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基因诊断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基因诊断

一、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资,陈姝[1](2020)在《124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124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临床表型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从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集1981-2019年全部关于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文献,并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共计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4例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共有57种基因突变,高危出血基因型有Arg304Trp、Thr359Met、His408Gln、IVS5-1G>A、Arg277Cys、Arg152Leu、Tyr128Cys、Arg364Gln、27/28delCT、11520/11521insT、11487-9CCCdelC、26/27delTC;在纯合子患者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是IVS5-1G>A、IVS6-1G>A基因型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是IVS5-1G>A、Thr359Met、27/28delCT基因型者;出现关节血肿的是26/27delTC,Tyr128Cys基因型者。出血程度与构成基因的合子型有关(P=0.040);杂合子与纯合子的出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出血程度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无关(P=0.320、0.326)。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在我国目前有57种凝血因子Ⅶ基因突变,12种高危出血基因型,出血程度与合子型有关,杂合子患者出血程度轻,纯合子患者出血程度重,出血程度与PT、FⅦ:C无关。

彭燕[2](2020)在《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1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对1例遗传性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CHD)联合凝血因子Ⅺ缺乏(HFⅪD)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并分析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结构与功能。方法:用凝固法检测PT、APTT、Fg、TT、FⅦ:C和FⅪ:C等凝血指标,Clauss法和PT衍算法分别测定Fg活性和抗原含量;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全血基因组DNA,用PCR方法分别扩增F7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纤维蛋白原的三个基因(FGA、FGB和FGG)和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并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应用ClusterⅩ和Swiss-PdbViewer4.10软件对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分别进行保守性及分子建模分析,用凝血酶法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以进行突变纤维蛋白原功能研究。结果:1.在12例患者中发现6种F7基因错义突变,其中p.Met366Val和p.Cys418Gly为首次报道。有7例为纯合突变,其中5例为p.Thr241Asn纯合突变,其FⅦ活性分别为:3.6%、4.1%、3.7%、3.5%、4.0%,临床出血表现轻重不一;剩余两例为p.His408Gln和p.Thr419Met纯合突变,FⅦ活性分别为4.4%和3.9%,前者无自发性出血而后者表现为反复皮肤黏膜轻至中度出血。有4例为双杂合突变,分别为p.Thr241Asn和p.His408Gln、p.Thr241Asn和p.Met366Val、p.Thr241Asn和p.Cys389Gly、p.Thr241Asn和p.Cys418Gly,FⅦ活性分别为3.6%、3.6%、2.5%和3.5%,均无自发性出血。另有1例为p.Thr241Asn单杂合突变,其FⅦ活性为2.7%,无出血症状。2.测得先证者、祖母、父亲、姑姑和妹妹的血浆Fg活性和抗原含量分别为0.33g/L和1.77 g/L、0.32g/L和1.69 g/L、0.29g/L和1.36 g/L、0.31g/L和1.69 g/L与0.36g/L和1.66 g/L,且均在FGG基因外显子8发现c.1097A>G(γHis340Arg)杂合突变。先证者祖父纤维蛋白原活性为2.93g/L,但FⅪ活性为17.6%,在其F11基因外显子5和外显子11分别发现c.434A>G(HGV p.His145Arg)和c.1253G>T(p.Gly400Val)双杂合突变;先证者及其父亲、姑姑在F11基因外显子5检测到c.434A>G杂合突变,其母亲未发现纤维蛋白原和F11基因突变。3.纤维蛋白原γ链蛋白His340残基在不同物种之间高度保守,分子建模表明γHis340Arg突变并未影响γ链蛋白空间结构,功能分析发现携带γHis340Arg突变患者纤维蛋白聚合能力下降。结论:1.在12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6种错义突变,分别为p.Thr241Asn,p.His408Gln,p.Met366Val,p.Cys389Gly,p.Cys418Gly和p.Thr419Met,其中p.Met366Val和p.Cys418Gly为首次报道;p.Thr241Asn突变较常见。2.FⅦ:C与临床表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3.FGG基因外显子8 c.1097A>G(γHis340Arg)杂合突变为一种新突变体,这种突变体可能通过干扰纤维蛋白多聚体延迟导致纤维蛋白原功能异常。4.F11基因外显子5 c.434A>G(HGV p.His145Arg)和外显子11 c.1253G>T(p.Gly400Val)双杂合突变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XI缺乏症。

