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涛《画语录》中的“一画论”

论石涛《画语录》中的“一画论”

一、石涛《画语录》“一画论”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殷铭雪[1](2021)在《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清代石涛、"扬州八怪"等画家的创作中,审美主体的内在自由得到了更多的表现。总之,随封建社会日益走向由盛而衰的历史末路,明清绘画中个性张扬的浪漫表现性和针砭社会人生的批判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古典和谐美的审美传统开始出现裂痕。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转变之下,文章试图探讨石涛画论形成之背景因素以及其人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对于自己画论主要是"一画论"的践行实践。就是在这种逐渐出现了与传统意义上面和谐的美出现变革的时期,石涛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抒发的,以及他对于前人的理论之继承发展乃至对于后来的画家之影响。

张一平(Shirley Yiping Zhang)[2](2021)在《“一画”新解:以“画从心”为核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清代艺术家石涛(1642-1707)在《画语录》中提出:“夫画,从于心者也”(以下简称“画从心”)贯穿于全书,在300余年的石涛研究中,这一理论从隐含到公开,从间接到直接,逐步形成《画语录》核心思想“一画”理论相比肩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石涛研究的基础上,将“画从心”与“一画”从语言含义、功能、艺术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二者具有同一性的结论。在语义方面,“画从心”与“一画”在石涛《画语录》的语境中是同义词与近义词。“画从心”之“心”均对应“一”(或“一画”);“画从心”即是“一画”的创作原则、规律,又是方法。在功能方面,“画从心”与“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的理论核心,“画从心”揭示了“一画”的艺术本质就是表现自然与人的思想、意志与感情之间的关系。“画从心”是“一画”的艺术发展原则,尊受其“心”对自然之理(心性)、绘画之法(心性)、古人之识(古法的特点、规律-心性)的不断地感觉、思考与感悟。“画从心”也是“一画”艺术思想的创作方法论,强调其“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与能动性。此外,“画从心”还规定了“一画”对于艺术家内修之标准,从“比德”角度提出的“资”天地之“任”的仁、义、礼、智、信……多种美德,以儒家“内圣”要求作为艺术家的“心”之修养的最高标准;从“远尘”“去俗”角度提出的艺术家创作心态与准入标准,体现了道、释两家对“心淡若无”的“虚静”与尊重“自我”、“本心”之个性化的自由胸怀。对石涛“画从心”艺术思想,特别是对其与“一画”学说的“同一性”研究或可为当代人深入研究这部艰涩难懂,玄而又玄的画论着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新方式,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张婷婷[3](2020)在《石涛山水画构图研究》文中指出构图是指在平面空间中安排和处理物象的位置和关系。在中国绘画的理论中,构图也叫“章法”、“布局”,是南朝齐梁间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和顾恺之的“置陈布势”的阐明,可想而知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山水画构图体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最终达到目的,形成艺术家艺术风格的一种途径。有史以来,构图都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清初画家和理论家石涛对画坛着重要影响的,石涛最大的贡献在于构图,在《画语录》中总结出“三叠”、“两段”、“截取”构图程式等,结合石涛山水画作品分析总结出“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景意皆藏”、“呼应有情”、“隔连分明”、“均衡画面”等山水画构图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将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完美的融入到一起,形成了独辟蹊径的构图,因此,中国山水画构图发展到了清初,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结合石涛的“一画”论对其山水画构图进行概括总结。本文研究在其绘画理论及绘画实践基础上,根据其构图程式,并分析作品的构图的特点、构图的“势”,得出石涛山水画构图的创新之处。此研究的意义在于石涛山水画构图的突破不仅对当时的山水画构图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对近现代山水画构图产生了深远影响,希望本文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石涛山水画构图。

梁玉佳[4](2020)在《“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对我的山水画创新实践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是清代画家石涛的重要美学思想,该研究认为其指导山水画创新实践的现实意义在于:强调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首先,通过研究石涛美学思想的成因及内容,得出其思想的革新性。其次,分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内涵主要为创作客体的变化和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在艺术创作中具体表现为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相互作用。再次,以临摹、写生、创作实践为例,探讨“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内涵对于自身山水画创新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临摹实践与自我表达的转化。最终,从认识与方法两个层面解析该思想对当代山水画创新实践的现实意义:“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意义在于指导山水画传承者,在掌握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发挥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有法”与“无法”的相互转换中寻求自身山水画创作语言,探索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当代山水画标准。

