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测定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测定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媛[1](2021)在《植物乳杆菌P9对人体中12种农药残留的影响》文中提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营养物质生物利用度以及产生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来缓解多种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分泌水解酶、调节肠道菌群或增加肠道屏障等多种机制减少农药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农药的使用是现代农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接触农药会对健康造成各种慢性或急性的危害。前期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P9是对有机磷农药具有良好降解效果的益生菌,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其能缓解甲拌磷对Wistar大鼠的损伤。但益生菌对人体内农药残留的影响尚不清楚,解析植物乳杆菌P9对农药暴露人群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益生菌对人体农药的降解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70例农药暴露人群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通过植物乳杆菌P9或安慰剂进行为期30天的干预,采用UPLC-MS/MS技术对0天和30天农药暴露人群粪便、尿液和血液中农药及代谢物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血液生化免疫指标进行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乳杆菌P9能够促进敌敌畏从粪便和尿液排出,并具有促进部分农药从粪便和尿液中排出的趋势。(2)植物乳杆菌P9能调节人体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30天与0天相比,益生菌组ALT、AST、TC和LDL-C的含量下降,而安慰剂组ALT、AST、TC和LDL-C的含量上升,表明植物乳杆菌P9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3)植物乳杆菌P9对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8(IL-8)、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和C反应蛋白(CRP)具有调节作用。30天与0天相比,益生菌组INF-γ、IL-8、RANTES和CRP的含量显着(P<0.05)下降,而安慰剂组INF-γ、IL-8、RANTES和CRP的含量无显着性(P>0.05)变化,表明植物乳杆菌P9可降低体内炎症反应。(4)植物乳杆菌P9能影响血液中维生素C(VC)的含量。30天与0天相比,益生菌组VC的含量显着(P<0.05)上升,而安慰剂组VC的含量无显着性(P>0.05)变化,表明植物乳杆菌P9可能通过增加VC的含量,提高机体免疫力。本研究结合UPLC-MS/MS技术和生化免疫指标探索了植物乳杆菌P9对人体中农药残留的影响,发现植物乳杆菌P9通过影响人体内农药的代谢水平以及生化免疫指标的含量,达到保护肝脏,降低体内炎症和提高免疫力等效果,进而缓解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刘双双[2](2021)在《SM93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中的药效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一种极端发展形式,其病理学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伴点状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等。主要表现是无酗酒人群肝脏脂肪蓄积,进而导致炎症和纤维化,部分患者会最后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NASH发病机理复杂,现在仍有很多知识空白,而且目前FDA尚无批准用于治疗NASH的药物。巨大的市场需求使NASH新药研发成为全球制药公司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在促进肝脏炎症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研究室前期工作发现,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多种诱因所致的组织器官炎症及病理改变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在大鼠被动海曼型肾炎模型中,SM934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降低肾脏纤维化程度;小鼠自发性狼疮性肾炎模型中,SM934上调巨噬细胞分泌抗炎因子IL-10水平,缓解肾脏病理损伤;在干性角结膜炎(干眼症)模型中,局部外用SM93可直接抑制巨噬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4,减少结膜中致炎因子的产生。本课题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建立体外棕榈酸诱导的肝实质细胞及免疫细胞反应体系和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迁移体系,开展SM934对高脂诱导的模型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过程干预作用的评价,探索SM934在NASH疾病动物模型中的疗效作用。首先我们在体外建立棕榈酸诱导的Huh7细胞的肝脂肪变性体系考察SM934对于脂毒性,肝细胞内脂肪蓄积以及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采用GPO-PAP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显示,SM934能降低Huh7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水平。