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同中电站全面建成发电

闽江同中电站全面建成发电

一、岷江铜钟电站全面建成发电(论文文献综述)

姚吉[1](2019)在《方寸见证新中国水电站建设成就》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可开发量约为3.78亿千瓦。新中国建立前,中国(不含港澳台)建成和部分建成的水电站共有42座,而只有位于云南省螳螂川上的石龙坝水电站较成规模。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水电建设有了很大发展,逐步在一些河流上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电站,数量逾万,全球20大水电站,有11个在中国,由此我国水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

张康[2](2018)在《水库群影响下岷江径流规律分析及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库群建设阶段,由于人为大面积改变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而造成下垫面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引起了水文过程的剧烈变化。在水库群运行阶段,水库群在发挥防洪发电等作用时,对河川径流特征造成显着变化,导致河流水文情势改变。因此明确水电开发对流域径流特征的改变程度,定量评价下垫面变化和水库群运行对河道径流的影响,开展水库群运行背景下的中长期径流预报,对制定新形势下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环境措施以及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能资源开发基地。本文以岷江流域为研究区,深入开展水库群运行下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分析、水文过程模拟和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水库群建设运行对径流的影响程度问题,以岷江流域的出口控制站(高场水文站)径流序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倾向率法、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流域内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规律和趋势,并通过水文情势变化分析法(IHA)和CRITIC法定量确定径流改变程度和指标影响权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库建设运行数量增加,最大(最小)流量降低(增加)幅度变大;水库建设运行对汛期河道径流影响最为显着,其中6-10月平均流量和年最大流量这6个指标所占权重较大;高场站径流改变程度为中度。(2)为解决水库蓄泄水和水库群建设造成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影响问题,采用SWAT模型并用控制变量法设置了两种水文模拟情景模式,通过SWAT-CUP中Parasol分析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土壤植被和水库群运行对径流的影响值。模拟结果显示:在1995-2000年期间,径流因土地利用/土壤植被变化减少了45m3/s,因水库运行减少了75m3/s,说明水库蓄泄水对径流影响较为显着。(3)针对水库群蓄泄水影响下的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本文从物理成因出发,将气象预报因子与水库蓄泄因子集结合,建立多元回归、BP神经网络和基于PSO参数寻优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并将有无水库蓄泄因子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水库群运行对预报精度影响。对比两种方案预报结果得出:采用多元回归预报模型,增加蓄泄因子的预报方案精度提高了7.01%;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增加蓄泄因子的预报方案精度提高了4.17%;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增加蓄泄因子的预报方案精度提高了2.33%。

程璐[3](2018)在《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岷江上游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河谷深切,高山峡谷众多,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具有优势的水能资源优势,使其水电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行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地质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为此,本文以岷江上游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梯级水电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评价,用可行性的理论评价方法揭示梯级水电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良好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结论如下:(1)岷江上游流域的水文形势变化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该项研究以岷江上游的杂谷脑河流域为典型子流域分析对象,以桑坪站的1988年-2008年的水文数据为基础,得出杂谷脑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年均输沙量也呈普遍下降态势;地质灾害频率不断增大;同时,本文选取了1994年(Landsat TM),2007年(Landsat TM),2014年(OLI)多波段遥感影像图作为研究基础数据,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将岷江上游划分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城乡建筑用地5个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工程建设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分类结果显示随着水电站规模不断的扩大,岷江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未利用地面积扩大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城镇化建设比较集中。(2)对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其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变化分析,其中选取了斑块数量NP、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景观比例PLAND;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散布与并列指标(IJI)、相似邻接百分比(PLADJ)、聚集度(AI)、蔓延度指数(CONTAG)、景观连接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等指标对岷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电站的建设、水库数量和面积的扩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岷江上游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林地和耕地斑块数量、面积减少,未利用地和城镇建筑用地面积扩大;各景观的周长面积分维指数小于1.5,说明受人类干扰活动比较大;散布与并列指数、相似度、聚集度都出现较大;景观连接度耕地变化比较大;景观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都有所下降,说明水电站建设对对该区域的景观多样性影响是比较大的。(3)研究区选用RUSLE(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模型测算岷江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间接或直接导致的水土流失量,通过对对岷江上游1994年、2007年、2014年三个不同时期的降雨因子R值、土壤可视性因子K值、DEM的坡长L值和坡度S值及植被覆盖因子C值和水土保持因子P值栅格计算,利用GIS空间叠置分析功能,得到研究区域内基于栅格单元的水土流失量的空间分布图,该些图显示了水土流失无论在面积还是等级程度上都不断的扩大。(4)将进一步借助于遥感和GIS技术,并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取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植被指数、土壤亮度指数、湿度指数、热度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图形叠置法,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区域的环境质量变化,综合评价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上,研究区域的环境质量是较差的,说明了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同时破坏了森林和文化景观,地表破坏严重,并给区域的民族文化的带来一定的冲击。

