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摄影、肌电、力同时测定

人体运动摄影、肌电、力同时测定

一、对人体运动摄影、肌电、力的同步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高缓[1](2018)在《羽毛球运动中跨步步法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羽毛球赛制的改革,增加了比赛的综合对抗性;同时也对运动员的多拍能力、移动能力、线路和节奏变化能力等技术要求更加细化。羽毛球运动员快速灵敏的移动步法对比赛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羽毛球运动员跨步步法下肢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比较分析不同运动技术水平、性别的羽毛球运动员,做跨步步法时下肢各个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本文以30名高校羽毛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研究羽毛球运动员下肢的跨步动作。以运动捕捉系统和测力台测量数据对男、女羽毛球运动员不同水平(优秀组和新手组)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研究,对完成跨步动作时不同运动阶段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采集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跨步步法的时间特征指标优秀组和新手组运动员差异不具有显着性。2.移动取位阶段:两组运动员右侧下肢髋、膝、踝角总体运动变化趋势走向一致,但在不同时间阶段、运动方向具有明显差异。3.落地缓冲阶段:男性运动员右脚触地瞬间右髋角y轴方向,x轴方向左髋压力和肌力矩、左右膝角、左膝角压力(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z轴方向左膝角压力、地面反作用力(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男性运动员踝关节各指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女性运动员右踝肌力矩z轴方向,左髋肌力矩x和z轴方向,左膝y轴压力和肌力矩,地面反作用力(p<0.05)z轴具有显着性差异。第二峰值力瞬间男性运动员y轴方向右踝肌力矩、左右膝角、左膝肌力矩和z轴方向右膝肌力矩(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地面反作用力指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女性运动员踝和髋关节指标不具有差异,地面反作用力肌力矩(p<0.05)在y和z轴具有显着性差异,右膝z轴压力(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快速蹬伸阶段:最低波谷瞬间男性运动员髋关节、地面反作用力指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右膝肌力矩在z轴方向(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左踝角和左踝肌力矩在x轴方向(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女性运动员x轴方向右膝角,z轴方向左膝压力(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髋关节和膝关节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地面反作用力x轴方向(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第二峰值力瞬间男性运动员左膝压力和肌力矩在x轴方向(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右膝肌力矩y轴方向(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踝关节和地面反作用力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女性运动员x轴左膝肌力矩(p<0.05)具有差异,髋关节和膝关节和地面反作用力等指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5.回位阶段:两组运动员右侧下肢髋、膝、踝角随时间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幅度,在不同时间阶段、运动方向具有明显差异。6.跨步步法的测力台数据:男性不同水平运动员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女性不同水平运动员在落地缓冲时间百分比、蹬离地面阶段时间、蹬离地面时间百分比、最大峰值力时间和最大峰值力时间百分比等指标(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优秀组运动员和新手组运动员跨步步法的差异性指标是多方面的2.不同性别运动员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特征不同。3.优秀组运动员在做跨步动作时可能下肢协调性、缓冲载荷、回动的能力强于新手组运动员。

刘子煜,王玥,张雪炼,张爽,杨璐铭[2](2018)在《运动生物力学在舞蹈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运动学、动力学、生物学三方面总结归纳了现有运动生物力学在舞蹈中的应用研究,揭示了将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于舞蹈研究的重要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作出展望。

