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宽带网络的发展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宽带网络的发展

一、网络泡沫破灭后看宽带网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昭洁[1](2018)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融合研究 ——基于制造业的视角》文中提出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渗透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产业领域,重构了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人类经济社会正沿着技术革新、产业重构、融合应用和制度改造的路径,向数字经济新形态演化发展。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代表着一国工业发展水平,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及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因此客观、科学评价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状况及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的影响,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促进效应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包含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的现状进行量化和对比分析,接着测算了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的正、反向融合度,最后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和产业结构水平的促进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以技术经济范式、数字经济和产业融合理论共同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技术经济范式是技术进步作用于微观的企业行为、中观的产业变革和宏观的经济体系的全面理论框架,数字技术经济范式则是传统物质能量型技术经济范式的质变,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约束,推动人类发展由原子加工过程向信息加工过程的进阶。数字技术促使数字要素化和数字产业化,经由渗透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领域,推动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进而形成了数字技术经济范式框架下,通过数字创新的带动,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以信息通讯产业、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网为基础设施载体,以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实体经济跨部门和跨产业的融合为特征,重塑经济发展格局的数字经济新形态。数字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引起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间或不同产业间产品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和市场融合,变革原有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导致传统产业界限的模糊,并塑造新的产业边界,形成了产业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经验,从数字经济基础产业情况、数字贸易情况(含数字货物贸易和数字服务贸易),数字产业附加值情况,数字经济与创新、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对数字经济现状进行衡量。在理论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的正、反向产业融合度的测度方法,比较了中国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位置,并对制造业各行业的正、反向融合度水平进行细分后发现中国在高污染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高达0.86,处于强相关水平。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得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关键影响因子有正向融合度、反向融合度、产业结构、市场开放度和市场化水平。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促进效应,在样本期间,反向融合度、产业结构和市场开放度对产业绩效均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正向融合度和市场化水平则对产业绩效产生显着的负面作用。正向融合度对产业绩效影响与预期不符的原因可能在于旧范式的阻挠,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与旧产业不匹配,需要一定时间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过高,将抑制市场活力和企业竞争力,对整体产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对基准回归的稳健性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基准回归的结论。通过产业结构理论模型发现,中国整体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化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出现高度化趋势,国有企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本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反向产业融合、研发强度和国有化率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向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分组产业结构的效应出现分化,由于分组产业的产品和技术特征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正向融合度与产业结构之间是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向融合度与产业结构之间是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基准模型表现不确定,通过分组产业模型回归,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不利影响。最后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构建了促进产业融合的策略框架。

张茵[2](2015)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模式及其对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的启示》文中指出关于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兼并重组的报道与叙述非常之多,从该事件发生到最终失败的过程一直备受各方争议与关注。信息资料虽然多而杂乱,一直未能整理出完整的兼并重组过程的论文。本文将按照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兼并重组前到准备到实施最后到失败的顺序,深入、详尽又客观的分析论述该商业行为。论文深刻总结了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实施兼并重组的原因,该原因将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从两家企业受到何种因素产生这样决策的原因到促使该决策发生的原因两方面对该商业行为进行研究。更加具体和真实的反应兼并重组发生的促成因素。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兼并重组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与以往的兼并重组模式不同的,是新型的兼并重组模式。本文将通过客观的理论和实际的表现论证该模式的创新之处,通过对该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际分析得出该种新模式的特点,定义与何种条件下才可以产生该种兼并重组模式。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兼并重组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许多行为是值得企业学习和借鉴的。现有理论并没有真正解析该种模式和该种商业行为为企业所带来的启示与经验,而本文将先阐述和解释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新模式,然后进一步分析该模式对后人的启迪。