张夏林[3](2020)在《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目前除输注相应凝血因子进行替代治疗外,尚无成熟的治愈手段可用于临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编码相应凝血因子的基因发生变异,导致凝血因子出现数量或功能的缺陷。常见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包括血友病A、血友病B和血管性血友病,罕见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包括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凝血因子II缺乏症、凝血因子V缺乏症、凝血因子VII缺乏症、凝血因子X缺乏症、凝血因子XI缺乏症及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等。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诊断方面,对于出血倾向严重且有明确家族史患者,常规凝血检测结合凝血因子测定一般可以明确诊断,但在表型较轻且无家族史者,常规检测明确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分子诊断在区分表型、提供遗传学诊断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并可为临床出血患者的管理提供依据。本课题针对本地区凝血因子X(Factor X,FX)缺乏症和血友病A(hemophilia A,HA)、血友病B(hemophilia B,HB)进行分子诊断,以确认疾病表型,明确遗传学信息,并补充基因变异信息。探索新发现基因变异的致病机制,丰富和补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变异谱和疾病谱。方法:1、遗传性FX缺乏症、HB和HA的表型诊断对于1例遗传性FX缺乏症患者及家系成员的诊断,使用一期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FX活性(Factor X activity,FX:C)和血浆中FX抗原(Factor X antigen,FX:Ag)含量。在针对HB32例患者及5个家庭的家系成员方面,使用一期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FIX活性(FactorⅨactivity,FIX:C)和FIX抗原(FactorⅨantigen,FIX:Ag)。使用Bethesda方法检测FIX抑制物。对53例HA患者进行FVIII活性(Factor VIII activity,FVIII:C)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原(VWF antigen,VWF:Ag)含量测定。使用Bethesda方法检测FVIII抑制物。2、遗传性FX缺乏症、HB和HA的分子诊断遗传性FX缺乏症和HB的分子诊断使用PCR结合Sanger测序分析检测FX基因(F10)、FIX基因(F9)序列变异。测序结果经与数据库比对,除外SNP,确认F10和F9的序列变异。对于HA的分子诊断,首先使用LD-PCR和双管多重PCR检测内含子22倒位和内含子1倒位,对双倒位阴性者使用二代测序分析FVIII基因(F8)编码区序列变异及凝血因子相关的可能的基因变异。测序结果经基因注释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确认变异位点。3、新发现F10变异的致病机制研究通过构建过表达野生型FX基因载体和突变型FX基因载体,转染293T细胞,分析遗传性FX缺乏症变异对于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异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HB和HA新发现变异的致病机制,剪接点变异通过剪接点变异在线预测工具Human Splice Finder version3.1(HSF,http://www.umd.be/HSF/)预测,以分析变异对于FIX的影响;使用SIFT和PolyPhen-2分析错义突变对FIX蛋白和FVIII蛋白结构及功能的破坏程度。使用i-Tasser软件对FIX蛋白结构同源建模,并使用PyMol对建模后的分子进行作图。使用Swiss-model软件和Swiss-Pdb Viewer工具对变异后FVIII蛋白进行同源建模并对建模后的分子进行展示作图。结果:1、凝血检测显示遗传性FX缺乏症先证者及其同样有出血症状的姐姐凝血时间显着延长,FX:C分别为3.2%和2.2%,FX:Ag分别为23%和11%。其父母的FX:C及FX:Ag水平约为有正常范围的50%,另一无出血症状的姐姐凝血指标均正常。根据表型诊断结果,先证者表型属于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型。分子诊断结果表明先证者及有出血症状的姐姐携带有F10 p.Ser362Asn(c.1085G>A)纯合变异,父母均为此位点的杂合携带者,另一无出血症状的姐姐未携带基因变异。体外功能验证实验表明FX:C在突变型细胞培养基中显着下降,FX:Ag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与患者表型一致。荧光定量PCR显示,此错义突变并未影响RNA的转录。生物信息学分析中,蛋白结构模拟提示变异位点与FX催化三联体(His276,Asp322和Ser419)空间位置较接近,可能影响FX蛋白与底物的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的结合能大于野生型蛋白与底物的结合能,说明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结合稳定性弱于野生型蛋白。进一步分析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类似物小分子的构象差异发现,此变异显着改变了关键催化残基His276(His42)的侧链构象。2、在32例HB患者中共检出23种变异,其中18种为F9变异数据库中已收录的变异,5种为本研究新发现的F9变异。新发现F9变异包括c.277+5 G>T,c.723+1G>A,c.839-6c.839-5 ins,c.553557 del CAAAC(p.Gln185Phefs*1)和and c.1215T>G(p.Asp405Glu)。剪接点变异c.277+5 G>T和c.723+1G>A主要是破坏了正常剪接位点的识别;大片段插入c.839-6c.839-5 ins因位于剪接点附近,破坏正确的剪接位点并形成多个异常的剪接点;小片段缺失p.Gln185Phefs*1主要是由于移码效应生成了截短的无功能的FIX蛋白;错义突变p.Asp405Glu位于F9催化区,对FIX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在53例HA样本中,共检出F8变异49例。其中内含子22倒位31例,内含子1倒位3例,其它变异类型15例,包括错义突变9例,移码突变4例(缺失2例,插入1例,单碱基复制1例),无义突变2例。除了单碱基G复制变异(p.Ile1213Asnfs*28)为课题组前期报道的本地区热点突变,其余变异均为本地区首次发现。错义突变p.Cys172Ser,p.Tyr404Ser,p.Asp1903Gly,p.Ser2284Asn及缺失p.Leu2249fs*9和插入p.Pro2319fs*97为新发现的F8变异。F8变异中,错义突变p.Cys172Ser是由于Cys172处于A1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二硫键结构中,被其他氨基酸取代后会丢失原先的蛋白结构,导致重型HA;错义突变p.Asp1903Gly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VIII蛋白的A3结构域的正确构象,进而影响了FVIII与VWF的结合,从而导致FVIII蛋白功能障碍,活性降低。