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呼唤互联网安全新范式

新世纪呼唤互联网安全新范式

一、新的世纪召唤新的INTERNET安全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1](2020)在《西奥·赫曼斯翻译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奥·赫曼斯是当代翻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其理论研究成果对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他声名显赫,但中外学界对其翻译理论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耙梳细读其理论着述,以述评结合方式深入解读阐释了赫曼斯的主要翻译理论创见,建构了其理论体系,展现了其以反思批判为特征的学术精神。此外,本文还首次对赫曼斯翻译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提炼总结。本研究由三大部分组成。导论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赫曼斯的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并经文献综述考察了对其的研究现状,同时阐明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核心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赫曼斯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该章概述了与其翻译理论创建关系密切的三个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流派,即“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和“后殖民翻译研究”。语言学派的翻译等值理论为赫曼斯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反思对象,而“翻译研究学派”和“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主要观点则为其理论建构提供了养分。第二章主要探析了赫曼斯的等值批判理论体系。本章先扼要考察了西方翻译等值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观点,并以图里对等值概念的革新为导引展开对赫曼斯等值批判理论体系的研究。本章主要要通过分析赫曼斯的翻译“操纵观”、“等值幻觉论”,探讨其“建模论”的翻译本体观以及翻译自我指涉和译者在场理论来呈现其对等值理论进行的系统批判。第三章研究对象为赫曼斯的翻译规范理论体系。本章以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对照,探析了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的诸多创见。首先分析了他从“惯例”概念入手对翻译规范内涵进行的理论拓展,接着解读了其翻译规范的价值观和权力关系理论和规约力模型。本章还研究了赫曼斯以“期待”和“选择”概念为核心建构的翻译规范研究方法,探析了其基于翻译规范的元理论思考和丰厚翻译策略。第四章展现了赫曼斯翻译社会系统理论体系。本章以佐哈尔多元系统论,勒菲弗尔翻译系统观为背景,以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和卢曼社会系统论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情况为参照,全面解读了赫曼斯的翻译社会系统理论。以其提出的翻译的社会建制性观点为引导,分析了其将翻译建构为一个自我创生的社会系统的理论框架,并着重解析了“自我指涉”、“形式”和“二阶观察”等关键理论概念。第五章从对赫曼斯具体理论的研究延展到对其翻译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提炼和阐发。该章基于对后现代哲学主要思潮的简析,探析了赫曼斯具有建构主义特征的认识论,提炼了其以分析和揭示差异为独特方法的翻译研究方法论。第三大部分为研究的结语部分,将提出本研究的结论,总结本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严毓棋[2](2020)在《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试图弥合格非研究中先锋批评与知识分子写作批评之间的割裂,还原格非迄今三十年的完整写作历程,分析格非的写作之于当代生活的意义。格非的写作中包含着对自我与历史关系的思考与表达,是为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包含着格非对具体历史状态的认知及构成这一状态来由的追溯,更包含着对这一状态的超越意图。由此格非的写作作为个人主体的行动构成了对历史进程的介入力量。基于此种判断,本研究依据自然时间对格非的写作历程分段,通过对各时期格非作品的细读与思想状态的一般把握,勾连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呈现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格非80年代小说以先锋形式实验闻名,其短篇小说写作表征了一代人呼之欲出的自我意识与对既定历史叙述的挑战精神。而90年代的长篇小说写作构成了对前一时期的反题,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局势的变化拓展了格非历史意识的结构,他将自我置于更大的历史格局中思考后,感知到的是一个无力的个人。对这种失败体验的接受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格非历史意识与写作的起点,格非将自己置于一种弃权者的状态下重新思考和写作历史。格非不再将自我定义为先验的或必须完成的终极,而是以对话的姿态面向历史,始终保持自我与历史的紧张思考。这样的思考尽管有行动力不足的隐患,但足以为人们反思当下生活提供启迪。

