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创业教育:实现高校与中学教育的衔接

高校新生创业教育:实现高校与中学教育的衔接

一、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论文文献综述)

汪景[1](2021)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到大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学习心理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到其在大学阶段整体的学习状态。因此,有必要对高中与大学衔接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问题开展研究,这既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体现了加强学段衔接中教育引导工作的必要性。在梳理总结“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本研究基于社会适应理论、归因理论,自编《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状况调查问卷》,对兰州大学2020名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研究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衔接过程中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无发生变化以及发生怎样的变化;2.基于数据结果,分析总结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的影响因素;3.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性建议,以促进高中与大学的良性衔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水平和学习适应能力。本研究借助SPSS26.0开展数据分析工作,整理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变化及各维度均值得分都高于理论中值,其中学习认知变化维度得分最高,学习情感变化维度得分最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表现出正向变化,各维度发展不平衡。2.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变化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专业录取方式和专业选择原因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高低分组中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变化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均表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但高低分组中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各具特点,具体表现为:(1)高分组中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变化及各维度受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影响显着,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变化、学习行为变化影响显着;(2)低分组中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变化及各维度主要受单一因素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学习认知变化影响显着。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出发,提出以下七点建议:1.学生要充分挖掘并培养自身有利因素,积极应对外部变化;2.积极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获得有效的学习支持;3.学校应加强教育引导工作,促成学段间的良性衔接;4.继续严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支持;5.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6.发挥社会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期望;7.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合力提升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刘艳艳[2](2020)在《基于新高考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以粤西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将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的影响结合起来,探索高中大学教育衔接下S中学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基于国家和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政策,通过对S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M市几位中学校长和教师进行访谈,对G大学大一新生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及升学后的影响:(1)高考综合改革急需开展生涯规划教育;(2)当下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资源不足,大部分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普遍虚设;(3)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不利于学生选专业、填志愿,不利于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在考察发达地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情况后,提出了基于新高考的S中学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路径和建议,即要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统一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内培外引拓宽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实现M市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的共建共享;在引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S中学生涯规划方案路径编写校本教材;制定生涯规划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加强同高校和企业合作,协同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周菁菁[3](2020)在《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是个人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复兴的核心与关键;不同教育阶段的协同与贯通,是人才连续性培养的基本保障,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意义更为重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通过不同衔接政策的颁布,我国已建立以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为中心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考试中心”式衔接无法建构高中与大学协同贯通的教育衔接体系,易引起其体系中人才培养适配性、多样性、连贯性的不足。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需要政策的指导,然而,政府至今仍未出台独立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不仅如此,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运动;2015年,我国“双一流”改革的开展,同样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标准的革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更高品质的高等教育人才来源。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源。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历来重视其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自明治维新起,日本政府通过颁布不同的衔接政策探索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的建构与完善。2016年,日本政府颁布《“高大接续”体系改革的最终报告》,是其教育界近年来展开的最新的、规模最大的教育改革,开启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成为“全面整体”式衔接的新篇章。本研究以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明确界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概念和阐述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构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梳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实状况、提炼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最后在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追溯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发展走向。本研究有利于从比较研究的视角为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提供理论逻辑,从而促进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独立文本的出台和协同贯通教育衔接体系的建立,具体而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理论探讨是本研究的基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即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需要建构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本研究在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后,确立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分析标准的框架与内容,确立其构成要素与具体指标,最终建立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是本研究的前提。只有明晰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能了解其现状何以形成。本研究以日本历史上所颁布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重要的政策为分界点,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划分为萌芽、发展、成型与改革四个时期,系统梳理不同时期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政策文本,提炼不同时期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主要特点,探寻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演进逻辑。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状分析是本研究的重点。只有深刻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才能理解其政府如何进行“高大接续”改革。本研究在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依据所建构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事实分析标准,从政策环境、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三个维度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现状分析,明确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事实层面的优势与不足。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探索是本研究的升华。价值来自于事实,也隐藏于事实。只有弄清事实,才能分析价值;只有分析价值,才能理解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背后真正的逻辑。本研究在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所建构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分析标准,从人才适配性培养、人才多样性培养、人才连贯性培养三个维度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价值分析,提炼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中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比较借鉴是本研究的落脚点。通过中日两个的比较研究,才能认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是否以及哪一部分适合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本研究在对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追溯与现状反思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本在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先行经验,对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明确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未来走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政策分析的视角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研究,从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历史演进、现状反思、价值探究、比较借鉴等内容进行刨析,并形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实质上反映的是“如何建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其本质为人才培养政策。每当日本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其政府感觉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出现问题之时,便会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就日本而言,其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是从“粗放直通”式衔接走向“全面整体”式衔接的发展趋势。

