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影响

B股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影响

一、B股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施慧[1](2020)在《HT公司回归A股路径的研究》文中认为设立B股是我国资本市场渐进式开放的关键点之一,其设立初衷是为筹集外汇资金与拓宽融资渠道。由于外汇汇率的剧烈波动、允许境内公司赴港上市、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制度设立、沪港通与深港通开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B股市场地位逐渐淡化。同时,B股上市公司面临着对外资吸引力不足、市场流通性差、融资功能缺失、同一发行人B股与A股折价现象明显等问题。目前监管部门对从B股回归A股的政策不明朗,但已有多家公司回归A股的市场成功实践案例。因此,在探索B股公司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情况下,从B股回归A股具有重要的政策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HT公司,是B股上市公司,上市已20年。多年来,HT公司积极寻求变革,寻求资本平台的股权重构方案,希望在短期内构筑起具备资源承接能力的平台,以实现公司更大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HT公司的发展历程、经营状况、财务绩效与内部资源,从HT公司在B股市场遭遇的融资功能受限、流动性缺乏、估值偏低等方面分析了其回归A股的必要性,并从资本市场改革、宏观政策和公司战略等方面证明了转A股的可行性。随后,从两个层面研究了HT公司回归A股的约束条件,首先,是外部环境层面,主要是各类政策,如监管政策、汇率转换、投资者身份转换、法律法规适用性;其次,是企业自身层面,主要是各类资源保障,如未来战略方向、业绩指标、资金储备、治理结构、管理团队等。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本文研究了HT公司沿用回归A股成熟模式的路径,提出了私有化再上市、关联公司换股吸收合并的路径。并从政策、可操作性、周期等方面对几种路径进行了比较。按照政策可行、投资者保护、成本节约原则,本文对包括传统路径的几种方案做了排序和选择。最后,本文认为,由关联公司发行A股吸收合并B股为最优回归路径。另外,本文研究了HT公司从B股转往A股的风险,重点研究了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经营风险及其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旨在为HT公司解决B股回归A股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在未来战略发展、资本运作方面为HT公司获得资本平台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该研究能够对其他B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提供参考,为监管政策的完善或突破提供市场实践参考。

陈冬珏[2](2019)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沪港通”效应的实证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简称“沪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首次允许投资者资金在两个资本市场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为了分析“沪港通”开通对我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补充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本文通过阐述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历史沿革与路径,进一步梳理“沪港通”与资本市场开放的逻辑;并基于“沪港通”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平台,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沪港通”机制开通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开通能够显着降低股权融资成本。本文进一步从公司治理层面和公司产权性质层面分析影响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对股权集中度高、两权分离度低、投资效率低的公司降低作用更显着;且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沪港通”开通后国有企业能够更有效的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基于此结论,本文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就宏观层面而言应该进一步完善“沪港通”制度,放松卖空管制,逐步放开“沪港通”额度与标的股票范围,扩大境外资金流入规模,降低“沪港通”交易费用;就微观层面而言,应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规范信息披露流程,优化投资者结构,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

谢罗奇[3](2016)在《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金融剧烈动荡。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但次贷危机过后,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游资对新兴市场的信心逐渐减弱而迅速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导致了2011年下半年巴西、泰国、韩国等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暗示QE即将退出,使印度、南非等经济最脆弱的国家率先倒下,金融危机向第三波层层递进。其后,在美联储QE退出及加息与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先是2014年底的俄罗斯卢布危机,随后是2015年的人民币“811”贬值风波,然后是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风波,再后是阿根廷比索与阿塞拜疆马纳特的一夜大跌,委内瑞拉经济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表明: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国际金融动荡之直接原因,而主要推动力就是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可以说,没有国际游资的国际化流动,也就没有当今让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谈之色变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发生。国际游资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性资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迅速膨胀,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投机牟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大部分是由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而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激发起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极大兴趣,不少学者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原因、冲击的时间、数量等进行了颇受瞩目的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我们也可以利用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对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的机理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国际游资流动对各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际游资流动规模和流动频率的提高,各国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政策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溢出效应加速了危机的传染与扩散。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用阿瑞西亚和玛奎斯的“监管中的外部性模型”来研究发现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是必要性,而且经济联系越紧密,金融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越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可以分为国内监管、国际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国际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及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其中,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而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监管方式,而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次优选择,但就长期来说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就国内监管而言,主要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国际游资在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一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中表现非常明显,而且也发生在2015年的中国。因此,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该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用周小川的话来说就是应该“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互相补充,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统一协调”国际游资国内监管体系;只要协调与合作双方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较高经济交往与交易频率、经济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双方对对方的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了解就能很好的进行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双边协调与合作,目前很多双边协调与合作是通过司法互助协定和谅解备忘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国际游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也有区域性和扩散性。因此,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越来越重视,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防御和阻止金融危机的区域传播;虽然,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因为美国是国际游资的主要供给国,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美国作为金融霸权的霸主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金融重要机构,因此导致目前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困难重重,但从长期来说,协调与合作仍将是今后国际游资全球监管的主要趋势。当下正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的关键时期,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将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在这场大国金融利益的博弈中准确定位和积极应对,通过G20这一平台更多的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国可以重新审视本国优势和外国劣势,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议题设立、标准制定、执行原则等方面积累经验,争取成为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推动者和引领者。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国际游资流进流出中国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持续攀升,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及其投机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通过测算,我们得知2005-2011年,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而2012年、2014年、2015年国际游资则大规模撤离中国,尤其是2015年国际游资的撤离使中国外汇储备减少4500亿美元以上,也助推了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双双下跌,可以说中国的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国际游资投机“对赌”和“套利”的主要场所。但中国目前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乏力,监管系统不完善。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与完善国际游资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监管,以防范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戚克栴[4](2013)在《证券市场开放条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证券市场开放(或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经济学理论界,资本市场开放的利弊之争由来以久,而提出明确的开放条件,是确保利大于弊的核心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市场开放与近年盛行的国际金融危机密切相关,而中国亦已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开放的关键阶段。在怎样的条件下开放资本市场,才可以确保利大于弊?在不同的开放阶段,是否有不同的开放条件?如果有,各阶段的开放条件有哪些?这是本文努力回答的问题。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境内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与梳理,包括与资本市场开放相关的文献及与开放条件相关的文献。第二章搭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从资本市场开放的收益及成本两个维度,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如何确保资本市场开放的利大于弊的条件进行了逐一推理、论证。第三章提出了证券市场开放的条件与“冲浪”矩阵,包括对开放对象进行约定,提出了开放的“冲浪”条件。然而,资本市场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本文将资本市场的开放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将开放条件与各个阶段相对应,形成“冲浪”矩阵。第四章是证券市场开放国际经验的实证研究,选择了亚洲、拉美、欧洲的七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样本国家进行分析,验证了“冲浪”条件与“冲浪”矩阵。第五章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历史及现状,开放条件的演进,及下一步开放的总体设想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目前处于即将进入加速阶段的关键时期,并大胆的设想中国将经过未来十年左右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发展,逐步具备资本市场基本全面开放的条件。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成本与收益分析的方法,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第一,本文首次提出的证券市场开放的冲浪条件(CIRFI Conditions),包括:1、经常账户已开放并具备持续创汇的能力(C);2、理性优质机构主导市场(I);3、监管市场化与国际化(R);4、浮动汇率制度(F);5、利率市场化(I)。这五个条件的关键词英文首字组成CIRFI,发音与英文冲浪(Surfing)相似,而开放的实质又与冲浪类似,故我将本论文提出的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命名为“冲浪”条件。第二,本文首次提出的证券市场开放的冲浪矩阵(CIRFI Matrix)。本文将证券市场的开放分成四个阶段,即一、起步阶段;二、成长阶段;三、加速阶段;四、基本全面开放阶段,并首次提出了证券市场开放的“冲浪”矩阵,即:在阶段一,需要满足C;在阶段二,需要满足CI;在阶段三,需要满足CIR;在阶段四,需要满足CIRFI。第三,本文首次将“冲浪”条件与“冲浪”矩阵应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截至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开放的起始阶段(1992-2002)及成长阶段(2002-2013),即将进入加速开放阶段。并且大胆的设想,中国资本市场将再经过约10年的发展进入基本全面开放阶段。本文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有限及收集资料困难,未对世界上所有开放资本市场的国家进行实证检验,在未来我将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