沈晴雯[3](2018)在《网络广告屏蔽行为合法性判定的路径优化》文中提出近年来,视频网站经营者以网络广告屏蔽工具提供商为被告提起的诉讼案件频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学术界对于网络广告屏蔽行为的性质讨论主要涉及版权侵权说、第三人侵害债权说和不正当竞争说。但版权侵权说和第三人侵害债权说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难以为网络广告屏蔽行为的规制提供有力依据,因此,视频网站经营者在此类案件中多以被告构成不正当竞争为由寻求司法救济。在2018年之前的司法判例中,法院多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进行规制,认定网络广告屏蔽工具提供商破坏了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法院的裁判标准存在质疑,诸多问题有待厘清。有学者希望通过新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视频广告屏蔽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但该“互联网专款”的覆盖面有限。相比而言,德国和美国法院对待网络广告屏蔽行为的态度更为审慎,倾向于将技术和竞争问题交由市场自身去调和,值得我国借鉴。美国早在“索尼案”中确立了“技术中立原则,使得具有广告过滤功能的录像机免于承担版权侵权的责任。此后,美国《通信规范法案》认可了用户对于所接收信息的控制权,为信息屏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德国法院鼓励互联网经营者寻求多方位的商业模式,兼顾保护软件开发者的市场竞争力和互联网用户的利益。虽然两国侧重的角度不一样,但都普遍认可经营者的利益只是考量的一个标准,相较之下,用户利益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判断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并非单纯的商业利益保护法,它的社会本位属性要求其兼顾不同经营者利益、消费者利益和以及激励技术创新。2018年1月,“快乐阳光诉唯思案”和“腾讯诉世纪星辉案”陆续公布一审判决,法院不谋而合地认定提供网络广告屏蔽工具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开创了新的裁判路径,又再次掀起对网络广告屏蔽行为合法性认定的大讨论。本文立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结合我国互联网行业现阶段的发展特征,建议在网络广告屏蔽行为的合法性判定问题上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可引入比例原则,将其置于适当性、必要性和狭义比例原则三要素下进行逐一分析,综合权衡和考量视频网站经营者、屏蔽软件开发者和消费者的多方利益,以期以最小损害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杨国斌[4](2017)在《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争锋互联网》一书的讨论,探讨中国互联网和数码文化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提出"深度互联网研究"的可能性。"深度互联网研究"强调人的经验、历史性,以及对理论与描述、深描与浅描的平衡。文章讨论了人类学者针对"深描"而提出的"浅描"概念,介绍了近年来美国文学批评学者提出的"描述的转向",指出"互联网深度研究"与这些新的理论动向的契合之处。

王艳[5](2016)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职业自诞生起便处于不断发展的洪流中,教师发展是关乎教育质量与国家兴衰的永恒命题。将教师发展放入整个职业生涯历程中审视,对于研究与促进教师发展具有积极新意。职业高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是新兴的研究热点。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鲜有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专门研究。通过对职业高原这一实存现象的透析,关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本质、现实困境、内在需求、发展可能,展示幼儿园教师职业背后的生活样态、社会生态,反映幼儿园教师的生存实况和深层心声,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理解和重视,有利于维护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细化教师培养和培训研究,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心灵升华和自我成长。因此,对当前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依循“应然趋势-实然状态-何以如此-何以可能”的逻辑线索展开,运用多学科理论、多样化方法,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研究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阐述了对于教师职业发展应然取向的理解。其次,对全国2000名左右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编制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竞争模型比较、信效度检验等步骤,得到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二阶一因子一阶三因子结构模型,二阶因子为“职业高原整体”,一阶因子为“情感高原”、“专业高原”、“层级高原”,得知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存在多维结构。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综合特点是:高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情感高原的被感知程度最强烈,专业高原次之,层级高原较低。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人口学变量特点是:高原整体在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园所性质方面存在极其显着差异,在编制、职位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婚姻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三个维度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表现水平参差不齐。第三,运用现象学理论和方法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原体验进行描摹,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原体验呈现多样化,具有双面性质,总体偏负面情绪较多。第四,运用访谈、实地观察、实物调查等多种方法,深入追寻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影响因素,将研究结果归纳为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每个因素均对高原整体及其三个维度因子起着层层堆积、缓缓渐变的影响。第五,以数位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作为路径建设基点,辅以多学科理论论证,探讨改善高原现象的可行模式,从微观提升路径、中观推动路径、宏观协同路径三个层次为幼儿园教师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最后,研究者对本研究的问题、方法、价值进行了反思,并对有关教师发展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黄怒波[6](2016)在《迷途:成因及其后果——《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的问题意识与审美现代性批判》文中指出"大人,时间老人背上有个布袋,他在里面存放着慢慢将被遗忘的丰功伟绩。"这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人物俄底修斯劝服阿喀琉斯回到战场时说的话。在重评孙绍振先生《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时,这句话有了时代的意义与现实的美感。孙绍振先生一直在"文学的坚守与理论的突围"领域建构他的诗学体系,大概再无人比他更接近本土文学理论体系的巴别塔尖了,这是一种格

