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育种取得新突破

我国航天育种取得新突破

一、我国航天育种取得新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陈梅芳[1](2019)在《航天基地对文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海南作为旅游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2016年1月海南省被确认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加速了海南省旅游的转型升级。文昌毗邻省会城市海口和花园城市琼海,旅游业发展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同时,文昌拥有富集的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发展的旅游吸引物众多。然而,文昌旅游业市场较为低迷,存在旅游目的地建设水平较低、旅游吸引物特色不足、未形成成熟的旅游产业链等问题。2016年6月,文昌航天发射基地作为中国第一个滨海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到2018年初共进行了4次发射任务,发射期间文昌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带动了各旅游产业的不同程度发展。本文所指文昌旅游产业由航天旅游产业和一般旅游产业构成,一般旅游产业是由完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旅游核心产业、向旅游者提供部分产品和服务的旅游依托产业和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旅游带动的旅游相关产业共同构成。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依据旅游相关内容和产业链条理论、产业边界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理论,对文昌航天旅游产业和一般旅游产业进行剖析,分析从航天基地立项到建成承担发射任务各时间段对文昌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探究航天基地建设背景下文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发射中心的发展概况、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佛罗里达州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文昌航天基地可借鉴肯尼迪航天中心深度开发航天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拓宽旅游宣传途径和探索公私合作模式来促进文昌市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研究可知,航天基地建设对文昌旅游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但旅游产业要获得持续性发展除了航天基地建设项目的促进外,更需要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和多样性发展原则基础上,发挥产业链条叠加性和垂直性特点,增强航天基地内生带动性,发挥产业边界渗透性特点,促进航天产业与一般旅游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发挥产业集群集聚性特点,促进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快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打造“两区两平台”,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整合“点、线、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罗立新[2](2017)在《水稻株型基因NAL11功能的初步验证》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40%。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十一连增”,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但在播种、总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业劳动力丧失、土地污染退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形势下维持水稻生产安全稳定,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考验,迫切需要种质材料创新及育种水平的提高。水稻育种上提出超级稻育种策略,本质上是结合并深化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的育种理念,是形态与机能兼顾,对地上部、根系、抗性等株型性状优异基因的挖掘和充分利用。