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起源探析

旅游美学起源探析

一、旅游美学学理源流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吴梦瑶[1](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及学风校风研究(1978-2019)》文中研究表明社会流行的文化思潮、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校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一系列因素造就了一所大学的校园阅读状态与校风学风。本文拟通过四个部分来梳理改革开放至今的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分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阅读活动研究综述”“南京大学的校史源流及学风积淀”“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变迁”“学风、校风建设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活动”,并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的特点,试找出当前校园阅读中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文章在引言部分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做出本研究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同时指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具体所用的研究内容及方式方法。第2章“南京大学的校史源流及学风积淀”,着重探究校风、学风在校园阅读中的影响,分为校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校友回忆录、校友访谈、校史记录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不同时期南京大学校风、校貌的不同特点,并对大学校园阅读氛围构建过程中,学校所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总结。第3章“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变迁”,则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探究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的发展史。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通过对不同时期阅读特点的探究,总结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热点与途径的变迁。第4章“学风、校风建设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活动”,系统探究了目前南京大学学风、校风建设在校园阅读中的具体内容,列举了南京大学校内举办的各类校园阅读活动,由图书馆举办的如“图书借阅排行榜”“南京大学读书节”;由教务处主持的“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由学生组织的如各类读书会、读书社团、读书拓展等活动。第5章总揽全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的三个基本特点,指出目前南京大学校园阅读活动推进的不足之处:阅读推广各方力量分散,阅读推广中学校特色不足、专业性欠缺,以及阅读活动考核监督难以落实等问题。文章最后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如下:凝聚各方力量,共建校园阅读;健全阅读考核机制,倡导同学间互评;最后,呼吁南京大学在阅读推广中发掘学校特点,建设具有南大特色的校园阅读文化。

李松[2](2019)在《思想、真理与学统——略论新中国70年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史》文中指出本文所说的"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是指在湖北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性学术群体所创造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成果,而这里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并非指以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为对象的鉴赏型文学评论,而是指对于理论问题的反思性批判以及批评理论的建构,具体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批评以及批评理论与批评史。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史,回顾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筑梦之思、逐梦之路与圆梦之旅,无疑可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

赵玉琪[3](2019)在《中国式旅行活动中的《周易》思想痕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着作,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包含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且还涉及了很多关于旅行活动和旅行观念的信息,是研究中国旅游思想史至关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经典文献。中国式旅行活动的概念区别于西方旅游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均有所扩大。中国式旅行活动更强调的是一种异地感,旅游目的的多元化促使了空间转化从而推动旅行活动的进行。中国式旅行活动探讨的时间范围是中国古代时期,探讨对象侧重于旅行、出行,包含范围可以是以追求金钱利益为目的的商人旅行,也可是权力驱使下的帝王之行,亦可是开疆扩土的征伐军旅等。总结中国式旅行活动,可以发现四个特点:等级分明、重视劳作、崇尚道德、追求伦理。这些特点体现在不同类型的旅行活动中,帝王、文士、商贾、僧侣等各社会各阶层人士一起描绘了中国式旅行活动的景象。以儒家的“君子比德”观和道家的“逍遥游”为代表的旅行观念也在旅行活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些经典的旅行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一书中,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旅行活动处处渗透着《周易》思想,这种渗透体现在旅行计划、旅行动机、旅行方式及旅行涵养四个方面,其中《周易》思想所提倡的耐心、和睦、谦和、诚信、礼法等观念仍然对后世的旅游业发展、旅游思想的繁荣具有深远影响。如今,旅游业整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致力于探寻现代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源泉,合理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业从神秘主义到制度保障的过渡、从“天人合一”到“生态智慧”的转变,更好地发挥“义”、“礼”、“谦”等优秀的《周易》思想在发展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围绕《周易》等史料典籍、相关的权威研究成果来探讨中国式旅行活动,并以旅游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视角进行综合讨论。希望本次探索之举,能够开拓旅游研究的视角、丰富旅游研究的理论观点,并且能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王欣欣[4](2018)在《乡愁何寄?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审美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迁,保护传统村落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在实践中应该保护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仍存在不同的争论,研究传统村落的乡愁文化内涵和美的本质,成为探究保护要点的一种路径。文章以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为案例地,通过运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法,以旅游者为调研对象,探究传统村落的乡愁审美体验。研究发现,身体的舒适是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感受,其中视觉感受占主导,与其他多种感官的感受共同构成丰富的审美体验;传统村落的环境氛围、物质与精神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和乡土特征的元素,都蕴含着开启乡愁的密钥,能引发乡愁的审美体验;乡愁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维度的感受,能带给人乡愁体验的传统村落应该是有历史文化积淀、能反映当地文化特征的。