杨柳[4](2017)在《从断裂到融合: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一个连续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学历层次体系。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两个重要阶段,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中学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大学教育的任务与要求又对中学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研究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的断裂问题,我们不能单纯从某一个阶段来分析,而应从整个教育系统的层面来进行综合考察,通过解决当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中存在的断裂问题,从而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良好关系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教育历史、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社会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教育阶段脱节严重,教育链条被人为破坏,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断裂关系日益加深,对提升教育质量和培育人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如何破除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断裂危机,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关系的融合,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实质关系出发,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解读梳理,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断裂问题进行了概述分析,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从断裂到融合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断裂和融合问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以及相关概念等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断裂问题概述,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断裂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梳理,从教育历史、教育体制、教育社会化、家庭教育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断裂的原因,并指出了中学与大学教育断裂对大学新生适应、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和教育体系连续性与发展性的影响;第三部分为理论解读,系统梳理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科学内涵,阐述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以及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第四部分为实践探讨,介绍了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实践尝试,提出了新时期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具体要求,探索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从断裂到融合转变的实践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论,从整体上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建议。

何芳雪[5](2016)在《BH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特殊阶段,也是大学生成长适应性问题集中出现的时期。大一新生的学业适应不仅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也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以“在大一关键期,BH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与原因,如何解释并解决新生的学习不适应问题?”为核心问题,采取问卷调研、访谈等实证研究方式,调查了BH大学212名2014级大一新生,并从中随机抽取30名新生进行追踪访谈,以深入探察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矫治措施。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实证调査的基础上,探寻目前BH大学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表征。研究发现,新生在学习环境、高校教育教学、修业模式和学习心态适应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第二部分主要从社会与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三方面分析了BH大学新生出现学习适应不良问题的原因。社会与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转型期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教育因素主要包括:中学与大学教育体制的断裂(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模式);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落后;入学教育缺乏实质性学习指导,流于形式等。学生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缺乏信息意识;问题心理;学习能力不强等方面。第三部分提出解决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优化中、高衔接机制(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模式);二是完善高校的教学与管理体制,引导新生适应大学新环境;三是新生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大学学习。

封鹆,杨军诚[6](2015)在《我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课程构建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当前大学新生由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过渡到丰富的大学生活过程中产生心理期许落差、毕业生就业难对当前大学教育的冲击和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三观"的诱导等问题频频出现,所以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这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初始环节被提上日程。但是现行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存在一系列诸如高校重视不够、内容针对性待加强、评价体系实效性不足等弊端,文章着力从课程体系的视角下构建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旨在阐述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内容、实施方式以及具体的评价方式。

刘效壮[7](2013)在《高校始业教育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始业教育研究涉及基本理论探讨、具体实施方法分析、高职生和研究生始业教育研究。高校始业教育内涵、实施原因、作用和方法是其基础理论探讨重点,并且心理学教育方法、团体辅导、博雅和礼仪教育等是其实施的特色方法,而针对高职生、网络学习者、研究生等主体有特定性研究分析。高校始业教育研究存在"名不正,言不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缺乏关注,档次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睿[8](2012)在《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探究》文中认为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以后,常会因为环境的巨大变化而不适应。而大学阶段又是学生面对转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对学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责任。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是高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重要影响。高校新生始业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关系大学新生能否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始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使之尽早融入到大学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是高等院校为了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新生始业教育中位居核心地位。我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开展高校新生始业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新生始业教育是从入学源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积极的人生目的。积极而有步骤地做好中学到大学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衔接。本文着重讨论、研究的是高校新生始业教育。分析了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在新的环境中所面临的不适应,根据目前在大学新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特点,总结了大学新生始业教育问题的成因,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实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可行性实施方略。在高校新生始业教育实施方略中,提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生的心理、行为特点,重视高校新生始业教育工作,从学习、生活、道德、心理、人生价值等全方位地采取措施促进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夏菲[9](2011)在《90后高职新生始业教育浅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高职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90后"占据了大学新生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应将新生始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使其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而满足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以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张威[10](2011)在《刍议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文中指出新生入学后,高校都会对新纳入的大一学生开展有效的新生入学后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是入学教育,与其相比,始业教育则包括更丰富的内容,应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开展。高校在开展始业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定位始业教育;开展始业教育的三维管理;时间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