水稻的优良株型是实现超高产第三次突破的骨架,合理的株型将改善群体受光姿态,提高光能、水肥和空间利用率,利于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因此对株型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前期通过叶宽性状对株型基因NAL11的定位和克隆为基础,以02428与02428-nal11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开展NAL11系统的生物学效应分析,细胞学及微观结构观察,NAL11的基因结构、转录翻译及剪接异构特征、同源比对与系统发育等生物信息分析,NAL11的遗传转化及时空表达特点等研究,对NAL11进行功能的初步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系统考查,确定ZYX具有窄叶、多蘖、细杆、稀穗及小根等特异的株型特点。通过对02428及ZYX与02428构建的近等基因系02428-nal11(BC4F3代)系统的农艺性状调查,确定02428-nal11相较02428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的窄叶、多蘖、细杆、低结实率的表型特征,而在根系上表现为总根数较小但更壮实的特点,推测nal11的效应在ZYX复杂的遗传背景受到掩盖或抑制。此外,02428-nal11粒型的长宽比也得到增加。通过以上结果,确定了nal11的生物学效应。(2)、通过对02428与02428-nal11的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三叶期和成熟期,02428-nal11叶片的叶脉(维管束)总数均显着和极显着小于02428,且02428-nal11成熟期叶片的中脉气腔变小、维管束变小以及薄壁细胞数量减少;02428-nal11茎秆的内外层维管束数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少于02428,且薄壁细胞层数少于02428,这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02428-nal11的窄叶、细杆表型。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三叶期02428-nal11叶片上表皮的气孔密度极显着大于02428,下表皮气孔极显着小于02428。成熟期02428-nal11叶片上表皮的气孔密度、大小均显着小于02428,下表皮则仅气孔显着小于02428。此外,无论是幼苗期还是成熟期,02428-nal11叶片上表皮的刺毛均比02428相对发达。(3)通过测定02428与02428-nal11的三叶期幼苗的IAA、GA3、ABA及ZEATIN激素含量,发现02428-nal11的GA3与ABA含量极显着或显着低于02428,而IAA和ZEATIN的含量无显着差异,推测nal11导致的窄叶、细杆、多蘖、稀穗等表型与IAA无显着关系,而极可能与GA3和ABA相关,尤其可能作为ABA代谢调控途径中的某个位置发挥作用。(4)、通过对目的基因NAL11的结构分析,其编码区第二外显子的最后一个碱基处发生G→T的单碱基突变,并接入含有TAA终止密码子的内含子序列,变异剪接导致下游cDNA序列变化出现终止密码子而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蛋白预测表明NAL11编码形成含Dna J保守结构域的热激蛋白,属于第三类J蛋白。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NAL11在多个单子叶物种中高度保守,尤其在野生稻中存在极高的同源性,表明NAL11是保守进化的基因,可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NAL11可能参与了多种激素的代谢调控,尤其是ABA,此外还可能参与其他热激、防卫与应激响应有关的多种生物学过程。(5)、通过表达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研究NAL11的功能,1300遗传互补验证试验验证了NAL11的功能。GUS表达转基因植株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NAL11在水稻的根、茎秆、叶片、叶鞘、穗中均有表达,推测与维管组织的发育密切相关。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NAL11目的蛋白主要定位于叶绿体上,少部分在内质网上。推测其可能参与叶绿体的某些生物反应过程,并且可能作为分子伴侣参与其他新生肽链的折叠、蛋白质的组装和跨膜转运。(6)、通过RT-PCR,验证了ZYX中的SNP导致其mRNA变异剪接与转录翻译的异常,进一步说明NAL11作为目的基因对ZYX的株型各性状调控产生影响。通过real-time荧光定量PCR分析,NAL11在第20d-60d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在02428中除了第75d,其余7个时期叶片的表达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02428-nal11;NAL11在2-4期幼穗中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在02428中除了第6期,其余6个时期幼穗的表达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02428-nal11;NAL11在孕穗期(约6期)的茎秆、叶鞘和幼穗表达水平较高,在叶片、叶鞘及幼穗中的表达量,02428显着低于02428-nal11。推测NAL11在02428叶片、穗部的表达约在孕穗期幼穗6期短暂出现比02428-nal11较低的表达水平,但这最终并不影响02428与02428-nal11表型上的差异。

