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探索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探索

一、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提出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王圣君[2](2021)在《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国内创新资源相对有限,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成为跨国企业提升母公司创新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战略工具。然而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吸收能力不足以及国际化经验欠缺等问题,海外研发投资能否提升我国跨国企业母公司创新绩效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加强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可以科学引导我国跨国企业合理构造研发知识网络,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国际战略地位。本研究从组合结构层面将海外研发投资水平分成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整合网络嵌入理论、资源观以及制度观等理论基础,分析不同维度海外研发投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并由浅入深的探讨三个研究主题:(1)海外研发投资的不同组合结构——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是否对母公司创新绩效产生差异化影响;(2)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的匹配关系是否对母公司创新绩效产生差异化影响;(3)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的条件组态如何对母公司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通过深入剖析海外研发投资不同组合结构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匹配效应以及组态效应,有利于完善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逆向学习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深入理论分析与大量实证检验,阐明了不同维度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条件,评估了不同维度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匹配关系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化效果及其实现条件,解析了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企业内部资源的不同条件组态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母国市场扩张型、母国能力提升型、海外市场扩张型以及全球资源融通型四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及其演进过程,为后发跨国企业突破低端技术锁定提供了可能的路径选择和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来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阐明了不同维度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条件。从组合结构层面将海外研发投资水平分成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两个维度,探讨不同维度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进一步将企业动态能力作为关键调节变量,深入考察吸收能力与适应能力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显示:(1)海外研发深度倒U型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海外研发广度正向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2)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海外研发深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间倒U型关系,正向调节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间正向关系;(3)适应能力对海外研发深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间倒U型关系调节作用不显着;但显着正向调节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间正向关系。第二,评估了不同维度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匹配状态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化效果及其实现条件。结合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本研究对比了不同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匹配状态下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识别母公司创新绩效最大化的海外研发组合结构;进一步将国有股权和外资股权作为关键调节变量,深入考察不同股权结构对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匹配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匹配状态下母公司创新绩效高于不匹配状态;(2)高匹配状态下母公司创新绩效高于低匹配状态;(3)不匹配状态下,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低状态下母公司创新绩效高于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高状态;(4)不同股权结构对海外研发深度—海外研发广度匹配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关系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国有股权反向调节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间的匹配关系;外资股权正向调节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间的匹配关系。第三,解析了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企业内部资源的不同条件组态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基于定性比较方法(QCA),本研究考察了海外研发深度、海外研发广度、吸收能力、组织冗余以及国际化经验多重情境因素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协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提升是必要的前因条件,其他因素为非必要条件;(2)识别出四种有效提升海外研发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模式。本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在海外研发—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中引入组合结构维度,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海外研发与创新绩效间关系。其次,率先检验了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匹配关系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推进了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维度的研究。最后,将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多重企业资源因素同时纳入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中,探索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获取较高创新绩效的具体路径和复杂情景,揭开研发国际化逆向学习的黑箱。

刘杰[3](2020)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日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外投资合作是中国宏观经济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国际化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投资与国际经贸合作,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度变革,国际市场面临新的发展际遇,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具备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需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经营绩效。为提升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其允许企业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生产能力,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如今,国际化已成为民营企业良好运营及拓展美好未来前景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国际化与绩效都是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机理和调节效应也是学术界重点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民营企业如何提升国际化绩效,坚持创新发展,保持良好的国际化节奏,引领国际合作的价值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位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制度背景、理论研究、问卷调研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新时代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更好的推进国际化作了深入探究,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在理论研究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其绩效的影响,并从宏观层面的“一带一路”倡议到微观层面的民营企业高管海外经历、民营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共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影响,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从政策层面及企业层面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旨在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具有创新意义。本文以近年来国际化发展较快中国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在选题上具有创新性。二是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义。本文写作过程中,对在国际化发展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实地调研走访,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作为本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意义。三是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意义。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规模问卷调查的结论为基础,以2005年至2019年15年间从事海外经营的多家中国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开展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对提升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加快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导论与理论研究。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选择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即有助于企业建立新的收入来源、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业务增长、访问全球人才库、寻找新的全球客户以及利用东道国政府优惠政策获得外国投资机会。明确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对企业国际化、企业经营绩效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经营绩效理论、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度梳理,主要包括:梳理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及其发展,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等企业国际化理论;从会计指标体系、市场指标体系、综合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经营绩效;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企业国际化与其绩效的关系主要呈现正相关、负相关、U型、倒U型、S型及N型等。第二部分(第3章)介绍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企业国际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产品国际化、经营国际化和品牌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是指企业在本土研发和生产,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经营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逐步国际化;品牌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完全国际化,企业自身逐步转化为品牌管理者和持有人。本文从三次层次分析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演进模式。