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矿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

平顶山矿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

一、平顶山矿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根立[1](2020)在《平顶山市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探究》文中提出平顶山是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煤矸石作为一种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在堆放过程中占用土地资源,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甚至发生自燃爆炸。本文结合平顶山当地实际浅谈了煤矸石山堆放的危害和该地区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煤矸石在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平顶山因煤而兴、因山得名,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其煤田面积达一千多平方公里,原煤总储量100多亿吨,是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基地,建矿以来累计生产原煤6.51亿吨,洗选精煤9065万吨。在6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中,共形成矸石山31座,煤

张五交,杨旭,张德祥,谷小虎[2](2018)在《高灰熔点烟煤的分质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河南平顶山矿区拥有气煤、肥煤、焦煤到无烟煤的多煤种为例,通过对不同煤层煤样的分析,发现主炼焦煤灰分低、结焦性好,非炼焦煤种硫分高、灰熔融性高,提出了优先生产炼焦精煤用于焦化工业,扩大中国炼焦煤资源;高硫和高灰分烟煤采用水冷壁气流床气化生产合成气;中煤、煤泥、矸石以及劣质煤,用于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粉煤灰用来生产建材的煤炭分质利用路线,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实施案例。

宫传刚[3](2016)在《淮北矿区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影响及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淮北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对矿区进行土地破坏及利用情况调查,利用空间分析等工具对矿区土地利用分类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以淮北芦岭煤矿煤矸石为例,依据矸石不同来源将区内煤矸石分为细矸、粗矸和洗矸3类,对不同类型煤矸石的理化性质进行探究。在研究区内建立试验小区,利用矿区不同类煤矸石分别进行充填复垦试验,研究复垦土地的地质环境效应。在复垦地上种植作物,监测复垦重构土壤中重金属在复垦地植被中的分布特征。为芦岭矿乃至全国矿区煤矸石充填复垦区的复垦及复垦地粮食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利用3S技术快速、准确、便捷地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及覆盖的动态变化:煤炭的持续开采使得矿区大量土地变为塌陷水域,同时在政府和矿业集团对塌陷地进行复垦重利用后,部分损毁土地重新得到高效利用。(2)不同类型煤矸石的理化性质不尽相同,主要不同体现在块度和岩性两方面。细矸和洗矸以小块矸石为主,粗矸块度普遍较大;洗矸主要以粘土矿物较多的泥岩为主,粗矸主要以砂岩、粉砂岩为主。(3)研究区不同类型煤矸石及对照土壤饱和含水率相差很大,表现为对照组土壤>洗矸>细矸>粗矸;同时不同类型煤矸石重构土壤对浅层地下水吸附能力表现为:洗矸>细矸≈粗矸。(4)研究区复垦地重构土壤中重金属向地表植被的迁移及分布具有独特特征,复垦所用三种类型煤矸石Cu、Pb、Zn、Sn、Cd和Cr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富集程度较低;研究区不同区块玉米各器官Cu、Pb、Zn、Sn、 Hg、Cd、Cr等7种重金属元素在果实中富集程度较低,在叶中富集程度较高;研究区同一区块玉米不同器官、不同区块玉米相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程度各不相同;研究区玉米各器官和煤矸石中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存在不同吸收富集能力,叶与煤矸石重金属含量相关性较高,符合植被器官吸收富集重金属的一般规律。(5)研究区煤矸石充填对水体中多数指标的影响较大,细矸对水体中pH、氟化物等水质指标的影响较大;粗矸对水体中铅、锌和氯化物等水质指标的影响较大;洗矸对水体中铜、铅、铁和氯化物等水质指标的影响较大;各类培煤矸石主要通过释放能与钙镁离子化合的碱性阴离子而间接影响水体中的钙镁含量;铜、锌、铁、钙镁和氯化物在水体中的富集效应较弱,铅在水体中有一定的富集效应。

朱建平[4](2015)在《矿区生态文化研究 ——以平顶山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矿区生态文化研究旨在关注矿区可持续发展与矿工生存安全的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掠夺式开采,不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更是造成日益严重的整体性的矿区生态危机,导致矿区生态文化缺失。要克服矿区生态危机,既需要相关科技和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发展理念和模式的革新,特别是要重视矿区生态文化建设。矿区生态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矿区投入大量高科技设备,表现出对物质的无穷占有欲望;结果造成了矿区环境污染,矿区的生态失去平衡,进而影响到人(矿工)的全面发展。矿区生态文化建设既需要理论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以平顶山矿区为例的研究,突出了对物质的合理利用,维护了矿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了矿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肖有才[5](2013)在《煤层底板突水的“破裂致突、渗流致突”机理与工程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底板隔水层在承压水作用下的破坏和突水事故是构成我国华北型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威胁,因此,研究其突水机理对于有效防治水患威胁、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有二个,其一是研究煤层底板承压水作用下隔水层的突水机理,即科学问题;其二是用突水机理理论来解决煤矿防治水害的工程实践问题,即技术问题。