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环保——21世纪我国钎焊和扩散焊的发展方向

创新与环保——21世纪我国钎焊和扩散焊的发展方向

一、创新、环保──21世纪我国钎焊与扩散焊发展的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21)在《基于温度场和表面微结构调控的TC4/6061异种合金激光深熔钎焊接头强化研究》文中提出Ti/Al异种材料焊接结构以其钛合金耐高温、铝合金易成形等结构功能化和结构轻量化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迫切需求。新一代大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大推力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等急需突破中厚Ti/Al结构可靠焊接难题。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围绕Ti/Al异种材料激光熔钎焊的界面理论、组织性能调控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激光热导焊的方法解决1~2mm厚的薄板连接问题。为解决中厚板激光深熔钎焊界面IMC调控的难题,本文以5mm厚TC4钛合金和6061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基于摆动激光焊接和真空激光焊接的温度场调控能力以及表面微结构化对润湿铺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Ti/Al异种合金激光深熔钎焊复合接头组织性能调控的新方法,核心思想是:通过摆动激光及真空激光焊有效降低Ti/Al结合面峰值温度及厚度方向温差从而实现IMC厚度及均匀性控制,通过纳秒激光在TC4侧壁表面制备微结构提高浸润特性和形成“钉扎”强化结构。TC4/6061激光熔钎焊接头强度由6061铝合金侧熔焊接头和TC4钛合金侧钎焊接头两部分共同决定。本文针对单激光、摆动激光、真空激光等焊接工艺下接头的成形质量、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展开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激光熔钎焊,通过摆动激光焊和真空激光焊方法均改善了接头成形,显着降低了熔焊区气孔缺陷,促进了熔焊区晶粒细化,提高了接头强度。利用EBSD对熔焊区结晶行为进行分析,采用摆动激光、真空激光调节能场后熔焊区平均晶粒尺寸由激光熔钎焊的27.7μm分别减小至7.2μm、14.7μm;接头抗拉强度分别为173MPa、181MPa,调控能场后熔钎焊接头均在IMC层与铝合金界面位置发生准解理断裂。在优化TC4/6061熔焊区的基础上,针对TC4侧钎焊区IMC层开展了组分、形貌、分布表征及调控研究,利用SEM、EDS和TEM对IMC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界面IMC层由纳米级层状Ti Al扩散层和在扩散层上生长出的连续锯齿状Ti Al3反应层构成,摆动激光深熔钎焊接头IMC平均厚度1.1μm,不同位置最大厚度差0.7μm;真空激光深熔钎焊界面IMC沿厚度分布更均匀,平均厚度1.0μm,界面不同位置最大厚度差仅为0.2μm。两种方式均实现了对中厚板界面IMC层的尺寸及分布的调控。利用原位TEM拉伸分析了TC4/6061微区断裂行为,试样加载过程中,裂纹倾向在IMC层附近的铝合金或钛合金处萌生随后扩展并最终断裂,当界面温度场调控得当时,IMC层将不再是TC4/6061接头的薄弱位置。建立了多物理场热流耦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单激光、摆动激光、真空激光能场调控下的界面温度场及不同位置的热循环规律。三种方法的获得的Ti/Al界面最高峰值温度分别为1520 K、1346 K、1222 K,沿厚度方向温度差分别为479 K、311 K、99K。证实了摆动激光和真空激光均有效降低了界面沿厚度方向温度差,实现对TC4/6061激光深熔钎焊界面IMC层的有效调控。结合界面IMC层尺寸及分布特征,揭示了温度场对IMC的调控机制:峰值温度决定了IMC层厚度,沿厚度方向温度梯度决定了IMC层分布均匀性。在熔钎焊中,钎料在母材表面的润湿铺展能力是形成高质量接头的关键因素。为了促进6061Al在TC4上的润湿铺展并进一步强化TC4/6061异种材料深熔钎焊接头,本文采用纳秒激光在TC4表面制备沟槽微结构,开展了TC4表面纳秒激光微结构化工艺探索,利用SEM、AFM、XRD等手段对制备出沟槽的尺寸、表面微纳形貌及物相进行标定,通过高温真空钎焊炉进行微结构化表面润湿铺展特性测试。最佳纳秒激光工艺参数为:单脉冲能量2.33m J、振镜扫描速度450mm/s、扫描次数10次,加工后表面沟槽宽163μm、深107μm,表面未产生新物相依旧为TC4典型物相α-Ti、β-Ti,此时6061铝合金钎料在TC4表面润湿铺展速率最快,高温润湿角最小为1.8°。在明确最优微结构尺寸及工艺基础上,最终实现微结构化TC4/6061多能场调控下的接头强化,熔化的6061铝合金在TC4表面润湿铺展良好,完整的填充于TC4表面沟槽中,实现了“钉扎”结构强化,接头抗拉强度达到231 MPa。

杨环宇[2](2020)在《高硅铝与可伐合金钎焊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高硅铝合金作为新型电子封装材料,具有密度小、热稳定性好、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等优点,有望取代可伐合金等传统的电子封装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封装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使用高硅铝合金(CE11)与可伐合金(4J29)作为研究对象,研制新型钎料实现异种材料之间的连接。使用Al-Si-Cu系钎料,改变Si和Cu的配比,对钎料及钎焊接头进行分析测试,获得最优中间钎料的配比为Al-7.5Si-23Cu。向Al-7.5Si-23Cu中间钎料中添加Ni元素,改变Ni的含量重复以上试验,选出Al-7.5Si-23Cu-2Ni为最优中间钎料,最终向钎料中添加Ti元素,探究钎料中Ti的含量对钎料性能及钎焊接头的影响。用于未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和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的真空钎焊试验,分别确定最优钎料和最佳钎焊工艺。使用DSC、XRD、SEM、EDS、金相显微镜、万能试验机与氦质谱检漏仪对钎料、接头及剪切断口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如下:使用不同Ti含量的箔状钎料对未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进行真空钎焊研究,接头的剪切强度和气密性均随着钎料中Ti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钎料中Ti含量为1.0wt%时,即采用成分为Al-7.5Si-23Cu-2Ni-1Ti的钎料,在最佳钎焊工艺条件下:钎焊温度为580℃、保温时间为30min,获得的钎焊接头剪切强度最高达到96.62MPa,漏气率最低,达到10-10Pa·m3/s。剪切断口位于高硅铝母材处,断裂形式为脆韧性混合断裂。采用化学镀工艺对高硅铝合金进行镀镍处理,镀层组织致密、均匀,镀层厚度为8-12μm,与高硅铝母材结合紧密。使用不同Ti含量的箔状钎料对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进行真空钎焊研究,接头的剪切强度和气密性均随着钎料中Ti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Ti含量为1.5wt%时,接头剪切强度和气密性达到最大,此时最优钎料成分为Al-7.5Si-23Cu-2Ni-1.5Ti。使用该钎料对高硅铝与可伐合金进行真空钎焊试验,最佳钎焊工艺为:钎焊温度590℃,保温时间45min,此时所获得的钎焊接头剪切强度最高达到83.54MPa,漏气率最低,达到10-9Pa·m3/s。此时剪切断裂位置在钎料层处,断裂形式为脆韧性混合断裂。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使用最优钎料,在最佳钎焊工艺下,未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和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所获得的接头均能满足电子封装的要求。该研究课题很好的解决了高硅铝与可伐合金异种材料之间的连接难题,可用高硅铝替代传统密度较大的可伐合金作为电子封装材料,可以极大的减轻封装材料的重量,提高飞行器等器件的运行半径,对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张娈[3](2019)在《基于团簇模型设计的(Fe,Co,Ni)-B基非晶合金及其在45钢表面激光熔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晶合金具有高的强度、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等,但非晶态的获取通常需要严格的控制合金成分区间以及达到极高的冷却速率(105 K/s)。