操奇[7](2011)在《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文中认为本文以“文化如何发展和为何发展的主体论求证”为研究对象,力图从马克思哲学视界出发,对文化发展进行主体存在论的哲学探究。这个探究首先界定马克思哲学的“文化”“文化发展”“主体”概念,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客体自然与文化发展和主体的生产实践、交往活动、解释行为与文化发展的复杂关系,而对这四对关系的探讨是以主体(性)的生成、文化结构的优化、文化模式的改良为逻辑节点来展开。文章最后探讨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标准和主体目的。马克思式的“文化”概念表征了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人类改变、理解人、世界及二者关系的总和。包括文化的双螺旋体(改变人、世界和理解人、世界)和三个向度:生产实践(文化壹)、交往活动(文化贰)、解释行为(文化叁)。“文化发展”即是主体在这三个向度上重新筹划并在更高形态上优化其总体生活方式,具体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文化共同体在主体生成、文化结构优化与协调以及文化模式改良与升级三个方面的辩证否定变革,文化发展最终表征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客体自然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根基,主体自然(人)既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又是其主体性前提。主体的生产实践本源地构成文化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了一定的交往方式、解释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模式。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与此前的生产方式大为不同,在这个生产方式上形成了人本生态型后工业文化模式。主体的交往活动是与生产实践同步发生的,同样具有原初的意义。这表现在生产实践的扩展依赖人类交往的扩大,多样性交往是人类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途经,解释系统的发展依赖于主体之间的广泛、多层次交往,创造新的历史主体以及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取决于主体的交往形式和方式等等方面。文化共同体的交往方式常常制约其生产力、交往力、解释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模式。以马克思“普遍交往”理论为依据的自由民主全球互惠交往型文化模式,是一种向共产主义大同文明的过渡形态。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先验地内化为主体的解释系统,反思与批判这一解释系统构成了主体发展文化的内在前提。这种先验批判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它的实现必然需要现实的独立人格主体作为保障。不同的解释方式对人格主体有不同的设计和理性思维特征,在独立型自否性主体文化模式中,现实的独立人格在场,有较为健全的人格主体理论,自否性批判思维方式相对发达。主体是一种多元二重性矛盾结构,是一种生成性的辩证存在,正是这种生成性源初地构成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对自然的生态互动程度、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理性交往程度、人与自我之间的自否性程度和个人全面发展及自由个性的发达程度,是检验人类文化进步状况的具体标准。“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是文化发展的主体目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预告了世界文化的新轴心时期正在酝酿中,也提醒我们在谋划这种新生的文化模式时,应该超越适者生存的丛林规则(Maxime),代之以富者福存,法者尊存,德者善存,美者良存,信者敬存,思者慧存,合之则优存全存的发展法则(Gesetz)。