龙锦[3](2015)在《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从单台的计算机到今天由无数微处理器所连接成的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新科技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世界,也使得以其为技术支撑的传播媒介形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新媒介俨然成了国之利器,它在普惠大众的同时,也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争夺地球村话语权的决胜手段。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所掌握的这一利器却远远未能达到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抱负所相匹配的水准。另一方面,我们的邻居、从二战废墟中重新起步的日本,敏感的把握着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以弱求强,勇于创新,将其新媒介产业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如今,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已经从普及阶段进入了深度发展阶段,新媒介早已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日本人须臾不可离的生活助手,并进而造福全人类。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具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日本政府在发展新媒介产业的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哪些因素促发并促进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经验与教训能否为我所用?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考察分析,注重整体的扫描与把握,尽力追踪最新的数据;同时,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置于信息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一研究跨度长、范围广,具有相对的深度与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提出与推广切入,以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为大背景,在分析介绍日本信息社会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新媒介的不同呈现方式和发展重点以及日本新媒介产业的总体现状之后,以四章分别对日本的互联网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数字出版产业、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从历史脉络到现实态势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研究揭示与阐释。日本的互联网产业由于原有的相对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而初始发展迟缓,但进入21世纪后其宽带化、移动化的进展大大提速;在数字电视产业方面,日本虽率先研发出了高清晰度电视,但因其未能与世界数字技术的发展合流而被迫忍痛放弃,而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已经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也进展顺利;在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由于传统出版业的强大,日本的数字出版虽然早期有较好的发展,但一直步履维艰,不过移动终端为数字出版市场带来了活力,尤其是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图书市场规模在2010年后增长迅速;移动电话则是最有日本特色的新媒介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却又相对封闭,在逐渐开放后,在世界市场的话语权也在增强。在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了总体考察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所使用的三个自变量:理性的社会建构、国家的作用、非市场治理机制,进一步探寻并阐明了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本研究认为,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来自于国家的整体力量、民众的激情与理性、市场竞争的活力与非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等众多因素的相互交织,来自其“师夷长技”,不甘人后、善于学习的民族特性与“日本第一”理念的高度结合。信息科技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态势逼人是其发展的外部诱因,其具体表现为:警醒差距,力追领先国家;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发展的内部动因则是回应民生诉求、升华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摆脱生存困境,掌控自我命运;经济突围,凸显“IT立国”优势;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需求。而这一切的实现,又有赖于相对自由的信息通信竞争体制和日本特色的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的驱动。从中,可为我国新媒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新媒介产业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也需要开放的心态,而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讨论,要走以信息通信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之路,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新媒介开发应用与推广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新媒介定义的理解和认识的不统一,世界各国所使用的统计口径与方法也不一致,在有关新媒介产业的某些统计数据的选取和使用上可能会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本研究的跨度较大,而新媒介本身变化快速,难以在比较固定的范畴内对新媒介进行研究分析。

张建新,赵星玄[4](2014)在《美国“再产业化”的影响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产业转移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引起了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股再产业化浪潮在美国迅速兴起。在再产业化政策指导下,美国经济出现了三大发展趋势:一是美国经济开始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二是美国离岸制造业从海外向本土的回归;三是继续强化服务业的领先优势。在"实体经济+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下,美国正在努力重塑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

李小丹[5](2014)在《“门户化”垄断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一场互联网“信息革命”让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和新媒体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群,这使得企业把互联网视为一个新兴的营销沟通渠道。同时互联网广告也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态被寄予厚望。1999-2004年“门户化”垄断时期的互联网广告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其广告模式基本延续了传统媒介广告的理论,呈现出以“追求眼球效应”为目的的表现形式和“地毯式轰炸”的粗放型广告投放策略。对于这个时期互联网广告模式的批判观点相拥而至。本文以此为研究缘起,探讨了互联网广告模式在某一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点的必然性。本文以“门户化”垄断时期的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9-2004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发展态势,并从广告格式、表现形式、投放模式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广告模式的特点。横向对比了同时期的中国传统媒介广告和美国互联网广告。以历史比较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并采用“文献钩沉”的方式还原历史。最后以媒介形态变化理论为视角,对“门户化”垄断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做了解析。“门户化”垄断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处于发展初期,其市场规模与传统媒介广告相比微不足道。在媒介竞争法则下,以广告为收入来源的互联网为求生存,与传统媒介展开了一场争夺注意力和广告主的大战。这一时期的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与传统媒介广告相差无异。而反观美国的互联网广告却呈现出建立在受众细分基础上的精准广告投放模式。从媒介形态变化理论来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特点,及中美互联网广告模式的差异,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社会环境、媒介自身发展需要和媒介受众是影响媒介形态变革的三个要素。中国互联网广告在这三个要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门户化”垄断时期的广告模式。

