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涵明槽工程可能渗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箱涵明槽工程可能渗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箱涵明槽工程可能产生渗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袁辉洲,汪小雄,袁佳佳[1](2021)在《南方某城市市政排水管道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文中提出从市政排水管道事故发生的角度出发,全面调研和分析了南方某城市4个区2017年至2020年4个年度的相关数据,根据管道事故的事故类别、管材类型、管径大小、埋深大小、单位管道长度事故发生频次等信息,深入剖析了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并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预防管道事故的有效措施。

陈侃[2](2020)在《基于云模型的ZHC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因管线维修对马路反复进行开挖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也带来了许多不便。综合管廊作为集约化管理的市政管道工程不仅可以避免这种现象,更节约了土地资源,是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项目,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势在必行。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更是具有地下空间工程和市政工程的特点,故管廊施工的风险源更多、地下施工环境更加复杂且施工的技术难度较大,更容易造成施工安全事故。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基于ZHC管廊施工项目为背景,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项目的实际施工资料识别出ZHC管廊施工阶段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分析。本文首先对综合管廊的概念、施工工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基础的理论学习,依托ZHC管廊施工项目为背景,选择了HHM(等级全息模型)的识别风险因素,站在多方的视角,更加全面的系统的做了分析,确定了初步的ZHC管廊施工风险因素的清单。为了更进一步精确的针对风险指标进行研究,使结果更加具有科学合理性,本文采用了Vague理论对风险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得到ZHC管廊施工风险因素的清单,含有8个一级风险的指标,32个二级风险的指标,并以此建立了ZHC施工风险的评价体系。其次,为了使赋权不具有主观性的特点,本文研究采取了改进的OWA算法和G1序关系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指标进行赋权并运用了云模型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风险等级的云模型,在进一步的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ZHC管廊施工项目处于“低风险”等级的研究结论。最后依据云模型的运算结果,得出ZHC管廊施工的主要风险因素和次要的风险因素,并且针对每个主要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提出合理的对策。本文研究的突出意义在于找出了管廊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影响因素,并将云模型运用在管廊施工评价中得到了直观、科学的评价结果。希望能管廊施工风险评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降低管廊施工风险,以此推动我国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

白海卫[3](2020)在《基于脆弱性的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穿越工程已成为既有地铁线路安全运营的重大风险源之一,从风险评估与控制层面讨论既有地铁线的安全问题,是保障地铁线正常运营和穿越工程顺利实施双方面的基础课题。目前,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领域,由于穿越工程中被穿越对象(既有地铁线)的特殊因素以及参建各方的人员特性因素、管理措施因素等影响要素众多,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及模型建立成为研究的重点;其次,仅从风险源(新建工程)本身角度进行评价或者研究具体的工程控制技术,而忽略从风险承载体系统的角度分析,也将影响穿越工程系统及既有地铁线风险管控的效果。本文统计分析了穿越工程中针对既有地铁线安全的案例事故,识别了穿越工程中影响既有地铁线安全的风险因素,将穿越工程这一复杂系统分为新建工程子系统、地质环境子系统和既有地铁线子系统,基于对系统的脆弱性定义和特征的研究,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建立针对既有地铁线的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的风险动态管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在分析穿越施工对地层、既有地铁线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典型的新建地铁、新建市政隧洞等穿越既有地铁线工程案例的统计分析,得出了针对既有地铁线的事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穿越工程事故的定义,从新建工程特性、地质环境条件、既有地铁线特性和施工管理四个维度识别了包括新建工程开挖面积、施工工法、与既有地铁距离等六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为穿越工程复杂系统中既有地铁线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奠定了基础。(2)基于脆弱性理论,建立了脆弱性评价与风险评价之间的关系,指出风险是扰动作用于具有一定脆弱性的系统后所产生的结果。界定了穿越工程系统中既有地铁线的脆弱性概念,根据系统脆弱性递次演化规律,提出了脆弱性特征三要素,即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度,构建了包含工程技术因素、项目管理因素和人员特征因素在内的脆弱性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了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3)利用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穿越工程系统中既有地铁线的脆弱性评价动力学模型,确定了三级评价指标的取值方法和脆弱性评价流程,根据计算所得脆弱性指数的大小,将系统脆弱性分为四个等级。结合风险损失等级和既有地铁线客流因素,建立了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方法,为地下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4)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分别以“建设过程时间维”、“参与主体责任维”和“风险管控过程维”为轴,建立了穿越工程中针对既有地铁线的三维风险控制立体模型。基于该模型,分阶段讨论了穿越工程中针对既有地铁线的动态风险控制方法和流程。