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二元或三元体系的非晶合金往往只能形成厚度以微米计量的薄带状成品,其三维尺寸远达不到块体材料的标准,因而制约了非晶合金在结构材料中的应用。激光熔覆是表面快速加工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本质是远离平衡态的快速加热以及快速冷却的综合物理冶金过程。以往大量使用硬质材料作为熔覆母材,其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是激光熔覆需要克服的主要缺点。而利用非晶合金作为熔覆材料母材至少带来两方面优势:首先,非晶合金可以提供成分和组织均匀的熔覆材料,无论是粉末还是条带状态均有利于后续熔覆工艺的控制,具有优良的熔覆性能;其次,采用价格低廉的(Fe,Co,Ni)-B基非晶合金可以在绝大部分金属基体表面大面积制备出合金涂层,特别是含有非晶和晶化相的复相涂层具有很好的减磨性和耐磨性能,因此非晶态熔覆合金的研发和制备得到表面工程技术领域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图研究3d过渡族金属TM(Fe,Co,Ni)加类金属M(B,Si)体系的非晶合金及其熔覆行为。采用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对(Fe,Co,Ni)-B二元合金体系进行成分解析,给出具有最优非晶形成能力的理想团簇成分式,并利用C02激光光源在45钢基体上对已给出的合金体系的成分进行了熔覆实验。在Fe-B-Si体系中选用不同成分的非晶合金进行了熔覆实验,同时还对比了熔覆材料在晶态和非晶态两种情况下的熔覆效果,验证了非晶粉末具有更加优异的熔覆性能。选取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多元Co基非晶合金成分在45钢表面进行激光熔覆,在不同的工艺下获得了不同非晶含量的涂层。用Ni元素替换Co基非晶合金中部分Co元素,同样可以获得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合金成分,进行激光熔覆后,熔覆层内没有非晶相生成,且硬度和耐磨性均下降。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以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理论为基础,对Fe-B、Co-B和Ni-B二元合金体系中与非晶形成相关相结构进行解析。根据密堆团簇的筛选判据可得出Fe-B二元合金体系密堆团簇为:[Fe-Fe12]、[B-Fe9]和[B-B2Fe8];Co-B二元合金体系密堆团簇为:[Co-Co12]、[B-Co9]和[B-B2Co8];Ni-B二元合金体系密堆团簇为:[Ni-Ni12]、[B-Ni9]和[B-B2Ni8]。结合理想非晶合金24电子理论,构建了Fe-B、Co-B和Ni-B二元合金体系理想非晶团簇式,分别为:[B-B2Fe8]Fe、[B-Co9]B和[B-Ni9]B。在Fe-B二元合金基础上,保持最稳定的[B-B2Fe8]Fe团簇式结构不变,将第三组元Si原子分批次替代壳层B原子的位置,形成了两种新的团簇式[B-BSiFe8]Fe和[B-Si2Fe8]Fe,这两种团簇式在非晶最佳形成能力成分点 Fe75B15Si10的理想比例为 4:1,采用 Fe75B115Si10=4[B-BSiFe8]Fe+1[B-Si2Fe8]Fe 的中程序模型解析Fe-B-Si三元非晶最佳成分。(2)选取不同成分的Fe-B-Si三元非晶合金在45钢表面上进行了激光熔覆试验。将成分为Fe79.73B8.86Si11.41母合金分别采用球磨破碎和甩带研磨两种方式制备成晶态和非晶态复合粉末。Fe79.73B8.86Si11.41非晶粉末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Tm和T1的值分别为1417 K和 1448 K,Tg、Trg(Trg=Tg/T1)值分别约在729.43 K和0.503 附近。Fe75B15Si10对应的Tx、Tm和T1的值分别为838 K,1402 K和1474 K。对比晶态和非晶态两种粉末的物相结构以及对应的熔覆层宏观质量、结构、组织及性能分析可知:在相同的熔覆能量条件下,非晶复合粉末的熔覆性能优于晶态粉末。采用非晶复合粉末所获得的熔覆层表面及内部没有气孔和裂纹,与基体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其组织为细小均匀的树枝晶,各元素在熔覆层内分布较为均匀,受固溶强化、位错强化和细晶强化的影响,其硬度及耐磨性与基体相比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对比Fe79.73B8.86Si11.41与Fe75B15Si10两种非晶合金粉末的熔覆效果可知,Fe79.73B8.86Si11.41具有更加接近共晶点的成分,因此具有更窄的熔化区间,其形成的熔覆层宏观质量较好。通过对熔覆层的硬度以及耐磨性的对比可知,Fe75B15Si10涂层中B含量较高,硬度和耐磨性好于Fe79.73B8.86Si11.41涂层。(3)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 Co61.2B26.2Si7.8Ta4.8高非晶含量的复合涂层。该合金成分为前期实验发现的具有最佳形成能力的非晶合金,可以形成直径4mm的块体金属玻璃。所获得的熔覆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表面区域为非晶基体上弥散分布的Co2B等轴树枝晶结构;过渡区由树枝状晶或柱状晶的Co2B相叠加晶间析出的Co3B相构成;界面结合区则是由αα-(Co,Fe)基体上析出的α’-(Co,Fe)相所组成。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合金涂层表面区非晶的体积分数明显增加,平均硬度值降低,耐磨性和减磨性逐渐提升,当激光功率达到4.0 kW时,熔覆层非晶含量最高,磨损体积最小。与三元Fe基非晶合金形成的熔覆涂层相比,Co基熔覆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有较大提升。(4)在Co61.2B26.2Si7.8Ta4.8合金成分基础上,用Ni元素替代部分Co元素后,均获得了同样具有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合金成分:Co55.1Ni6.1B26.2Si7.8Ta4.8,Co49.0Ni12.2B26.2Si7.8Ta4.8,Co42.8Ni18.4B26.2Si7.8Ta4.8和Co36.8Ni24.4B26.2Si7.8Ta4.8。对以上四种成分的非晶合金粉末在45钢基体上进行激光熔覆试验,没有得到含有非晶的熔覆层,而是形成了中间区是由α-(Co,Fe,Ni)固溶体上分布着CoB,Co3B和Co3Ta金属间相的复合涂层。随着Ni含量的增加,熔覆层的平均硬度降低,在6.1 at.%Ni样品中显微硬度最高约为17 Gpa,在硬度较低的12.2 at.%Ni样品中,达到最小摩擦系数(~0.38)和磨损体积(~6×10-4mm3)。与没有添加Ni的Co基非晶复合涂层相比,硬度及耐磨性均下降。

刘占云[4](2019)在《Co含量对Sn-0.7Cu无铅钎料合金组织和钎焊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电子产品的绿色化发展需求促进了电子组装中钎料的无铅化进程,各国已陆续出台法律法规限制含铅钎料的使用。目前,在全球已研发出来的无铅钎料中,Sn-0.7Cu钎料以较低的成本成为最具使用前景的无铅钎料之一。然而,Sn-0.7Cu钎料抗拉强度低,在Cu基上钎焊性也较Sn-Pb钎料差。因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Sn-0.7Cu钎料的微观组织及钎焊性能对推动电子产品封装的无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Co合金化对Sn-0.7Cu钎料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近平衡状态下Co含量对Sn-0.7Cu组织的影响,及不同冷却速率下Sn-0.7Cu-xCo(x=0.5,1.0,1.5,2.0)(文中均为质量百分数,wt.%)合金组织中各相的生长及分布规律,分析了Co含量对合金力学和钎焊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添加Co后组织中出现金属间化合物(IMC)CoSn2,其体积分数随C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添加一定量的Co后,组织中颗粒状Cu6Sn5晶粒变为条状。当Co含量为2.0%时,组织中出现少量由包晶反应生成的CoSn相。Sn-0.7Cu-xCo合金在低冷却速率下(1μm/s),糊状区内均存在初生相与次生相交替生长的带状区,当冷却速率增加(5-100μm/s)时,这种带状区消失。另外,同一成分的合金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生长的糊状区组织长度基本一致。(2)当Co含量为2.0%时,合金的抗拉强度比Sn-0.7Cu提高了69.18%,但降低了合金的延伸率。添加Co提高了合金的维氏硬度,并且随着Co含量的增加维氏硬度逐渐增大。(3)Sn-0.7Cu-xCo合金熔点随着Co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大增幅为5℃左右;铺展面积随Co含量的增加随之先减小后增加,当Co含量为1.5%时,铺展面积最小,添加Co降低了Sn-0.7Cu的铺展性。近平衡状态下Sn-0.7Cu-xCo的电导率随C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同一冷却速率下,Sn-0.7Cu-xCo合金的导电率随Co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于生长速率和成分偏析的耦合作用,同一钎料合金的电导率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降低。(4)Co提高了Sn-0.7Cu合金的耐腐性,并且随着Co含量的增加,耐腐蚀性逐渐增强。

