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也需要“像当地人那样做”

农业技术也需要“像当地人那样做”

一、农技也需“入乡随俗”(论文文献综述)

朱智[1](2017)在《浅议基层采访“入乡随俗”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说明"入乡随俗"是人与人交往中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原则,由于不同地方的社会、文化习俗有所差别,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事先了解当地的礼节和风俗习惯,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对方。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采访,就应当对基层的一切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采访时,要能够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方法和渠道,创造出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做到真正的"入乡随俗",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充分的新闻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加快深入采访,圆满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赵文[2](2017)在《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论析—中外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横跨60余载,历经单向无偿援助的早期起步阶段,到无偿援助为主,技术合作、代管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为辅的合作探索阶段,再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国农业援非进入技术输出和合作开发的新阶段。虽然在国家整体援非框架中农业援助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且起步也较晚,但因其受众面广、门槛低、对第一产业推动效果明显等特点,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得到了受援国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当前国际社会对非农业援助增长缓慢、我国国内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的背景下,全面发展和深入推进对非农业援助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与国际社会对非洲农业援助相比较,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所占比重更大、人力投入更多,对受援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升级的推动效果也更为显着。然而,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也面临人员选派难、配套设施不完善、外部环境复杂等问题。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应及时总结对非农业援助特别是技术援助的经验与不足,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援外的管理标准和指导体系,推动实现中国与非洲的互利共赢。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中外对非洲农业援助的历史进程和特点,论证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优势和必要性,同时以重点援非项目为例深入剖析我国农业援非技术体系、布局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思考与建议。

卞恺润[3](2017)在《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以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农业是我国的根本,然而我国农业处于一个待发展的阶段,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效率较低,解决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的一个途径是寻找一个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能够将农业科技准确送达至生产端完成生产力转化。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作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能够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转化效率。论文选取涉农企业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的文献进行阅读综述并且对涉农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机理做出研究,同时通过实地调研法和实证研究法对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出以威远生化所代表的我国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综合我国典型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案例经验和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提出优化我国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推广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并得出以下结论。(1)涉农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机理是涉农企业经营是以利润为目的和涉农企业通过农业科推广可以拥有大批的忠实客户,以及涉农企业可以通过推广农资产品捆绑的农业科技实现盈利。(2)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由于自身的利益驱动可以创新出多种模式,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利润,同时也保证了农户的收成,提高农户收入。涉农企业会主动寻求创新发展自身实力,其农业推广模式给农户带来了新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了农户的素质。(3)现阶段我国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因为其自身、农户以及政府多方面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有,农户接受科技成果程度低,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性低,中间商过多降低农业推广效果,企业农业推广资金困难以及科技成果质量良莠不齐。(4)为推动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化人才储备提升企业经营规模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形成多元推广模式,政府引导建立科研合作平台,政府增加对农业企业的补贴力度,政府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以及政府加强市场监督力度。

王虹[4](2017)在《爱岗敬业做好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文中研究指明在云南经济发展中,农业的中坚力量不容被忽视,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文章谈及的农技推广,旨在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变为即成的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作业水平,增强农业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年,腾冲农技推广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农技推广资金有限,发展特色农业后劲不足;科研与技术推广脱离,科研成活转化率低;农技推广信任度低,推广工作难度大;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特色农业发展大打折扣等等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必要针对性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为腾冲本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和技术支撑。