归纳了穿越工程的设计要点,建立了基于CBR原理的案例库,可开展基于案例的穿越工程设计。给出了设计方案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可实现不同设计方案的定量评价,为复杂工程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将设计方案的BIM模型与有限元软件相结合,实现了新建工程对既有地铁线影响的一体化分析,得出了不同施工步序的分阶段动态控制指标,从而建立了针对既有地铁线安全的风险动态控制体系。并以BIM技术和Bentley协同平台为基本工具,搭建了既有地铁线的风险管控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可实现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的安全风险动态管控。(5)针对工程实践中既有地铁线运营管理单位对穿越工程项目群管理的困难,分析了分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风险管控信息化平台为依托,讨论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具体管控措施,搭建了分级管控的具体流程,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不同风险等级项目的合理化管控,可提高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控成效。(6)以新建北环水系框架箱涵上穿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工程为依托,对两个基于案例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脆弱性评价,针对脆弱性指数高的环节改进设计方案,优化提出了适用于框架箱涵上穿既有地铁线的配重顶进法,通过BIM模型和有限元一体化分析,制定了既有地铁线的分阶段变形控制指标和控制措施,工程实施完毕后既有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变形不到1mm,有效验证了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

姜绿圃[4](2020)在《基于后悔理论及犹豫模糊集的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风险应急响应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距离引水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程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由于长距离引水工程的特殊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方案的相关决策工作需要在时间紧、风险大的情况下进行,并且还要确保所选方案为最佳。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进行了类别划分,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以及应急处置体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风险的构成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构建了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构成要素的概念模型。(2)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针对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阐述了构建突发事件情景网络的过程,并对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种情景状态发生概率进行计算,为决策计算提供条件。(3)基于后悔理论及犹豫模糊集,将决策信息用犹豫模糊数来表示,以此来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不确定性和专家意见分歧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考虑决策专家的有限理性可能会影响决策信息,降低决策专家的后悔规避心理对决策信息的影响;针对可能发生的情景状态进行基于后悔理论及犹豫模糊集的决策研究,对突发事件应急方案进行排序。通过工程实例,对计算过程进行演示,提供了该实例最终的决策方案。

张甫娜[5](2019)在《南方沿海某市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大量污水直排入河的问题亟待解决。针对此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污水处理要实现提质增效,即全面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南方沿海某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和进水浓度普遍偏低,同时,大量污水入河的问题尤其突出。该市印发《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浓度双提升工作方案》,通过实现双提升目标达到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污水收集系统是提质增效的关键,本文以南方沿海某市为例,通过现场调研、文献资料研究以及现场检测等手段,分析了影响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研究了技术对策,力求为优化改造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提供决策参考。调研分析了南方某市污水收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污水收集不完全和外来水进入污水收集系统。污水收集不完全的主要原因有管网覆盖不完全、偷排乱排、雨污混接、污水溢流和管网渗漏;外来水进入污水收集系统主要原因有管道缺陷、截污系统截流量大、雨污混接和潮汐影响,导致地下水入渗,雨水入流,河水海水倒灌。在如何提高污水收集率的问题上,重点研究了快速截污、雨污分流和减少污水溢流。比较三种截污方式,结果表明截污措施只能作为临时应急手段。提高污水收集率重点还是要进行雨污分流建设,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更适宜该市,提出市政管网、社区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思路。从避免污水处理厂高水位运行、控制面源污染和减少管网沉积物三方面减少污水溢流。在如何防止外来水进入污水收集系统的问题上,截污系统采用避免重复截污、准确控制截流量、排水口设置防倒灌设施和控制河道水位等减少雨水、河水和海水;将雨污分流作为长期可持续对策,逐渐取代截污系统,并解决雨污混接的问题;优选管材、提高施工质量和加强管道水位排查与排水户管理等措施解决地下水入渗的问题。