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关系的研究

一、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桂红,马灵亚,何红娟,赵建利[1](2021)在《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心身障碍科186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将总分≥8分的患者归入睡眠障碍组(105例),总分<8分的患者归入非睡眠障碍组(81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给患者发放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比较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的一般情况和各项问卷结果,将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PSQI问卷结果显示,总分≥8分的患者有105例,占比56.45%;(2)睡眠障碍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非睡眠障碍组大,HAMD评分、HAMA评分均较非睡眠障碍组高,主观社会支持评分较非睡眠障碍组低,负性事件刺激量大于非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不良情绪、主观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均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睡眠障碍在抑郁症患者中较为常见,年龄、不良情绪、主观社会支持和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独立因素。

欧贤才[2](2021)在《青少年日常学校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与跨学段测量等值性检验:基于有序分类数据》文中认为目的:编制一个适用于测量大中学生日常学校生活事件的量表,并检验其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之间的测量等值性。方法:选取345名大中学生对初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在883名大中学生中对正式量表进行基于有序分类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跨学段的测量等值性检验。结果:青少年日常学校生活事件量表由经济困扰、学习困扰、人际困扰、恋爱困扰和受罚与失败等5个维度共20个题目构成;其结构效度和复核效度良好,总量表及分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存在中等稍低的显着正相关;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介于0.67~0.77,总量表为0.87)、组合信度(CR介于0.73~0.85)以及重测信度(间隔一周;分量表介于0.68~0.77,总量为0.78);该量表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存在载荷等值,但门栏不等值。结论:青少年日常学校生活事件量表信度效度良好,可用于测量大中学生的短期日常学校生活事件。

吴茵琪(Ngyanki)[3](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马珺[4](2017)在《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医学生的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重庆市2所医科大学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医学生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大学一至四年级学生1 712人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 628份,其中男生586人,女生1 042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1 496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有738人,非独生子女的学生908人。CMI和ASLEC总分分别为(24.13±17.74)和(31.95±19.00)分。ASLEC包括的6个因子构成了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主体。ASLEC总分、各因子分分别与CMI总分、A-L、M-R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159 90.333 2,均P<0.01)。学习压力因子(b=0.973、0.497)得分越高,则CMI的总分和A-L得分也越高;而人际关系因子(b=0.309)、学习压力因子(b=0.466)和健康适应因子(b=0.355)得分越高,M-R的得分也越高。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尤其以学习压力对医学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健康适应性和人际关系。医学院校可适度增加课外活动和集体活动,减轻学习压力,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机会,促进医学生心身健康。

田秀菊,连红杰[5](2017)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与预警模式探讨》文中指出运用质性分析对101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原始信息的分析归纳,最终确定心身障碍、非适应性认知和行为、家庭成长史、学业预警、生活事件、情绪不良、人际关系不良和性格特点等8个核心预警指标。通过揭示预警方式、预警指标与学生问题间的关系,提出了"心理普查-动态预警"的预警模式。

王友利[6](2017)在《大学生压力事件、压力应对人格与其心身症状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体所遭受到的外在压力事件是否真正对其心身健康造成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压力事件本身的压力强度和个体自身因素,特别是人格因素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特殊人格特质——压力应对人格,具有减少心身症状,维护心身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压力应对人格、压力事件、心身症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揭示压力应对人格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保护策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启示。本文在对压力事件、压力应对人格、以及压力、人格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随机选取6省20多所高校的1729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大学生压力应对人格量表”、“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心身症状自评量表”作为研究工具,测量现阶段大学生的压力应对人格、压力事件、心身症状的水平,并对压力应对人格在压力事件和心身症状关系中的调节和中介作用进行验证和分析,从而构建压力应对人格、压力事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模型。本研究进行的信度检验、描述统计、差异性分析、斯尔曼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调节作用分析、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压力事件的总量处于中下水平,男生的压力事件总量显着高于女生,大四的压力事件总量显着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2)大学生压力应对人格处于中上水平,性别和年级差异均不显着。(3)大学生心身症状比较突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无显着的性别差异,但年级差异显着,大四的心身症状水平显着高于大一、大二、大三。(4)压力事件与心身症状之间正相关非常显着,压力应对人格与心身症状之间负相关非常显着,压力事件与压力应对人格负相关非常显着。回归分析表明压力事件、压力应对人格对心身症状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5)压力应对人格在压力事件与心身症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着。(6)压力应对人格部分中介压力事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

张振华,张丽娜,宫涛,张学敏,郭新娣[7](2017)在《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的影响情况;方法:利用《康奈尔医学指数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759名医学生心身健康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和心身健康总分均与其生活事件的六个维度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呈显着正相关;结论:重视生活事件对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的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医学生应对复杂的生活事件,提高医学生的心身健康水平.