沈金耀[5](2020)在《试议中国画论实解——以石涛《画语录》解读为例》文中指出对中国传统画论的解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倾向,故以石涛《画语录》解读为例,提倡对中国画论的实解。强调应从绘画创作的实际出发解读中国传统画论,从而发掘传统画论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以有益于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

罗双[6](2019)在《“我代天地为画立法”——结合康德的天才论来解释石涛的一画论》文中认为石涛之所以在中国画论史上独树一帜,是因为他建立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画论的"一画论"。如同康德的天才论提出了"自然通过天才为艺术立法"的观念,石涛的一画论也主张"我代天地为画立法"的观念。不过,石涛眼中的"自然"意味着天地的造化,而"艺术"则指向文人的绘画,它们都离不开"一画"的生成。至于"我"的天才之处就在于把天地的造化之法内化为文人的绘画心法,从而在自身之内生成了"一画之法"。如此一来,天地的造化就在文人的绘画中自行显现出来。

闫晓姣[7](2019)在《画法关通书法津 ——石涛书法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清初书法,碑风兴起。鉴于晚明时期“尚奇”的审美倾向,清初书法开辟出一条“因奇尚拙”的金石书画道路。石涛便是清初践行以“金石入书画”的书家之一。石涛在诗、书、画、印各方面均有造诣,加之其身份复杂,经历坎坷,交友广阔,善于思考,个性矛盾等特点,使得其艺术作品极具张力,于清初江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石涛十岁习书,而后学画。他的学书不同于其画,虽然石涛提倡书画的“无法”之道,在书法上却表现出了汲取魏晋、唐宋之古法,且借时风为“我法”的书法风貌。石涛以学习颜真卿书法为开端,学习苏轼书法为转折,进一步将汉碑、南北朝碑的金石意味融入书法。石涛由帖学正统到以“金石入书”,将“以书入画”与“以画入书”贯彻始终。这一表现使得石涛很快融入金石书画的文人圈中,并在当时金石家与书画家场域中起到了积极地媒介作用。在石涛传世的书法作品中,独立的书法作品甚少,大量的题跋书法为研究石涛书法提供了可能。石涛的书法极具抒情性,在连接其诗、画、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他的“诗书画印本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一句来解释他的艺术化合之法与审美取向。虽然石涛书法在同时期书家中不能以逸品着称,但他的艺术思想先知先觉,取法全面,运用灵活。他对清初取法金石,将金石意味融入书法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石涛的艺术及其思想影响深远,其书法成就常常为其画名所掩。

夏振凯[8](2019)在《试论石涛《余杭看山图》的笔墨意蕴》文中研究指明石涛在中国绘画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技法和绘画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其山水画笔墨技法的深入研究,能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石涛绘画的内在精神。本文通过分析《余杭看山图》的笔墨技法,以期更好地探讨石涛的笔墨特征以及后期笔墨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论述大涤山的人文历史,讲述石涛创作这幅画时的人文背景,进而了解到“大涤子”是体现石涛一生身世境遇,心境思想转变的历程,对石涛绘画理论和绘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后分析这幅画树、石、构图、墨色皴染的笔墨技法,了解到“一画论”和“师造化”在其笔墨转变过程中的体现。最后再探讨《余杭看山图》对石涛本人和梅清后期创作的影响,他们后期画作显得更加地苍莽有力、沉稳厚重。还有对《余杭看山图》的笔墨认识以及山水意境的探讨,做到临古而不泥古、师吾心、师造化。通过研究石涛的笔墨技法,一方面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其风格变化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能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其创作思想的变化,对笔者的绘画学习和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李海[9](2018)在《论石涛《画语录》的美学思想》文中研究说明石涛,是清初的着名画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绘画理论家,他晚年所编的《画语录》,是中国画论史上少有的系统性的理论着作,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石涛《画语录》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明末清初,自董其昌以至“四王”的复古画学成为主流,艺术家大都只知仿古,而忽视创新。石涛《画语录》正是对这种艺术风气的反动。石涛《画语录》的美学思想以“一画”为核心,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本质。其对于绘画艺术的本源之思、古今之思以及绘画艺术的创作主体、绘画艺术的技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绘画艺术的本源问题上,石涛认为“一画”是绘画艺术乃至宇宙的的终极本源,“一画”概念可能的含义主要可以概括为:一、“一画”是宇宙混沌未分状态的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本源;二、“一画”是宇宙万物起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和规律;三、“一画”是绘画艺术的源泉及其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和规律;四、“一画”是宇宙和艺术统一、整合的动态整体变化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一画”是“法”的本源和依据,“一画”生出绘画艺术的各种具体法则。画家要做的就是对绘画艺术的“一画之法”与各种具体法则的关系有一个整体把握和透彻领悟。在绘画艺术的古今问题上,石涛强调画家要明白无论是古与今、我与他,都只是“一画之法”的具体表现,因此不必纠结于“古法”还是“我法”,而是要贯通古今,以古为师的同时也要彰显自我的独特性。此外,石涛对艺术创作主体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包括要尊重自我感受,远离尘俗,师法自然,大胆创新,锻炼笔墨技法等。石涛《画语录》的美学思想及其绘画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黄山画派”、“新安画派”“扬州八怪”等就直接受到石涛的影响,近代的诸多画坛大家,如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等也都对石涛推崇至极。石涛《画语录》的美学思想无疑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一座高峰。