最后,在该市一案例片区进行了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污水处理厂水量负荷率稳定在100%,水质COD、氨氮浓度提高,实现提质增效目标,其河道水质也得到改善,说明了上述措施在南方沿海某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车宝[6](2019)在《基于裂缝控制的框架箱涵施工措施及温度场与应力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与公路的兴建,纵横交错交通网络的完善导致新建线路通常需下穿既有铁路,框架箱涵预制施工后顶进就位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在框架箱涵施工过程中由于其结构特点极易出现裂缝,对框架箱涵防水性、整体性及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框架箱涵在浇筑施工时就已经出现裂缝,且裂缝成因复杂,目前对框架箱涵裂缝产生的机理以及裂缝控制措施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以往都根据类似工程经验进行裂缝控制,且效果不一,因此,针对框架箱涵研究其裂缝控制措施及箱涵浇筑早期温度场与应力场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依托宁波下穿铁路框架箱涵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对框架箱涵裂缝控制措施开展实际工程对比试验,分析其裂缝控制措施改进前后温度场及应力场变化规律,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针对框架箱涵分析采用钢模板浇筑、设置降温水管,预应力筋及养护控制措施对框架箱涵温度与应力应变的影响,对比分析其裂缝控制效果,结论如下:(1)框架箱涵混凝土在浇筑后温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与水化热放热趋势基本一致,采取结合钢模板、降温水管、养护环境等方面的裂缝综合控制措施后,框架箱涵混凝土最高温度明显降低,混凝土浇筑后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延长,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已经较高,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延长有利于裂缝的控制,在箱涵箱涵拐角中心处温度最高,箱涵内侧温度比外侧温度稍高,顶板上表面由于不存在模板,温度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箱涵侧墙外表面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在箱涵板中间基本不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模板的存在及养护环境对箱涵表面混凝土温度稳定作用显着。(2)框架箱涵混凝土表面在拆模后主应力主要变现为主拉应力,各个方向应力变化趋势一致,环境温度变化对箱涵表面混凝土应力变化影响较大。从箱涵中部至洞口,应变变化逐渐增大,这是由于越靠近洞口,结构的约束作用越不明显,应变变化较大,在中部截面位置,周围混凝土结构的约束作用更明显,应变变化较小。在同一个截面,上部应变较大,越靠近底板,应变变化越小,这是由于底板浇筑时间较早,底板对上部混凝土约束作用明显,加上自重作用所导致。(3)框架箱涵侧墙内侧应变普遍大于外侧应变,在混凝土浇筑后24h-48h期间应变增长较快,其表现为迅速增大的拉应力,而在此阶段同样也是水化热放热较多,混凝土内部温度增长变化最大的时期,混凝土内部温度在此期间达到最高温度,内外温差最大,因此,对裂缝的控制主要需集中在此时间段,通过采用钢模板、设置降温水管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并将混凝土内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对外侧进行保温措施,防止内外温差过大产生裂缝,由于侧墙内外环境温度不同,导致水化热所产生的最高温度点向内侧偏移,引起侧墙内外侧温度变形差异,产生了温差-弯曲裂缝效应,为箱涵内外侧同等条件养护措施提供了依据。(4)结合有限元方法对裂缝控制措施进行数值模拟,对钢模板与木模板的影响进行对比,钢模板对混凝土热量的散失具有促进作用,而木模板对混凝土具有一定保温作用,对混凝土水化热所产生的热量散失不利,能较长时间保持混凝土较高温度。在设置降温水管后,明显改善了结构内部温度,并降低了内外温差,对结构中主拉应力的减小效果明显,在水管位置的周围,主应力以主压应力为主,在结构表面层的主拉应力也明显降低,绝大位置均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允许的应力以下,其效果明显。施加预应力钢筋可以有效的降低箱涵表面主拉应力的最大值。通过混凝土的损伤模型对裂缝的模拟分析,结果与现场观测的裂缝一致。(5)箱涵出现裂缝的宽度均小于0.5mm,裂缝整体来看走向规则,数目确定,但在细微处出现错节,间距较小,裂缝只有在两头宽度较小,中间宽度稍宽。在采取钢模板浇筑、设置降温水管、入模温度控制、浇筑后利用彩条布包裹保温、严格控制养护温度及湿度、控制拆模时间等一系列裂缝控制措施后效果明显,箱涵内外未发现一条裂缝。(6)对混凝土浇筑模板的影响进行了水分迁移模型分析,在考虑模板吸水及养生效应的混凝土表面边界条件下对水分迁移理论模型进行了有限差分数值求解,对比分析了不同模板浇筑的理论解,在考虑混凝土-模板共同作用下得出不同模板浇筑对裂缝控制的影响,采用钢模板可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扩展。

周峰[7](2018)在《浅谈混凝土输水箱涵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输水箱涵是以钢筋混凝土箱形管节修建的涵洞,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常见的过水建筑物,结构相对简单,但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成为南水北调专家历次稽查的重点。笔者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实践,总结出混凝土输水箱涵通水后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控制措施。一、箱涵混凝土倒角部位出现蜂窝、麻面及气泡1.问题成因(1)出现蜂窝、麻面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浇筑倒角部位时,混凝土下料厚度过大;底板混凝土未

朱满满[8](2018)在《半湿润地区土质地层古墓葬防渗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古墓葬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渗漏是其主要的环境地质病害。地下水的存在对古墓的安全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文物安全工作永远是零起点,故必须采取安全的适用于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防渗措施。目前,一般采用堵、截、排的治理原则来治理古墓遗址渗水的问题,但还未形成专门研究和系统的成果。本文针对半湿润地区土质地层古墓葬渗水机理和防渗治理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前人对于古墓渗水的治理成果及古墓防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全面调查分析古墓的价值,建筑形制及病害,为制定安全正确的古墓防渗方案提供参考。建立古墓防渗工程综合系统,主要包括:古墓病害勘察、古墓渗水机理分析、古墓稳定性评价、提出防渗方案设想并进行论证、施工图设计、防渗工程施工原则、复旧处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2)提出古墓防渗工程主要从墓顶防渗措施、四周防渗措施以及墓底防渗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将常用于土质堤坝防渗的高聚物防渗帷幕应用到古墓防渗工程中,分析其相对水泥砂浆帷幕的优势,针对古墓保护特殊性,对高聚物防渗帷幕进行改进,理论计算防渗帷幕插入深度,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分析施工机械对古墓稳定性造成的影响。