二、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关注学生内部的学习状态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1.2 国家和高校层面要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忙起来”
        1.1.3 不同学习阶段衔接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尚且不足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4.1 “学习积极性变化”的表现研究
        1.4.2 “学习积极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1.4.3 “学习积极性变化”的对策研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文献综述
        2.1.1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2.1.2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现状
    2.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文献综述
        2.2.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概念界定
        2.2.2 学习积极性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2.2.3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3.1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研究述评
        2.3.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社会适应理论
        3.1.2 归因理论
        3.1.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1.4 总结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方法
        3.2.4 研究的初步实施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的描述性分析
        4.1.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变化的描述性分析
        4.1.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各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4.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的差异性分析
        4.2.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4.2.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性分析
    4.3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3.1 学习积极性变化高分组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3.2 学习积极性变化低分组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4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4.1 学习积极性变化高分组各变量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4.2 学习积极性变化低分组各变量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的原因分析
        5.1.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表现出正向变化
        5.1.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各维度发展不平衡
    5.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存在群体间差异的原因分析
        5.2.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性别变量上存在差异的分析
        5.2.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差异的分析
        5.2.3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差异的分析
        5.2.4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年级变量上存在差异的分析
        5.2.5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是否学生干部变量上存在差异的分析
        5.2.6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专业录取方式变量上存在差异的分析
        5.2.7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在专业选择原因变量上存在差异的分析
    5.3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个人因素
        5.3.2 学校因素
        5.3.3 家庭因素
        5.3.4 社会因素
        5.3.5 同伴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表现出正向变化,各维度发展不平衡
        6.1.2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及各维度水平存在群体间差异
        6.1.3 不同分组中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各具特点
    6.2 建议
        6.2.1 学生要充分挖掘并培养自身有利因素,积极应对外部变化
        6.2.2 积极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获得有效的学习支持
        6.2.3 学校应加强教育引导工作,促成学段间的良性衔接
        6.2.4 继续严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支持
        6.2.5 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化
        6.2.6 发挥社会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期望
        6.2.7 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合力提升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新高考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以粤西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五节 已有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分析框架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情况
        一、国内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情况
        二、国外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情况
    第二节 新高考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分析框架
        一、新高考的变化要求
        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路径
        一、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生涯规划教育结构与路径
第三章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调查研究
    第一节 问卷调查研究过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构
        二、调查过程与分析方法
    第二节 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一、S中学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回收情况
        二、S中学生涯规划教育调查问卷的处理与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一、G大学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回收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处理与分析
        三、S中学与G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状况调查分析
    第四节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访谈
        一、M市S中学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访谈
        二、HL中学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第四章 S中学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阶段以分数做为教育目标,忽略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二、高中学校缺乏生涯规划教育所需的资源
        三、缺乏生涯规划的学生较难适应大学学习,衍生问题较多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学校、家庭对生涯规划教育不够重视
        二、专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缺乏
        三、没有生涯规划教育统一教材
第五章 S中学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学科课程
    第二节 培养生涯规划教育师资
    第三节 制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
    第四节 引用与编写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教材
    第五节 与高校企业等协同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问卷调查
附录2: 大学新生生涯规划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G大学新生访谈
附录4: M市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访谈
附录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问题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的综述
        (一) 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研究
        (二) 教育衔接的思想理论研究
        (三) 教育衔接的问题对策研究
        (四) 教育衔接的项目模式研究
        (五) 文献评析
    四、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理论探讨
    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概念界定
        (一) 高中教育
        (二) 大学教育
        (三) 教育衔接政策
    二、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框架选择:政策分析理论
        (二) 内容支撑: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三、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分析标准的建构
        (一) 分析标准的构成要素
        (二) 分析标准的具体指标
        (三) 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1860-1901年:萌芽时期的“粗放直通”式衔接
        (一) 时代背景
        (二) 政策文本
        (三) 主要特点
    二、1902-1944年:发展时期的“预科转移”式衔接
        (一) 时代背景
        (二) 政策文本
