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

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

一、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边川[1](2021)在《江南地区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生活服务空间作为高校主要的交往和服务场所,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社交组织的能力,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是校园文化和校园凝聚力的体现,是校园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论文深入研究前,笔者经过前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及自身的经历,对该课题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命题,即目前江南地区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设计不够人性化。因此,本论文以加强高校服务空间人性化设计为切入点,首先对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形成整体概念;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和交往行为特征,了解传统与新时代下学生的需求变化、当今校园内的功能诉求。其次通过对江南地区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类研究,对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衍生出的“一流社区”、学生文化长廊、综合服务大楼等服务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目前高校服务空间现存的问题;根据调研现状,笔者对“人性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的规划和布局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借鉴优秀的案例来提出改进的方案;最后,针对江南地区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的现状,对空间整体和个别重点部分的规划和布局总结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及对未来的展望,以此寻求更多人对高校学生服务中心更加人性化设计的关注。

李莞韵[2](2021)在《文化主导下的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文中提出党校作为我们国家培训教育优秀党政干部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在课堂内外为党校学员及教职工提供了优良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以促进党校学员及教职工工作学习、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无论是培育有知识、高修养、好品德的干部队伍,还是面临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新形势的实践理论研究,还是树党风、促学风的党校校风建设都要求亟需加强党校的环境建设。在符合党校实际发展现状的同时承接其校园的文化底蕴,使改造更新做到党校校园的人、文、环境的共同进步与升华。本文以景观设计学理论、环境微更新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归纳演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鹰潭市委党校为实践研究对象,探讨了在文化主导下如何改造与更新党校景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相关专着、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党校环境与一般高校的区别在于其文化背景、面对人群、教学上的特殊性,从党校的环境更新与改造的设计思路、原则、布局、手法得出其设计基本方法,从党校的构成元素、影响因素总结宏观范围内党校所存在的问题得出党校的设计要素,梳理出党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文化景观设计元素及其提取与表达方式。(2)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选取五个党校的相关案例,从地域特点、整体布局、设计理念、特色小品、文化解读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要以现状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构建内涵丰富的文化景观要深刻探析场地地域文化积淀,利用地域特质延续场所精神的独有氛围;要建设生态节约、环境友好的党校氛围,增减适宜得当。学其所长,为鹰潭市委党校的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设计提供借鉴意义。(3)以鹰潭市委党校为实践项目,分析项目基本现状及问题,梳理提取出场地的党政文化、地域文化、生态文化,从中提取出“三区三色”的景观改造思路,在满足党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一轴三园多点”的功能分区结构,重点打造尺水微澜、英模长廊、红歌园地、樱明海绿、香雪草坪等景观节点,突出文化和校园两大设计定位,将其打造成文化校园、生态校园、园林校园。

王沂[3](2021)在《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居住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心理,在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能更好的体现出教育的本质。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则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圈子——居住区,关注居住区环境实际就是促进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潮汕地区带有南方最常有的气候特征,炎热、潮湿,再加上其独特的建筑文化,使得地方建筑也很有特色。结合潮汕地区的特点,如何对目前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居住环境进行优化,使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区环境具有自己的特色也成了研究问题之一。本论文通过研究潮汕地区气候特点及居住区布置特点、高校学生需求分析、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分析,并且通过对潮汕地区高等学府——汕头大学的居住环境进行分析后,总结出高等学府居住区环境特点及需求。再对高职院校与高校的差异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及居住环境需求特点,结合这些作为优化策略的基础。最后提出符合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区环境优化的一些建议,为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优化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得出在进行潮汕地区高职院校的优化时,应将本土特色建筑——合院式建筑作为优化时的考虑,优化时也应考虑整体性、人性化、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注重交往空间的设计、学生需求与居住环境相结合,争取使得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区朝着绿色节能可持续建筑方向发展,让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充满幸福感、归宿感、满足感。