本研究认为:煤层底板突水问题集中表现为承压水与隔水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作用过程中,承压水突破隔水层的阻隔形成突水通道而突水,这个突水通道既不同于隔水层的渗透通道,也不同于含水层的渗透通道,而是一种新型的、与“管道”性质类似的水流通道,因此,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就是突水通道在底板隔水层中的形成机理。在研究突水机理问题时,首先得出:所有的突水事故都与隔水层的非完整性有关,从而在“岩体结构”及“不连续介质模型”的前提下,提出了突水机理就是(承压水作用下)隔水层的原有结构面扩张而转化为突水通道的作用机理;其次是通过典型现场试验成果的发现和应用对“原始导升高度”进行溯源追踪,指出原始导升高度是承压水在隔水层的渗透高度,是隔水层渗透性的表现,不是突水通道的发育高度;第三,通过对典型突水案例的系统分析,根据突水通道的形成方式把煤层底板突水模式归结为“破裂致突”和“渗流致突”两种类型,并提出渗流致突的临突判据;第四,设计并完成了渗流致突的两个模拟试验。一方面,为揭示出渗流致突的发生机理,设计了微管阻水试验和微管流量试验;另一方面,为验证前面的机理,设计了相似材料的突水通道试验,通过突水通道的断面形态来完整地呈现突水通道形成的过程。第五,专门研究了“突水系数”的问题,提出突水系数是表示突水“征兆”的一个警示性参数,评价矿井生产安全的最终指标是涌水量或突水量,以及据此配备的防排水设施,而非突水系数。通过以上的研究,完整准确地展示出渗流致突的突水机理。把突水机理理论应用于煤矿的防治水工程实践的关键是研究“疏水降压”和“含水层改造”技术。研究指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核心内容都是研究煤层底板隔水层的阻水能力,把隔水层的阻水能力作为设计防治水工作的依据。比较并研究了我国煤矿目前广泛应用的“疏水降压”和“含水层改造”技术,最后,以平顶山矿区疏水降压的成果展现了该技术的巨大优势。

王飞[6](2012)在《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文中提出煤炭工业属资源型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煤炭是我国的主体消费能源并一直在持续较快地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煤炭工业粗放经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面临压力,这就决定了煤炭工业是我国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所谓绿色矿业就是指在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或等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矿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矿业,就是在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以下简称平煤四矿)是平煤集团下属大型骨干矿井之一,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开采深度的延伸、地质复杂程度的加大及长期大规模的粗放开采,使得资源型企业所具有的种种问题表现出来,矿井瓦斯、煤矸石、矿井尾水“三废”的无序排放,对矿区环境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生态环境对企业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等问题。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如何延长产业链、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如何减少污染和废气、废水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绿色矿业经济发展之路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论文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资源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理论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平煤四矿为例,对矿产资源型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经济进行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研究重点,并对全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分析比较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诸多概念及其内容的基础上,界定并分析了绿色矿业及其特点;综合运用外部性理论、产权交易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理论对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进行了理论解释。绿色矿业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自始至终在矿区内进行全面规划,在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第三章,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综合运用博弈分析、价值分析和减量化分析表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主体,存在着多种博弈行为,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但由于绿色矿业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盈利,企业动力明显不足,为充分调动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节能、减少碳排放中的生力军作用,政府必须实施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政策。(1)对企业发展绿色矿业进行了博弈分析。煤炭企业要发展绿色矿业经济,建设绿色矿山,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企业经济收益相对偏低,导致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为此,社会各方面、各个环节均在进行博弈,动力明显不足。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都将选择不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煤矿资源,最终造成效益最低和环境的污染;企业与政府间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政策的设计和执行程度。否则,企业宁愿选择缴纳罚款也不治理环境污染,甚至逃避治理污染的责任。(2)对企业实施绿色矿业进行了价值分析。绿色矿业价值链可以通过实现矿产资源环境价值和矿产资源自然价值的二个不同方面中,通过对价值投入与资源配置、价值物化与价值增殖、价值产出和价值实现、外显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系统分析,得出不同的矿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矿业,首先是将矿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有机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采取提高正价值V5减少负价值V6,实现正的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综合价值(△V>0),且尽可能使其最大化。