翟红娟,王培[4](2018)在《岷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文中研究表明岷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显着的生态功能地位。流域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同时目前面临水资源分布不均、局部河段生态环境退化、局部城市河段水污染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流域生态安全格局面临挑战。针对岷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特点和生态保护要求,本研究认为:岷江上游应以生态恢复和保育为主,并采取措施保障下泄流量,必要时可实施小水电的逐步退出机制;岷江中游应针对水污染和缺水问题采取逐步改善水环境、节水等措施,保障水资源供给;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重点采取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保障粮食供给等措施。

沈忱[5](2015)在《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对筑坝河流的生态调度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是河流生态保护及自然水文情势恢复实践的重要依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面临上游梯级水电开发的威胁,开展针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流量需求研究,不仅能够完善我国大型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能够为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保护区鱼类关键繁殖时期及不同河段水文过程分析结果,从河流不同河段生态基流、不同产卵特性鱼类繁殖期需水、水环境要素溶解氧调控三个角度,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流量综合需求过程进行了系统探究,并制定了针对保护区干流上游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调控的下泄流量范围及过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保护区内鱼类的相关生物特性资料,总结归纳出保护区内鱼类关键繁殖时期为3-8月。以保护区不同干支流河流水文变化情势为依据,结合鱼类繁殖关键时期,基于河流的纵向及横向连通性理论对水文学法进行改进,计算得到保护区干流上游、支流岷江、以及干流下游的生态基流年径流量分别为843.7×108m3、523.1×108m3、1605.3×108m3,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8.6%、61.8%、60.2%。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保护区上游梯级水库调控的年内最小下泄流量过程,该过程年径流量为890.0×108m3,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61.8%。从产漂流性卵和粘沉性卵鱼类的角度分别识别了影响鱼类繁殖的关键控制要素。甄选出了影响产漂流性卵代表鱼类四大家鱼产卵的关键控制要素为水温状态、起始流量与日均涨水率。通过产卵场与非产卵场的对比发现产粘沉性卵代表鱼类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对水文水动力特征条件有明显的选择性。通过鱼类繁殖这一关键生物过程对水文过程的响应关系,确定了保护区内不同鱼类产卵场的适宜生态环境需水过程,并提出了基于鱼类繁殖需求的上游梯级水库调控适宜需水过程。为了避免保护区鱼类因水库下泄引起溶解氧过饱和致死的情况发生,基于保护区干流上游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溶解氧浓度的实测资料,建立了向家坝坝下溶解氧饱和度与河道水温、向家坝水库发电流量占总下泄流量比例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基于上游梯级水库调控的6月至11月总下泄流量上限阈值过程。

李明,傅斌,王玉宽,彭培好,严坤[6](2015)在《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特点及其空间格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流域的水电开发类型与空间格局,可为水库群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优化布局等提供科学参考。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水电站的基本类型、水电站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构建水电开发率、水电开发密度和水电开发强度3个指标对流域水电开发程度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水电站类型以高水头低闸坝的引水式小水电为主,高坝大库相对较少。梯级水电开发已拓展至岷江三级支流,汶川—都江堰河段是干流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段,杂谷脑河是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一级支流流域。岷江上游流域的水电开发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梯级水电开发密度大于国内主要河流。农村小水电占水电站总数的82%,梯级农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是将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侯保灯,朱晓旭,梁川[7](2010)在《岷江上游典型河段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累积影响》文中认为岷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水电开发程度较大,选取两河口—都江堰段为典型河段,针对该河段10级水电开发的情况,运用幕景分析法进行水环境累积影响评价。研究表明:岷江上游干流两河口—都江堰典型河段水电梯级开发对水环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累积影响;在径流量的变化上表现为水量逐年下降,且趋势明显;水量年内分配经水电梯级调节明显发生改变;水质累积影响变化不大,但随着水电规划梯级的建成,有明显恶化的趋势;水温上累积影响较大,可能会对下游鱼类生长、繁殖,浮游植物、动物的生长及分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农业灌溉不会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郭岚[8](2008)在《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关于岷江上游水电开发与四川灾后重建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灾后重建不能就工业论工业、就农业论农业,四川经济的发展与岷江水资源的保护息息相关。鉴于岷江上游水资源安全对成都平原的特殊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灾后重建之机,把过去因习惯和利益的阻挠而难以推进的岷江上游水电建设调整、水资源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提出的对策措施包括:源头控制,系统规划;适时调整水电开发思路;实行最低流量生态管制;统筹管理流域水资源;建立技术性重大公共决策机制等。