刘兆明[6](2013)在《“融合架构”下的新闻业转型研究 ——基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文中认为以“融合”为核心意象的数字化转型,是互联网兴起后新闻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与此同时,基于新传播技术革命,以模糊旧有体系边界为特征的“融合”也使得新闻业经历着双重危机:商业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危机。以此论说为背景,本研究旨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话语建构——“融合架构”中,探讨“融合”与新闻业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试图解决以下具体问题:融合架构中呈现出怎样的传播与社会图景?在这样变化的图景中,新闻业,特别是新闻生产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意义?本文第一章是绪论,通过引介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和曼纽尔·卡斯特的“大众自传播”作为理论工具,梳理“融合”的历史和理论进度:并试图承接Williams和DelliCarpini在After Broadcast News:Media Regimes,Democracy,and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后广电新闻业:媒介架构、民主和新信息环境)一书中所定义的“媒介架构”,而提出“融合架构”作为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二章主要回顾和分析新闻业在以“融合”为核心意象的数字化转型中所探索的经营管理模式。既试图在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扫描新闻业的盈利模式转型,同时也为本文中的核心部分基于新民网个案的组织研究做了一定铺垫。第三章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部分,即融合架构下的新闻生产模式。研究选取新民网作为个案,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特别关注了新民晚报新民网第一期报网融合实践。研究发现,报网融合实践中,存在着专业模式、组织内协作模式和社会化合作模式,但依附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始终难以摆脱新闻生产组织化和新闻生产主体专业化的媒体烙印。第四章通过受众访谈,从受众视角了解新闻消费模式变化。从受访者反馈看,受众正从传统单一的新闻消费模式转向了新闻生产/消费混杂型模式。新闻消费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工作类型。第五章聚焦于以社会化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技术形态及其发展历程,重点考察基于web2.0框架的新技术形态对新闻业转型的影响,归纳自动化机器新闻和公民新闻两种对现有建制新闻业形成替代性的新闻实践以及国际主流媒体的应对策略。

张慧芳[7](2008)在《北京宽带网诊断研究与业务策略分析》文中指出北京宽带网(WWW.BBN.COM.CN,以下简称BBN)是北京地区的主导电信运营商北京网通经营的宽带门户网站,网站现有实用性频道,并承载了大量的宽带多媒体业务、应用和服务。由于网站前身是本地信息港,在增值业务不断增长的今天,现有平台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亟待进行网络优化,增加支撑能力。BBN定位于宽带增值门户网站,需要调整频道栏目和业务模式。BBN通过借鉴其他国内电信运营商门户网站运营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与SP和CP的合作,采取灵活的合作模式,实现上收费,走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展望未来,以奥运服务、3G牌照为契机,借助首都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采用适合的发展策略,BBN一定大有作为,开创出电信级门户网站的价值链,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朱稻[8](2005)在《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一软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由于其产品不仅荟萃传统游戏的精华,还集时尚、互动、竞技、仿真等诸多娱乐要素于一身,能够更加全面地满足人们对游戏娱乐体验的追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网络游戏产业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国内众多网络游戏公司的经营方式一味追随原盛大模式——代理韩国游戏,造成产业链中间进口产品代理运营业的畸形繁荣。本土网络文化市场被外来产品充斥,不仅不利于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还将威胁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 论文从网络游戏产业的文化、社会价值研究入手,对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管理结构和政策走向进行评述;引入游戏“沉浸”理论,分析进口产品面临的道德、文化风险及国内自主研发力量借机崛起的可能。借鉴国外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分析国内产业链各环节的运作方式及演化升级方向,探讨国内开发商、运营商、渠道商之间由于业务相互渗透而引发的竞争和共赢方案。此外,论文对国内网络游戏产业三元格局现状进行重点分析的同时,结合产业资源向上游聚集的趋势和新经济产业扁平化特点,提出了今后产业的二元优化模型。 最后,论文通过研究一个国内网络游戏企业在相关产品领域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对其在代理游戏中的市场运作失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成功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指出了结合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品创新,才是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方向。

汪明峰[9](2005)在《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文中指出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社会。借助于世界范围的人口、商品以及符号流动的基础设施,人类的全球交往能力急速扩张。尤其是伴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很多人开始谈论“距离的死亡”,全球数字网络的浮现似乎正在终结地理的限制。显然,这种“无空间性”的推断过于简单和粗糙,它也正在遭到愈来愈多学者的批判。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确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它也在重构全球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我们相信,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新的社会—空间复合体正在建构之中。同时,这些变革也在推动一个新的学科研究领域(互联网地理学)的快速兴起。 事实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过程具有显着的空间确定性,其结果呈现出特有的地理模式。尽管这两大历史趋势也的确正在影响乡村地区,但是全球的技术力量主要还是作用在城市之上,尤其是大都市区。因此,有关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领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文献均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为研究对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没有此类研究。本论文试图弥补这种差距,为中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网络空间的优化,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论文以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和技术发展新动态,从空间维度研究互联网的地理学理论和分析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本研究是为理解互联网城市的崛起过程所作的一次创新尝试,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1) 在西方学者的相关文献基础上,指出互联网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并整理了这个新兴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2) 全面探讨互联网的空间内涵,梳理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脉络,提出了网络空间是被生产和消费的观点,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构建了一套研究互联网空间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这些方法具有比较好的通用性,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其它地区的比较分析奠定了基础; (4) 首次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城市体系,并使其可视化(城市网络的拓扑