张焱[5](2016)在《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商品化、市场化发育程度的日趋成熟,以及农户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思维模式的转变,使农户在做生产决策时不再是单一的利益最大化追求者,而是成为考虑劳动力投入最小化、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等的综合效用追求者。云南南部是云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区域之一,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山区,且这些地区还受到边境冲突、毒品等的威胁。因此,探寻在新形势下,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挖掘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外因素,借此引导农户合理地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优化云南产业结构,提高贫困地区人民收入水平,缓解山区贫困,维护边疆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从农户视角去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农户种植业结构、农户决策行为形成机理等问题。全文总共分为七章,以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展开。在实证部分,主要应用软件SPSS17.0和AMOS23.0,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566户样本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并对理论模型假设进行一一验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为:(1)关于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对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决策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主要内外因素,也就是从可持续生计和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加以总体概述,以便为进一步的理论模型构建做准备。(2)关于样本村寨农户生计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对样本村寨农户的生计背景、生计资本(具体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生计策略、生计后果,以及各生计特征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论表明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以少数民族为主,各个村寨自然资本状况有较大的区别,农户主要从事纯农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粮现象严重,农户参与边境贸易程度低,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村寨收入普遍高于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村寨。(3)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的发生机制。本研究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对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共提出15条假设,其中,9条假设获得支持,6条假设未获得支持。结果表明生计资本、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有积极正向的影响作用,进而最终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的产生。与前人的研究不同点在于,本研究引入了前置变量生计资本,并发现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构面,即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有积极正向的影响作用。(4)关于中介效应的检验。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模型中,主观规范在生计资本与行为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在生计资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在生计资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在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行为态度在主观规范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良性转换的政策建议。第一,引导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激发农户种植业结构良性调整意向;第二,强化政府的引导、服务和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主体作用;第三,兼顾短-中-长期人力资本的能力提升,用知识和技术改变贫穷;第四,加快农田和农业技术的改造升级,实现农业保险,提升农户的自然资本水平;第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生产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第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第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边境贸易发展,不断增加农户的社会资本;第八,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第九,发展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第十,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王晓艳[6](2015)在《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的关系》文中认为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主要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缺一不可,共同缔造一种平衡。另一种是点对面的关系,农技推广人员是支点,农民就是面,支点必须立在面上,一个面也离不开支点。为了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应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