陈纵[4](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马宇晴[5](2020)在《高校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飞院天府校区实训空间设计为例》文中指出行业的发展与人才息息相关,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作为其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以中飞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为项目背景,从我国民航类专业建设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进行研究,寻求其在规划布局及具体建筑设计中的原则与策略。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设计实践,以笔者独立完成的中飞院新校区实训空间规划方案设计图纸为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介绍和方案设计相关分析图纸。下篇为研究报告。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航类专业及其实训空间的基础研究,从教学实训现状、空间类型划分、空间特征需求三个方面展开,旨在为后文探讨实训空间设计提供认知基础;第二部分是对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规划布局和空间构成的研究,先从城市规划和校园规划两个层面,对园区选址和实训空间总体布局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而后根据民航类各专业设置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及项目设计要求,分别从实训教学与设备需求、功能构成与用房配置、空间布局与组织模式三个方面,通过表格信息整理以及相关分析图的绘制,对民航类各专业实训空间的具体设计内容进行研究与要点总结;第三部分从功能、形态和形体三个方面,对新趋势影响下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的设计方向进行探讨。文章各部分研究所得成果直接运用到具体的方案设计中,并结合设计实践逐项阐述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的设计内容。全文字数约为5.2万字,正文图片49幅,图表33张。

刘洁[6](2020)在《校园湖泊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以广州高校新老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校园湖泊作为设计要素,既是校园文化景观的传承,也是新世纪以来新建校园时规划设计者的青睐。广州高校具有理水建湖的传统,校园湖泊的空间发展是一个随着校区建设提升而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生态文明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校园湖泊“优化校园空间结构”、“维持校园生态平衡”和“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等空间综合价值日益突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适时地对校园湖泊的空间发展进行更新认知,对于高校校园湖泊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3所广州高校23个新老校区中的校园湖泊为研究实证对象,在校园湖泊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之上,首先分析了校区用地面积与湖泊水面面积的关系,并将不同湖泊水面率区间的校区按“湖面占比较小”、“湖面占比较大”、“湖面占比大”等规模层级予以划分和归类;接着对湖面占比不同的校区空间格局及校园湖泊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校园湖体、湖岸和湖区的空间构成特征进行了评析;进而归纳总结校园湖泊的空间组织模式,并依据三个发展阶段从高校创办、高等教育变革、规划战略、市政建设、校区选址和设计理念等多方面探索校园湖泊空间组织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最后探讨广州高校校园湖泊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空间优化的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广州高校新老校区用地面积与湖泊水面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关系模型为:Y=-0.801423766999356+0.0528124956106096X,Y为湖泊水面面积,X为校区用地面积,单位为公顷。校园湖泊水面率变化区间为1%至11%,加权平均值为4%。校园湖泊的典型空间组织模式为“分散型”、“团块集中型”和“条带复合型”,各模式中校园湖泊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校园湖体、湖岸和湖区的空间构成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新时代背景下,校园湖泊的空间组织模式已由分散型转变为团块集中型和条带复合型。其空间内涵也从观赏型人文水景发展为特色景观节点,现今还同校园所在片区的水系综合整治工作相结合,进化成为兼具观赏性、稳定性和文化性的复合型功能空间。该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规划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倡导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的建立,是校园湖泊空间组织模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宋哲琦[7](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赵海月[8](2020)在《弹性视角下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义乌市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进入校园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降雨频率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过去以传统方式建设的校园景观暴雨灾害、内涝问题频发,应对能力稍显乏力。而弹性理念自产生以来就非常关注系统应对外界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弹性景观更是一脉相承,尤其注意与灾害相关的系统适应性,因此如何将弹性理念融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高校园景观的暴雨灾害适应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弹性视角下的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的理论研究,第2部分以义乌市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景观为例,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案例中。理论研究部分,首先从灾害学的角度界定了暴雨灾害的概念和发生条件,总结了暴雨频率增加背景下传统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其次,研究从“弹性景观”、“暴雨适应性景观”等概念入手,总结出弹性视角下暴雨灾害适应性景观的特点,并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之处;随后,作为核心部分,本文提出了暴雨灾害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流程,探讨了从孕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敏感性角度研究场地的暴雨灾害风险,进而形成暴雨灾害风险评价,并归纳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从承灾体的防护、孕灾环境的雨洪管理,校园景观设施的暴雨适应等角度提出了弹性避让、分散疏导和防护顺应3大适应性设计策略;最后,根据校园的特点,总结了校园景观的生态科普设计和互动性设计等内容。实践研究部分将上述理论应用到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形成设计方案。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场地的前期分析、设计目标、设计定位与策略、设计方案、暴雨灾害适应性规划与设计和其他专项规划等内容。文章的最后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并从校园管理、新兴技术运用、师生对暴雨灾害防护认识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启示与展望。