龚纪纲[5](2010)在《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QD11(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制度最原始是由香港的政府部门所提出,它与CDR(China Depository Share,中国存托凭证)和QF11(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类似,是在实行的外汇管制下方便大陆地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便宜之计。令本国大陆投资人在资本账户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之下,对海外的资本市场实行投资。这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逐渐加快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不断的出现顺差,因而产生我们的外汇存底积累额增长加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QDII制度的正式上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对开放资本账户更跨出一大步,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外汇需求,使人民币与国际汇率相较之下更加稳定、更加市场化与平衡,同时鼓励国内更多公司能够跨出国门,以进一步减少贸易顺差以及资本项目的盈余。其中最直接的优点便是让国内投资人方便透过这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可以获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报酬率。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在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以专用基金的模式投资到香港的资本市场。为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后持续停留在低潮的股市注入一笔新的资金.重新振作香港的经济。这几年来,大量的外汇存底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期待不断地增大,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开设一种积极管理的投资渠道的制度来引导这部分的资金对外流出。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投资外汇市场的需求上扬,资本帐户的开放也自然成为必要的趋势,QDII制度在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实际上QDII的思路可以追溯到1983年,台湾在针对岛内资本市场进行逐步开放的时后,为了防止形成比较大的冲击,于是对外资机构投资人实行了QFII,相对的,有一些机融学者觉得可以参考台湾的QFII机制,另外提出了QDII的想法。中国台湾、印度、智利、巴西、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的1990年代初期就设立以及实施过QFII和QDII的双“Q”制度,也从而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与成果。本文以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以及实践为出发点,深入的阐述了QDII(即合格的境内投资者投资国外资本市场)这样的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背景和意义,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述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及H市场价格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国内首批QDII基金净值表现并不好看,QDII基金净值折损创下中国基金业发展十年来的最高纪录,基金QDII首发规模越发越小。迄今有24家基金公司获得QDII资格,但已发行QDII基金的只有10家,持观望态度的不在少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一批大基金公司对出海仍然执着,申报相当积极。在金融风暴中频频受挫,QDII基金选择一再收缩“战线”,将港股作为绝对主战场。偏爱在家门口炒股的QDII基金,离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期望却越来越远,投资者也开始质疑QDII全球配置分散风险的能力。本文研究的QDII制度是中国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做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方法,也同步是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政策与手段,其策略十分重要。所以研究QDII市场的现象、影响力以及QDII制度正式实施以后,H股对A股折价等种种的问题,对于学术与实务的研究,具备了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过由于QDII在国际上的研究并不多,况且国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还处于探讨的阶段,缺乏比较权威性或是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中国现在相关的经济资料结合相关的模型进行研究和交叉比对分析,进而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推行QDII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变化,更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同时就QDII对中国现在实际上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冲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此外,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和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等理论对QDII制度的实施对我国证券市场H股折价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这些研究将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的价值。QDII制度是我国在外汇管制状况下大陆地区的一种临时性的资本运作模式,曾造成过国内A股及B股和香港H股的几番波动。QDII制度作为一种调节外汇存底,稳定汇率的方式被提到议程并已经在过去几年的时间内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的QDII被当作是中国大陆地区在稳定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加强型作法,地位十分显着。但由于QDII制度在国际上的研究很少,而且国内对QDII的研究也还处于很初步探讨的状况,缺乏比较权威或成熟的研究结果。所以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撰写成文的过程中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很难找到国内外与QDII制度直接相关的专着或研究成果以作为参考和借鉴,可运用的数据也较为有限。所以因为这种状况,本文只能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中国目前相的关经济数据结合相关模型进行研究和对照分析,从而更清晰地探讨出中国推行QDII制度之后我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变化。本文试图综合性的运用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便获得科学性较准确的研究结论。主要来说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互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互结合的模式:1、采用事件分析方法分析在中国实施QDII制度这个事件点的前后中国A股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变化,从而量化QDII制度对A股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影响。2、基于双重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日交易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对H股折价的现象进行了描述,进一步结合模型,系统地检验我国证券市场H股相对A股折价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是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等协整检验方法验证两地市场的互动关系,二是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造成价差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分析。本文实证部分主要是基于QDII推出前后的沪深300指数与恒生指数等等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大陆境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相关系数的变化,进一步而得出QDII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国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相关性的结论。可以由此得出,QDII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国内投资人将资产投资到海外的目的以及资金分流的愿望。本文根据与遵照理论、实证、对策研究的基本概念,一共分为七大部分,研究架构与思考模式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QDII制度的研究主题、相关的背景以及其积极的意义,与文献综和叙述、研究方法和文章的结构安排及创新。第二章,QDII制度概述,包括QDII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实施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资本市场引入QDII制度的背景,台湾、韩国、智利等国实施QDII制度的国际比较。第三章主要包括国内QDII政策里程碑记录、QDII制度发展历经的过程、QDII发展的现状、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及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等。第四章主要包括对QDII制度对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影响的探讨、QDII制度对我国国内股票市场的影响、QDII制度对我国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影响、QDII制度对外汇市场的影响、QDII制度对金融监管体系及金融安全的影响等的定性分析。第五章主要包括QDII制度对A股市场收益的定量分析及QDII制度对A股市场风险的定量分析。第六章包括市场分割与多重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差异,A股、H股的市场分割及基本情况介绍,以及QDII制度对市场分割及A股H股价差的影响。文章最终,透过总结QDII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列争议与问题,提出了可能可以建立与更进一步完善我国QDII制度的政策和建议,并对中国大陆地区未来在QDII制度的发展未来前景上提出了展望。对于中国大陆地区金融市场的角度来说,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时间点、开放的速度以及开放的程度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说,由于政治与经济体制都不同于其他国家,如何保证经济能够有秩序的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采用哪一种模式与策略来放开资本市场,是非常重要的。QDII制度不单纯只是一种创新,那更是一种可能可以实现我国大陆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明智选择。不过在QDII制度的施行甚至到整个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都必须必须始终能够贯穿谨慎的、坚定的以及积极的执行原则。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以后的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带来实证研究和理论这方面的价值。

王冬生[6](2007)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在总结和归纳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市场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重新界定了金融、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概念,定义了金融市场发展,归纳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种种观点,建立了本研究的概念分析框架,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实作了回顾和分析,判断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得出了中国经济增长比较适宜的模式,运用了数量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际验证,分析中发现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对此进行了专门分析,给出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措施和战略,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一、论文的主要内容本论文是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主要内容有:一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实;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三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问题分析;四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五是协调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策运用。二、论文的基本结论1、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政府行政的直接管理逐步向市场决定和调控、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具有典型的转轨经济的特点,总体呈现出以信贷市场发展为主,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发展为辅的格局。中国信贷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贷款规模逐年扩大,市场机构与人员则经历了不断铺摊子再逐步精减,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过程,利率由管制到不断放开,进行市场化改革,整个市场沿着由计划管理为主到商业化直至迎接市场化缓慢发展的轨迹运动,信贷市场的资源集中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中国的股票市场起步较晚,市场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总体容量不大,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发挥有限,也应看到,上市公司逐年增加,投资者的队伍总体上也在不断壮大,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在逐步推进,中国股票市场股票股权经历了由多年分置到合并的重大改革,股票市场的发行、上市和交易制度在不断改进。