王洁[10](2018)在《石涛写生观在山水画发展中的作用》文中提出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现在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成长,山水画写生也一直贯穿始终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经历了唐、五代、宋元几个时期的洗礼后,山水画的发展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绘画语言。然而到了明代,受政治制度的影响“师古人”之风盛行,他们直接继承前人的笔墨经验、章法构图,不求创新。在清代“四王”之后山水画走向衰落,他们强调师古人,对古人的崇拜到了失去自我的程度,许多画家放弃接触大自然,远离生活,沉湎于古人作品中无法自拔。他们作品的笔墨构图多都模仿于古人,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缺少创新意识和个人风格。当然在“四王”主流画派之外,还有一些致力于探索创新的山水画家,他们既继承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又看重于探索自然,不断寻求笔墨程式的创新。这些画家中石涛便是杰出的代表,反对过分的摹仿古人,主张尊重自己的直观感受,在创作上打破旧习,探索创新。在绘画理论上着有《石涛画语录》,还提出“一画”、“蒙养生活”、“不似之似似之”、“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一系列美学思想,这是他通过一生对自然山川的观察体悟和自己对绘画的认识感受所总结出来的,对山水画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的绘画理念在山水画写生观这一演变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又不甘于重复古人的路子,希望结合自己对生活、自然山川的感受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为中国绘画以及山水画今后的发展有个积极地引导。在当代艺术复杂多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笔墨当随时代”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既符合当下中国绘画的现AI写作生意味,同时又不缺少传统绘画理论。本文以石涛写生观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中起到的作用为主线,通过从石涛之前古人对写生的看法、写生方式以及他们的写生实践和石涛不老老实实继承古人的优秀传统非要创新的原因以及石涛写生观相较于古人的写生观有哪些创新及具体表现还有石涛写生观对当代中国绘画的现实意义等几方面来进行阐述的。本文第一章主要对写生进行探源,从石涛之前古人对写生的理解和看法入手,来延伸出前人山水画写生实践和写生观的发展历程来对传统绘画写生观的发展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第二章主要简述了石涛绘画理论观点,从“一画”、“受与识”和“写生中的神遇迹化”三方面对石涛的写生观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三章主要围绕石涛写生观在山水画发展中的位置及作用来展开分析,第一部分先从石涛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平和西方绘画的冲击还有某些政治原因来阐述石涛为何不同于同时代的人、为何不单纯的继承优良的传统绘画理念、为何非要创新。第二部分主要围绕石涛山水画写生观和前人相比在山水写生观上有哪些创新、分别体现在哪,主要从写生理念认识、写生笔墨语言、写生具体方式这三点来阐述石涛山水画写生观承上启下作用的具体体现。第四章写的是石涛山水写生观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启示以及发展方向的引导,第一部分主要以黄宾虹、李可染为例来写石涛山水写生观对他们山水画发展的影响以及对艺术新思潮影响下的画坛提出方向上的指引。第二部分主要写石涛山水写生观对当代山水画发展的启示,以“正本清源”的龙瑞和独创“云乡山水”的白云乡为例来阐述,当代艺术背景下的今天怎么处理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时的关系,也给时下的我们有一个方向上的引导。

二、石涛《画语录》“一画论”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涛《画语录》“一画论”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石涛对于“古今”问题的思考
二、石涛及其《画语录》与时代学术的关联
三、《画语录》中的艺术本源论
四、《画语录》的价值反思

