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集群移动通信技术简介(二)

公安集群移动通信技术简介(二)

一、公安集群移动通信技术介绍(二)(论文文献综述)

曾凡海,邵宾[1](2021)在《PDT在武汉公安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文中认为警用数字集群PDT (Police Digital Trunking)作为一种普遍的警用通讯方式,以其覆盖广、成本低、独立组网等技术优点,在警务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了有效的提升350兆警用电台在各类警务工作中,通信指挥调度的精确性、时效性,武汉公安进一步深化PDT系统在各警种业务中的传统应用,并且结合现有的各类智能警务终端工作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将PDT系统功能在多个智能警务终端上实现,扩展了PDT的工作场景,增加了PDT新的应用方式,对武汉公安警务通信带来了新的变革。通过对PDT系统应用的探索和深挖,验证了PDT系统在警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王海涛[2](2020)在《智慧交通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城市道路车流量的迅速增长和某些交通规划与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交通拥堵、交通肇事、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因此,能够实时了解交通路况并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对解决上述问题显得尤为关键。目前,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导航软件虽然能够做到实时的路况显示,但自身角色定位问题导致其能够提供的功能相对单一;此外,海量行车数据采集到后台系统造成存储设备的经济损耗和数据分析处理的技术制约,同样需要新的技术思路与手段予以解决。基于上述情形,本文利用了蜂窝网络在车载系统与基站互联方面的积极作用,意图借助蜂窝网络下基站与车载系统的信息交互以达到对行车数据采集的目的。然而,当对多个基站采集的行车数据进行汇总处理时,移动车辆可能与蜂窝网络中的多个基站产生信息交互,这就产生了数据传输可靠性、数据冗余和一致性问题等。综上,本文设计并开发了智慧交通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基于蜂窝网络的链路传输成功概率理论,将其作为数据筛选条件并应用于车流量数据采集与预处理阶段,接着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数据处理并实现可视化操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干扰信号是限制网络性能的主要因素,以蜂窝网络为模型设计了一种易于处理的SINR分析框架。依据随机几何数学理论推导出干扰信号信道衰减增益服从无干扰、指数衰落、Rayleigh衰落下链路传输成功概率的精确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模拟,分析了几种系统参数对成功概率的影响,并对比了成功概率与区域频谱面积在几种干扰环境下的结果。与传统蜂窝网络SINR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无需划分网格并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改善了蜂窝网络的性能。2.设计了分布式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核心引擎,基于Apache Hadoop、Apache Spark及其相关生态圈组件技术,解决了引擎整体技术架构设计和数据采集、清洗、存储、离线与实时计算等技术问题。其中,以链路传输成功概率为系统数据采集模块中的数据筛选提供了理论基础,解决了数据的冗余和一致性问题;以HDFS和HBase解决了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问题;以MapReduce计算框架实现了数据清洗解决方案;以Spark SQL和Spark Streaming设计了离线和实时大数据处理功能组件。3.介绍了本文系统的详细实现过程,首先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功能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着以Spring boot、Layui和ECharts技术开发了 Web端可视化系统操作界面,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图形化展现;最后利用第三方软件构建了完善的集群性能监控系统,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本文系统集群的可行性和良好的计算性能。

黄宬[3](2019)在《移动环境下高性能WEB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WEB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移动WEB的性能问题却一直影响着移动WEB的用户体验:无线网络稳定性差、高时延等问题经常困扰着用户。虽然当前移动WEB性能已有很大提高,但是随着新的移动WEB应用场景的出现,对移动WEB性能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于此,本文对移动环境下高性能WEB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针对移动WEB应用的视频传输性能不足、网络稳定性差和网络利用率低、虚拟云基站和WEB服务融合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移动WEB基础技术体系的改进和优化方案:分布式实时转码CDN技术、基于资源调度移动WEB推送模型和基于移动通信用户行为驱动的云基站WEB全量下沉虚拟化等多项关键技术,构建了全新的高性能移动WEB技术框架。(2)CDN技术是移动WEB应用性能优化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在视频存储上常常遇到瓶颈。本文在研究分布式实时转码CDN技术基本理论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实时视频转码CDN技术优化模型架构,设计了模型中分布式实时转码CDN报文通信协议、CDN资源获取流程、热存比资源存储价值评估方法、转码能力分析模型、存储资源分配等模型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分布式实时转码CDN技术高效性。(3)移动WEB由于受到无线通信基本特征的影响,在资源传输上容易出现明显的波动。即当网络处于优质通信条件下时,并没有好好利用当前的通信状态进行资源的传输,反而网络处于较差通信条件时,却有可能传输大量的资源。针对移动网络稳定性差和网络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资源调度的移动WEB推送模型,包含数据预测、推送策略、网络状况监控和基于假设的缓存机制等模块,设计了推送模型的通信协议与业务流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资源调度的移动WEB推送模型有效性。(4)针对云基站移动WEB虚拟化一直存在云基站集群虚拟化资源不足与云基站和WEB服务难于融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云基站移动WEB全量下沉虚拟化模型。并构建了包含多个层级的云基站移动WEB全量下沉虚拟化架构,研究了基于移动通信用户行为的监控模型、价值评估模型,设计了云基站移动WEB虚拟化迁移技术。实现了 WEB功能的全量云基站部署,扩展了云基站WEB虚拟化的功能界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云基站移动WEB全量下沉虚拟化较传统WEB虚拟化技术可以缩短客户端到服务器、服务器到客户端双向的时延,提高移动WEB系统的效能。