随后,通过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迁移体系,评价SM934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和纤维化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SM934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肝星状细胞的迁移,并显着抑制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我们通过棕榈酸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体系,证实SM934能抑制棕榈酸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上述结果提示,SM934可以改变NASH发生的肝脏炎症环境,减缓肝脏纤维化的进展。本课题运用饮食和化学诱导的NASH模型评价SM934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口服SM934显着改善NASH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水平,肝小叶炎症以及肝纤维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肝脏浸润免疫细胞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M934治疗后能显着降低肝脏内浸润的炎症性巨噬细胞(F4/80lowLy6C+)比例,显着上调修复性巨噬细胞(F4/80+Ly6Clow)的比例,提示SM934口服可降低高脂诱导和化学损伤引起的肝脏炎症,减少外周迁移浸润的致炎性巨噬细胞,并促进其向修复性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由于修复性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金属基质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分泌能力的增强,可加快凋亡肝细胞清除和肝脏中胶原纤维降解,SM934体内促进该亚群的转化,可能是其产生NASH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本课题系统评价了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通过棕榈酸诱导的的肝实质细胞及免疫细胞体外体系,证实SM934具有干预棕榈酸诱导的脂质蓄积及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作用;通过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迁移体系,发现SM934能有效抑制肝星状细胞的迁移;在疾病动物模型肝脏病灶中,发现SM934能增强肝脏免疫修复的作用,为SM934针对NASH的新适应症研发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此外,本课题基于肝实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还开展了多种天然产物单体及活性部位的抗脂肪蓄积、免疫抑制等活性的筛选,发现多个具有潜在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别立翰[3](2021)在《血清唾液酸化转铁蛋白和触珠蛋白在HBV相关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是我国肿瘤总体发病率中排第四,而死亡率排第二的恶性肿瘤,肝细胞癌是其主要的病理类型。我国80%肝细胞癌由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引起,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是发展成肝细胞癌的高危人群。糖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影响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免疫逃逸和肿瘤血管生成等过程。唾液酸是有9个碳原子骨架结构的羟基化单糖酰化衍生物的总称,有超过50种化合物,通常位于糖蛋白和糖脂的糖链结构末端,异常唾液酸修饰可促进肿瘤的增殖转移、免疫逃逸和逃避细胞凋亡。本研究主要探索唾液酸修饰的转铁蛋白、触珠蛋白在乙肝相关肝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第一部分血清唾液酸化转铁蛋白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应用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包含67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79 k D,该分子通过19个二硫键稳定蛋白结构,被三个糖链结构修饰,其中2个是N-糖链(Asn-413和Asn-611),一个是O-糖链(Ser-32)。转铁蛋白是肝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最丰富的血清蛋白之一,是一种能够将肠道吸收或代谢来源的铁结合并转运到其他细胞和组织的分子,其在血清中的浓度为200–300mg/d L。本部分研究对入选的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和健康对照(NC)三组血清样本分别使用仪器检测血清转铁蛋白浓度,建立凝集素酶联免疫吸附法(Lectin-ELISA)检测血清中唾液酸化转铁蛋白(Sia-Trf)。血清转铁蛋白在肝癌、肝硬化、健康人三组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是:2.0(1.7,2.3)、1.8(1.2,2.2)和1.6(1.2,1.9)g/L,三组间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显示HCC组血清转铁蛋白水平较LC和NC组高(P<0.0001),LC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2)。