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边防部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

某边防部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

一、边防某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汪春晖,贾德胜,曹勇平,张斌,韩招久,吕恒,谭伟龙[1](2019)在《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文中认为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都具有地理景观性特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是多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源地和流行区,地域分布广。分析东南沿海地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防控对策,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意义。本地区常见的此类疾病有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恙虫病等,存在潜在威胁的有疟疾、黄热病、寨卡病毒病和血吸虫病等。本文总结了东南沿海地区医学地理学特征,介绍了常见的和存在潜在威胁的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应对的防控对策。

田珊珊[2](2019)在《乌拉斯台口岸鼠体及体表寄生物监测与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中蒙边境乌拉斯台口岸地区鼠类携带病原体情况,采用夹夜(昼)法捕鼠并采集鼠体体表寄生物,进行形态学鉴定,对鼠体进行六种病原体监测。掌握鼠体携带病原体情况,研究鼠群和蚤的关系、鼠群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评估口岸输入性媒介传染病发生的风险,为口岸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在乌拉斯台口岸的生活区、联检大厅周围、存储场地、野外、边境区五种生境进行媒介生物监测,对鼠体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巴尔通体、鼠疫耶尔森菌、伯氏疏螺旋体、汉坦病毒,共计6种。鉴别鼠体及体表寄生物的情况。统计分析用EXCEL2017软件和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1)2016年—2018年乌拉斯台口岸共捕获2目5科7属7种鼠,优势种是赤颊黄鼠,占31.15%;其次是黄兔尾鼠,占26.92%;小家鼠,占22.69%。2)2016年共布放有效夹520夹次,平均鼠密度16.73%;2017年共布放有效夹1593夹次,平均鼠密度6.02%;2018年共布放有效夹1336夹次,平均鼠密度5.76%。所捕获鼠体,雌雄构成比为1:0.37。3)2016年,鼠体染蚤率12.64%,蚤指数1.82;染螨率2.30%,螨指数1.50;2017年,鼠体染蚤率51.04%,蚤指数3.94;染螨率17.70%,螨指数3.11;2018年,鼠体染蚤率49.35%,蚤指数5.13;染螨率11.69%,螨指数5.55。鼹形田鼠的蚤指数和染蚤率最高,分别是8.67、100.00%;灰仓鼠的染螨率最高,为18.00%,螨指数最高的则为赤颊黄鼠,5.54。4)2016年,未检测到阳性鼠体;2017年,检出1例无形体阳性(阳性率1.04%)、49例巴尔通体阳性(阳性率51.04%);2018年,检出3例巴尔通体阳性(阳性率3.90%)。5)乌拉斯台口岸地区巴尔通体感染的鼠体与其所携带的蚤情况无显着关联。6)赤颊黄鼠蚤体群落在口岸地区鼠类蚤群落中起到了串联的作用。7)利用风险评估矩阵法分析乌拉斯台口岸的风险,疾病通过媒体传播的概率为―可能‖;载体传播疾病的危害程度被归类为―较小‖;通过风险评估矩阵分类表判定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结论:乌拉斯台口岸的媒介生物监测尚未达到国家要求。鼠种的分布受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口岸周边媒介生物的种类不多,但是密度高,体表寄生物的种类多。野外鼠感染巴尔通体的比例较其它生境的高。不年口岸有传入媒介传染病的风险。需要及时掌握病原体的发展情况,为后期发现、控制和消除口岸可能发生的鼠媒传染病疫情威胁提供指导。采取措施降低乌拉斯台口岸媒介生物密度、防止口岸虫媒病发生,守卫国门生物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孙世仁[3](2019)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肾损伤》文中研究指明部队官兵因需作业、训练介入自然疫源地可感染发病甚至引发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具有流行规律及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的特点。肾脏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容易受累的器官,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降低自然疫源相关肾损伤病死率和防止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关键。该文重点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莱姆病)相关肾损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防治措施,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诊疗认识。