葛云翔[4](2019)在《兰州城市轨道交通TD-LTE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为兰州城市轨道交通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移动通信技术应用,首先通过目前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运用情况,对TD-LTE移动通信技术的系统及功能进行介绍。通过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所采用的几种主流无线通信技术的比选,从业务承载、可靠性、移动性等方面考虑,最终采用了以LTE技术作为兰州地铁1号线PIS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方案。本次工程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方案构成、信源勘察布点、设备材料选型、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数量统计等。在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车地无线通信采用了TD-LTE无线通信技术组网,结合兰州1号线线路情况及PIS车地无线通信的业务需求,提出了相应的LTE无线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在车站及控制中心、场/段设置LTE基带控制单元BBU(Base Band Unit),隧道内设置射频拉远单元RRU(Remote Radio Unit)两种基本功能模块,构建出全线PIS车地无线通信网络。本篇论文详细介绍了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业务需求及解决方案,通过兰州地铁1号线兰州大学站至东岗站实际的线路测试结果分析,证明了本次PIS-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满足系统业务需求,性能良好。在设计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如系统间的信号干扰问题。通过计算提出了与其他频段信号的带宽隔离度要求,其中移动DCS1800频段与LTE系统频段相邻,难以通过带宽隔离的方式解决信号干扰问题,经协商讨论,最终未将DCS1800频段引入地铁范围,确保了系统可靠运行。最后,结合现有的LTE综合业务承载案列,从可靠性、并发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讨论了未来TD-LTE无线通信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前景。

崔鸿羽[5](2019)在《适用于集群通信的高温超导滤波器设计与制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温超导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成熟,许多行业开始将高温超导技术运用在其中,并且超导产品相比之前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超导材料近乎为零的表面电阻,而其做成的滤波器具有插入损耗低、带边陡度高、带外抑制好的特点,对所需信号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从而减少来自相邻信道信号的干扰,高温超导滤波器可以有效降低系统噪声系数,提高检测弱信号的能力。而且超导滤波器可以在不牺牲插入损耗的情况下,增加滤波器的阶数,从而有效的增加带边陡度,使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更加接近理想的矩形,应用于通信基站的接收机前端,使基站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集群通信系统是极其专业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当今专用移动通信发展方向,国内公共通信设施离不开集群通信的建设,其中包括公安集群系统和铁路集群系统,而集群通信作为通信系统其中的一个种类,必然会存在其他通信系统都会存在的问题,譬如覆盖盲区问题、语音质量不佳问题、掉话问题等等。高温超导材料制作而成的滤波器可以很容易将滤波器的频带做的很窄,并且在频段很低的情况下将接收端的体积小型化,可以有效改善掉话,覆盖范围不佳以及无法检测微弱信号等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集群通信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依据集群通信系统对射频前端接收滤波器的技术要求,采用超导薄膜材料开发适用于集群通信系统的高温超导滤波器。综合考虑滤波器工作频段和要求参数来确定滤波器的类型,并且给出了超导滤波器的设计理论模型、采用滤波器综合技术获得理论响应曲线,提取出耦合矩阵参数。此外还采用协同仿真技术设计了滤波器的物理电路结构,并通过曝光、显影、蚀刻、切割等平面精细加工技术制作了超导滤波器芯片,同时对滤波器进行组装,低温测试,得到滤波器的实际频率响应曲线。文章主要采用了两种基底材料氧化镁(MgO),铝酸镧(LaAlO3)作为对比进行设计滤波器的微带电路,采用SONNET软件进行仿真,随后对两种滤波器进行实际的测试,进而对比两种滤波器的性能随后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基底之间滤波器的性能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最后两种材料制成的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均为353.5MHz,插入损耗不高于0.1dB,回波损耗高于18dB,带外抑制高于80dB,滤波器实际测试结果达到预期,设计结果符合集群通信系统的技术要求。