(2)“一画”新解:以“画从心”为核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一)图表转换法
        (二)置换法
    四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石涛研究回顾:“画从心”的考察
    第一节 清人石涛研究:“画从心”产生的历史境遇
    第二节 20 世纪石涛研究:“心”的“重构”
        一、20 世纪石涛生平研究:
        二、石涛美学思想研究
        三、石涛研究对“画从心”的启示
        (一)“画从心”之“心”的复杂性
        (二)“画从心”的研究态度
        (三)“画从心”研究的起点
        (四)“画从心”研究的动态性
        (五)石涛出佛入道对佛道自由之心的贯通
    第三节 石涛“画从心”思想及其创新之变
        一、“画从心”带来“正统”与“在野”之争
        二、“画从心”在石涛艺术中全面体现
        三、“画从心”带来的中国画受众之变
        四、“画从心”带来的中国画美学之变
        (一)创意奇
        (二)笔墨奇
        (三)画面关系处理之奇
        五、“画从心”带来的审美接受之变
        (一)肯定其墨法
        (二)肯定其笔墨
        (三)肯定其画风
        (四)肯定其谙画理
        (五)肯定其写生观
        (六)总评石涛画为“上乘”
    第四节 石涛“画从心”哲学基础研究回顾
第二章 “画从心”与“一画”同一性研究
    第一节 二者在早期研究中的隐形同一
        一、清人思想的隐见
        二、从“题跋”介入
        三、以“情”而入
    第二节 二者在20 世纪60 年代的同一
        一、开启立体研究
        二、一画心出
        三、画从我心
    第三节 20 世纪80 年代美学研究中的二者同一
        一、从心的目的
        二、绘画的自由
        三、绘画是心灵所支配的艺术
        四、“神会”与“落笔”
        五、绘画的心法
        六、即物观心
        七、逻辑出发点
        八、画我的心畅我的神
第三章 “画从心”与“一画”哲学渊源再思
    第一节 多种哲学的相互支持与影响
        一、二者基于道儒《易》禅的渊源
        二、“画从心”对“一画”层次架构的支持与解析
    第二节 “画从心”“一画”对人心的影响
        一、儒家比德观
        二、道家“虚静”思想
        (一)“虚静”之本质——自然无为恬淡寂寞之心态
        (二)“虚静”之实现——“心斋”、“坐忘”
        (三)“虚静”之目的——心之自由
        三、禅宗“本心”
        四、化育人心的艺术目的
    第三节 “画从心”对“一画”物之心的支持与解构
        一、心与物之间:“蒙养生活”
        二、“受识”关系与“具古以化”
    第四节 “画从心”对“一画”天地之心的支持与解构
        一、“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
        二、法之应用:“变通”“变动”“变化”
        三、“画从心而障自远”是“一画”“借古而开今”之关键
第四章 “画从心”与“一画”在《画语录》语境中的同一性
    第一节 《画语录》中二者的语义功能的同一性
    第二节 《画语录》逻辑结构线索功能上二者的同一性
        一、“一画”与“笔墨”结构线索并行说
        二、二者贯通本论、形式论、功夫论说
        三、二者同为石涛《画语录》复式逻辑结构功能线索
第五章 《画语录》意境中“画从心”与“一画”的同一性
    第一节 《画语录》术语层面二者的同一性
    第二节 《画语录》理论表达功能层面二者的同一性
        一、二者对《画语录》总论与全书纲领的同一性表达
        (一)二者同源,心为“一画”之本根
        (二)二者同功,心为“一画”之统帅
        (三)二者同质,互为内涵之规定
        二、《画语录》创作方法论的二者同一性表达
        (一)二者在笔墨运用上的同一性
        (二)二者在自然、人、作品关系表达上的同一性
        (三)二者在章法布局上的同一性
        三、二者在多种艺术形式上的同一性
        (一)以禅心贯诗、画之心、四时之景
        (二)二者在书画兼修目的意义方法上的同一性
        (三)二者对石涛《画语录》艺术家论的同一性表达
    第三节 “画从心”与“一画”艺术理论体系架构层面的同一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石涛山水画构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涛山水画概述
    第一节 石涛山水画构图阐述
    第二节 石涛艺术思想阐述
    第三节 石涛山水画构图理论论述
        一、 境界章“分疆三叠两段”
        二、 蹊径章“蹊径六则”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涛山水画构图释析
    第一节 石涛山水画构图程式表现
        一、 三叠式构图
        二、 两段式构图
        三、 截断式构图
    第二节 石涛山水画构图特点分析
        一、 虚实相生
        二、 疏密有致
        1. 以点为密,以面为疏
        2. 以面为密,以点为疏
        三、 景意皆藏
        1. 景藏
        2. 意藏
        四、 呼应有情
        五、 隔连分明
        六、 均衡画面
    第三节 石涛山水画构图走“势”
    第四节 石涛山水画构图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 “点”成“章”
        二、 “皴”之“势”
        三、 “一画”之“构图”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涛山水画构图所成就及影响
    第一节 石涛山水画构图成就
    第二节 对近现代构图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4)“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对我的山水画创新实践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一章 石涛美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石涛美学思想追根溯源
        一、生平经历
        二、时代背景
    第二节 石涛美学思想内容构成
        一、内容概要
        二、核心范畴
第二章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内涵
    第一节 创作客体——变化观
        一、时代变化
        二、法度变化
    第二节 创作主体——自我观
        一、生活实践
        二、艺术修为
第三章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对当代山水画创新实践的意义
    第一节 从方法论谈“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对创新实践的意义
        一、笔墨构建
        二、章法布局
    第二节 从认识论谈“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对创新实践的意义
        一、意境营造
        二、精神立意
第四章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对笔者山水画创新实践的影响
    第一节 临摹实践
        一、对临
        二、意临
    第二节 写生实践
        一、以雁荡山为例
        二、以陇东为例
    第三节 创作实践
        一、创作主体
        二、创作客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试议中国画论实解——以石涛《画语录》解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画论的思想基础
二、《画语录》说的就是画法、画理
    第一、因为石涛所面对的清朝画坛,以仿古为主流。
    第二、世人对“一画”不够重视,因而对“一画”的功能、理法未能深入思考。
    第三、强调“一画之法”的重要意义。
三、独特的思路与视角
    (一)石涛对“法”与“理”的区分
    (二)依据整体绘画过程论述技法运用
四、以陌生化术语阐释画理
    (一)蒙养、生活
    (二)氤氲
    (三)尊受
五、结语