孙大元,张景欣,陈冠州,王慧,朱小源,陈志强,杨祁云[3](2017)在《空间诱变选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挖掘新的抗病资源、鉴定和利用抗病基因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策略。因此,挖掘新的抗病资源以改良水稻品种的抗病持久性,是当前稻瘟病抗病育种的当务之急。空间诱变育种在创造优异新种质、诱导新的基因资源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上已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是农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是未来作物育种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空间诱变手段可对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进行有效改良,且已育成多个抗稻瘟病优良品种。本文对近20多年来水稻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如空间诱变水稻稻瘟病抗性变异特点、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成果以及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机理等,以期为进一步揭示空间诱变变异机理和开展水稻空间诱变抗病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王华忠,吴则东,王茂芊,王丛玲,朱东顺,肖春山,何群[4](2015)在《航天诱变甜菜单胚新品种航甜单0919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利用航天育种卫星搭载的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和二倍体品系,从材料中找到优良的变异株,利用变异株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从中筛选出优良杂交组合甜航单0919。甜航单0919是我国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研制的二倍体单胚杂交种,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含糖率高,较抗褐斑病和根腐病,克服了单胚品种含糖低、抗性差的缺点。

马楠[5](2014)在《航天诱变对夏枯草SP1代生物学特性和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夏枯草是我国重要中药材,其干燥果穗中含有熊果酸、迷迭香酸、咖啡酸等活性成分,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夏枯草在药品、保健品领域应用广泛,也不断被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目前国内外已经对其开展了本草学、生药学、种质资源、栽培技术、活性成分分析、药理作用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夏枯草品种单一、种质退化、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夏枯草市场的发展。故本研究期望培育高产、优质的夏枯草新品种(系),改变夏枯草种质资源匮乏的问题。航天育种技术,利用空间环境的综合因素对植物产生诱变效应,诱导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及遗传物质产生不确定性变异,获得地面常规方法不易取得的突变种质材料和资源,为育种研究提供宝贵材料。本试验借助“神舟八号”飞船搭载优质夏枯草种子,研究夏枯草SP1代的生物学效应和干燥果穗中迷迭香酸含量变化,从SP1一代中筛选出形态特征良好、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植株,作为后续育种工作的重点观察对象,为夏枯草SP2、SP3、SP4代的突变株选择与繁育工作提供参考。本试验具体工作方法和结果如下:1.以夏枯草的株高、主茎粗、分枝粗、果穗粗、果穗长度、果穗数目、地上部分干鲜重、果穗干重、茎杆干重等生长指标,对比搭载组(SP)和对照组(CK)的平均水平,研究航天搭载技术对SP1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植株生长旺盛、果实良好的个体进行后代繁殖。结果表明,搭载组(SP)植株的形态生长指标与对照组(CK)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分枝粗、果穗数目、地上部分干鲜重、果穗干重等指标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2.观察搭载组夏枯草SP1代的表型变异,记录航天诱变处理后夏枯草出现的全部突变特征。结果发现在SP1代中出现茎色变浅、叶色变浅、花色变浅、茎杆无毛等表型变异。而在对照组中未发现明显的突变植株,说明航天诱变处理大大提高了植株表型突变率。3.考察搭载组(SP)与对照组(CK)夏枯草的抽薹期、始花期、盛花期和成熟期,研究航天搭载技术对夏枯草SP1代的生长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航天搭载处理使夏枯草生长、发育、成熟过程普遍减慢45d。4.测量夏枯草干燥果穗中迷迭香酸含量,发现所有检测植株的迷迭香酸含量均达到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0.2%的最低标准。在搭载组(SP)夏枯草中编号为SP11、SP30、SP46、SP62、SP67、SP68的6株植株的干燥果穗中迷迭香酸含量极高,分别达到1.97%、2.44%、2.50%、2.54%、2.69%、2.20%,近乎对照组(CK)含量水平的两倍,可以作为后代培养中重点观察的植株。

王俊敏[6](2012)在《水稻空间诱变机理及其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空间诱变育种技术为有效培育新品种和创制特异种质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研究以24个不同气候生态型的粳稻和籼稻品种为材料,利用空间搭载和地面60Co γ辐照两种处理条件,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水稻对空间环境和地面γ-辐照的诱变敏感性和诱变效应。同时,以优质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6的选育为实例,阐述了空间诱变育种在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空间诱变的敏感性存在着差异:通过调查M1和M2代生理损伤与诱变效应指标,发现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中,诱变的敏感性粳稻强于籼稻,推广种强于农家种,籼稻中以中籼和晚籼强于早籼,而不同粳稻气候生态型间差异较小。2、空间环境和地面γ-辐照对水稻的诱变效应存在着差异:对γ辐照不敏感的品种大多数对空间诱变也不敏感,而对γ辐照敏感的品种中仅有1/4对空间诱变敏感。空间搭载处理,54.2%的品种表现当代秧苗的生长促进,有的同时提高结实率。M2代研究表明,两种诱变处理均能诱发株高和抽穗期突变,但其突变频率差异较大。空间搭载处理的M2代矮秆、高秆和早熟的突变频率与M1代总生理损伤存在显着正相关。结果显示,空间环境与地面γ辐照的诱变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3、空间诱变育成的水稻新品种航天36在多个性状上得到了改良:优质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6是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晚粳品种丙1067进行空间诱变处理,诱变后代经大田种植、鉴定及筛选而育成。航天36在熟期、米质和抗病性上比原始对照品种丙1067有明显改良,耐迟播性强,其单季播期可以迟至7月底,是理想的救灾备灾品种。航天36的选育成功,表明空间诱变可为同步改良晚粳稻多个性状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王众[7](2011)在《航天育种推动农业发展新领域》文中研究说明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升空,伴着"天宫一号"一起进入太空的还有用于科研的农作物种子。航天育种计划将为农业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不但可以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农业发展矛盾,同时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开创新的研究领域。

杨兆民,张璐[8](2010)在《我国太空育种的成就与展望》文中认为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介绍了太空育种的意义、发展历程和我国在此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其前景展望。

岳福菊[9](2010)在《粮食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1987年以来,先后成功的利用返回式卫星(15次)和飞船(6次)进行生物搭载试验,选育出一批优良新品种、新品系,其中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30多个,并在各地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研究上也取得重要进展。各地实践证明,空间诱变育种是集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高技术育种新途径,具有明显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的作用。