(3)对实施绿色矿业经济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在研究绿色经济的物质循环与平衡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减量化是资源投入减量化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和低碳化。生产过程的减量化要求企业、产业,地区或国民经济系统的经济行为必须符合绿色经济的减量化和自然生态规律;消费过程的减量化要求个人、家庭和政府消费过程等经济行为也必须与绿色经济的减量化和自然生态规律相符,达到资源利用的均衡发展。第四章,对平煤四矿经营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煤矿资源禀赋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平煤四矿为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化”为原则,发展绿色矿业经济,建设绿色矿山势在必行。(1)系统地调查了平煤四矿经营现状。平煤四矿是平煤集团下属二级机构,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以特级质量标准化、现代化矿井及特级安全高效矿井为基础,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煤矸石、废气、废水等副产品以及耗电量随产量稳步增加的煤炭综合利用型企业。(2)系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分析对平煤四矿收入与煤矸石、废气、废水三者之间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总值和煤矸石产量间存在平稳关系,而与废气、废水间的关系不稳定;企业收入的增长导致煤矸石和废气排放的增加,但不会导致废水排放的增加;反之,煤矸石的增加也会导致企业收入的增加,而废水和废气排放的增加均与企业收入增加无关。第五章,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平煤四矿的实践出发,初步构建了基于不同产业链的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综合发展模式。(1)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的一般模式。以系统分析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3R+L”原则为基础,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通过“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和低碳化”,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2)初步构建了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平煤四矿矿井每年都排放大量的煤矸石。按照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要求,完善了采煤—煤矸石—电—供暖和采煤—煤矸石—电—井下降温工程微型绿色产业链;在对平煤四矿煤矸石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工业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煤矸石主要适合做烧结砖原料,烧制水泥熟料时替代部分粘土,做工程回填的填充材料,塌陷区复垦的回填材料,并系统地构建了采煤-煤矸石-建材绿色产业链,实现煤矸石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平煤四矿矸石利用率在“十二五”期间达到100%。(3)初步构建了采煤—煤层气—电开发绿色产业链。平煤四矿的矿井为突出矿井,在分析统计矿井煤层气储量、浓度、煤层气涌出量、抽采纯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瓦斯抽采-发电余热回收—乏风氧化—制冷降温低碳绿色产业,是一项集安全、低碳、节能、环保为一体的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瓦斯还可做燃料或生产炭黑、甲醛、甲醇和化肥等化工产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链,提高了煤矿抽采瓦斯的积极性,减轻了对平煤四矿周边地区环境污染,节约了宝贵的优质资源,达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初步构建了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在统计平煤四矿井下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平煤四矿矿井水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系统,参照国家不同用水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应用研究。通过矿井水井下-地上处理系统的循环运行,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达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5)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绿色矿业经济的基础。在上述绿色微循环产业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和延伸矿井循环和低碳产业链,提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在全矿形成了一种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碳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使长期困扰平煤四矿可持续发展的矿井“三废”变成了特色产业资源,达到了“矿产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目标,促进了平煤四矿绿色矿山的建设,也为我国煤矿产业发展绿色矿业经济提供参考。第六章,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推进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建设绿色矿山,必须将重点放在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行为转变上来,需要利用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参与性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激发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创新之处:(1)在界定并分析了绿色矿业的特点。