周伟东[6](2018)在《基于移动通信的流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海量的移动通信数据被采集。这些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时间、空间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对公安部门的重大决策起到参考作用。然而现有的系统面对日益增多的移动通信数据已经不能满足其正常的业务需求,首先系统的时效性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标计算;其次系统采用硬编码方式,扩展性较差。因此,本文以移动通信为背景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流式数据处理系统的解决方案。首先,在充分研究了业务实时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运营商本身实时数据源的特点之后,确定以Kafka作为数据缓存中间件;其次根据业务需求,将数据处理部分拆分为实时ETL模块和规则引擎模块,分别用于数据的转换和匹配工作;最后为了提供秒级的数据结果流查询能力,采用了HBASE组件作为结果库。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了对实时ETL模块和规则引擎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且以人流量实时统计为应用案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首先,本文通过对传统数据仓库ETL技术的研究,在分布式流式处理引擎Storm上构建一套类SQL解析引擎用于流式数据的ETL,用户只需要在实时ETL模块中提交类SQL语句就可以完成数据的预处理以及统计等操作;其次,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规则引擎用于数据的匹配工作,用户只需要定义规则以及算子就可以得到所需的数据,这种设计使得规则与具体实现分离,很大程度上增加代码的复用性以及业务的灵活性;最后,本文通过设计类SQL语句、规则以及算子在该系统上了完成了人流量实时统计的应用,并且基于此应用完成了对整个系统的测试。

赖晓阳[7](2019)在《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发展及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关系碰撞日益复杂,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和传播越来越广泛,大规模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凸显了突发事件现场快速处置和控制的重要性。为更好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提高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应急处置队伍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对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针对突发事件现场应急通信系统的机动组织和快速部署,构建起一套面向突发事件现场的宽带无线应急通信体系结构,以满足应急现场大数据应用、高清视频传输和应急指挥调度等业务的需要。进而围绕新体系结构在突发事件现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可靠性和有效性问题进行深入钻研,探讨其中物理层和网络层的关键技术,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开展了仿真验证和实物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分析了突发事件现场应急通信保障需求,提出了一种集成核心网功能的基站间自组织通信网,形成适用突发事件现场通信保障的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体系结构,解决了宽带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的机动组织和快速部署难题。通过构建宽带集群核心网与其基站之间一对一线性结构及其自组织通信链路,实现宽带集群通信系统在机动状态的快速建网开通。论证了宽带集群系统自组织通信链路波形设计原则并给出自组织通信波形参考设计,可作为宽带集群通信系统拓展移动组网应用场景的标准化参考。(2)研究分析了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变换域信道估计算法,提出了宽带无线应急通信中一种基于K近邻原理噪声消除的信道估计算法,增强了突发事件现场宽带无线通信的传输可靠性。通过数据挖掘理论与变换域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结合,在时域信道冲激响应中基于K近邻原理完成噪声和信号的分类识别,以实现相对更精确的噪声消除。计算机仿真和外场实物试验结果表明K近邻噪声消除的信道估计算法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取得相对较高的信道估计准确度,提升了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的传输可靠性。(3)研究分析了窄带干扰对宽带无线通信的恶劣影响,提出了宽带无线应急通信中一套基于训练序列的K均值干扰抑制方法,解决了复杂电磁环境下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的抗干扰通信问题。通过对频域信道冲激响应基于K均值原理进行干扰信号的聚类识别,配合干扰频点的插值拟合和信道译码的软比特加权实现干扰抑制。计算机仿真和外场实物试验结果表明K均值干扰抑制方法能够将干扰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宽带无线应急通信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提高了突发事件现场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的传输可靠性。(4)研究分析了无线自组织网络上的广播业务传输机制,提出了宽带无线应急通信指挥中一种基于转发节点间自协商的广播业务传输机制,提升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的传输效率。通过建立转发节点间优先级自协商机制,将点对点传输的机会路由理论扩展应用到点对多点的广播业务传输中。计算机仿真和外场实物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转发节点间自协商的广播业务传输机制能够充分利用无线信号的广播特性,在保证广播业务传输覆盖的情况下减少参与广播数据包转发的节点个数,有效提升突发事件现场无线应急通信指挥的通信传输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己在实际设备中实现,关键算法己通过真实环境验证,对国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制定有积极参考作用。