(6)“我代天地为画立法”——结合康德的天才论来解释石涛的一画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石涛眼中的“自然”和“艺术”
    (一)自然是天地的造化
    (二)艺术指文人的绘画
    (三)自然和艺术的统一
二、石涛所谓的“我”即是“天才”
三、“一画之法”在画中的应用
四、“我代天地为画立法”

(7)画法关通书法津 ——石涛书法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回顾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石涛的书法观
    1.1 石涛的身世与学书渊源
        1.1.1 石涛的生平与身世
        1.1.2 石涛学书渊源
    1.2 石涛艺术思想特质
        1.2.1 从“书卷气”到“金石气”——对“法”的继承与拓展
        1.2.2 石涛书法理念在《画语录》中的体现
        1.2.3 禅宗对于石涛书法理念形成的作用
    1.3 石涛书法观
        1.3.1 上寻魏晋唐宋之书法观
        1.3.2 “弃董学苏”的审美趣味
        1.3.3 石涛书法中的传统意识——石涛《行草书临阁帖卷》
第二章 石涛的金石书法与画法
    2.1 从“以书入画”到“以画入书”——石涛的艺术表达
        2.1.1 “以书入画”与“以画入书”
        2.1.2 书法与诗文
    2.2 明末清初篆隶书风与碑学思想萌芽
        2.2.1 开清初金石风气之隶书
        2.2.2 篆书与金石气
    2.3 石涛行草书——书法风格的塑造与转变
        2.3.1 行书的“燥”与“真”
        2.3.2 草书的“形”与“神”
    2.4 石涛小楷——“古朴”与“劲秀”
        2.4.1 追摩魏晋小楷
        2.4.2 打破唐楷图式
    2.5 杂体书法的融合与化合
第三章 石涛与明清画家书法
    3.1 “笔墨溯源”——石涛与陈淳、徐渭
    3.2 “得与失”——石涛与董其昌
    3.3 “书画一体”——石涛与八大山人
        3.3.1 石涛与八大山人的书法比较
        3.3.2 石涛与八大山人书画一体的艺术风格
    3.4 从“尚奇尚美”到“支离丑拙”——石涛与傅山
        3.4.1 对颜真卿的追摹
        3.4.2 对“二王”的追摹
        3.4.3 对金石意味的诉求
第四章 石涛书法中的地理、空间与形式
    4.1 地理转移对石涛的影响
        4.1.1 地理转移对石涛书法的传播
        4.1.2 “大涤子”的地理意义
    4.2 书法空间传达与形式布局
        4.2.1 字体结构与章法布局
        4.2.2 明末清初的“视觉游戏”
第五章 石涛用印研究
    5.1 文人篆刻对石涛书法的影响
    5.2 印章的风格
        5.2.1 印章内容
        5.2.2 印章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8)试论石涛《余杭看山图》的笔墨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余杭看山图》创作背景
    第一节 大涤山的人文历史
    第二节 石涛与创作《余杭看山图》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余杭看山图》笔墨分析
    第一节 石涛的笔墨特点
        (一)树法
        (二)石法
        (三)墨、色之法
        (四)构图
    第二节 笔墨转变的原因
        (一)一画论在《余杭看山图》的体现
        (二)师造化及《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探索
第三章 《余杭看山图》的价值与传承
    第一节 《余杭看山图》对石涛后期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余杭看山图》对清代山水的影响
第四章 对《余杭看山图》笔墨与意境的认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9)论石涛《画语录》的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石涛及《画语录》简介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概述
        0.2.2 国外研究概述
    0.3 选题的研究意义
    0.4 选题的研究方法