范润钧[10](2010)在《空间搭载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表型变异及基因多态性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经过“神舟三号”卫星搭载的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为材料,利用SSR(简单重复序列)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紫花苜蓿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设计了探索正交试验和细调正交试验来确定紫花苜蓿SSR-PCR反应体系中各成分的浓度,从dNTP、Taq酶、Primers、Mg2+ 4种因素对紫花苜蓿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得到适合紫花苜蓿的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即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dNTP0.2 mmol/L、TaqDNA聚合酶2U、引物0.7μmol/L、Mg2+2.5 mmol/L、以及2.5μl 10×buffer和60ng模板DNA。循环参数为:94℃预变性3min,95℃变性1min,52℃退火1.5min,72℃延伸60s,共循环35次,最后72℃保温8min,4℃保存。2. SSR引物的筛选与PCR扩增:从17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对材料进行检测,共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17个。结合4个突变指标,检测经过筛选的植株的等位基因频率及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PIC变化于0.2216~0.8328之间,平均为0.6366,根据检测结果可以说明航天搭载可导致被搭载的多个紫花苜蓿种子基因组产生变异,有些甚至出现多个等位基因变异。3.经过基因多样性检测初步筛选出突变单株:在224个SP1植株中,56株(总株数的25%)的基因组DNA可扩增出与地面对照不同的差异带,其中有13株具3个以上多态性等位基因,占总株数的5.81%。这13株分别是:DEFI-04、DEFI-07、DEFI-50、DERBY-15、DERBY-35、Algonguin-01、Algonguin-10、Algonguin-28、Algonguin-35、Algonguin-43、Algonguin-65、Sanditi-21、Sanditi-49。4.对筛选出的突变单株作进一步的育种展望: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航天搭载后种子长出的第一代植株、后继世代以及选育出的多个稳定突变株系基因组的多态性,跟踪分析突变株系基因组多态性来源,特点及其在世代之间的遗传;对其中具有植株较高、叶色较深、叶片较大、多叶等4个主要变异性状的突变植株进行图谱分析,以了解空间诱变的基因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空间诱变手段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我国航天育种取得新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航天育种取得新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航天基地对文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链条理论
        2.2.2 产业边界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3 小结
3 航天基地对文昌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及其制约分析
    3.1 相关概况
        3.1.1 文昌市概况
        3.1.2 文昌航天基地概况
        3.1.3 文昌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3.2 航天基地对文昌市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分析
        3.2.1 立项阶段(2006-2009年)
        3.2.2 建设期间(2010-2015年)
        3.2.3 首发之后(2016年至今)
        3.2.4 小结
    3.3 航天基地带动文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分析
        3.3.1 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航天产业内生动力不足
        3.3.2 产业边界渗透性较弱,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制约明显
        3.3.3 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旅游产业竞争力制约突出
4 肯尼迪航天中心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4.1 肯尼迪航天中心概况
        4.1.1 整体概况
        4.1.2 发展历程
    4.2 佛罗里达州概况
    4.3 肯尼迪航天中心对佛罗里达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4.3.1 带动主题乐园的快速兴建与发展
        4.3.2 带动“旅游+”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4.3.3 带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
        4.3.4 带动航天旅游产业链的成熟壮大
    4.4 经验借鉴
        4.4.1 深度开发航天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4.4.2 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4.4.3 拓宽旅游宣传途径,推动旅游宣传全覆盖
        4.4.4 探索公私合作模式
    4.5 小结
5 航天基地对文昌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作用的优化策略
    5.1 优化目标
    5.2 优化原则
        5.2.1 可持续原则
        5.2.2 整体性原则
        5.2.3 多样性原则
    5.3 优化策略
        5.3.1 发挥产业链条叠加性和垂直性特点,增强航天基地内生带动性
        5.3.2 发挥产业边界渗透性特点,促进旅游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5.3.3 发挥产业集群集聚性特点,促进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
    5.4 优化举措
        5.4.1 加快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打造“两区两平台”