绿色矿业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通过矿区内的全面规划,在环境扰动量小于或等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2)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综合运用博弈分析、价值分析和减量化分析表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主体,存在着多种博弈行为,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但由于绿色矿业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盈利,企业动力明显不足,为充分调动企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节能、减少碳排放中的生力军作用,政府必须实施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政策。(3)定量研究了平煤四矿的相关参数。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对平煤四矿收入与煤矸石、废气、废水三者之间变化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总值和煤矸石产量间存在平稳关系,而与废气、废水间的关系不稳定;企业收入的增长导致煤矸石和废气排放的增加,但不会导致废水排放的增加;反之,煤矸石的增加也会导致企业收入的增加,而废水和废气排放的增加均与企业收入增加无关。(4)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以系统分析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3R+L”原则为基础,从平煤四矿实际出发,优化分析了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采煤-煤层气-电开发绿色产业链、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条,提出了平煤四矿矿井水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系统,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并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江卫[7](2012)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耗的大国,煤炭资源在一次资源的消耗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将面临能源需求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煤炭工业如何保证能源供应与安全,如何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促进煤炭产业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关注的要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系统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动力学模型,提出了适合我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的通用模式。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点,提炼出了体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特点和符合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特征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第二,从煤炭行业、生态矿区、煤炭企业由大到小的三个层面分析了其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厘清了煤炭企业生态系统主要变量的反馈控制关系,构建了一个通用的煤炭行业生态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第三,通过对枣矿集团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提出了枣矿集团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原则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文章再结合集团现状和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以及典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体现区域特征、符合企业产品能量循环特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第四,用枣庄矿业集团2000-2009年的企业发展数据对构建的的煤炭企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vensim的有效性检验和修订,采用修订后的模型对枣矿发展的四种假设模式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枣矿集团可取的发展模式。第五,结合枣矿集团煤炭生态系统的仿真结果,从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资源供给支撑体系以及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枣矿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从再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回收体系的整顿和规范、前后向产业链的完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的创新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了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张曦沐[8](2011)在《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煤沉陷区的地质环境稳定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沉陷区土地利用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本文根据采煤沉陷区地表稳定性和工程地质条件,将采煤沉陷区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和非稳定区三类,并结合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三种区域在空间发展、建筑设计和景观重建的适宜性。论文提出了基于稳定性区划的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原则、不同区划空间发展的定位、空间功能重塑的途径、建筑设计的策略和思路以及生态景观重建的模式。该研究对改善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矿区具有重要意义。