刘美艳[7](2015)在《湖南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可以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施。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茶陵县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内容,这些年来,茶陵县进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中仍然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偏大,性别结构比较单一的现象;而且学历层次不高,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比较单一,高技术专业人员偏少;有些乡镇还存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归纳总结出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问题有: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广手段落后,硬件设施设备不齐全;基层推广人员精力分散,村级功能比较欠缺;乡镇农技站之间联系较少,交流不够,难以做到经验互补,取长补短。为了改善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个针对性的可行对策和建议:优化推广队伍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改善推广人员发展环境;创新推广手段,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弥补村级功能的欠缺;加强乡镇农技站建设,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例会,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周怀飞[8](2015)在《浅析沟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文中认为从阐述沟通、农业推广两个概念出发,通过对沟通与农业推广之间的关系、特点,推广与沟通技巧,以及沟通是贯穿农业推广的全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重视沟通对搞好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包艳杰[9](2014)在《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是指现在行政区划中的河南省,在三至十二世纪不同朝代今河南省曾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但是国家政权中心自西向东逐渐进入河南中心地区。在集权制国家体系内,政权中心所在地的发展往往具备优厚于其他地方的条件。因此河南境内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等种植技术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北宋以后逊色于南方。在传统农业国家的中心地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气候、土壤、水利条件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的自然条件。气候波动必然影响农事活动安排,从不同时代古籍,尤其是历书和月令体农书的记载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联系。华北平原的气候受海洋影响,属暖温带的半干旱季风气候。雨量稀少而分配不均,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极大。夏季气温高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很少降雪,春季温度上升快而蒸发量大,再加以大风多,造成了严重的春旱,这是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威胁。自12万年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曾有过多次冷暖交替,殷商时期的温暖持续到周朝初年,此后温暖寒冷交替,春秋之后转暖,持续到西汉,东汉开始气候整体趋于寒冷,至唐代进入温暖期,而北宋又是由暖转寒的一代。不同气候条件促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发育,土壤又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之基,东汉崔寔将田地主要分为三类:沙白轻土之田、美田缓土、强土黑垆之田。《齐民要术》中新出现的土壤类型有:白土、黑土(砂质壤土,粘土);白软地、黑软地、刚强之地(沙质壤土、粘质壤土、粘质土);黄白软土(疏松肥沃的红壤或黄壤,或疏松的壤质土),黑软青沙土:肥沃的沙土或粉砂质壤土;白沙地即沙土。人们在长期劳作过程中,观察认识土壤的能力逐渐提高,并采取适当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肥力,使土壤一直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循环状态,这是中国传统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适当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然条件,因此灌溉可谓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境内的水环境由好变坏,主要河流—黄河处于"安流期",境内湖泊的变化较为明显,随之动荡的是陂塘的兴废及陂塘技术的发展与停滞,在湖泊陂塘湮废的进程中,沼泽湿地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水环境的变化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水稻和水生蔬菜种植。小麦、水稻、粟、豆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主要的农作物。文中的麦是指冬小麦,自传入中国后因受脱粒磨粉及加工技术的限制一直到东汉末年才获得显着发展,至唐代与传统的粟豆主食地位相当,此后发展为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原本是南方作物,但北方种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各朝代都能看到人们对水稻生产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的重视。魏晋以前,河南一带为中国的中心,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农业技术成熟较早,不管是水稻种植技术还是农田水利南方都不及北方发达,文章以"别稻"作为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表明了这一情形。但是南北朝以后,南北方的稻作事业发生了变化。中原地区饱受战乱摧残,农田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加上人口大量南迁,稻作衰落,而南方地区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稳定的社会环境此时遇到先进的技术,可谓进入到水稻生产的黄金期,此后稻占据了粮食产量的统治地位,总的来说,稻的南北转变过程从魏晋开始,最迟南宋结束。粟和豆除了作人们的日常粮食外,还常被用作饲养牲畜的精饲料,尤其以养马最重要。自西汉以后养马业逐渐兴盛,唐宋时期是一个高峰,在这个养马盛行的时代出现人与马争食、牧场与农田相争的情形是必然的。粟在麦作兴起以后并没有很快衰落也与它的饲料用途有一定关联,而豆渐渐退出主食行列,作为重要的副食一直繁荣至今。瓜、茄子、韭、姜、莴苣、芥菜、芜菁及菱藕等水生蔬菜是三至十二世纪河南重要的蔬菜。旱地栽培蔬菜在三至十二世纪的河南不断巩固发展,水生蔬菜则多受限于环境制约,比重逐渐减轻。文章结合各种蔬菜的生物学特性逐一考察了古籍中关于这些蔬菜的记载,对目前仍有疑问的点做了分析辨明,力图使这些蔬菜的种植技术脉络更加清晰。桑麻是棉花传入以前人们主要的衣料来源。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悠久的植桑历史。虽然考古发现证明南北方蚕桑业起源相当,但早期北方处于政权中心附近,所以发展速度远胜于南方地区。唐代之前,河南是我国最大的桑树种植区,与桑树种植相伴而生的丝织业也比较先进。中唐以后,河南蚕桑业呈现衰落之势,虽与以往相比略有逊色,但仍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依托种桑业而起的缫丝织锦,是达官贵族们的主要衣料。而沤麻织布则是寻常百姓的衣料来源。文中的大麻是指以取纤维为目的的雄麻,目前学界关于《齐民要术》中"得霜露则皮黄也"仍有疑问,文章结合大麻的生物学特性及种植地域认为这是贾思勰在强调适时播种的重要,怕皮黄,而非"尚黄"。技术选择与发展依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时技术发展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农耕首先受制于时节及土壤条件,因此文章以时节及土壤环境为两个观察点,分析了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中因时耕作与因地制宜两个主要特点,并以洛阳为例,结合文人诗集阐述了技术发展引起的农田景观变化。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先民根据地形、气候、水环境等自然资源基础创造了水作与旱作并存的农业局面,但是六朝以后逐渐集中以旱作农业发展为中心,耕耙耱旱作体系定型并精细化。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成了旱作体系的成熟。而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业生产者在改造自在自然,创造农业景观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同样的一片土地上究竟呈现哪一种农业景观,这里生活的人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口因素对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变化对粮食的需求不同而产生的影响,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构成所造成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消耗就越少,因此,有效缩短食物链,可供养较多的人口。对于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养活更多的人口,农耕就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因此在人地矛盾出现后,种植农业中辅助能投入逐渐增加,农耕技术逐渐精细化,畜牧则逐渐退缩,仅在不适宜农耕的环境里延续。北朝及唐末五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大量的游牧民族人民进入到中原,这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河南逐渐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学习并适应定居的农耕生产与生活,而不是以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造中原,这种"入乡随俗"现象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生态因子。同时,融入到中原人中间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农牧地位、畜产种类及饮食文化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饮食文化中以"胡饼"最负盛名。人们对饼食的喜爱也是麦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此外,农田水利的兴修及农具的革新、劝农制度发展成熟也为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高梅媛[10](2014)在《安徽省农民培训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从1995年开始,几乎每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来。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目前最大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急需提升。如今,随着安徽的农业产业化改革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但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主体,平均的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农民自身的素质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提高的首要原因。在当前形势下,怎样开展农民培训,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怎样使农民培训机制适应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是一个重要话题被全社会共同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徽农民工培训机制,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归纳经验,找出问题,由此提出对策来改进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促使地区内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使培训工程能高效长久的发展。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阐明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回顾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解释农民培训和农民培训机制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安徽省农民培训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阐述国外农民培训机制的特点,借鉴其经验。第五章是以安徽省凤阳县的农民培训机制为例,分析农民培训机制的个案。第六章以农民职业教育理论和管理机制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农民培训机制的创新对策与建议,如组织管理机制、招生机制、激励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最后第七章结束总结。