        5.4.2 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推进“点、线、面”全域化发展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1.1 航天基地对文昌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亟待提升
        6.1.2 航天基地带动文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多元
        6.1.3 强化嵌入性是增强航天基地带动作用的根本所在
    6.2 不足之处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水稻株型基因NAL11功能的初步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与英汉对照表
1 前言
    1.1 水稻株型概念及概况
    1.2 株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株高相关基因
        1.2.1.1 赤霉素对株高的作用
        1.2.1.2 油菜素内酯对株高的作用
        1.2.1.3 独脚金内酯对株高的作用
        1.2.1.4 茎秆对株高与抗倒伏的作用
        1.2.2 叶形相关基因
        1.2.3 分蘖相关基因
        1.2.4 穗部相关基因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供试材料
        2.1.2 农艺性状调查试验设计
        2.1.3 细胞学鉴定试验设计
        2.1.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试验设计
        2.1.5 目的基因NAL11表达模式分析试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水稻根系水培培养及调查
        2.2.3 连锁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2.2.4 回交后代基因分型的检测
        2.2.5 石蜡切片观察
        2.2.6 扫描电镜观察
        2.2.7 内源激素提取与测定方法
        2.2.8 目的基因的序列信息搜索与分析
        2.2.9 实验所用试剂、质粒和菌株
        2.2.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2.2.1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2.2.12 NAL11的遗传转化载体构建
        2.1.12.1 遗传互补载体的构建
        2.1.12.2 GUS载体的构建
        2.1.12.3 GFP载体的构建
        2.2.13 遗传转化
        2.2.13.1 实验用到的各类培养基
        2.2.13.2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
        2.2.13.3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2.2.13.4 愈伤组织的筛选和分化
        2.2.13.5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2.13.6 转基因植株GUS的组织化学染色
        2.2.13.7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
        2.2.14 水稻总RNA提取与c DNA制备
        2.2.15 NAL11的RT-PCR表达分析
        2.2.16 NAL11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2.2.17 数据整理、统计分析与绘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株型基因nal11的生物学效应分析
        3.1.1 ZYX种质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3.1.2 ZYX与02428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3.1.3 近等基因系 02428-nal11的遗传前景选择与背景检测
        3.1.4 02428与02428-nal11的农艺性状调查
    3.2 02428 与 02428-nal11的细胞学鉴定分析
        3.2.1 实验材料的石蜡切片观察与分析
        3.2.2 实验材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3.3 02428 与 02428-nal11的生理生化分析
        3.3.1 标准曲线绘制
        3.3.2 02428 与 02428-nal11激素含量测定
    3.4 NAL11的功能初步研究
        3.4.1 NAL11的基因结构与转录翻译特征分析
        3.4.2 NAL11在ZYX材料中变异特点分析
        3.4.3 NAL11表达产物初步分析
        3.4.4 NAL11的系统进化分析
        3.4.5 遗传互补载体构建与检测分析
        3.4.6 GUS表达载体构建与检测分析
        3.4.7 GFP表达载体构建与检测分析
        3.4.8 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3.4.8.1 遗传互补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3.4.8.2 GUS表达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3.4.9 GUS表达转基因植株的组织化学染色
        3.4.10 NAL11的亚细胞定位
    3.5 NAL11的表达模式分析
        3.5.1 NAL11的RT-PCR表达分析
        3.5.2 NAL11的real-time荧光定量分析
        3.5.2.1 NAL11在不同时期叶片中的表达结果分析
        3.5.2.2 NAL11在不同时期幼穗中的表达结果分析
        3.5.2.3 NAL11在孕穗期根茎叶鞘穗的表达特点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NAL11与其他株型基因的比较分析
        4.1.2 水稻株型形态建成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4.1.3 新型热激蛋白基因NAL11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4.2 全文结论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3)空间诱变选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空间诱变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变异的影响
2 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机理
    2.1 抗性变异遗传分析
    2.2 抗性变异基因鉴定
    2.3 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
3 空间诱变创制抗稻瘟病水稻新资源(品种)
    3.1 常规抗病新品种选育
    3.2 杂交水稻抗病恢复系及组合选育
4 问题与展望