从外源和内源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同时,本文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法向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运营的我国民营境外投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共回收727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详见文末附件)。旨在从企业基本信息及国际化经营业绩、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对母国及东道国政府的政策诉求及建议三个方面探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具有强烈的国际化意愿,民营企业对海外经营绩效的满意度较高,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但企业管理层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且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在财务金融风险防控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金融、法律等支持平台有待完善。第三部分(第4章)是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本部分结合中国民营企业调研问卷的结果,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并以问卷调研与访谈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企业高管海外经历及内部风险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本文共提出4个假设,即假设1在国际化的低水平和高水平下,企业经营绩效随着国际化程度提升而提升,而在国际化的中等水平上,绩效则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而下降。假设2、3、4是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企业高管海外经历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对国际化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即假设2“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3高管海外经历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4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第四部分(第5-6章)分别对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和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选择2005年至2019年间开展企业国际化的20614个民营企业作为样本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选用OFDI和出口两个指标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衡量国际化程度,采用非线性模型、双门槛门模型、线性模型分别对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验证假设1成立。同时,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假设2、3、4均成立。第五部分(第7章)为结论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受内外两种力量共同驱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经营绩效呈现波动型关联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显着的提升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化的经营绩效;高管海外经历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绩效提升;较好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能够提升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绩效。基于研究结论对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在政府层面,完善投资保护协定等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制度规范和服务体系;全面构建法律、税收等支撑体系;提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形象,降低舆情风险;尽快形成定位科学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品牌形象策略,减少“走出去”的舆情主客观风险。在企业层面,多方合作,降低投资风险;储备人才,建设更加国际化的高管团队;科学管控,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不同国际化策略。

逄嘉宁[4](2020)在《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基于国际投资的视角》文中指出迄今为止,大多数国际金融模型都建立在理性预期范式下。这种范式中的经济主体对复杂经济过程的规律有着超乎其学识、经历、境遇的理性又正确的感知,这显然与现实存在出入。本文认为,国际金融模型应建立在跨文化行为主体(个体、企业及国家)的价值观、感知及文化特质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入地解构文化,分析多层次文化主体对于文化的感知,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资本流动中文化差异对各类投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界定“国家文化”及“资本流动”的概念来划定文章的讨论范围。“文化”本身不仅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宽广架构,更是潜移默化中对人类行为与经济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心理编程。如何在纵横交错的经济、制度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一窥文化差异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成为了本文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不仅要求研究者对文化的概念抽丝剥茧,分离出可以量化的部分,亦需要谨慎地探究文化差异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上不同方向和强度的效用;更要将这些问题与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国际资本流动相结合,并寻找恰当的预测方式及回归模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Hofstede为代表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成果使文化之核心一价值观得到了量化及应用,其效度及普适性也得到了诸多验证。本文将文化价值观维度作为文化差异衡量的主要方式,以国家文化熟悉度、管理者感知文化差异作为辅助,探讨国家文化差异对经济结果的相关性及影响。第三章细述了将国家文化差异纳入经济学模型建立本文国际资本流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主要理论、文化差异对国际资本流动各组成部分影响及传导路径。理论发展部分介绍了经济学中刻画国际商品资本流动的经典理论引的产生背景、发展继承以及适用性;而第二部分则从资本流动的视角着笔,结合文献详述文化差异对不同资本流及资本流动构成的影响。其中传导路径一节主要描述文化对经济结果循序渐进的作用机制,论证文化与金融研究结合的适用性,并结合文献,分层次梳理文化差异对微观企业决策者,到中观企业对外投资,再到宏观国家之间的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所谓“见微知着”,文化最微观、最基本的载体单元是人,行为人通过自身的文化视角感知世界,并依此行事。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谈,从事金融资产跨境转移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决策主体是企业管理者。作为文化及公司行为的载体,管理者基于学习的跨文化经历形成了其对于国家文化差异的独特感知,继而塑造其对于国家文化差异对公司跨境发展意义的管理认知,并成为其制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依据。第四章将董事会跨文化经历作为企业对文化差异感知的代理变量,利用Logit及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企业董事会整体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与公司海外并购持股份额的相关性。公司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业界及学界“谈文化差异色变”的负面刻板印象。在实操过程中,文化差异不仅仅是信息摩擦、潜在交易成本的“罪魁祸首”,亦是促进创新协同,多元化发展的“肱骨之臣”。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开发-探索”视角出发,意图为“积极跨文化研究”进路增添经验证明。本文将中国企业从2005-2018年对60个东道国的对外投资数据汇总为国家层面面板数据,建立单边动态引力模型,以文化差异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址决策的影响为例,基于非参数协方差矩估计及D-K修正标准误,探讨文化距离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及流量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文化距离总体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呈U型的特征,各文化维度对于区位选择影响程度和方向并不一致。进一步的分组结果表明,文化距离的U型效应在中国企业对OECD国家的投资中体现较为明显,而对非OECD国家的投资则呈负相关。在前两章的实证研究中,文化差异影响的效度及稳健性得到了很好的数据支撑。接下来,我们将视域拓展至宏观的国际双边资本流动。受限于数据及方法,将文化差异引入分析模型的进路人迹罕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多种形式的跨国投资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国际资本流的组成,探讨文化差异在不同语境下与各影响因素的互动与耦合。文化差异对于不同资本流动的影响强度各不相同,研究资本双向流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各层次不同经济主体面临的信息摩擦的本质,以及跨国资本市场的构成,而探求文化差异对于双边的整体资本流动构成的影响,以期加深和拓展研究者对文化差异与动态的金融资产跨境配置结构变动的相关性的理解。本文依托跨境资本流量数据,建立了动态面板引力模型,并基于两步的稳健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文化熟悉度对国际直接投资及证券投资的流向及流量具有积极影响,文化距离与国际直接投资呈负相关而与证券投资呈正相关,正式制度对于文化差异对国际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影响具有缓解作用而对证券投资则并不显着,与之相呼应的是,文化距离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非OECD国家较明显,而在OECD国家则不明显;总体而言,文化距离对于国际证券投资对直接投资之比具有正面影响,说明国家对于文化距离遥远的东道国,仍偏向于承诺程度更低的非实物资产投资。最后,基于对以上分析及研究的总结,本文提出了对于未来该领域发展,以及针对目前中国国际化发展阶段的展望。

李燕玉[5](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毛勤晶[6](2020)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伯尔尼协会的数据,仅2018年出口信用保险就支持了全球2.5万亿美元的出口和投资,占全球跨境贸易和服务金额13%。我国是全世界的生产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出口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样意义重大。从1988年中国恢复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以来,高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出口。30年间该制度直接支持出口贸易金额从1989年的1.05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098亿美元1。根据我国2019年17.23万亿的出口额计算,出口信用保险占出口额比重达24.8%,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在我国的实践发展中,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至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八次、连续五年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希望运用这一政策性工具,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2020年2月抗击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不同的中央会议上,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并指出要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然而不同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制度安排均有所差异。上世纪末欧盟内部还出现过出口信用保险部分业务私有化的现象,形成了三大商业保险机构:Coface、Autradius、Euler Hermes。在伯尔尼协会中,商业性机构一度占据85%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份额(Morel,2010)。作为政策属性的重要载体,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各国的具体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国外学者对于该制度的政策性和商业化的选择、模式安排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如:Funatsu,1986;Koning et al,2003;Turguttopbas,2013;Pamela,2016;Koen,2019)。在我国,虽然采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方式,体现出了较强的政策性特点,但同样有商业保险机构涉足相应领域的经营。国内学者对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问题也展开了争鸣和探索(如:赵慧萍、王国军,2006;唐金成等,2010;周玉坤,2019)。