项梦丹[9](2020)在《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院制是高校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全人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本世纪初以来,我国高校逐渐掀起书院制改革的热潮,经历了初步探索期、深化发展期、试点建设期的高校书院制改革已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大学变革制度,甚至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个“新风向”。因此,围绕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育人目标,探索书院在育人、管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与作用,研究书院对学生全人发展产生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对发挥书院育人功能最大化、为书院改革提供范式指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归纳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研究书院六项育人措施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出发探索书院制育人机制,结合广东省高校书院制改革实践案例归纳总结不同的书院模式,并通过自编问卷分析书院学生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现状,对比不同书院模式下学生发展情况的差异,从而为书院制改革提供建议与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本文从书院改革的六项育人措施,即书院育人基础——双院协同、育人精髓——导师制度、育人重点——混宿制度、育人灵魂——通识教育、育人特色——第二课堂、美育载体——环境支持这六个层面构建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服务成才、全面育人的书院育人机制,并通过对比高校书院间各项育人措施的差异,归纳总结整合式协同模式、辅助式协同模式、交互式协同模式等书院类型;(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良好,并且单独指导模式的导师制、完全交融模式的混宿制、重新建造模式的社区环境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更有益,而显性课程模式与隐性课程模式的通识教育则无显着差异;(三)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对书院制改革提出建议,即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改革理念;扩大队伍,使育人团队“进一线”;深化改革,促进学科年级“大融合”;显隐结合,健全通识教育体系;加大投入,营造温馨书院环境。

薛宏刚[10](2020)在《兰州市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尤为突显。随着“科教兴国”战略、“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国内各地开始兴建大学城,一是为了解决高校扩招后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来大学城的建设在推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大学城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区域发展,新校区与主城区、老校区的联系困难等;更重要的是,新校区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导致高校老校区发展陷入了困境。因此,在关注大学城建设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旧城区高校校园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的问题。本文选定兰州市安宁区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兰州市城市化建设的不同时期,高校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当前兰州市城市化建设进入“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并行阶段,提出“高校集中区”的概念来探索兰州市安宁区高校密集地区校园与社的融合发展。结合实地踏勘分析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的建设现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校园“专属用地”与城市环境的分离、校园“整体结构”与城市交通的冲突、校园“内向建设”与高校发展的限制、校园“巨型地块”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进而提出空间形态整合作为高校集中区空间更新的有效途径。接着在城市形态基本概念的认知基础上,引入“共生理论”、“开放街区理念”、“城市形态整合理论”作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理论、目标和策略支撑,并结合案例分析高校校园与周边社区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城市化”高等教育用地来完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用地调整是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基础条件。最后,依据高校集中区的功能布局结构整合用地布局,梳理机动交通连接高校与城市环境,组织步行街道联系校园与周边社区,串联绿地公园与公共设施建构开放空间网络,边界区域的“积极化”形态更新,并提出建立土地混合使用、多元土地置换和多方参与规划的保障机制,以此将高校集中区建设为“十五分钟高校社区生活圈”。

二、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江南地区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需求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专着研究
        1.2.2 相关论文和期刊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人性化思想概述
        1.4.2 人性思想的发展
        1.4.3 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概念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基础研究
    2.1 国外学生生活服务空间发展概况
        2.1.1 早期发展概况
        2.1.2 近现代发展概况
    2.2 国内学生生活服务空间发展概况
        2.2.1 古代发展概况
        2.2.2 近现代发展概况
    2.3 高校学生传统生活服务需求
        2.3.1 心理特征分析
        2.3.2 学生需求分析
    2.4 高校学生新生生活服务需求
        2.4.1 问卷背景分析
        2.4.2 高校学生心理特征
        2.4.3 高校学生行为特征
        2.4.4 “人性化”视角下当代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功能诉求
    2.5 “人性化”视角下高校学生重点生活服务功能诉求
    2.6 本章小结
3 “人性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存在的问题
    3.1 不同身份群体对生活服务空间整体感知差异
        3.1.1 性别差异
        3.1.2 学历或层次差异
    3.2 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整体问题
        3.2.1 管理方式过于社会化
        3.2.2 空间整体规划不合理
        3.2.3 特征不足缺乏设计感
    3.3 基于学生需求下的高校学生重点生活服务空间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人性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整体设计
    4.1 “人性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整体设计原则
        4.1.1 整体化原则
        4.1.2 匀质化原则
        4.1.3 适应性原则
        4.1.4 多样性原则