张绪树[3](2017)在《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生物力学分析及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压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而劳动方式单一化、不断重复的劳动工作,导致人体肌肉骨骼不适(MSDs)、损伤(MSI)的发生率相应增加。轻度不适,可以休假调整,而重度不适,则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更甚者则可能影响运动功能,甚至致残。大量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员以及办公自动化的计算机操作人员成为了肌骨不适及肌骨系统各种损伤的高发群体。不但给患者个人造成了身心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到目前为止,通过运动方式来进行诊断和治疗MSDs、损伤以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还缺少基于生物力学原理的、科学的、准确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评估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快速普及和应用,鼠标作为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的重要输入装置,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不断、重复性的鼠标操作会导致一些上肢MSDs,常见的例子是腕管综合症(CTS),也称为“鼠标手”。当前,我国MSDs的流行情况形势非常严峻,但因缺乏十分有说服力的病因学证据,以及基于生物力学因素的评估方法和依据,较难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MSDs的发病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企业和患者个人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考虑到腕部及上肢相关MSDs、肌骨损伤的严重性和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基于生物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上肢肌骨系统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对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压力进行了实验测量和有限元模拟对比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人体运动捕捉的实验测量,对人体上肢的常见运动,以及鼠标操作时手指击键等的运动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和分析。通过处理和分析,得到了上肢运动时各关节的角度变化曲线,可以作为逆向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数据。通过采用逆向动力学的方法,对屈肘关节和前臂旋前-后等运动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运动过程中的肘关节力矩、关节反力、肘关节周围各主要肌肉力以及上肢肌肉的活性等,分析表明上肢水平比上肢竖直状态有更高的关节力矩、关节反力、肌肉力和肌肉活性。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上肢运动与其受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续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运动学数据。(2)使用激光扫描仪、f-scan和fsa(forcesensingarray)压力测量系统,对不同鼠标操作时鼠标、腕部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进行了测量和数据处理。通过扫描仪扫描,得到了不同鼠标操作状态时鼠标、腕部与扫描仪接触区域的面积;通过f-scan和fsa压力测量实验,获得了在鼠标击键操作的整个过程中鼠标、腕部与桌面之间的接触压力,接触面积,接触力,以及接触压力峰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作为腕部msds、损伤的临床诊断、康复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供生物力学依据。结果表明,腕部接触压力峰值出现在腕部尺侧(豌豆骨附近)区域,将前臂尽可能地放在桌面上,可以有效地降低腕部的接触压力,或者使用合适的鼠标垫,也可以起到一定得降低腕部接触压力的效果,从而减少桌面对腕部的磨损以及对腕部血管、神经的挤压,降低患腕部msds的风险。(3)基于志愿者的ct和mri扫描数据,建立了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肱骨、尺骨、桡骨、所有手骨等骨骼,各关节的软骨和肘关节的主要韧带,以及上肢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肌腱以及筋膜等)等组织。通过模拟和分析,研究了正常肘关节在屈肘和前臂旋后运动中,各关节面上的接触压力的分布情况,也同时研究在这些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时,各骨骼、主要韧带、以及软组织上的应力分布情况。通过相关的对比和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与逆向动力学分析结果趋势大致相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上肢肌骨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简化的鼠标和桌面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和分析在重力载荷作用下以及前臂与桌面不同的接触区域时,手部与鼠标、鼠标与桌面、以及腕部与桌面的接触情况,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只有腕部和桌面接触时,腕部与桌面的接触压力,肘关节、腕关节各关节面间的接触压力均为最大,随着前臂与桌面的接触区域增大,各部分接触压力减小,前臂四分之三、整个前臂区域与桌面接触时,接触情况基本相同,因此综合分析各因素后,在操作鼠标时,尽量采用前臂的四分之三区域与桌面有支撑的姿势。获得的接触情况数据可以作为上肢关节接触研究,上肢组织特性研究以及肌骨系统不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力学依据。本文建立的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可以作为人体上肢生物力学分析的一个平台,用于研究上肢各骨骼的运动生物力学特性,即上肢的日常运动、体育运动的模拟分析等研究工作,了解日常活动对上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于上肢各关节接触情况的分析,以及运动对上肢肌骨系统的影响;可以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鼠标操作对腕部关节的影响;可以用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以及进行上肢相关的人体工效学研究,例如鼠标的个性化设计,桌面的工效学设计,运动康复机器人的设计等;可以为临床上MSD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生物力学指导,从而有效的预防上肢MSDs和肌骨系统损伤;还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该模型的建立,也为今后开展对于包含腕管综合症在内的上肢肌骨不适、损伤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海峰[4](2013)在《CMJ方式起跳发力出现2次峰值原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CMJ起跳在所有关于跳跃运动项目都表现出来,对其评价可以从多个学科、不同角度得到相应的指标,其中借助测力台的动力学研究较为普遍.因为测力台上进行测试跳跃动作可以进一步地分析CMJ的生理指标,及运动学指标,然后对CMJ起跳进行分析比较出现2次峰值的原因及差异特征,最后来进行科学研究找出CMJ方式起跳发力2次峰值,从而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促进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方法:本论文采用高速摄像、肌电测量仪、三维测力台等仪器对10名实验对象进行CMJ方式起跳发力出现2次峰值的技术动作的分析。获得CMJ方式起跳发力技术动作的时间、位移、速度、重心变化等运动学数据及参与肌电的肌肉群,积分肌电以及各肌肉的激活顺序等肌电数据;然后对CMJ起跳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通过运动力学手段分析出现2次峰值的原因及差异特征,最后来进行科学研究找出CMJ方式起跳发力2次峰值,从而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促进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结果:1.本文通过了三维测力台上CMJ跳起测试曲线对比找出了有,无2次峰值的原因。2.运动学分析两组起跳上肢与下肢主要关节角速度与环节重心速度的变化对比分析,结果找出了2次峰值的原因。3.肌电分析出CMJ起跳过程中肌肉肌电活动的特征,得出合理组与不合理组的区别。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身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对跳跃有直接的影响,因而摆臂协调性影响了CMJ起跳。2.力的梯度的大小是评定爆发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力的梯度的计算分析对比,得出结果力的梯度数值的大小影响着CMJ起跳的2次发力。3.从曲线膝关节角度图中分析膝关节角度对CMJ起跳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合理的最大膝关节起跳角度应在130°-150°。4.上肢与下肢速度的变化两组不同,表述其变化规律,上下肢的协调性问题,上肢-躯干-下肢运动是协调性没有一定的顺序性,导致2次峰值的出现。5.从肌电放电的角度了来看肌肉群参加活动的用用力顺序对CMJ起跳出现2次峰值有直接的原因。