王泽东[4](2019)在《新型分节段黄病毒的发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了一类新型分节段黄病毒—荆门病毒属(Jingmenvirus),主要成员包括Jingmen tick virus、Mogiana tick virus及Guaico Culex virus。该类病毒基因组分为4或5个节段,其中有2个节段来源于黄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其他节段则表达病毒结构蛋白。该类病毒可感染蜱、蚊、牛、猴等动物,并且在中国、巴西、美国、乌干达地区都有分布。本研究在我国东北地区蜱咬伤病人血液中分离鉴定了一种新型分节段黄病毒-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并开展了人及动物流行病学研究。1.阿龙山病毒的分离鉴定:2017年4月采集哨点医院蜱咬伤病人血样进行宏病毒组学分析,发现1例病人血样中含有类似荆门蜱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的核酸序列,同源性57.4–74.5%。将血样接种Vero细胞,5–7天后可见轻微细胞病变;电镜负染观察,可见直径80–100 nm的带囊膜的近球形病毒粒子,切片观察可见胞质中有病毒颗粒。病毒基因全长为11350 bp,分为4个节段。由于病人发现于内蒙古阿龙山地区,因此命名为阿龙山病毒(ALSV)。2.阿龙山病毒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源性分析发现ALSV与JMTV氨基酸同源性为23.7–80.9%;蛋白质组学分析ALSV存在类似黄病毒NS5和NS2b-NS3片段的NSP1和NSP2非结构蛋白,以及VP1囊膜蛋白、VP2核衣壳蛋白、VP3膜蛋白三个结构蛋白。进化分析发现ALSV与JMTV处于黄病毒属、瘟病毒属、肝炎病毒属之间,单独形成一个分枝,且分别处于不同分枝,表明ALSV属于分节段的荆门病毒属(Jingmenvirus)但是区别于JMTV的分节段黄病毒新种。3.阿龙山病毒在蜱咬伤病人流行病学分析:2017年4–8月采集的374份蜱咬伤住院病人血样中共检出86例ALSV阳性病例,患者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男性居多(73.3%),多为野外工作者(97.7%),有近期蜱叮咬史(95.3%)。病人发病潜伏期为3–7天,以头痛(80.2%)、发烧(77.9%)、疲乏(59.3%)为主要症状,住院10-14天可痊愈。4.阿龙山病毒在动物的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内蒙古东部地区牛羊血清各240份,检测发现牛羊ALSV ELISA抗体阳性率为4.6–9.2%;中和抗体阳性率为1.7–4.2%,说明牛羊存在ALSV的既往感染。RT-qPCR检测牛羊ALSV阳性率为26.3–27.5%,表明牛羊存在ALSV近期感染,可能为ALSV的储存宿主。在黑龙江和内蒙古采集蜱1105只,通过巢式PCR在全沟硬蜱中检出ALSV,黑龙江感染率3.7%,内蒙古6.5%,表明全沟硬蜱可能为ALSV的传播媒介。遗传进化分析显示牛、羊、蜱及人源ALSV同源性在98%以上,且位于进化树同一分枝,表明各宿主源ALSV在进化上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分节段黄病毒—阿龙山病毒,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感染人的分节段黄病毒,对于蜱传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蜱传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王永平,马卫闽,吴丽娟,郑青[5](2018)在《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护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救治的护理工作特点,得出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方法对2008年8月9月住院的29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例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康复出院,其中9例出现钩体后发症(37.03%),均为后发热,患者均再次入院。采取激素治疗及心理护理后,体温均降至正常,住院1周后,9例出现后发症的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应从严密观察病情、赫氏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以提高军队医院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疫情暴发时的救护能力。

李覃,邢杰,葛新,王增田[6](2016)在《军队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疫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传染源为野生动物或由野生动物传至家畜家禽,可通过机械性和生物性传播给人的疾病,同时要受社会环境、自然地理因素和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军队是一支人员高度集中、执行作战任务的特殊武装力量,经常承担军事训练、抢险救灾、防恐、维稳等任务,工作强度大、生活高度集中,已成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军队卫生人员掌握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对于保障官兵身心健康和战斗力等方面具