(3)以河南淮阳刘崇墓(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工程实例,通过对其水文地质环境、病害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渗水机理,并将综合防治方案应用于其防渗设计,设计方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综上所述,本文全面研究了古墓价值及建筑形制,分析了古墓病害及成因机理,建立了古墓防渗综合系统及古墓防渗技术,创新性的提出了高聚物防渗帷幕在古墓中的应用及改进措施,研究成果对类似古遗址防渗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赵雪婷[9](2017)在《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管廊是建于城市地下,容纳地下管线的公共隧道,可集中铺设热力、中水、排水、燃气、电信电缆等管线,廊内配备智能化监测设备,包括视频监控、人员定位、密闭空间环境模拟等,随时监测管廊运营安全状况,具备了传统管线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杜绝了马路拉链现象,实现绿色、节能施工,解决了地下管线排布混乱的难题,实现了管线的有序、集中管理,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及安全性。综合管廊虽具有众多优势,但在我国的建设尚未成熟,现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正视管廊建设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及时发现并合理应对综合管廊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对我国管廊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风险管理、全寿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确定了43项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并利用调查问卷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进行调查,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综合管廊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管理理念风险、管线单位入廊意愿、软弱地层综合管廊施工风险、应对未知的地下环境、综合管廊不均匀沉降、与相邻建筑的最小间距设计风险、综合管廊节点处设计风险等。针对综合管廊建设的主要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主要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立法和规范不完善、信息协调难度大、面对复杂的环境等,其次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从管理、技术、经济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和建议,管理方面包括完善综合管廊立法,成立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选择合适的时机建设管廊、如何提高管线单位入廊意愿等;技术方面包括利用信息平台实现多方交流、结合BIM与AR技术作用于综合管廊复杂节点的施工、采用基坑动态监控系统随时监测基坑位移情况等;经济方面包括对入廊费的收取提出多种可采纳的建议、开发综合管廊专项债券、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等,这些策略或建议在拓展项目资金来源的同时还能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综合管廊正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对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的识别以及提出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建议对于综合管廊建设的顺利进行,降低管廊建设中的危害和损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熊菲[10](2016)在《淤泥质海域取排水隧道相关特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需要建设更多的传统火电厂以及新型核电厂工程,其中包含了取排水隧道工程的施工。传统电厂的取排水隧道、尤其是排水隧道,都以近岸设计为主,大多采取传统的水上开挖工艺或围堰干作业工艺。电厂数量的增多使得选址变得困难起来,取排水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愈发复杂,传统的工艺和技术难以单一或直接的实现施工目的。同时由于社会对环保的要求意识增强,近岸的排水渐渐被远距离排放取代,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若干淤泥质海岸的电厂取排水工程为例,通过技术方法比较、实际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数值模拟分析等途径,对淤泥质海域取排水隧道施工面临的特殊工艺要求进行了应用性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高灵敏的淤泥质土中设计双排钢板桩围堰,围护变形量大且受力情况复杂,应在施工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由此适当地调整围护体系参数和布置方式。双排钢板桩的刚度不均匀问题,是导致其跨度变大时变形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从经济性上仍优于传统的土石坝围堰,今后可从整体性等方面进行设计改进,以提高其在淤泥质土质中的实用性。(2)对于淤泥质海岸的近海排水箱涵,采用水陆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其经济性远高于采用围堰基坑干作业,也避免了围堰变形大容易渗漏和失稳等问题。水上箱涵的制作、运输、水上安装等工艺,要在传统工艺的技术上寻求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水上作业粗糙,质量精确度难保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陆上建(构)筑物与水上箱涵连接的水陆结合区域,可采用小基坑干作业的方式,基坑体量小,坑内现浇结构能保证其变形协调和密封要求。多种工艺结合、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是今后施工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3)对高灵敏淤泥质土中的取排水盾构施工,盾构设备须根据实际工程地质和环保要求情况进行适当的配置和改进,但施工中地基变形和工后沉降等问题仍可能无法由盾构设备作出有效的控制。本文提出的分段式施工方案可以明显地降低对地面敏感环境的扰动,此外还需要综合采用监测和处理措施来进一步降低施工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本文对不同工程结构和地质特点的淤泥质海岸取排水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方案设计对比、数值模拟和实际施工实践效果的比较分析,所得出的初步结论有益于为类似工程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箱涵明槽工程可能产生渗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箱涵明槽工程可能产生渗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某城市市政排水管道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管道事故分布统计及管道事故发生类型占比情况
2 不同管材类型管道事故占比情况
3 不同管材单位长度事故发生频次情况
4 不同管径的管道事故占比情况