王凯,吴祥云,谷明川,何青林[9](2011)在《平顶山矿区生态恢复规划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分析平顶山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后,针对沉陷区、煤矸石废弃物污染和植被破坏,提出了预防性和治理性的生态恢复规划。预防性规划包括:在采矿过程中采用充填采矿法、条带采矿法和破碎带注浆法等技术防止沉陷产生;应用煤矸石直接充填采煤技术减少煤矸石废弃物排放;采取封山育林和禁止放牧等手段保护矿区植被群落。治理性规划包括:通过"一疏二平三改造"的方法治理沉陷地;将煤矸石改良为可耕种的土壤资源;用本地植物和豆科植物作为先锋植物恢复矿区植物群落。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生态安全技术措施,从而加速自然演替进程,实现平顶山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卞丽丽[10](2011)在《循环型煤炭矿区发展机制及能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工业危机的产生和煤炭矿区存在的问题入手,依托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对循环型煤炭矿区(简称循环型矿区)发展机制中若干复杂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致力于回答以下五大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构建循环型矿区;第二,哪些力决定了循环型矿区的运动方向,如何作用的;第三,循环型矿区是如何运行的,其运行单元是什么;第四,循环型矿区是如何调控的,其调控主体、调控手段如何、调控目标如何确定,如何模拟仿真;第五,如何客观评估循环型矿区的发展。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循环型矿区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循环型矿区的基本概念、循环型矿区的结构、功能、特征、过程及框架体系,循环型矿区的驱动机制、运行机制、调控机制等,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循环型矿区基本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循环型矿区受力模型,提出受力的“斜坡理论”,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发现,来自政府的政治推动力、来自企业的技术促进力和市场拉动力,及来自社会公众的文化诱致力,和来自自然的环境胁迫力是推动矿区走循环型矿区道路的推动力,而来自经济系统的发展自重和环境承载力组成的合力及惯性阻滞,使矿区的发展处于随时下滑的状态,只有驱动力大于下滑力,才可能使矿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然后,以“马车”为喻,分析了循环型矿区的运行单元;从运行条件、方向、过程和机理分析了循环型矿区的运行过程;以XR运行理念、三效共赢分析和价值链与生态链的耦合对循环型矿区运行进行了三效共赢分析。通过循环型矿区的彗星模型实现了循环型产业网络和社区网络的结合,通过“3R”原则实现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有效沟通,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和谐统一,实现了循环型矿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实例研究表明,通过系统设计,循环型矿区是可以实现三效共赢的。接着,通过对循环型矿区调控主体和反馈系统的研究,构建了循环型矿区的调控机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循环型矿区的调控指标体系,并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24个调控要素进行了权重确定,提出关键调控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进行了循环型矿区的仿真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关键参数的调整,可以有效改善矿区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减少速度,但不能根本上遏制自然资源的耗损。最后,作者采用了能值分析的方法,通过能值指标将矿区物流、能流、价值流、人口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并建立了融合经济、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生态效率指标,作为循环型矿区的评价标准,通过实证证实了该指标的适用性,这对循环型矿区理论研究是有益的尝试和贡献。该论文有图113幅,表43个,参考文献226篇。

二、平顶山矿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顶山矿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平顶山市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矸石的环境危害分析
2 平顶山地区煤矸石主要综合利用途径
3 煤矸石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和措施
4 结语

(2)高灰熔点烟煤的分质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炭资源特点
    1.1 煤炭资源量
    1.2 煤质特点
2 烟煤分质利用技术路线
    2.1 洗选低硫精煤用于炼焦
        2.1.1 合理选择炼焦煤供应地和配煤方案
        2.1.2 配入添加物
        2.1.3 采用炼焦新技术
    2.2 适应性分析
        2.2.1 GE-Texaco气化炉
        2.2.2 Shell气化炉
        2.2.3 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
        2.2.4 GSP气化炉
    2.3 坑口发电的应用
3 结语

(3)淮北矿区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影响及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2.3 煤矿土地复垦发展历程
        1.2.4 重构土壤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层信息
    2.3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1 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历史
        2.3.2 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 复垦潜力
3 煤炭资源开发对土地资源破坏及影响研究
    3.1 煤炭开采对土地破坏的一般特征概述
        3.1.1 淮北矿区资源开发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3.1.2 煤炭矿区塌陷区土地分析
    3.2 基于3S技术的矿区土地破坏及利用情况调查
        3.2.1 调查方法
        3.2.2 遥感影像分类
        3.2.3 分类后处理
    3.3 沉陷区土地毁损现状与土地利用分类
        3.3.1 沉陷区土地损毁现状分析
        3.3.2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