刘宝栓[5](2019)在《基于Ag和Ag/Ti复合层304L不锈钢与Zr-4合金真空扩散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锆合金具有优异的性能,其热中子吸收截面小被普遍用作核动力水冷反应堆的燃料包壳管等结构件。不锈钢是一种传统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与汽车、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及生物化学领域,其具有耐腐蚀、耐高温、抗蠕变性能优秀、焊接性能好。研究二者之间的连接可以极大发挥锆合金在核电领域的应用。本文以纯Ag和Ag/Ti复合层作为中间层对304L不锈钢和Zr-4合金进行真空扩散焊接,探究工艺参数(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压力)对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阐明其界面组成与连接机理。采用OM、SEM、EDS及X射线衍射分析对接头界面区域显微组织、元素分布、断口物相组成及形貌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对接头进行了机械性能测试包括硬度测试和剪切性能测试。采用纯Ag作中间层当保温时间为15min时,304L不锈钢与Zr-4合金接头由304L/Ag/AgZr+Ag/AgZr+α-Zr/Zr-4组成。当保温时间为30min及以上时,Ag与Zr-4合金产生两个亚层,接头由304L/Ag/AgZr+Ag/AgZr+AgZr2+α-Zr/Zr-4组成,随着保温时间延长接头金属间化合物混合层逐渐变厚,接头最大剪切强度仅为37.75MPa。保温时间为15min时接头断裂面位于304L/Ag界面处,保温时间大于15min时接头断裂面位于Ag/Zr-4界面之间新生成的AgZr金属间化合物层。采用Ag/Ti复合中间层对304L不锈钢与Zr-4合金进行真空扩散焊接,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发现当Ti未完全消耗时,接头由304L/Ag/Ag+TiAg/Ti/Ti(Zr)/Zr(Ti)/Zr-4组成。Ti完全消耗时,接头由304L/Ag/Ag+TiAg/Ag(Ti,Zr)2/Ti(Zr,Ag)/Ti(Zr)/Zr(Ti)/Zr-4组成。TiAg的生成并未使接头明显硬化,而且随着温度升高,Ag+TiAg混合层中TiAg相对含量逐渐降低,Ag/Ti界面反应层生长激活能为97.914KJ/mol。工艺参数的变化也并未改变304L/Ag/Ti/Zr-4接头剪切断裂面位置,均为于304L/Ag界面之间,加热温度为800℃时接头存在韧窝状和片层状解理台阶,断裂形式为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构成的混合型断裂。当加热温度为850、900℃时,断裂面呈现密集块状结构,且分布一定量的弥散相,断裂形式为沿晶界脆性断裂。最大抗剪切强度为165.70MPa。

王男[6](2019)在《基于SolidWorks新型焊接式渣包企业标准化定制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4.0的到来,也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这就对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辅助机械产品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渣包作为冶金设备中必不可少的机械产品自然也需要改进,一直以来传统的铸造渣包面临着易开裂、寿命短、不易修复、设计效率低等问题。本文主要以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省铜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矿业成套设备协同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中的焊接渣包为研究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焊接式渣包,根据企业标准要求设计一套基于SolidWorks2012的插件系统用来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焊接方式的渣包结构体的设计,通过不同阶段的结构比较逐渐优化结构,对渣包三维模型进行模块划分、编码,通过“方程式”建立零部件之间的参数关系为后面的参数化产品、系列化设计做好准备。然后选择合适的本体材料进行焊接,并与传统的铸造渣包在同等工作情况下进行受力比较。(2)选定渣包本体材料后对渣包进行焊接工艺的分析,确定焊接的三维模型,选择焊接方式并编写焊接工艺卡。(3)开发企业标准化插件设计系统。在VC6.0环境下对SolidWorks2012进行二次开发,包括产品设计模块、属性添加模块、文档管理模块。在产品设计模块可以对渣包以及渣包的零部件进行参数化建模以及系列化产品生成;在属性添加模块可以对产品图纸进行属性添加,也可通过点击数据库信息进行快速添加;在文档管理模块主要进行对文档的操作,例如复制、加密、解密等功能;对不同操作系统的数据库的连接以及设计系统的安装实现。通过此次对新型焊接渣包的结构设计提高了渣包的强度、使用寿命,运用此设计系统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实际应用表明此课题研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祝皓益[7](2019)在《PVD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天然砂岩的磨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砂岩这种低污染性质的石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天然砂岩已经大范围使用于家居装饰、纪念品制作、美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由于砂岩属于硬脆性材料,但较比其他石材来说硬度偏低,加工过程易崩裂,所以使用PVD硬质合金刀具这种性能优良的刀具进行加工。PVD的全称是物理气相沉积技术,是利用物理过程完成的涂层沉积,主要优点就是沉积温度低,能尽可能保持刀具基体性能不变。本文使用PVD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天然砂岩,使用测力仪测量切削力,同时记录工件表面粗糙度,之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切削加工后刀具的表面形貌,采取表格法测出刀具的具体磨损面积,设计三个切削参数的正交试验,切削参数为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切削深度,在允许范围内改变切削参数以获取多组数据。通过观察切削参数对切削力和刀具磨损面积影响的折线图可知切削深度对两者的影响比其他两个切削参数对它们的影响都大,当切削深度增大时切削力与刀具磨损面积都增大。在主轴转速大于5000r·min-1时,随着主轴转速的提高,切削力与刀具磨损面积均有所降低。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大,切削力的变化情况并不是很规律,但总体还是有些上升的趋势,刀具磨损面积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大而增大。PVD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天然砂岩的磨损机理主要由刀具表面的机械磨损(硬质点磨损)、高温下的氧化磨损、粘结磨损、扩散磨损、冲磨损蚀五方面组成。实验结论:PVD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天然砂岩的磨损失效机理是凸起石英颗粒会破坏刀具涂层,而随着切削的进行颗粒的密度会逐渐增大,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空隙就会变小甚至达到没有空隙的程度,靠在一起的颗粒由于剪切应力会增大颗粒之间的压力,从而导致刀具出现崩刃现象,最终导致刀具失效。综合分析试验所得数据,在保证加工表面质量(表面粗糙度)、加工效率和一定刀具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可知刀具的最佳切削参数组合是主轴转速5000r·min-1、切削深度1mm、进给速度300mm·min-1。