中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市场,国债的发行经历了由行政摊派到承购包销再到非实物国债的发展过程,国债交易市场建立较晚,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类型不断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经历了由私下内部发行到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发行者由小企业、乡镇企业到国有企业的过程,企业债券的发行量和交易量一直较低。中国的保险市场经历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到国内其它保险公司的成立到外资保险公司进入,逐步打消国有保险公司全盘垄断的过程;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展,但中国保险公司的总体规模还不够大。2、中国经济增长可供参考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时期里,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以知识密集型为目标。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保持合理的劳动力和资金水平,保证一定量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力提高要素生产率水平,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持第二产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比重,通过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带动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加入国际竞争,形成高科技产业链,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和出口水平,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产业应变能力,适当发展跨国企业集团,在满足国内资金需要的前提下,不限制国内资金的对外投资,继续推行出口和内需相结合的战略,保持合理的外债水平,保持适当的国外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比例,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防止金融泡沫。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基本上保持了平稳、快速、持续的增长态势;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信贷市场发展,两者是双向促进关系,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流,而中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不显着;对于金融市场整体而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表现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名义的,只有少数情况下可能是实质性的。改革开放以来,除1989年外,中国实际经济总量保持了逐年增加向上平稳发展的趋势,实际经济总量增长率均保持在5%以上的快速水平,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平稳向上增加,除1988年和1989年外,中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实际经济总量增长率一样,均保持在5%以上的水平;中国经济增长是中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直接结果,关键是实行了渐进式的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非常事件国家都能积极应对,避免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中国信贷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了信贷市场的发展,两者互为正向促进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中国经济增长对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需分情况、分时期、分市场来作分析。对于某些序列,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为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或对股票市场的作用不显着,而对于其它序列,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促进,有时是实质性的,有时则是名义上的。个别情形表明,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促进了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但从绝大多数情况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实质上没有相互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只能说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作用可能是名义上的。保险市场除个别情形外,中国保险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没有实质性关系,中国保险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名义上的。三、论文的重要观点1、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以信贷市场为主,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为辅的结构体系。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基本上涵盖了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特殊性,表现为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不太显着。3、作为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计划体系不断淡化、市场体系不断强化的渐进式改革,经历了由粗放式的金融市场广化到具有一定集约色彩的金融市场深化、直到基本对外开放的过程,现存的中国金融市场还比较稚嫩不够成熟。4、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中国经济增长可以采用保持一定时期的劳动密集型,同时实现由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以发展知识密集型为目标的模式。5、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机制的重要原因是中国金融体制运行不畅,相互作用的路径产生“堵塞”,因此,需要对中国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丰富金融市场工具,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四、论文的创新之处1、建立了具有新意的概念分析构架,构建了适合度量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指标体系。由于以往与金融市场发展相关的概念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或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在吸取以往概念内涵精髓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金融、金融结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发展的概念,丰富了金融发展的内涵;针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缺乏完整度量指标体系的状况,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分别对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主要从市场的相关度、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的成长三个角度构建了度量各细分市场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标数量达37个,绝大部分指标为新设,为进一步研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奠定了基础。2、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指标间的图形分析,发现信贷市场机构效率、股价指数、债券实际发行额和实际保费收入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其中,股价指数与债券实际发行额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情况较为严重,从而验证了中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不协调的说法;针对此问题目前尚没有人作完整研究的现实,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探寻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具体的不协调状况,并对这种不协调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的分析。3、提出了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培育保护战略。在考察金融生态环境有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对金融市场生态环境比较忽视的现象,定义了金融市场生态环境,阐述了判断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准,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生态环境的状况,还提出了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培育保护战略。

龙云[7](2006)在《中国B股市场研究 ——功能缺失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B股市场的发展始于1991年底。所谓B股,全称是“境内上市外资股”,指的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内外投资者发行、募集外币资金并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应该说,B股市场的建立是顺应中国改革开放的要求而与A股市场几乎同时起步的一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分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不断得到深化,股票市场尤其是中国A股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A股市场也面临众多问题,但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股票市场参与各方都在为A股市场的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然而,与A股市场同时起步的B股市场却在发展中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退化局面,市场本身也逐渐边缘化,陷入困难境地。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境外B股投资者的逐步退出,B股市场的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设计者们的期望,更远远落后于几乎同时起步的中国A股市场,甚至落后于起步更晚的H股市场。B股市场在筹集资金方面近乎完全陷入瘫痪,自其创立15年来共筹集资金53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不及中国联通2000年在海外市场IPO所筹集的资金。第二,B股更大的不足则表现在市场的整体表现和上市公司的质量方面。长期以来,B股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下,而B股市场除了在新设期以及2001年前后对境内居民开放时有过短期的突出表现外,十几年来B股指数的整体走势一直低迷,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相背离,且给投资者的信心以严重的打击。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探究B股市场困境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揭示原因背后所隐含的系统性问题与制度缺陷。通过对B股市场困境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性探讨B股市场的出路,提出解决B股市场问题的方案,从而为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政策借鉴依据。首先,本文从股票市场基础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系统性分析B股市场困境的研究框架,并提出B股市场所面临的是一种功能缺失困境的重要结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各种文献基本上都停留在对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层面来进行研究,缺乏对中国整个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困境的系统性分析。本文通过对B股市场困境的层层解析,发现了B股市场所陷入的功能缺失困境不是由股票市场某一个基础功能退化或缺失所引致的,而是由于筹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投资增值功能这三大股票市场基础功能共同的退化和缺失所造成的,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B股市场基础功能退化和缺失是必然而不可逆转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B股市场开放性、历史定位以及市场本身区别于A股市场的特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论证了B股市场已经空心化、丧失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并为关闭B股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最后,本文探讨了各种可能的关闭B股市场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新兴的信托制度和QFⅡ制度提出了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通过这一方案,可望在最小的制度变革下快速平稳地解决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问题并促成了A、B股的市场合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徐璋勇[8](2005)在《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运行方式的不同,现代经济可以划分为以物质产品运行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和以虚拟资本运行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问题,自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一直在进行研究。然而,对虚拟经济增长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由于虚拟经济的起点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积累与扩张过程就是虚拟经济的增长过程。为此,本文对于虚拟资本积累问题的研究遵循虚拟资本的产生(制度分析)——虚拟资本的积累(扩张机制分析)——虚拟资本积累的结果(效应分析)——虚拟资本积累的极态(泡沫经济分析)的思路进行。通过分析谋求在理论上对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积累机制、经济效应、积累过度后出现的泡沫经济运行等问题做出说明;在此基础上,试图对两个实际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虚拟资本积累过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二是中国虚拟资本市场未来发展还需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显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全文由三部分,共7章构成。第1部分,即第1章,主要是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第2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2、3、4、5章;第3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第6、7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 第1章是“导论”,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通过研究背景的介绍、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的述评及研究思路等为整个研究奠定基础。 第2章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分析”,主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研究思路,分析研究虚拟资本的特征、资本虚拟化的制度条件、虚拟资本积累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等。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虚拟资本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它产生的制度基础是信用制度;虚拟资本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虚拟资本运动形成的虚拟经济正改变着整个经济系统的价值评判体系和运行方式。 第3章是“虚拟资本积累及其机制分析”,借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资本制度的分析方法,首先界定了虚拟资本积累的两种内涵,在此基础上对虚拟资本的积累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根据虚拟资本的运行特征,可以将虚拟资本积累划分为虚拟资本积累Ⅰ和虚拟资本积累Ⅱ,其中虚拟资本积累Ⅰ指收入的虚拟资本化,即收入转化为虚拟资本的过程,虚拟资本积累Ⅱ指虚拟资本在市场上的价值膨胀;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虚拟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过程;虚拟资本积累主要由市场因素决定,包括货币供求、信