    4.2 基于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整体问题的解决策略
        4.2.1 提高重视,加强管理
        4.2.2 预先规划,全面协调
        4.2.3 精心设计,融入美学
        4.2.4 人文关怀,提升内涵
    4.3 “人性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组织形式
        4.3.1 综合服务楼
        4.3.2 学生街或学生长廊
        4.3.3 一流社区
        4.3.4 散布式空间
        4.3.5 空间布局类型及特征
    4.4 基于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组织形式的空间设计策略
        4.4.1 服务综合体空间设计策略
        4.4.2 学生街空间设计策略
        4.4.3 散布式空间设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人性化”视角下高校学生重点服务空间设计
    5.1 “人性化”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
        5.1.1 自习室空间设计
    5.2 “人性化”视角下业务空间的设计
        5.2.1 快递空间设计
        5.2.2 外卖空间设计
        5.2.3 文印空间设计
    5.3 “人性化”视角下商业空间设计
        5.3.1 商业空间布局
        5.3.2 商超空间设计
        5.3.3 饮食空间设计
    5.4 “人性化”视角下的功能转换
        5.4.1 不同身份的功能转换
        5.4.2 不同时段的功能转换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
        6.1.1 整体把握空间气质
        6.1.2 横向平衡多元空间
        6.1.3 竖向适应持续发展
    6.2 展望
        6.2.1 遵循“人”的本质和规律
        6.2.2 插入“植景”等自然元素
        6.2.3 “解放”和“模糊”空间
        6.2.4 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附录A:关于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的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2)文化主导下的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环境改造与更新
        1.2.2 党政文化
        1.2.3 场所精神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文化主导下的环境更新
        1.3.2 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
        1.3.3 党校的景观规划设计
        1.3.4 研究述评
    1.4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1.4.1 景观设计学理论
        1.4.2 环境微更新理论
        1.4.3 环境心理学理论
        1.4.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案例分析与借鉴
    2.1 中央党校东区的景观改造
        2.1.1 项目概况
        2.1.2 项目特色
        2.1.3 项目总结与借鉴
    2.2 周口市委党校景观提升
        2.2.1 项目概况
        2.2.2 项目特色
        2.2.3 项目总结与借鉴
    2.3 潍坊市委党校规划设计
        2.3.1 项目概况
        2.3.2 项目特色
        2.3.3 项目总结与借鉴
    2.4 清华大学胜因院的景观改造
        2.4.1 项目概况
        2.4.2 项目分析
        2.4.3 项目总结与借鉴
    2.5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校区景观更新
        2.5.1 项目概况
        2.5.2 项目特色
        2.5.3 项目总结与借鉴
    2.6 总结
3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理论探讨
    3.1 党校环境与一般高校环境的区别
    3.2 党校文化的梳理、提取与表达
        3.2.1 党校文化的梳理
        3.2.2 景观提取与表达
    3.3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方法研究
        3.3.1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思路
        3.3.2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原则
        3.3.3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布局
        3.3.4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手法
    3.4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的设计要素
        3.4.1 党校景观的构成元素
        3.4.2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影响因素
        3.4.3 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的现状问题
4 文化主导下的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鹰潭市概况
        4.1.2 党校概况
        4.1.3 鹰潭市委党校景观使用者评价分析
    4.2 鹰潭市委党校有关文化梳理
        4.2.1 党政文化
        4.2.2 鹰潭地域性红色文化
        4.2.3 生态文化
        4.2.4 鹰潭市委党校的文化提取与表达
    4.3 改造设计总则
        4.3.1 改造设计依据
        4.3.2 改造设计原则
        4.3.3 改造设计方法
        4.3.4 改造设计定位
        4.3.5 改造设计理念
        4.3.6 改造设计风格
    4.4 总体改造设计
        4.4.1 规划结构
        4.4.2 功能分区
        4.4.3 总平面图
    4.5 分区改造设计
        4.5.1 金昭园
        4.5.2 赤心园
        4.5.3 翠色园
    4.6 专项改造分析
        4.6.1 道路交通
        4.6.2 竖向设计
        4.6.3 视线分析
        4.6.4 驳岸设计
        4.6.5 植物景观更新
        4.6.6 服务设施规划
        4.6.7 景观照明规划
        4.6.8 给排水规划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问卷调查表
附录B 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主要图纸
附录C 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初步设计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3)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高职教育发展及扩招
        1.2.2 信息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相关研究
        1.4.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2 总结与评价
    1.5 课题研究内容的方法
    1.6 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校学生需求分析
    2.1 我国高校居住区发展概况
    2.2 高校学生居住环境需求分析
        2.2.1 高校学生心理特点
        2.2.2 高校学生空间需求
        2.2.3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需求
    2.3 高校与高职学生行为特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潮汕地区环境特点及学生居住区特点分析