程体翔[8](2018)在《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联动关系,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争夺的对象。青岛市作为中国国际交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为该区域的贸易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当前汽车工业的重要基础,在青岛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零部件所处的行业形势较为严峻,市场竞争激烈,如何根据公司当下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计划,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与综合实力,将会是相关企业在未来市场开发与渗透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青岛世亚公司是韩国世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国内汽车管件行业有着一定的品牌优势,并在过去中国本土化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随着汽车管件市场发展的进一步饱和,青岛世亚公司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也急剧增加。由于一系列特殊的原因,青岛世亚公司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展战略计划,使其在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中存在较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本文以青岛世亚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当下逐渐成熟的发展战略理论与战略分析工具,对其过去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整理以及详细地剖析,以期能够为公司未来战略的制定提供指导。本文将从青岛世亚公司内外部发展环境入手,基于PEST模型与波特五力模型来探讨其宏观与微观的外部环境状况,再利用波士顿矩阵来分析该公司内部产品的生产环境,并通过SWOT分析来综合了解青岛世亚公司在市场经营中优势与劣势以及其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基于此,文章选择以密集型战略为主一体化战略为辅的战略模式来对对青岛世亚公司当前的经营战略做出系统科学的概括,结合相应的分析结果分别从人力、采购、财务、营销、研发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战略制定建议,并为了确保各项战略实施的可行性,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实施保障,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青岛世亚公司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指导,也能够为相关外资企业的战略调整与优化给予一定的参考依据。

韩雨吟[9](2018)在《Sm元素对Al-Mn-Si-Fe-Cu翅片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Al-Mn-Si-Fe-Cu合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散热器翅片的热传输材料,具有比重小、比强度大、耐腐蚀的特点。稀土元素在改良铝合金性能方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添加剂,具有细化晶粒、提高合金强度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含量Sm元素的添加对模拟钎焊态和退火态Al-Mn-Si-Fe-Cu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腐蚀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模拟钎焊态合金,Sm元素的添加能使晶粒尺寸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当Sm元素的添加量在0.5%时,晶粒细化作用最明显。进一步增加Sm元素的含量,晶粒细化作用有所减弱。合金中的第二相主要是Al6(Mn,Fe)Si相,含Sm第二相为Al2Sm相和Al10Cu7Sm2相。当Sm添加量为0.5%,第二相较为细小且球化。Sm的添加对力学性能有一定的提高。相比Sm添加量为0.3%和0.8%的合金,当Sm元素添加量为0.5%时,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合金的断裂机制为韧性断裂,断口有较多的韧窝。合金在0.5%NaCl和3.5%NaCl溶液中的腐蚀以点蚀为主,析出相腐蚀电位比基体电位更负,第二相周围铝基体优先腐蚀,形成点蚀坑的形貌。Sm元素的添加能使合金的第二相细小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耐蚀性能。当Sm元素的添加量从0.3%增加至0.5%时,合金的腐蚀电位正移,合金耐蚀性有所改善;当Sm添加量增至0.8%时,腐蚀电位大幅度负移,耐蚀性下降。(2)合金经过退火处理后,合金第二相仍然主要是Al6(Mn,Fe)Si相,还有少量的含Sm相。在Sm元素添加量为0.5%的合金中晶粒尺寸和第二相相对细小,说明Sm元素的添加对晶粒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合金经退火处理后,合金有所软化,综合力学性能下降。三种合金中,添加0.5%Sm的合金晶粒尺寸最为细小,因而力学性能相对较好。退火态的三种合金腐蚀均以点蚀为主。在Sm元素添加量为0.3%和0.8%的合金中能发现一些尺寸较大的第二相,在第二相周围的铝基体腐蚀较为严重,留下面积较大、深度更深的腐蚀坑,因而这两种合金的腐蚀电位相对较负,腐蚀电流密度也更大。(3)在三种合金中,Sm元素添加量为0.5%的综合性能较好,其晶粒组织相对Sm添加量为0.3%和0.8%的合金更为细小;在三种合金中,Sm元素添加量为0.5%的合金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最优。

张璇[10](2017)在《Candu6核燃料元件新型钎焊设备改进与研究》文中提出Candu6燃料元件制造原有的钎焊设备连续使用十年之久,设备老化,且相关备件已停止生产。新型钎焊机由于技术领先,操作智能,以此作为备用设备将其引进。该设备使用目前世界最领先的高频电源,设备结构具有模块化的特点,操作上实现了智能化。但新设备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产能低,且由于没有配套的工艺文件,不具备备用设备和投产使用的条件。为进一步提高产能,对新型单管钎焊机进行了相关的改进,首先根据电磁感应的相关原理,对焊接电源的感应加热方式进行分析以及通过相关理论计算,最终通过并联电容和电感的方式,实现了焊接电源的扩容改造。并对焊接定位组件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安装。改进完成后的新型单管钎焊机由两个焊接小室增加到四个焊接小室,出装料的过程比原来节约了一倍的时间,生产效率提高至原来的4倍。而后,开始对新型单管钎焊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根据所积累的经验,分析了有关钎焊工艺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排除其他因素对新型单管钎焊工艺的影响,并通过对电源进行测试以及分析旧钎焊设备的钎焊原理,初步确定了焊接功率范围和焊接时间范围。在电源测试过程中发现了设备改进后存在的问题对工艺造成的影响,通过分析,对下组件中包壳管定位杆的材料进行了更换,彻底解决了其对工艺造成的影响。而后,以初步确定的工艺参数范围为依据,选取适合的参数范围进行了焊接功率和焊接时间的双因素全面试验,并确定了焊缝的评判标准。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焊接功率和焊接时间的参数范围。设备的改进完成和工艺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新型单管钎焊机可以正式投入使用并具备了备用设备的能力。