李思龙[8](2018)在《基于多协议分布式警务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管理。公安使用的警务通是一种警察用来执法的执法系统,依法保障社会健全发展,依靠科技手段强警,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立足全市公安工作对信息化应用的迫切需求,积极依托电信公司的资源优势而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安信息化应用平台,为一线值勤警务人员提供一种跨业务数据库、跨地理阻隔的现代化移动警务办公机制。但随着高科技术高速发展,犯罪违法手段更加复杂化、灵活化、多样化及智能化,而犯罪人员数量也有增长趋势。传统警务通系统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不仅仅数据的安全性较差、数据传输和解析速度慢、支持文件类型少且信息交互性差,很难支持目前需要对数据的实时获取、实时处理、实时共享的工作模式,给公安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本课题针对这些瓶颈问题,项目组深入内部需求调研,了解到研发第三代警务通系统,实现信息快速传输、快速交互、信息安全共享是解决企业问题的关键。第三代警务即时通讯系统平台作为第三代警务通系统平台,在第三代警务即时通讯平台上扩展各种公安业务功能,比如身份证识别、车牌识别等等。本课题在全面调研分析公安内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研发,采用C/S和B/S总体架构,java为开发语言,MySql作为后台的数据库,设计出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模块的具体实现。第三代警务即时通讯系统实际投产运营前都经过严格多重测试,其中本系统主要创新点如下:(1)传统警务通系统或一般第三代警务通只支持单协议连接模式,本课题研究设计的第三代警务通系统支持多种协议连接模式,服务端研发出协议转换平台Protocol Conversion Platform,简称:PCP,可视化开发,支持客户端多种协议类型连接XMPP服务器,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市场竞争力。(2)即时通讯目前主流使用XMPP协议,而第三代警务通移动端大部分有消耗流量大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课题移动端研究设计出自定义协议类型,使得移动端通讯更省流量,解决第三代警务即时通讯移动端存在信息冗余问题。(3)由于第二代警务通基于WAP技术的方式交互性差、无线信道带宽窄,WAP数据传输和解析速度慢,本系统采用4G移动技术+主流框架技术,解决满足目前需要提供更多的多媒体服务,比如动态图像、视频、音频等媒体信息服务,成本下降,用户满意度上升。(4)为了获得最灵活的系统功能扩展方式,本系统采用了插件式功能扩展,简单易用,该方案使得满足公安单位未来业务发展需求,有利于支持警务人员工作开展。(5)本系统采用目前主流的MINA网络通信应用框架技术,单台服务器能支持10万并发量,远远满足客户提出的3000并发量需求,也可以对接各种数据库类型,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本课题所研发的第三代警务即时通讯系统已经成功实施,运行稳定,获得软件着作权登记,并初步得到业界认可。

隋宇,程小蓉,陈辉煌[9](2016)在《基于TD-LTE的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介绍了集群通信系统由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的发展过程,分别对比了已在国内广泛应用的4种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和2种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性能,并分析了它们各自在不同环境中的优势。详细地分析了一种典型的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基于TD-LTE(time-division long-term evolution)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所应用的正交频分复用、多入多出、时分双工以及混合自动重传等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优点,并介绍了目前对基于TD-LTE的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研究进展,以及它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石油专网通信、高速铁路通信以及城市应急通信等情况下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总结,并展望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

张欣旺[10](2015)在《面向行业专网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芯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行业专网通信频段稀缺,不能满足各行业对于专网通信的快速增长需求,关键行业的通信技术受制于国外厂商。本论文研究面向行业专网应用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芯片关键技术,对可重构技术、抑制带外干扰技术、抑制谐波干扰技术、校准技术、低噪声高线性射频前端电路和可重构低功耗模拟中频电路设计技术开展深入研究。研究了抗干扰接收机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抗干扰低噪声放大器、电压型无源混频器和电流域低通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接收机系统架构,提高了接收机抑制带外干扰信号的能力;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矢量增益调节实现增益失配和相位失配校准的谐波抑制校准技术,提高了接收机抑制谐波干扰信号的能力。研究了低噪声、高线性、低功耗的电路设计技术,提出了一种双重反馈低噪声放大器结构,提高了带外抑制能力,降低了噪声系数;并提出了两款高性能运算放大器结构,采用调零电阻密勒前馈电容和有源前馈技术提高了运算放大器高频性能,采用准静态悬空栅技术提高了运算放大器驱动能力。研究了数字辅助自动校准技术,提出了一种低噪声放大器LC负载谐振频率校准技术,利用接收机下混频通道完成校准过程,降低了校准实现复杂度;并提出了一种分段线性功率检测器结构,可以同时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动态范围。基于所提出的关键技术,本论文采用65nm CMOS工艺实现了两款0.1-5.0GHz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芯片。第一款芯片采用三条并行射频前端通道以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需求,具有工作模式灵活可重构的特点。第二款芯片采用了基于8相电压型无源混频器的系统架构,具有同时抑制带外干扰和谐波干扰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接收机最大增益为100d B,噪声系数为1.7d B,-5d Bm带外强干扰情况下噪声系数为16d B,芯片功耗为20-76m W。校准后的带外IIP2为71d Bm,镜像抑制度为58d B,三阶和五阶谐波抑制分别为61d B和68d B。两款接收机芯片可以支持DVB-H、LTE、802.11g和Zig Bee等主流通信标准,对TDD-LTE解调信号的误差矢量幅度为5%。

二、公安集群移动通信技术介绍(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安集群移动通信技术介绍(二)(论文提纲范文)

(1)PDT在武汉公安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PDT在武汉公安工作中的传统应用
    (一)语音通信
    (二)短数据的应用
    (三)定位功能
二、PDT在武汉公安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一)制定详细预案、加强业务培训
    (二)以科技为支撑,在警种间形成合力
    (三)整体规划,实现跨部门的“合”
三、PDT在多种警务终端上的融合通信应用
    (一)终端之变
    (二)系统之变,宽窄带融合通信探索
四、结语