前期的研究多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加上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体量、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部分研究假设、研究结论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那么,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内在成因是什么?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中国,政策属性如何实现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当前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内外部的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回答这些问题,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对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通过规范研究,采用政策性金融理论,分析了其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供需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然后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立足我国二元特征的出口贸易,围绕政策性目标的实现,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了相关的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和风险变化,对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提出发展建议。本文的具体内容分为7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包括第一章的导论和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成因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导论。通过实践和理论背景介绍,提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与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目标关系的问题。梳理了既有研究的文献,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对于研究的关键范畴予以界定。梳理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成因的主要理论展开讨论,如市场缺陷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等,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政策性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问题。对于出口信用保险展开理论和实证的全面研究,探讨其政策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以及实现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的实际情况,聚焦该制度的关键政策性目标——促进出口贸易,对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需均衡的展开探讨,做出理论分析,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三章重点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第四章至第六章解决政策性作用机制问题。第三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和全球发展历史,分析在特定贸易环境和发展阶段下,该制度政策性属性的变迁和调整,研究其反映的内在规律。全面梳理总结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研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作用于外贸出口的内在机理。结合全球主要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具体模式,进行了特征事实的对比分析,对于不同模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讨论。第四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从市场均衡角度入手,分析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提出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该险种市场均衡的经济学特点。无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会出现低需求和低供给的均衡状况,无法有效支持出口贸易。从而提出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其政策属性在市场上的作用机制。第五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模型。考虑到国际贸易的风险特殊性,结合前景理论,以政策性目标为导向,构建了一个包括政府、保险公司、出口企业、海外买方在内的国际贸易演化博弈模型。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风险及风险感知的特殊性。通过模型推导,分析政府、政策性保险公司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政策目标,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影响国际贸易买卖双方的交易均衡、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第六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立足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特征事实,对比在不同贸易模式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机制差异,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模型。验证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对于不同贸易模式影响差异,研究该险种在中国发挥政策性价值的特殊性。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特殊环境,探讨出口信用保险对于贸易结构优化的价值和作用。第三部分作为最终的政策建议和展望,回答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和发展的问题。第七章,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结合当前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变化,对于国际贸易中风险变化及企业基于风险需求做了分析,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模式问题和变革展开讨论,结合其政策性和金融性特征,对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做了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主要结论有:1、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是和其承担的风险和功能相关的。出口信用保险具备促进出口贸易的功能,进而能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国际收支平衡。因此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立,政策属性贯穿于发展始终。政策性发挥程度则与不同时期全球的宏观风险和不同国家自身的状况高度相关。逆周期调节作用是其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可以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政策性体现最关键的是促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功能。该功能同时作用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并通过基础功能的实现,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3、出口信用保险没有政府介入时会出现市场均衡悖论,不利于实现对于出口促进的政策目标。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说明,要更好的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与海外买方达成贸易均衡,需要保险机构同时提高赔偿水平和降低保险费率。政府的必要参与才能更好实现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4、中国出口贸易具有二元特征,出口信用保险的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在一般贸易下体现更加明显。在样本期间,通过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每增加1亿元,平均将影响各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1%,影响各省总出口额增长8.3%,而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仅6.4%而且并不显着。说明如果准确区分贸易模式,出口信用保险的边际影响会上升45.6%。同时这种影响具有的门槛效应特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本文以问题导向和实证分析为基础,开展了具有一定探索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主要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政策性金融理论、风险感知理论,系统性地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前人的研究侧重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某一方面,且较少涉及其政策属性问题。当前研究的主线围绕政策属性,从政策性成因、属性、功能、作用机制和目标实现不同角度,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聚焦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两个关键问题:风险的特殊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对于风险层面,研究了出口贸易中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特殊属性,及其带来的出口企业风险感知问题,阐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特殊需求。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进行了系统梳理,分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将功能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三类。结合成因,进一步研究了作用机制和政策性成效。从促进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两个领域,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在内容的系统性上有一定的创新。2、用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国际贸易均衡的改善作用。首次将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引入到出口信用保险研究中。构建了政府、保险公司参与下,出口企业和海外买方国际贸易均衡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出口企业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感知情况,探讨了海外买方的违约对于贸易达成的影响。研究了基于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出口信用保险对国际贸易演化均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3、结合中国出口贸易中二元特征,拓展了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研究领域,区分不同贸易模式内在作用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本文在讨论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拉动作用时,首次区分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从理论和经验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不同贸易模式传导作用机制的差异问题,拓展了研究领域。并基于中国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同样为政府制定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价值,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1、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研究涉及政策性金融、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本文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由于作者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水平有限,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和研究仍不够深入。2、本文虽然尝试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但在变量选取、模型构建方面,受到数据来源制约仍不够深入,缺乏跨国对比,科学性和完备性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相信随着未来数据的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将更为准确,解释能力和参考价值将进一步提高。