周建平,李昇[9](2008)在《汶川地震灾区水电工程震损调查及抗震复核工作简介》文中研究说明汶川特大地震震级高、影响范围大,破坏性强,处于震中附近的水电工程,尤其是高坝枢纽,均经受住了超出设防标准的强烈地震的考验。汶川地震灾区4座高坝的震损情况,对大坝震损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了水电工程防震抗震的五点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加强西南地区水电工程高坝抗震研究设计,提高水电工程抗震能力,提出开展西南地区高坝抗震安全研究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史立山[10](2008)在《科学认识地震 做好水电工作》文中研究说明位于震中地区的岷江紫坪铺大坝经受住这次特大地震的考验说明,我国水电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是符合实际的,水电工程大坝的抗震能力是超出想象的。从这次地震对水电站的总体影响来看,保障水电工程地震安全的重要原则是,水电工程建设必须避开可能发生地震的断裂带。通过这次特大地震对震中地区水电工程的考验,使我们对水电工程抵御地震的能力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岷江铜钟电站全面建成发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岷江铜钟电站全面建成发电(论文提纲范文)

(1)方寸见证新中国水电站建设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949—1959年
1959—1969年
1969—1979年
1979—1989年
1989—1999年
1999—2009年
2009—2019年

(2)水库群影响下岷江径流规律分析及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研究流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水文与气候
    2.3 土壤植被
    2.4 水利工程概况
3.流域径流要素变化规律分析
    3.1 趋势及突变分析方法
    3.2 周期分析
    3.3 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3.4 研究区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3.5 小结
4.基于SWAT模型的径流模拟分析
    4.1 流域水文模拟途径
    4.2 研究流域SWAT模型构建
    4.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及率定
    4.4 评价标准
    4.5 高场站径流模拟
    4.6 不同情景模式的水文响应分析
    4.7 小结
5.基于水库影响因子集的中长期径流预报
    5.1 预报因子的筛选及组合
    5.2 回归模型的构建及结果分析
    5.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及预报分析
    5.4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构建及预报分析
    5.5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3)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岷江上游流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流域水电开发概况
3 地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步骤
    3.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 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自然环境影响评价
    4.1 年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
    4.2 年均输沙量变化趋势分析
    4.3 地质灾害统计分析
5 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1 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5.1.1 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5.1.2 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
    5.2 多时相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5.2.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则及其生态学意义
        5.2.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5.3 基于RUSLE模型的水土流失动态分析
        5.3.1 降雨因子R的计算
        5.3.2 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的计算
        5.3.3 地性因子LS的计算
        5.3.4 植被覆盖因子和水土保持因子的确定
        5.3.5 水土流失现状与生态效应分析
    5.4 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综合评价
        5.4.1 图形叠置法的原理和步骤
        5.4.2 评价因子获取与量化
        5.4.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5.4.4 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6 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6.1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6.2 对区域开放程度的影响
    6.3 对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影响
    6.4 对策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岷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岷江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流域概况
    流域水资源情况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岷江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分布不均, 局部严重缺水
    局部江段流量减小, 导致水生态退化
    城市江段水污染严重
    水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流域生态安全格局面临挑战
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上游生态环境保护
    中游生态环境保护
    下游生态环境保护
结论