(4)航天诱变甜菜单胚新品种航甜单0919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组合亲本及选育过程
    1.1 杂交组合亲本来源
    1.2 杂交组合配制与选育经过
2 杂交组合产质量鉴定结果
    2.1 小区鉴定结果
    2.2 黑龙江省区域试验结果
    2.3 黑龙江省生产示范试验结果
3 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3.1 品种特征特性
    3.2 栽培技术要点
4 适宜种植地区及制种技术
    4.1 品种适宜地区
    4.2 制种技术
5 讨论

(5)航天诱变对夏枯草SP1代生物学特性和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夏枯草研究进展
        1.1.1 夏枯草简介
        1.1.2 夏枯草果穗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1.1.3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 航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2.1 太空育种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航天育种技术特点
        1.2.3 机理
        1.2.4 生物学效应
        1.2.5 太空育种的主要研究方法
        1.2.6 航天育种展望
    1.3 药用植物诱变育种与航天育种
        1.3.1 药用植物诱变育种概述
        1.3.2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搭载方法
        2.2.2 栽培方法
        2.2.3 田间管理方法
        2.2.4 表型变异统计方法
        2.2.5 生长指标和生育期统计方法
        2.2.6 采收方法
        2.2.7 HPLC 法测定干燥果穗迷迭香酸含量方法
        2.2.8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航天搭载夏枯草 SP1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1 航天搭载夏枯草 SP1代表型变异状况
        3.1.2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形态特征的影响
        3.1.3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果实表型的影响
        3.1.4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生物量的影响
        3.1.5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生长发育期的影响
        3.1.6 部分搭载组与对照组夏枯草生长指标数据对比分析
    3.2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干燥果穗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
        3.2.1 迷迭香酸含量检测方法验证
        3.2.2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 SP1代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
        3.2.3 夏枯草 SP1代迷迭香酸含量突变植株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水稻空间诱变机理及其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2.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机理
    3.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
    4.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选育方法
    5.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前景与展望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空间环境和地面γ-辐照对水稻诱变的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诱变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当代的辐射敏感性
        2.2.2 M2代诱变效应
    2.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空间搭载与地面γ-辐照诱变效应的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诱变处
        3.1.3 M2代的突变频率与诱变效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亲本及其重组自交系诱变处理的当代效应
        3.2.2 M2代株高的诱变效应
        3.2.3 M2代抽穗期的诱变效应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空间诱变在水稻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搭载材料及诱变处理
        4.1.2 诱变后代的田间种植与突变体筛选
        4.1.3 育成新品种的农艺性状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航天36的选育
        4.2.2 航天36的农艺性状表现
        4.2.3 航天36的耐迟播特性
    4.3 讨论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7)航天育种推动农业发展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发展航天育种为现代农业服务
航天育种加快农业发展
航天新品实现产业化
航天育种前景与展望

(8)我国太空育种的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太空育种及其意义
2 我国太空育种的成就
    2.1 粮食作物太空育种成就
    2.2 瓜类作物太空育种成就
    2.3 蔬菜太空育种成就
    2.4 花卉太空育种成就
    2.5 动物太空育种成就
3 太空育种的前景展望

(9)粮食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
2 发展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的对策与建议

(10)空间搭载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表型变异及基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航天育种的研究概况
        1.1 航天育种简介
        1.2 航天育种诱变机理
        1.3 航天育种研究进展
    2. 紫花苜蓿的研究概况
        2.1 紫花苜蓿的形态、生理学特征及其营养特性
        2.2 紫花苜蓿的地理分布及生产应用
        2.3 紫花苜蓿育种的研究现状
    3.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3.2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牧草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植物
        1.2 设备仪器
        1.3 主要化学药品的来源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叶片的采集
        2.2 紫花苜蓿叶片DNA 的提取及检测
        2.3 SSR-PCR 扩增
        2.4 琼脂糖电泳检测
        2.5 PAGE 胶电泳分离
        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银染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紫花苜蓿基因组DNA 的提取
    2. SSR-PCR 反应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2.1 探索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细调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 引物的筛选和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4.SS R 扩增位点多态性分析
        4.1 筛选表型变异单株
        4.2 植株基因多态性分析
    5. 筛选株系后代植株表型及基因组变异展望
        5.1 后续世代的种植和筛选方法
        5.2 筛选株系后代植株表型及基因组变异探讨
        5.3 稳定突变体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我国航天育种取得新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航天基地对文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及优化策略研究[D]. 陈梅芳. 海南大学, 2019(06)
  • [2]水稻株型基因NAL11功能的初步验证[D]. 罗立新.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空间诱变选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 孙大元,张景欣,陈冠州,王慧,朱小源,陈志强,杨祁云. 核农学报, 2017(02)
  • [4]航天诱变甜菜单胚新品种航甜单0919的选育[J]. 王华忠,吴则东,王茂芊,王丛玲,朱东顺,肖春山,何群. 中国糖料, 2015(03)
  • [5]航天诱变对夏枯草SP1代生物学特性和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D]. 马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6]水稻空间诱变机理及其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D]. 王俊敏. 浙江大学, 2012(01)
  • [7]航天育种推动农业发展新领域[J]. 王众.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32)
  • [8]我国太空育种的成就与展望[J]. 杨兆民,张璐. 现代化农业, 2010(11)
  • [9]粮食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 岳福菊.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1)
  • [10]空间搭载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表型变异及基因多态性分析[D]. 范润钧.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我国航天育种取得新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