李俊成[7](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融资、海外投资与财务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强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扩大世界总需求,推动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秋在出访相关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复兴“丝绸之路”时代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精神,力求突破现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流安排,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均衡发展,被视为是国际发展合作的新范式。近7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现实,丰硕成果惠及全球。在政策沟通方面,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发展战略对接形成势头,各国政策协调日益增强;在设施联通方面,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得以实施,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在贸易畅通方面,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或升级了自由贸易协定、经贸合作协定,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在资金融通方面,多元资金供给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已初具规模,并开始切实发挥实际作用;在民心相通方面,人文合作项目百花齐放,亮点纷呈。“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对中国及沿线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良好的政策沟通改善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双边关系,为沿线各国经贸合作的开展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础;同时,政策沟通下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弥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发达的互联互通网络使得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活动的成本大幅降低,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再者,贸易畅通下的便利化安排已开始发挥积极成效,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相互市场开放不断扩大,贸易便利化水平显着提高,便捷、稳定、友好的贸易环境让各国企业充分受益。同时,包括国内政策性银行、新兴多边金融机构、大型商业银行、社会资本等在内的多层次融资主体已经形成各具特点和优势的融资模式,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各类经贸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灵活的资金保障。最后,中国同沿线各国在民心相通下广泛开展的各类人文交流活动,拉近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间的文化距离,有效减少了国际经贸活动中的隔阂与摩擦,在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发挥着“润滑剂”、“稳定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行为及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背景与基础;而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所采取的对策、所获得的绩效,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贸合作的后续走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从谋篇布局“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工笔画”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深入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的微观影响,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融资、投资及收益问题,是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就微观企业的运行而言,能否通过合适的渠道、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是企业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基础前提;而在众多投资机会中,准确判断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出最利于企业价值实现的投资决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最终,企业在融资决策、投资决策下所取得的财务绩效,将直接反映出企业对资金调配、资产配置的综合成效。遵循以上逻辑,本文将2013年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准自然实验,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投融资及财务绩效”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的微观影响。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导论,包含研究背景、研究框架和主要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对与企业投融资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梳理和回顾,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宏微观经济运行及绩效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予以总结。第三-五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其中,第三章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过往研究在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时,大多延用了“政府之手”影响信贷资源配置的思路,着重考察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的角色,具有行政干预的强制性特征和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而无法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包容、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鲜明特征。与过往研究所不同,该章首次基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财务状况”等视角,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信贷融资的市场机制,接着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检验,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最后还进行了扩展分析,即考察“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融资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打开“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融资的黑箱,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揭示“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内涵。第四章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受限于微观数据的可获得性,当前针对企业海外投资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微观企业海外投资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有别于过往研究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关注,该章首次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微观机制,然后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微观证据,也进一步明晰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海外投资间的因果关系。第五章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在资源红利、人口红利、技术红利正逐步消耗殆尽的当下,传统利润来源的可挖掘空间也在缩小。为此,企业开始面向生产资料领域、生产技术领域、流通领域之外的新领域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即“第四利润源”。而“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摩擦与不必要的交易耗费,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形成新的利润源泉。该章首次基于企业“第四利润源”视角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财务绩效间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该章的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改善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机制,也为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最后,在第六章中,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着扩大了相关企业的信贷融资规模,而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改善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企业信贷融资的重要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比于非重点省份和内向型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增进效应在重点省份和外向型节点城市中更为突出;在重点合作产业中,“一带一路”倡议的融资促进作用集中表现在富余产能产业和商贸服务产业中,且对商贸服务产业的融资增进效应最为显着,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对非重点合作产业的融资亦存在增进效应;相比于小型企业及成长期与衰退期企业,“一带一路”倡议显着扩大了大型企业和成熟期企业的信贷融资规模,且“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增进作用不存在所有制歧视。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有效降低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与融资交易成本。(2)“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着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海外投资,而提高企业受到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力度及降低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企业的海外投资的重要渠道。“一带一路”倡议的海外投资增进效应存在异质性。“一带一路”倡议显着促进了企业的绿地投资,同时对企业的跨国并购亦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相比于非重点省份和内向型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增进效应在重点省份、外向型节点城市中更为突出;相比于成熟期企业,“一带一路”倡议的海外投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中;“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增进作用不存在所有制歧视,但就国企的隶属层级而言,“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促进了央企的海外投资。(3)“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着改善了相关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在控制传统利润源及其他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变量后,“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利润率的增进效应依旧显着,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确可以为我国企业营造出“第四利润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降低企业在销售环节、获取金融服务环节的交易成本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企业利润率提升的重要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比于非重点省份和外向型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利润率水平的促进效应在重点省份、内向型节点城市中更为突出;相比于非重点合作产业,“一带一路”倡议对重点合作产业的利润率促进作用更大;且在重点合作产业中,“一带一路”倡议更能够促进富余产能产业利润水平的提升;相比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一带一路”倡议的利润率增进效应集中体现在衰退期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利润率的增进作用不存在所有制歧视,但就国企的隶属层级而言,“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促进了央企利润率的提升。