李杉[9](2004)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文中认为

戴学来[10](2004)在《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为核心内容,改变了整个世界乃至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成为各国必然的政策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中国正在推进经济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最终走向全面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建立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基础上不成熟的年轻市场来说,全方位开放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而且,它又是一个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既获得国际投资收益又有效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问题。证券市场开放实质上是资本以证券为媒介的跨国交互流动,属于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范畴,是在一国金融开放的后续阶段完成的开放任务。一般来说,证券市场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即收益与风险并存。不同的开放战略选择是一组收益与风险的交替曲线,而最佳选择是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开放收益的最大化。国际证券资本的特性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证券市场开放必须在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协调中推进其进程,开放状态要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搭配、金融改革等保持一致性。而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的考察有助于寻求这种一致性的标准和方案。因此,本文认为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研究中必须基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为使中国证券市场安全顺利地开放,不走或少走弯路,必须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二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把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放到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市场系统中进行系统化研究,考虑整个系统的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研究才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应用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理论,围绕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主题,对证券市场开放问题进行研究。概括而言,本文是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为主线、以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为框架、以证券市场开放收益与风险为思路、以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与教训为参照,以中国特殊性分析为重点,较为系统地探索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环境、条件、选择以及实现途径。内容由8章构成。 第1章从证券市场开放、国际证券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构建了研<WP=8>究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理论框架。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相关理论的应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国际证券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构建了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2章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收益风险论。开放收益分析是以开放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标准,分析了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对已经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开放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开放客观上也会带来风险,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潜在的风险表现及其成因、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及其行为以及开放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由于开放证券市场最应防范的是金融危机发生,本章从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联系角度,以亚洲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为案例,重点探讨了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性。第3章从新的视角较为系统地考察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对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背景和进程进行了回顾,比较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的规律性,包括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速度和模式选择,并总结概括了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为较为系统地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依据。第4章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必然性,并具体分析了国际证券市场的虚拟性、中国加入WTO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融资环境的近期变化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从证券投资开放、证券融资开放、证券服务业开放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业已形成的证券市场开放格局和路径,概括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特征,客观评价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效果、开放程度,并且对现阶段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若干政策进行了利弊分析。第6章客观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宏观经济条件、相关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通过评价中国现阶段证券市场开放条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现阶段中国快速推进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条件还很不成熟,更不具备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快速推进开放进程,而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使其更加完善。通过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分析,为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第7章是对本文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的总结。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的框架下,从收益风险论思路出发,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国开放证券市场面临的国际环境、业已形成开放路径、开放条件,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选择、开放模式和开放目标、以及分阶

二、B股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股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HT公司回归A股路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B股与资本市场改革
        1.2.2 公司上市路径选择
        1.2.3 公司转板研究
        1.2.4 公司并购重组风险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资本市场发展
    2.1 我国公司上市
        2.1.1 我国公司上市的路径
        2.1.2 首发上市与重组上市
        2.1.3 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
        2.1.4 板块选择与上市条件
    2.2 B股的市场准入与发展
        2.2.1 B股的准入条件
        2.2.2 B股的发展与现状
    2.3 A股市场的准入与发展
        2.3.1 A股市场的准入条件
        2.3.2 A股的发展与现状
    2.4 B股回归A股的路径
        2.4.1 私有化再IPO
        2.4.2 B股转H股
        2.4.3 关联公司吸并B股公司发行A股
        2.4.4 B股按汇率折算为A股
第三章 HT公司回归A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HT公司的历史与现状
        3.1.1 HT公司的历史发展
        3.1.2 业务经营预财务绩效
        3.1.3 市场价值情况
    3.2 HT公司回归A股的必要性
        3.2.1 B股市场融资功能受限
        3.2.2 B股市场投资者关注度低
        3.2.3 B股市场价值被低估
    3.3 HT公司回归A股的可行性
        3.3.1 外部环境与资本市场改革
        3.3.2 HT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3.3.3 监管政策调整
第四章 HT公司回归A股路径分析
    4.1 成熟回归模式的应用
        4.1.1 控股公司换股吸收合并B股公司
        4.1.2 兄弟公司换股吸收合并B股公司
        4.1.3 HT公司私有化再IPO
        4.1.4 HT公司正向吸并
    4.2 创新路径的探索
        4.2.1 HT公司B股转H股再转A股
        4.2.2 HT公司反向吸并
    4.3 HT公司回归A股方案比较与选择
        4.3.1 HT公司回归A股路径比较
        4.3.2 HT公司回归A股路径选择依据
    4.4 上市结构与板块选择
        4.4.1 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
        4.4.2 HT公司A股市场各板块适用性比较
        4.4.3 HT公司上市结构选择建议
第五章 HT公司回归A股的风险及其应对
    5.1 回归A股风险及应对措施
        5.1.1 政策风险及其应对
        5.1.2 市场风险及其应对
        5.1.3 内部经营风险及其应对
    5.2 回归A股的保障措施
        5.2.1 监管政策保障
        5.2.2 战略与资金保障
        5.2.3 组织管理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沪港通”效应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资本市场开放的研究
        1.3.2 关于“沪港通”与资本市场开放的研究
        1.3.3 关于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1.3.4 关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1.3.5 关于股权融资成本计量方法模型的研究现状
        1.3.6 文献综述及启发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沪港通”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考察
    2.1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历史沿革
        2.1.1 尝试阶段
        2.1.2 拓展阶段
        2.1.3 全面发展阶段
    2.2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逻辑与路径
        2.2.1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选择逻辑
        2.2.2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路径
    2.3 “沪港通”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
        2.3.1 “沪港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2.3.2 “沪港通”与其他资本市场开放模式差异比较
    2.4 现状分析
第三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沪港通”
        3.1.2 股权融资成本
    3.2 理论基础
        3.2.1 有效市场假说
        3.2.2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3.2.3 市场分割理论
        3.2.4 投资者认知假说
        3.2.5 流动性假说理论
    3.3 研究假设
第四章 “沪港通”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数据水源和样本选择