陈书芳[5](2018)在《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景观不仅是一个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宏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梅山地区聚居着汉、瑶、苗等多个民族,深受梅山文化影响,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苍莽、清溪潺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近年来,梅山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旅游业发展较快。然而,作为湖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在面临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时,如何走出一条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之路,既能青山常在、文化永续,又能发挥资源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实现梅山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以梅山核心区的安化县和新化县为研究范围,综合运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设计等原理,利用RS、GIS等技术,对两县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景观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景观潜在利用方式等方面对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探讨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模式,力图提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景观利用方案,探索一条适合梅山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生态规划路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进而丰富并完善地域性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为梅山文化的保护和梅山地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八章,研究内容按逻辑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研究背景及理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策略及实践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为课题背景及理论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接着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查阅,针对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第二章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二部分为对象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梅山地区景观资源、景观格局和景观适宜性评价做系统分析,涵盖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第三章,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对梅山地区的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进行分析,并将梅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进而研究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获得的梅山地区地形图、卫星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数据上,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对研究区的28项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后期景观生态规划定位的准确性、现实性和工作效率。第五章,运用GIS的综合分析功能,构建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AHP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景观资源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特征、景观潜在利用方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等方面对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第三部分为策略及实践研究,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六章,通过SWOT分析、问卷调研等方法科学分析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第七章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符合地域特色、整体优化的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案,主要包括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环境文化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第八章,在操作层面上对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选取安化县梅山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为案例,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方法展开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共同完善,从小尺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为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实证借鉴。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杜萌[6](2018)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乡村规划 ——以安徽省广德县高峰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这一重大决策将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创造条件,也为我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民的热切期待,更是美丽乡村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如何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构筑宜业、宜游、宜居的美好乡村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是我国政府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两者之间发展的关系,研究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并对国内外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成果进行阐述,并总结出了适合广德县高峰村的建设策略,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深入走访当地村民,广纳群众对于本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综合考量美丽乡村规划内容——构筑宜业、宜游、宜居的美好乡村生活,契合本村的现状问题,从“宜居”、“宜游”和“宜业”三方面进行具体建设规划,如建筑改造、公共空间改造、旅游规划、街道景观提升、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经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高峰村乡村发展现状方面:建筑稳定性良好,整体风格较为杂乱;村道建设相对短缺,乡村街道绿化较差,连通性较差。乡村旅游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但各种资源大都独立存在,缺乏旅游线路规划,没有突出旅游项目。在产业发展中,总体产业没有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竹林面积11000亩,竹制品生产技术低,对环境产生了一定污染。(2)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村民对居住环境整治意愿强烈,希望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实施建设得以改善;另外村民还追求生态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3)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有着明显的利益共通性。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够为广德县高峰村的乡村建设工作做一份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陈雨生[7](2018)在《城郊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诸暨市枫桥镇栎桥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郊区作为城市地域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环境和乡村环境过渡缓的冲地带,处于这个地带的乡村就是城郊型乡村。在城郊型乡村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究竟如何对城郊型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设计,运用什么样的设计策略和方法,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查阅与分析、实地调研、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课题进行了具体研究。首先阐述了城郊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提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其次,详细说明和分析了论文中的相关概念,并对论文中所应用的各种理论作出介绍。