二、农技也需“入乡随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技也需“入乡随俗”(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议基层采访“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入乡随俗”
二、“入乡随俗”中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要性
三、“入乡随俗”对于深入基层采访的重要性
结语

(2)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论析—中外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社会对非农业援助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际社会对非农业援助历史进程
    第二节 国际对非农业援助规模和资金流向
    第三节 国际对非农业援助主要机构
    第四节 国际对非农业援助的领域
第二章 中国对非农业援助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对非农业援助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节 中国对非农业援助的几个阶段
        一、以政治合作为基础的对非农业援助
        二、经济改革时期的中非农业合作
        三、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中非农业合作开发
第三章 中国农业援非举措的中外比较优势
    一、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二、援助以传授农技与自主发展为导向
    三、援助方式以农业物资和合作项目为主
    四、援助目标:“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第四章 中国对非农业技术援助考察
    第一节 援外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以吉布提为例
        一、援吉布提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缘起
        二、援吉布提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面临的挑战
        三、援吉布提合作项目成效分析
    第二节 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
        一、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缘起及其成效分析
        二、援埃塞农业职教项目的可推广经验分析
        三、浅谈职教项目制约因素-以对坦桑尼亚援助项目为例
    第三节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一、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政策背景和战略布局思考
        二、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效分析
        三、打造明星示范项目-以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为例
    第四节 对非农业技术援助模式的差异性与总体效应
        一、援助受众对象的差异性
        二、援助内容的差异性
        三、援助价值预期的差异性
        四、对非农业技术援助的总体效应
第五章 中国对非农业技术援助面临的挑战及改进思考
    第一节 国内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外派队伍构成层面
        二、项目规划和前期设计层面
        三、制度和配套管理层面
    第二节 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自然环境挑战
        二、受援国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和财政支持水平落后
        三、沟通和人力成本较高
        四、其他境外影响因素
    第三节 改进对非农业技术援助的思考
        一、以受援国需求为导向,提升项目前期规划水平
        二、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增进双边互信交流
        三、建设农业援外人才储备库,优化专家筛选程序
        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形成援非合力
        五、提升配套管理水平,提升援外工作积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单