马珺[8](2016)在《医学生心身健康与应对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医学生的心身健康与应对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应对方式问卷和健康行为量表对重庆市两所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MI总分为24.13±17.74,健康行为总分为67.12±9.71。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因子的得分与CMI总分及AL得分、MR得分呈负相关,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则与CMI总分及AL得分、MR得分呈正相关。求助因子的得分越高,CMI总分及AL得分、MR得分则越低;解决问题因子的得分越高则,MR得分也越低;而自责因子得分越高,CMI总分及AL得分、MR得分则越高;幻想因子得分越高,CMI总分和MR得分也越高;逃避因子得分越高则AL得分越高。健康行为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CMI总分及AL得分、MR得分均呈负相关。认知/情感行为维度得分越高,则CMI总分、AL得分、MR得分越低。结论解决问题和求助是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医学生的健康行为越多,尤其是认知/情感行为,其心身健康状况往往越好。医学院校应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培养积极和成熟的应对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供必要的求助途径,全面促进其心、身健康。

李洋[9](2012)在《基于中医“心主神明”观的心身健康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意义:本研究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第五批,项目编号:Z0199,课题名称:《五态辨识调心养身系统建立的研究》)研究的一部分。研究目的是以中医“心主神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心身观为指导,通过理论探讨与调查实证,研究人体的内在因素(人格与体质)以及生活方式对个体心身健康的影响,为完善中医五态心身辨识模块与调身养心知识库,建立成熟的中医五态调心养身辨识系统作理论支撑和实践验证。方法技术:立足中医“心主神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心身观,从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征出发,力争通过古医籍文献的查阅与整理、现代中医心理学应用研究的理论探讨以及心身疾病之一糖尿病的临床实证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情志病学说及现代心身医心身疾病观;使用现代中医心理学本土化测量工具《五态人格测验表》、《五五体质检验表》和《中医生活方式调查表》对心身疾病糖尿病样本386人及参照组380人进行心身健康相关性施测,并采用SPSS18.0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探讨五态人格、五五体质及生活方式与心身健康的演变。内容结果:文献研究部分:基于对传统中医“心主神明,”观的相关概念考释、研究文献综述,进行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探析。通过对中医心身观与心身医学“心身相关”的比较,分析中医情志病理论现代心身医学的价值。在对中医养生防病与心身疾病临床实践的文献研究同时,对中医“心身医学”思想与西方心理学进行比较学研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理论联系及存在形式。从而引出对“中医心理学”及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概述与阐释,说明中国传统医学对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产生、运动规律及心身关系的探讨,有其独特的角度。理论探讨部分:推介了现代中医心理学本土化测验量表《五态人格测验表》与《五五体质检测表》的建立与应用,探讨了五态人格、五五体质与心身健康的演变,并对中医的个性分型与国外着名的相关学说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对于五态人格的理论探讨中,分析了五态人格、体质与阴阳含量的关系,认可五型人格特征由不同阴阳含量比值组成的结论,认同“阴阳辨识”这一在人格特征上的中西医间相通的桥梁。在以上两个量表的应用展望中,认为用“五态辨识调心养身系统”辨识人的人格、体质类型对心身健康促进与管理以及亚健康状态调整和心身疾病的防治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证调查部分:1.糖尿病样本与非糖尿病样本在心身健康状况上的差异:糖尿病样本在SCL-90上的总分与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各因子上的得分显着地高于非糖尿病样本。2.样本总体五态人格与五五体质的相关:(1)太阳因子与阳盛质、偏风质显着正相关,与偏燥质显着负相关;(2)少阳因子与阳盛质显着正相关,与偏燥质、血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显着负相关;(3)阴阳和平因子与平人质、偏风质显着正相关,与偏湿质、偏燥质、气虚质、血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显着负相关;(4)少阴因子与平人质显着负相关;(5)太阴因子与阴寒质、阳虚质、阴虚质、偏湿质、多痰质、偏燥质、气虚质、血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显着正相关,与平人质、偏风质显着负相关。