    3.1 潮汕地区自然环境
        3.1.1 地理环境
        3.1.2 气候环境
    3.2 潮汕地区建筑特色
    3.3 环境要素对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居住环境设计影响
    3.4 国内高校居住区环境分析—以汕头大学为例
        3.4.1 汕头大学书院发展概况
        3.4.2 老式书院与新式书院差别
        3.4.3 汕头大学学生居住环境分析
        3.4.4 高校学生居住环境特点
    3.5 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区平面特点分析
        3.5.1 居住区与校园总平面的关系
        3.5.2 学生居住区布置特点
    3.6 潮汕地区高职院校与汕头大学学生居住环境差异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分析
    4.1 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区调研分析
        4.1.1 总平面布置
        4.1.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2 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功能分析
        4.2.1 宿舍单元布局分析
        4.2.2 功能空间分析
        4.2.3 功能空间尺度分析
    4.3 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空间内外环境分析
        4.3.1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分析
        4.3.2 居住区内部空间环境分析
    4.4 目前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优化策略
    5.1 高校学生居住区发展方向
    5.2 居住区空间环境优化原则
    5.3 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优化建议
        5.3.1 改善宿舍布局
        5.3.2 完善功能、配套设施
        5.3.3 增加建筑样式
        5.3.4 完善居住区外部环境
        5.3.5 增加交往空间
        5.3.6 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5.3.7 增加自我展示平台空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表
致谢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高校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飞院天府校区实训空间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设计实践 中飞院天府校区实训空间规划设计(图纸)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及概况
        1.2 校园整体规划概况
        1.3 方案规划用地分析
    2 总体规划
        2.1 方案规划总平面图
        2.2 方案生成
        2.3 整体规划分析
        2.4 功能布局分析图
        2.5 组团轴剖分析图
    3 建筑设计
        3.1 A片区
        3.2 B片区
        3.3 C片区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选题背景
        1.1.1 时代发展
        1.1.2 民航院校发展
        1.1.3 项目实践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1.2.1 民航类专业
        1.2.2 实训空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民航类专业及其实训空间基础研究
        2.1 民航类专业教学及实训的概述
        2.1.1 教学实训目标
        2.1.2 教学培养模式
        2.1.3 师生行为模式
        2.1.4 实训设备场地
        2.2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分类
        2.2.1 以专业设置划分的实训空间类型
        2.2.2 以存在形态划分的实训空间类型
        2.2.3 以空间规模划分的实训空间类型
        2.3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的需求特征
        2.3.1 互动性
        2.3.2 仿真性
        2.3.3 可变性
        2.4 中飞院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概况与发展趋势
        2.4.1 中飞院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概况
        2.4.2 “产学研用”结合下中飞院实训空间的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规划布局与空间构成分析
        3.1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规划布局
        3.1.1 相关高校在城市规划层面的选址
        3.1.2 实训空间在校园规划层面的布局
        3.1.3 实训空间在规划布局中的设计要点
        3.1.4 中飞院新校区方案设计规划布局分析
        3.2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组织构成分析
        3.2.1 飞行技术类专业实训空间
        3.2.2 航空服务类专业实训空间
        3.2.3 机场运行类专业实训空间
        3.2.4 空中管理类专业实训空间
        3.2.5 机务维修类专业实训空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趋势下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方向
        4.1 由单一功能建筑体向功能复合集约化建筑群发展
        4.1.1 实训建筑功能现状与趋势
        4.1.2 项目实践中功能复合集约的体现
        4.2 由封闭内敛的建筑形态向开放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4.2.1 实训建筑形态现状与趋势
        4.2.2 项目实践中生态开放形态的体现
        4.3 由传统校园建筑形式向现代化民航特色方向发展
        4.3.1 实训建筑形式现状与趋势
        4.3.2 项目实践中现代化民航特色形式的体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

(6)校园湖泊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以广州高校新老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湖泊的活动经久不衰
        1.1.2 海绵城市理念贯彻落实下海绵校园兴起
        1.1.3 校园湖泊的空间综合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界定
        1.2.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国内研究梳理
    2.2 国内典型实践
        2.2.1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未名湖)
        2.2.2 武汉大学主校区(鉴心湖)
        2.2.3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九龙湖)
    2.3 国外研究梳理
    2.4 国外典型实践
        2.4.1 英国阿斯顿大学滨湖住宅(Lakeside Residences)
        2.4.2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巴吞鲁日分校(Baton Rouge)
        2.4.3 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化(龙仁)校区(??????)