错义突变p.Ser2284Asn对FVIII蛋白的影响是变异后Asn2284周围氢键增多,极性增强,蛋白结构的稳定性降低。错义突变p.Tyr404Ser的蛋白结构提示Ser取代Tyr后,氨基酸残基的构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氢键减少,疏水性增强。移码突变p.Leu2249fs*9是由于在25号外显子中存在一个单碱基G缺失,导致氨基酸移码,提前终止,丢失了整个26号外显子编码的功能域。小插入突变p.Pro2319fs*97则是由于移码效应,使FVIII蛋白的翻译过程没有正常终止,使FVIII蛋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结论:1、位于F10催化区的错义突变p.Ser362Asn是一个国内外首次报道的基因变异,通过细胞实验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明确了此变异的致病机制为通过改变关键催化残基His276的侧链构象,影响了FX蛋白与底物结合,进而破坏了FX蛋白的正常活化。2、本地区的F9变异呈一定的异质性。错义突变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主要发生于F9催化区。新发现的5种F9变异为c.277+5G>T,c.723+1G>A,c.839-6c.839-5ins,p.Gln185Phefs*1和p.Asp405Glu,经蛋白功能分析均为致病变异。3、对本地区F8的变异研究发现其存在较大的异质性,NGS分子诊断的应用充实了HA的变异谱,对后期的个体化遗传咨询及临床诊疗的评估有重要意义。NGS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可进一步分析基因变异对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刘佳婕[4](2020)在《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女性血友病分子致病机制及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是女性血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但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机制不清,本文主要研究了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女性血友病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相关凝血指标;进行基因相关检测,包括PCR扩增及测序分析F8、F9和XIST基因的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拷贝数检测、F8基因内含子1和22倒位检测;F8和F9遗传连锁分析;针对HUMARA基因和RP2基因进行X染色体灭活率的检测;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X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分析定位与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相关的基因。结果:9例女性血友病患者中共诊断6例血友病A及3例血友病B。6例血友病A患者中,基因诊断显示先证者HA1 F8基因存在突变c.1063C>T,p.Arg355*,先证者HA2 F8基因存在新突变c.6241T>G,p.Trp2081Gly,先证者HA3 F8基因存在突变c.5998+1,G>C,先证者HA4显示2号外显子到6号外显子拷贝数减少,为F8基因大片段杂合缺失患者,先证者HA5 F8基因2号外显子到26号外显子拷贝数增加,为F8基因大片段杂合重复患者,先证者HA6为F8基因内含子22倒位携带者。3例血友病B患者中,基因诊断显示先证者HB1 F9基因5号外显子存在突变c.508T>C,p.Cys170Arg,先证者HB2 F9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突变c.1226G>A,p.Gly409Glu,先证者HB3 F9基因2号内含子存在突变c.255+5G>A。X染色体灭活率检测结果显示9名患者中7名患者存在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现象。女性血友病携带者中,发现FVIII:C/FIX:C水平与不携带F8/F9突变的X染色体灭活率之间负相关。XIST基因分析显示3名女性血友病患者存在XIST突变,但这3个突变均与患者的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无关,X染色体微阵列显示HB3先证者的Xq28存在长约2904kb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域覆盖了超过60个基因。HA1家系的X染色体连锁分析显示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的致病基因最有可能所在的范围是X染色体22375122 bp~46674676 bp(Xp21.2Xp11.4)结论:女性血友病携带者中FVIII:C/FIX:C水平与不携带突变X染色体灭活率之间负相关。先证者HB3基因芯片结果显示Xq28存在长约2904kb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域覆盖了超过60个基因,并且携带该大片段缺失的X染色体几乎全部被灭活,推测Xq28大片段缺失会导致细胞生存劣势从而造成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现象的产生。HA1家系的X染色体连锁分析显示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的致病基因最有可能所在的范围是Xp21.2Xp11.4,该区域内可能存在控制X染色体灭活的基因元件或者在该区域内存在某个基因突变导致细胞选择的现象产生。目的:阐明6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FX)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并且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TGT)评估FX缺陷症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收集6例患者及相关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凝固法检测内外源以及共同途径激活的FX活性(FX:C),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X抗原(FX:Ag),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浆中的FX,直接测序法检测FX基因(F10)突变,采用TGT检测6例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血浆中的凝血酶生成。结果:在6例患者中共发现了10种F10突变,其中5种(p.Cys246Ser,p.Tyr319Cys,p.Leu252Phe,p.Arg313Gln以及IVS5-2A>G)为新突变,其余5种(p.Phe71Ser,p.Val338Met,p.Gly406Ser,p.Gly365Ser,p.Cys151Arg)为已报导突变,TGT显示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及峰值(peak)这两个参数与FX缺陷症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结论:5例遗传性FX缺陷症患者由F10双杂合突变所致,1例由F10单杂合突变所致;TGT的ETP以及peak这两个参数可用于评估FX缺陷症患者的出血倾向,对于该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起一定的作用。