张斌[10](2005)在《新经济下的网络兼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新经济下的网络兼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网络兼并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归纳,以经济学的视角对网络兼并的本质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兼并的宏观环境——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微观主体——网络公司的特征,然后探讨了新经济背景下网络兼并发生的动因,分析了网络行业竞争与垄断共存的现象,提供了多种评估被兼并对象的有效方法,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公司的兼并行为与盈利性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新经济是网络兼并发生的重要宏观背景,古典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新经济中的现象和悖论对网络兼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网络兼并具有四个特征:其一,网络兼并活动主要围绕四个主要领域进行,即网络基础设施领域、网络应用服务领域、网络媒介领域以及网络商业领域;其二,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是网络兼并的主要形式;其三,跨国兼并频繁发生,跨国兼并由以前的强弱相辅发展为强强结合;其四,网络兼并基本上沿着两种模式在进行,一种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商业盈利的原则进行互相整合,另一种是围绕互联网的应用以获得技术和研发优势为特点进行的兼并。 第三,网络兼并与一般的企业兼并一样,可以用规模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并购协同理论、税收效应理论等传统理论来解释。除此之外,技术、协议标准、微笑曲线也是网络兼并的重要动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制度的变革也推动了网络兼并的产生。 第四,垄断是目前网络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分析网络垄断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认为在给定的条件下网络产业中的垄断可以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政府应适当放宽对兼并的管制。 第五,贴现现金流法、市场法和成本法等方法是针对传统兼并对象的价值评估方法,在用于评估网络企业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麦肯锡的三阶段分析新方法、修正的市盈率模型、理论收益乘数法—TEMA、经济附加值(EVA)估值法、期权

二、网络泡沫破灭后看宽带网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泡沫破灭后看宽带网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融合研究 ——基于制造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特色与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技术-经济范式
        2.1.1 范式
        2.1.2 技术-经济范式
        2.1.3 .数字技术-经济范式
        2.1.4 技术经济范式和产业革命梳理
    2.2 数字经济
        2.2.1 数字经济的发展脉络
        2.2.2 数字经济的内涵
        2.2.3 数字经济的特征
        2.2.4 数字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2.5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变革
    2.3 产业融合理论
        2.3.1 产业融合的内涵
        2.3.2 产业融合的类别
        2.3.3 产业融合的效应
第3章 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
    3.1 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3.1.1 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情况
        3.1.2 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宏观经济
    3.2 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
    3.3 国外数字经济发展经验
第4章 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测度与分析
    4.1 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4.2 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
    4.3 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的测度与分析
    4.4 中国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的测度与分析
第5章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促进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绩效提升的理论基础
    5.2 产业融合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5.2.1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5.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5.2.3 产业融合对中国制造业绩效的影响因子研究
        5.2.4 产业融合对中国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分析
        5.2.5 产业融合对中国制造业绩效影响基准回归的稳健性分析
第6章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结构水平的作用
    6.1 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及理论模型
    6.2 中国产业结构水平现状
    6.3 产业融合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水平影响实证分析
        6.3.1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6.3.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6.3.3 产业融合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
        6.3.4 产业融合对中国制造业结构影响基准回归的稳健性分析
第7章 促进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策略框架
    7.1 促进产业融合的宏观层面策略
    7.2 促进产业融合的中观层面策略
    7.3 促进产业融合的微观层面策略
第8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模式及其对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选题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主营业务及产品构架
    2.1 时代华纳主营业务及产品构架
    2.2 美国在线主营业务及产品构架
    2.3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主营业务及产品构架
第三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原因
    3.1 外部环境的推动
        3.1.1 网络经济的完善
        3.1.2 竞争与政策压力
    3.2 内部组织因素的促进
        3.2.1 优势互补性
        3.2.2 资金压力
第四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
    4.1 兼并重组的历史演变
    4.2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理论动机
        4.2.1 竞争优势理论
        4.2.2 规模经济理论
        4.2.3 交易成本理论
    4.3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方式
        4.3.1 行业条件
        4.3.2 发起人
        4.3.3 换股方式的新设合并模式
        4.3.4 新兴企业吞并传统企业模式的实施条件
第五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前后的指标分析、财务数据对比
第六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成败的原因(兼并重组的经验教训)
    6.1 外部因素部分: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干扰
        6.1.1 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与“9.11”后美国经济的萧条
        6.1.2 联邦贸易委员会接连不断的垄断审查
    6.2 时代华纳部分:证券市场的错误估价
    6.3 美国在线部分:经营策略的调整失败与决策的失误
        6.3.1 技术不专攻,优势地位的丧失