血清转铁蛋白在有MVI的患者中显着高于无MVI的患者(P=0.017),TNM分期Ⅰ和Ⅱ+Ⅲ+Ⅳ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癌、肝硬化、健康人血清Sia-Trf的分布分别是:0.727(0.679,0.780)、0.783(0.724,0.925)、0.702(0.663,0.747)AU/m L,三组间差异显着,P<0.000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唾液酸化转铁蛋白在MVI有、无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4),TNM分期Ⅰ和Ⅱ+Ⅲ+Ⅳ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血清唾液酸化转铁蛋白与转铁蛋白比值定义为唾液酸化转铁蛋白比率(Sia-Trf%)在肝癌、肝硬化、健康人三组的分布是:0.374(0.317,0.459)、0.488(0.377,0.702)、0.439(0.361,0.587),肝癌与肝硬化、健康人三组间差异显着,P<0.0001;而肝硬化与健康人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55。Sia-Trf%在MVI有、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Ⅰ和Ⅱ+Ⅲ+Ⅳ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阴性人群中HCC患者血清唾液酸化转铁蛋白水平低于肝硬化患者(P<0.001);同样,唾液酸化转铁蛋白比率HCC患者低于肝硬化患者(P<0.001)。使用Logistic回归建立基于SA、TRF、Sia-Trf、S-TRF%、AFP鉴别肝硬化、肝癌的诊断模型DICHCC-Trf1=0.063×SA-2.447×Trf+5.601×Sia-Trf-12.791×Sia-Trf%+0.004×AFP+2.967。该模型鉴别HCC和LC的AUC是:0.829(95%CI:0.787~0.870),以0.581为cutoff值时,敏感度85.1%,特异度68.1%。鉴别AFP阴性HCC与LC患者的Logistic回归模型DICHCC-Trf2=0.049×SA-2.321×Sia-Trf%-1.325,该模型AUC达0.714(95%CI:0.650~0.779),以0.541为Cutoff值时,敏感度69.9%,特异度67.8%。本研究提示,Sia-Trf%对乙肝相关的肝癌具有辅助诊断的潜在应用价值,联合AFP、血清唾液酸检测时可进一步提高对肝癌辅助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第二部分:血清唾液酸化触珠蛋白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应用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是主要由肝脏合成分泌的一种酸性糖蛋白,也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触珠蛋白分子结构类似于免疫球蛋白,有两条β链(40k Da),两条α链(α1:9.1k Da,α2:16k Da)。Hp的主要功能是结合并携带游离的血红蛋白在肝脏中降解,以防止发生血管内溶血时肾脏受损。在HCC中,异常岩藻糖基化的触珠蛋白已有相关报道,但缺少HCC中唾液酸化触珠蛋白(alpha-2,6-sialylated Haptoglobin,Sia-Hp)的研究。本研究建立凝集素酶联免疫吸附法(Lectin-ELISA),检测入选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236例,其中肝硬化伴HCC患者121例(HCC组)、肝硬化不伴HCC患者115例(LC组),以及107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HCC组、正常对照组、LC组血清Sia-Hp分别为1.763(1.319,2.219)、1.600(1.167,1.691)、0.845(0.111,1.561)AU/m L,3组之间Sia-Hp依次降低(P<0.001)。在HCC组中,血清Sia-Hp与TNM分期有关(P<0.05),与有无MVI、肿瘤大小无关(P>0.05)。LC组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之间血清Sia-H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a-Hp、AFP以及二者的联合检测模型DIAHCC-Hp=2.755×Sia-Hp+1.852×Log(AFP)-5.756,鉴别HCC与LC的AUC分别为0.826(95%CI,0.774-0.877)、0.778(95%CI,0.720-0.836)、0.922(95%CI,0.888-0.957),Sia-Hp和联合检测模型DIAHCC-Hp鉴别AFP阴性(AFP<20μg/L)的HCC和LC的AUC分别为0.836(95%CI,0.769-0.903)、AUC 0.882(95%CI,0.822-0.942)。本研究提示,血清Sia-Hp或可作为肝硬化合并HCC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谷文[4](2021)在《基于蛋白质羰基化对蛋白氧化损伤与功能受损程度的评估及其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蛋白质羰基化是一种通过在氧化损伤过程中,表现出蛋白质结构功能的一种不可逆性的氧化应激和损伤,一般表现为蛋白质侧链氨基酸残基受到的氧化损伤形成蛋白质羰基化不可逆性损伤。测定蛋白质羰基化的含量的目的是准确对蛋白质氧化损伤与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探索蛋白质氧化损伤与功能的关系。方法:1.选取巴氏储存的新鲜牛乳5例样本,每个样本做3个平行样本。按照温度和不同保存方式分为以下几组,室温保存样本组(每4个小时测定一次样本测定到24小时一共7组样本)、室温真空样本组(每4个小时测定一次样本测定到24小时一共7组样本)、室温加入抗菌素的牛乳样本组(每4个小时测定一次样本测定到24小时一共7组样本)、冷冻-20℃状态下反复冻融样本组(反复冻融循环5次样本一共5组)、冷冻-20℃状态下真空保存反复冻融样本组(反复冻融循环5次样本一共5组)。室温状态的3个样本组,以室温保存样本组作为对照,分别通过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化学法测定来与室温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20℃冻融循环的2个样本组以通过冷冻-20℃状态下反复冻融样本组作为对照,进行与-20℃真空样本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结果比较。