孙胜利[5](2020)在《凝血四项凝固曲线波形分析参数在出凝血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自动凝血检测分析仪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凝血参数应运而生,这些参数丰富了凝血指标的信息,更有助于凝血相关疾病的临床监测。凝固曲线波形分析(Clot waveform analysis,CWA)是由使用凝固法透射光原理检测PT和APTT等凝血指标的凝血分析仪所绘制的凝固曲线波形图。典型的APTT凝固曲线:“x”轴表示时间(s),“y”轴表示透射光强度(%),最大透射光强度为100%,最小透射光强度为0%,在0%到100%之间,选择设定的终点(一般设定50%),并确定此终点下的凝血时间(CT(s))。透射光强度的一阶导数反映了每个时间点的凝血速度,|Min1|(dT/dt)为最大反应速度。透射光强度的二阶导数反映了每个时间点的反应加速度,|Min2|(d2T/dt2)为最大凝血加速度、|Max2|(d2T/dt2)为最大凝血减速度,CWA参数可以获得整个凝血过程的更多信息。目的:建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activity,Fbg)、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的 CWA 参数|Min1|、|Min2|、|Max2|的参考区间,并探讨凝血四项的CWA参数在血友病(Hemophilia)、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阳性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25例表观健康人来自2019年8月-202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应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四项PT、APTT、Fbg、TT,及CWA参数,建立凝血四项CWA参数|Min1|、|Min2|、|Max2|的参考区间。2、116例同期住院患者,46例凝血因子(FⅧ、FⅨ)缺乏患者、70例LA阳性APS患者检测APTT及APTT的CWA参数。3、5例家系成员中4例(先证者及其祖父、父亲、妹妹)纤维蛋白原功能减低患者(纤维蛋白原活性减低,纤维蛋白原抗原正常)和1例(先证者弟弟)纤维蛋白原功能正常者(纤维蛋白原活性正常,纤维蛋白原抗原正常),7例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低患者(基础病史急性白血病、肿瘤,Fbg<1.50 g/L),检测Fbg及Fbg的CWA参数。4、使用SPSS 17.0和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hapiro-Wilk(W检验)验证,若正态分布X±2SD表示参考区间,若是非正态分布以四分位法P25,P75表示参考区间。正态分布的多个样本间比较以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多个样本间比较以Friedman秩和检验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凝血四项CWA参数参考范围:PT的|Min1|(dT/dt)、|Min2|(d2T/dt2)、|Max2|(d2T/dt2)的参考范围分别为 3.14±1.22、0.56±0.22 和 0.50±0.18;APTT 的|Min1|(dT/dt)、|Min2|(d2T/dt2)、|Max2|(d2T/dt2)的参考范围分别为 4.75±1.71、0.78±0.29和 0.65±0.28;Fbg 的 CT(s)、|Min1|(dT/dt)、|Max2|(d2T/dt2)的参考范围分别为 7.01±1.96、1.22±0.51 和 0.15±0.11;TT 的|Min1|(dT/dt)、|Min2|(d2T/dt2)、|Max2|(d2T/dt2)的参考范围分别为 0.95±0.32、0.14±0.05 和 0.07±0.03。2、血友病A、血友病B患者APTT的CWA参数|Min1|、|Min2|、|Max2|低于健康对照组,凝血因子FⅧ缺乏患者随着凝血因子FⅦ活性减低CWA参数|Min1|、|Min2|、|Max2|明显减低。3、LA 结果在 1.2-1.5 的 APS 患者中 APTT 的 CWA 参数|Min1|(dT/dt)、|Min2|(d2T/dt2)、|Max2|(d2T/dt2)分别为 4.89±1.70、0.75±0.31、0.61±0.30;在 LA1.5-2.0的 APS 患者中 APTT 的 CWA 参数|Minl|(dT/dt)、|Min2|(d2T/dt2)、|Max2|(d2T/dt2)分别为 4.08±1.14、0.59±0.20、0.45±0.19;在 LA>2.0 的 APS 患者中 APTT 的 CWA参数|Min1|(dT/dt)、|Min2|(d2T/dt2)、|Max2|(d2T/dt2)分别为 3.69±1.03、0.47±0.17、0.35±0.14。LA 结果>1.5 的 APS 患者 APTT 的 CWA 参数|Min1|、|Min2|、|Max2|明显低于LA<1.5的AP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先证者及其祖父、父亲、妹妹Fbg的检测时间CT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继发性低纤维蛋白血症患者,Fbg CWA参数|Max2|/|Min1|明显减低于继发性低纤维蛋白血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经基因验证先证者及其祖父、父亲、妹妹均是由于纤维蛋白原FGG-Arg301Cys突变导致的纤维蛋白原异常。结论:1、PT、APTT、Fbg、TT的CWA参考区间的建立,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2、APTT的CWA参数与血友病患者的严重程度有关,对凝血因子FⅧ缺乏患者有一定的提示价值。3、APTT的CWA参数在LA不同阳性程度的APS患者中变化比APTT检测时间CT值更敏感。4、Fbg CWA参数可鉴别因FGG-Arg301Cys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和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朱钱迎,江明华,舒旷怡,李帆帆[6](2019)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诊断与表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在3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剪切位点突变。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有2例为双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患者1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中有一位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1例为His408Gln突变的杂合子,其相应FⅦ:C分别为5.0%、3.0%和75.0%。;患者2为p.Arg364Gln和p.His408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为p.Arg364Gln和IVS6-1G> A双杂合突变,其相应FⅦ:C分别为2.0%、2.0%;患者3为p.Arg337Cys纯合突变, FⅦ:C为3%。结论: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其中p.His408Gln突变较为常见,而临床表现及出血程度与FⅦ:C及FⅦ:Ag无相关性。