        (三) 主要特点
    三、1945-2001年:成型时期的“选择指导”式衔接
        (一) 时代背景
        (二) 主要文本
        (三) 时代特点
    四、2002年-至今:改革时期的“全面整体”式衔接
        (一) 时代背景
        (二) 政策文本
        (三) 主要特点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环境分析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政治环境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经济环境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文化环境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环境的不足
    二、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目标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措施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形式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内容的不足
    三、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过程分析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制定过程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执行过程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修订过程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过程的不足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
    一、人才适配性培养:平等与自由
        (一) 衔接政策中的平等
        (二) 衔接政策中的自由
        (三) 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二、人才多样性培养:统一与多元
        (一) 衔接政策中的统一
        (二) 衔接政策中的多元
        (三) 统一与多元的关系
    三、人才连贯性培养:独立与系统
        (一) 衔接政策中的独立
        (二) 衔接政策中的系统
        (三) 独立与系统的关系
    四、日本教育衔接政策价值之反思
        (一) 衔接政策的个人取向
        (二) 衔接政策的社会取向
        (三) 衔接政策中二者关系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历史追溯
        (一) 1949-1976年的曲折探索期
        (二) 1977-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三) 2010-2019年的大力改革期
    二、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现状不足
        (一) 政策环境:缺少针对而详细的环境判断
        (二) 政策内容:未建构协同贯通的教育衔接
        (三) 政策过程:各个环节透明程度不够清晰
        (四) 政策价值:内涵的层次与逻辑有待丰富
    三、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未来展望
        (一) 完善前期调研活动,精准判断政策环境
        (二) 明确衔接政策目标,建构协同贯通体系
        (三) 公开政策过程信息,提升各环节透明度
        (四) 明确政策主体需求,丰富价值层次逻辑
    四、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
附录二: 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
附录三: 日本方面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国方面的访谈提纲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4)从断裂到融合: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断裂问题的研究
        1.3.2 关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述评
    1.4 相关概念辨析及界定
        1.4.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
        1.4.2 教育断裂与教育融合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的断裂问题概述
    2.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的断裂现象与问题
        2.1.1 学生管理模式迥异
        2.1.2 教育理念明显相悖
        2.1.3 教育目标过度分散
        2.1.4 教育内容口径悬殊
        2.1.5 教学模式与方法差异巨大
    2.2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断裂的归因分析
        2.2.1 教育历史的影响
        2.2.2 教育功利化的冲击
        2.2.3 教育制度设计的局限性
        2.2.4 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2.3 中学与大学教育断裂带来的危害与影响
        2.3.1 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受到严重挑战
        2.3.2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损害
        2.3.3 教育体系的连续性受到严重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关系基本理论及价值解读
    3.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历程
    3.2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基本内涵
    3.3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3.3.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3.3.2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现实依据
    3.4 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的价值意蕴
        3.4.1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3.4.2 实现教育阶段的承续发展
        3.4.3 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3.4.4 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4.1 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实践尝试
        4.1.1 宁波中学与浙江大学教育融合的实践
        4.1.2 清华附中与清华大学的教育融合实践
        4.1.3 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上海交大的教育融合实践
    4.2 新时期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目标
    4.3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从断裂到融合的实现路径
        4.3.1 以学生为本,重塑教育理念
        4.3.2 转变教学与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4.3.3 改革教育内容,构建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4.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4.3.5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架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立交桥”
    4.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BH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设计
    (五)创新之处
    (六)概念界定
        1.适应
        2.适应性
        3.学习适应
一、BH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表征
    (一)学习环境方面的适应问题
        1.硬环境方面的适应问题
        2.软环境方面的适应问题
    (二)高校教育教学方面的适应问题
        1.难以适应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2.难以适应大学的授课与教学方式
        3.难以适应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与考核机制
    (三)修业模式与学习心态适应方面的问题
        1.难以适应大学的修业模式
        2.学习心态适应方面的问题
二、BH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一) 社会与家庭方面的归因分析
        1.转型时期社会观念的影响
        2.家庭教育与支持不足
    (二) 教育体制方面的归因分析
        1.教育目标的错位
        2.教育过程的断裂
        3.教育管理模式的差异
        4.师生关系的差异
    (三)高校教学与管理形态方面的归因分析
        1.教学方面
        2.管理方面
        3.学生活动方面
    (四)大学新生自身因素维度的归因分析
        1.新生对高校与专业的了解与认同影响学习适应
        2.新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影响学习适应
        3.新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影响学习适应
三、BH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矫治策略
    (一)教育体制方面的调整
        1.教育制度的衔接
        2.学生经验的衔接
    (二)高校的应对措施
        1.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2.通过提升教师教学与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适应
        3.从硬环境、软环境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
        4.关注特殊群体,解决实际问题
    (三)家庭的应对措施
        1.注重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提前进行大学学习适应性教育
    (四)新生自身的应对措施
        1.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2.提高学习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6)我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课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1.大学新生始业教育
    2.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意义
二、 实行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必要性
    1.新生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不协调
    2.就业难的社会困境对大学传统教育的冲击
    3.社会道德滑坡对大学生“三观”的“熏陶”
三、 现行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高校重视度不足
    2.内容缺乏针对性
    3.评价体系缺乏实效性
四、 构建我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
    1.始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
    2.始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体系

