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系统调整方法分析

集中供热系统调整方法分析

一、集中供暖系统调节方法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征[1](2021)在《基于热量控制法在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在集中供暖系统中,多采用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运行调节方法,传统的调节方法简单、实用,但多依靠经验数据运行,缺乏融合能耗、效率、效果等关联指标的精细量化及联合评估检验的管控理念,且存在因供暖面积、用户建筑类型、区域调控手段改变等因素变化而造成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方法的匹配度偏离问题。为进一步优化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方法,提升运行管控水平,基于热计量技术、供暖系统的热惯性以及气候补偿技术发展经验,提出按热量供暖的集中供暖运行调节方法,即"热量控制法"。同时,以某大型机场集中供暖系统为例,介绍热量控制法在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中的应用实践,总结"基于热量控制理念的运行调节方法",论述热量控制法的优势与实用性,同时提出热量控制法的在运行调节中的进一步挖潜空间,对于逐步提升优化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

万静[2](2021)在《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蓄热水箱容量配置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太阳能供暖系统从规模上主要分为两种:单体建筑太阳能供暖系统和集中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前者是一户一套系统,各用户间无法互相借力,需蓄热设备与辅助热源配合保证其供热稳定性。后者为了提高系统整体太阳保证率,所需集热场及集中蓄热水罐占地面积较大,因此不适用于无空旷场地的城镇。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结合了这两种系统的特点,其将散布于城镇所有建筑的屋顶满铺太阳能集热器,当其中部分建筑在满足自身热需求后仍产生热盈余时,将这些热盈余汇入管网中供给系统中其他用户使用。因此系统特点是在降低集热用地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屋顶集热,使各用户间相互借力,尽可能的提高系统太阳能保证率。由于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用户既是热源也是热消费者,其与管网双向换热的热平衡状态已与传统系统中的用户从管网单向取热热平衡状态不同,且其用户处集热器面积设计也不再根据用户负荷确定,而是在考虑用户相互借力的基础上设计集热器面积,因此将原有根据负荷设计集热器面积再设计蓄热水箱容积的方法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不合理。对于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的蓄热系统,既需要设置用户蓄热体调节用户自身热盈亏,也需要设置集中蓄热体调控管网总热盈余。因此为了系统高效运行,本研究提出新的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中两类蓄热体容量的配置设计方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对系统热力过程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在前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TRNSYS软件中构建系统仿真模型所采用的模块,并对各模块之间的搭建及系统运行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后续分布式系统蓄热容量配置优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中的用户蓄热水箱及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变化对系统热性能及经济性影响进行分析,为后续建立蓄热系统配置优化模型做准备。然后,根据前述影响分析结果确立蓄热系统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以蓄热系统各部分蓄热容积为优化变量,选用Hooke-Jeeves优化算法建立蓄热系统优化模型,并以西宁市某小区为案例进行蓄热系统优化。研究最后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仅用户蓄热模式、仅集中蓄热模式、用户与集中组合蓄热模式这三种不同蓄热模式下的分布式系统进行模拟,并根据各模式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研究得到了用户处蓄热水箱容积变化对分布式管网及用户自身的影响规律。用户处蓄热水箱容积增加,使得用户采暖供水温度温度波动变化减小并趋于平稳。用户处蓄热水箱容积增加,使得用户向管网放热的热盈亏波动性减小,放热时间延迟,即对管网的瞬时热冲击越低。2)研究得到了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变化对分布式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的影响规律。在用户处蓄热容积确定的情况下,集中蓄热水箱容积越大,辅助热源供热量越小,节能性越好,但系统初投资越大,经济性降低。在蓄热系统初投资相同的情况下,用户与集中蓄热的配置比例影响系统的辅助热源供热量进一步影响系统运行投资。3)研究建立了适用于计算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中蓄热水箱容积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上述优化模型计算得到的分布式系统各蓄热水箱最优容积相比传统太阳能系统蓄热容积的计算结果减少了40%以上。用户总蓄热容量与集中蓄热容量的最优配比为3:2。住宅建筑用户处最优蓄热占比其自身蓄热容积上限约20%,办公建筑占比约30%。4)研究对比了分布式系统的三种蓄热模式发现系统节能性最优且热盈亏波动最小的均为用户与集中组合蓄热模式。能耗最低的是仅集中蓄热模式,但该模式不能满足系统热需求。经济性最优的是用户与集中组合蓄热模式。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中蓄热水箱容量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为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蓄热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高文贞[3](2021)在《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热盈亏及集群供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供暖热源,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单体建筑太阳能供暖技术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太阳能具有波动性和能流密度低的特征,集热-负荷比较小的建筑存在太阳能保证率低等问题。太阳能集中供暖热稳定性高、经济性好,但对于一些无多余安装场地的城镇而言适用性不高。