湛杨灏[8](2020)在《多元网络嵌入对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两大重点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下,中国海外投资已步入提速增质新阶段。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8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6.4%,仅次于美国和荷兰。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同比减少29%,连续三年下滑的大环境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对外投资流量仍达1430.4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持续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与此同时,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海外子公司逐渐发展为全球创新者,成为跨国企业国际扩张过程中的新引擎。据商务部统计,2018年超2.7万家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4.3万家,遍布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但盲目通过对外投资“做大做强”,忽视市场规则和竞争规律,我国海外子公司面临的生存风险触目惊心,大量海外子公司没能“走下去”,更无法“走上去”。因此,海外子公司的生存已经成为一个我国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基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LLL理论认为,企业通过与外部网络连接开辟新知识来源,并对外部资源进行获取,最终获得动态能力和收益递增。所以,通过网络嵌入获取内外部战略资源和先进知识,是解决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难题、提升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多从企业特征、产业层面或者东道国制度等方面考虑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海外子公司生存能力的影响,尚未有研究从多元网络嵌入视角出发对缺乏所有权优势的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生存进行解释。尽管部分文献从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考虑单一维度的网络嵌入(本土网络或海外网络)的作用,但缺乏从不同层次网络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优化全球网络配置角度对海外子公司生存影响的考虑,且忽略了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海外子公司生存能力与全球网络之间的动态演化机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海外子公司所嵌入的不同地理区域网络(母国、东道国和全球网络),将网络嵌入性作为决定海外子公司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解释不同层次的网络嵌入行为对海外子公司生存产生的差异化效应,刻画多元网络嵌入的动态交互机制对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探究网络情境下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因素与行为特点,补充社会网络理论与国际商务理论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缺口。其次,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作为全球网络经济新形势下的早期适应者,充分利用了随着全球经济网络化形态而形成的联系、杠杆和套利的新机会,逐渐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纵观中国海外子公司发展实践,越来越多的海外子公司借助母国网络获得潜在战略优势,逐渐融入全球网络获取海外资源与核心知识,成功立足于国际市场,例如海尔、上建集团等,但仍有大量海外子公司未能成功生存下来,如首钢秘鲁铁矿子公司未能融入东道国网络而导致频频发生罢工问题、上汽借助母国网络优势收购韩国双龙却在5年后宣告破产等。那么,同样通过网络嵌入进行海外投资,为何结果迥异?不同网络嵌入在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进行不同网络资源的配置才能获取最优生存绩效的效果?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从网络嵌入的地理属性和可转移性两个方面创建并实证检验“海外子公司生存决定论”的理论框架。在网络嵌入的地理属性方面,本文结合海外子公司所嵌入网络地理边界的拓展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提出多元网络嵌入的概念,即母国网络嵌入、东道国网络嵌入和全球网络嵌入,分析检验其在海外子公司生存中的影响机制。在网络嵌入的可转移性方面,本文结合中国特有的海外投资情境,考察不同网络嵌入之间的动态交互机制及其对海外子公司生存的作用。同时,本文将企业微观要素——政府参与和产业中观要素——产业时钟速度纳入统一研究框架,讨论行业和企业异质性在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之间的作用机理,也反映了在中国情境下形成的多元网络嵌入优势的特点。因此,本文以网络嵌入性理论为基础开展系统性的三个子研究:第一,分析和检验母国网络嵌入、东道国网络嵌入和全球网络嵌入对中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以及基于不同网络嵌入依赖对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差异化效果,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海外子公司所嵌入的多元网络与其生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二是不同网络嵌入的程度在影响我国海外子公司的生存能力上有何差异?第二,考察母国网络嵌入、东道国网络嵌入和全球网络嵌入之间的动态交互机制对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作用效果,重点解决多元网络嵌入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替代、互补或不明显),且这一关系如何影响我国海外子公司的生存?第三,检验行业异质性和企业异质性对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的调节作用,重点回答行业和企业异质性能否对海外子公司的生存产生积极影响以及其是否能够成为支撑中国海外子公司走上去走得稳的有力保障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实证分析母国、东道国和全球网络嵌入对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母国、东道国和全球网络嵌入均能提升海外子公司的生存能力,且处于东道国网络依赖的子公司生存状况明显最优。地理临近性和文化同源性增强了母国网络成员的信任和资源承诺,促进知识重组、融合和优化。东道国网络嵌入能够有效探索和开发战略性资源和知识,捕获竞争性信息和机会,获取市场合法性,提高国际市场的地位与话语权。海外子公司通过嵌入全球网络寻求最新技术知识和市场机会,利用国家边界内外的战略组织资源和知识来克服外来者劣势,为其生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此外,海外子公司身处东道国市场的经营一线,其生存所需的众多资源、知识及能力的创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东道国网络。但过度依赖母国网络促使区域绑定型企业特定优势的发展,且合作伙伴之间难以继续提供异质性知识,形成低端锁定和路径依赖,而全球网络的结构复杂性和规模庞大性导致其治理难度与风险也更高,尤其是我国海外子公司作为国际化扩张的后发者,普遍缺乏全球网络的基础和治理网络的能力,这也是制约其生存与成长的主要原因。(2)实证分析母国、东道国和全球网络嵌入之间的交互机制对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母国和东道国网络嵌入的交互作用、东道国和全球网络嵌入的交互作用对我国海外子公司的生存具有替代效应,但母国和全球网络嵌入的交互作用对生存的影响不显着。地理和认知的的临近性有助于母国网络的嵌入,但其提供的海外生存经验、低成本价值创造方式、抱团式跟随投资能力以及适应复杂制度环境等独特网络资源,易遭受东道国的严格审查和准入排斥,加之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严重阻碍了其嵌入东道国网络。这种不平衡的网络嵌入关系易形成锁定式的网络交互,导致路径依赖惯性和动态保守主义,形成海外子公司生存过程中的嵌入性悖论,呈现出替代效应。东道国网络内部丰富的局域连接推动了利用式的互动学习,这一合作黏性限制了依赖于探索式学习的全球网络,加之全球网络稀疏的桥连接虽维系了网络成员适度的信息资源交换,但这种微弱的外部连接不足以整合海外子公司生存过程中两种网络嵌入机制间的悖论关系,呈现出替代效应。(3)实证分析行业和企业异质性对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的调节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第一,产业时钟速度正向调节母国、东道国和全球网络嵌入与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关系,且调节效应在处于东道国网络依赖性中国海外子公司生存中发挥最优。对缺乏所有权优势的中国海外子公司而言,海外投资的预期目标更多在于获取海外的战略资产,因此更倾向进入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快速时钟产业,这不仅代表了海外子公司进行国际扩张的机会,而且强调了通过东道国网络嵌入来有效提高海外子公司生存能力的重要性。第二,政府参与程度正向调节母国和东道国网络嵌入与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关系,但对全球网络嵌入的调节效应不显着,且调节效应在处于东道国网络依赖性中国海外子公司生存中发挥最优。较高程度的政府参与意味着拥有政府和融资平台所提供资源的优先使用权和政策制度支持,从而形成强连接的母国网络嵌入优势和微弱稀疏的全球网络嵌入性,而且强调了东道国网络嵌入在提高海外子公司生存能力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网络嵌入的地理属性和可转移性为切入点,通过实证检验母国网络嵌入、东道国网络嵌入和全球网络嵌入对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深入挖掘多元网络嵌入是否能够弥补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所不具备的所有权优势,形成影响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多元网络优势。本文基于中国情境下的多元网络嵌入性影响海外子公司生存的传导机制,从不同层次网络资源的可转移性的角度考虑多元网络嵌入在海外子公司生存中的作用机理,对于突破传统海外子公司生存理论的边界,形成影响缺乏经典所有权优势的中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以网络资源获取、多元网络嵌入为核心的网络优势决定论的新体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网络嵌入性作为决定海外子公司行为和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多元网络嵌入层面出发对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生存进行解释,突破传统理论框架下由企业内部的资源、管理以及外部环境所决定的生存绩效模式,对中国海外子公司构建多元网络嵌入实现海外生存优势的全新机制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证检验,系统诠释了中国海外子公司如何通过多元网络嵌入性提升海外生存能力的全新机制,弥补了社会网络理论与企业生存理论相结合的理论空白。第二,本文基于网络动态性视角,考察母国网络嵌入、东道国网络嵌入和全球网络嵌入之间的动态演化机制对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从不同层次网络嵌入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优化全球网络配置角度对海外子公司的生存进行考虑,揭示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的网络嵌入演化特征、演化路径及演化机理,为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在全球市场如何克服“外来者劣势”、培养持续性竞争优势提供有效解释。此外,为了拓展检验发达国家海外子公司网络嵌入理论的适用性,本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为研究对象,运用K-M生存函数估计和Cox生存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多元网络嵌入与中国海外子公司生存之间的动态演化机制与传导机制,不仅补充了现有网络理论研究对新兴经济体海外子公司国际化过程中如何配置不同层次的网络资源以提高生存能力关注缺失的文献缺口,而且有助于中国海外子公司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式,突破海外生存困境,提升跨国投资成功率,同时也对新兴经济体企业海外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三,基于国家——产业——企业跨层次研究框架,构建多元网络嵌入对海外子公司生存影响的逻辑、路径和理论。将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研究从单一静态的孤立关系,拓展为突破企业组织边界的全球网络嵌入行为,提炼中国海外子公司从网络边缘跃迁至中心的跨越式成长路径的独特规律,为我国构建海外投资网络优势、提升企业海外生存能力的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实证结果在理论推进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具有创新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母国网络嵌入、东道国网络嵌入和全球网络嵌入均有助于提高我国海外子公司的生存能力,且处于东道国网络依赖的海外子公司能够有效获取战略性东道国市场资源,克服我国快速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外来者与规模方面的“双重劣势”,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中持续生存。其次,通过考察不同网络嵌入的动态交互机制,全面深入的剖析不同关系网络交互耦合机制,为政府指导海外子公司如何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提供了政策参考。最后,基于行业和企业异质性对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关系的调节效果进行检验,从微观和中观层次的影响因素的新视角进一步拓展并丰富了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研究,且为政府推进“明确方向、分类指导”的中国海外投资战略布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董少明[9](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李欠强[10](2020)在《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母国制度解释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走出去”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加速国际化步伐,通过在海外开展研发投资活动,充分利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创新资源,正逐步从研发全球化的“外围地带”变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活动者,同时关于海外研发投资的研究焦点也逐渐从欧美发达国家情境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国家情境。基于这个研究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回顾与评价国内外已有文献,提出以下三个递进的研究问题:(1)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母国制度解释:中国母国制度因素会如何影响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2)海外研发投资究竟能否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3)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关系如何?