采集不同温度25℃、4℃、-20℃、-80℃状态下,新鲜牛乳样本按照不同温度梯度进行反复冻融样本,分别为按照温度梯度速冻速溶样本、按照温度梯度慢冻速溶样本、按照温度梯度速冻慢溶样本、按照温度梯度慢冻慢溶样本以及-20℃反复冻融样本,来测定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基于研究发现构建羰基化实验模型。2.选取22例2019年体检者血清样本、22例2012年陈旧体检者血清样本以及冻融氧化损伤模型22例体检者血清样本,采用临床生化检测方法测定肝脏功能测定指标、糖代谢功能测定指标、心肌功能测定指标、肾脏功能测定指标进行检测。比较2019年体检者血清与2012年体检者血清生化数据、体检者血清与经模型氧化损伤(冻融)羰基化模型体检者血清生化数据以及两组生化指标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比较差异性和共同性来评估模型建立的可行性。3.基于蛋白质氧化损伤羰基化模型的建立,在以酶联免疫实验中的乙肝抗体检测实验(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ELISA酶标抗体和待测抗体血清样本以及正常抗体血清样本和正常酶标抗体进行组合,4种组合状态分别是酶标抗体与待测血清样本(组合1)、羰基化损伤酶标抗体与待测血清样本(组合2)、羰基化损伤酶标抗体与羰基化损伤待测血清样本(组合3)、酶标抗体与羰基化损伤待测血清样本(组合4)。以检测所得ELISA抗体含量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作为比较各组ELISA羰基化损伤程度指标。根据比较各组ELISA结果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结果,并对经过氧化损伤模型和正常测定组合进行比较,然后用配对检验分析,分析模型对酶标抗体和待测血清氧化损伤的损伤程度比较。4.基于蛋白质氧化损伤羰基化模型的建立,通过测定PCR和RT-PCR实验方法,采用经氧化损伤模型的试剂盒Taq酶和待测人DNA提取物样本以及正常试剂盒的Taq酶和待测人DNA提取物样本进行组合,有Taq酶与待测血清样本、羰基化损伤Taq酶与待测血清样本、羰基化损伤Taq酶与羰基化损伤待测血清样本、Taq酶与羰基化损伤待测血清样本四种组合。通过PCR定性实验与RT-PCR定量实验检测结果,根据比较各组数据结果,并对经过氧化损伤模型和正常测定组合进行配对分析,进而分析模型造成的氧化损伤对待测人DNA提取物和Taq酶结果的影响。结果:1.通过以室温状态牛乳作为对照组,放置真空和抗菌素牛奶作为实验组,进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室温状态牛乳样本、真空室温状态牛乳样本、抗生素室温状态牛乳样本都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蛋白质羰基化含量逐渐增加。在室温状态下放置的牛奶在0、4、8、12、16、20和24小时时,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均值分别为9.58、10.14、18.28、28.09、54.38、77.84和127.28μmol/g。通过样本中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比较,表明蛋白质羰基化含量的增加是由于蛋白质的氧化损伤而不是细菌的生长,会在无菌条件下降低牛奶的质量。通过进行真空处理于延长牛奶的无菌新鲜度程度,发现牛奶无菌新鲜度与蛋白质羰基化有关。在室温状态下,在0、4、8、12、16、20和24小时分别为含抗生素的牛奶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均值为8.37、12.94、14.08、22.87、32.00、73.83和89.78μmol/g,而不含抗生素的牛奶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均值为9.58、10.14、18.28、28.09、54.38、77.84和127.28μmol/g。在16和24小时观察中(32.00与54.38μmol/g)有显着差异(89.78与127.28μmol/g)。在室温放置第8小时加入抗菌素抑菌状态条件下,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指标含量与未加入抗菌素的普通巴氏牛奶相比,随着放置时间延长,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也随之延长,有无链青霉素抗菌素对牛奶蛋白质羰基化氧化程度开始出现差异,虽然蛋白质羰基化含量都在增加,但是加入抗菌素的新鲜巴氏牛奶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一直比室温放置新鲜巴氏牛奶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少。当温度保持在-20℃低温无菌状态下,真空样品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为14.47、23.39、31.63、43.63、50.33和52.18μmol/g,而非真空样品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为14.56、26.17、55.22、89.24、110.21和182.88μmol/g。真空存储方法的结果与非真空储存的结果前2次冻融循环次数时数值差异不大,但显示出真空比非真空方法有更好的稳定性,后3次循环显示出数值差异度较大。在第3、第4次出现了显着差异,在第5次冻融循环出现最大差异值即分别为43.63 vs 89.24、50.33 vs 110.21和52.18 vs 182.88μmol/g。在不同的冷冻条件下,以-20℃的普通冷冻保存为对照组,在ANOVA方差数据分析结果中,表明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意义)。因此,在无菌低温条件下的慢速冷冻影响蛋白质的羰基化含量,表示慢速冷冻中冷冻保存的无菌状态显示出显着差异。2.采用新鲜体检者血清、陈旧体检者血清、经过蛋白质羰基化氧化损伤模型(冻融)的新鲜血清进行样本比较。通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新鲜血清样本与其未进行反复冻融对照组血清共同进行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检测。