二、创新、环保──21世纪我国钎焊与扩散焊发展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环保──21世纪我国钎焊与扩散焊发展的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温度场和表面微结构调控的TC4/6061异种合金激光深熔钎焊接头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Ti-Al异种材料连接研究现状
        1.2.1 钎焊
        1.2.2 搅拌摩擦焊
        1.2.3 激光熔钎焊
    1.3 基于不同能场调控激光焊接
        1.3.1 摆动激光焊接
        1.3.2 真空激光焊接
    1.4 高浸润性功能表面制备原理及方法
        1.4.1 表面润湿状态模型
        1.4.2 表面微结构制备方法
        1.4.3 微结构化表面的接头强化效应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系统
        2.2.1 摆动激光焊接试验系统
        2.2.2 真空激光加工系统
        2.2.3 表面微结构制备系统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显微组织分析
        2.3.2 高温润湿性测试
        2.3.3 力学性能分析
第3章 TC4/6061 激光深熔钎焊接头成形及熔焊区组织调控
    3.1 引言
    3.2 单激光下TC4/6061 激光深熔钎焊特性
        3.2.1 接头表面成形分析
        3.2.2 熔焊区典型缺陷分析
    3.3 激光能场分布对TC4/6061 激光深熔钎焊特性影响
        3.3.1 激光能场分布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3.3.2 激光能场分布对熔焊区缺陷的影响机制
        3.3.3 不同激光能场分布下熔焊区微观组织
        3.3.4 激光能场分布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环境压力对TC4/6061 激光深熔钎焊特性的影响
        3.4.1 环境压力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3.4.2 环境压力对熔焊区缺陷的抑制机理分析
        3.4.3 不同环境压力下熔焊区微观组织分析
        3.4.4 环境压力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TC4/6061 激光深熔钎焊界面IMC层特性及断裂行为
    4.1 引言
    4.2 TC4/6061 接头界面IMC层组织特征分析
        4.2.1 激光能场分布对IMC层形貌及分布的影响
        4.2.2 环境压力对IMC层形貌及分布的影响
        4.2.3 界面IMC层成分分析
        4.2.4 非均质界面IMC层对接头断裂行为的影响
    4.3 TC4/6061 界面IMC层微区断裂行为
        4.3.1 IMC层-6061Al界面断裂行为分析
        4.3.2 IMC层-TC4 界面断裂行为分析
    4.4 激光深熔钎焊界面热循环特征数值模拟
        4.4.1 数值模型
        4.4.2 摆动激光深熔钎焊界面热循环特征
        4.4.3 真空激光深熔钎焊界面热循环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秒激光TC4 表面微结构润湿铺展特性及Ti/Al激光深熔钎焊接头强化
    5.1 引言
    5.2 TC4 表面纳秒激光功能结构设计
    5.3 纳秒激光工艺参数对沟槽形貌及尺寸的影响
        5.3.1 单脉冲能量对沟槽形貌及尺寸的影响
        5.3.2 振镜扫描速度对沟槽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5.3.3 纳秒激光扫描次数对沟槽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5.4 微结构化TC4 表面润湿铺展行为分析
        5.4.1 微结构化表面促进润湿铺展可行性分析
        5.4.2 微结构化TC4 表面润湿铺展行为
        5.4.3 TC4 表面微结构对润湿铺展的促进效应
    5.5 表面微结构化TC4/6061 真空摆动激光深熔钎焊接头强化
        5.5.1 接头成形及熔焊区微观组织分析
        5.5.2 TC4 表面功能结构对界面IMC层形貌及分布的影响
        5.5.3 TC4/6061 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硅铝与可伐合金钎焊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常用电子封装材料及其性能
    1.3 高硅铝合金性能及其制备方法
    1.4 高硅铝合金材料的焊接性及连接现状
        1.4.1 高硅铝合金的焊接性能
        1.4.2 高硅铝合金的连接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CE11 高硅铝合金与4J29可伐合金钎焊试验方法及使用设备
        2.2.1 钎料制备方法
        2.2.2 钎料的性能测试
        2.2.3 真空钎焊试验
        2.2.4 焊缝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分析
        2.2.5 焊接接头气密性测试方法及设备
    2.3 技术路线
3 箔状钎料的研制与组织性能分析
    3.1 箔状钎料的成分优化
        3.1.1 箔状钎料各元素的作用
        3.1.2 箔状钎料成分设计
    3.2 Al-Si-Cu钎料的微观组织及性能分析
        3.2.1 Al-Si-Cu钎料的微观组织分析
        3.2.2 Al-Si-Cu箔状钎料的熔化特性分析
        3.2.3 Al-Si-Cu箔状钎料的韧性分析
        3.2.4 Al-Si-Cu箔状钎料焊接性能研究
    3.3 Al-7.5Si-23Cu-z Ni钎料的微观组织及性能分析
        3.3.1 Al-7.5Si-23Cu-z Ni钎料的微观组织分析
        3.3.2 Al-7.5Si-23Cu-z Ni箔状钎料的熔化特性分析
        3.3.3 Al-7.5Si-23Cu-z Ni箔状钎料的韧性分析
        3.3.4 Al-7.5Si-23Cu-z Ni箔状钎料焊接性能研究
    3.4 Al-7.5Si-23Cu-2Ni-w Ti钎料的微观组织及性能分析
        3.4.1 Al-7.5Si-23Cu-2Ni-w Ti钎料的微观组织分析
        3.4.2 Al-7.5Si-23Cu-2Ni-w Ti箔状钎料的熔化特性分析
        3.4.3 Al-7.5Si-23Cu-2Ni-w Ti箔状钎料的韧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硅铝与可伐合金钎焊工艺研究
    4.1 箔状钎料Ti含量的不同对高硅铝与可伐合金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1.1 Ti含量的不同对焊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4.1.2 微观组织观察分析
        4.1.3 焊接试样气密性测试
    4.2 钎焊最佳工艺及机理研究
        4.2.1 钎焊温度对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4.2.2 钎焊保温时间对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4.3 钎焊接头断口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钎焊工艺研究
    5.1 CE11 高硅铝合金表面合金化
    5.2 Ti含量对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2.1 Ti含量对焊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5.2.2 焊接试样气密性测试
    5.3 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钎焊工艺及机理研究
        5.3.1 钎焊温度对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5.3.2 钎焊保温时间对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5.4 镀镍高硅铝与可伐合金钎焊接头剪切断口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团簇模型设计的(Fe,Co,Ni)-B基非晶合金及其在45钢表面激光熔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非晶合金