然后分析了城郊型乡村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以及促使城郊型乡村景观形成的因素以及它的特征,并且对它的景观功能、景观构成作出阐述。之后,从整体上分析了城郊型乡村景观现状,分析各种不同的景观空间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诸暨市栎桥村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例的研究,来探究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城郊型乡村景观的特征:复杂的景观结构;多样的景观功能;景观单元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边缘效应;乡土风貌逐渐消失。(2)城郊型乡村景观的功能:生态功能;观光旅游功能;美化功能;文化载体功能。(3)城郊型乡村景观的设计策略:布局因地制宜,保护乡土特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景观;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发展可持续性节约型的景观;推动观光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4)针对乡村景观中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方法:道路景观的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道路选材注重环保、乡土、经济性,道路节点的景观应具有安全性与观赏型;建筑景观设计在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其次注重群体建筑景观的连续性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庭院景观的设计首先应与建筑景观相融合,根据庭院空间的大小来选择植物的尺度,铺装的选材应注重经济、环保性,可以将绿化与庭院经济相结合;水体景观的设计应增设亲水空间,增加水上活动,并且选择合适的水体植物进行景观营造,对于自然现状较好的水体进行保护提升;广场景观的设计首先相地为先,同时立意,将广场的空间组织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人为本,体现乡土特色;边缘景观的设计要遵循生态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设计。

朱璟[8](2017)在《身心之间 ——《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研究》文中提出明代着名戏曲家、藏书家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见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全书以"遵生"为议题,共十九卷,按内容侧重的不同,归为八笺,以故名之。该书体系庞大,关涉明代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影响深远的文化巨着。虽以遵生为题,但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遵生八笺》实是一部以"闲适消遣"为功用、以身心安乐来经营现世生活的文人着作,而且其论述行文、思想趣味也不乏美感色彩。而在进入现代学术语境之后,由其"遵生"养身之旨使然,《遵生八笺》更早地、也是更多地被作为中医或养生着作来加以研读;但传统文人之遵生与现代意义上的养生学不尽相同,原书中别具文人情趣的审美内涵,难以被养生研究充分阐发。新千年以来,以台湾学者为代表,《遵生八笺》始引起美学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的审美研究多受西方美学传统的影响,以艺术审美范畴出发,撷取其中部分内容,在脱离了整书的血脉联系之后,对之进行孤立的美学讨论。有鉴于此,笔者力图对《遵生八笺》的整个体系及其体现出的完整美学形态进行研究。考虑到该书的传统风貌以及当代美学的发展状况,本文选择以休闲审美的视角进行切入。在详论文本之前,文章对作者高濂及整书体系进行了考查,分析了高濂生平情状对其创作《遵生八笺》的影响,明确了《遵生八笺》以身体为基石、以"理念总纲-现实践行-理想典范"为组织形式的体系架构,而这样的体系架构,正契合于休闲审美研究以身心体验为基础、以"本体-工夫-境界"为范式的话语体系。籍此,本文得以从休闲审美视角对《遵生八笺》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与一以贯之地深入研讨。各得其分、恰如其分之"止"是休闲审美之本体,就《遵生八笺》而言,其本体之所在,即是遵生所本的身心合一的身体。"止",在此即体现为身、心各得其分、恰如其分的状态。这样的身心之止,正是被作为《清修妙论笺》核心观点的"形神合一"思想所阐发。"形神合一"所阐发的三重本体意涵:精气化生、心神清净、形体安宁,分别体现于《遵生八笺》现实践履工夫的三个方面:行气调息以妙合形神、闲赏逸游而怡养心神、养形防疾之生活经营。三者依其各自着手处而论,又可归为"行气养形"的修身工夫与"闲赏逸游"的养心工夫,此即散布于《遵生八笺》中间六笺的休闲审美之身心工夫,包括导引、服气、饮馔、服食、房中、起居、文玩清赏、四时逸游、花艺香方等各个尊生层面,共同构筑出一位晚明文士极富休闲美感的生活图景。末笺《尘外遐举笺》昭示了该书的理想境界是"尘外高隐",但基于其休闲审美的身心本体与工夫,全书实际达成的休闲审美境界,则是在世的、隐之于身的"身隐":以天然自足的身体为根本与旨归,流连忘返于细腻而丰富的身体感官趣味,心神随之超脱俗世羁绊而游弋于自由的审美时空,从而对功名无营求、于杂务无牵累,自得"隐趣"与"隐意"。综而言之,《遵生八笺》的整个休闲审美体系,既以身为止,又止于身心:身心合一的身体,是生命本闲、生命美感体验的本体确证,是各种休闲审美工夫的凭籍与根据,是休闲审美境界的化生之域。可谓以身心自在为本体,以身心自适为工夫,以身心自得为境界。故而,本文的最终结论是:以原着直接呈现的表层内容来看,《遵生八笺》是一部以尊生为核心的晚明文人闲适生活的百科全书;以当代理论话语的深入探索可知,《遵生八笺》更是一个以身为止的休闲审美体系。《遵生八笺》的这一休闲审美体系建立于深具中华文化精神的身体观念之上,在根本上汇融了审美与遵生,并涵盖了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诸多面向,从而能对我们如何以当代审美视角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符晓[9](2016)在《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文中提出美学会议,是新时期美学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新时期美学是以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发端并发展的,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学会议在新时期美学建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美学学会、美育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学科建设、美学家、审美文化和中西美学汇通,保持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美学会议烛照出的是新时期以来美学史的发展和美学制度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新时期美学会议的考察,可以挖掘出新时期美学史和美学制度的走向。对于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透视出新时期美学史的流变和美学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本文主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从1980年代初期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和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入手,试图呈现出新时期美学发生的逻辑起点,通多对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细致的考察还原出会议当时的现场和细节,以揭示新时期美学学会的肇始过程。同时,考察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的情况,揭橥1980年代初期美学研究和美学建设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考察了新时期早期关于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的讨论会,尝试厘清新时期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立的最早联系,继而分析了过去30多年内美学会议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多元关注,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艺学等各个学科,从历次涉及学科美学的会议上,可以见到美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对新时期美学诸多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新路径。第三章考察了美学会议和美学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980年代早期的美学会议一般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着名美学家参加,正是这些美学家为新时期美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还有一些美学会议对已故美学家身份进行确认,丰富了美学史的建构范式。同时,美学会议也对一些新美学家的美学家身份和他们在美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给予确认,使美学研究保持着持续的连贯性。第四章以新时期美育思想和美育制度的重构与流播为中心,对涉及美育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揭示出美育思想在新时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产生过程并指出美学会议对于美育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讨论中,美育思想得以不断发展,也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决议中,美育制度得以不断走向完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之处。