高鹏程[5](2011)在《羽毛球高吊杀击球技术动作一致性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羽毛球正手击球技术动作是羽毛球整个动作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正手击球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平高球、吊球、杀球这三种球,而这三种击球技术动作的相互组合是羽毛球运动员后场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这三种击球技术动作在前期的准备阶段的动作结构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这种高度一致性表现的越明显。本文拟通过高速摄影、肌电图等同步的生物力学手段对羽毛球运动员在完成平高球、吊球、杀球这三种击球技术时的生物力学特点进行分析,主要通过肌电图对侧身引拍、转肩顶肘、小臂加速前摆、前臂旋内、屈指发力这几个阶段中的主动肌进行测试,以了解相关肌群在不同运动相位中发力的时间先后顺序、力量大小,通过同步高速摄影的动作解析,进一步了解运动员在三种正手击球技术动作中的肌电特征差异,以及在击球前不同相位动作一致性的差异。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到以下结果:1.受试者在击打平高球、吊球、杀球时,杀球的动作总时间最短,其次是平高球,吊球最长。2.受试者在击打高吊杀球时在动作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关节角度和关节角速度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处的变化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第三阶段,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在各个关节处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为:杀球的变化最大,平高球次之,吊球最小。3.受试者在击打高吊杀球时在动作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积分肌电、平均积分肌电和肌肉贡献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第三阶段,各个指标的变化特征很明显。具体数值如下:击打杀球的数值变化最大,平高球次之,吊球最小。4.受试者在击打平高球、吊球、杀球时,所测八块肌肉中,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斜方肌、三角肌这四块肌肉的积分肌电、平均肌电值、肌肉贡献率数值最明显。因此在平时的训练和教学中,根据肌肉激活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纠正在正手击打平高球、吊球、杀球时的错误动作,达到用力节奏合理的效果,为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让运动员遵循正确的肌肉发力顺序,提高训练的效率做前提保障。

范年春,陆爱云[6](2011)在《优秀自由泳运动员水槽游泳技术及其肌电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表面肌电图和同步摄像技术,在游泳水槽实验条件下对优秀自由泳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表面肌电图和同步摄像技术能较好地检测游泳运动员动作技术;在游泳动作中,股直肌、胸大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屈腕肌的激活程度较大,在专项力量训练中应加强练习;运动员的动作协调性好,但动作技术仍需改善。