(2)智慧交通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智慧交通研究现状
        1.2.2 国内智慧交通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2章 智慧交通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理论介绍
    2.1 蜂窝网络模型介绍
    2.2 瑞利衰落模型(Rayleigh fading model)介绍
    2.3 Apache Hadoop生态圈介绍
    2.4 Apache Spark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蜂窝网络下链路传输成功概率的分析
    3.1 蜂窝网络系统模型设计
    3.2 链路传输的成功概率(PS)
        3.2.1 成功概率公式推算
        3.2.2 干扰对成功概率的影响
    3.3 区域频谱面积(ASE)
    3.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3.4.1 链路传输的成功概率
        3.4.2 区域频谱面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交通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引擎的研究与设计
    4.1 智慧交通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引擎的整体架构
    4.2 基于蜂窝网络设计数据采集模块
        4.2.1 Flume采集数据过程设计
        4.2.2 问题分析
        4.2.3 数据结构定义
        4.2.4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4.3 基于Hadoop MapReduce设计数据清洗模块
        4.3.1 MapReduce数据清洗过程设计
        4.3.2 数据清洗算法的设计
    4.4 基于HBase设计数据分区存储功能
        4.4.1 RowKey设计
        4.4.2 分区键设计
    4.5 基于Spark SQL设计数据分析计算模块
        4.5.1 Spark集群模式选择
        4.5.2 基于Spark SQL离线数据业务分析
        4.5.3 基于Spark Streaming的实时数据业务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慧交通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5.3 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4.1 技术版本选型和集群资源规划设计
        5.4.2 系统程序打包上传和执行
        5.4.3 系统平台首页
        5.4.4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
        5.4.5 基站信息管理模块
        5.4.6 预监测点信息管理模块
        5.4.7 车流量信息管理模块
        5.4.8 离线数据分析业务模块
        5.4.9 (准)实时数据分析业务模块
    5.5 系统集群性能监控与实验对比分析
        5.5.1 集群性能监控
        5.5.2 集群性能实验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3)移动环境下高性能WEB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概况
        1.2.2 CDN技术研究
        1.2.3 HTTP传输协议研究
        1.2.4 云基站技术研究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移动WEB系统基本概念
        2.1.1 移动WEB的定义
        2.1.2 移动WEB网络特点
        2.1.3 移动WEB系统结构
        2.1.4 移动WEB应用类型
    2.2 移动WEB相关基础技术
        2.2.1 客户端WEB资源缓存与页面加载
        2.2.2 HTTP与TCP协议
        2.2.3 网络时延和网络带宽
        2.2.4 网络节点超载与无线通信拥塞
    2.3 CDN与视频转码
        2.3.1 CDN概念与技术实现
        2.3.2 视频资源关联性与热度分布
        2.3.3 视频转码方式比较
    2.4 移动WEB资源传输技术
        2.4.1 应用层资源传输优化
        2.4.2 HTTP层资源传输优化
        2.4.3 HTTP层静态推送技术
    2.5 云基站移动WEB虚拟化技术
        2.5.1 云基站基本概念
        2.5.2 虚拟化理论
        2.5.3 移动WEB应用组网技术
        2.5.4 云基站移动WEB组网与应用虚拟化
    2.6 本章小结
3 高性能移动WEB技术体系研究
    3.1 移动WEB应用性能瓶颈
    3.2 高性能移动WEB技术体系框架
        3.2.1 移动WEB性能瓶颈点的优化思路
        3.2.2 高性能移动WEB技术体系架构
    3.3 高性能移动WEB技术框架的关键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实时转码CDN技术优化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分布式实时转码CDN技术基本理论与模型
        4.2.1 分布式实时转码CDN技术基本理论
        4.2.2 分布式实时转码CDN技术模型
    4.3 分布式实时转码CDN优化模型
        4.3.1 分布式实时转码CDN优化总体架构设计
        4.3.2 分布式实时转码报文通信协议
        4.3.3 CDN资源获取业务流程
    4.4 关键技术与算法
        4.4.1 热存比资源存储价值评估方法
        4.4.2 转码能力分析模型
        4.4.3 存储资源分配算法
    4.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5.1 仿真实验设计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资源调度的移动WEB推送模型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HTTP层主动推送基本原理与模型
        5.2.1 HTTP层主动推送基本原理
        5.2.2 HTTP层主动推送模型
    5.3 基于资源调度的移动WEB推送模型架构
        5.3.1 移动WEB推送模型架构设计
        5.3.2 推送模型的通信协议与业务流程
    5.4 移动WEB推送模型的核心模块
        5.4.1 推送数据预测
        5.4.2 移动WEB资源推送策略
        5.4.3 网络状态监控
        5.4.5 基于假设的缓存机制
    5.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5.1 仿真实验设计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云基站移动WEB全量下沉虚拟化研究
    6.1 本章引言
    6.2 云基站移动WEB虚拟化基本原理与模型
        6.2.1 云基站移动WEB虚拟化基本原理
        6.2.2 云基站移动WEB虚拟化模型
    6.3 云基站移动WEB全量下沉虚拟化模型架构设计
        6.3.1 全量下沉虚拟化模型架构
        6.3.2 虚拟中心层
        6.3.3 边缘应用层
        6.3.4 数据服务流程
        6.3.5 适用场景分析
    6.4 云基站移动WEB全量下沉部署与迁移模型
        6.4.1 移动用户行为监控
        6.4.2 应用价值评估
        6.4.3 部署迁移算法与流程
    6.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5.1 仿真实验设计