5 不同埋深管道事故占比情况
6 排水管道事故原因分析
7 预防措施研究
8 结语

(2)基于云模型的ZHC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综合管廊研究现状
        1.3.2 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综合管廊发展概述
        2.1.1 国外综合管廊发展进程
        2.1.2 国内综合管廊发展进程
    2.2 综合管廊主要施工方法
    2.3 综合管廊施工风险分析相关理论
        2.3.1 项目风险概述
        2.3.2 风险类别分析
        2.3.3 综合管廊项目风险特征
        2.3.4 风险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HC综合管廊项目的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思路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3.2 ZHC综合管廊施工风险因素的识别
        3.2.1 工程概况
        3.2.2 ZHC管廊特有的风险
        3.2.3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3.2.4 等级全息模型
        3.2.5 基于HHM的 ZHC管廊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3.2.6 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3.2.7 初步风险因素清单
    3.3 ZHC管廊项目风险因素过滤分析
        3.3.1 Vague集理论概念
        3.3.2 筛选步骤
    3.4 ZHC综合管廊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最终风险因素清单
        3.4.2 评价指标的解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的ZHC综合管廊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COWA-G1组合赋权方法概述
        4.1.1 组合赋权的应用范围
        4.1.2 COWA算子赋权法基本概述
        4.1.3 COWA确定权重的步骤
        4.1.4 G1法赋权
    4.2 云模型评价方法
        4.2.1 云模型的优势及适用性分析
        4.2.2 云模型基本原理
        4.2.3 云模型的计算步骤
    4.4 基于云模型的ZHC综合管廊项目风险评价步骤
        4.4.1 各级指标赋权
        4.4.2 确定评价集V
        4.4.3 确定评价标准云Cv
        4.4.4 确定评价指标云Cu
        4.4.5 综合评价云C
        4.4.6 评价结果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HC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风险评价
    5.1 基于COWA和G1法确定指标权重
        5.1.1 数据收集处理
        5.1.2 基于COWA确定指标权重
        5.1.3 基于G1法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5.1.4 确定综合权重
    5.2 基于云模型的ZHC综合管廊风险评价
        5.2.1 确定评价集及标准云
        5.2.2 确定指标的评价云
        5.2.3 云模型综合评价
    5.3 最终评价结果分析
    5.4 风险对策
        5.4.1 政策法规风险对策
        5.4.2 施工环境风险对策
        5.4.3 勘察规划设计风险对策
        5.4.4 施工人员风险对策
        5.4.5 施工机械风险对策
        5.4.6 施工材料风险对策
        5.4.7 施工技术风险对策
        5.4.8 施工管理风险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脆弱性的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的概念及其评估方法
        1.2.2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评估
        1.2.3 穿越工程的风险评估
        1.2.4 脆弱性与风险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的事故特征及风险因素
    2.1 隧道开挖引起地层的变形特性
        2.1.1 横向变形规律
        2.1.2 纵向变形规律
    2.2 穿越施工引起既有地铁结构的变形特征
        2.2.1 穿越施工引起既有结构变形的机理
        2.2.2 下穿施工引起既有结构的变形
        2.2.3 上穿施工引起既有结构的变形
    2.3 北京地区穿越工程案例的统计分析
        2.3.1 北京地区地层特性分析
        2.3.2 案例数据的采集
        2.3.3 案例特征的统计分析
        2.3.4 既有地铁结构变形特征分析
        2.3.5 既有地铁结构病害特征分析
    2.4 穿越施工中既有地铁线的风险因素
        2.4.1 新建工程的开挖面积和施工工法
        2.4.2 新建工程与既有地铁线的位置关系
        2.4.3 工程地质条件
        2.4.4 既有地铁线的条件
        2.4.5 管理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既有地铁线的脆弱性及评价指标体系
    3.1 既有地铁线的脆弱性
        3.1.1 穿越工程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3.1.2 既有地铁线脆弱性的定义
        3.1.3 脆弱性特征要素及递次演化规律
    3.2 脆弱性评估流程
    3.3 既有地铁线脆弱性影响因素
        3.3.1 既有地铁线子系统因素
        3.3.2 地质环境子系统因素
        3.3.3 新建工程子系统因素
    3.4 既有地铁线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脆弱性的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模型
    4.1 突变理论基础
        4.1.1 突变理论的数学模型
        4.1.2 突变势函数的基本类型
        4.1.3 突变级数法
    4.2 突变理论应用于穿越工程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4.3 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
        4.3.1 评价变量的选取
        4.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4.4 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
        4.4.1 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4.4.2 后果严重性评价
        4.4.3 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既有地铁线风险动态控制体系
    5.1 三维立体风险控制模型
        5.1.1 传统风险控制模式
        5.1.2 三维立体风险控制基本原理