马卫闽,王少扬,刘海周[7](2016)在《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处置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病,可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分析了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处置的做法,探讨了加强驻疫区部队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的措施。

李傅冬[8](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马卫闽,肖海,林海,林亚华,吴玉林,王少扬,刘海周[9](2010)在《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2008年8-9月住院的29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抗体。结果 29名患者均为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腰背酸痛,腓肠肌痛;结膜充血明显且无分泌物,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23名病人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均为秋季热血清群;9例病人出现后发症状。结论临床医生要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掌握钩端螺旋体病及其后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马卫闽,肖海,鲜荣华,林亚华,吴玉林,王少扬,刘海周[10](2010)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暴发流行概况。[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对下田作业的47名战士进行检查及检验;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抗体。[结果]47名战士中先后患病29例(61.7%),患者秋季热群抗体阳性率86.3%(23/29)。该部还有353名官兵虽与患病战士同食堂就餐,但未下田故均无发病。[结论]这是一起驻闽部队钩体病暴发流行,今后应加强监测和防治。

二、边防某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防某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南沿海地区医学地理学特征
    1.1 自然因素特征
    1.2 社会因素特征
2 东南沿海地区重要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7-8]
    2.1 常见的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2.1.1 流行性出血热
        2.1.2 登革热
        2.1.3 流行性乙型脑炎
        2.1.4 钩端螺旋体病
        2.1.5 恙虫病
    2.2 存在潜在威胁的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2.2.1 疟疾
        2.2.2 黄热病
        2.2.3 寨卡病毒病
        2.2.4血吸虫病
3 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对策
    3.1 充分认识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的长期性、艰巨性
    3.2 继续加大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的力度
    3.3 建立更加完备的防控体系,提高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3.4 做好职业人群的防护和建设项目职业的卫生防护
    3.5 及时解决新时期疾病防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乌拉斯台口岸鼠体及体表寄生物监测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监测时间
        2.2 监测地点
        2.3 监测依据
        2.4 鉴定方法
        2.5 风险评估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肾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性出血热肾损伤
2 血吸虫病肾损伤
3 钩端螺旋体病肾损伤
4 疟疾肾损伤
5 莱姆病肾损伤

(4)新型分节段黄病毒的发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黄病毒概述
        1.1.1 黄病毒研究史
        1.1.2 黄病毒生命周期机制
        1.1.3 黄病毒主要蛋白结构及功能
        1.1.4 黄病毒的宿主范围及流行病学
        1.1.5 黄病毒检测方法
    1.2 分节段黄病毒的研究进展
        1.2.1 分节段黄病毒研究史
        1.2.2 分节段黄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功能
        1.2.3 分节段黄病毒系统发育分析
        1.2.4 分节段黄病毒宿主范围及地域分布
    1.3 东北地区重要的蜱传人兽共患病原流行情况
        1.3.1 蜱传森林脑炎病毒
        1.3.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1.3.3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1.3.4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1.3.5 无形体
        1.3.6 伯氏疏螺旋体
        1.3.7 巴贝西虫
    1.4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ALSV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人样品及细胞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病人样品病毒宏基因组学前期制备
        2.1.4 ALSV阳性样品筛选
        2.1.5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1.6 病毒的全基因组扩增
        2.1.7 病毒在不同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析
    2.2 结果
        2.2.1 病毒宏基因组学测序结果
        2.2.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2.2.3 病毒全基因组扩增结果
        2.2.4 病毒在不同细胞的增殖能力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ALSV全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方法
        3.1.1 基因序列选取
        3.1.2 同源性分析
        3.1.3 糖基化位点分析
        3.1.4 信号肽分析
        3.1.5 跨膜区域分析
        3.1.6 ALSV基因组序列保守区分析
        3.1.7 ALSV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LSV与黄病毒其他成员同源性分析结果
        3.2.2 ALSV基因组序列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
        3.2.3 ALSV基因组序列信号肽分析结果
        3.2.4 ALSV基因组序列跨膜区分析结果
        3.2.5 ALSV基因组序列保守区分析结果
        3.2.6 ALSV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ALSV在蜱咬病人的流行病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毒株、细胞与病人血样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蜱叮咬住院病人的ALSV感染情况筛查
        4.1.4 ALSV感染病人其他蜱传病原体检测
        4.1.5 ALSV感染病人病例整理分析
        4.1.6 ALSV感染病人阳转情况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蜱叮咬住院病人ALSV检测结果及人口统计学分析结果
        4.2.2 ALSV感染病人其他蜱传病检测结果
        4.2.3 ALSV感染病人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4.2.4 ALSV感染病人阳转情况检测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ALSV在动物中的流行病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毒株、细胞与样品采集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3 主要溶液及配置
        5.1.4 ALSV VP2 原核表达
        5.1.5 牛羊血清ALSV抗体ELISA方法检测
        5.1.6 牛羊血清ALSV中和抗体实验
        5.1.7 牛羊血清样品ALS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5.1.8 ALSV阳性样品的病毒分离与鉴定
        5.1.9 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5.1.10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ALSV VP2 蛋白重组表达
        5.2.2 牛羊血清ALSV抗体ELISA检测结果
        5.2.3 牛羊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5.2.4 ALSV荧光定量RT-q PCR检测方法建立
        5.2.5 牛羊血清样品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5.2.6 牛羊样品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比较
        5.2.7 蜱样品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5.2.8 ALSV阳性样品病毒分离
        5.2.9 不同宿主分离ALSV毒株遗传进化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流行病学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化验:
    1.4 临床分型:
    1.5 结果: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2.2赫氏反应的护理及预防:
    2.3 对症护理
        2.3.1 高热的护理:
        2.3.2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2.3.3 肝功能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2.4 心理护理:
3 小结