李强[7](2010)在《不同级别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高速摄像机、遥测机电仪、和三维测力台三机同步测试法对3名不同级别男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动作进行了现场测试,运用专门的分析软件,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高速摄像、肌电和测力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发现他们最后用力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从而做出更加客观的技术诊断,不仅可以客观的反映出有利于最后用力技术的各项运动学参数值以及适宜范围,而且可以发现肌肉或肌群在此技术动作过程中肌电变化特征以及脚的用力特征,以及此技术动作的诸多基本规律,以期为教学和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数。研究结果:(一)运动学(1)最后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研究对象中冯**的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的时间最短,数值为0.013s,右髋速度最大,为2.74m/s;曹**的右肩速度和铅球离地高度值最大,数值为4.05m/s和1.67m;(2)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冯**和吴**的重心水平位移和右髋水平位移差相对比较大,分别为0.10m和0.13m;冯**的右侧膝、肩、髋等关节速度值与加速准备部分相比增加最明显;(3)身体重心和铅球速度的变化—吴**左脚着地后铅球速度就一直增大,身体重心速度达到最大值较晚,在左脚着地后0.08s,铅球速度曲线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没有出现明显的用力点;(4)出手条件参数—研究对象中冯**出手速度值最大,为12.41m/s;吴**的出手角度为33.86。,与国内优秀选手最为接近;曹**的出手高度值最大,数值为2.01m;(5)左侧支撑技术方面—冯**的左着左膝角、左膝缓冲角以及左脚离地角相比其他二人较大,数值分别为169.37。、148.45°、117.59°;(二)肌肉力学(1)最后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除右侧肱三头肌和右侧三角肌的肌电波形图较平缓外,其他十块肌肉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兴奋性,尤其是下肢肌表现的特别明显,研究对象冯**的右侧腓肠肌积分肌电值达到了689uvs;(2)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右侧股直肌的兴奋性最低,积分肌电值冯**为103uvs,吴**和曹**的平均值为137uvs;(3)最后用力的全过程—右竖脊肌、右肱三头肌、右胸大肌和右腹直肌的积分肌电值较大,数值分别为564uvs、405uvs、393uvs、377uvs,右股直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小,为137uvs,其他被测肌群的积分肌电值表现的很平均,集中分布在276uvs左右;(三)动力学(1)最后用力右脚的力学指数—研究对象冯**的右脚受力峰值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为最大,分别为427.97N、1609.78N;曹**的最小,分别为329.07N、1339.54N;(2)最后用力左脚的力学指数—研究对象冯**的垂直受力峰值与至峰值时间比最大,数值为30635.13,爆发用力最好。

王清,忻鼎亮,严波涛,张跃,曲峰[8](2007)在《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一、运动生物力学简况(一)概述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内容是运用各种实验测试手段,测定人在实际运动中的力学参数,然后运用力学、数学、物理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推导,得出有应用价值的各种