(3)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以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1.4 研究依据
        1.4.1 科技创新扩散理论
        1.4.2 激励理论
        1.4.3 农业科技创新采纳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涉农企业
        2.1.2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1.3 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2 涉农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机理
        2.2.1 以利润为目的
        2.2.2 获得忠诚的客户
        2.2.3 塑造品牌形象
    2.3 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运行方式
        2.3.1“企业+协会+基地+农户”
        2.3.2“企业+高校+农户”
        2.3.3“企业+政府+专家+农户”
第三章 威远生化主导下的低毒高效农药推广应用实证分析
    3.1 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介绍
    3.2 威远生化采取的农药推广措施
        3.2.1 建立示范园基地
        3.2.2 与农业大户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2.3 通过经销商进行农药使用技术培训
        3.2.4 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
        3.2.5 企业招收并培养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3.3 威远生化农业推广取得的效果
        3.3.1 提升农户素质
        3.3.2 提高农民收入
        3.3.3 以创新带动环境保护
        3.3.4 极大的提升企业利润
第四章 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涉农企业主导向型农业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4.1.1 农户接受科技成果程度低
        4.1.2 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性低
        4.1.3 中间商过多降低农业推广效果
        4.1.4 企业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困难
        4.1.5 科技成果质量良莠不齐
    4.2 影响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原因
        4.2.1 农户的文化水平偏低
        4.2.2 涉农企业人才吸引力差
        4.2.3 企业对中间商管理方式不足
        4.2.4 缺乏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
        4.2.5 涉农企业的研发水平较低
第五章 优化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对策
    5.1 增强企业自身实力
        5.1.1 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5.1.2 提升专业化人才储备
        5.1.3 提升企业经营规模,规范企业管理制度
        5.1.4 建设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形成多元化推广模式
    5.2 政府优化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的对策
        5.2.1 政府引导建立科研合作平台
        5.2.2 政府增加对涉农企业的补贴力度
        5.2.3 政府加强对农户的培训
        5.2.4 政府加强市场监督力度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爱岗敬业做好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腾冲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农技推广资金有限,发展特色农业后劲不足
    2.2 科研与技术推广脱离,科研成活转化率低
    2.3 农技推广信任度低,推广工作难度大
    2.4 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特色农业发展大打折扣
3 加快农技推广进程的发展建议
    3.1 争取设立专项农技推广资金,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
    3.2 综合考虑周边生态环境,确保农技推广的可行性
    3.3 完善农技推广人才建设,确保农技推广的健康可持续
4 结论

(5)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的局限性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回顾、文献综述和理论模型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生计
        2.1.3 种植业结构
    2.2 理论回顾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需求供给理论
        2.2.3 行为经济学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2.5 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边境地区相关研究综述
        2.3.2 山区农户相关研究综述
        2.3.3 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综述
        2.3.4 农户决策行为研究综述
        2.3.5 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2.3.6 文献研究述评
    2.4 农户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
        2.4.1 农户效用模型
        2.4.2 农户多目标生产决策行为模型
        2.4.3 本论文选用的农户决策行为模型
        2.4.4 农户决策行为模型的简要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决策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3.1.1 生存视角
        3.1.2 “多元化”发展视角
    3.2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下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因素分析
        3.2.1 人力资本
        3.2.2 自然资本
        3.2.3 物质资本
        3.2.4 金融资本
        3.2.5 社会资本
    3.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下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因素分析
        3.3.1 行为态度
        3.3.2 主观规范
        3.3.3 知觉行为控制
        3.3.4 行为意愿
    3.4 影响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其他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研究设计
    4.1 理论模型的构建
    4.2 研究变量和假设的提出
        4.2.1 协方差矩阵
        4.2.2 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与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
        4.2.3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和实际行为
        4.2.4 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态度
        4.2.5 生计资本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4.2.6 生计资本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意向和实际行为
    4.3 问卷的设计
        4.3.1 问卷设计步骤
        4.3.2 变量的测量题项
        4.3.3 研究村寨和抽样方法的选取
        4.3.4 问卷预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本村寨农户生计状况分析
    5.1 正式调研
    5.2 样本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生计基本情况
        5.3.1 农户生计背景
        5.3.2 各村寨农户生计资本
        5.3.3 各村寨农户生计策略
        5.3.4 各村寨农户生计后果
        5.3.5 农户生计特征的内在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的模型分析
    6.1 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
        6.1.1 样本数检定
        6.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1.3 Bollen二阶段检验
        6.1.4 变量的多元常态检定
        6.1.5 共同方法变异(CMV)检定
        6.1.6 整体构面的区别效度检定
    6.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估计结果和中介效应分析
        6.2.1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6.2.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6.2.3 结构方程模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6.3 结构方程模型的交叉效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农户生计脆弱、生计资本总体匮乏,且面临较大的生计风险
        7.1.2 各因素对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程度具有较大区别
    7.2 政策建议
        7.2.1 引导农户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激发农户种植业结构良性调整意向
        7.2.2 强化政府的引导、服务和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农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主体作用
        7.2.3 兼顾短-中-长期人力资本的能力提升,用知识和技术改变贫穷
        7.2.4 加快农田和农业技术的改造升级,试行农业保险,提升农户的自然资本水平
        7.2.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生产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7.2.6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7.2.7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边境贸易发展,不断增加农户的社会资本
        7.2.8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7.2.9 发展多元化农产品流通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7.2.10 提高农产品的营销实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7.3 研究展望
        7.3.1 拓展研究方法,对本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做进一步验证
        7.3.2 挖掘其他潜在变量,丰富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7.3.3 拓展研究对象,增加群组比较分析,深化本研究结论
    7.4 本章小结
致谢
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和成果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B.1 农户问卷调查
        附录B.2 村领导或知情人员访谈