第五章分别考察了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之后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美学会议,旁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注意到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六章从审美文化入手,对涉及审美文化的相关会议进行阐释,认为自1990年代初期开始美学会议和美学研究逐渐向审美文化转型,内中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美学内容,包括旅游美学、景观美学、生态美学和民族美学等,以此为中心对美学会议进行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推动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因之所在。第七章以新世纪美学会议为中心,考察美学会议在中西美学汇通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东方美学和生活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新世纪以来,中国美学能够如此迅速地融入到世界美学中与一些新美学家参与并组织召开相关美学会议息息相关,尤其是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召开更为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保障。结语部分认为,在新时期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学学会、美学家和世界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多次美学会议直接建构了中国新时期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同时从历时上对美学会议在美学这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

岳琳琳[10](2016)在《菏泽市前王庄村落原乡景观保护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大部分人口主要聚居在乡村地区。广阔的地理环境,强烈的南北气候差异以及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差别,造成了乡村景观形态数量繁多、分布范围广阔的特点,同时这也成就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乡村地区也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乡村景观正逐步向现代乡村景观过渡。然而,在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部分传统乡村景观也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需要寻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乡村景观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原乡规划”的理念对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地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改善和恢复乡村的生态环境,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现状与评析、理论与方法和规划与设计,系统阐述了“原乡规划”理念指导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现状与评析。文章第一章总结和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并对中国目前的乡村景观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乡村景观在发展的过程中正逐渐丧失传统的地方特色,提出“原乡规划”的必要性。理论与方法。文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针对“原乡规划”和乡村景观相关概念进行全面阐述;分析“原乡规划”的理论源泉以及产生的重要影响,并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分类方法和形态构成。规划与设计。文章的第四章阐述“原乡规划”指导下乡村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第五章重点分析了前王庄村落的现状及设计方案。

二、旅游美学学理源流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美学学理源流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及学风校风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阅读活动研究综述
        1.2.1 校园阅读中的校风学风研究
        1.2.2 校园阅读中的高校图书馆研究
        1.2.3 高校阅读的特点与状况研究
        1.2.4 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过程及方法
第2章 南京大学的校史源流及学风积淀
    2.1 改革开放以前的校风、学风及校园学习环境
        2.1.1 校史概述
        2.1.2 校风的嬗变与学风的积淀
        2.1.3 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读者服务
        2.1.3.1 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2.1.3.2 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
        2.1.4 校园学习环境、设施与大学生阅读活动
    2.2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风、校风建设
        2.2.1 重拾学习传统,弘扬中华文化(1978-1988年)
        2.2.2 重视专业学习,勤奋务实求新(1988-1997年)
        2.2.3 参与信息世界,文化哺育人才(1997年以来)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变迁
    3.1 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阅读热点(1978-1992年)
        3.1.1 “文革结束”带来的文史读物热
        3.1.2 美学兴起引发的美学读物热
        3.1.3 中西交流带来的思想读物热
        3.1.3.1 现代西方哲学热
        3.1.3.2 “批判与反思”文学热
        3.1.4 市场经济造成的“读书无用”热
    3.2 市场经济时期大学生阅读热点(1992年以来)
        3.2.1 经济读物热
        3.2.2 技能读物热
        3.2.3 休闲读物热
    3.3 与时俱进并引领时尚的大学生阅读方式变化
        3.3.1 图书借还蔚然成风(1978-1990年)
        3.3.2 囊中羞涩,盗版横行(1990-2000年)
        3.3.3 新兴阅读方式渐成主流(2000年以来)
第4章 学风、校风建设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活动
    4.1 南京大学图书馆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
        4.1.1 南大图书馆的“借阅率”与“借阅排行榜”
        4.1.1.1 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率的下降
        4.1.1.2 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排行榜”
        4.1.2 南大图书馆主办的“读书节”
        4.1.3 “读书节”活动的显着成效
        4.1.3.1 全面树立和宣传图书馆新形象
        4.1.3.2 提升图书馆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
        4.1.3.3 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与阅读风气形成
    4.2 南大教务处打造的“悦读经典计划”
        4.2.1 通识教育背景上的“悦读经典计划”
        4.2.2 “悦读经典计划”的书目遴选
    4.3 南大学子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
        4.3.1 读书社、读书会
        4.3.1.1 紫藤学社
        4.3.1.2 凝眸文学社
        4.3.1.3 重唱诗社与林下诗社
        4.3.1.4 新传读书会
        4.3.1.5 阅读与出版协会
        4.3.1.6 百草园书社
        4.3.1.7 悦读书社
        4.3.1.8 雅南读书会
        4.3.2 其他校园阅读活动
    4.4 学风、校风建设对学生校园阅读的影响
        4.4.1 学风、校风建设与校园阅读学生参与广度分析
        4.4.2 学风、校风建设与校园阅读学生参与深度分析
        4.4.3 学风、校风建设与校园阅读学生满意度分析
第5章 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特点与建议
    5.1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呈现的特点
        5.1.1 校园阅读行为由零星发起到系统规模
        5.1.2 校园阅读活动层次不同、丰富多彩
        5.1.3 校园文化精神对学生影响深远
    5.2 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的缺憾与不足
        5.2.1 校园阅读推广力量分散
        5.2.2 阅读活动考核监督难以落实
        5.2.3 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不强