马思雨[7](2019)在《遗传性和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凝血因子XⅢ(factor XⅢ,FXⅢ)缺陷症的诊治体系,并分析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5例患者出血表现及调查家系情况,通过氨释放法检测FXⅢ活性(FXⅢ activity,FXⅢ:Act),ELISA法检测FXⅢ-A亚基抗原量(FXⅢ-A antigen,FXⅢ-A:Ag)与FXⅢ-B亚基抗原量(FXⅢ-B antigen,FXⅢ-B:Ag),尿素溶解法定性检测FXⅢ并混合实验纠正,初步区分遗传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inherited FXⅢ deficiency,inherited FXⅢD)与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autoimmune haemorrhaphilia XⅢ,AHXⅢ)。对于遗传性FXⅢD患者,PCR扩增F13A1与F13B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与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建立CNVplex?技术检测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通过定量基因步移和长链PCR技术检测F13A1大缺失的断裂点,生物信息学分析其重组机制。对于AHXⅢ患者,检测抗FXⅢ抗体,包括Bethesda法测定抗FXⅢ抗体滴度和ELISA法检测抗FXⅢ-A亚基抗体。结果:5例患者的尿素法FXⅢ定性试验均为阳性,FXⅢ:Act<5%,FXⅢ-A:Ag<3%,FXⅢ-B: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2例患者自幼发病,先证者1经历了新生儿脐带出血、黄体破裂、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先证者2经历了多次肌肉血肿、关节出血、脾破裂及罕见的脊髓血肿,且伤口愈合迟缓。2例患者均无出血病家族史,其父母非近亲婚配。2例患者混合实验均为阴性,基因检测均为F13A1的双杂合突变,先证者1为已报道的错义突变Arg383Ser和新的小缺失突变c.1147delA,先证者2为已报道的错义突变Arg716Gly和新的大缺失g.[77815112815del;112837116628del]。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大缺失为两个微同源TCT和C介导的两次复制叉停滞及模板转换(fork stalling and template switching,FoSTeS)/微同源介导的断裂诱导的复制(microhomology-mediated break-induced replication,MMBIR)事件。2例患者一经诊断立即接受预防替代治疗,自此均未再次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另外3例为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血肿,无出血病史及相关家族史,2例患者分别并发荨麻疹和带状疱疹,另1例患者无明显免疫病史。3例患者混合实验均为阳性,Bethesda法测定抗FXⅢ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83BU、1.67BU、1.75BU,免疫法检测均存在抗FXⅢ-A亚基抗体。3例患者中,1例患者拒绝治疗,在随后一年半内血肿复发3次,最终死于AHXⅢ导致的颅内出血。另外2例患者均接受FXⅢ补充加免疫抑制治疗,出血状态被纠正,未再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建立了完整的遗传性FXⅢD和AHXⅢ的诊治流程。经诊断,2例患者为遗传性重型I型FXⅢD,3例患者为低滴度抗FXⅢ-A亚基抗体导致的AHXⅢ。遗传性FXⅢD患者接受预防替代治疗,可切实有效地避免发生重大出血事件;AHXⅢ可能导致严重致死性出血事件,需进行FXⅢ补充加免疫抑制剂治疗。

丁秋兰,王学锋[8](2019)在《遗传性易栓症的表型和基因诊断流程》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每年有0.1%~0.2%的世界人口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每16 s就有一个人新发静脉血栓相关疾病,每37 s就有一人死于静脉血栓相关性疾病[1]。VTE主要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其中急性PE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是呼吸系统

杜长宝,杨婷,祝进,杨丽红,程晓丽,王明山[9](2018)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1个由近亲结婚引起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与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三代6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FⅤ活性(FⅤ∶C)和血浆FⅤ抗原(FⅤ∶Ag)等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用医学生物软件对该突变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APT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20. 5 s和51. 7 s,其FⅤ∶C和FⅤ∶Ag分别为11. 0%和12. 0%。先证者F5基因第5号外显子上发现c. 653T> C纯合突变,导致Phe190Ser;其父亲、母亲、女儿为Phe190Ser杂合子,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54%、47%、60%和61. 4%、52. 1%、56. 5%),丈夫和姐姐为正常野生型,其FⅤ∶C和FⅤ∶Ag均在正常水平。生物软件分析均显示该突变对FⅤ蛋白产生危害。结论 F5基因第5号外显子上c. 653T> C的纯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携带Phe190Ser原因,且该Phe190Ser突变与先证者FⅤ水平减低有关。