单大卯[9](2003)在《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长度、肌长度变化速率、肌力臂等肌肉功能参数以及肌肉功能的动态变化,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训练学等学科领域中十分关注的课题,它们对于深入探讨人体运动规律、肌肉的神经控制与工作特性以及制定肌肉专项力量训练方案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将以人体下肢肌肉附着点(肌肉起止点、代起止点)、关节转动中心在相应环节基准坐标系中的坐标为基础,建立适合于活体应用的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该模型不但能详尽地定量评定下肢于不同状态下肌肉所具有的潜在功能,而且也能获得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下肢肌肉功能参数的动态变化状况。同时,本研究通过步态分析的实例,初步检验了模型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主要内容: 1.使用近景摄影技术(DLT 法,全站仪法)测量尸体下肢整体骨骼标本中肌肉附着点和有关骨性形态学标记点的空间三维坐标; 2.利用人体骨性形态学参数和肌肉附着点坐标,建立可用于推测活体肌肉附着点三维坐标的回归方程。3.研究髌骨对推算股四头肌长度及对膝关节力臂的影响,建立髌骨上下缘点三维坐标随膝关节角度变化的拟合方程; 4.使用描述刚体之间方位相对变化的广义坐标——布里恩角,建立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并编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计算机应用分析系统; 5.评定下肢于基准解剖位时,下肢各肌肉的功能; 6.评定下肢肌肉功能随关节角度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7.以步态分析为例,检测模型在人体运动中分析肌肉功能参数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并在方法学上,为肌肉功能模型结合多机同步测试进行研究作初步的探索。本研究通过对实验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全面完整的国人肌肉功能模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模型中肌肉附着点三维坐标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推测肌肉附着点三维坐标的回归方程,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2.肌肉代起止点、肌肉当量力臂和肌肉功能转换角,对定量评定肌肉功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肌肉功能转换角是肌肉功能发生转换的标志,肌肉当量力臂为0 值时,也是肌肉缩短或伸长至极限的标志。3.下肢大多数肌肉对额状轴作用最大,矢状轴次之,垂直轴最小。环节运动过程中,由于环节位置的变化,肌肉对关节各轴上的功能参数都将随之改变;不仅肌肉功能参数会发生量的变化,甚至肌肉功能会发生质的改变。4.髋关节肌的功能特点之一是存在当量力臂为0 值的情况。这表明大腿在髋关节整个活动范围内运动时,一部分肌肉始终参与工作;一部分肌肉由于功能消失而退出工作;另一部分开始并不参与工作的肌肉,随环节运动具有了参与该运动的功能。即,髋关节肌有所谓“功能补偿”的现象。5.在解剖基准位,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下部对髋关节有旋内功能;而股薄肌有旋外功能。臀大肌(上部)具有双关节肌的作用,对膝关节的屈伸产生一定效应。6.髌骨上下缘点随膝角变化的运动轨迹类似于抛物线形状;髌骨对增大股四头肌对膝关节力臂有重要的影响;在解剖基准位,髌骨使力臂长度增加了约2.5 倍;900-00的伸膝范围是髌骨起增大力臂作用的主要范围。7.肌肉功能模型与多机同步测试相结合分析人体步态的实验证明,肌肉功能模型的实用性、可靠性较高。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计算机应用分析系统经进一步完善后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张家正,李立[10](1988)在《摄影、肌电、力参数的同步采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对人体运动规律的探讨,常需要对人体运动的动作过程、肌肉活动、力及关节角度变化等方面的参数进行同步测定。但从已出现的同步方法看,大多仍属于在同一信号下由摄影机、肌电图机、动态电阻应变仪等仪器单独完成运动参数记录的同步方式。同步效果差作数据处理周期长。因此,对人体运动参数采集和处理方法的革新,是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对人体运动摄影、肌电、力的同步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人体运动摄影、肌电、力的同步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羽毛球运动中跨步步法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3 本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羽毛球步法的基本结构及技术种类
        2.1.1 羽毛球步法的基本结构
        2.1.2 羽毛球步法的相关概念
    2.2 羽毛球步法的意义与重要性
    2.3 羽毛球步法的研究现状
        2.3.1 羽毛球运动运动学的研究
        2.3.2 羽毛球动力学的研究
        2.3.3 羽毛球运动损伤的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仪器
        3.2.1 运动捕捉系统
        3.2.2 三维测力台测试系统
    3.3 实验过程
        3.3.1 数据采集
        3.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跨步步法的时间特征
    4.2 男性学生移动取位阶段跨步步法的运动学特征
        4.2.1 男性学生移动取位阶段下肢关节角度特征
    4.3 男性学生落地缓冲阶段下肢运动学特征
        4.3.1 男性学生右脚触地瞬间下肢髋关节特征
        4.3.2 男性学生右脚触地瞬间下肢膝关节特征
        4.3.3 男性学生右脚触地瞬间下肢踝关节特征
        4.3.4 男性学生右脚触地瞬间下肢地面反作用力特征
        4.3.5 第一峰值力瞬间下肢髋关节特征
        4.3.6 第一峰值力瞬间下肢膝关节特征
        4.3.7 男性学生第一峰值力瞬间下肢踝关节特征
        4.3.8 第一峰值力瞬间右侧地面反作用力和肌力矩特征
    4.4 男性运动员蹬离地面阶段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4.4.1 最低波谷瞬间下肢髋关节特征
        4.4.2 最低波谷瞬间下肢膝关节特征
        4.4.3 最低波谷瞬间下肢踝关节特征
        4.4.4 最低波谷瞬间下肢地面反作用力和肌力矩特征
        4.4.5 第二峰值力瞬间下肢髋关节特征
        4.4.6 第二峰值力瞬间下肢膝关节特征
        4.4.7 第二峰值力瞬间下肢踝关节特征
        4.4.8 第二峰值力瞬间右侧地面反作用力特征
    4.5 男性运动员落地回位阶段右侧下肢运动特征分析
    4.6 女性运动员移动取位阶段右侧下肢运动特征分析
    4.7 女性运动员落地缓冲阶段下肢运动特征分析
        4.7.1 右脚触地瞬间下肢髋关节特征
        4.7.2 右脚触地瞬间下肢膝关节特征
        4.7.3 右脚触地瞬间下肢踝关节特征
        4.7.4 右脚触地瞬间地面反作用力和肌力矩特征
        4.7.5 第一峰值力瞬间下肢髋关节特征
        4.7.6 第一峰值力瞬间下肢膝关节特征
        4.7.7 第一峰值力瞬间下肢踝关节特征
        4.7.8 第一峰值力瞬间地面反作用力特征
    4.8 蹬伸阶段下肢踝关节特征
        4.8.1 最低波谷瞬间下肢髋关节特征
        4.8.2 最低波谷瞬间下肢膝关节特征
        4.8.3 最低波谷瞬间下肢踝关节特征
        4.8.4 最低波谷瞬间右侧地面反作用力和肌力矩特征
        4.8.5 第二峰值力瞬间下肢髋关节特征
        4.8.6 第二峰值力瞬间下肢膝关节特征
        4.8.7 第二峰值力瞬间下肢踝关节特征
        4.8.8 第二峰值力瞬间下肢右侧地面反作用力和肌力矩特征
    4.9 女性运动员回位阶段运动学分析
    4.10 跨步步法的测力台动力学分析
        4.10.1 男性跨步步法的测力台动力学分析
        4.10.2 女性运动员的测力台动力学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运动生物力学在舞蹈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舞蹈的起源和分类
2 舞蹈运动生物力学
3 研究对象
4 研究舞蹈运动的重要手段———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4.1 运动学研究方法
    4.2 动力学研究方法
    4.3 生物学研究方法
结论