        6.3.2 网络、电话、电视一体化
        6.3.3 即时信息软件:竞争压力大,创新不足
        6.3.4 网站与浏览器制造商:重点选择的偏差,导致机会的流失
    6.4 重组后的失衡:业务和资源整合的失败与文化冲突
        6.4.1 电话接入与宽带网络的转变
        6.4.2 信息消费与内容消费的整合
        6.4.3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业务的整合
        6.4.4 大众服务与差异化服务的转变
        6.4.5 企业文化的冲突
第七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失败对中国公司兼并重组的启示
    7.1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的合理性
        7.1.1 行业价值
        7.1.2 经济价值
    7.2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需要的外部条件
        7.2.1 政策的支持
        7.2.2 双方企业的性质
第八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
    8.1 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8.2 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8.3 核心竞争力的保护与发展
    8.4 产业链的整合点与注重点
    8.5 兼并重组的企业,更应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升华
    8.6 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后,更应注重产品的差异、投放和创意产业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信息化进程与信息社会理论
    第一节 媒介与日本国民生活的信息化
        一、信息、信息社会及信息化
        二、电视时代的到来
        三、电话的普及
        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第二节 日本信息社会的理念建构及其扩散
        一、从《信息产业论》到“信息社会论”
        二、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扩散
        三、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早期实践
第二章 日本信息社会建设中的新媒介
    第一节 新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
        一、“新媒介”与高度信息社会建设(1984-1994)
        二、多媒介与高度信息通信社会建设(1994-2000)
        三、互联网与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建设(2001-2005)
        四、无所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与遍在网络社会建设(2006-2009)
        五、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国民主权社会建设(2010-2013)
        六、大数据时代的世界最高水准的IT社会建设(2013-)
    第二节 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概貌
        一、日本媒介产业的分类
        二、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经济规模
        三、日本的内容市场
第三章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从计算机通信网络到互联网
        二、互联网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三、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四、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日本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服务
        一、互联网商务
        二、信息与数据库
        三、社会性网络
        四、互联网广告
        五、在线音乐
    第三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二、互联网健康环境的营造
第四章 日本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从高清晰度电视到数字电视
        一、日本电视的概况
        二、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发
        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转移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三、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民间协力
        四、地面数字电视转移完成后的课题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融合的法律体系
        三、融合实践
第五章 日本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
        一、日本数字出版的概念
        二、以便携式存储介质为核心的光盘出版阶段(1985-1995)
        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出版阶段(1996-2005)
        四、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出版阶段(2006-)
    第二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主要领域
        一、电子辞典
        二、数字报纸
        三、数字期刊
        四、手机小说
        五、电子图书
    第三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部门的组织与管理
        二、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行业协会及其活动
第六章 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概况
        一、日本移动电话的基本概念
        二、日本的移动内容产业市场
    第二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发展历程
        一、从汽车电话到手机
        二、移动电话市场的高速增长
        三、移动电话的普及与升级
        四、移动运营商的分与合
    第三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主要增值应用
        一、手机互联网
        二、手机铃声
        三、手机游戏(移动游戏)
        四、手机钱包(手机支付)
第七章 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
    第一节 外部诱因:信息科技一日千里 国际竞争态势逼人
        一、警醒差距 力追领先国家
        二、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
    第二节 内部动因:回应民生诉求 升华生命价值
        一、摆脱生存困境 掌控自我命运
        二、经济突围 凸显“IT立国”优势
        三、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
        四、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第三节 新媒介发展的制度驱动
        一、激发竞争活力的信息通信体制改革
        二、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
结语: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门户化”垄断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概述
    1.3 文献综述
2 “门户化”垄断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发展情况研究
    2.1 “门户化”垄断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的发展
    2.2 “门户化”垄断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及特点
    2.3 互联网与传统媒介广告模式对比
3 “门户化”垄断时期中美互联网广告模式比较
    3.1 中美互联网广告发展情况对比
    3.2 中美互联网广告模式对比
4 媒介形态变化理论视角下的互联网广告模式分析
    4.1 社会因素——“后发劣势”下的中美广告差异原因解析
    4.2 媒介自身发展因素——媒介竞争法则影响下的广告表现形式
    4.3 受众价值对广告模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融合架构”下的新闻业转型研究 ——基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关键概念:从“媒介架构”到“融合架构”
    1.3 研究问题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以“融合”为核心意象的数字化转型
    2.1 替代论到融合论
    2.2 “融合”下的广播电视业:时代华纳美国在线的合并为何终结?