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通过分散的众多单体建筑屋顶分别收集太阳能,再汇集到集中管网系统中,在节省大量专用收集场地的同时,可收集总量可观的太阳能。在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中,每一个单体建筑用户不仅是“热”的消费者,而且可以是“热”的生产者,每个用户都具有热盈亏的特点。这导致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不再向传统采暖用户一样只从集中管网系统中取热,同时出现用户向集中管网放热的现象,现有单体或集中太阳能供暖分析方法不再适用于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因此,为了建立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设计及优化方法,需要对单个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的热盈亏特性以及多个用户接入热网的集群供暖特性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热力分析模型,并提出了单用户平均热盈亏及盈亏比等评价指标;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屋顶利用率、建筑节能率以及围护结构热惰性对无自蓄热条件下用户热盈亏的影响;针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系统提出了最大蓄热量计算方法,并基于用户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蓄热量变化对不同类型用户热盈亏的影响;最后,针对用户集群供暖特性提出了集群效应系数等评价指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用户种类及用户分布比例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基于用户处集热、用热以及自身蓄热的动态平衡关系,提出了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热盈亏计算式。通过分析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以及用户系统设计条件对用户热盈亏特性的影响,得知在室外气象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屋顶利用率以及建筑保温程度是影响用户盈亏特征的主要因素。2)用户自蓄热对其热盈亏特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蓄热量的增加,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与集中管网的换热时长逐渐缩短,且用户向集中管网取热、放热均出现延迟现象。理想状态下当用户处蓄热量达到最大值时,亏损用户对集中管网系统而言仅为间歇取暖的热用户;自满足用户为独立热用户,可不与集中管网进行连接;盈余用户则为不稳定的热源。3)当供暖区域中同时存在盈余类和亏损类用户时,用户集群供暖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整体的太阳能供暖率以及集热设备利用率。当以盈余和亏损类用户比例作为主要调整参数时,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热性能变化最快。因此,设计人员可以调节盈余、亏损类用户为主,调整自满足用户比例为辅,快速实现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热性能最优。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了单个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的热盈亏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用户组合方式下的用户集群供暖特性,为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集成设计及系统优化提供参考。

周绘彤[4](2020)在《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供暖面积快速增长,供暖能耗也随之增长。如何提高供热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加强供热技术与运行管理方法研究,以较少的能源消耗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供热调节是保证供热质量和节能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研究了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管理的优化问题。针对国内外集中供热系统发展以及建筑供热能耗基本现状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研究的内容及重要意义;分析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特性,探讨系统运行调节过程的相关参数及其计算方法计算;以供热系统在供暖期内循环水泵能耗最低为目标,对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的循环流量比和运行过程中循环水泵的耗电量进行了全面理论分析,得出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下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量理论计算式,并对采用不同运行模式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电耗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所调研高校冬季集中供暖的特点,提出了分时分区分温调节控制方案。根据集中供热系统所服务的建筑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室内温度需求,将供暖阶段划分为正常供暖期、短期低温供暖、长期低温供暖三种供暖模式,通过计算可得采取分时分区供暖后供热量可减少24.38%,并提出了相应的供暖节能方案;采用气候补偿技术,优化供暖循环泵变频节能控制系统,给出了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控制流程,设定10℃的恒定供回水温差控制方式,实现对换热站二次供水温度和循环流量的控制。以青岛某高校集中供暖系统为例,对2018-2019年采暖季供热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整理分析。针对该校区某一换热站现阶段采用的运行调节方式,结合不同室外温度下的负荷变化,得出耗热量和耗电量。对比分析表明,供热系统的运行能耗较大,节能效果仍有待提升;通过智能换热站和监控平台对供暖系统进行合理的调节控制,能够优化运行模式,降低运行成本。依据所提出的节能运行控制模式,提出了该校区1号换热站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方案,并预测了运行效果,预测整个供暖季热量利用率将提高4%,将节约电能38.7%。