殷赵霞[8](2010)在《数字图像中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的信息传输与共享越来越频繁。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尤其是网络上的非法用户可能会拦截、伪装、篡改或者非法拷贝所传输的信息。而信息隐藏技术是一种在表面上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普通载体中藏入秘密信息的艺术,又被直译为“隐写术”,其原理是用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细微地修改载体数据使得无论是被隐藏的信息还是信息隐藏的事实本身都非常隐蔽。信息隐藏技术提供了在互联网上进行秘密信息传输的安全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目前已在政府、军事情报部门、金融系统、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秘密通信、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电子商务中的票据防伪、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验证等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形形色色的信息隐藏手段和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有些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但仍有不少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着眼于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传输,本文提供了三个数据隐藏方法,应用最低有效位替换、湿纸算法和魔方矩阵等实现数字图像中的信息隐藏。前两个隐藏算法旨在达到优异的嵌入质量。由此算法产生的伪装图像获得了极高的峰值信噪比,人眼看起来几乎与原始图像一模一样。因此网络上的非法用户和侵犯者不容易察觉到伪装图像的异常和探测到嵌入的秘密数据。第三个算法从前人的研究和数学数据结构"Sudoku(数独)”中得到灵感,用一个五进制方程生成魔方矩阵,用于引导宿主图像数据的修改,并充分发掘逻辑隐藏空间。此方法在具备良好的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了极高的隐藏信息量。

陈国云[9](2009)在《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安全管理其本质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风险评估。保障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前提条件就是要对电子文件进行风险评估。开展电子文件风险评估,一要界定信息安全与风险评估之间的关系,要在系统总结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发展历史和传统信息安全管理方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电子文件传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认识到电子文件风险评估是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二要探索适合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明确文件风险评估的参照标准与具体形式;三要系统分析电子文件风险评估涉及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构建起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实施框架体系,指导具体风险评估实践,并通过具体评估案例验证电子文件风险评估实施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陈国云[10](2009)在《电子文件安全范式亟需转换》文中研究表明"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着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它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包括共有的

二、新的世纪召唤新的INTERNET安全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世纪召唤新的INTERNET安全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1)西奥·赫曼斯翻译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赫曼斯研究的综述
        一、关于操纵观和等值幻觉论
        二、关于翻译规范理论
        三、关于翻译社会系统理论
        四、关于丰厚翻译策略
        五、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本研究的框架及方法
第一章 赫曼斯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
    第二节 “翻译研究学派”的翻译理论
    第三节 “后殖民”翻译研究
第二章 赫曼斯的等值批判理论体系
    第一节 西方翻译等值理论概观
        一、翻译等值理论的发展
        二、翻译等值概念的泛化
    第二节 赫曼斯的等值批判理论体系
        一、翻译建模理论
        二、翻译操纵观和等值幻觉论
        三、翻译自我指涉理论
        四、译者在场理论
    第三节 赫曼斯等值批判理论体系评价
第三章 赫曼斯的翻译规范理论体系
    第一节 社会学的“规范”概念
    第二节 翻译规范理论的发展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
    第三节 赫曼斯的翻译规范理论体系
        一、早期思考与研究成果
        二、翻译规范内涵的拓展
        三、翻译规范与翻译本体论
        四、翻译规范与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五、翻译规范研究方法的拓展
        六、翻译规范的元理论与丰厚翻译策略
    第四节 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体系评价
第四章 赫曼斯的翻译社会系统理论体系
    第一节 翻译文学研究的系统论思想
        一、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
        二、勒菲弗尔的文学系统观
    第二节 社会学系统观在翻译研究里的应用
        一、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理论的启发
        二、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启迪
    第三节 赫曼斯的翻译社会系统理论体系
        一、翻译社会建制性与期待结构
        二、翻译社会系统理论的框架
        三、翻译社会系统的自我指涉
        四、翻译社会系统的形式
        五、翻译社会系统的二阶观察
    第四节 赫曼斯翻译社会系统理论体系的评价
第五章 赫曼斯翻译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与翻译研究
    第二节 赫曼斯翻译研究的后现代性
        一、赫曼斯认识论的后现代性
        二、赫曼斯研究方法论的后现代性
    第三节 赫曼斯翻译研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评价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成果、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主要着述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格非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
    第一节 感觉、经验、理论:格非历史意识的由来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语言踪迹
    第三节 小说的历史意识与知识分子写作问题
    第四节 无边的意识与有限的写作
第三章 挑战者身份的认同与阴影——以格非80年代小说创作为例
    第一节 为自我创造历史——挑战秩序与隐藏介入
    第二节 为历史寻找形式——历史意象与抒情语言
    第三节 抒情的极限——游戏、欲望与汉语韧性问题
第四章 失败者的自觉——格非90年代小说中的精神困境
    第一节 代际的断裂或连续——时代文化氛围与个人文学表达
    第二节 虚无感的始末——论《敌人》《边缘》的恐惧与孤独主题
    第三节 主体反思之难——以《欲望的旗帜》中的死亡与爱情为例
    第四节 失败者的出路——通过反讽对话
第五章 弃权者的精神史——略论格非新世纪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的故事:对理想主义的追忆与反思
    第二节 “江南”历史的寓言:乌托邦精神的母系传承
    第三节 “别处”的生活:知识分子的底层个人史书写
余论:弃权者的“假面”——关于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格非未结集作品二种
附录二:格非创作年表(1985年—2019年)
后记