杨瑛[10](2018)在《大连市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生存诊疗情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大连市遗传性凝血障碍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并发相关疾病、治疗方式及生活状态等,探讨改善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生存诊治状态方法。方法:对2010年6月-2018年1月大连市血友病中心登记诊治的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出血、关节情况、相关并发症、预防措施、生活现状等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连市血友病中心登记诊治的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共计151人,包括111例血友病A,30例血友病B,3例血管性血友病VWD,3例FⅪ缺乏症,1例FⅫ缺乏症,2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例遗传性联合凝血因子缺乏症。1、血友病A 52例(46.8%)有家族史者。血友病B 10例(33.3%)有家族史者。2、血友病A此中46例(41.4%)重型,39例(35.1%)中型,26例(23.4%)轻型;血友病B此中9例(30%)重型,15例(50%)中型,6例(20%)轻型。3、血友病A初次出血的中位年龄为2.625岁,确诊中位年龄3.125岁,血友病B初次出血的中位年龄2.5岁,确诊中位年龄3岁,HA与HB患者之间初次出血年龄和确诊中位年龄没有统计学意义。但HA与HB各自的分型(轻、中、重)初次出血的时间与确诊时间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4、血友病A有过关节出血病例为78人(70.3%),有过重要脏器器官出血38人(34.2%),血友病B有过关节出血病例为17人(56.7%),有过重要脏器器官出血10人(33.3%)。HA和HB的关节出血率、重要脏器器官出血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意义。10例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中2例(20%)分娩大出血,1例(10%)因合并膀胱癌反复血尿,余均无重要脏器器官出血。5、血友病A中48例(43%)患者存在关节畸形,其中17例(15.3%)患者存在2个以上关节畸形,中位畸形年龄13岁;HB中11例(36.7%)患者存在关节畸形,其中2例(6.7%)患者存在2个以上关节畸形,中位畸形15岁;HA、HB的关节畸形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重型与中型及轻型关节畸形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其余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未发生关节畸形。6、血友病A患者中从未医治的7例(6.3%),20例(18.0%)患者仅在紧急危机出血时进行医治,按需治疗74例(66.7%),预防治疗的患者10例(9.0%)。血友病B患者从未医治的0例(0%),仅在紧急危机时进行治疗10例(33.3%),按需治疗18例(60.0%),预防治疗的患者2例(6.7%)。其余其余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均应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在严重出血时进行治疗。7、血友病A患者目前剂型选择以冷沉淀为主的14例(12.6%),60例(54.1%)患者是以输注人源性凝血因子Ⅷ为主,以基因重组人凝血因子为主30例(27.0%)。血友病B患者中目前剂型选择以血浆为主的3例(10%),以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为主27例(90%),无以基因重组人凝血因子为主患者。其余其余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均以血制品为主。8、输血治疗相关性传染病毒感染检测:血友病A HBV感染4(3.6%),HCV感染5(4.5%),梅毒螺旋体感染1例(0.9%),无HA患者传染HIV,总传染率为9.1%,血友病B HBV传染1(3.3%),HCV感染2(6.7%),无感染梅毒螺旋体、HIV,总感染率为10%。其余遗传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患者均未发现上述病毒感染。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45例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检测中3例阳性,高滴度2人。10例凝血因子IX抑制物检测均为阴性。上述传染病病例感染时间均为2010年之前。9、血友病A中,18岁以上学历为初中及以下41人(29.2%),18岁以上非学生无工作44例(33.1%)。血友病B中,18岁以上学历为初中及以下5人(29.4%),18岁以上非学生无工作5例(35.7%)。其余18岁以上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学历5人(50%),18岁以上非学生无工作1例(10%)。10、血友病A患者因疾病消费每一年大于1万元45例(40.5%),血友病B患者因疾病消费每一年大于4例(13.3%)。1例VWD合并膀胱癌反复血尿费用每年大于1万。余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平均花费每年均不超过1千。11、病例收集期死亡患者8人,5人(62.5%)为出血死亡,平均寿命低于60岁。结论:1、大连市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相对于本病发病率存在确诊率低,首次发病年龄与确诊年龄有差异,提示诊断延迟。2、大连市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多数按需治疗为主,较少预防治疗,导致治疗不足,残疾率高。3、大连市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存在文化程度低、失业率高,疾病治疗费用高,生存质量差的特点。4、预防治疗患者关节畸形率明显下降,提示加强中重型患者预防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残率。5、大连市需要加大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的宣传,提高其在医务工作者及社会上的认知,从而减少发病率。

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124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
    2.2 临床表型分布
    2.3 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2.4 临床表型影响因素
        2.4.1 临床表型与合子型关系
        2.4.2 临床表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3 讨论