林凯[5](2020)在《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集中供暖系统是我国北方冬季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设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集中供系统的服务面积在逐年增加,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1)集中供暖系统自身监测点的位置设置不合理,导致监控参数失真;2)现有集中供暖系统中的热量分配不均,无法实现按需供暖、精确供暖,导致热能浪费严重;3)供暖系统运行模式多以人工调控为主,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建立标准化、合理化、智能化的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围绕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对集中供暖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剖析,设计了以物联网为架构,以智能检测设备和执行机构为基础,借助工业以太网为数据传输依托,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可视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为核心的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系统架构。2.针对集中供暖系统中的电能计量成本普遍较高、检测精度较低等问题。以非线性回归和数据挖掘理论为手段,分析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相关电参数数据的特点,确定了以电动机线电流为自变量,有功功率为因变量的一元回归建模方式,并构建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一元四次非线性聚类电参数辨识模型。通过现场试验证实了该模型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为了解决传统集中供暖系统中频发的谐波干扰问题,研究了谐波产生的原因,从隔离干扰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装置的抗干扰能力三个角度阐述了系统抗干扰设计的主要思路,即“控制系统与动力系统分离,强、弱电隔离”。3.结合集中供暖用户的实际需求,详细介绍了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的硬件电气结构设计和硬件分层结构设计。围绕“运行参数实时监测、运行设备智能控制、供暖系统安全预警和供暖能耗统计分析”四大基本功能,系统论述了硬件设备选型及实现过程。4.为了提高智能化程度,提出了以现场监控子系统和监控中心系统为核心的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软件设计总体架构,并详细介绍了平台功能目标的软件实现过程。平台的搭建不仅避免了传统集中供暖系统必须在现场控制的弊端,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而且不同于传统以“人工经验”为主导的运行模式,平台探索了“能耗数据驱动”运行策略,实现了供暖系统节能优化运行。本文所述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设计相比于传统集中供暖控制系统,不仅实现了对供暖过程的整体监控,而且着重对供暖能耗进行收集、统计与分析,为供暖系统能耗分析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样本。通过潍柴集团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为对象进行初步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陈玉洁[6](2020)在《供暖模式影响下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体热舒适需求水平与建筑供暖空调能耗密切相关,即需求低则能耗小、需求高则能耗大。我国地域气候多样,建筑类型丰富、采暖方式迥异,居民实际热舒适需求存在巨大差异。然而现有的建筑规范以18℃为所有冬季采暖建筑室内热环境控制和建筑热工设计的依据,未能体现我国居民差异化的热舒适水平,不利于针对性解决建筑节能问题。本文针对以西安为例的寒冷地区,对采暖居住建筑开展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多样性研究,探讨供暖模式对建筑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水平的综合影响,为提出与实际居民需求相适宜,与我国建筑节能战略更契合的室内设计温度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梳理国内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的现场研究的文献,分析影响居住建筑冬季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的主要因素。发现供暖方式是北方供暖建筑室内热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期居住的室内环境是人体多样化需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其次,针对集中供暖、分户供暖、分户间歇供暖住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研究供暖模式对于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发现集中供暖、分户供暖、分户间歇供暖对室内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室内平均温度、温度分布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均匀度三个方面。而后,在集中供暖、分户供暖、分户间歇供暖住宅中进行了冬季的热舒适调查,比较不同供暖方式室内热环境和住户的热需求差异,得出不同供暖模式下人体中性温度与舒适区间。最后,对连续供暖、分区供暖、分时分区供暖模式的住宅进行了能耗模拟研究,研究室内舒适温度与能耗之间的制约关系。以西安地区为例,给出了不同供暖模式下室内设计温度的适宜范围。

汪保利[7](2020)在《寒区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调节方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建筑供暖能耗逐年上升,空气源热泵可实现能量闭路循环的生态供暖,且在我国的煤改电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在寒区使用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备受关注,但其与传统集中供暖系统不同,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受室外气象参数及供水参数影响较大,且在考虑系统能耗时需同时考虑机组能耗及水泵能耗。其次,由于供水温度较低,一般仅采用地板辐射或风机盘管等低温末端且水系统不设中间换热器。因此,有必要研究应用于传统集中供暖系统的调节方式是否适用于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何种调节方式能使系统能耗最小,影响系统能耗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如何。本文首先通过EES仿真平台建立稳态空气源热泵模型,其中压缩机采用效率模型,两器采用分区集总参数法,节流阀简化为一维绝热流动,并加入结除霜损失修正及开启损失修正。通过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利用TRNSYS仿真平台将负荷模型、热泵机组模型、调节公式及水泵模块等进行耦合连接形成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得出最优的机组群控策略为效率最优法,相比其它策略可节能8.6%。