(3)网络广告屏蔽行为合法性判定的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网络广告屏蔽行为的合法性之争
    2.1 网络广告屏蔽行为的商业原因与主体界定
    2.2 网络广告屏蔽行为的性质之争
        2.2.1 版权侵权说
        2.2.2 第三人侵害债权说
        2.2.3 不正当竞争说
第3章 网络广告屏蔽行为违法性判定的司法现状
    3.1 网络广告屏蔽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的案例
    3.2 法院判定网络广告屏蔽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依据
        3.2.1 竞争关系的界定
        3.2.2 一般条款的适用
        3.2.3 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的适用
第4章 判定网络广告屏蔽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不足之处
    4.1 对法院判定网络广告屏蔽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依据的质疑
        4.1.1 对“免费+广告”商业模式的竞争法地位的质疑
        4.1.2 对法官创设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的质疑
    4.2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条款未能全面涵盖网络广告屏蔽行为
第5章 国外网络广告屏蔽行为合法性判定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5.1.1 美国相关法律条款
        5.1.2 美国相关案例
    5.2 德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5.2.1 德国相关法律条款
        5.2.2 德国相关案例
    5.3 国外案例、裁判规则对于我国的启示
第6章 新背景下网络广告屏蔽行为合法性判定的路径优化
    6.1 我国网络广告屏蔽案件面临的新背景
        6.1.1 我国互联网行业商业模式的新态势
        6.1.2 我国网络广告屏蔽案件裁判的新趋势
    6.2 比例原则在网络广告屏蔽行为正当性判定中的适用
        6.2.1 比例原则的三大子原则
        6.2.2 比例原则下网络广告屏蔽行为的正当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微博”与“微博”:互联网的两个时代?
二、互联网信息审查与创客空间
三、作为目的和手段的互联网治理
四、族群认同及休闲与欲望的阶层政治
五、在线与离线行动主义的边界
六、人的经验
七、互联网的历史性
八、互联网历史学
九、以深为浅, 以浅为深