    5.3 基于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的三个建议
        5.3.1 引领各方力量,共建校园阅读
        5.3.1.1 建立阅读推广长效机制
        5.3.1.2 联合各方推广校园阅读
        5.3.2 重视阅读成效,落实推广工作
        5.3.2.1 重视评价学生阅读成果
        5.3.2.2 总结各项活动收获
        5.3.3 重视校园特色,打造校园文化
        5.3.3.1 创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5.3.3.2 打造学校特色的阅读活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大学学风、校风建设与校园阅读学生评价反馈
致谢

(2)思想、真理与学统——略论新中国70年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
二、中国现当代文论与批评
三、西方文论与批评

(3)中国式旅行活动中的《周易》思想痕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周易》与旅游的关系研究现状
一、中国式旅行活动的阐述
    (一)中国式旅行活动的含义
    (二)中国式旅行活动的特点
    (三)中国式旅行活动的类型
    (四)中国式旅行活动的观念
二、先秦中国式旅行活动中蕴含的《周易》思想
    (一)《周易》思想与旅行计划
    (二)《周易》思想与旅行动机
    (三)《周易》思想与旅行方式
    (四)《周易》思想与旅行涵养
三、中国式旅行活动中《周易》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从神秘主义到制度保障的过渡
    (二)从“天人合一”到“生态智慧”的转变
    (三)继续发扬“义”“礼”“谦”的优良品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乡愁何寄?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审美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 理论基础
    (二) 传统村落的审美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三、案例介绍
    (一) 古生村概况
    (二) 古生村景观变化
四、传统村落的乡愁审美体验
    (一) 乡愁审美体验的对象
    (二) 乡愁审美体验的表征分析
        1. 身体:舒适至上, 多感官的综合体验
        2. 时间:怀旧虑今忧未来, 跨越时空的体验
        3. 空间:乡村, 安放我们集体记忆的地方
五、结语

(5)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课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梅山地区
        1.2.2 生态旅游
        1.2.3 景观生态学
        1.2.4 景观格局
        1.2.5 景观生态规划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2.1 宏观领域
        2.1.1 生态旅游学研究
        2.1.2 景观生态学研究
    2.2 中观领域
        2.2.1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2.2.2 景观格局研究
        2.2.3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2.3 微观领域
        2.3.1 梅山文化研究
        2.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研究
第3章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
        3.1.1 复杂丰沛的自然地理语境
        3.1.2 优化融合的产业经济语境
        3.1.3 神秘多元的人文社会语境
    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及特征
        3.2.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
        3.2.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特征
    3.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3.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第4章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4.1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1.1 研究数据的来源
        4.1.2 研究数据的处理
    4.2 梅山地区景观构成要素
        4.2.1 基本要素
        4.2.2 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
    4.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3.1 梅山地区整体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3.2 研究区景观类型水平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4.4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4.4.1 梅山地区景观类型变化
        4.4.2 梅山地区植被指数变化
    4.5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第5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5.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5.1.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架
    5.2 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环境特征评价
        5.2.1 梅山地区景观自然度评价
        5.2.2 梅山地区景观旷奥度评价
        5.2.3 梅山地区景观美景度评价
    5.3 梅山地区人地作用关系特征评价
        5.3.1 梅山地区景观敏感度评价
        5.3.2 梅山地区景观相容度评价
    5.4 梅山地区景观潜在利用方式评价
        5.4.1 梅山地区景观可达度评价
    5.5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5.5.1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5.5.2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特征
        5.5.3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
        5.5.4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适宜性评价
    5.6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6章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研究
    6.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6.1.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条件
        6.1.2 梅山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6.1.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6.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定位
        6.2.1 战略目标和开发原则
        6.2.2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
        6.2.3 生态旅游发展定位
    6.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6.3.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模式
        6.3.2 产品维度——多元化导向开发模式
        6.3.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模式
        6.3.4 关系维度——均衡型共管开发模式
第7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7.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7.1.1 系统性原则
        7.1.2 保护性原则
        7.1.3 多样性原则
        7.1.4 地域性原则
        7.1.5 可操作性原则
    7.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7.2.1 核心生态保护区
        7.2.2 外围保护性缓冲区
        7.2.3 集中引导性开发区
    7.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
        7.3.1 基质和斑块优化
        7.3.2 廊道景观优化
    7.4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7.4.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空间布局规划
        7.4.2 生态旅游线路规划
        7.4.3 旅游服务要素提升规划
    7.5 梅山地区环境文化保护规划
        7.5.1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规划