(2)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1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2.2 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PCR扩增F7 基因
        2.2.5 测序分析
    2.3 结果
        2.3.1 实验室表型
        2.3.2 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F7 基因突变类型
        2.3.3 12 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突变在F7 基因分布
        2.3.4 FⅦ基因突变、FⅦ:C及临床表型
    2.4 讨论
第3章 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与功能分析
    3.1 材料
        3.1.1 病例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常规凝血试验
        3.2.2 FGA、FGB、FGG和 F11 基因分析
        3.2.3 纤维蛋白原γ链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比对分析
        3.2.4 纤维蛋白原γ链 Arg340 突变体的分子建模分析
        3.2.5 动态分析纤维蛋白聚合反应
    3.3 结果
        3.3.1 凝血试验
        3.3.2 FGG、F11 基因突变位点及纤维蛋白原γ链 His340 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
        3.3.3 家系图谱
        3.3.4 纤维蛋白原γ链 His340Arg突变蛋白空间构象
        3.3.5 携带γArg340 突变体的纤维蛋白原功能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一种新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检查结果
        2.2 基因分析结果
        2.3 FX-Ser362Asn在体外的功能研究结果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友病B分子诊断及新发现F9变异的致病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32例HB患者凝血检测及基因分析结果
        2.2 新发现F9 变异的基因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 新发现F9 变异的致病性评价
    3 讨论
        3.1 本地区F9 变异谱
        3.2 新发现F9 变异
        3.3 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3.4 HB分子诊断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友病A分子诊断及新发现F8变异致病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凝血检测及抑制物检测结果
        2.2 HA内含子倒位检测结果
        2.3 双倒位阴性者NGS分析结果
        2.4 Sanger测序验证NGS分析结果
        2.5 新发现F8 变异的蛋白结构分析结果
        2.6 错义突变的致病性预测
        2.7 新发现F8 变异的致病性预测及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HA变异谱
        3.2 HA新发现变异的致病机制探讨
        3.3 HA分子诊断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女性血友病分子致病机制及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的九例女性血友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采集及处理
        2.3 表型检测
        2.4 抗原检测
        2.5 基因分析
        2.6 F8和F9遗传连锁分析
        2.7 X染色体随机灭活的检测
        2.8 XIST分析
        2.9 mRNA分析
        2.10 核型分析
        2.11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2.12 X染色体的连锁分析
    3 结果
        3.1 家系情况和临床表现
        3.2 表型检测结果
        3.3 F8和F9突变分析
        3.4 遗传连锁分析和嵌合体检测结果
        3.5 X染色体灭活率
        3.6 FVIII:C/FIX:C与X染色体灭活率之间的关系
        3.7 XIST测序及mRNA定量分析
        3.8 核型分析以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
        3.9 X染色体连锁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6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家系资料
        2.2 标本采集
        2.3 凝血功能筛查
        2.4 内、外源凝血途径及共同途径激活FX后凝血因子X促凝活性的检测
        2.5 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中凝血因子X抗原含量
        2.6 凝血酶生成试验(TGT)
        2.7 F10基因诊断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信息及相关检测结果
        3.2 F10突变检测结果
        3.3 TGT各项参数检测结果及凝血酶生成曲线
        3.4 TGT各参数在三组临床出血严重程度不同的FX缺陷症患者间的比较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5)凝血四项凝固曲线波形分析参数在出凝血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建立凝血四项凝固曲线波形分析参数参考区间并探讨其在血友病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固曲线波形分析参数在狼疮抗凝物不同程度阳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纤维蛋白原凝固曲线波形分析参数在FGG-p.Arg301Cys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WA在临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诊断与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患者及其家系资料
    试剂与仪器