3.样本总体五态人格与心身健康状况的相关:(1)五态人格中的太阳因子与人际敏感、恐怖、偏执因子的得分呈显着负相关;(2)阴阳平和因子分与心身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非常显着负相关;(3)少阴因子分与敌对、偏执因子分呈显着负相关;(4)太阴因子分与心身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非常显着正相关。4.样本总体五五体质与心身健康状况的相关:(1)平人质、偏风质与心身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着负相关;(2)阴寒质、阳虚质、阴虚质、偏湿质、偏燥质、气虚质、血虚质、气郁质、血瘀质与心身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着正相关。5.样本总体中医生活方式与心身健康状况的相关:(1)生活方式中的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五谷为养、起居有常、适嗜欲于俗、志闲少欲、恬愉为务诸因子与心身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着负相关;(2)外以辟邪因子与心身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及除强迫症状外的诸因子分呈显着负相关;(3)和于术数因子分与心身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及除躯体化外的诸因子分呈显着负相关。6.样本总体五态人格、五五体质和生活方式对心身健康的回归分析:对于心身健康而言,平人质,太阴,气虚质,阴阳和平,阴虚质,五谷为养,多痰质,偏湿质八个因素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八个因素能预测心身健康26.6%的变异量。其中平人质的贡献率最大,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12。其余依次为太阴,气虚质,阴阳和平,阴虚质,五谷为养,多痰质,偏湿质。主要结论:1.中医情志病“心主神明”、“形神合一”心身观、整体观思想对丰富和深化现代医学“心身相关”理论有重大意义,中医“治未病”及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情志病防治之调气、调身、调心、调神等调治心身障碍的有效手段为现代心身医学各种心身障碍(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2.现代中医心理学弘扬和注重传统中医“治未病”、“重养生”的理念,五态心-身辨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创新性;本土化心理测量工具的创建和应用,对心身健康促进与管理以及亚健康状态调整和心身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效益。3.传统中医有着“时-空-社会-心理-生物”整体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并更有临床指导意义;心身疾病之一的糖尿病样本与参照组的五态心-身辨识研究结果不但验证了中医人格体质和心身健康相关理论,也体现了中医五态调心养身系统建立与个体自我健康管理的现实意义。可以预测,中、西医学在对心身疾病的“治未病”、“病防变”的“心身医学”认识和医疗保健方面将日趋在医学心理学上达成心身健康管理的共识。创新成果:1.以中医“心主神明”整体观为指导,进行文献研究、理论探讨与实证调查,并应用中医心理学本土化测试量表《五态人格测验表》与《五五体质检测表》等研究人体的内在因素(人格与体质)以及生活方式对个体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角度与思路方法新)2.研究认为,调气、调神、调身和调心,作为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心身调治理论和操作方法,对丰富和补充心身医学的调治手段,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有助于心身医学变当前单一的治疗模式逐步扩展为集预防、治疗、康复合一的多元模式,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3.应用中医心理学本土化测验量表对糖尿病样本和非糖尿病样本同时进行人格-体质-生活方式与心身健康相关的调查测试。测试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再次验证了该套测量工具的科学性用与实效性。(完成国内外用该套量表对大样本糖尿病的首次测试统计,数据结果有首创意义。)

马莉,高云,楚岩,冯小明,董延芳,杨荔平,全红娟[10](2011)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追踪观察大学生自入学至毕业4年内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的动态变化。方法以群体分层抽样法,共抽取受试样本800人,实际有效样本688人;采用中国身心健康量表(CPSHS)、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于大学生入学体检、入学6个月和毕业前分别进行测试。结果毕业前学生心身障碍的检出率(15%)高于入学时(8%),且随校龄增加而递增,并以毕业前分值最高从入学6个月开始,大学生对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动用频率逐步增高。毕业前大学生的生活事件明显多于其它时段,并以家庭问题为主,而入学时则以社交问题为多。结论大学生在校期间以毕业前心身障碍的检出率最高,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主要与其个性、家庭有关的生活事件数量、主观社会支持、性别、年龄有密切关系。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心身健康的保护因素。