    5.2 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5.2.1 穿越工程设计要点
        5.2.2 基于案例的穿越工程方案设计
        5.2.3 设计方案的风险评估
        5.2.4 既有地铁线动态控制指标的确定
    5.3 实施阶段的风险动态控制
    5.4 多方参与风险动态管控的实现
        5.4.1 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
        5.4.2 基本模块的设计
    5.5 既有地铁线的分级风险管控
        5.5.1 分级管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5.2 分级管控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研究
    6.1 单一工程案例应用
        6.1.1 案例简介
        6.1.2 基于CBR的工程方案设计
        6.1.3 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价与方案优化
        6.1.4 工程实施过程控制与效果
    6.2 项目群分级管理应用
        6.2.1 案例的选取
        6.2.2 风险等级的确定
        6.2.3 分级管理的控制措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后悔理论及犹豫模糊集的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风险应急响应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基于扎根理论的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情景信息构成要素分析
    2.1 扎根理论的理论基础
    2.2 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的分类
        2.2.1 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分类的依据
        2.2.2 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分类的类别划分
    2.3 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风险构成要素分析
        2.3.1 工程事故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2.3.2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2.3.3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2.3.4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2.4 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分析
        2.4.1 工程事故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分析
        2.4.2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分析
        2.4.3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分析
        2.4.4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分析
    2.5 构成要素与概念模型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情景状态概率计算
    3.1 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理论基础
        3.1.1 概率论基础
        3.1.2 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引入
    3.2 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情景状态的概率计算
        3.2.1 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演化规律及路径分析
        3.2.2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突发事件情景网络构建
        3.2.3 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情景概率确定与计算
    3.3 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后悔理论及犹豫模糊集的突发事件风险应急响应决策研究
    4.1 犹豫模糊集的基础理论
        4.1.1 记分函数和偏差函数
        4.1.2 效用函数
    4.2 后悔理论下的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风险应急响应决策方法
        4.2.1 问题描述
        4.2.2 方案排序流程
        4.2.3 决策计算
        4.2.4 应急方案的排序
    4.3 实例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5)南方沿海某市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研究现状
        1.2.1 污水收集问题
        1.2.2 外来水入侵问题
    1.3 南方某市概况
        1.3.1 社会经济特征
        1.3.2 气候水文特征
        1.3.3 污水系统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研究
    2.2 现场调查
        2.2.1 访谈调查
        2.2.2 问卷调查
        2.2.3 实地调研
        2.2.4 水质调查
        2.2.5 管道检测
第3章 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存在的问题
    3.1 调查发现的问题
        3.1.1 访谈调查
        3.1.2 问卷调查
        3.1.3 实地调研
    3.2 污水收集不完全
        3.2.1 污水管网覆盖不完全
        3.2.2 偷排乱排
        3.2.3 雨污混接
        3.2.4 污水溢流
        3.2.5 污水渗漏
    3.3 外来水入侵污水收集系统
        3.3.1 雨水入侵
        3.3.2 地下水入渗
        3.3.3 河水、海水倒灌
    3.4 污水收集系统水量平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高污水收集率的对策
    4.1 快速截污
        4.1.1 截污方式简介
        4.1.2 截污方式选择
        4.1.3 截污评估
    4.2 雨污分流
        4.2.1 市政管网雨污分流
        4.2.2 正本清源
    4.3 减少污水溢流
        4.3.1 避免污水处理厂高水位运行
        4.3.2 控制面源污染
        4.3.3 控制管道淤积
    4.4 加强宣传、管理
    4.5 提高污水收集率的综合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止外来水入侵污水收集系统的对策
    5.1 防止雨水入侵的对策