    2.3 融合下的报业数字化转型模式
    2.4 报网融合:上海报业数字化转型考察
第三章 . “融合架构”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基于新民网的个案研究
    3.1 新民晚报新民网的融合历程
    3.2 专业模式和组织内协同模式
    3.3 社会化合作模式:新闻生产共同体
    3.4 报网融合实践中的新闻生产网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受众视角:“融合架构”下的新闻消费模式
    4.1 作为受众连接点的新闻
    4.2 融合架构下的新闻消费
    4.3 新闻消费到新闻生产
    4.4 郭美美事件:新闻生产中的受众参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驱动:走向社会化合作的新闻业
    5.1 技术背景
    5.2 影响新闻业转型的技术形态
    5.3 替代性的新闻实践
    5.4 温州动车事故:新闻生产的社会化合作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新民晚报新民网访谈名录
附录二:受众访谈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北京宽带网诊断研究与业务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述
第二章 宽带网络与竞争对手案例借鉴分析
    2.1 宽带网络
    2.2 广东电信“互联星空”运营分析
        2.2.1 广东电信“互联星空”的平台功能
        2.2.2 广东电信“互联星空”的合作内容
        2.2.3 互联星空的合作模式
        2.2.4 广东互联星空的宽带产业链定位
        2.2.5 广东互联星空的运营模式
        2.2.6 广东互联星空的收益模式
    2.3 结论
第三章 BBN诊断研究
    3.1 BBN网站概况
    3.2 BBN平台功能分析
        3.2.1 网络结构
        3.2.2 WWW系统现状分析
        3.2.3 用户认证和管理现状分析
        3.2.4 软件配置现状分析
        3.2.5 各频道间相互独立、无关联
        3.2.6 令人失望的搜索和获取
    3.3 网站系统优化
    3.4 网站结构优化
    3.5 系统拓扑结构
    3.6 应用系统架构
    3.7 BBN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3.7.1 在品牌的树立和宣传上
        3.7.2 在网站的整体风格上
        3.7.3 域名规划混乱
        3.7.4 影视服务内容方面
        3.7.5 游戏频道
        3.7.6 在教育方面
        3.7.7 其他内容服务方面
第四章 BBN发展策略
    4.1 与CNCMAX北京分站和集团BJ.TELECOM的关系
        4.1.1 BBN与CNCMAX北京分站的关系
        4.1.2 BBN与集团BJ.TELECOM关系
        4.1.3 BBN对于二者关系的发展策略
    4.2 频道调整
    4.3 BBN的价值链定位
    4.4 BBN的运营模式
    4.5 收费形式
        4.5.1 收入分成原则
        4.5.2 实现产业链内部合作共赢的模式
    4.6 BBN的赢利模式
    4.7 网站增值业务发展模式
    4.8 网络媒体联播业务
        4.8.1 业务背景
        4.8.2 网络媒体联播合作模式
    4.9 “宽带宝典”套餐
    4.10 宽频空间业务
        4.10.1 营销策略
        4.10.2 宽频空间业务内容规划
        4.10.3 宽频空间的内容建设
    4.11 视频广告业务
    4.12 结论
第五章 BBN网站运营模式展望
    5.1 未来网络经济发展展望
        5.1.1 网络应用新趋势:博客和视频分享
        5.1.2 网络广告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5.1.3 社会化搜索将成为未来搜索引擎的发展方向
        5.1.4 电子商务在未来大有可为
    5.2 BBN迅速实现SP化成长
    5.3 BBN网站三年发展思路
        5.3.1 2007年
        5.3.2 2008年
        5.3.3 2009年
    5.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网络游戏产业特点
        1.2.1 网络游戏是体验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特征
        1.2.2 网络游戏产业被打上明显的网络外部化烙印
    1.3 文献综述
        1.3.1 网络游戏的重要性
        1.3.2 网络游戏产品沉浸效应分析
        1.3.3 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模式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第2章 国外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与启示
    2.1 国外游戏产业中的亮点
        2.1.1 美国版税金预付下产业的良性发展
        2.1.2 日本的三三制人才筛选机制
        2.1.3 韩国政府游戏兴邦的战略眼光
    2.2 欧美游戏为何在中国市场频频折戟
    2.3 韩国网络游戏产业的重点分析
        2.3.1 韩国网络游戏产业腾飞的三大支柱
        2.3.2 凭借MMORPG主导中国市场
    2.4 韩国MMORPG产品的问题及其改进
        2.4.1 模式单一与风格“粘”人
        2.4.2 粘人模式下消费行为的扭曲
        2.4.3 创新盈利模式突出游戏的娱乐本质
第3章 国内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
    3.1 国内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回溯
    3.2 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现状
        3.2.1 网络普及率低潜在市场大
        3.2.2 外来产品充斥国内网络游戏市场
        3.2.3 外挂与私服严重干扰国内网络游戏市场
    3.3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PEST分析
        3.3.1 政策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文化环境
        3.3.4 技术环境
    3.4 网络游戏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
        3.4.1 网络游戏最重要的外围行业
        3.4.2 有线产品的拉动作用明显
        3.4.2 “无线”产品拉动未来