(6)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的关系
2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2.1 努力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2.2 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3 在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
    3.1 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3.2 找准切入点与农民沟通
    3.3 选择好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

(7)湖南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1.1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方面的研究
        1.3.1.2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研究
        1.3.1.3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作用的研究
        1.3.1.4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中的问题研究
        1.3.1.5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机制的对策研究
        1.3.1.6 激励模式研究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推广
        2.1.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1.3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2.2 基本理论
        2.2.1 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双向沟通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冰山模型理论
        2.2.4 目标设定理论
第三章 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概况
    3.2 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3.3 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结构现状
        3.3.1 年龄机构
        3.3.2 学历结构
        3.3.3 性别结构
        3.3.4 分布结构
        3.3.5 科技结构
    3.4 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1 推广队伍供需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偏低
        3.4.2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3.4.3 推广手段落后,硬件设施设备不齐全
        3.4.4 推广人员精力分散,村级功能比较欠缺
        3.4.5 乡镇农技站之间联系较少,交流不够
第四章 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自身的原因
    4.2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方面的原因
        4.2.1 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4.2.2 缺乏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4.3 外部工作条件的原因
        4.3.1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4.3.2 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设备不齐备
        4.3.3 农民及农民企业的科技需求不足或难以得到满足
第五章 加强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
    5.1 优化推广队伍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5.1.1 广纳多能型人才,合理分配人才
        5.1.2 完善推广人员的人才培养机制
        5.1.3 严格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5.2 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发展环境
        5.2.1 创新管理体制,凝聚向心力
        5.2.2 多渠道引入经费,合理运用经费
        5.2.3 强化激励,稳定队伍
    5.3 创新推广手段,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
    5.4 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5.5 加强乡镇农技站建设,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例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关于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调查问卷
关于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访谈提纲
访谈资料

(8)浅析沟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沟通与农技推广的关系
2 沟通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
3 农技推广沟通和技巧
    3.1 农技推广人员, 要给农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3.2 要让农民对你的推广感兴趣
    3.3 要掌握农民的适应能力和迷信心理
4 沟通贯穿于农技推广的全过程
5 重视沟通是搞好农技推广的客观要求
6 结论