        4.1.2 股权融资成本的度量
        4.1.3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相关系数分析
        4.2.3 主回归结果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3.1 变量重构法
        4.3.2 倾向得分匹配
        4.3.3 安慰剂检验
    4.4 “沪港通”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分析
        4.4.1 公司治理因素影响
        4.4.2 公司产权性质影响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宏观层面建议
        5.2.2 微观层面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国际游资流动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2.1 国际游资是典型的投机资本
        2.1.1 国际游资是高投机性资本
        2.1.2 国际游资是高流动性投机资本
        2.1.3 国际游资是高杠杆性投机资本
    2.2 国际游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剖析
        2.2.1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是国际游资产生的根源
        2.2.2 国际货币体系和政局动荡促使国际游资快速增长
        2.2.3 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急剧膨胀
    2.3 追求高额回报是国际游资流动的根本原因
        2.3.1 机构投资者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体
        2.3.2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渠道
        2.3.3 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促进了国际游资的流动
第3章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1 第一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2 第二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3 第三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理论依据
        3.2.1 相互依赖理论
        3.2.2 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
        3.2.3 经济博弈论
    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模型
        3.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含义
        3.3.2 金融危机的传导理论与扩散模型
        3.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外部性模型
    3.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模式与监管框架
        3.4.1 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3.4.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框架
第4章 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
    4.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一国经济安全
        4.1.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4.1.2 国际游资流动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
        4.1.3 国际游资流动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4.1.4 国际游资流动推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4.2.1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成功经验
        4.2.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失败教训
        4.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经验与教训的启示
    4.3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
        4.3.1 宏微观审慎监管是目前金融监管最热门的话题
        4.3.2 微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不同
        4.3.3 宏微观审慎监管需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4.4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统一监管与责任政府
        4.4.1 统一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监管的发展趋势
        4.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统一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第5章 双边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最有效方式
    5.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一般理论阐释
        5.1.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内涵
        5.1.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形式
        5.1.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5.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5.2.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假设条件
        5.2.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模型设计
        5.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结果分析
    5.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实践
        5.3.1 美国与瑞士司法互助及证券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
        5.3.2 美国-欧盟的金融监管对话机制
        5.3.3 美国与加拿大的证券信息披露协调与合作实践
        5.3.4 中国金融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实践
第6章 区域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次优选择
    6.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区域性金融危机反思
        6.1.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西欧金融风暴
        6.1.2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墨西哥金融危机
        6.1.3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1.4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欧债危机
    6.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动因分析
        6.2.1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御和阻断金融危机的传播
        6.2.2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维护区域的共同利益
        6.2.3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6.2.4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范区域系统性危机
    6.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制度设计
        6.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6.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职能定位
        6.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
    6.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模式分析
        6.4.1 欧盟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2 东亚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3 其他主要区域性金融监管机构和模式
第7章 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未来趋势
    7.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体系
        7.1.1 全球综合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1.2 全球专业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2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
        7.2.1 资本充足率监管限制国际游资的无限扩张
        7.2.2 高杠杆机构监管防止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7.2.3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游资的重要监管场所
    7.3 国际游资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7.3.1 对现行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检讨
        7.3.2 对国际游资流动开征全球资本税具有可行性
        7.3.3 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的未来趋势
第8章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及其监管现状分析
    8.1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现状分析
        8.1.1 国际游资流动规模的测算方法
        8.1.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渠道分析
        8.1.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规模测算
    8.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发展历程
        8.2.1 积极引进外资,严格限制资本流出
        8.2.2 逐渐放松资本管制,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向前发展
        8.2.3 引导国内资金走向国际市场,提速资本自由化进程
    8.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
        8.3.1 直接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2 证券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3 外债管理及其效果
    8.4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8.4.1 国际游资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
        8.4.2 国际游资国内监管协调乏力
        8.4.3 国际游资监管系统不完善
        8.4.4 国际游资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9章 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策略建议
    9.1 审慎开放资本账户,加强资本流动管制
        9.1.1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9.1.2 资本账户自由化开启国际游资冲击之门
        9.1.3 审慎对待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
    9.2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2.1 货币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9.2.2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9.2.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3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1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9.3.2 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3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控制政策体系的配合
        9.3.4 优化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措施
    9.4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9.4.1 双边协调与合作应是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点
        9.4.2 积极主导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
        9.4.3 努力参与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框架的重构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中国银监会签署的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览表
    附录 2:中国证监会与境外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的备忘录一览表

(4)证券市场开放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证券市场开放条件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证券市场开放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关于金融开放的研究
        二、 关于资本市场开放的研究
    第二节 证券市场开放条件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 证券市场开放的风险—收益分析
    第一节 证券市场开放的收益分析
        一、 引入资本,促进增长
        二、 分散投资风险
        三、 实现间接收益(或“附带收益”)
    第二节 证券市场开放的风险分析
        一、 资本出逃的风险
        二、 汇率危机的风险
        三、 “泡沫-破裂”的风险
        四、 债务危机的风险
第三章 证券市场开放的条件与“冲浪”矩阵
    第一节 证券市场开放研究对象的约定
    第二节 证券市场开放的“冲浪”条件
        一、 条件一:经常账户已开放并具备持续创汇的能力(C)
        二、 条件二:理性优质机构主导市场(I)
        三、 条件三:监管市场化与国际化(R)
        四、 条件四:浮动汇率制度(F)
        五、 条件五:利率市场化(I)
        六、 与其它开放条件的关系
    第三节 证券市场开放不同阶段的开放条件
        一、 证券市场开放的阶段
        二、 证券市场开放的“冲浪”矩阵
第四章 证券市场开放的国际经验与实证
    第一节 样本国家地区选择及冲浪矩阵结果
    第二节 样本国家地区资本市场开放的历程、条件与效果
        一、 泰国
        二、 韩国
        三、 中国台湾
        四、 墨西哥
        五、 智利
        六、 德国
        七、 俄罗斯