    3.4 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3.4.1 经济发展因子
        3.4.2 人口因素
        3.4.3 城市化水平
        3.4.4 综合评价
4 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研究
    4.1 煤矸石充填复垦原理及意义
    4.2 煤矸石充填复垦的主要问题
        4.2.1 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问题
        4.2.2 煤矸石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问题
    4.3 研究区煤矸石理化性质研究
        4.3.1 煤矸石分类
        4.3.2 煤矸石的采集方法与处理
        4.3.3 不同类型煤矸石颗粒级配和岩石类型
        4.3.4 不同类型煤矸石饱和含水率计算
    4.4 基于块度结构的充填复垦水分运移土柱模拟实验
        4.4.1 不同类型煤矸石水分运移曲线
        4.4.2 不同类型、不同高度煤矸石含水率计算
    4.5 试验小区复垦土壤及对照地样品采集和分析
        4.5.1 试验小区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4.5.2 试验小区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分析
    4.6 试验小区生及对照地生物质样品采集和分析
        4.6.1 生物质采样方法与处理
        4.6.2 试验小区秋玉米产量估算
5 煤矸石充填复垦的田间小区试验
    5.1 试验方案设计
    5.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生物质样品的分析
    5.3 主要重金属的生物迁移及分布特征分析
        5.3.1 研究区煤矸石重金属含量特征
        5.3.2 作物各器官重金属元素分异特征
        5.3.3 相关性分析
    5.4 复垦区土壤及地下水变化特征分析
        5.4.1 单因子指数评价
        5.4.2 水质差异性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4)矿区生态文化研究 ——以平顶山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矿区生态文化的内涵解析
    2.1 生态文化的理论基础
    2.2 矿区生态文化的内涵与特性
3 矿区生态文化的现实缺失
    3.1 矿区生态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现状
    3.2 矿区生态文化的缺失
    3.3 矿区生态文化缺失的影响
4 矿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探析
    4.1 矿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可能性与方法原则
    4.2 矿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
    4.3 矿区生态文化是未来矿区文化的主导方向
5 矿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平顶山矿区为例
    5.1 平顶山矿区生态文化概述
    5.2 平顶山矿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路
    5.3 平顶山矿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初步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煤层底板突水的“破裂致突、渗流致突”机理与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底板隔水层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煤层底板突水的辩证分析
    2.1 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研究概述
    2.2 底板破坏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
    2.3 底板突水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4 煤层底板突水的辩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层底板的突水机理
    3.1 平八矿东风井突水恢复过程的启示
    3.2 突水机理的本质
    3.3 突水类型的划分
    3.4 煤层底板突水机理
    3.5 关于“渗流致突”临突判据的特别说明
    3.6 “破裂致突”和“渗流致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7 典型突水事例的相关关系
    3.8 本章小结
4 底板突水机理的模型设计与试验
    4.1 模型设计原理
    4.2 微管(孔)试验
    4.3 相似材料的突水通道试验
    4.4 煤层底板的突水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煤层底板突水的防治技术问题
    5.1 煤层底板突水问题的科学认识
    5.2 突水机理研究及水害防治
    5.3 疏水降压与隔水层加固及含水层改造的设计问题
    5.4 关于突水系数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渗流致突”的防治水工程实践
    6.1 平顶山矿区的自然地理及“浅部截流、深部疏干”提出
    6.2 平顶山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水动态
    6.3 平顶山矿区底板岩溶水的突水规律
    6.4 平顶山矿区二煤底板隔水层的典型突水事件及阻水能力分析
    6.5 平十一矿新增采面突水点分析
    6.6 “浅部截流、深部疏干”的典型防治水工程实例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1.2.1 国外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绿色矿业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2.1.1 循环经济
        2.1.2 低碳经济
        2.1.3 绿色经济
    §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2.2.1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
        2.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特点
    §2.3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分析
    §3.1 实施绿色矿业的博弈分析
        3.1.1 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分析
        3.1.2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3.2 实施绿色矿业的价值分析
        3.2.1 绿色矿业价值链分析