(5)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教师职业的本质重构——一份热切的期盼
        (一) 理性-人性之辨
        (二) 手段-目的之争
        (三) 单向度-完整性之思
        (四) 职业-志业之盼
    二、教师发展的境域开放——一股强劲的趋势
        (一) 发展内容上,从技术训练到人文开发
        (二) 发展动力上,从被动型塑到自觉建构
        (三) 发展时间上,从断续培训到长效发展
        (四) 发展范围上,从单一发展到生态成长
    三、教师研究的视角转变——一条豁然的途径
        (一) 从教师缺席到教师卷入
        (二) 从居高临视到在地倾听
        (三) 从重视结构与结果到重视现场与过程
        (四) 从批判矫正到关怀唤醒
    四、教师成长的现实困囿——一个问题的聚焦
        (一) 幼儿园教师发展的高要求与研究者遭遇的实际困惑
        (二) “高原”问题域的广泛包摄与特殊空白
    五、研究问题的确立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六、研究意义的澄明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 教师发展
        (二) 高原现象
        (三) 教师职业发展高原
        (四) 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
    二、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 教师发展的阶段划分
        (二) 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 教师发展的促进方式
    三、高原现象的相关研究
        (一) 职业发展高原的测量方法
        (二) 职业发展高原的结构维度
        (三) 职业发展高原的影响因素
        (四) 职业发展高原的应对策略
    四、相关文献述评及可研究空间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式
        (一) 研究范式的流变与类属
        (二) 范式转换的视角
        (三) 本研究的范式择取
    二、研究思路
        (一) 宏观代入与微观诠释结合的观念导向
        (二) 三维聚焦的思路规划
        (三) 研究阶段与研究步骤
    三、具体研究方法介绍
    四、研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维度的探秘——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结构要素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初始问卷编制及修订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过程
        (四) 研究结果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问卷编制及结构模型探索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过程
        (四) 研究结果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结构模型验证
        (一) 验证性因素分析
        (二) 竞争模型比较
    四、研究小结
第五章 张力下的濡滞——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现状特点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状特点的定量描述
        (一) 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综合特点
        (二) 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人口学变量特点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状特点的推断分析
        (一) 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综合特点分析
        (二) 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人口学变量特点分析
    三、研究小结
第六章 心灵的独白—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体验与性质
    一、现象学理论及方法的启示
        (一) 现象学理论基础
        (二) 现象学研究方法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体验与性质的现象学研究
        (一) 主题一: “黑暗中的舞蹈”——情感高原体验
        (二) 主题二: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专业高原体验
        (三) 主题三: “一味追求也没有东西给你”——层级高原体验
        (四) 意义提炼和性质确立
    三、研究小结
第七章 困惑的渊薮——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影响因素
    一、浮动的碎片——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 主观意识
        (二) 自身条件
        (三) 近身效应
    二、负重中的重复——组织因素的影响
        (一) 组织结构
        (二) 组织氛围
        (三) 组织管理
    三、透明玻璃罩——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 制度体系
        (二) 社会支持
        (三) 社会地位
第八章 “绽出”的自由——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改善路径
    一、打破行为窠臼——微观提升路径
        (一) 规划职业生涯
        (二) 提高个人素养
        (三) 坚持终身学习
    二、揭橥职业使命——中观推动路径
        (一) 利用社群帮扶
        (二) 重视情感关怀
        (三) 重要他人引领
    三、化解身份规限——宏观协同路径
        (一) 促进机制转变
        (二) 完善支持系统
        (三) 扭转形象偏差
第九章 意义的追寻——研究反思及展望
    一、研究反思
        (一) “问题之镜”的意象—问题之思
        (二) 无限多样性中的可能——方法之思
        (三) 从徘徊中走来,面向未来而生——价值之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却顾所来径