(3)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生物力学分析及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上肢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人体生物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体运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人体关节接触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人体有限元建模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人体肌肉力预测研究现状
        1.2.5 上肢MSDs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体上肢生物力学基础
    2.1 人体上肢解剖概述
        2.1.1 上肢骨骼解剖概述
        2.1.2 上肢关节解剖概述及生物力学特点
        2.1.3 上肢骨骼肌解剖概述及生物力学特点
    2.2 人体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
        2.2.1 骨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
        2.2.2 软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肢运动学数据采集及逆向动力学分析
    3.1 上肢运动学数据采集
        3.1.1 上肢各关节运动数据采集及分析
        3.1.2 手部精细操作数据采集及分析
    3.2 上肢运动逆向动力学分析
        3.2.1 屈肘关节运动分析
        3.2.2 前臂旋前后运动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操作鼠标时鼠标、腕部接触压力实验测量
    4.1 操作鼠标实验测量概述
    4.2 鼠标、腕部接触情况扫描及分析
        4.2.1 鼠标、腕部接触情况的扫描
        4.2.2 鼠标、腕部接触的扫描结果
    4.3 鼠标、腕部接触压力的F-Scan测量及分析
        4.3.1 鼠标、腕部接触压力的F-Scan测量
        4.3.2 鼠标、腕部接触压力的F-Scan测量结果
        4.3.3 鼠标、腕部接触压力的F-Scan测量分析
    4.4 鼠标、腕部和前臂接触压力的FSA测量及分析
        4.4.1 鼠标、腕部和前臂接触压力的FSA测量
        4.4.2 鼠标、腕部和前臂接触压力的FSA测量结果
        4.4.3 鼠标、腕部和前臂接触压力的FSA测量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人体上肢肌骨系统有限元模型开发及模拟分析
    5.1 人体上肢肌骨系统几何模型的建立
    5.2 人体上肢肌骨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人体上肢组织材料属性的确定
        5.2.2 接触、载荷、约束和边界条件设置
    5.3 肘关节接触压力的有限元分析
        5.3.1 屈肘时关节接触压力和组织应力的分析
        5.3.2 前臂旋后时关节接触压力和组织应力的分析
    5.4 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情况的模拟分析
        5.4.1 鼠标和桌面几何模型的建立
        5.4.2 鼠标和桌面的有限元模型
        5.4.3 鼠标和桌面的材料参数等设置
        5.4.4 鼠标和桌面接触压力的分析
        5.4.5 鼠标、腕部与桌面之间接触压力的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及后续工作建议
    6.1 本文的工作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发表或录用的文章及科研情况
独创性声明