        3.2.2 矿业经济增长和社会价值分析
        3.2.3 绿色矿业的资源价值分析
    §3.3 绿色矿业经济减量化分析
        3.3.1 资源减量化的经济学分析
        3.3.2 减量化的效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煤集团四矿经营现状
    §4.1 平煤集团概况
        4.1.1 基本概况
        4.1.2 产业板块
        4.1.3 组织机构及愿景
    §4.2 四矿经营基本现状
        4.2.1 四矿概况
        4.2.2 四矿经营现状
        4.2.3 四矿组织结构
    §4.3 四矿收入与三废结构间互动关系研究
        4.3.1 四矿经营定量分析
        4.3.2 四矿收入与三废结构间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5.1 平煤四矿绿色矿业发展基础
    §5.2 构建原则和方法
        5.2.1 构建原则
        5.2.2 构建方法
    §5.3 不同产业链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
        5.3.1 采煤—煤矸石—电—建材绿色产业链
        5.3.2 采煤-矿井瓦斯-电开发绿色产业链
        5.3.3 原煤开采-矿井水-净化水-再生循环绿色产业链
    §5.4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综合模式的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色矿业经济的支撑体系
    §6.1 绿色矿业经济支撑体系框架
    §6.2 宏观政策支撑体系
        6.2.1 财政支持政策
        6.2.2 政府监管政策
    §6.3 微观支撑体系
        6.3.1 培养绿色矿业意识
        6.3.2 建设绿色矿山示范工程
        6.3.3 建立绿色矿山评价机制
        6.3.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6.4 技术支撑体系
        6.4.1 绿色矿井技术保障
        6.4.2 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保障
        6.4.3 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7.1.2 分析了企业发展绿色矿业的行为
        7.1.3 系统分析了平煤四矿经营现状
        7.1.4 初步构建了平煤四矿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
        7.1.5 提出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
    2.2 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3 系统论及其研究进展
    2.4 复合生态系统基本理论与实践
    2.5 系统动力学及其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3.1 国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 我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 国内外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行业生态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4.1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生态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典型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仿真模型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枣矿集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投资分析
    5.1 枣矿集团基本情况
    5.2 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5.3 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 SWOT 分析
    5.4 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与重点任务
    5.5 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及其效益分析
    5.6 循环经济项目投资与经济效益分析
    5.7 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分析
    5.8 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枣矿集团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6.1 枣矿集团矿区生态系统分析
    6.2 系统模拟与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栆矿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7.1 支撑体系
    7.2 保障措施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8)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矿区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矿区的土地资源
        1.1.2 矿区的生态环境
        1.1.3 矿区的社会经济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本概念
        1.2.2 相关学科的研究
        1.2.3 国内外的实践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分析及其人居环境适宜性
    2.1 采煤沉陷的形成机理
        2.1.1 采煤沉陷区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
        2.1.2 采煤沉陷区沉陷稳定过程
        2.1.3 采煤沉陷区地表沉陷的形式与特征
    2.2 影响采煤沉陷区地表稳定性的因素
        2.2.1 地质构造与覆岩力学因素
        2.2.2 采矿技术因素的影响
        2.2.3 其他因素
    2.3 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
        2.3.1 采煤沉陷区的分类与稳定性区划
        2.3.2 稳定区的特点
        2.3.3 次稳定区的特点
        2.3.4 非稳定区的特点
    2.4 基于区划的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及城镇建设模式
        2.4.1 基于区划的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原则
        2.4.2 基于区划的沉陷区城镇开发模式