二、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1.2.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问卷(PSQI)
        1.2.3 HAMD
        1.2.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1.2.5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1.2.6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
        1.2.7 生活事件量表(LES)
    1.3 调查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各项问卷结果比较
    2.3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独立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青少年日常学校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与跨学段测量等值性检验:基于有序分类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量表的因子结构
    2.2 青少年日常学校生活事件的发生率
    2.3 结构效度与复核效度
    2.4 项目区分度和信度
    2.5 效标关联效度
    2.6 测量等值性
3 讨 论

(3)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4)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康奈尔医学指数 (Cornell Medical Index, CMI) [2]
        1.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 [2]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得分情况
    2.3 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得分的相关分析结果
    2.4 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5)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与预警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概况
二、心理预警指标研究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2. 方法
    (二) 研究结果
三、心理危机预警模式研究
    (一) 预警方式、预警指标与学生问题间的关系
    (二) “心理普查-动态预警”的预警模式
        1. 心理普查:心理预警库
        2. 动态预警:心理危机库

(6)大学生压力事件、压力应对人格与其心身症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压力事件
    2.2 压力应对人格
    2.3 压力、人格与健康
3 研究假设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工具
    4.4 被试
    4.5 研究程序
5 研究结果
    5.1 压力事件、压力应对人格、心身症状的描述统计
    5.2 压力事件、压力应对人格与心身症状关系分析
    5.3 压力应对人格对压力事件与心身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分析
6 讨论和结论
    6.1 讨论与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医学生躯体症状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结果
    2.2 医学生心理症状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8)医学生心身健康与应对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CMI)[1]
        1.2.2 应对方式问卷[1]
        1.2.3 健康行为量表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心身健康、应对方式及健康行为的总体情况
    2.2 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2.1 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2.2.2 医学生心身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2.3 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2.3.1 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与健康行为的相关研究
        2.3.2 医学生心身健康与健康行为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作者声明