        6.5.2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兰州城市轨道交通TD-LTE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介绍
        1.2.1 LTE技术发展状况
        1.2.2 LTE技术运用情况
    1.3 论文的结构及安排
2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LTE技术应用
    2.1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概况
    2.2 LTE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2.1 地铁乘客信息系统(PIS)介绍
        2.2.2 PIS-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需求
        2.2.3 PIS-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解决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LTE系统性能测试
    3.1 LTE系统性能测试
        3.1.1 性能测试原理
        3.1.2 LTE物理层测试
        3.1.3 LTE链路性能测试
    3.2 LTE系统QOS保障策略
    3.3 本章小结
4 兰州1号线LTE系统线路测试
    4.1 兰州地铁1号线LTE系统链路仿真
    4.2 兰州地铁1号线线路测试结果
        4.2.1 参考电平RSRP
        4.2.2 信干噪比SINR
        4.2.3 单用户平均上传和下载速率(移动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LTE系统干扰和综合承载分析
    5.1 干扰因素
        5.1.1 干扰频段分析
        5.1.2 系统内干扰分析
        5.1.3 系统间干扰分析
    5.2 解决干扰的方法
        5.2.1 系统内干扰
        5.2.2 外部干扰
    5.3 LTE综合承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适用于集群通信的高温超导滤波器设计与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集群通信系统
        1.1.1 集群通信系统的定义
        1.1.2 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
        1.1.3 集群通信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1.2 超导的发展和材料特性
        1.2.1 超导的发展历史
        1.2.2 超导体材料的特性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文章结构
第二章 高温超导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2.1 微带线简介
        2.1.1 微带线基础
        2.1.2 微带线特性阻抗和相速
        2.1.3 微带线损耗
    2.2 微波网络
        2.2.1 二端口网络的阻抗矩阵
        2.2.2 二端口网络的导纳矩阵
        2.2.3 二端口的散射矩阵
        2.2.4 二端口的传输矩阵
        2.2.5 多端口网络
第三章 高温超导滤波器的设计原理
    3.1 滤波器的概述
        3.1.1 滤波器的基本形式
    3.2 低通滤波器的特性
        3.2.1 巴特沃兹低通滤波器特性
        3.2.2 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特性
        3.2.3 椭圆函数低通滤波器特性
    3.3 频率转化
        3.3.1 高通变换
        3.3.2 带通变换
        3.3.3 带阻变换
    3.4 微带电路耦合原理
        3.4.1 阻抗矩阵的推导
        3.4.2 耦合系数的推导
        3.4.3 品质因数的推导
第四章 适用于集群通信的高温超导滤波器的研制
    4.1 氧化镁(MgO)衬底的集群超导滤波器设计
        4.1.2 滤波器的谐振器结构的确定
        4.1.3 外部品质因数及端口结构的确定
        4.1.4 滤波器耦合间距的确定
        4.1.5 整体结构的搭建与滤波器仿真
        4.1.6 超导滤波器的加工制造及测试
    4.2 铝酸镧(LaAlO_3)衬底的集群超导滤波器设计
        4.2.1 滤波器等效电路的设计及滤波器综合
        4.2.2 谐振器及耦合仿真
        4.2.3 滤波器仿真以及物理电路的确定
    4.3 两种衬底滤波器的性能对比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移动通信的流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相关技术介绍
    2.1 分布式协调服务Zookeeper
        2.1.1 Apache Zookeeper简介
        2.1.2 Apache Zookeeper集群架构
    2.2 分布式实时计算系统Storm
        2.2.1 Apache Storm简介
        2.2.2 Apache Storm体系架构
        2.2.3 Topology的构建
    2.3 分布式消息系统Kafka
        2.3.1 Apache Kafka简介
        2.3.2 Apache Kafka架构
    2.4 分布式数据库HBASE
        2.4.1 Apache HBASE简介
        2.4.2 Apache HBASE架构
        2.4.3 Apache HBASE的数据模型
    2.5 语法分析器ANTLR4
        2.5.1 ANTLR4 简介
        2.5.2 ANTLR4 解析过程
    2.6 实时ETL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
        3.1.2 非功能性需求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模块设计
        3.3.1 实时ETL模块设计
        3.3.2 规则引擎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实时ETL模块
        4.1.1 实时ETL模块详细设计
        4.1.2 语法解析子模块
        4.1.3 语义解析子模块
        4.1.4 执行器子模块
        4.1.5 适配器子模块
    4.2 规则引擎模块实现
        4.2.1 规则引擎模块详细设计
        4.2.2 用户门户子模块
        4.2.3 规则生成子模块
        4.2.4 规则匹配子模块
        4.2.5 规则执行子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人流量实时统计应用
        5.1.1 应用介绍
        5.1.2 实时ETL任务
        5.1.3 规则引擎任务
        5.1.4 结果表设计
    5.2 测试环境搭建
        5.2.1 硬件环境介绍
        5.2.2 软件环境介绍
        5.2.3 环境搭建与配置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试结果
        5.3.2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宽带无线应急通信国内外现状研究与分析
    2.1 应急通信的体系结构
        2.1.1 无线应急通信手段分析
        2.1.2 无线应急通信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2.2 宽带无线传输的研究现状
        2.2.1 宽带无线传输理论的发展趋势
        2.2.2 变换域信道估计研究现状
        2.2.3 变换域干扰抑制研究现状
    2.3 网络自组织传输的研究现状
        2.3.1 无线多跳路由理论的发展趋势