(9)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农业自然资源
    第一节 河南的气候与土壤
        一、冷暖交替的气候
        二、土壤概况
        三、土壤类型
    第二节 河南境内的河流与湖泊
        一、黄河
        二、主要湖泊及变迁
    第三节 河南境内的陂塘
        一、河南南部的陂塘
        二、河南中部的陂塘
        三、河南东部的陂塘
        四、河南西部的陂塘
第二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的麦作技术
    第一节 魏晋以前小麦种植技术缓慢发展
        一、小麦的推广与地位
        二、麦作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的麦作技术
        一、整地
        二、垄作
        三、播种方法
        四、田间管理
        五、收获贮藏
    第三节 唐宋时期河南麦作技术快速发展
        一、与小麦种植有关的物候知识
        二、间作技术提高—桑下植麦
        三、唐宋河南小麦大面积种植
        四、麦作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粟、稻、豆种植技术
    第一节 粟种植技术
        一、粟的种植状况
        二、粟的播种方法
        三、轮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四、影响粟种植技术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水稻种植技术
        一、东汉以前的水稻种植
        二、东汉的“别稻”
        三、六朝到北宋稻作技术
    第三节 豆的种植技术
第四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主要蔬菜种植技术
    第一节 蔬菜种类
        一、宋代以前河南蔬菜种类
        二、北宋时河南蔬菜种类
    第二节 旱地栽培蔬菜的种植技术
        一、瓜的种植技术
        二、茄子的种植技术
        三、从韭菜到韭黄
        四、莴苣种植技术
        五、姜种植技术
        六、芥辣种植技术
        七、芜菁种植技术
    第三节 水生蔬菜的种植技术
        一、菱种植技术
        二、莲藕种植技术
        三、蒲菜种植技术
        四、茭白种植技术
第五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桑麻种植技术
    第一节 桑树种植技术
    第二节 麻类纤维作物种植技术
        一、大麻对土壤的要求
        二、适时播种以避“得霜露则皮黄”
第六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特点及农田景观变化
    第一节 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特点
        一、因时耕作
        二、因地制宜—以为古代诗词中心
    第二节 农田景观的变化—以洛阳为例
        一、白居易笔下的洛阳农田景观
        二、王禹偁笔下的洛阳农田景观
第七章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影响种植技术发展的环境要素变迁
    第二节 影响种植技术发展的人口因素
        一、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民族构成的变化及影响
    第三节 水利工程技术对种植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农具革新对种植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以犁为主的整地工具
        二、播种农具
        三、中耕农具
        四、灌溉农具
        五、收获农具
        六、魏晋隋唐墓葬中所见的农具或明器
    第五节 劝农制度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劝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劝农的具体过程
        三、劝农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安徽省农民培训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农民培训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建立农民培训机制的理论基础
3 安徽省农民培训机制现状的分析
    3.1 安徽省农民培训机制建设现状
    3.2 安徽省农民培训机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4 国外农民培训机制经验借鉴及启示
    4.1 国外农民培训机制的经验
    4.2 国外农民培训机制经验借鉴及启示
5 安徽省凤阳县农民培训机制的个案分析
    5.1 凤阳县农村劳动力及培训现状
    5.2 高校和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的农民培训机制
    5.3 存在的问题
    5.4 改进措施
6 安徽省农民培训机制的创新思路
    6.1 组织管理机制建设
    6.2 招生机制建设
    6.3 激励机制建设
    6.4 教学运行机制建设
    6.5 反馈机制建设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农技也需“入乡随俗”(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基层采访“入乡随俗”的重要性[J]. 朱智. 新闻传播, 2017(14)
  • [2]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论析—中外比较的视角[D]. 赵文. 外交学院, 2017(01)
  • [3]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以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为例[D]. 卞恺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4]爱岗敬业做好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J]. 王虹.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04)
  • [5]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行为研究[D]. 张焱. 昆明理工大学, 2016(12)
  • [6]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的关系[J]. 王晓艳. 植物医生, 2015(06)
  • [7]湖南茶陵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研究[D]. 刘美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8]浅析沟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J]. 周怀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5(04)
  • [9]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D]. 包艳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10]安徽省农民培训机制创新研究[D]. 高梅媛.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农业技术也需要“像当地人那样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