(9)基于中医“心主神明”观的心身健康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心主神明”观与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探析
    1. 相关概念的考释
        1.1 心的涵义
        1.1.1 从形的角度——血肉之心
        1.1.2 从气的角度——藏象之心
        1.1.3 从神的角度——神明之心
        1.1.4 讨论:“心”的三个层次内涵之间的联系
        1.2 “神”的涵义
        1.2.1 “神”的内涵
        1.2.2 “心神”的涵义
        1.3 “神明”的涵义
        1.3.1 先秦哲学中的“神明”
        1.3.2 《黄帝内经》中的“神明”
        1.4 “心主神明”的涵义
        1.4.1 “心主神明”的渊源与理论基础
        1.4.2 “心主神明”与“五神脏”的关系
        1.4.3 后世历代医家对“心主神明”观的发展
        1.4.4 现代医学对“心主神明”观的认识的发展
    2. 关于“心主神明”观的理论研究综述
    3. 基于“心主神明”观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探析
        3.1 中医“心主神明”、“形神合一”心身观与心身医学“心身相关”的比较
        3.2 中医情志病学说与现代心身医学
        3.3 “心主神明”、“形神合一”指导下的情志病理论对心身医学的价值
        3.3.1 现代心身医学所面临的问题
        3.3.2 “心主神明”、“形神合一”指导下的情志病理论对现代心身医学的价值
    4. 中医“心身医学”思想与西方心理学的比较学研究
        4.1 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西方心理学剖析
        4.1.1 认识过程
        4.1.2 情感过程
        4.1.3 意志过程
        4.1.4 人格分型
        4.2 中医心理学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
        4.2.1 中医心理学概述
        4.2.2 “时-空-社会-心理-生物”整体医学模式
    5. “心主神明”指导下的中医养生及心身疾病临床文献
        5.1 “心主神明”指导下的传统中医养生防病
        5.2 “心主神明”指导后世医家心身疾病临床
        5.2.1 幽隐无形的心神
        5.2.2 脏腑的联系关系形成治疗规律
    小结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中医五态心-身辨识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探讨
    1. 综述: 中医五态性格的起源及现代研究进展
        1.1 五态性格的起源
        1.2 五态性格现代研究进展
        1.2.1 《五态性格测验表》的形成
        1.2.2 五态性格与现代心理行为类型的比较研究
        1.2.3 五态性格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1.2.4 五态性格指导养生及其它
    2. 中医心理学个性分型之“五态”、“五形”人
        2.1 中医学对人之个性与体质的分类
        2.1.1 基于阴阳学说的分型
        2.1.2 基于五行学说的分类
        2.2 中医“五态人”、“五形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
    3. 现代中医心理学五态心-身辨识本土化量表的建立
        3.1 《五态人格测验表》的制订与常模之修订
        3.1.1 五态人格测验建立的背景
        3.1.2 五态性格测验人格量表
        3.1.3 五态人格测验与西方心理量表的比较研究
        3.2 《五五体质检测表》的制订
        3.2.1 中医体质学说
        3.2.2 基于中医理论的体质辨证分型
        3.2.3 “五五体质检测表”的制订
        3.3 五态人格、五五体质与健康的演变
        3.3.1 阴阳含量与健康的演变
        3.3.2 不同人格体质类型的差异
        3.3.3 不同体质人受邪后健康的变化
    4. 中医的个性分型与国外着名的相关学说的比较
        4.1 与克瑞其麦“人体构造与性格的关系”学说比较
        4.2 与盖伦“四液”学说比较
        4.3 与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学说比较
        4.4 与弗雷德曼“对立人格”学说比较
        4.4.1 A型和B型
        4.4.2 内、外倾性
    5. 关于心-身辨识的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
        5.1 对于五态人格的理论探讨
        5.1.1 五态人格、体质与阴阳含量的关系
        5.1.2 基于不同阴阳含量比数组成的五型人格特征
        5.1.3 人格特征上的中西医间相通
        5.2 《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测验》的应用展望
    小结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证调查:人格-体质-生活方式与心身健康相关性研究
    1. 综述:糖尿病与中医心身医学的关系
        1.1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
        1.2 中医心身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2.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心身健康相关性调研
        2.1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1.1 对象与方案
        2.1.2 对协助调查员的技术培训
        2.1.3 对数据录入人员的技术培训
        2.2 调查工具
        2.2.1 《五态人格测验表》
        2.2.2 《五五体质检测表》
        2.2.3 《中医生活方式调查表》
        2.2.4 《心身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五态人格调查结果
        2.3.2 五五体质状况分析
        2.3.3 中医生活方式调查
        2.3.4 心身健康状况调查
        2.3.5 各测验间相关分析
        2.3.6 心身健康的回归分析
        2.4 讨论
        2.4.1 五态人格调查结果讨论
        2.4.2 五五体质调查结果讨论
        2.4.3 中医生活方式调查的讨论
        2.4.4 心身健康状况调查的讨论
        2.4.5 各测验间的相关分析讨论
        2.4.6 心身健康的回归分析讨论
        2.5 结论
    总结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 五态人格测验表(成人)
    附录二 五五体质检测表
    附录三 中医生活方式调查表
    附录四 心身症状自评量表
读博期间部分科研成果(医药、心理类)
致谢
个人简介

(10)大学生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大学生入学后不同时期心身健康水平的比较
    2.2 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防御特点与生活事件
    2.3 心身健康总分与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四、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吴桂红,马灵亚,何红娟,赵建利. 中国现代医生, 2021(04)
  • [2]青少年日常学校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与跨学段测量等值性检验:基于有序分类数据[J]. 欧贤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05)
  • [3]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 马珺. 华南预防医学, 2017(03)
  • [5]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与预警模式探讨[J]. 田秀菊,连红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 [6]大学生压力事件、压力应对人格与其心身症状的关系研究[D]. 王友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7]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 张振华,张丽娜,宫涛,张学敏,郭新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8]医学生心身健康与应对方式和健康行为的关系[J]. 马珺. 职业与健康, 2016(12)
  • [9]基于中医“心主神明”观的心身健康相关性研究[D]. 李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4)
  • [10]大学生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 马莉,高云,楚岩,冯小明,董延芳,杨荔平,全红娟. 中国校医, 2011(03)

标签:;  ;  ;  ;  ;  

大学生心身障碍与生活事件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