    2.5 沉陷区土地稳定性区划实例分析
        2.5.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区划——以北京门头沟东龙门为例
        2.5.2 一般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区划——以兖州北宿煤矿为例
    2.6 本章小结
3 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
    3.1 稳定区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3.1.1 稳定区分类的必要性
        3.1.2 影响稳定区分类的主要因素
        3.1.3 稳定区的分类及其特点
    3.2 稳定区的空间发展适宜性
        3.2.1 空间发展
        3.2.2 采煤沉陷区的空间发展特殊性
        3.2.3 国外煤炭地区人居环境更新改造的探索
        3.2.4 稳定区空间发展对策
    3.3 稳定区建筑设计适宜性
        3.3.1 引起沉陷区建筑破坏的因素
        3.3.2 沉陷区建筑物损坏的等级和类型
        3.3.3 稳定区的建筑实践
        3.3.4 稳定区的建筑设计对策
    3.4 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实例分析
        3.4.1 门头沟东龙门煤矿沉陷区社会环境概况
        3.4.2 东龙门沉陷区地质稳定性区划的空间特征
        3.4.3 东龙门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
        3.4.4 东龙门人居环境规划设想
    3.5 本章小结
4 次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
    4.1 次稳定区的空间发展适宜性
        4.1.1 次稳定区土地特点与价值
        4.1.2 次稳定区的空间发展实践
        4.1.3 次稳定区的空间发展前景
    4.2 次稳定区建筑设计思路
        4.2.1 适应性
        4.2.2 建筑的适应性
        4.2.3 采煤沉陷区适应性建筑设计
        4.2.4 建筑结构选型的适应性
        4.2.5 建筑材料的适应性
    4.3 本章小结
5 非稳定区人居环境建设适宜性
    5.1 对采煤沉陷区景观价值的再认识
        5.1.1 景观与景观设计
        5.1.2 景观的种类及构成要素
        5.1.3 采煤沉陷对景观的影响
        5.1.4 采煤沉陷区景观价值的再认识
    5.2 沉陷区景观重建的思想背景与技术
        5.2.1 沉陷区景观重建的思想背景
        5.2.2 沉陷区景观重建的技术措施
    5.3 非稳定区景观重建的对策与模式
        5.3.1 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思想
        5.3.2 建设生态湿地的模式
        5.3.3 大地艺术的模式
        5.3.4 构建场所精神的模式
        5.3.5 地质公园或地质旅游的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10)循环型煤炭矿区发展机制及能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循环型矿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循环型矿区的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循环型矿区的理论基础
    2.4 相关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循环型矿区的构成与体系
    3.1 循环型矿区的结构
    3.2 循环型矿区的功能
    3.3 循环型矿区的特征
    3.4 循环型矿区的框架体系
    3.5 循环型矿区的发展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循环型矿区的驱动机制
    4.1 驱动力的形成及作用面
    4.2 驱动力作用模型
    4.3 驱动因素的实证校验
    4.4 本章小结
5 循环型矿区的运行机制
    5.1 循环型矿区的运行单元
    5.2 循环型矿区的运行过程
    5.3 循环型矿区的运行分析
    5.4 案例研究:塔山循环型矿区
    5.5 本章小结
6 循环型矿区的调控机制
    6.1 循环型矿区的调控主体
    6.2 循环型矿区的反馈系统
    6.3 循环型矿区的调控机制框架
    6.4 循环型矿区的调控要素
    6.5 本章小结
7 循环型矿区运行的系统模拟与仿真
    7.1 系统动力学建模流程
    7.2 参数的确定与方程的建立
    7.3 模型检验
    7.4 灵敏度分析与方案比较
    7.5 本章小结
8 循环型矿区的能值评估
    8.1 能值分析的意义
    8.2 能值分析的原理
    8.3 能值分析在矿区的应用
    8.4 数据分析及结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创新之处
    9.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平顶山矿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顶山市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探究[J]. 刘根立. 知识文库, 2020(13)
  • [2]高灰熔点烟煤的分质利用技术研究[J]. 张五交,杨旭,张德祥,谷小虎. 能源与环保, 2018(05)
  • [3]淮北矿区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影响及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研究[D]. 宫传刚.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4]矿区生态文化研究 ——以平顶山矿区为例[D]. 朱建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5]煤层底板突水的“破裂致突、渗流致突”机理与工程实践[D]. 肖有才.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5)
  • [6]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四矿为例[D]. 王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D]. 江卫. 天津大学, 2012(05)
  • [8]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 张曦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9]平顶山矿区生态恢复规划及技术研究[A]. 王凯,吴祥云,谷明川,何青林. 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10]循环型煤炭矿区发展机制及能值评估[D]. 卞丽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平顶山矿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