(4)CMJ方式起跳发力出现2次峰值原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的依据与选题意义
    1.1 选题的依据
    1.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CMJ 测试用于肌肉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
    2.2 三维测力台在体育项目研究中的应用
        2.2.1 三维测力台的原理与方法
        2.2.2 三维测力台在体育项目研究中的应用
    2.3 高速摄影在体育项目研究中的应用
        2.3.1 高速摄影的原理及方法
        2.3.2 高速摄像在体育运动当中的应用
    2.4 肌电在体育项目研究中的应用
        2.4.1 肌电的原理及方法
        2.4.2 肌电在体育运动当中的应用
    2.5 高速摄像与肌电同步测量技术的应用
3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4.2 数理统计法
    4.3 实验法
    4.4 逻辑分析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动力学分析
        5.1.1 CMJ 蹬伸力量曲线的特征
        5.1.2 三维测力台上 CMJ 跳起测试有,无 2 次峰值曲线对比
        5.1.3 最大起跳力与瞪伸时间对 CMJ 起跳的影响
    5.2 运动学分析
        5.2.1 膝关节角度对 CMJ 起跳的蹬伸的影响
        5.2.2 各关节发力的顺序
        5.2.3 两组起跳上肢与下肢主要关节角速度与环节重心速度的变化对比分析
    5.3 肌电的结果及分析
        5.3.1 CMJ 起跳过程中肌肉肌电活动的特征
        5.3.2 CMJ 起跳发力时各肌肉肌电活动的时间顺序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5)羽毛球高吊杀击球技术动作一致性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羽毛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2.1.2 羽毛球基本技术的相关理论研究
    2.2 鞭打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及在羽毛球技术动作中的应用
    2.3 动作一致性的概念及动作一致性和动作完整性的关系
    2.4 关于高速摄影方面的研究
        2.4.1 高速摄影研究方法的原理和意义
        2.4.2 高速摄影在其他项目中的研究与应用
    2.5 表面肌电的研究
        2.5.1 表面肌电信号的分类
        2.5.2 表面肌电信号的处理分析及相关研究
        2.5.3 表面肌电分析常用指标
        2.5.4 个人观点及对本研究的展望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动作阶段划分
        3.2.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三种击球技术动作三维高速摄影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动作时间
        4.1.2 关节角度
    4.2 三种击球技术动作表面肌电测试结果分析
        4.2.1 肌肉积分肌电测试结果
        4.2.2 肌肉发力顺序
        4.2.3 肌电活动贡献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承诺书

(7)不同级别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最后用力阶段的划分
        1.2.2 运动学特征方面的研究
        1.2.3 动力学特征方面的研究
        1.2.4 高速摄像与遥测肌电、三维测力台同步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测试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1.1 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的运动学分析
        3.1.2 最后用力加速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3.1.3 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变化特征
        3.1.4 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条件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3.1.5 左侧支撑技术特征
    3.2 最后用力技术的肌肉力学分析
        3.2.1 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肌肉力学分析
        3.2.2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的肌肉力学分析
        3.2.3 最后用力技术全过程的肌肉力学分析
    3.3 最后用力技术的动力学分析
        3.3.1 最后用力阶段右脚的动力学分析
        3.3.2 最后用力阶段左脚的动力学分析
第四章 结论
    4.1 运动学
        4.1.1 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
        4.1.2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
        4.1.3 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变化特征
        4.1.4 最后用力阶段铅球的出手条件
        4.1.5 左侧支撑技术特征
    4.2 肌肉力学
        4.2.1 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
        4.2.2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
        4.2.3 最后用力技术全过程
    4.3 动力学
        4.3.1 最后用力技术右脚的动力学
        4.3.2 最后用力技术左脚的动力学
第五章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A 测试的部分肌肉及表面电极的处理
    附录B 测试设备及测试现场
    附录C 阶段划分示意图