为了回答上述三个递进的研究问题,本文设计了以下三个子研究进行探讨,具体如下:(1)子研究一主要应用制度理论,整合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了区域层面的正式、非正式制度与企业层面的政治关联影响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大样本面板数据的Probit、Tobit模型以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首先,中国的区域市场化制度质量会显着促进企业的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区域企业家创新精神显着促进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区域企业家创业精神虽不会影响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但会对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强度产生积极影响;企业的政治关联会显着促进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其次,企业的政治关联与区域制度的联合交互作用会对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产生消极影响,即企业政治关联与区域市场化制度质量的交互作用消极影响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区域企业家创业精神与政治关联的交互作用对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有着消极影响;区域企业家创新精神与政治关联的交互作用对海外研发投资倾向与强度有着消极影响。(2)在子研究二中,针对当前关于海外研发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不一致结论,本文从知识基础观与组织学习等多个理论视角分析了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机理,同时从制度理论、经济地理等多个理论视角分析了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消极影响机理。并通过中国制造业大样本面板数据的计数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来看,相对于没有开展海外研发投资的企业,开展海外研发投资确实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是有着显着提升作用。(3)子研究三则在子研究二的基础上,从制度理论、知识基础观、经济地理、交易成本、信息处理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分析揭示了海外研发投资广度、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机理,同时引入企业吸收能力、投资区位组合和制度距离三个因素对海外研发投资广度、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的调节效应,并通过中国制造业大样本面板数据的计数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海外研发投资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即海外研发投资广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一个阈值,当海外研发投资广度小于该值时,随着广度的增加,企业边际创新绩效是提升的,当超过该阈值时,企业边际创新绩效是下降的。其次,海外研发投资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U型曲线关系,即海外研发投资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也存在一个阈值,当海外研发投资强度小于该值时,随着强度的增加,企业边际创新绩效是下降的,当超过该阈值时,企业边际创新绩效开始提升。第三,企业吸收能力、投资区位组合对海外研发投资广度、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非线性关系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制度(正式制度与文化)距离对海外研发投资广度、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非线性关系有着消极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国际商务与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首先,拓展了制度理论的应用情境,为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前因解释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第二,从广度与强度两个维度界定了企业海外研发投资活动,并实证检验了这两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关系,深化了海外研发投资的内涵,并拓展其结果的研究。第三,引入企业吸收能力、投资区位组合和制度距离三个因素在海外研发投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影响分析,更好地识别了海外研发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制条件。同时本研究可以在实践上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构建促进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制度环境提供借鉴意义,为企业高管从多角度权衡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分散程度与规模,制定合理的海外研发投资战略提供指导。

二、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资源基础观
        2.1.3 知识基础观
        2.1.4 制度理论
        2.1.5 网络嵌入理论
        2.1.6 理论基础小结
    2.2 海外研发投资研究综述
        2.2.1 海外研发概念界定
        2.2.2 海外研发投资动机及动态演进
        2.2.3 海外研发投资组合及测量指标
        2.2.4 海外研发组织形式及演进路径
    2.3 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3.1 创新绩效概念界定
        2.3.2 创新绩效测算指标
    2.4 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2.4.1 海外研发投资影响创新绩效机理研究
        2.4.2 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2.4.3 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
    2.5 研究评述与小结
第3章 我国海外研发投资现状与组合结构
    3.1 我国海外研发投资现状
        3.1.1 海外研发投资时间进程
        3.1.2 海外研发投资规模
        3.1.3 海外研发投资行业分布
        3.1.4 海外研发投资国别地区分布
        3.1.5 海外研发投资国内区域分布
        3.1.6 海外研发投资主体发展变化
        3.1.7 现状评述与小结
    3.2 我国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
        3.2.1 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
        3.2.1.1 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低
        3.2.1.2 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低
        3.2.1.3 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高
        3.2.1.4 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高
        3.2.2 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布局演进
        3.2.2.1 萌芽阶段: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低
        3.2.2.2 起步阶段: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低
        3.2.2.3 发展阶段: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高
        3.2.2.4 成熟阶段: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高
        3.2.3 理论评述与小结
第四章 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母公司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母公司创新绩效
        4.2.1.1 海外研发深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
        4.2.1.2 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
        4.2.2 动态能力的调节效应
        4.2.2.1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4.2.2.2 适应能力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4.3.1 研究样本与数据
        4.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4.3.3 研究方法与模型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4.3 稳健性检验
        4.4.4 内生性检验
    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匹配视角下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母公司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5.2.1 海外研发深度-海外研发广度及其匹配情况
        5.2.2 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指标选择与变量定义
        5.3.3 模型设定与分析技术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4.4 内生性检验
    5.5 研究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组态视角下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母公司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6.2.1 海外研发投资水平
        6.2.2 组织学习能力
        6.2.3 异质性资源
        6.2.4 国际化经验
        6.2.5 理论框架小结
    6.3 研究方法与样本
        6.3.1 研究方法
        6.3.2 数据来源
        6.3.3 变量定义
    6.4 实证分析
        6.4.1 变量赋值
        6.4.2 必要性分析
        6.4.3 充分性分析
        6.4.4 稳健性检验
    6.5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2.1 企业层面管理启示
        7.2.2 政府层面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国际化的界定
        2.1.2 企业经营绩效的界定
    2.2 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2.2.2 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广度及综合测量指标体系
        2.2.3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2.4 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相关关系
        2.2.5 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
    3.1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演进模式
        3.1.1 “产品国际化”发展模式
        3.1.2 “产品国际化”加速发展
        3.1.3 “产品国际化”模式与“经营国际化”模式共同发展
        3.1.4 “经营国际化”加速发展
        3.1.5 “品牌国际化”模式逐步兴起
    3.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驱动因素
        3.2.1 外源性驱动因素
        3.2.2 内源性驱动因素
    3.3 对超过700 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
        3.3.1 问卷调查及调研访谈工作基本情况
        3.3.2 问卷调查及调研访谈主要结论
    3.4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阻力的进一步探析
        3.4.1 投资保护协定等顶层设计需进一步完善
        3.4.2 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3.4.3 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需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3.4.4 文化差异导致民营企业国际化管理和东道国社区融合方面存在困难
        3.4.5 金融、法律等国际化服务支持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4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1 企业国际化影响绩效的理论分析
        4.1.2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
        4.2.1 “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2 高管海外经历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 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构建
        5.1.1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N型关系的模型构建
        5.1.2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关系的双门槛模型构建
        5.1.3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与绩效关系的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5.3 实证结果
        5.3.1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N型关系的实证结果