并依据传统集中供暖调节方式确定三种组合调节方式,即质调节-间歇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间歇调节、等温差调节-质调节-间歇调节。选择七座寒区典型城市,分别计算各城市在四种建筑规模下,三种调节方式的系统能耗。其中对于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利用Genopt软件计算各城市对应的最优分阶段点,并分析得出影响最优分阶段点的决定性因素为负荷率大于40%的小时数占比。通过分析各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得出等温差调节-质调节-间歇调节方式下的系统能耗最小,相比其它调节方式可节能8.47%~11.87%。根据结霜图谱提出评价机组结霜程度指标,可根据该指标计算出各城市使用空气源热泵因结除霜而多消耗的功。通过模拟三种调节方式下房间的逐时室温,得出就供暖满意率而言,质调节-间歇调节方式最优,等温差调节-质调节-间歇调节最差。等温差调节-质调节-间歇调节供暖效果较差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供暖初末期,系统流量较低时,但该调节方式的大部分时间室温高于18℃,且平均室温最接近20℃,综合来讲更满足调控要求。利用计算结果拟合得到机组累计能耗关系式及水泵累计能耗关系式,并通过一组实测数据与模拟另外的5座寒区城市的系统能耗来验证关系式,各关系式最大误差均小于±5%。通过关系式的指数分析可得供暖期室外空气平均温度及平均供水温度对机组能耗影响最大,三种调节方式的水泵能耗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但建筑负荷及供暖小时数对水泵能耗都有较大的影响。

张白璐[8](2020)在《城市供暖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冬季,我国北方城市大多采用集中供暖方式,每年会消耗大量的燃料。同时,当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不稳定时,就会导致室内出现时冷时热,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就是该系统的设计目标。该系统主要对某小区换热站的温度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进行了设计,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基于模糊PID智能控制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在温度控制算法方面,该设计于传统的PID控制策略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制定模糊规则,形成模糊PID控制,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控制效果优于传统PID。模糊PID控制方法更适应环境的变化,削弱了室外温度变化对供热温度的影响,达成了有效节约资源的结果;同时,改善了在一次管网水系统工况不佳时用户的供热体验。其次,进行了热力站控制系统的设计,其主要功能包括:供水温度的调节、管网系统的水流量调节功能、管网压力监控功能等。最后,设计了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利用上位机组态画面对运行参数进行实时反馈,并能够通过程序对换热站实行远程控制。该系统的设计涉及到工业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是一项综合性研究。控制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该系统温度控制准确、调节和管理方便,有效利用能源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图44幅;表6个;参42篇。

牛晓元[9](2020)在《北京某小区燃气锅炉房供暖方案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越来越重视,北京地区也在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北京地区在用燃气供暖锅炉房替代现有燃煤供暖锅炉房的同时,新建的供暖热源也以燃气为主,电力为辅。因此,对燃气锅炉房供暖方案的研究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调研走访的方式,对北京地区若干实际运行项目的能源站情况、供暖季实际运行数据等进行了收集,以此为依据研究分析了锅炉房、末端用户和输配系统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方面提出了燃气锅炉供暖热源方案的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某小区为实际典型工程,设计了燃气热水锅炉房的三种不同热源和输配管网方案,分别为:集中锅炉房方案、分散锅炉房方案、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在统计末端热用户逐时供暖热负荷的基础上,针对三种热源和输配管网方案分别制定供暖季不同供暖热负荷阶段各自相应的热源运行策略(运行策略涉及锅炉运行台数、水泵运行台数、板换和二次水泵运行台数),从而对三种方案在整个供暖季内的供暖循环水泵能耗和输配管网传热损失进行了计算,得出结论: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的全供暖季水泵能耗和管网传热损失最大,集中锅炉房方案次之,分散锅炉房方案的全供暖季水泵能耗和管网传热损失最小。针对上述三种不同的热源和输配管网方案,通过动态法年计算费用法对比分析了三种方案的经济性,得出结论: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最大,集中锅炉房方案次之,分散锅炉房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最少。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地区燃气锅炉房供暖热源方案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罗贤淑[10](2020)在《北方冬季集中采暖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国内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城镇居民人数持续增长,这个问题的出现使得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冬天的供暖主要采用燃煤锅炉系统方式来实现,由于居民人数的增加,使得北方地区每年在建筑设施供暖方面的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这种燃煤锅炉系统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矿物能源,同时还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气体,所以,通过燃煤锅炉系统供暖的方式,极大的加重了相关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基于上述背景,本人的主要研究工作与设计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首先,本文通过重点分析我们国家北方地区冬季集中采暖的原理以及过程,找出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同时增加北方地区采暖系统的利用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以及相关资料可知,依照网络监控系统针对北方冬季供暖的实际情况,所采集的实验数据来分析,同时再根据北方地区冬季集中采暖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量,研究并设计出了一套冬季集中采暖自动化监控系统。其次,研究并设计的整套采暖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原理是:室内的温度传感器监测室内温度,时时采集到的温度数据传输给系统核心控制模块,当室内温度降低,核心控制模块便通过下位机发送指令,对热水进水阀门进行控制,水泵就注热水,室内温度则随之上升,温度升高到规定值,水泵就停止注水,由此实现对室内供暖的智能化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最后,本文设计的这套系统主题结构上分为上位机与下位机这两大部分,其中,上位机主要是通过PC端利用软件系统监控能源消耗的情况,下位机主要实现对系统硬件部分的控制与温度数据采集。