(6)迷途:成因及其后果——《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的问题意识与审美现代性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7)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0.1 研究的对象、价值、方法、结构
        0.1.1 研究的对象:文化如何发展和为何发展的主体论求证
        0.1.2 研究的价值
        0.1.3 本文的理论研究模型
        0.1.4 本研究的内在结构
    0.2 研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1章 重大概念理解:马克思哲学视界
    1.1 马克思哲学的文化概念
        1.1.1 哲学视角下不同范式中的不同文化概念
        1.1.2 界定马克思哲学文化概念的方法论
        1.1.3 马克思哲学视界中的文化概念
    1.2 发展与文化发展
        1.2.1 发展概念
        1.2.2 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发展概念
    1.3 主体:文化发展的担当者
        1.3.1 主体概念
        1.3.2 主体标准
        1.3.3 主体类型
        1.3.4 文化发展主体类型与文化发展模式
第2章 主体的生产实践与文化发展
    2.1 自然生态与文化发展
        2.1.1 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
        2.1.2 自然生态与生态文化
        2.1.3 天人辩证法:人本生态型文化模式
    2.2 生产实践与文化发展
        2.2.1 生产实践: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
        2.2.2 物质生产促进主体的生成和发展,最终生产了文化世界
        2.2.3 生产实践与文化结构
    2.3 生产方式·文化模式
        2.3.1 生产方式与文化模式
        2.3.2 人本生态型后工业文化模式
第3章 主体的交往活动与文化发展
    3.1 存在与交往
        3.1.1 交往概念
        3.1.2 交往方式与主体类型
        3.1.3 主体性·交往理性·交往力
    3.2 交往活动: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3.2.1 交往主体与文化类型
        3.2.2 交往活动与文化发展
        3.2.3 交往矛盾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3.3 交往方式·文化模式
        3.3.1 交往方式与文化模式
        3.3.2 自由民主全球互惠交往文化模式
第4章 主体的解释行为与文化发展
    4.1 独立人格(主体)是文化发展的保障
        4.1.1 人格概念理解
        4.1.2 人格类型
        4.1.3 文化与人格
    4.2 先验批判:文化发展的灵魂
        4.2.1 何谓先验批判
        4.2.2 批判理性与自否主体
        4.2.3 先验批判与文化发展
    4.3 人格主体·批判理性·文化模式
        4.3.1 解释活动与文化模式
        4.3.2 自否性独立人格主体文化模式
第5章 主体的历史生成:文化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5.1 主体矛盾与文化发展
        5.1.1 人是一种集团矛盾结构
        5.1.2 主体矛盾与主体生成
        5.1.3 主体生成与文化发展动力
    5.2 主体历史生成与文化历史形态
        5.2.1 文化历史形态的划分标准与多样划分
        5.2.2 马克思哲学视界中的文化历史形态理论
    5.3 人类解放与文化发展目的
        5.3.1 个人全面发展与文化发展目的
        5.3.2 自由个性与文化发展目的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数字图像中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信息安全与信息隐藏综述
    1.1 信息安全背景、现状及发展
    1.2 信息隐藏综述
        1.2.1 信息隐藏的背景、发展与重要意义
        1.2.2 信息隐藏原理与分类
    1.3 数字图像中的信息隐藏
        1.3.1 图像信息隐藏系统模型
        1.3.2 冗余原理
        1.3.3 数字图像中的信息隐藏方法的评价体系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章节
第二章 基于湿纸编码的信息隐藏
    2.1 引言
    2.2 相关工作
        2.2.1 LSB
        2.2.2 海明码
        2.2.3 WPC
        2.2.4 步长压缩
    2.3 秘密信息的嵌入
        2.3.1 难点
        2.3.2 嵌入算法与步骤
        2.3.3 嵌入举例
    2.4 秘密信息的提取
        2.4.1 提取算法与步骤
        2.4.2 秘密数据提取举例
    2.5 实验及评价
        2.5.1 实验设计
        2.5.2 实验结果
        2.5.3 实验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湿纸编码信息隐藏方法的改进
    3.1 主要改进点
    3.2 具体改进算法
        3.2.1 秘密数据嵌入
        3.2.2 秘密数据提取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魔方矩阵的二阶信息隐藏
    4.1 引言
    4.2 前人的研究基础
        4.2.1 Mielikainen的方法
        4.2.2 EMD算法
        4.2.3 Chang等人的方法
    4.3 二阶信息隐藏法(second order steganography scheme,简称SOS)
        4.3.1 相关定义、定理与证明
        4.3.2 秘密信息的藏入
        4.3.3 秘密信息的提取
    4.4 实验及评价
        4.4.1 实验及结果
        4.4.2 实验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表
附录B:图
Appendix A:Table
Appendix B:Figure
致谢
导师、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论文一览表
参与的研究项目