        7.5.2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第8章 理论实证与案例研究
    8.1 项目概况与设计背景
        8.1.1 项目概况
        8.1.2 设计目标
        8.1.3 设计理念
    8.2 基地分析
        8.2.1 基地周边环境
        8.2.2 基地内部现状
    8.3 梅山文化园景观空间格局规划
        8.3.1 总体格局与景点设置
        8.3.2 功能分区与旅游策划
        8.3.3 道路规划与景观营造
        8.3.4 视线组织与竖向设计
        8.3.5 水系重塑与水景设计
        8.3.6 植物配置与动物养殖
    8.4 梅山文化园旅游开发模式
        8.4.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
        8.4.2 产品维度——复合型多元开发
        8.4.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
        8.4.4 关系维度——联动式多方开发
    8.5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
        8.5.1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
        8.5.2 梅山文化园旅游线路规划
结语
    研究总结
    论文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作品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设计项目
附录D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6)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乡村规划 ——以安徽省广德县高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1.1.2 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1.1.3 实现路径
        1.1.4 目标任务
    1.2 美丽乡村相关概述
        1.2.1 美丽乡村的概念
        1.2.2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1.2.3 乡村景观规划国内外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2.3.1 主要研究内容
        2.3.2 主要创新点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4.1 研究方法
        2.4.2 技术路线
3 美丽乡村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规划理论基础
        3.1.1 区域景观规划
        3.1.2 人类聚居环境学
        3.1.3 景观生态学
        3.1.4 乡村旅游学
        3.1.5 景观美学
        3.1.6 乡村景观规划AVC理论
    3.2 乡村景观规划
        3.2.1 乡村景观规划概述
        3.2.2 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内容
    3.3 安吉“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3.4 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办法
    3.5 规划的策略与方法
        3.5.1 探寻乡村特征
        3.5.2 把握特色文化
        3.5.3 保护生态景观
        3.5.4 规划设计适宜
4 广德县高峰村美丽乡村规划
    4.1 规划概论
        4.1.1 区位分析
        4.1.2 规划范围
    4.2 现状梳理
        4.2.1 现状空间环境
        4.2.2 村民参与情况
    4.3 现状小结
    4.4 规划依据
    4.5 规划内容
        4.5.1 “宜居”建设规划
        4.5.2 “宜游”建设规划
        4.5.3 “宜业”建设规划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5.3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城郊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诸暨市枫桥镇栎桥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的要求
        1.1.2 城郊型农村的现有问题
        1.1.3 城郊型乡村景观建设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
        1.1.4 我国现阶段对城郊型景观建设研究的缺乏
        1.1.5 城郊型农村众多优势值得景观建设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城市郊区
        1.3.2 城郊型乡村
        1.3.3 乡村、景观、乡村景观
        1.3.3.1 乡村
        1.3.3.2 景观
        1.3.3.3 乡村景观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与分析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分析归纳法
    1.7 本章小结
2 理论研究综述
    2.1 人类聚居环境学
    2.2 景观生态学原理
    2.3 共生原理
    2.4 景观美学原理
3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形成、特征、功能以及构成的调查与总结
    3.1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形成
        3.1.1 城郊型乡村的形成、特征以及作用研究
        3.1.1.1 城郊型乡村的形成
        3.1.1.2 城郊型乡村的特征
        3.1.1.3 城郊型乡村在城市中的作用
        3.1.2 影响城郊型乡村景观形成的推动要素
        3.1.2.1 城市景观要素
        3.1.2.2 乡村景观要素
    3.2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特征
        3.2.1 复杂的景观结构
        3.2.2 多样的景观功能
        3.2.3 景观单元之间错综复杂的边缘效应
        3.2.4 乡土风貌逐渐消失
    3.3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功能分析
        3.3.1 生态功能
        3.3.2 观光旅游,美化功能
        3.3.4 文化载体功能
    3.4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构成
    3.5 本章小结
4 城郊型乡村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与总结
    4.1 城郊型乡村景观现状
    4.2 城郊型乡村各景观要素存在的问题
        4.2.1 道路景观的问题
        4.2.2 建筑与庭院景观的问题
        4.2.3 水体景观的问题
        4.2.4 广场景观的问题
        4.2.5 边缘景观的问题
        4.2.6 精神景观的问题
    4.3 城郊型乡村景观各要素的整合
    4.4 本章小结
5 针对问题的实例研究——诸暨市枫桥镇栎桥村景观设计
    5.1 栎桥村概况
    5.2 栎桥村现状分析
        5.2.1 绿地现状分析
        5.2.2 建筑现状分析
        5.2.3 水系现状分析
        5.2.4 广场等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5.2.5 村庄历史即文化现状分析
    5.3 栎桥村景观规划设计优劣势分析
        5.3.1 优势分析
        5.3.2 劣势分析
    5.4 栎桥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5.4.1 设计背景
        5.4.2 设计理念
        5.4.3 设计主题
        5.4.4 总体规划结构与布局
        5.4.5 各类景观空间设计
        5.4.5.1 道路景观
        5.4.5.2 建筑景观
        5.4.5.3 庭院景观
        5.4.5.4 水体景观
        5.4.5.5 广场景观
        5.4.5.6 边缘景观
        5.4.5.7 文化以及产业景观
    5.5 本章小结
6 城郊型乡村景观设计提升策略与方法
    6.1 城郊型乡村景观设计提升策略
        6.1.1 布局因地制宜,保护乡土特色
        6.1.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景观
        6.1.3 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发展可持续性的节约型景观
        6.1.4 推动观光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
    6.2 城郊型乡村各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6.2.1 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6.2.2 建筑景观设计方法
        6.2.3 庭院景观设计方法
        6.2.4 水体景观设计方法
        6.2.5 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6.2.6 边缘景观设计方法
7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身心之间 ——《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研究缘起、综述及运思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问题:一个怎样的体系?