        5.1.1 截污系统雨水入侵对策
        5.1.2 雨污混接雨水入侵对策
        5.1.3 受损管渠雨水入侵对策
    5.2 防止地下水入侵的对策
        5.2.1 提高管渠施工质量
        5.2.2 管道检测与修复
    5.3 防止河水、海水倒灌的对策
        5.3.1 加高截流堰
        5.3.2 设置拍门
        5.3.3 设置鸭嘴阀
        5.3.4 设置闸门
        5.3.5 其他防倒灌新技术
        5.3.6 控制河道水位
    5.4 防止外来水入侵的综合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技术应用
    6.1 某片区污水收集系统存在的问题
    6.2 提质增效技术集成
        6.2.1 源头收集污水
        6.2.2 过程控污
        6.2.3 末端治污
    6.3 实施效果
        6.3.1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水质双提升
        6.3.2 河道水质改善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现场访谈提纲
    附录2 污水收集调查表
    附录3 访谈资料
    附录4 纸质调查问卷原始统计表
    附录5 案例片区污水管网分布图
致谢

(6)基于裂缝控制的框架箱涵施工措施及温度场与应力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工程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1.3.3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框架箱涵混凝土裂缝分类及施工期间裂缝主要成因
    2.1 现浇框架混凝土箱涵裂缝分类
        2.1.1 按结构受力分类
        2.1.2 按裂缝出现时间及深度分类
        2.1.3 按裂缝处理方法分类
    2.2 施工期间裂缝主要成因
        2.2.1 温度
        2.2.2 湿度
    2.3 预制框架箱涵可能产生裂缝的位置
        2.3.1 侧板与底板顶板交接处裂缝
        2.3.2 侧墙竖向裂缝
        2.3.3 特殊部位的裂缝
    2.4 小结
3 框架箱涵施工期间裂缝控制措施现场对比试验
    3.1 试验方案
        3.1.1 现场箱涵施工对比试验方案
        3.1.2 温度及应变测点的选取与布置
    3.2 试验箱涵裂缝控制措施
        3.2.1 采用钢模板浇筑
        3.2.2 入模温度
        3.2.3 养护环境
        3.2.4 设置降温水管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温度随时间变化结果分析
        3.3.2 应力结果分析
        3.3.3 温度与应变规律分析
    3.4 小结
4 箱涵施工期间裂缝控制措施数值模拟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框架箱涵有限元模型
        4.1.2 混凝土浇筑与水化热模拟
        4.1.3 混凝土弹性模量及抗拉强度
    4.2 钢模板、木模板模拟分析
    4.3 设置降温水管后效果分析
        4.3.1 降温水管对温度场影响分析
        4.3.2 降温水管对应力影响分析
    4.4 加预应力筋效果分析
        4.4.1 等效荷载的计算
        4.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 考虑实际气温变化的温度场模拟结果
    4.6 箱涵侧墙裂缝扩展模拟分析
    4.7 小结
5 箱涵施工期间裂缝控制效果分析
    5.1 箱涵出现裂缝情况
    5.2 箱涵裂缝宽度检测结果
    5.3 水分迁移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浅谈混凝土输水箱涵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箱涵混凝土倒角部位出现蜂窝、麻面及气泡
    1. 问题成因
    2. 预防措施
二、混凝土输水箱涵渗水
    1. 问题成因
    2. 预防措施
三、箱涵混凝土侧墙扭曲
    1. 问题成因
    2. 预防措施
四、箱涵混凝土底板及顶板面不平
    1. 问题成因
    2. 预防措施
五、结语

(8)半湿润地区土质地层古墓葬防渗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古墓防渗研究现状
        1.2.2 防渗帷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
2 古墓的价值、建筑形制和常见病害
    2.1 中国古墓的数量和分布
    2.2 古墓的价值
    2.3 古墓的建筑形制
    2.4 古墓病害分类及成因
        2.4.1 自然破坏
        2.4.2 地质病害
        2.4.3 人为破坏
    2.5 代表性古墓的主要病害调查与分析
    2.6 小结
3 古墓渗水机理研究
    3.1 古墓病害勘查
        3.1.1 古墓基础调查
        3.1.2 墓室调查及测绘
        3.1.3 工程地质勘测
    3.2 古墓渗水机理分析
        3.2.1 渗水来源
        3.2.2 渗水通道
        3.2.3 渗水量
    3.3 古墓稳定性评价
    3.4 防渗方案提出及论证
    3.5 施工图设计
    3.6 防渗工程施工原则
    3.7 复旧处理
    3.8 小结
4 古墓防渗技术及施工工艺
    4.1 墓冢防渗技术
    4.2 地幔防渗技术
    4.3 墓室四周防渗技术
        4.3.1 水泥砂浆帷幕
        4.3.2 高聚物防渗帷幕
        4.3.2.1 高聚物材料特性与可行性
        4.3.2.2 工作原理
        4.3.2.3 防渗帷幕插入深度分析
        4.3.2.4 施工机械荷载影响分析
        4.3.3 防渗帷幕方案优化
        4.3.4 毛细水及冷凝水防治
        4.3.5 裂缝修补与加固
    4.4 防渗施工监测
    4.5 小结
5 刘崇墓防渗工程案例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5.3 病害现状及成因分析
    5.4 防渗设计方案
    5.5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综合管廊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的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综合管廊概述
        2.1.1 综合管廊特点分析
        2.1.2 综合管廊常见施工方法
        2.1.3 综合管廊可收纳的管线
    2.2 全寿命周期理论
        2.2.1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2.2.2 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理论
        2.2.3 综合管廊的全寿命周期风险理论
    2.3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3.1 风险管理概述
        2.3.2 风险识别
        2.3.3 风险估计
        2.3.4 风险评价
        2.3.5 风险应对
3 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分析