    2.5 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高校校湖面积关系及校园湖泊的规模特征
    3.1 广州高校新老校区及校园湖泊的空间识别
    3.2 校区用地面积与湖泊水面面积的关系特征
        3.2.1 校区用地面积及湖泊水面面积的数据统计
        3.2.2 校区用地面积与湖泊水面面积的关系模型
    3.3 不同湖泊水面率区间的校园湖泊规模特征
        3.3.1 校园湖泊水面率变化区间:1%至11%,平均水平为4%
        3.3.2 校园湖泊的规模层级划分:湖面占比较小、较大、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高校新老校区中校园湖泊的空间分布与构成
    4.1 广州高校新老校区中校园湖泊的空间分布规律
        4.1.1 湖面占比较小的校区空间分布
        4.1.2 湖面占比较小的校区中校园湖泊空间分布:分散布置
        4.1.3 湖面占比较大的校区空间分布
        4.1.4 湖面占比较大的校区中校园湖泊空间分布:集中布置
        4.1.5 湖面占比大的校区空间分布
        4.1.6 湖面占比大的校区中校园湖泊空间分布: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布置
    4.2 湖面占比不同的校区空间格局及校园湖泊空间分布
    4.3 广州高校新老校区中校园湖泊的空间构成特征
        4.3.1 校园湖体:水域空间的典型元素分析
        4.3.2 水域空间构成:生态景观浮岛较少;以湖心岛为主;综合布局
        4.3.3 校园湖岸:滨湖地带的组成部分分析
        4.3.4 滨湖地带构成:区域集群;集聚区域、亲水建筑突出;均匀分布
        4.3.5 校园湖区:建筑群体的基本单元分析
        4.3.6 建筑群体布局:类型丰富;教体类为主、商办类为辅,居住类较少
    4.4 湖面占比不同的校区中湖体、湖岸和湖区空间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高校校园湖泊的空间组织模式及成因探索
    5.1 校园湖泊的空间组织模式
        5.1.1 分散型
        5.1.2 团块集中型
        5.1.3 条带复合型
    5.2 校园湖泊的发展阶段划分
    5.3 阶段一:老校区在跌宕中发展,校园湖泊注重局部水景营造(1860-1976)
        5.3.1 校园湖泊的空间特征:以分散型为主
        5.3.2 校园布局和市政建设的综合影响——以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为例
    5.4 阶段二:校区方案设计引领,突出校园湖泊景观效果(1977-1999)
        5.4.1 校园湖泊的空间特征:由分散型过渡为团块集中型
        5.4.2 校园规划设计方案的影响——以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为例
    5.5 阶段三:新校区践行生态优先,体现校湖融合发展(2000-至今)
        5.5.1 校园湖泊的空间特征:以条带复合型为主,团块集中型较少
        5.5.2 自然基底和设计理念的综合影响——以广州大学城校区为例
    5.6 空间组织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探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讨论
        6.2.1 广州高校校园湖泊建设存在的问题
        6.2.2 广州高校校园湖泊的空间优化建议
    6.3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8)弹性视角下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义乌市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校园建设大发展与“校园看海”现象
        1.1.2 新时代背景下的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与其责任担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弹性理念及其发展的相关研究
        1.5.2 水适应性景观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框架
2 暴雨灾害频率增加背景下传统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 暴雨及其灾害概述
        2.1.1 降水量与暴雨
        2.1.2 我国暴雨特征及变化趋势
        2.1.3 暴雨灾害及其发生条件
    2.2 极端降雨频率增加背景下传统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
    2.3 传统校园景观暴雨脆弱性较高的原因
3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理论初探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弹性景观
        3.1.2 适应性景观和暴雨适应性景观
        3.1.3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景观内涵
    3.2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特征
    3.3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景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区别
    3.4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的优势
        3.4.1 更加贴近自然水循环,具有较高的生态意义
        3.4.2 缓解暴雨内涝问题,同时减少暴雨对师生生活、学习的影响
        3.4.3 相较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更低、管理更粗放
        3.4.4 形成特色雨水景观,赋有生态认知和教育功能
    3.5 弹性视角下暴雨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3.5.1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百年纪念公园
        3.5.2 美国亚特兰大Historic Fourth Forward公园
        3.5.3 清华大学胜因苑景观改造
        3.5.4 天津大学北洋校区校园景观
4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4.1 弹性视角下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流程优化
    4.2 校园暴雨灾害风险评价——以义乌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为例
        4.2.1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及降水特征概述
        4.2.2 构建校园景观暴雨灾害风险评价框架
        4.2.3 评价方法
        4.2.4 评价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4.2.5 评价结果分析
    4.3 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弹性提升的原则
        4.3.1 多样性原则
        4.3.2 冗余性原则
        4.3.3 自然法原则
        4.3.4 动态适应原则
        4.3.5 乡土地域化原则
        4.3.6 节约减量化原则
        4.3.7 耐用持久性原则
    4.4 弹性视角下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4.1 弹性避让适应性策略
        4.4.2 分散疏导适应性策略
        4.4.3 防护顺应适应性策略
    4.5 参与性景观设计与生态、地域文化科普设计
        4.5.1 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的参与性设计