        2.3.2 无线多跳网络的广播传输研究现状
    2.4 波形软件化技术介绍
3 宽带无线应急通信体系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的提出
    3.3 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3.3.1 近距离通信覆盖
        3.3.2 中距离通信连接
        3.3.3 远距离通信保障
        3.3.4 新体系结构的优势分析
        3.3.5 新体系结构的应用示例
    3.4 宽带自组织通信波形研究
        3.4.1 性能指标分析
        3.4.2 波形特性研究
        3.4.3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的信道估计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的提出
    4.3 变换域信道估计的建模分析
        4.3.1 接收信号模型
        4.3.2 变换域信道估计性能
    4.4 基于K近邻原理噪声消除的信道估计算法
        4.4.1 K近邻分类准则
        4.4.2 基于K近邻原理噪声消除的信道估计算法
    4.5 性能分析与仿真验证
        4.5.1 算法复杂度对比
        4.5.2 仿真及结果分析
    4.6 外场环境中的实物验证
        4.6.1 实物验证平台
        4.6.2 试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的干扰抑制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的提出
    5.3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建模分析
        5.3.1 窄带干扰下的接收信号模型
        5.3.2 复杂环境下的变换域干扰抑制性能
    5.4 基于训练序列的K均值干扰抑制方法
        5.4.1 K均值聚类准则
        5.4.2 基于训练序列的K均值干扰抑制方法
    5.5 性能分析与仿真验证
        5.5.1 算法复杂度分析
        5.5.2 仿真及结果分析
    5.6 外场环境中的实物验证
    5.7 本章小结
6 无线应急通信指挥中广播业务传输研究
    6.1 引言
    6.2 问题的提出
    6.3 机会路由下的广播业务传输建模分析
        6.3.1 网络模型和传输模型
        6.3.2 机会路由下的广播业务传输性能
    6.4 基于转发节点间自协商的广播业务传输机制
        6.4.1 广播业务传输处理流程
        6.4.2 优先级自协商机制
    6.5 性能的仿真验证
        6.5.1 仿真场景
        6.5.2 仿真结果分析
    6.6 外场环境中的实物验证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多协议分布式警务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发与应用第三代警务通的意义
        1.3.1 增强公安信息安全管理
        1.3.2 移动端流量节省
        1.3.3 提高支持多媒体服务效率
        1.3.4 提高警务人员工作效率
        1.3.5 系统可扩展性增强
    1.4 主要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目标
        1.4.2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XMPP协议、双机热备理论分析及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2.1 XMPP协议
        2.1.1 XMPP节
        2.1.2 XMPP节通用属性
        2.1.3 XMPP协议优缺点
    2.2 计算机集群概念
        2.2.1 计算机集群优点
        2.2.2 计算机高可用性集群
    2.3 双机热备可用性的理论分析
        2.3.1 双机热备系统可用度
        2.3.2 故障接管的时间
    2.4 对称和非对称加密技术
    2.5 基于C/S体系结构的客户端
        2.5.1 客户端网络架构
        2.5.2 C/S交互模式
    2.6 基于B/S架构模式的管理台
        2.6.1 MVC模式概述
        2.6.2 Web管理台网络架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第三代警务即时通讯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全局功能需求分析
        3.1.1 客户端用户功能模块需求
        3.1.2 Web管理台功能模块需求
        3.1.3 Web管理台用户界面需求
        3.1.4 系统功能用例图分析
    3.2 系统性能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3.2.1 第三代警务通系统性能需求
        3.2.2 第三代警务通系统可行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用协议转换平台
    4.1 通用协议转换平台研究与设计
    4.2 PCP平台结构
    4.3 PCP特性的研究设计
        4.3.1 PCP功能特性设计
        4.3.2 PCP性能特性设计
        4.3.3 PCP灵活特性设计
        4.3.4 PCP安全特性设计
    4.4 PCP日志创新设计
    4.5 手机客户端自定义协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5.1 系统UML建模
        5.1.1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5.1.2 系统状态设计
        5.1.3 系统活动设计
        5.1.4 系统类设计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实现
    6.1 服务端系统实现
        6.1.1 服务端主控线程实现
        6.1.2 服务端接收消息实现
    6.2 客户端系统实现
        6.2.1 智能手机用户登录功能
        6.2.2 单用户交互功能
        6.2.3 群聊功能
    6.3 管理台功能
        6.3.1 管理人员创建用户
        6.3.2 管理人员销毁用户
        6.3.3 管理人员创建用户群功能
        6.3.4 管理台会话功能
        6.3.5 管理台服务器配置
        6.3.6 管理台插件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第三代警务通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7.1 测试原理和方法
    7.2 测试环境
    7.3 系统相关测试
        7.3.1 系统功能测试
        7.3.2 界面测试
        7.3.3 兼容性测试
        7.3.4 安全性测试
        7.3.5 性能测试
    7.4 测试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节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的内容与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TD-LTE的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集群通信技术的发展
    1.1 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1.2 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 基于TD-LTE的宽带集群通信技术
    2.1 基于TD-LTE技术的集群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其优势
    2.2 基于TD-LTE技术的集群通信系统的应用
3 总结与展望