        1.1.1 非晶合金的发展历史
        1.1.2 非晶合金的分类
        1.1.3 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
        1.1.4 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
        1.1.5 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
        1.1.6 非晶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1.2 激光熔覆
        1.2.1 激光熔覆材料
        1.2.2 激光熔覆工艺
        1.2.3 激光熔覆非晶合金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立题依据与主要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原材料
        2.1.1 基体材料
        2.1.2 母合金原料
    2.2 样品制备
        2.2.1 熔覆母合金
        2.2.2 条带样品
        2.2.3 熔覆粉末
    2.3 激光熔覆
    2.4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2.4.1 X射线衍射
        2.4.2 光学显微镜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4 电子探针
        2.4.5 热学测试
        2.4.6 显微硬度实验
        2.4.7 摩擦磨损测试
3 (Fe,Co,Ni)-B基非晶合金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3.1 团簇
        3.1.1 Fe-B二元合金体系的团簇
        3.1.2 Co-B二元合金体系的团簇
        3.1.3 Ni-B二元合金体系的团簇
    3.2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3.3 非晶合金团簇式
        3.3.1 (Fe,Co,Ni)-B二元非晶团簇式
        3.3.2 Fe_(75)B_(15)Si_(10)非晶团簇式
    3.4 本章小结
4 铁基Fe-B-Si非晶复合材料的激光熔覆
    4.1 非晶粉末形貌
    4.2 非晶条带热稳定性分析
    4.3 熔覆材料XRD分析
    4.4 熔覆层组织形貌
    4.5 熔覆层元素分布
    4.6 硬度及摩擦磨损
    4.8 本章小结
5 激光熔覆Co_(61.2)B_(26.2)Si_(7.8)Ta_(4.8)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分析
    5.1 Co基非晶熔覆合金
    5.2 激光熔覆Co基非晶合金涂层的显微组织
    5.3 激光功率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5.4 激光功率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5.5 激光功率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Ni对激光熔覆Co基合金涂层组织与性能影响
    6.1 Ni含量对合金涂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6.2 Ni含量对合金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6.2.1 Ni含量对合金涂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6.2.2 Ni含量对合金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原子和离子半径
附录B:混合焓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Co含量对Sn-0.7Cu无铅钎料合金组织和钎焊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铅钎料的研究背景
    1.2 无铅钎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无铅钎料的研究发展趋势
    1.4 Sn-Cu系无铅钎料微合金化的研究进展
        1.4.1 添加单一合金元素对Sn-Cu系无铅钎料的影响
        1.4.2 添加多元合金对Sn-Cu系钎料合金的影响
    1.5 凝固速率对钎料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的制定
    2.2 合金原料的选择与熔制
    2.3 钎料合金熔点的测定
    2.4 钎料合金组织观察试样的制备
    2.5 钎料合金力学性能的测定
        2.5.1 抗拉强度和延伸率
        2.5.2 合金的显微硬度
    2.6 钎料合金的铺展试验
    2.7 耐腐蚀性试验
    2.8 定向凝固试验
        2.8.1 定向凝固设备
        2.8.2 定向凝固试验过程
        2.8.3 温度梯度的确定
        2.8.4 定向凝固试样金相试样的制备
    2.9 钎料合金电导率测定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含量对钎料合金组织的影响
    3.1 引言
    3.2 近平衡状态下Co含量对合金组织的影响
    3.3 不同冷却速率下钎料合金的组织演化
        3.3.1 不同冷却速率下钎料合金的宏观组织分析
        3.3.2 不同冷却速率下钎料合金的微观组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含量对钎料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Co含量对Sn-0.7Cu合金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性能的影响
        4.2.1 Co含量对Sn-0.7Cu合金抗拉强度的影响
        4.2.2 Co含量对Sn-0.7Cu合金延展性的影响
        4.2.3 钎料合金的断口分析
    4.3 Co含量对Sn-0.7Cu钎料合金硬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含量对钎料合金钎焊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Co含量对Sn-0.7Cu合金熔点的影响
    5.3 Co含量对Sn-0.7Cu铺展面积及焊点组织的影响
    5.4 Co含量对Sn-0.7Cu合金电导率的影响
    5.5 Sn-0.7Cu-xCo合金定向凝固试样的电导率分析
    5.6 Co含量对Sn-0.7Cu合金耐腐蚀性的影响
        5.6.1 5%NaCl溶液中Co含量对合金腐蚀速率的影响
        5.6.2 Sn-0.7Cu-xCo在5%NaCl溶液中的腐蚀形貌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5)基于Ag和Ag/Ti复合层304L不锈钢与Zr-4合金真空扩散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锆合金与不锈钢焊接性
    1.3 锆合金与不锈钢异种金属连接技术现状
        1.3.1 熔化焊研究现状
        1.3.2 钎焊研究现状
        1.3.3 摩擦焊研究现状
        1.3.4 爆炸焊研究现状
    1.4 锆合金与不锈钢扩散焊技术研究现状
        1.4.1 扩散焊技术介绍
        1.4.2 锆合金与不锈钢直接扩散焊
        1.4.3 添加中间层的锆合金与不锈钢扩散焊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工艺流程
        2.3.1 Zr-4 合金与304L不锈钢表面清理
        2.3.2 扩散焊接
        2.3.3 接头测试方法
第3章 Ag作中间层的Zr-4 合金与304L不锈钢连接
    3.1 引言
    3.2 不同保温时间接头显微组织形貌
    3.3 不同保温时间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3.4 不同保温时间接头断口分析
    3.5 保温时间为45min接头断口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g/Ti作中间层的Zr-4 合金与304L不锈钢连接
    4.1 引言
    4.2 不同保温时间对接头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4.2.1 不同保温时间下接头组织形貌变化