        4.5.2 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的生态与地域文化的科普设计
5 义乌双江湖职业技术学校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5.1 项目背景及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气候条件
        5.1.3 上位规划
        5.1.4 周边用地及交通概况及基地现状地形分析
        5.1.5 基地规划建筑、交通及水系分析
        5.1.6 SWOT分析
    5.2 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定位和愿景
        5.2.3 设计策略
    5.3 设计方案
        5.3.1 设计总平面
        5.3.2 分区设计
    5.5 暴雨灾害适应性规划与设计
        5.5.1 雨洪管理系统设计与验证
        5.5.2 .适应性交通系统规划
        5.5.3 .适应性植物景观规划
        5.5.4 .基础设施防护规划
    5.6 专项规划
        5.6.1 夜景灯光规划
        5.6.2 标识系统规划
        5.6.3 景观设施设计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和展望
        6.2.1 思想转变——转变对待干扰的态度和静态的思维方式
        6.2.2 技术加强——引入高科技暴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尝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行业赋能
        6.2.3 人的提高——提高参与性和暴雨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附件

(9)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背景
        (二)国外背景
        (三)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书院制基础起源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书院制概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书院制模式类型的研究现状
        (四)关于书院制实证调查的研究现状
        (五)文献述评
    三、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七、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书院制育人机制研究
    一、书院育人之“基”——双院协同
        (一)整合式协同模式
        (二)辅助式协同模式
        (三)交互式协同模式
    二、书院育人之“精”——导师制度
        (一)单独指导模式
        (二)群体指导模式
    三、书院育人之“重”——混宿制度
        (一)完全交融模式
        (二)普通交叉模式
    四、书院育人之“魂”——通识教育
        (一)显性课程模式
        (二)隐性课程模式
    五、书院育人之“特”——第二课堂
        (一)学科特色模式
        (二)均衡发展模式
    六、书院育人之“美”——社区环境
        (一)重新建造模式
        (二)基础改造模式
    七、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评估方法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分析软件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四、问卷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五、研究对象
        (一)样本选取与搜集
        (二)样本人口学信息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实证研究
    一、四所高校书院学生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的对比分析
        (一)四所高校书院学生全人发展对比分析
        (二)四所高校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对比分析
    二、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一)全人发展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三、四所高校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一)S大学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二)NK大学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三)NY大学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四)Z大学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四、四所高校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一)全人发展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及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二)自我认知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三)学习思考与文化欣赏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四)德行修养与社会责任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五)沟通合作与领导才能与书院制改革认同度各子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讨论及启示
    一、实证研究的研究结论
        (一)结论1:高校书院制改革育人成效良好
        (二)结论2:单独指导模式的导师制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更有益
        (三)结论3:完全交融模式的混宿制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更有益
        (四)结论4:显性课程模式与隐性课程模式的通识教育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并无显着差异
        (五)结论5:重新建造模式的社区环境对书院学生全人发展更有益
    二、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改革理念
        (二)扩大队伍,育人团队“进一线”
        (三)深化改革,学科年级“大融合”
        (四)显隐结合,健全通识教育体系
        (五)加大投入,营造温馨书院环境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书院制改革成效调查问卷
附录2 :书院制改革成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兰州市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基本观察
        1.1.2 问题背景
    1.2 概念引用及其界定
        1.2.1 相关概念辨析
        1.2.2 概念的引用:高校集中区
        1.2.3 概念空间范围的界定
        1.2.4 研究的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重点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现状研究综述
    2.1 空间形态整合的理论思想
        2.1.1 城市形态的基础概念
        2.1.2 城市形态的分析模型
        2.1.3 城市形态整合的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2.1 高校校园研究现状