    血标本的采集、处理和DNA制备
    血浆凝血功能检测
    FⅦ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分析
结果
    表型分析
    基因分析
讨论

(7)遗传性和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凝血因子XⅢ的结构和功能
    二.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
    三.凝血因子XⅢ相关基因F13A1和F13B
    四.大缺失可能的基因重组机制
    五.血管性血友病
第一部分 两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诊断及一例复杂重组介导的罕见F13A1大缺失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1.临床表现
        2.标本采集
        3.凝血相关表型检测
        4.VWF表型检测
        5.FXⅢ表型检测
        6.F13A1与F13B基因检测
        7.F13A1大缺失断裂点分析
        8.F13A1大缺失mRNA分析
        9.生物信息学分析
    三.结果
        1.FXⅢ和VWF表型检测
        2.F13A1和F13B基因检测
        3.F13A1大缺失断裂点分析
        4.F13A1大缺失的mRNA分析
        5.生物信息学分析
    四.讨论
第二部分 三例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1.临床表现
        2.标本采集
        3.凝血相关指标筛查
        4.FXⅢ表型检测
        5.FXⅢ中和抗体检测
    三.结果
        1.凝血相关指标筛查
        2.FXⅢ活性与抗原检测结果
        3.FXⅢ定性试验及纠正试验结果
        4.FXⅢ抗体滴度测定结果
        5.ELISA法检测FXⅢ-A抗体
        6.患者随访结果
    四.讨论
        1.AHXⅢ诊断
        2.AHXⅢ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8)遗传性易栓症的表型和基因诊断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遗传性易栓症
    一、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
    二、AT缺陷
    三、凝血因子异常
    四、其他血栓相关基因异常
遗传性易栓症筛查对象
易栓症的表型诊断
    一、常规的凝血筛选试验
    二、特殊因子检测
遗传性易栓症的基因诊断
    一、基因诊断现状
    二、基因诊断Panel的建立
    三、基因诊断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易栓症的表型和基因诊断意义和目前存在问题

(9)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样本采集
        1.3.2 凝血指标检测
        1.3.3 基因组DNA提取
        1.3.4 PCR扩增及电泳
        1.3.5 DNA测序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家系表型检测结果
    2.2 FⅤ基因检测结果
    2.3 生物学软件分析结果
3 讨论

(10)大连市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生存诊疗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设备、检验方法、试剂
        2.1 凝血因子检测设备、方法、试剂
        2.2 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设备、方法、试剂
        2.3 遗传基因检测设备、方法、试剂
    3. 研究方法
        3.1 类型
        3.2 分型
        3.3 病史
        3.4 临床表现
        3.5 治疗及相关情况
        3.6 基因检测
        3.7 生存状态
    4.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类型
    2.分型
    3.首次发病和确诊年龄
    4.临床表现
    5.治疗及相关情况
    6.生存状态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124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J]. 王安资,陈姝.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22)
  • [2]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D]. 彭燕. 南昌大学, 2020(08)
  • [3]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D]. 张夏林.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4]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女性血友病分子致病机制及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D]. 刘佳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凝血四项凝固曲线波形分析参数在出凝血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 孙胜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诊断与表型分析[J]. 朱钱迎,江明华,舒旷怡,李帆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9(03)
  • [7]遗传性和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D]. 马思雨.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遗传性易栓症的表型和基因诊断流程[J]. 丁秋兰,王学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02)
  • [9]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表型与基因分析[J]. 杜长宝,杨婷,祝进,杨丽红,程晓丽,王明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23)
  • [10]大连市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生存诊疗情况[D]. 杨瑛.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基因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