(10)面向行业专网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芯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软件无线电技术概述
    1.2 工业界发展现状
    1.3 课题应用领域
    1.4 课题技术挑战
    1.5 学术界研究进展
    1.6 论文主要贡献
    1.7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接收机系统级设计
    2.1 本章引论
    2.2 接收机系统架构
    2.3 噪声指标
    2.4 线性度指标
    2.5 动态范围指标
    2.6 滤波器阶数与模数转换器位数的关系
    2.7 接收机设计指标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抗干扰接收机关键技术
    3.1 本章引论
    3.2 干扰信号来源
    3.3 抑制带外干扰信号关键技术
        3.3.1 带外抑制接收机架构
        3.3.2 电压型无源混频器非理想问题
        3.3.3 电流域低通滤波器
    3.4 抑制谐波干扰信号关键技术
        3.4.1 混合型8相本振时钟信号产生技术
        3.4.2 8相本振时钟相位不确定问题及校正技术
        3.4.3 谐波抑制校准技术
    3.5 抑制时分复用系统中发射机泄露信号关键技术
        3.5.1 MOS开关管模型
        3.5.2 独立偏置技术
        3.5.3 宽带泄漏抵消技术
        3.5.4 天线开关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噪声高线性可重构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
    4.1 本章引论
    4.2 抗干扰低噪声放大器
        4.2.1 低噪声放大器抗干扰技术
        4.2.2 双重反馈低噪声放大器
        4.2.3“8”字型嵌套电感
        4.2.4 反相器结构低噪声放大器
    4.3 高性能跨导放大器
        4.3.1 高隔离度技术
        4.3.2 共模稳定性技术
    4.4 带外抑制跨阻放大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重构低功耗接收机模拟中频电路
    5.1 本章引论
    5.2 可重构模拟中频滤波器
    5.3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5.4 可重构模数转换器
    5.5 低功耗运算放大器
        5.5.1 差模性能
        5.5.2 共模性能
        5.5.3 驱动能力
        5.5.4 运算放大器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接收机自动校准技术
    6.1 本章引论
    6.2 自动校准系统
    6.3 自动校准算法
    6.4 校准电路
        6.4.1 谐振频率校准电路
        6.4.2 谐波抑制校准电路
        6.4.3 二阶交调校准电路
        6.4.4 直流失调校准电路
        6.4.5 增益恒定校准电路
        6.4.6 镜像抑制校准电路
    6.5 自动增益控制系统
        6.5.1 分段线性结构功率检测器
        6.5.2 自适应偏置电路
        6.5.3 芯片测试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0.1-5.0GHz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芯片
    7.1 本章引论
    7.2 灵活可重构接收机芯片
        7.2.1 系统架构
        7.2.2 芯片实现与测试
        7.2.3 芯片小结
    7.3 抗干扰接收机芯片
        7.3.1 系统架构
        7.3.2 芯片实现与测试
        7.3.3 芯片小结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公安集群移动通信技术介绍(二)(论文参考文献)

  • [1]PDT在武汉公安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J]. 曾凡海,邵宾. 警察技术, 2021(04)
  • [2]智慧交通车流量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海涛. 扬州大学, 2020(04)
  • [3]移动环境下高性能WEB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黄宬.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4]兰州城市轨道交通TD-LTE移动通信技术应用[D]. 葛云翔.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5]适用于集群通信的高温超导滤波器设计与制造[D]. 崔鸿羽. 天津理工大学, 2019(08)
  • [6]基于移动通信的流式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伟东. 东南大学, 2018(03)
  • [7]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赖晓阳.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8]基于多协议分布式警务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思龙.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基于TD-LTE的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研究[J]. 隋宇,程小蓉,陈辉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10]面向行业专网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 张欣旺. 清华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公安集群移动通信技术简介(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