        2.2.2 高校校园与周边区域空间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2.2.3 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现状
        2.2.4 现状研究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兰州市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
    3.1 兰州市高校建设概况
    3.2 建国之前:高等学府建设助力地方发展
        3.2.1 民国期间兰州市发展概况
        3.2.2 高等学府建设促进地方发展
    3.3 “城市化”初期:“文教区”完善城市功能区建设
        3.3.1 工业建设推动快速“城市化”发展
        3.3.2 “文教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3.4 “郊区城市化”阶段:“大学园区”促进城市郊区建设
        3.4.1 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校园用地紧张
        3.4.2 空间资源短缺限制兰州城市发展
        3.4.3 高校扩建新校区推动“郊区城市化”
    3.5 “逆城市化”阶段:高校建设推动“新城区”发展
        3.5.1 兰州市老城区空间更新与职能疏解
        3.5.2 “新城建设”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
        3.5.3 高校园区作为新城建设的重要职能片区
    3.6 “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并行时期:关注旧城区高校的更新
        3.6.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并行
        3.6.2 兰州市旧城区高校校园更新的关注:高校集中区
    3.7 本章小结
4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发展建设现状
    4.1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发展概况
    4.2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高校校园建设现状
        4.2.1 高校校园用地布局现状
        4.2.2 高校校园道路交通现状
        4.2.3 高校校园开放空间现状
        4.2.4 高校校园管理现状
        4.2.5 高校校园建设现状问题总结
    4.3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高校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现状
        4.3.1 三种类型的居住社区并存
        4.3.2 商业服务设施“带状”布局
        4.3.3 绿地与广场“碎片化”分布
        4.3.4 区域道路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建设
        4.3.5 高校校园周边地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总结
    4.4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4.4.1 校园“专属用地”与城市环境的分离
        4.4.2 校园“整体结构”与城市交通的冲突
        4.4.3 校园“内向建设”与高校发展的局限
        4.4.4 校园“巨型地块”与城市特性的矛盾
    4.5 高校集中区空间更新的有效途径:空间形态整合
    4.6 本章小结
5 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形态整合分析
    5.1 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空间形态整合的模式
        5.1.1 高校校园的开放空间融入周边城市环境
        5.1.2 高校校园的街道肌理融入周边城市街区
        5.1.3 高校校园与周边城市社区相互融合建设
    5.2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问题与思考
        5.2.1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必要性
        5.2.2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意义
        5.2.3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现实问题
    5.3 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基础条件:用地整合
        5.3.1 “专属区域”的高校现状用地划分
        5.3.2 “小街区式”的高等院校用地细分
        5.3.3 高校集中区用地分类的“城市化”整合
    5.4 本章小结
6 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的策略
    6.1 高校集中区用地布局的整合
        6.1.1 用地布局策略
        6.1.2 功能布局结构
        6.1.3 用地布局整合
    6.2 高校集中区道路交通的整合
        6.2.1 道路交通整合的原则
        6.2.2 校园与城市连接为一体:机动交通的梳理
        6.2.3 校园与周边社区相联系:步行街道的组织
    6.3 高校集中区开放空间的整合
        6.3.1 开放空间作为空间层级的中介区域
        6.3.2 开放空间与空间层级体系的构建
        6.3.3 构建开放空间网络建设步行高校社区
    6.4 高校集中区边界区域的整合
        6.4.1 边界区域的“边界效应”
        6.4.2 边界区域作为积极的互动场所
        6.4.3 “积极”的边界区域空间形态更新
    6.5 高校集中区保障制度的建立
        6.5.1 建立土地混合使用的规划机制
        6.5.2 建立多元土地置换的渠道机制
        6.5.3 建立多方参与规划的协作机制
    6.6 “十五分钟高校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构想
    6.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江南地区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 边川. 浙江大学, 2021(02)
  • [2]文化主导下的鹰潭市委党校环境更新与改造设计[D]. 李莞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居住环境优化策略研究[D]. 王沂. 汕头大学, 2021(02)
  •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高校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飞院天府校区实训空间设计为例[D]. 马宇晴. 东南大学, 2020
  • [6]校园湖泊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以广州高校新老校区为例[D]. 刘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8]弹性视角下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义乌市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为例[D]. 赵海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高校书院制育人成效研究[D]. 项梦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兰州市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 薛宏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