(6)军队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部队不同地域发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2.1沿海
        2.1.1血吸虫病
        2.1.2流行性出血热
        2.1.3钩端螺旋体病
    2.2丛林
        2.2.1疟疾
        2.2.2流行性乙型脑炎
        2.2.3恙虫病
        2.2.4莱姆病
    2.3草原
    2.4高原
3 讨论

(7)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处置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驻闽某部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特点
    1.1疫情概况
    1.2疫情特点
    1.3处置措施
2 疫情处置的经验
    2.1三军联勤增强了疫情处置能力
    2.2采用分级救治的办法处置批量病员
    2.3军地协作确定传染源
3 加强驻疫区部队传染病防控的启示
    3.1积极加强预防措施
    3.2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制度
    3.3军民融合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8)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次
1 引言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确定疾病范围
    2.2 分类模型设计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2.4 模型程序编写
    2.5 模型验证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疾病类别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3.3 模型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模型性能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4.4 本研究创新点
    4.5 今后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变量名表
    附录二 SAS程序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临床资料
        1.2.3 血清学检查
        1.2.4 治疗方案
2 结果
    2.1 疫点地理条件
    2.2 暴发经过
    2.3 人群分布
    2.4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5 治疗疗效
3 讨论

四、边防某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J]. 汪春晖,贾德胜,曹勇平,张斌,韩招久,吕恒,谭伟龙.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06)
  • [2]乌拉斯台口岸鼠体及体表寄生物监测与防控研究[D]. 田珊珊.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3]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肾损伤[J]. 孙世仁.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07)
  • [4]新型分节段黄病毒的发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D]. 王泽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5]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护理分析[J]. 王永平,马卫闽,吴丽娟,郑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18(12)
  • [6]军队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疫情分析[J]. 李覃,邢杰,葛新,王增田.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08)
  • [7]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处置与思考[J]. 马卫闽,王少扬,刘海周. 人民军医, 2016(02)
  • [8]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9]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临床分析[J]. 马卫闽,肖海,林海,林亚华,吴玉林,王少扬,刘海周. 临床军医杂志, 2010(04)
  • [10]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 马卫闽,肖海,鲜荣华,林亚华,吴玉林,王少扬,刘海周.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0(04)

标签:;  ;  ;  ;  ;  

某边防部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