(9)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论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选题研究的现状
    1.3 本论题的主要创新点
2 电子文件亟需风险评估
    2.1 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与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2.1.1 安全与风险
        2.1.2 电子文件信息安全、安全风险、安全事件与风险评估
    2.2 电子文件传统的信息安全管理
        2.2.1 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管理发展历史与演变
        2.2.2 电子文件传统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
    2.3 电子文件传统信息安全管理的弊端
        2.3.1 信息安全管理依旧停留在安全保护阶段
        2.3.2 缺乏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2.3.3 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2.3.4 管理环节不完善
        2.3.5 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
        2.3.6 忽视了对安全风险、成本和效率的权衡
    2.4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4.1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2.4.2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可行性
3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3.1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理论支撑
        3.1.1 文件管理理论
        3.1.2 风险评估理论
    3.2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参照标准
        3.2.1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通用标准》
        3.2.2 《信息安全管理实施准则》
        3.2.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2.4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3.2.5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3.2.6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3.3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3.3.1 定性评估方法
        3.3.2 定量评估方法
        3.3.3 综合评估方法
    3.4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形式
        3.4.1 自评估
        3.4.2 委托评估
        3.4.3 检查评估
4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实施
    4.1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4.2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
    4.3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实施框架
        4.3.1 确定安全需求与目标
        4.3.2 风险识别
        4.3.3 风险分析
        4.3.4 风险决策
5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实证
    5.1 风险评估案例背景介绍
    5.2 风险评估的范围、目标及小组
    5.3 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5.3.1 资产评估
        5.3.2 威胁、脆弱性评估
        5.3.3 风险分析
        5.3.4 风险决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电子文件安全范式亟需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文件安全范式亟需转换的动因
    1、国内外安全形势的发展, 客观要求电子文件安全范式的转换。
    2、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理论存在解决不了的“例外”, 迫切需要电子文件安全范式的转换。
    3、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实践的发展, 推动电子文件安全范式的转换。
        3.1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采用的是以载体保护为核心的安全保密范式。
        3.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转换为以安全产品为核心的安全保护范式。
        3.3 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 转换为以风险评估为核心的安全保障范式。
二、我国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范式及转换方向
三、电子文件安全范式转换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人们传统的安全观, 树立科学的风险观。
    2、为电子文件安全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与理论指导。
    3、有利于风险、成本与效率的综合平衡。
    4、是需求主导、突出重点和分级防护原则的重要体现。

四、新的世纪召唤新的INTERNET安全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奥·赫曼斯翻译理论研究[D]. 刘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2]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D]. 严毓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网络广告屏蔽行为合法性判定的路径优化[D]. 沈晴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12)
  • [4]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J]. 杨国斌.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7(01)
  • [5]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研究[D]. 王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6]迷途:成因及其后果——《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的问题意识与审美现代性批判[J]. 黄怒波. 诗歌月刊, 2016(04)
  • [7]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 操奇.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8]数字图像中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D]. 殷赵霞. 安徽大学, 2010(11)
  • [9]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研究[D]. 陈国云. 广西民族大学, 2009(07)
  • [10]电子文件安全范式亟需转换[J]. 陈国云. 湖北档案, 2009(Z1)

标签:;  ;  ;  ;  ;  

新世纪呼唤互联网安全新范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