1 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1.1 自董其昌以至“四王”的复古画学
    1.2 清初复古画学的意义与局限
2 石涛《画语录》对绘画艺术的本源之思
    2.1 “一画”是艺术乃至宇宙的本源
        2.1.1 “一画”的理论来源及解析
        2.1.2 “一画”是“法”的本源和依据
    2.2 “法”是“一画之法”的具体体现
        2.2.1 “了法”与“去法障”
        2.2.2 石涛关于“法”的思想的演进
        2.2.2.1 “我自用我法”
        2.2.2.2 “不立一法,不舍一法”
3 石涛《画语录》对绘画艺术的古今之思
    3.1 促成石涛古今之思的因素
        3.1.1 心学与启蒙思想的传播
        3.1.2 “边缘人”的身份定位
        3.1.3 同时代艺术友人的影响
    3.2 石涛《画语录》对艺术古今问题的看法
        3.2.1 “古者,识之具也”
        3.2.2 “具古以化”、“借古以开今”
        3.2.3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3.3 石涛《画语录》对艺术心灵的关注
        3.3.1 “尊受”
        3.3.2 “远尘”与“脱俗”
4 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的影响
    4.1 对绘画实践的影响
    4.2 对艺术理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石涛写生观在山水画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传统绘画中的写生观
    1.1 传统绘画中写生的含义
    1.2 传统山水画写生实践
    1.3 传统山水画写生观的发展
2 石涛山水画写生观
    2.1 “一画”论新探
    2.2 “受”与“识”
    2.3 写生中的神遇迹化
3 石涛写生观在山水画发展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原因及具体体现
    3.1 石涛写生观在山水画发展中承上启下作用的原因
        3.1.1 时代需要
        3.1.2 西方绘画冲击
        3.1.3 政治背景
    3.2 石涛写生观在山水画发展中承上启下作用的具体体现
        3.2.1 在写生理念认识上
        3.2.2 在写生笔墨语言上
        3.2.3 在写生具体方式上
4 石涛写生观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4.1 对近代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4.2 对当代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毕业创作

四、石涛《画语录》“一画论”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影响[J]. 殷铭雪. 明日风尚, 2021(17)
  • [2]“一画”新解:以“画从心”为核心的考察[D]. 张一平(Shirley Yiping Zhang).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石涛山水画构图研究[D]. 张婷婷. 齐齐哈尔大学, 2020(02)
  • [4]“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对我的山水画创新实践的意义[D]. 梁玉佳. 苏州大学, 2020(03)
  • [5]试议中国画论实解——以石涛《画语录》解读为例[J]. 沈金耀.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6]“我代天地为画立法”——结合康德的天才论来解释石涛的一画论[J]. 罗双. 中国美术研究, 2019(02)
  • [7]画法关通书法津 ——石涛书法艺术研究[D]. 闫晓姣. 上海大学, 2019(03)
  • [8]试论石涛《余杭看山图》的笔墨意蕴[D]. 夏振凯.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9]论石涛《画语录》的美学思想[D]. 李海. 辽宁大学, 2018(01)
  • [10]石涛写生观在山水画发展中的作用[D]. 王洁.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论石涛《画语录》中的“一画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