    第三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时机与步骤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
        一、 境内企业去境外上市
        二、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
        三、 B 股市场
        四、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
        五、 中国证券行业的开放及中资机构“走出去”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的演进
        一、 经常账户开放且具有持续创汇能力(C)
        二、 理性优质机构主导市场(I)
        三、 监管市场化与国际化(R)
        四、 浮动汇率制度(F)
        五、 利率市场化(I)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总体设想
        一、 证券市场开放的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二、 证券市场开放的第二阶段:成长阶段
        三、 证券市场开放的第三阶段:加速阶段
        四、 证券市场开放的第四阶段:基本全面放开阶段
参考文献
后记

(5)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国外QDII制度相关文献综合述述
        1.2.2 国内QDII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1.2.3 A股H股价差的国外文献综述
        1.2.4 A股H股价差的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1.3.1 本文结构安排
        1.3.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国际比较
    第一节 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
    第二节 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2.2 资产组合理论
        2.2.3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2.2.4 金融深化理论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引入QDII制度的背景
        2.3.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造就了大批富裕阶层和理财需求
        2.3.2 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人民币存在较大升值压力
        2.3.3 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2.3.4 繁荣香港市场的要求
    第四节 QDII制度实践的国际比较
        2.4.1 韩国QDII制度的实践
        2.4.2 台湾QDII制度的实践
        2.4.3 智利QDII制度的实践
第三章 QDII发展现状及治理措施
    第一节 QDII政策大事记
    第二节 QDII的发展历经程
    第三节 QDII的发展现状
    第四节 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
        3.4.1 分类以股票型基金为主
        3.4.2 基金系QDII重仓港股且偏好金融
        3.4.3 银行系QDII投向以成熟市场为主,区域相对分散
    第五节 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六节 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
第四章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的定性分析
    第一节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
        4.1.1 有利于优化国内市场的投资路径,降低投机行为发生率
        4.1.2 有利于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接轨
        4.1.3 为我国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带来全方位的投资机会
        4.1.4 有助于培养国际级投资者队伍,推动投资理念与模式的逐步成熟
    第二节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消极影响
        4.2.1 导致国际游资跨境频繁流动
        4.2.2 引起市场萎靡
        4.2.3 证券市场的资金分流,可能导致股市动荡
第五章 QDII制度对A股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施QDII制度前各地股市风险溢价比较分析
    第二节 QDII对A股市场风险收益的实证分析
        5.2.1 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的计量方法
        5.2.2 各地股市间相关系数的计算
第六章 QDII制度对市场分割及A、B、H股价差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A股、H股的市场分割及基本情况介绍
        6.1.1 影响H股和A股价格差异的因素分析
        6.1.2 QDII制度和A股、H股市场分割的消除
    第二节 A股和B股市场波动性、有效性比较及其整合研究
        6.2.1 研究方法
        6.2.2 实证研究结果
        6.2.3 基本结论与评论
    第三节 QDII制度对A股、H股价差影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6.3.1 资料与研究方法
        6.3.2 最优滞后步长P的确定
        6.3.3 平稳性检验
        6.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回归拟合
        6.3.5 实证结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7.1.1 资本项目和证券市场应逐步开放
        7.1.2 投资者确立合理的风险和收益预期
        7.1.3 培育专业人士和服务机构
        7.1.4 对进出资金严格监控
    第二节 论文的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一 QDII开放投资台湾之规定
    附录二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附录三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办法
    附录四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五 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标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指标体系的构建
    1.6 研究的数据来源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金融发展理论
        2.1.1 金融结构论
        2.1.2 金融压制论
        2.1.3 金融深化论
    2.2 金融市场理论
        2.2.1 经典资本市场理论
        2.2.2 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的矛盾
        2.2.3 金融市场的政策理论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哈—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3.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3.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4 经济增长的数量、结构和因素理论
        2.3.5 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
第3章 概念体系及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概念体系
        3.1.1 金融发展的概念内涵
        3.1.2 金融市场发展的概念内涵
        3.1.3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1.4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反作用
        3.1.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作用
    3.2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设计
        3.2.1 研究的理论假定与假设
        3.2.2 研究的程序安排
第4章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实
    4.1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1.1 中国信贷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1.2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1.3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1.4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2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实
        4.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
        4.2.2 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第5章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方法简介
        5.1.1 单位根检验
        5.1.2 协整性检验
        5.1.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 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5.2.1 假设与变量
        5.2.2 单位根检验和平稳序列分析
        5.2.3 协整性检验
        5.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5 结论性评述
    5.3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5.3.1 假设与变量
        5.3.2 股票市场相关性与经济增长
        5.3.3 股票市场成长与经济增长
        5.3.4 结论性评述
    5.4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5.4.1 假设与变量
        5.4.2 单位根检验
        5.4.3 协整性检验
        5.4.4 结论性评述
    5.5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5.5.1 假设与变量
        5.5.2 单位根检验
        5.5.3 协整性检验
        5.5.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5.5 结论性评述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问题分析
    6.1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状况
        6.1.1 金融市场的低迷与经济的高速增长
        6.1.2 金融市场制度改革落后于经济增长
        6.1.3 金融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
        6.1.4 金融市场结构单调造成经济增长结构失衡
    6.2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原因
        6.2.1 经济增长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金融市场
        6.2.2 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6.2.3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不协调
    6.3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影响
第7章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
    7.1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
        7.1.1 巩固股权分置改革成果避免新的非流通股的产生
        7.1.2 加强筹集资金的管理,防止上市公司"套现"
        7.1.3 打击非法扰乱股票市场价格行为,防止过度投机
        7.1.4 减少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步退出股市运动员角色
        7.1.5 加大股票市场信息透明度,防止内幕交易产生
        7.1.6 丰富股市交易品种,增加投资者风险规避工具
        7.1.7 合并A、B股市场,促进股票市场一体化发展
        7.1.8 按国际通行规则运行,使中国股市走向世界
    7.2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
        7.2.1 加强发债企业评估,努力保证债券到期足额偿付本息
        7.2.2 实行企业负责人资格审查制度,避免侵害债券投资者
        7.2.3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体系,企业信息保持透明度
        7.2.4 发展公司债券,逐步淡出企业债券
    7.3 中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战略
        7.3.1 金融自由化发展战略
        7.3.2 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培育保护战略
        7.3.3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8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运用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运用
        8.2.1 尽快建立金融市场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
        8.2.2 丰富金融市场交易种类,拓宽投资选择类型和投资者范围
        8.2.3 不断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形成全面的金融市场体系
        8.2.4 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间的不协调状况
        8.2.5 防范金融市场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8.2.6 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同时改革金融市场监管格局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中国B股市场研究 ——功能缺失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中可能的主要创新点
    1.5 尚需要进一步探讨之问题
    1.6 本章注释
2 理论基础
    2.1 制度变迁理论
    2.2 证券市场有效性理论
    2.3 股票市场监管理论
    2.4 信托制度理论
    2.5 本章注释
3 中国B股市场发展历程与功能缺失困境初探
    3.1 中国B股市场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B股市场的诞生及制度创设
        3.1.2 中国B股市场首轮低迷期
        3.1.3 B股政策推动下的恢复性上涨
        3.1.4 "2.19"对境内居民开放后B股市场大起大落
    3.2 中国B股市场陷入长期功能缺失困境
        3.2.1 中国股票市场基础功能分析
        3.2.2 中国B股市场陷入长期的功能缺失困境
    3.3 小结
    3.4 本章注释
4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解析(一)——筹资功能严重退化
    4.1 以筹资功能为主之中国股票市场制度设计
    4.2 中国B股市场筹资功能严重退化
    4.3 制度变迁导致B股市场筹资功能退化
        4.3.1 发行监管制度变迁对改善B股市场筹资功能无益
        4.3.2 B股筹资规定削弱了其筹资功能
        4.3.3 A股增发制度弱化了B股市场筹资功能
    4.4 相对过高的筹资成本使B股市场筹资功能加速退化
        4.4.1 现代财务理论中企业融资方式的顺序
