.3.4 工具
        3.3.5 饰物
        3.3.6 骑士
        3.3.7 交通工具
        3.3.8 生活用品
    3.4 宇宙与生命象征符号
        3.4.1 生命
        3.4.2 宇宙
    3.5 图形与文字象征符号
        3.5.1 字母
        3.5.2 图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洲城市徽标形态设计
    4.1 徽标标面形式
        4.1.1 盾形标面
        4.1.2 圆形标面
        4.1.3 矩形标面
        4.1.4 菱形标面
    4.2 徽标纹样设计
        4.2.1 标面主要纹样设计
        4.2.2 标面辅助纹样设计
    4.3 徽标分区设计
        4.3.1 垂直分区
        4.3.2 水平分区
        4.3.3 斜线分区
        4.3.4 等分分区
        4.3.5 三角形分区
        4.3.6 人字形分区
        4.3.7 方格形分区
        4.3.8 菱形分区
        4.3.9 其它分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欧洲城市徽标色彩运用
    5.1 背景色与纹样色
    5.2 色彩空间混合
        5.2.1 色彩使用规则
        5.2.2 色彩搭配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欧洲城市徽标设计体系
    6.1 区域文化传承
    6.2 文化符号提取
    6.3 布局样式设计
    6.4 色彩应用规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欧洲城市徽标设计调查分析报告
附录2 欧洲城市徽标设计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旅游体验中的场现象:一个表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旅游体验的反身性认识
        1.1.2 西方旅游体验研究的表演转向
        1.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用价值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收集方法
        1.4.2 数据处理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1 理论观点方面的创新
        1.5.2 研究视角的创新
2 旅游研究中“表演转向”
    2.1 对“表演”的词源学和语用学考察
        2.1.1 “表演”在汉语中的常规性理解
        2.1.2 “表演”在西方语境中的词源考察
        2.1.3 旅游学术语境中的“表演”
    2.2 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
        2.2.1 拟剧论
        2.2.2 具身思想
        2.2.3 表演性(performativity)理论
        2.2.4 非表征理论
    2.3 旅游表演转向的发展脉络及成果积累
        2.3.1 温和模式
        2.3.2 激进模式
    2.4 旅游表演转向的特点
    2.5 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启示
3 旅游场及其特征与时空维度
    3.1 旅游场的概念
        3.1.1 “场”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
        3.1.2 “旅游场”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3.1.3 旅游场概念重构
    3.2 旅游场的特征
        3.2.1 以身体为中心
        3.2.2 身体关联性
        3.2.3 多感官性
        3.2.4 连续性存在与非连续性记忆呈现
    3.3 旅游场的时空维度
        3.3.1 旅游场的三维空间分析
        3.3.2 旅游场的时间维度
    3.4 旅游场的状态结构
4 旅游场片段的类型及特质
    4.1 旅游场片段的类型
        4.1.1 定格型场片段和连续型场片段
        4.1.2 具有内在戏剧性的场片段和具有外在戏剧性的场片段
        4.1.3 正向旅游场片段和负向旅游场片段
    4.2 旅游场片段的场感
        4.2.1 场感的类型
        4.2.2 场感的形成要素
    4.3 针对旅游场片段场感的定量分析
        4.3.1 内向场感比重较大并随年龄段的提升呈明显下降趋势
        4.3.2 身体及景观相关的因素对获取场感最重要
        4.3.3 内向、外向场感对于“亲身参与”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差别最大
        4.3.4 内向场感对身体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评价普遍高于外向场感
        4.3.5 时间感主要与旅游者自身生命历程相关联
5 旅游场片段的时间特征
    5.1 旅游场片段的时间指向
        5.1.1 物质空间的时间指向
        5.1.2 身体空间的时间指向
        5.1.3 关系空间中的时间指向
    5.2 旅游场片段的时间速度
        5.2.1 时间变慢
        5.2.2 时间凝固
        5.2.3 时间变快
6 场片段的创生—关联的建立
    6.1 他者带入
        6.1.1 叙事带入
        6.1.2 人际互动带入
    6.2 自身浸入
        6.2.1 感官调动
        6.2.2 正向游离
        6.2.3 改变身体图式
        6.2.4 留痕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A:插图来源
    附录B:访谈大纲
    附录C:调查问卷
    附录D:游记与访谈资料选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探析日本当代绘本大师安野光雅的艺术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探安野光雅的绘画人生
    (一)安野光雅绘画人生要纪
    (二)安野光雅其人
第二章 安野光雅绘画作品的创作主题来源及“安野风格”代表作品解读
    (一)初探“安野风格”的形成
    (二)旅行为想象插上翅膀——受埃舍尔的影响敲响绘本大师之门
第三章 安野光雅的艺术创作经验总结
    (一)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来培养想象力
    (二)对画得“像照片一样”的理解
    (三)对写实主义的新解读——绘画中的真实
    (四)关于绘画中的技术和创造性的关系
    (五)关于绘画的意义的探讨
    (六)关于绘画中的构图
    (七)关于遵循科学法则的“透视”与人为主观的“透视”
    (八)关于绘画中的“个性”问题
    (九)描绘“没看过”的世界
第四章 剖析“安野风格”的形成
    (一)绘画创作语言的表达
    (二)绘画创作中精神层面的展现
    (三)艺术创作的本质(内因)——一个忠于自己的画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旅行在欧洲地图上 丹麦:美人鱼的故乡(论文参考文献)

  • [1]19-20世纪之交意大利汉学的引领者罗声电研究[D]. 谷倩兮.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海洋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宋思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笑的风[J]. 王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4]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D]. 高静. 山东大学, 2020(09)
  • [5]奥劳斯《航海图》中的动物插图研究[D]. 李育勤.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纪录片《英国与海洋》系列Ⅰ、Ⅱ篇口译报告[D]. 张绥圻. 河南大学, 2019(01)
  • [7]“窗口之城” ——深圳华侨城的历史化回溯(1980s-2000s)[D]. 陈姣兰. 东南大学, 2019(06)
  • [8]符号文化视角下的欧洲城市徽标设计研究[D]. 孙虹.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9]旅游体验中的场现象:一个表演的视角[D]. 李淼.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10]探析日本当代绘本大师安野光雅的艺术创作[D]. 王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在欧洲地图上旅行 丹麦:美人鱼的故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