二、集中供暖系统调节方法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中供暖系统调节方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热量控制法在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系统概况
3 基于热量控制理念的运行调节方法
    3.1 运行策略设计
    3.2 运行流程设计
        3.2.1 热源侧运行流程设计
        3.2.2 输配侧运行流程设计
        3.2.3 用户侧运行流程设计
    3.3 运行评估设计
    3.4 运行目标设定
4 运行评估分析
    4.1 系统能效指标评估分析
    4.2 运行效果评估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2)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蓄热水箱容量配置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蓄热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分析模型
    2.1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介绍
    2.2 系统数学模型
        2.2.1 系统热平衡方程式
        2.2.2 系统各设备数学模型
    2.3 系统仿真模型
        2.3.1 Trnsys模型
        2.3.2 各设备仿真模块
        2.3.3 系统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用户与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3.1 用户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
        3.1.1 用户蓄热水箱容积工况设置
        3.1.2 用户蓄热容积对用户采暖供回水温度的影响分析
        3.1.3 用户蓄热容积对管网节点热盈亏规律的影响分析
    3.2 用户间蓄热水箱容积配置不同对系统的影响
        3.2.1 蓄热水箱容积工况设置
        3.2.2 各用户蓄热容积对管网承载全部热盈亏规律的影响
        3.2.3 结果分析
    3.3 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的影响
        3.3.1 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工况设置
        3.3.2 集中蓄热容积对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用户与集中蓄热水箱容积配置优化分析
    4.1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蓄热系统优化模型
        4.1.1 决策变量及约束条件
        4.1.2 目标函数
        4.1.3 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4.2 案例分析
        4.2.1 案例概况
        4.2.2 优化分析
        4.2.3 优化结果合理性验证
        4.2.4 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蓄热容积配置模式的效果对比分析
    5.1 蓄热水箱配置模式介绍及优化
        5.1.1 用户蓄热模式
        5.1.2 集中蓄热模式
        5.1.3 用户与集中组合蓄热模式
        5.1.4 蓄热水箱配置模式优化
    5.2 不同蓄热模式的典型日节能性对比分析
        5.2.1 典型日太阳能集热器与辅助热源供热情况
        5.2.2 典型日各用户节点热盈亏
    5.3 不同蓄热模式的采暖期能耗及经济性对比分析
        5.3.1 能耗对比分析
        5.3.2 经济性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图表目录
    附录 B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3)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热盈亏及集群供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供暖发展概述
        1.2.2 分布式太阳能供暖研究
        1.2.3 太阳能集热、蓄热及采暖负荷规律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理论模型及评价指标
    2.1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介绍
    2.2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热力过程分析
        2.2.1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热平衡方程
        2.2.2 用户系统热平衡方程
    2.3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子系统数学模型
        2.3.1 供暖建筑模型
        2.3.2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2.3.3 蓄热水箱模型
        2.3.4 换热器模型
        2.3.5 管网系统模型
        2.3.6 辅助热源模型
    2.4 用户热盈亏特性评价指标
        2.4.1 热盈亏水平
        2.4.2 热盈亏波动性
    2.5 本章小结
3 用户无蓄热条件下的热盈亏特性研究
    3.1 用户热盈亏影响因素分析
    3.2 模拟对象及工况设置
        3.2.1 模拟地区气象条件
        3.2.2 建筑几何形状
        3.2.3 工况设置
    3.3 用户无蓄热时的热盈亏特性分析
        3.3.1 不同类型建筑用户热盈亏特征
        3.3.2 屋顶利用率对用户热盈亏的影响
        3.3.3 建筑节能率对用户热盈亏的影响
        3.3.4 围护结构热惰性对用户热盈亏的影响
    3.4 无自蓄热时的用户热盈亏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用户具备自蓄热时的热盈亏特性研究
    4.1 用户系统蓄热量计算
    4.2 用户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系统模块及连接方式
        4.2.2 模拟条件设定