        5.3.2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关系双门槛模型实证结果
        5.3.3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结果
6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经营绩效影响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1.1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1.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1.3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6.2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2.1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2.3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6.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3.1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3.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受内外两种力量共同驱动
        7.1.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仍面临风险与挑战
        7.1.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呈N型相关关系
        7.1.4 “一带一路”倡议显着提升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国际化的经营绩效
        7.1.5 高管海外经历促进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绩效提升
        7.1.6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能够促进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绩效提升
    7.2 对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7.2.1 对政府有关部们的建议
        7.2.2 对企业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实地调研受访者名单
附录 B:调查问卷样本
附录 C:调研访谈提纲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基于国际投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背景
    1.2 主要概念与数据来源
        1.2.1 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
        1.2.2 国家文化的概念
        1.2.3 主要数据来源
    1.3 文献综述
        1.3.1 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3.2 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1.3.3 文献评述与研究启示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化差异研究与金融学的互动与耦合
    2.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的内涵与演化
        2.1.1 文化的前因:定义与内涵
        2.1.2 文化的现状:演化和稳定
        2.1.3 文化的后果:趋同和逐异
    2.2 金融学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差异研究
        2.2.1 传统金融学理论的不足与改进
        2.2.2 文化研究的视角
        2.2.3 文化与金融学研究
    2.3 国家文化差异的度量
        2.3.1 国家文化价值观维度
        2.3.2 国家文化距离指数
    2.4 国家文件差异在不同层面的应用
        2.4.1 宏观层面:国家
        2.4.2 中观层面:跨国企业
        2.4.3 微观层面:企业决策者
第3章 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力模型
        3.1.1 国际资本流动的“推力”与“拉力”
        3.1.2 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力模型”
    3.2 国家文化差异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传导路径
        3.2.1 从管理者到企业
        3.2.2 从企业到国家
        3.2.3 从国家到国际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文化差异与企业对外投资持股决策
    4.1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概况与特征
    4.2 管理者文化差异认知的形成
    4.3 企业海外投资持股策略的形成
    4.4 管理者文化差异认知对企业并购持股策略影响的实证研究
        4.4.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文化差异与国家对外投资的流量
    5.1 中国海外股权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5.2 基于中国企业数据的国际投资的区位选择
        5.2.1 文化差异对国际投资的区位选择的理论分析
        5.2.2 以中国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的必要性
    5.3 国家文化差异U型效应的理论基础
        5.3.1 基于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的回归分析
        5.3.2 “开发-探索”视角下的积极文化差异观
        5.3.3 多维度文化价值观差异的效应
    5.4 国家文化差异U型效应的实证检验
        5.4.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4.2 稳健性分析及U型关系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双边资本流动
    6.1 国家文化差异与双边国际投资流动
    6.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6.3 国家文化差异与双边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6.3.1 基于FGLS回归的实证分析
        6.3.2 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的实证分析
    6.4 文化差异对双边国际证券投资流动影响的实证检验
    6.5 文化差异对双边国际资本流动构成影响的实证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出口信用保险与全球国际贸易发展
        1.1.2 出口信用保险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1.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路线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1.5 本章小结
2.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
        2.1.2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特点
        2.1.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
        2.1.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属性特征
        2.1.5 政策性与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的辨析
    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成因的理论
        2.2.1 市场缺陷理论
        2.2.2 风险感知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政策工具理论
        2.2.5 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
    2.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
        2.3.1 新要素禀赋理论
        2.3.2 异质性企业理论
        2.3.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3.4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理论综合分析
        2.4.1 风险的特殊性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
        2.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体现为支持出口贸易
        2.4.3 国际规则是政策性方式的制度保障和财务约束
    2.5 本章小结
3.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
    3.1 全球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3.1.1 萌芽期:商业化经营,金融属性明显
        3.1.2 起步期:政府积极参与,政策属性凸显
        3.1.3 发展期:政策属性与金融属性有机融合
        3.1.4 调整期:全球金融危机后政策属性强化
    3.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3.2.1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
        3.2.2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履职成效
        3.2.3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政策性特征
    3.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的趋势特点
        3.3.1 政策性贯穿信用保险发展各个阶段
        3.3.2 政策性发挥与风险状况高度相关
        3.3.3 逆周期调节机制是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
    3.4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与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
        3.4.1 政策性金融视角的功能分析
        3.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分析
        3.4.3 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与功能框架
        3.4.4 空间逆向调节机制和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拓展
    3.5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3.5.1 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3.5.2 不同模式下的政府角色
        3.5.3 伯尔尼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3.5.4 国际信用保证保险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3.6 政策性模式选择的结论与启示
        3.6.1 经营模式选择与政策目标实现
        3.6.2 经营模式选择与国家国情
        3.6.3 欧盟商业化模式的特殊成因
    3.7 本章小结
4.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
    4.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4.1.1 风险感知与保险需求
        4.1.2 企业的保险需求
        4.1.3 认知偏差与企业保险需求
        4.1.4 出口贸易中的企业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4.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供给
        4.2.1 风险评估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
        4.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目标
        4.2.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产品及服务
        4.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特点
        4.2.5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规模经济
    4.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求与出口贸易的经济视角
        4.3.1 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和政策价值
        4.3.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外部性与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4.3.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4.3.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福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5.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假设
        5.1.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
        5.1.2 模型假设
    5.2 模型构建和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模型求解
        5.2.3 模型结果
    5.3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5.3.1 政府的角色
        5.3.2 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应对
        5.3.3 企业的风险应对
    5.4 本章小结
6.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
    6.1 政策性目标和中国特点