        4.4.2 中国上市公司反常融资顺序的解析
        4.4.3 相对过高的筹资成本影响了B股市场筹资功能
    4.5 外商直接投资高速进入使B股市场筹资功能退化
        4.5.1 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与发展历程回顾
        4.5.2 外商直接投资高速进入使B股市场筹资功能退化
    4.6 小结
    4.7 本章注释
5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解析(二)——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1 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一般分析
    5.2 B股市场效率低下使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2.1 B股市场的有效性讨论
        5.2.2 效率缺乏使B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3 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劣使B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
        5.3.1 B股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5.3.2 B股上市公司业绩分析
        5.3.3 B股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劣的主要原因
        5.3.4 B股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劣使市场缺乏资源配置功能
    5.4 流动性不足使B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4.1 对B股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分析
        5.4.2 B股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
        5.4.3 流动性不足使B股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
    5.5 B股市场并购功能匮乏使资源配置功能严重缺失
        5.5.1 股权分置抑制了B股市场并购功能
        5.5.2 有关法规限制了B股市场并购功能
    5.6 小结
    5.7 本章注释
6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解析(三)——投资增值功能严重缺失
    6.1 股票市场投资增值功能的一般分析
    6.2 未能反映实体经济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严重缺失
        6.2.1 B股市场与宏观实体经济不同步的实证研究
        6.2.2 B股市场与宏观实体经济不同步使投资增值功能严重缺失
    6.3 境外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多样性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缺失
        6.3.1 外币投资渠道多样性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缺失
        6.3.2 QFII制度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缺失
        6.3.3 海外战略投资者进入使B股市场投资增值功能进一步缺失
    6.4 政策欠妥使B股投资增值功能严重缺失
        6.4.1 B股政策欠妥的一般探讨
        6.4.2 "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的政策评析
    6.5 小结
    6.6 本章注释
7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原因的深层次解析
    7.1 以筹资为核心的市场功能定位错误
    7.2 B股市场制度性缺陷
        7.2.1 B股市场也存在股权分置的缺陷
        7.2.2 B股制度变迁中的考虑欠妥
        7.2.3 监管制度安排中的缺陷
    7.3 金融全球一体化导致B股市场严重缺失竞争力
    7.4 小结
    7.5 本章注释
8 中国A、B股市场的根本区别与迥异命运
    8.1 A、B股市场本是同根生,同股同权同利
    8.2 A、B股市场存在类似的功能缺失困境和制度缺陷
    8.3 A、B股市场的根本区别与迥异命运
        8.3.1 B股市场在世界成熟资本市场残酷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8.3.2 B股市场基础功能严重丧失
        8.3.3 B股市场吸引外资的历史地位逐渐丧失
        8.3.4 海外直接上市比B股上市更受内地企业青睐
        8.3.5 B股市场"空心化"情况严重
        8.3.6 人民币升值使B股投资价值远逊于A股
        8.3.7 后股权分置时代B股问题妨碍资本市场持续发展
    8.4 对A、B股市场迥异命运的分析
    8.5 小结
    8.6 本章注释
9 中国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的解决方案
    9.1 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的解决方案
        9.1.1 关闭B股市场的几种可能方式
        9.1.2 对关闭B股市场几种可能方式的评析
    9.2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一种可行的快速关闭B股市场方案
    9.3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优势
        9.3.1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符合"国九条"精神
        9.3.2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有利于促进中国股票市场发展
        9.3.3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克服了关闭B股市场的关键障碍
        9.3.4 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对各方都有积极意义
    9.4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分析
    2.1 虚拟资本的分类及其虚拟性分析
        2.1.1 虚拟资本的分类
        2.1.2 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分析
        2.1.3 虚拟资本的特征分析
    2.2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及分析
        2.2.1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条件
        2.2.2 虚拟资本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3 虚拟资本的历史发展
        2.3.1 虚拟资本发展的进程分析
        2.3.2 虚拟资本发展的量变分析
        2.3.3 虚拟资本发展中的质变分析
第3章 虚拟资本积累及其机制分析
    3.1 虚拟资本积累的内涵界定
        3.1.1 马克思有关资本积累问题的一般论述
        3.1.2 虚拟资本积累的内涵界定
    3.2 虚拟资本积累的机制分析
        3.2.1 虚拟资本原始积累的动因分析
        3.2.2 虚拟资本积累的过程分析
    3.3 影响虚拟资本积累的因素分析
        3.3.1 金融创新与虚拟资本积累
        3.3.2 金融自由化与虚拟资本积累
        3.3.3 国际资本流动与虚拟资本积累
第4章 虚拟资本积累的效应分析
    4.1 企业成长效应
        4.1.1 企业成长及其理论解释
        4.1.2 虚拟资本积累与企业成长的一般分析
        4.1.3 虚拟资本及其积累在高科技企业成长中的特殊贡献分析
    4.2 投资扩张效应
        4.2.1 投资扩张效应的内涵及理论诠释
        4.2.2 投资扩张效应的产生机理
        4.2.3 投资结构调整效应
    4.3 财富效应
        4.3.1 财富效应的内涵界定
        4.3.2 财富总量效应产生的理论分析
        4.3.3 虚拟资本市场财富总量效应产生的机制分析
        4.3.4 影响虚拟资本市场财富总量效应发挥的因素
    4.4 货币政策效应
        4.4.1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4.4.2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变
        4.4.3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效果
        4.4.4 货币政策效应减弱的模型解释
第5章 虚拟资本积累的极态:泡沫经济分析
    5.1 经济泡沫及泡沫经济的理论界定
        5.1.1 经济泡沫的理论界定
        5.1.2 泡沫经济的理论界定
    5.2 经济泡沫的形成及泡沫经济的运行过程分析
        5.2.1 金融泡沫形成的制度因素分析
        5.2.2 金融泡沫形成的市场因素分析
        5.2.3 金融泡沫形成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因素分析
        5.2.4 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的演化过程分析
        5.2.5 泡沫及泡沫经济运行的系统分析
    5.3 经济泡沫存在的效应分析
        5.3.1 过度经济泡沫的负面效应
        5.3.2 适度经济泡沫的正面效应
    5.4 经济泡沫度的测量
        5.4.1 基础价值测度法
        5.4.2 市盈率法
        5.4.3 金融相关比率法
    5.5 泡沫临界值的判定
        5.5.1 对现有泡沫度临界值判定方法的述评
        5.5.2 泡沫临界值测度的新尝试——泡沫膨胀率判定法
第6章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6.1 中国虚拟资本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6.1.1 传统金融结构对经济高增长的制约:虚拟资本产生的迫切性
        6.1.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虚拟资本产生的可行性条件
        6.1.3 金融活动高度集中于银行产生的高风险:催生了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的出现
        6.1.4 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6.1.5 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解除了虚拟资本产生与发展的思想禁锢
    6.2 中国虚拟资本增长及其结构变迁的实证描述
        6.2.1 虚拟资本总量的增长及其结构变迁
        6.2.2 虚拟资本个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6.2.3 虚拟资本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6.3 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6.3.1 实证检验方法:多变量协整检验法简介
        6.3.2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财富效应检验
        6.3.3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货币政策效应检验
        6.3.4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6.3.5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的投资扩张效应检验
        6.3.6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6.3.7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要总结
    6.4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效应有限的原因探析
        6.4.1 虚拟资本积累的规模小制约了规模效应的发挥
        6.4.2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构失衡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6.4.3 片面强调融资功能的资本市场定位偏差导致一系列制度扭曲
        6.4.4 股权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使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6.4.5 多方利益矛盾与冲突使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协调
第7章 中国虚拟资本积累扩张的战略选择
    7.1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急需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7.1.1 对传统的财富观和财富创造理论的创新
        7.1.2 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
    7.2 辩证评价中国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并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
        7.2.1 对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辩证评价
        7.2.2 对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功能定位的反思与纠正
    7.3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1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7.3.2 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3 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
        7.3.4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7.4 股权结构优化中的全流通问题
        7.4.1 全流通试点及其社会反响的简要回顾
        7.4.2 全流通方案及其简要评价
        7.4.3 全流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个认识问题
    7.5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制度规范化
        7.5.1 股票发行上市制度规范
        7.5.2 股票退市制度规范
        7.5.3 监管制度规范
    7.6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发展的国际化与风险控制
        7.6.1 虚拟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7.6.2 虚拟资本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及中国的现实障碍
        7.6.3 中国虚拟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骤与风险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金融全球化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
        一、 经济全球化
        二、 经济全球化对法律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的法律特征
        一、 各国金融法律制度的趋同化
        二、 国内金融管制法律的放松
        三、 资本与金融机构跨国移动限制法律的放松
        四、 金融运行规则全球化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的证券市场
        一、 当前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 证券市场国际化趋势的特征
        三、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影响
第二章 当前国际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及趋势
    第一节 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若干基本问题
        一、 证券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二、 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原则