        4.2.2 保温时间15min、45min、90min下线扫描图谱与EDS分析
        4.2.3 304 L不锈钢与Zr-4 合金扩散焊接头形成过程
    4.3 不同保温时间接头层间厚度变化
    4.4 保温时间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保温时间下接头显微硬度分析
        4.4.2 不同保温时间下接头剪切性能分析
        4.4.3 保温时间15min、45min、90min接头断口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度对Ag/Ti作中间层的Zr-4 合金与304L不锈钢连接的影响
    5.1 引言
    5.2 不同加热温度对接头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5.2.1 不同加热温度下接头组织形貌变化
        5.2.2 不同加热温度下接头线扫描图与EDS分析
        5.2.3 Ag/TiAg比率及层厚与连接温度的关系
        5.2.4 Ag/Ti界面扩散激活能计算
    5.3 加热温度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不同加热温度下接头显微硬度分析
        5.3.2 不同加热温度下接头剪切性能分析
        5.3.3 不同加热温度下接头断口分析
    5.4 典型接头断口形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SolidWorks新型焊接式渣包企业标准化定制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渣包的重要性
        1.1.2 渣包的主要类型
        1.1.3 渣包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工作及组织结构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总体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型渣包的总体设计方法及技术支持
    2.1 CAD技术及发展
    2.2 系列化设计
    2.3 相似理论及应用
        2.3.1 相似现象的分类
        2.3.2 相似三大定理
        2.3.3 相似准则的求法
    2.4 二次开发技术
    2.5 参数化方法及运用
    2.6 系统设计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焊接式渣包的结构设计
    3.1 渣包的工作原理
        3.1.1 常见渣包结构
        3.1.2 焊接式渣包的应用
    3.2 焊接式渣包模型设计
        3.2.1 焊接渣包的模型建立
        3.2.2 焊接渣包的结构特点
        3.2.3 焊接模型的改进
        3.2.4 焊接渣包的模块划分与编码方式
        3.2.5 焊接渣包容积的计算
    3.3 渣包材料选择
        3.3.1 常用合金钢类型
        3.3.2 选用材料
    3.4 整体参数
    3.5 渣包有限元分析
        3.5.1 Simulation介绍
        3.5.2 添加材料
        3.5.3 施加载荷与约束
        3.5.4 网格划分
        3.5.5 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渣包的焊接工艺
    4.1 渣包的焊接技术
        4.1.1 焊接分类
        4.1.2 焊接方法
    4.2 焊接材料的选择
    4.3 焊接工艺卡的编写
        4.3.1 筒体焊接工艺
        4.3.2 底座圆焊接工艺
        4.3.3 吊耳总成焊接工艺
    4.4 焊接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标准化定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标准化定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5.2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
        5.2.1 SolidWorks二次开发简介
        5.2.2 SolidWorks API对象
    5.3 系统功能
        5.3.1 系统总体的设计方法
        5.3.2 产品参数化的传递
        5.3.3 参数化驱动模型
        5.3.4 系统界面的介绍
        5.3.5 属性选择与添加
        5.3.6 文件系统的操作
        5.3.7 数据库的连接
    5.4 系统安装
        5.4.1 安装要求
        5.4.2 安装步骤
        5.4.3 不同系统安装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PVD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天然砂岩的磨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切削技术的发展
        1.2.1 高速切削技术
        1.2.2 干切削技术
    1.3 PVD涂层刀具
        1.3.1 涂层刀具发展
        1.3.2 PVD涂层刀具性能与特点
        1.3.3 PVD涂层刀具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天然砂岩的性能及其应用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PVD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天然砂岩的磨损试验
    2.1 试验条件
        2.1.1 试验工件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步骤
        2.2.1 试验目的
        2.2.2 正交试验
        2.2.3 试验水平的选择
    2.3 切削试验
        2.3.1 试验数据的收集
        2.3.2 切削力的测量
        2.3.3 工件表面粗糙度测量
        2.3.4 磨损面积的量化
    2.4 浮雕的实验
        2.4.1 浮雕的介绍
        2.4.2 浮雕实验与目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VD硬质合金刀具切削性能分析
    3.1 刀具切削刃受力分析
    3.2 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
        3.2.1 主轴转速对切削力的影响
        3.2.2 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3.2.3 进给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3.3 切削力的经验公式
        3.3.1 切削力经验公式回归模型的建立
        3.3.2 经验公式的检验
    3.4 切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5 球形刀具作用过程
    3.6 砂岩切削过程中裂纹的产生与变形理论
        3.6.1 裂纹出现原因分析
        3.6.2 裂纹的扩展分析
        3.6.3 裂纹扩展的临界条件
    3.7 砂岩材料去除机理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D硬质合金刀具磨损特性分析
    4.1 切削参数对刀具磨损量分析
        4.1.1 主轴转速对刀具磨损量分析
        4.1.2 进给速度对刀具磨损量分析
        4.1.3 切削深度对刀具磨损量分析
    4.2 刀具磨损面积预测模型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型检验
    4.3 PVD硬质合金刀具磨损特性分析
    4.4 刀具磨损原因
        4.4.1 刀具表面的机械磨损(硬质点磨损)
        4.4.2 高温下的氧化磨损
        4.4.3 粘结磨损
        4.4.4 扩散磨损
        4.4.5 冲蚀磨损
    4.5 PVD硬质合金刀具磨损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发展战略理论
    2.2 发展战略分析工具