(9)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1 文献综述
    1.1 人体肌肉功能模型的概念、内容和作用
    1.2 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的建立
        1.2.1 肌肉起止点简化的依据
        1.2.2 肌肉起止点标记的原则
        1.2.3 肌拉力线的确定和表达
        1.2.4 环节基准坐标系的建立和关节中心的标记
    1.3 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参数研究发展的回顾及现状
        1.4.1 下肢肌肉功能模型研究的初期阶段——二维(平面)研究
        1.4.2 下肢肌肉功能模型研究的质变阶段——三维(立体)研究
        1.4.3 下肢肌肉功能模型研究的发展阶段
        1.4.3.1 建立生物力学模型过程中对下肢肌肉功能模型的研究
        1.4.3.2 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参数的专门研究——下肢肌肉起止点参数数据库
        1.4.3.3 相关学科高新科技技术在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参数测量中的应用
        1.4.4 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在活体肌肉长度变化实验研究的应用
        1.4.5 我国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参数的研究概况
2 前言
3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实验对象及主要实验仪器和分析系统
        3.1.1 实验对象
        3.1.2 下肢肌肉附着点量测标本的制作
        3.1.3 主要实验仪器和分析系统
    3.2 下肢量测标本肌肉附着点与四环节坐标系基准点的标记
        3.2.1 肌肉附着点简化的依据
        3.2.2 肌肉附着点标记的原则
        3.2.3 肌肉代起止点的定义及意义
        3.2.4 肌肉附着点、坐标系基准点标记的具体方法
    3.3 下肢肌肉标记点三维空间坐标的量测
        3.3.1 实验1——DLT 近景三维摄影测量
        3.3.2 实验2——全站仪近景摄影测量
    3.4 下肢肌肉附着点在相应附着骨环节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
        3.4.1 下肢各运动环节相应坐标系的建立
        3.4.1.1 骨盆坐标系及髋关节中心
        3.4.1.2 股骨坐标系及膝关节中心
        3.4.1.3 胫骨坐标系及踝关节中心
        3.4.1.4 足坐标系
        3.4.2 下肢肌肉附着点在各相应环节坐标系三维坐标的确定
    3.5 数据处理——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3.6 髌骨移动轨迹的实验性研究
        3.6.1 股四头肌起止点、代起止点的确定
        3.6.2 实验3——髌骨移动轨迹的实验测量
        3.6.2.1 髌骨运动轨迹测量仪的制作
        3.6.2.2 实验标本的制作
        3.6.2.3 测量标本的定位及原始量测数据的获得
        3.6.2.4 数据处理
    3.7 建立统计学模型
        3.7.1 人体骨性形态学参数的选择原则
        3.7.2 活体附着骨形态学参数骨性标志点的确定
        3.7.3 建立下肢肌肉附着点三维坐标及关节中心距回归方程
        3.7.4 数据处理——肌肉附着点三维坐标回归方程的统计学检验
    3.8 肌肉功能模型的建立
        3.8.1 下肢各环节解剖基准位及基本运动面的量化
        3.8.2 多刚体方位广义坐标布里恩角——描述下肢环节运动的数学方法
        3.8.3 肌肉功能定量评定指标
        3.8.3.1 肌肉长度与肌拉力线
        3.8.3.2 肌拉力对关节中心的真实力臂及对关节运动轴的当量肌力臂
        3.8.4 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计算机应用分析系统
    3.9 实验4
        3.9.1 多机同步测试简介
        3.9.2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人体下肢肌肉附着点环节坐标系三维坐标结果
    4.2 髌骨移动轨迹与股四头肌力臂的关系
        4.2.1 髌骨各相关点运动轨迹的变化特征
        4.2.2 髌骨下缘点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对膝关节力臂变化的作用
    4.3 推测活体男性下肢肌肉附着点三维坐标及关节中心距的回归方程
        4.3.1 回归方程的统计学检验
        4.3.2 回归方程的应用
    4.4 人体下肢解剖基准位主要肌肉功能参数结果
    4.5 下肢环节运动中,关节角度、肌肉长度、肌肉当量力臂三者关系的定量分析
        4.5.1 环节运动范围的描述及肌肉长度、当量力臂变化特征表达涵义的定义
        4.5.2 关节角度、肌肉长度、肌肉当量力臂三者关系定量分析分析范例
    4.6 下肢肌肉功能评定的有关思考
        4.6.1 环节运动范围内肌肉长度、当量力臂变化特征分析小结
        4.6.2 肌肉功能转换角及肌肉功能补偿
        4.6.3 肌肉功能模型解算结果(数据)与实际人体形态结构的关系
    4.7 下肢肌肉功能模型计算机应用分析系统的应用
    4.8 步态多机同步测试结果的简要分析
        4.8.1 活体髋关节中心空间位置的确定
        4.8.2 步态同步测试主要数据资料
        4.8.3 步态同步测试动作阶段的划分
        4.8.4 同步测试步态着地和蹬伸动作数据资料的简要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9 图表索引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

四、对人体运动摄影、肌电、力的同步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羽毛球运动中跨步步法的生物力学分析[D]. 高缓. 广州体育学院, 2018(04)
  • [2]运动生物力学在舞蹈中的研究进展[J]. 刘子煜,王玥,张雪炼,张爽,杨璐铭.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8(03)
  • [3]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生物力学分析及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压力研究[D]. 张绪树.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4]CMJ方式起跳发力出现2次峰值原因的实验研究[D]. 李海峰. 西安体育学院, 2013(S2)
  • [5]羽毛球高吊杀击球技术动作一致性的生物力学分析[D]. 高鹏程. 西安体育学院, 2011(05)
  • [6]优秀自由泳运动员水槽游泳技术及其肌电个案研究[J]. 范年春,陆爱云.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 [7]不同级别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D]. 李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8]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A]. 王清,忻鼎亮,严波涛,张跃,曲峰.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7
  • [9]人体下肢肌肉功能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D]. 单大卯. 上海体育学院, 2003(11)
  • [10]摄影、肌电、力参数的同步采集方法[A]. 张家正,李立. 第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1988

标签:;  ;  ;  ;  ;  

人体运动摄影、肌电、力同时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