第4章 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思路与策略
    4.1 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思路
    4.2 网络游戏产业各环节的发展策略
        4.2.1 开发环节人才主导下内容为王
        4.2.2 运营环节在扩张中转型
        4.2.3 渠道功能在竞争中业务完善
    4.3 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整体策略
        4.3.1 实战型的人才培养
        4.3.2 整合技术平台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
        4.3.3 以产业集群打造整体优势
        4.3.4 行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第5章 案例分析——海虹控股数字娱乐业务的启示
    5.1 背景介绍
        5.1.1 数字娱乐造就网络游戏第一股
        5.1.2 联众给国内网络游戏开发企业带来的启示
    5.2 海虹控股的A3计划
    5.3 A3市场受挫原因分析
        5.3.1 海虹控股在《A3》上的运营失误
        5.3.2 道不同,不相为谋
    5.4 海虹控股的教训与启示
        5.4.1 海虹控股在《A3》上的经验教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游戏产业发展历程(收集自互联网)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9)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化的“新经济”
    1.2 信息化的“新地理”
    1.3 论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互联网的空间性:网络空间的概念与理论化
    2.1 网络空间的浮现
    2.2 新技术的空间观
    2.3 网络空间的理论化
    2.4 小结
第3章 信息的空间形式:信息及其技术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3.1 信息、知识与创新
    3.2 信息/知识的空间形式与地理过程
    3.3 信息及其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技术的空间过程:技术演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1 技术变革与扩散
    4.2 长波技术论及其空间过程
    4.3 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
    4.4 信息时代的城市形态
    4.5 小结
第5章 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
    5.1 城市的网络化进程
    5.2 网络空间的基本要素特征
    5.3 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特征
    5.4 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新机会?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空间的基础:基于互联网骨干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分析
    6.1 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城市体系
    6.2 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崛起
    6.3 互联网城市的通达性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空间的生产:中国城市和区域的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
    7.1 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地理区位
    7.2 互联网域名的区域分布
    7.3 互联网网站的城市分布
    7.4 小结
第8章 网络空间的消费:中国城市体系中的互联网“数字鸿沟”
    8.1 “数字鸿沟”的概念及其空间表现
    8.2 “数字鸿沟”成因的区域比较
    8.3 城市体系中的“数字鸿沟”
    8.4小结
第9章 网络空间的区域:广东省互联网服务业的区位研究
    9.1 “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应用
    9.2 互联网服务业的区域结构
    9.3 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9.4 区域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启示
    10.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经济下的网络兼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2.1.研究的方法
        1.2.2.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3.相关概念内涵的界定
        1.3.1.新经济的定义
        1.3.2.网络外部性、路径依赖和正反馈
    1.4.本文的创新点
2.文献综述:新经济下的网络兼并研究
    2.1.新经济文献综述
        2.1.1.关于新经济
        2.1.2.关于新经济的特点
        2.1.3.关于新经济的影响
    2.2.有关企业理论和公司行为
    2.3.兼并理论
        2.3.1.有关兼并动机的理论
        2.3.2.兼并的福利效应
        2.3.3.兼并活动的开展战略
        2.3.4.兼并活动的周期性与时间性
    2.4.有关网络兼并的研究
        2.4.1.网络兼并的定义
        2.4.2.网络兼并的主要特点、原因和影响
3.网络兼并的宏观环境:新经济和行业分析
    3.1.新经济背景下的美国宏观经济
    3.2.纳斯达克指数演变凸显新经济本质
        3.2.1.纳斯达克指数演变过程
        3.2.2.重新认识新经济
    3.3.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指标体系比较
    3.4.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3.5.新经济对经济弱国的战略意义
    3.6.目前仍然存在的对新经济的质疑
        3.6.1.新经济的信息技术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与早期的科技革命相提并论吗
        3.6.2.新经济是泡沫还是风险?