    4.3 模拟工况设置
    4.4 蓄热对用户热盈亏的影响分析
        4.4.1 对亏损用户的影响
        4.4.2 对自满足用户的影响
        4.4.3 对盈余用户的影响
        4.4.4 不同类型用户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用户接入集中管网的集群供暖特性研究
    5.1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集群效应
        5.1.1 集群效应评价指标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案例分析
        5.3.1 区域建筑概况
        5.3.2 模拟工况
        5.3.3 典型日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5.3.4 供暖季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图表目录
    附录B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4)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集中供热系统调节理论基础
    2.1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类型
    2.2 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计算公式
    2.3 供暖循环水泵变频调节原理
    2.4 气候补偿调温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集中供热系统能耗分析
    3.1 集中供热系统理论能耗分析
    3.2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耗电量分析
    3.3 变频调节的运行能耗分析
    3.4 不同运行调节模式的循环水泵理论能耗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策略与控制技术
    4.1 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
    4.2 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控制方法
    4.3 校园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技术
    4.4 换热站智能供热控制系统
    4.5 智能换热站系统控制方案
    4.6 本章小结
5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控制案例分析
    5.1 建筑概况
    5.2 换热站供暖控制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发展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发展现状及评述
    1.3 论文章节安排及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章节安排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平台总体设计
    2.1 集中供暖系统概述
    2.2 设计原则
    2.3 设计目标
        2.3.1 总体目标
        2.3.2 功能目标
    2.4 平台设计整体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技术研究
    3.1 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参数辨识模型研究
        3.1.1 电参数辨识原理
        3.1.2 电参数辨识模型的电压系数
        3.1.3 电参数辨识模型最优阶次的选定
        3.1.4 一元四次非线性聚类电参数辨识模型
        3.1.5 辨识性能比较分析
    3.2 电气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3.2.1 变频器产生干扰的原因分析
        3.2.2 干扰的危害
        3.2.3 抗干扰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台硬件设计及实现
    4.1 硬件设计总体架构
        4.1.1 硬件电气结构设计
        4.1.2 硬件分层结构设计
    4.2 平台功能硬件实现
        4.2.1 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4.2.2 运行设备智能控制
        4.2.3 供暖系统安全预警
        4.2.4 供暖能耗统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软件设计及实现
    5.1 软件设计总体架构
    5.2 平台功能软件实现
        5.2.1 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5.2.2 运行设备智能控制
        5.2.3 供暖系统安全预警
        5.2.4 供暖能耗统计分析
    5.3 平台应用案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三 相异步电动机实测数据
致谢

(6)供暖模式影响下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研究
        1.2.2 人体热舒适现场研究
        1.2.3 总结与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2 居住建筑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研究综述
    2.1 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概述
    2.2 冬季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2.1 室外气候与建筑热工性能
        2.2.2 供暖方式
    2.3 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分析
        2.3.1 室外气候
        2.3.2 室内热环境
        2.3.3 室内控制方式
    2.4 小结
3 供暖模式影响下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分析
    3.1 冬季调研方法概述
        3.1.1 调研时间与样本量
        3.1.2 测试内容与方法
        3.1.3 调研仪器与设备
    3.2 住宅与供暖方式调查与分析
        3.2.1 住宅现状
        3.2.2 供暖方式现状
    3.3 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
        3.3.1 集中供暖住宅
        3.3.2 分户供暖住宅
        3.3.3 分户间歇供暖住宅
    3.4 室内热环境差异化分析
        3.4.1 室内热环境实测对比
        3.4.2 供暖模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3.5 小结
4 供暖模式影响下居住建筑人体热舒适分析
    4.1 现场研究数据处理方法
        4.1.1 新陈代谢率