        二、视角
        (一) 采取休闲审美研究视角的必要性
        (二) 休闲审美作为研究视角的可行性
        三、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四库传统定位
        二、基于养生立场
        三、进入美学视野
        四、其他相关研究
        五、小结
    第三节 研究运思
第二章 身心忧患:文人高濂的生平情状
    第一节 字号别署
    第二节 身世生卒
        一、名门之后与商贾之子
        二、生卒推定与行实概况
    第三节 文人风骨
        一、时代环境中的文人身份
        (一) 屡试不第:晚明士子的科举常态
        (二) 雅集赏鉴:文人参与的日常活动
        二、个人经历下的文人情怀
        (一) 追求身安,此身为大:优渥生活背后的身羸体弱之患
        (二) 功名误人,系心归隐:屡试不第背后的亡妻丧父之痛
第三章 身心救赎:《遵生八笺》的主旨与体系
    第一节 "古所未有"之类例:《遵生八笺》的文献概况
        一、版本流传
        二、文献类属
    第二节 《遵生八笺》之定位:基于尊生的休闲审美着作
        一、文人立场之尊生
        二、休闲审美之身心
    第三节 《遵生八笺》之体系:休闲审美研究的理论抓手
        一、汇总整合:以尊生为核心的集成之作
        二、自成一体:以身体为基石的内容架构
        (一) 八笺内容划归为三个部分
        (二) "本体-工夫-境界"范式特点
        (三) 三个部分与"本体-工夫-境界"的契合
第四章 止于身心:《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本体论
    第一节 闲者止也:休闲审美本体论
    第二节 止之三味:从外物天理到己之身心
        一、各物之止
        二、格物之止
        三、身心之止
    第三节 形神合一:身心之止的思想内核
        一、医道传统中"形神合一"之简述
        二、《遵生八笺》中"形神合一"之展开
        (一) "精""气"所化
        (二) "心""神"为主
        (三) 依"形"可证
        三、本节小结
第五章 栖身寄心:《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工夫论
    第一节 形气栖身:"诚日用不可去身"的休闲审美工夫
        一、行气为枢,冥契天地
        (一) 行气工夫的概念范畴
        (二) 行气工夫的休闲审美内涵
        二、养形以适,乐顺物事
        (一) 养形工夫的休闲审美意涵
        (二) 养形工夫的具体内容面向
    第二节 闲赏寄心:"心有所寄,庶不外驰"的休闲审美工夫
        一、心须寄之:文士闲心,不能无所寄
        二、心可寄之:闲赏物事,合生生之意
        (一) 灵气生机:与自然生命相通
        (二) 古德清气:与古人生命相接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身隐心游:《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境界论
    第一节 尘外高隐:《遵生八笺》休闲审美境界的理想图景
        一、《尘外遐举笺》作为理想境界
        (一) 沿承前代之先例
        (二) 折射全书之境界
        二、出尘自得与在世之身
    第二节 隐之于身:《遵生八笺》休闲审美境界的现实达成
        一、"身"入体验:休闲审美的身体机制
        (一) 视听观赏:传统美学的审美感知指向
        (二) 自在敞开与自由融入:休闲美学的身体机制
        (三) 身境相谐:休闲美学身体机制的社会历史观照
        二、身隐心游的处世自得
        (一) 取足于身,自得隐趣
        (二) 心游尘外,自得隐意
第七章 结论:一个以身为止的休闲审美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写作背景与理论环境
    二、创作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文献说明与创作思路
第一章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与新时期美学的肇生
    第一节 美学的春天: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一、美学重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概说
        二、周扬谈话:为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立法
        三、时代热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美学话题
        四、白璧微瑕: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百花齐放: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及其影响
        一、响应号召: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的召开
        二、双向互动:美学学会的制度特色
        三、美学争鸣:省级美学学会讨论会的展开
    第三节 启蒙与意识形态:新时期早期美学会议的思想意义
        一、美学启蒙及其不可能性
        二、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变奏
第二章 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设
    第一节 美学会议对学科美学的早期构想
        一、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美学史研究的展开
        二、《美学原理》:新时期美学教材雏形讨论
    第二节 学科美学及其制度推进
        一、古典美学讨论会:现实基础与制度演进
        二、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中国现代美学的坐标与走向
        三、文艺学20年:美学学科的反思与畅想
        四、美学新问题:美学、文艺学与文艺美学的历史责任
第三章 美学会议与美学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美学家身份的确认与建构
        一、朱光潜:美学会议的指路灯
        二、宗白华:从美学教员到美学家
        三、李泽厚:辗转于美学会议之间
    第二节 回归传统:重塑现代美学家
        一、以美学家为中心:美学史的一种写法
        二、梁启超、蔡元培与丰子恺:向现代美学家致敬
        三、美学家讨论会:新美学家的身份确认
第四章 美学会议与美育的制度化
    第一节 “美育”的重构与流播
        一、“美育”重生:第一次全国美学大会中的美育思想
        二、时代精神:美育与意识形态的互文
        三、重视“美育”:美育制度的普及与流播
    第二节 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落实
        一、教育方针之外:1990年代早期美育制度的基本状况
        二、继承与重构:1990年代美育会议的双重诉求
        三、制度建设: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关联性
第五章 美学会议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19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热潮
        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美学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讨论的普及
        三、全国马列文艺论着研究会:在文学和美学之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建设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建设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历史定位: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
        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
        三、中英互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与美学新拓展