        6.1.1 我国政策性目标的特殊性
        6.1.2 中国二元贸易结构特征的研究
    6.2 假设、变量与模型构建
        6.2.1 政策性功能的作用机制和假设
        6.2.2 变量选取
        6.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4 计量模型构建
    6.3 实证检验及分析
        6.3.1 基本模型和考虑内生性以后的模型
        6.3.2 门槛效应模型:保费作为门槛
        6.3.3 门槛效应模型:赔付率作为门槛
        6.3.4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
    7.1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7.1.1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强化
        7.1.2 反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7.1.3 全球贸易的规则面临冲击和挑战
    7.2 国际贸易的风险变化
        7.2.1 政治、金融风险的贸易传导加速
        7.2.2 战争风险威胁仍然较大
        7.2.3 突发事件影响国际贸易风险
        7.2.4 风险源众多,风险网状交织传导
        7.2.5 企业的风险感知变化和风险管理需求
    7.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模式的问题和变革
        7.3.1 政策性模式的问题
        7.3.2 政策性与商业性模式的关系
        7.3.3 政策性模式的变革
    7.4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与发展建议
        7.4.1 政策性与金融性的协调平衡
        7.4.2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
        7.4.3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建议
    7.5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融资、海外投资与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投融资及财务绩效的理论依据
    2.2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宏观经济的相关文献
    2.3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微观经济的相关文献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融资
    3.1 引言
    3.2 “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机制分析
    3.3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融资的研究设计
    3.4 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
    3.5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海外投资
    4.1 引言
    4.2 “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机制分析
    4.3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研究设计
    4.4 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
    4.5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实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财务绩效
    5.1 引言
    5.2 “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
    5.3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设计
    5.4 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
    5.5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附表B:“一带一路”节点城市
    附表C:“一带一路”重点合作产业
致谢

(8)多元网络嵌入对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海外子公司生存
        1.2.2 多元网络嵌入
        1.2.3 行业异质性
        1.2.4 企业异质性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内容安排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研究综述
        2.1.1 企业内部因素与海外子公司生存关系研究
        2.1.2 外部环境因素与海外子公司生存关系研究
        2.1.3 文献评述
    2.2 网络嵌入性与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理论
        2.2.1 网络嵌入性理论
        2.2.2 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关系的理论基础
    2.3 网络嵌入性影响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的经验研究回顾
        2.3.1 母国网络嵌入影响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经验研究
        2.3.2 东道国网络嵌入影响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经验研究
        2.3.3 全球网络嵌入影响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经验研究
        2.3.4 不同网络嵌入之间关系影响海外子公司生存的经验研究
        2.3.5 行业异质性影响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关系的经验研究
        2.3.6 企业异质性影响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关系的经验研究
        2.3.7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多元网络嵌入对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分析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1 母国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
        3.1.2 东道国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
        3.1.3 全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
        3.1.4 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之间关系的差异性
    3.2 研究设计
        3.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2.2 模型设计
        3.2.3 变量定义
    3.3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3.3.1 描述性统计
        3.3.2 相关性检验
        3.3.3 中国海外子公司的生存分析
        3.3.4 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实证分析
        3.3.5 基于网络依赖性的分组分析
        3.3.6 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多元网络嵌入的交互机制对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母国网络嵌入与东道国网络嵌入的交互作用
        4.1.2 母国网络嵌入与全球网络嵌入的交互作用
        4.1.3 东道国网络嵌入与全球网络嵌入的交互作用
    4.2 研究设计
    4.3 多元网络嵌入的交互机制的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4.3.1 交互机制的实证分析
        4.3.2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业和企业异质性对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行业异质性对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
        5.1.2 企业异质性与对多元网络嵌入与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
    5.2 研究设计
        5.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2.2 变量定义
    5.3 基于调节机制的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检验
        5.3.3 行业异质性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5.3.4 企业异质性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5.3.5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研究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母国制度解释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样本文献说明
    2.2 研究程序
    2.3 文献分析与评价
        2.3.1 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2.3.2 期刊分布
        2.3.3 主要贡献作者评价
        2.3.4 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
        2.3.5 关键词共词网络分析
    2.4 主要研究主题与理论基础
        2.4.1 海外研发投资战略:动机与驱动因素、区位和进入模式
        2.4.2 海外研发投资与企业成长:资源/知识与海外组织学习
        2.4.3 海外研发投资的组织:结构、网络及其演化
        2.4.4 海外研发投资的结果:创新绩效、财务绩效与生产率等
        2.4.5 制度理论在海外研发投资研究中的应用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子研究一:母国区域制度、政治关联与企业海外研发投资
    3.1 引言与相关研究评述
    3.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2.1 制度理论
        3.2.2 区域市场化制度与企业海外研发投资
        3.2.3 区域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海外研发投资
        3.2.4 政治关联与企业海外研发投资
        3.2.5 区域市场化制度、政治关联的交互作用与企业海外研发投资
    3.3 研究设计
        3.3.1 样本说明
        3.3.2 模型设定
        3.3.3 变量定义与测量
    3.4 实证结果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矩阵
        3.4.2 回归结果分析
        3.4.3 稳健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子研究二:海外研发投资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了么?
    4.1 引言
    4.2 海外研发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的机理分析
        4.2.1 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
        4.2.2 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消极影响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说明
        4.3.2 模型设定
        4.3.3 变量定义与测量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矩阵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4.3 倾向得分匹配(PSM)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子研究三:海外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5.1 引言
    5.2 理论与研究假设
        5.2.1 海外研发投资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
        5.2.2 海外研发投资强度与创新绩效
        5.2.3 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5.2.4 投资区位组合的调节作用
        5.2.5 制度距离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说明
        5.3.2 模型设定
        5.3.3 变量定义与测量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矩阵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 王圣君. 东华大学, 2021(01)
  • [3]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D]. 刘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4]国家文化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 ——基于国际投资的视角[D]. 逄嘉宁. 吉林大学, 2020(03)
  • [5]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6]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D]. 毛勤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融资、海外投资与财务绩效研究[D]. 李俊成.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8]多元网络嵌入对我国海外子公司生存的影响研究[D]. 湛杨灏.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10]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母国制度解释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欠强.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