3 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3.1 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3.2 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分析——PEST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3.3 青岛世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波士顿矩阵
    3.4 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
4 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4.1 青岛世亚公司的发展战略愿景与目标
    4.2 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4.3 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可行性分析
5 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5.1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5.2 采购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5.3 财务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5.4 营销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5.5 研发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Sm元素对Al-Mn-Si-Fe-Cu翅片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散热器概述
        1.1.1 散热器工作原理
        1.1.2 散热器的结构
        1.1.3 散热器常用材料
    1.2 铝复合板带箔
        1.2.1 铝合金复合板带箔材的发展
        1.2.2 散热器用铝带箔材
        1.2.3 铝带箔材的加工方法
    1.3 铝合金的腐蚀与防护
        1.3.1 铝合金腐蚀的电化学基础
        1.3.2 铝合金腐蚀的类型
        1.3.3 铝合金腐蚀防护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流程
    2.2 铝合金成分设计
    2.3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2.4 实验方法
        2.4.1 合金的熔炼及设备选用
        2.4.2 金相组织观察
        2.4.3 合金显微组织观察
        2.4.4 力学性能测试
        2.4.5 铝合金腐蚀性能
第三章 Sm元素对钎焊态Al-Mn-Si-Fe-Cu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钎焊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3.2.2 钎焊态合金的力学性能
        3.2.3 钎焊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元素对退火态Al-Mn-Si-Fe-Cu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退火态合金的显微组织
        4.2.2 退火态合金的力学性能
        4.2.3 退火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Candu6核燃料元件新型钎焊设备改进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钎焊的发展与应用
        1.2.1 真空炉中钎焊的特点
        1.2.2 高频感应钎焊的特点
    1.3 真空感应钎焊设备的发展
    1.4 钎焊工艺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Candu6燃料元件钎焊设备与工艺
    2.1 Candu6燃料元件制造工艺简介
    2.2 Zr-4 合金的性能简介
        2.2.1 Zr-4 合金物理性质
        2.2.2 Zr-4 合金核性能及应用
    2.3 Candu6燃料棒束真空感应钎焊设备
        2.3.1 4EG型钎焊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原理
        2.3.2 新型单管钎焊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原理
    2.4 真空感应钎焊工艺的影响因素
        2.4.1 钎焊温度的影响
        2.4.2 钎焊间隙的影响
        2.4.3 钎焊钎料的影响
        2.4.4 钎焊浸润过程的影响
    2.5 钎焊接头的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单管钎焊设备的改进
    3.1 设备焊接电源的扩容设计
        3.1.1 感应加热的原理
        3.1.2 扩容方案的确定
        3.1.3 并联装置的设计及电容安装
    3.2 设备焊接定位组件的设计与安装
    3.3 焊接小室及电容固定装置的设计
        3.3.1 焊接小室的安装与固定
        3.3.2 电容安装位置的确定和固定
    3.4 设备辅助系统的改进
        3.4.1 真空氩气系统的改进
        3.4.2 冷却水系统的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单管钎焊工艺的开发与研究
    4.1 焊接时间的初步确定
    4.2 焊接电源输出功率的初步确定
        4.2.1 焊接温度测试
        4.2.2 电源差异性问题分析
        4.2.3 电源差异性问题解决
        4.2.4 焊接电源输出功率范围初步确定
    4.3 试验方案的设计
    4.4 焊接试验的开展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创新、环保──21世纪我国钎焊与扩散焊发展的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温度场和表面微结构调控的TC4/6061异种合金激光深熔钎焊接头强化研究[D]. 陈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高硅铝与可伐合金钎焊工艺及机理研究[D]. 杨环宇.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团簇模型设计的(Fe,Co,Ni)-B基非晶合金及其在45钢表面激光熔覆的研究[D]. 张娈.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4]Co含量对Sn-0.7Cu无铅钎料合金组织和钎焊性能的影响[D]. 刘占云.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19(07)
  • [5]基于Ag和Ag/Ti复合层304L不锈钢与Zr-4合金真空扩散焊研究[D]. 刘宝栓.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基于SolidWorks新型焊接式渣包企业标准化定制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 王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7]PVD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天然砂岩的磨损机理研究[D]. 祝皓益.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青岛世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程体翔.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Sm元素对Al-Mn-Si-Fe-Cu翅片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 韩雨吟.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Candu6核燃料元件新型钎焊设备改进与研究[D]. 张璇. 湖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创新与环保——21世纪我国钎焊和扩散焊的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