    第二节 当前国际证券监管立法概述
        一、 证券监管法律的历史发展
        二、 当前国际证券监管立法概述
    第三节 当前国际证券监管立法的特点与趋势
    第四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法律成因和对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启示
        一、 亚洲金融危机的法律成因
        二、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推进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启示
第三章 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与我国证券监管立法架构
    第一节 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
        一、 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产生
        二、 WTO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一、 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二、 两个概念的区分--证券市场开放与证券业开放
        三、 证券市场开放与证券业开放的不同后果
        四、 加入WTO与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架构
        一、 我国证券监管法律架构
        二、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对监管法律制度的新要求
        三、 我国目前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问题
        四、 我国证券监管法律与WTO要求的接轨
第四章 证券业务对外开放的法律监管
    第一节 ?关于证券业市场准入的法律问题
        一、 我国的入世承诺
        二、 《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
        三、 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意义和影响
        四、 关于证券业市场准入的法律问题
        五、 有关法律问题的分析
    第二节 对证券公司的法律监管
        一、 对证券公司利益冲突的法律防范
        二、 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法律防范和监管
第五章 证券市场投资对外开放的法律监管
    第一节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对外开放
        一、 引进境外投资者的必要性
        二、 中国证券投资开放策略
    第二节 关于QFII的探讨
        一、 QFII政策的涵义
        二、 QFII制度各国经验比较借鉴
        三、 中国证券市场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原则
        四、 我国QFII政策的模式及其特点
        五、 我国QFII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加强法律监管
    第三节 B股的问题
        一、 我国B股市场的发展历史和作用
        二、 B股市场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三、 解决B股市场问题的思路
    第四节 其他金融工具
        一、 GFII
        二、 QDII
第六章 证券市场融资对外开放的法律监管
    第一节 外资直接上市及其监管
    第二节 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法律监管
        一、 外资并购的利弊分析
        二、 美国对外资并购的有关法律制度
        三、 我国外资并购的具体情况
        四、 现行有关外资并购的法规的不足之处
        五、 外资并购法律制度完善
第七章 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证券法律冲突和证券法的域外适用
        一、 证券法律冲突
        二、 证券法的域外适用所依据的原则
        三、 证券冲突规范的法律适用
        四、 我国证券法的域外适用和有关的冲突规范
    第二节 证券监管国际合作
        一、 证券监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二、 证券监管国际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三、 证券监管国际合作的途径
        四、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第八章 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现状的总结和展望
第九章 结论--适应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化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0)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与插图
0 导言
    0.1 问题提出
    0.2 证券市场及其开放:概念的界定
    0.3 研究现状
        0.3.1 关于金融国际化的全球争论
        O.3.2国内外证券市场开放研究综述1l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0.5.1 研究思路
        0.5.2 结构安排
    0.6 本论文的创新点
1 理论框架构建: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
    1.1 相关理论在证券市场开放分析中的应用
        1.1.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应用
        1.1.2 金融创新理论的应用
        1.1.3 金融深化理论的应用
    1.2 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市场的内外均衡
        1.2.1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2.2 汇率决定机制:从经常账户剑资本账户
    1.3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与“三难选择”
        1.3.1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及其政策内涵
        1.3.2 证券市场开放与“三难选择”
    1.4 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
        1.4.1 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均衡:一个开放经济模型
        1.4.2 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一个分析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收益风险论: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思想基础
    2.1 证券市场开放的收益分析
        2.1.1 证券市场开放与经济有效性:两个理论命题
        2.1.2 证券市场开放、发展与经济增长
        2.1.2 证券市场开放、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
    2.2 证券市场开放的风险及其成因
        2.2.1 证券市场开放的主要风险表现
        2.2.2 证券市场开放风险的成因分析
    2.3 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
        2.3.1 货币危机理论对危机成因的解释
        2.3.2 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2.3.3 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性
    2.4 本章小结
3 比较与借鉴:对国际证券市场开放史的考察
    3.1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开放背景与进程
        3.1.1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开放背景
        3.1.2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开放进程
    3.2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开放背景与进程
        3.2.1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开放背景
        3.2.2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开放进程8l
    3.3 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速度与模式
        3.3.1 证券市场开放时序选择的国际比较
        3.3.2 证券市场开放速度与开放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
    3.4 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背景与发展趋势
    4.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4.1.1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进展
        4.1.2 国际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4.2 国际背景因素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
        4.2.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
        4.2.2 国际证券市场虚拟性的影响
        4.2.3 国际融资环境变化与中国引进外资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开放历程与现状格局
    5.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历程及其特征
        5.1.1 证券投资开放
        5.1.2 证券融资开放
        5.1.3 证券服务业开放
        5.1.4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特征
    5.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实践的效果
        5.2.1 设立B股市场的效果
        5.2.2 中国企业境外股权融资效果
        5.2.3 外资对A股市场上市公司参与效果
    5.3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
        5.3.1 现有文献中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评价
        5.3.2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判定
    5.4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若干政策的评述
        5.4.1 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政策
        5.4.2 外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政策
        5.4.3 允许QFII投资A股市场利债券市场政策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有利条件与障碍因素
    6.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市场条件
        6.1.1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
        6.1.2 抑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主要市场因素
        6.1.3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6.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
        6.2.1 有利于证券市场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
        6.2.2 限制证券市场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
    6.3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相关金融改革条件
        6.3.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6.3.2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与实施策略
    7.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时序选择
        7.1.1 可供选择的方案
        7.1.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时序选择
    7.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速度和模式选择
        7.2.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速度选择
        7.2.2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模式与最终目标
    7.3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分阶段实施策略
        7.3.1 实施分阶段开放策略的原则18l
        7.3.2 不同开放阶段的目标和对策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实现途径与政策建议
    8.1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目杯的实现途径
        8.1.1 消除造成证券资产价格扭曲的制度因素
        8.1.2 降低总体风险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8.1.3 国内市场一体化是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基础
        8.1.4 协调证券市场开放与国内主要金融改革的进程
        8.1.5 人民币自由兑换阶段性推进
        8.1.6 对国际证券资本流动实行有效监管
        8.1.7 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
    8.2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B股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HT公司回归A股路径的研究[D]. 施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2]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沪港通”效应的实证检验[D]. 陈冬珏. 广西大学, 2019(01)
  • [3]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D]. 谢罗奇. 湘潭大学, 2016(06)
  • [4]证券市场开放条件研究[D]. 戚克栴.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5]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 龚纪纲. 南开大学, 2010(08)
  • [6]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D]. 王冬生. 西南大学, 2007(06)
  • [7]中国B股市场研究 ——功能缺失困境与出路[D]. 龙云. 复旦大学, 2006(02)
  • [8]虚拟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 徐璋勇. 西北大学, 2005(03)
  • [9]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D]. 李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1)
  • [10]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D]. 戴学来.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B股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