        4.1.2 服装热阻
        4.1.3 热舒适评价指标
    4.2 人体热舒适状况
        4.2.1 热感觉投票
        4.2.2 整体舒适感
    4.3 人体热适应分析
        4.3.1 心理期望
        4.3.2 行为调节
    4.4 人体热舒适差异化分析
        4.4.1 中性温度
        4.4.2 热舒适区间
    4.5 小结
5 供暖模式影响下居住建筑能耗分析
    5.1 研究方案
        5.1.1 模拟建筑模型
        5.1.2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设置
        5.1.3 室内采暖计算参数的设置
        5.1.4 室外气象参数选取
    5.2 模拟工况
        5.2.1 连续供暖模式
        5.2.2 分区供暖模式
        5.2.3 分时分区供暖模式
    5.3 不同工况下的模拟结果
        5.3.1 连续供暖工况
        5.3.2 分区供暖工况
        5.3.3 分时分区供暖工况
    5.4 适宜的供暖区间
    5.5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居住建筑热工条件及用能现状调查问卷
    B 居住建筑居民人体热舒适水平问卷调查

(7)寒区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调节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气源热泵结除霜特性
        1.2.2 寒区使用空气源热泵供暖的可行性
        1.2.3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控制策略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空气源热泵机组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EES软件简介及参数设置
    2.3 热泵机组四大部件模型
        2.3.1 压缩机模型
        2.3.2 板式冷凝器模型
        2.3.3 翅片管式蒸发器模型
        2.3.4 节流阀模型
    2.4 空气源热泵机组模型
    2.5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结除霜修正
        2.5.1 空气源热泵结除霜期间的制热量修正
        2.5.2 空气源热泵结除霜期间的功耗修正
    2.6 空气源热泵开启损失修正
    2.7 空气源热泵机组模型验证
        2.7.1 空气源热泵机组模型与样本数据对比
        2.7.2 空气源热泵机组模型与实测数据对比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模型建立
    3.1 引言
    3.2 TRNSYS软件简介
    3.3 建筑负荷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3.3.1 建筑负荷模型的建立
        3.3.2 典型城市选取及气候特征分析
        3.3.3 负荷计算结果
    3.4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调节方式
        3.4.1 末端选取
        3.4.2 最低流量比
        3.4.3 调节方式
        3.4.4 调节公式
    3.5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模型建立
    3.6 机组调控策略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调节方式下的系统能耗及供暖效果
    4.1 引言
    4.2 质调节-间歇调节
        4.2.1 质调节-间歇调节结果分析
        4.2.2 结除霜损失修正及开启损失修正的研究
    4.3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间歇调节
        4.3.1 经济流量比的确定
        4.3.2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间歇调节结果分析
    4.4 等温差调节-质调节-间歇调节
        4.4.1 等温差调节与质调节分阶段点分析
        4.4.2 等温差调节-质调节-间歇调节结果分析
    4.5 不同调节方式能耗对比
    4.6 不同调节方式供暖效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能耗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1 引言
    5.2 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
    5.3 系统能耗模型的建立
        5.3.1 机组能耗模型的建立
        5.3.2 水泵能耗模型建立
    5.4 系统能耗模型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供暖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城市供暖控制系统概述
    2.2 控制策略的选择
    2.3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的供暖系统控制器设计
    3.1 城市供暖控制系统
    3.2 经典PID控制
    3.3 供暖系统模糊自整定PID控制
        3.3.1 模糊控制原理
        3.3.2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结构
        3.3.3 隶属函数和模糊规则的建立
        3.3.4 控制器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中供暖控制系统设计
    4.1 补水泵控制设计
        4.1.1 补水泵控制策略
        4.1.2 变频器的选择
        4.1.3 补水泵控制主电路
        4.1.4 变频器接线
    4.2 循环泵控制设计
        4.2.1 循环泵控制策略
        4.2.2 循环泵控制主电路
    4.3 PLC控制系统设计
        4.3.1 PLC简述
        4.3.2 主要硬件的选择
        4.3.3 PLC的I/O分配
        4.3.4 程序流程图设计
        4.3.5 现场设备与PLC的通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中供暖监控系统设计
    5.1 监控中心网络结构设计
    5.2 上位机监控功能设计
    5.3 上位机组态设计
        5.3.1 设计步骤
        5.3.2 界面设计过程
        5.3.3 图形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北京某小区燃气锅炉房供暖方案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的综述简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北京地区既有燃气锅炉房运行状况分析
    2.1 既有燃气锅炉房运行数据概述
    2.2 既有燃气锅炉房问题研究
        2.2.1 锅炉房和末端用户的问题
        2.2.2 输配系统相关问题
    2.3 改进建议
        2.3.1 规划设计方面