    3.1 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
        3.1.1 国外发展历程
        3.1.2 国内发展历程
        3.1.3 先进经验总结
        3.1.4 我国现阶段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
        3.1.5 综合管廊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3.2 风险因素整理分析
        3.2.1 整理分析的方法
        3.2.2 初步风险因素清单的建立
    3.3 最终风险清单的建立
        3.3.1 对初步风险因素清单的修改
        3.3.2 最终风险清单
        3.3.3 风险因素解释
    3.4 小结
4 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4.1 识别主要风险所采取的方法
        4.1.1 问卷调查法
        4.1.2 主成分分析法
    4.2 问卷调查的过程
        4.2.1 问卷的设计
        4.2.2 问卷的发放
        4.2.3 问卷的回收情况统计
        4.2.4 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
    4.3 对风险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4.3.1 主成分分析原理
        4.3.2 主成分分析的过程
        4.3.3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4.4 小结
5 综合管廊主要风险因素防范策略
    5.1 主要风险产生的原因
        5.1.1 立法不足
        5.1.2 规范不全面
        5.1.3 信息协调难度大
        5.1.4 利益协调难度大
        5.1.5 建设成本高
        5.1.6 面临复杂的环境
    5.2 防范策略
        5.2.1 管理层面策略
        5.2.2 技术层面策略
        5.2.3 经济层面策略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期间学位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淤泥质海域取排水隧道相关特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淤泥质海域取排水隧道工艺情况概述
    1.2 我国淤泥质海域取排水隧道的施工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2 背景工程选取及介绍
    2.1 背景工程的选取
    2.2 背景工程介绍
        2.2.1 三门核电一期排水口和排水明渠工程
        2.2.2 工程概况及研究内容情况
        2.2.3 田湾核电站3、4 号机组厂区排水隧道工程
        2.2.4 浙江浙能六横电厂循泵房及取排水建(构)筑物工程
    2.3 背景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重点
        2.3.1 高压缩性淤泥海岸排水构筑物施工技术研究
        2.3.2 水陆结合开挖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2.3.3 高灵敏土地质盾构及其辅助措施关键技术研究
    2.4 小结
3 高压缩性淤泥海岸排水构筑物施工技术研究
    3.1 围堰施工及相关措施研究
        3.1.1 简述
        3.1.2 围堰方案比选
        3.1.3 双排钢板桩围堰施工
        3.1.4 增加的措施施工
        3.1.5 应用效果
    3.2 排水构筑物施工研究
        3.2.1 简述
        3.2.2 围堰变形性状研究
        3.2.3 基坑开挖施工
        3.2.4 应用效果
    3.3 小结
4 水陆结合开挖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4.1 水上箱涵开挖及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4.1.1 箱涵开挖及结构施工方案的比选
        4.1.2 水陆结合开挖施工方案的研究
        4.1.3 水上箱涵施工方案的研究
        4.1.4 应用效果
    4.2 陆水域衔接段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4.2.1 衔接段施工方案的比选
        4.2.2 小基坑干作业开挖及现浇结构施工方案的研究
        4.2.3 应用效果
    4.3 小结
5 高灵敏土地质盾构及其辅助措施的关键技术研究
    5.1 高灵敏土盾构设备研究
        5.1.1 盾构设备选型
        5.1.2 高灵敏土盾构设备研究
        5.1.3 应用效果
    5.2 盾构施工及环境控制技术研究
        5.2.1 高灵敏度土层中盾构施工技术研究
        5.2.2 盾构下穿敏感环境施工技术研究
        5.2.3 应用效果
    5.3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成果
    6.2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看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箱涵明槽工程可能产生渗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某城市市政排水管道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 袁辉洲,汪小雄,袁佳佳. 给水排水, 2021(07)
  • [2]基于云模型的ZHC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 陈侃.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脆弱性的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与控制[D]. 白海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后悔理论及犹豫模糊集的长距离引水工程突发事件风险应急响应决策研究[D]. 姜绿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南方沿海某市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对策研究[D]. 张甫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基于裂缝控制的框架箱涵施工措施及温度场与应力场研究[D]. 车宝.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浅谈混凝土输水箱涵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及控制[J]. 周峰. 治淮, 2018(09)
  • [8]半湿润地区土质地层古墓葬防渗研究及应用[D]. 朱满满. 郑州大学, 2018(01)
  • [9]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D]. 赵雪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10]淤泥质海域取排水隧道相关特殊工艺研究[D]. 熊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箱涵明槽工程可能渗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