(5)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概况
        1.2.2 生态环境需水内涵及分类
        1.2.3 生态环境需水估算方法
        1.2.4 生态环境需水时空适应性
    1.3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及方法体系
    2.1 河流生态系统理论
        2.1.1 基于河流纵向结构的生态系统理论
        2.1.2 基于河流横向结构的生态系统理论
        2.1.3 河流生态系统整体性理论
    2.2 河流水文过程
        2.2.1 河流水文情势
        2.2.2 水文变化趋势
        2.2.3 水文突变检验
        2.2.4 水文过程变化特征
    2.3 基于水文学法的生态基流估算方法
        2.3.1 常规水文法生态基流估算法
        2.3.2 改进的水文学法生态基流估算法
    2.4 河流生态 -水文响应机制
    2.5 河流生态环境流量综合需求
第3章 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鱼类概况
    3.1 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河流水系
        3.1.4 水利枢纽工程
        3.1.5 水生生物
    3.2 保护区鱼类繁殖期研究
    3.3 保护区典型鱼类特性
        3.3.1 达氏鲟
        3.3.2 胭脂鱼
        3.3.3 岩原鲤
        3.3.4 圆口铜鱼
        3.3.5 四大家鱼
        3.3.6 铜鱼
    3.4 小结
第4章 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生态基流估算
    4.1 保护区及其上下游主要水文监测站
    4.2 保护区干流上游水文特征
        4.2.1 保护区干流上游水文变化过程分析
        4.2.2 保护区干流上游鱼类繁殖期水文过程分析
    4.3 保护区主要支流岷江水文特征
        4.3.1 岷江水文变化过程分析
        4.3.2 岷江鱼类繁殖期水文过程分析
    4.4 保护区干流下游水文情势
        4.4.1 保护区干流水文变化过程分析
        4.4.2 保护区干流鱼类繁殖期水文过程分析
    4.5 保护区生态基流估算
        4.5.1 常规水文学法初步估算生态基流
        4.5.2 改进水文学法估算生态基流过程
        4.5.3 生态基流满足程度研究
    4.6 小结
第5章 鱼类繁殖期生态环境需水估算
    5.1 产漂流性卵鱼类生态环境需水估算
        5.1.1 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量
        5.1.2 四大家鱼繁殖期水温驱动
        5.1.3 四大家鱼繁殖期涨水驱动
        5.1.4 四大家鱼繁殖期水温 -涨水综合驱动
        5.1.5 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流量需求
    5.2 产粘沉性卵鱼类生态环境需水估算
        5.2.1 保护区一维水动力学模型
        5.2.2 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断面沿程变化
        5.2.3 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横断面形态
        5.2.4 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繁殖流量需求
    5.3 小结
第6章 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生态环境流量综合需求
    6.1 向家坝、溪洛渡水库运行对河流水文过程影响
        6.1.1 水库蓄水后流量变化情况
        6.1.2 常规水库调度模型
        6.1.3 水文过程改变程度评估
    6.2 保护区及其上下游水环境过程
        6.2.1 水污染及对鱼类影响
        6.2.2 水环境相关标准
        6.2.3 保护区水环境状态评价
        6.2.4 保护区水环境适宜范围
    6.3 水库蓄水对保护区溶解氧的影响
        6.3.1 保护区上游水库蓄水前后溶解氧变化
        6.3.2 向家坝坝下溶解氧影响因素分析
        6.3.3 气象条件对溶解氧的影响
        6.3.4 基于溶解氧过饱和调控的流量需求
    6.4 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需求
        6.4.1 保护区生态基流过程
        6.4.2 保护区鱼类繁殖生态环境综合需求
        6.4.3 保护区一般用水期生态环境综合需求
        6.4.4 基于上游梯级水库调控的生态环境需求综合过程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特点及其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水系提取及流域分割
        2.2.2 水电站类型划分
        2.2.3 水电开发程度
3 结果
    3.1 岷江上游流域水电站的类型
    3.2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空间格局
    3.3 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程度及其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7)岷江上游典型河段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累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岷江上游流域概况
2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累积影响问题
3 累积影响评价概述
    3.1 累积影响及其定义
    3.2 累积影响评价 (CEA) 定义
    3.3 与传统环境评价 (EIA) 的区别
4 累积影响分析与评价
    4.1 典型河段选取
    4.2 累积影响识别与分析
    4.3 水环境累积影响评价
        4.3.1 对径流量的累积影响
        (1) 2006年现状年水环境累积影响评价。
        (2) 2020年水环境累积影响预测。
        4.3.2 对水质的累积影响
        (1) 2006年现状年环境累积影响评价。
        (2) 2020年环境累积影响预测。
        4.3.3 对水温的累积影响
        (1) 2006年现状年环境累积影响评价。
        (2) 2020年环境累积影响预测。
5 总 结

(8)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关于岷江上游水电开发与四川灾后重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岷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灾后重建的保障
    1.1灾后重建是包括水资源保护在内的系统工程
    1.2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主要供水来源
    1.3 “5.12”地震加剧了岷江上游水电站隐患
2.岷江上游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与水电开发现状
    2.1自然特点
    2.2社会经济特点
    2.3水电开发现状
3.岷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
    3.1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的背景
    3.2岷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
    3.3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的影响
4、岷江上游水资源合理开发的保障措施
    4.1源头控制系统规划
    4.2适时调整水电开发思路
    4.3实行最低流量生态管制
    4.4统筹管理流域水资源
    4.5建立技术性重大公共决策机制

四、岷江铜钟电站全面建成发电(论文参考文献)

  • [1]方寸见证新中国水电站建设成就[J]. 姚吉. 集邮博览, 2019(11)
  • [2]水库群影响下岷江径流规律分析及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D]. 张康.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3]岷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 程璐.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4]岷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 翟红娟,王培. 环境保护, 2018(09)
  • [5]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 沈忱. 清华大学, 2015(07)
  • [6]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特点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 李明,傅斌,王玉宽,彭培好,严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1)
  • [7]岷江上游典型河段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累积影响[J]. 侯保灯,朱晓旭,梁川. 人民长江, 2010(07)
  • [8]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关于岷江上游水电开发与四川灾后重建的思考[J]. 郭岚. 开发研究, 2008(06)
  • [9]汶川地震灾区水电工程震损调查及抗震复核工作简介[J]. 周建平,李昇. 水力发电, 2008(11)
  • [10]科学认识地震 做好水电工作[J]. 史立山. 中国科技投资, 2008(07)

标签:;  ;  ;  ;  ;  

闽江同中电站全面建成发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