第六章 美学会议与审美文化建设
    第一节 审美文化在1990年代的兴起
        一、美学的“当代”:1990年代初期的美学会议
        二、在审美文化中复兴:第四届全国美学会议
        三、“审美文化”:美学与政治的互动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多元建构
        一、自然、园林、生态、旅游:景观美学初探
        二、以“艺术”之名:美学与艺术的互动
        三、民族美学:书写汉民族共同体美学
第七章 美学会议与走向世界的新世纪美学
    第一节 全国美学会议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全球化与中国美学”
        二、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东方美学与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的两种新范式
        一、“东方美学”的兴起与东方美学国际会议
        二、生态美学研讨会与生态美学问题
    第三节 “美学的多样性”: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新发展
        一、走向世界: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美学背景
        二、百家争鸣: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讨论会
        三、影响意义: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对中国美学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生活美学的兴起:生活与美学的合流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形成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美学”的讨论方式
        三、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期美学会议总体情况列表(1979-2014)
后记

(10)菏泽市前王庄村落原乡景观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探索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视角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原乡景观相关理念概述
    2.1 原乡词意解释
    2.2 原乡规划理论来源
    2.3 “原乡规划”概念
    2.4 乡村景观概念
    2.5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2.6 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
    2.7 乡村景观的形态构成
        2.7.1 乡村自然景观形态构成
        2.7.2 乡村聚落景观形态构成
        2.7.3 乡村农业景观形态构成
        2.7.4 乡村生活景观形态构成
    2.8 乡村意象的保护和发展价值
        2.8.1 感知价值
        2.8.2 历史价值
        2.8.3 经济价值
    2.9 原乡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第3章 前王庄村地域特色研究
    3.1 自然环境
        3.1.1 地貌特征
        3.1.2 气候条件
        3.1.3 自然资源
    3.2 文化资源
        3.2.1 民居建筑文化
        3.2.2 红色革命文化
        3.2.3 旅游文化
        3.2.4 民俗文化
    3.3 村落景观资源
        3.3.1 平原与丘陵相结合的田园风光
        3.3.2 整体统一的石头建筑聚落
        3.3.3 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3.3.4 曲折自由的街巷空间景观
    3.4 村落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3.4.1 传统聚落优秀建筑文化文化遗产的破坏
        3.4.2 新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的衰落
        3.4.3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4.4 走出去,还是迎进来
第4章 前王庄村落原乡精神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方法与原则
    4.1 原乡景观设计方法
        4.1.1 古村落建筑格局保护
        4.1.2 建筑功能的整合与重构
        4.1.3 民俗文化符号提取及再利用
        4.1.4 古村落街巷完善
        4.1.5 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的文化习俗
        4.1.6 修整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当地田园风光
    4.2 原乡景观设计的原则
        4.2.1 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地域文化原则
        4.2.2 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以乡土为本原则
        4.2.3 提高生活品质原则
        4.2.4 限制过度开发原则
第5章 前王庄村落原乡景观整合与重构探索
    5.1 区域背景分析
        5.1.1 地理位置
        5.1.2 现状分析
        5.1.3 设计范围
    5.2 设计原则
    5.3 设计目标
    5.4 方法与步骤
    5.5 总体方案设计
        5.5.1 道路规划设计
        5.5.2 功能分区设计
        5.5.3 景观结构分析
        5.5.4 景观节点设计
        5.5.5 景观绿化设计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菏泽市前王庄村落原乡景观设计

四、旅游美学学理源流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京大学校园阅读状态及学风校风研究(1978-2019)[D]. 吴梦瑶. 南京大学, 2020(02)
  • [2]思想、真理与学统——略论新中国70年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史[J]. 李松. 长江文艺评论, 2019(05)
  • [3]中国式旅行活动中的《周易》思想痕迹[D]. 赵玉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乡愁何寄?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审美体验研究[J]. 王欣欣. 旅游研究, 2018(06)
  • [5]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D]. 陈书芳. 湖南大学, 2018(06)
  • [6]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乡村规划 ——以安徽省广德县高峰村为例[D]. 杜萌.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4)
  • [7]城郊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诸暨市枫桥镇栎桥村为例[D]. 陈雨生.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8]身心之间 ——《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研究[D]. 朱璟. 浙江大学, 2017(08)
  • [9]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D]. 符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10]菏泽市前王庄村落原乡景观保护利用研究[D]. 岳琳琳.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旅游美学起源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