(7)高校始业教育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始业教育研究综述
    (一) 始业教育基础理论探讨
    (二) 始业教育特色方法分析
    (三) 高职生、研究生始业教育研究
二、始业教育研究评论
    (一) 概念不清楚
    (二) 缺乏关注, 研究水平不高
三、总结

(8)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的差异性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高校新生始业教育发展的差异性
    1.4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和核心问题
        1.4.1 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1.4.2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内涵
        1.4.3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2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必要性
    2.1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2.1.1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是培养高校人才的客观需要
        2.1.2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是开展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
        2.1.3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是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现实需要
        2.1.4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是规划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涯的重要手段
    2.2 高校始业教育的当代价值
        2.2.1 对学生个体的价值
        2.2.2 对高校及学生的管理价值
    2.3 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
        2.3.2 大学新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3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3.1 构建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借鉴
        3.1.1 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
        3.1.2 马斯洛需要理论
        3.1.3 阿德勒“自卑与补偿”
        3.1.4 ABC 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
    3.2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坚持的原则
        3.2.1 阶段教育和深化教育相结合
        3.2.2 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3.2.3 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3.2.4 师长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3.2.5 成才教育和实际解困相结合
    3.3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内容
        3.3.1 合理科学的适应性和养成性教育
        3.3.2 强化归属感与责任感的培养
        3.3.3 确立正确的成才观与理想观
        3.3.4 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4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树立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理念
        4.1.1 坚持人本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1.2 构建“双向主体”,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功能
        4.1.3 坚持“全员育人”,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4.1.4 教育标准层次化,实现个性发展与共性需求的和谐统一
        4.1.5 加强高校新生始业教育,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的相互渗透
    4.2 明确高校新生始业教育工作中坚持的原则
        4.2.1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4.2.2 高校新生始业教育要符合社会的整体需求
    4.3 注意提高高校新生始业教育的有效性
        4.3.1 构建多层面、系统化的高校新生始业教育体系
        4.3.2 充实高校新生始业教育内容,提供更多帮助
        4.3.3 改善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方法,增加高品质的实践活动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90后高职新生始业教育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始业教育背景
二、90后高职学生特点
    1. 多元化的价值观。
    2. 独立的思想行为。
    3. 模糊的学习目标。
    4. 脆弱的心理。
    5. 较强的权益意识。
    6. 时尚的行为方式。
三、始业教育内容涵盖
    1. 价值观。
    2. 心理健康。
    3. 专业认知。
    4. 职业规划。
四、始业教育意义

(10)刍议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定义
二、高校开展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性
三、对高校开展新生始业教育的建议
    (一) 正确定位始业教育
    (二) 开展始业教育的三维管理
四、结语

四、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视角[D]. 汪景. 兰州大学, 2021
  • [2]基于新高考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以粤西S中学为例[D]. 刘艳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3]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D]. 周菁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从断裂到融合: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研究[D]. 杨柳.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5]BH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案例研究[D]. 何芳雪. 渤海大学, 2016(12)
  • [6]我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课程构建的研究[J]. 封鹆,杨军诚.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5(04)
  • [7]高校始业教育研究述评[J]. 刘效壮. 职业教育(下旬刊), 2013(05)
  • [8]高校新生始业教育探究[D]. 马睿. 西安工程大学, 2012(01)
  • [9]90后高职新生始业教育浅析[J]. 夏菲. 快乐阅读, 2011(20)
  • [10]刍议大学新生始业教育[J]. 张威. 学理论, 2011(14)

标签:;  ;  ;  ;  ;  

高校新生创业教育:实现高校与中学教育的衔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