    3.7.新经济下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3.7.1.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3.7.2.“三网合一”融合趋势
    3.8.中国互联网发展形势
        3.8.1.上网用户和拥有移动电话人数飙升
        3.8.2.互联网上市公司业绩好转
        3.8.3.多种业务备受青睐
4.网络兼并的微观特点:形式和种类
    4.1.企业兼并概况
        4.1.1.企业兼并的种类
        4.1.2.经济史上的五次并购热潮
    4.2.网络兼并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4.2.1.网络、网络服务及网络公司的发展历程
        4.2.2.国内外互联网公司兼并基本情况
        4.2.3.互联网购并结果分析和解释
        4.2.4.网络兼并的基本类别
        4.2.5.网络兼并的基本特点分析
        4.2.6.网络兼并与传统企业兼并特点比较分析
    4.3.互联网公司兼并的其他亮点
        4.3.1.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在线服务
        4.3.2.互联网搜索领域
        4.3.3.风险投资参与的新成立公司
    4.4.网络兼并的未来发展趋势
        4.4.1.互联网公司的股价重新上扬
        4.4.2.互联网公司开始走向盈利
        4.4.3.商业模式逐渐清晰,盈利模式发展成熟
        4.4.4.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和发展
5.网络兼并动因分析
    5.1.企业兼并动因理论研究
        5.1.1.规模经济理论
        5.1.2.交易成本理论
        5.1.3.企业并购协同理论
        5.1.4.税收效应
    5.2.网络兼并动因理论研究
        5.2.1.网络兼并的规模效应理论
        5.2.2.网络兼并的交易成本理论
    5.3.网络兼并的技术背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5.3.1.数据处理时代
        5.3.2.微处理器时代
        5.3.3.网络时代
    5.4.网络兼并背后的制度变革
        5.4.1.有关兼并的制度变革
        5.4.2.有关兼并的评价尺度
    5.5.网络兼并动因分析
        5.5.1.技术是企业兼并的动力和首要目的
        5.5.2.标准之争
        5.5.3.微笑曲线
    5.6.对网络兼并的深层次原因思考
        5.6.1.非利润导向的经营模式是网络业初期网络公司寻求兼并的根本原因
        5.6.2.资本成为网络兼并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6.网络兼并和竞争垄断的关系
    6.1.网络垄断产生的深层原因
        6.1.1.传统垄断的内涵和认定
        6.1.2.自然垄断的定义和形成
        6.1.3.新经济时代比传统经济更容易形成垄断
    6.2.垄断与竞争并存
    6.3.网络垄断存在的必要性
        6.3.1.网络垄断能够增加消费者剩余
        6.3.2.垄断结构能够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
        6.3.3.网络垄断促进网络产业的创新
    6.4.反垄断法新视野
        6.4.1.传统的反垄断标准
        6.4.2.新经济条件下反垄断新视野
7.网络兼并对象的价值评估方法
    7.1.价值评估的重要理论基础
        7.1.1.资本资产定价公式
        7.1.2.MM定理与资本结构
        7.1.3.关于现金流量的认定
        7.1.4.期权估值方法的发展
    7.2.传统企业的评估方法
    7.3.网络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
        7.3.1.网络企业价值的评估难点
        7.3.2.针对网络企业的改进评估方法
    7.4.案例分析:新浪的股票价值评估
    7.5.在我国使用网络公司价值评估方法应当注意的事项
8.国内上市公司中网络兼并赢利性分析
    8.1.问题的提出
    8.2.我国网络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8.2.1.地域分布不均
        8.2.2.资产总额偏低,规模总体偏小
        8.2.3.业务分散,利润集中度低
        8.2.4.网络企业增长潜力大
        8.2.5.净资产收益率较高
        8.2.6.EVA值普遍较低
        8.2.7.资产负债率较为平均
    8.3.数据来源与处理
    8.4.兼并与赢利的相关性
        8.4.1.综合得分模型的构建
        8.4.2.实证分析及结果
        8.4.3.结论及启示
9.结论与展望
    9.1.本文的主要结论
    9.2.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四、网络泡沫破灭后看宽带网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融合研究 ——基于制造业的视角[D]. 刘昭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2]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模式及其对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的启示[D]. 张茵. 云南大学, 2015(09)
  • [3]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D]. 龙锦. 上海大学, 2015(03)
  • [4]美国“再产业化”的影响与对策[J]. 张建新,赵星玄.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2014(02)
  • [5]“门户化”垄断时期中国互联网广告模式分析[D]. 李小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6]“融合架构”下的新闻业转型研究 ——基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D]. 刘兆明. 复旦大学, 2013(02)
  • [7]北京宽带网诊断研究与业务策略分析[D]. 张慧芳.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8]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研究[D]. 朱稻. 中南大学, 2005(06)
  • [9]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D]. 汪明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10]新经济下的网络兼并研究[D]. 张斌. 浙江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宽带网络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