        2.3.2 运行管理方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小区燃气锅炉房集中供暖方案研究
    3.1 热源方案研究
        3.1.1 工程概况和热源方案
        3.1.2 负荷计算和热源设备选型原则
        3.1.3 运行方案研究
    3.2 热源和输配系统设置
        3.2.1 室内外计算参数
        3.2.2 负荷计算结果
        3.2.3 末端和外网设置
        3.2.4 主要设备选型结果
    3.3 运行调节方案
        3.3.1 集中锅炉房方案运行调节
        3.3.2 分散锅炉房方案运行调节
        3.3.3 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运行调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气锅炉作为集中供暖热源的供热能耗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能耗计算模型
        4.3.1 水泵能耗计算
        4.3.2 管网热损失计算
    4.4 水泵能耗计算结果
        4.4.1 集中锅炉房方案水泵能耗
        4.4.2 分散锅炉房方案水泵能耗
        4.4.3 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水泵能耗
    4.5 管网热损失计算结果
        4.5.1 计算参数选取
        4.5.2 管网热损失计算结果
    4.6 供热能耗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气锅炉房集中供暖经济性分析
    5.1 动态法年计算费用法
    5.2 经济性分析
        5.2.1 系统投资
        5.2.2 年经营费用
        5.2.3 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北方冬季集中采暖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集中供暖系统的简述
        1.2.1 北方地区集中供暖概述
        1.2.2 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采暖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采暖自动化监控系统概述
    2.2 PID控制理论与模糊控制理论
        2.2.1 PID控制
        2.2.2 模糊控制
        2.2.3 智能控制与PID控制技术的结合
    2.3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2.3.1 模糊化
        2.3.2 模糊推理
        2.3.3 解模糊化处理
        2.3.4 仿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监控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3.1 硬件部分的架构设计
    3.2 系统主要组件的选择
        3.2.1 微控制器芯片的选择
        3.2.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3.2.3 显示芯片的选型
    3.3 存储系统的设计
        3.3.1 Nand flash芯片
        3.3.2 SDRAM芯片
    3.4 通信模块的设计
        3.4.1 以太网模块设计
        3.4.2 串行通信模块设计
    3.5 采集模块的设计
    3.6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控系统下位机软件部分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的总体设计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
        4.2.1 Boot Loader介绍
        4.2.2 uClinux操作系统概述
    4.3 主要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
        4.3.1 温度传感器模块设计
        4.3.2 网络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4 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部分设计与实现
    5.1 组态软件开发环境
    5.2 组态画面
        5.2.1 触摸屏画面
        5.2.2 上位机监控画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监控系统实验测试与运行分析
    6.1 硬件部分实验测试
    6.2 软件部分运行分析
        6.2.1 运维测试
        6.2.2 运维分析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集中供暖系统调节方法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热量控制法在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中的应用分析[J]. 李征. 区域供热, 2021(03)
  • [2]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蓄热水箱容量配置优化设计研究[D]. 万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用户热盈亏及集群供暖特性研究[D]. 高文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4]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D]. 周绘彤.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集中供暖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D]. 林凯. 青岛大学, 2020(01)
  • [6]供暖模式影响下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研究[D]. 陈玉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7]寒区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调节方式研究[D]. 汪保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城市供暖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张白璐.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9]北京某小区燃气锅炉房供暖方案优化设计研究[D]. 牛晓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10]北方冬季集中采暖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罗贤淑.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集中供热系统调整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