通过蛋白质羰基化氧化损伤机制进行冻融循环分析两组样本各11例,进行反复测量取均值测定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以新鲜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经过冻融循环的冻融样本为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分别为2.545和1.965μmol/g,表明经过冻融循环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与新鲜待测血清样本羰基化蛋白质含量相比含量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待测样本冻融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反复冻融体检患者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具有差异性。2012年与2019年待测血清样本羰基化含量经过多次测量取均值后为2.551与1.450μmol/g,2012年陈旧血清羰基化蛋白质含量比2019年羰基化蛋白质含量多,经统计学分析,待测样本蛋白质羰基化含量的组间比较,P<0.001,具有显着差异,2012年体检者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显着高于2019年体检对照组,可认为2012年体检者血清蛋白质羰基化氧化损伤高于2019年体检者对照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以及临床生化酶类检测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一些临床生化检测蛋白质指标(总蛋白、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都具有统计学的差异性P<0.05,表明冻融实验生化指标发生改变和陈旧血清实验生化指标发生改变具有吻合性,得出14项生化检测项目中:均无差异性的生化项目有4项,吻合率为100%;都分别具有差异性的生化指标有10项,有6项完全吻合,吻合率为60%,均有差异性和都无差异性的差异率数据可知,平均吻合率为80%。为氧化损伤损伤模型提供生化指标检测提供数据支撑。3.基于氧化损伤羰基化损伤模型的建立,经过蛋白质羰基化冻融模型的待测血清抗体与正常新鲜待测血清抗体各40例样本,进行分析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羰基化损伤抗体组和对照抗体组的均值分别为为0.822与0.581,P<0.05(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二者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性,冻融血清抗体与正常血清抗体测定抗体吸光度值存在差异性。双抗原夹心测定通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冻融的试剂盒标准酶标结合物和试剂盒正常酶标结合物两组双抗原夹心法测定实验进行配对分析,两组冻融标准酶标结合物组和不冻融正常标准酶结合物组,每组40例样本一共80例,均值分别是0.902和0.501,P值为<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二者具有一定差异性。将两个冻融因素进行组合可以得到6种组合分别是正常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1)、正常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2)、正常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3)、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4)、正常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5)、正常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与正常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6),经统计学分析,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在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值分别为0.006、0.009、0.002、0.011、0.000、0.001)。同时进行两因素冻融组与对照组进行结果分析,试剂盒标准酶结合物和血清中的抗体标本通过是否冻融因素分析二者之间关联性,经过配对样本Independent Samples Test进行数据分析试剂盒标准酶经过冻融羰基化分析P值<0.05(P=0.004)具有统计学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而抗体经过冻融羰基化分析P值为0.069>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冻融抗体蛋白质不可逆性损伤可能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4.基于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通过定量实验角度来判断实验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探讨蛋白质羰基化造成对荧光实时定量PCR试剂盒中的Taq酶的影响,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分别为正常Taq酶组、经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冻融的Taq酶组,两组各有样本12例一共24例,两组均值分别为0.745和0.075,P值为<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了进一步探讨蛋白质羰基化的测定结果是否由于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中的人基因组DNA提取物造成,通过进行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人基因组DNA提取物通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是否进行模型(冻融)进行分组,分别是未经过模型(冻融)的正常人基因组DNA提取物组和经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冻融的人基因组DNA提取物组。两组样本各12例一共24例,均值分别为0.565和0.265,P值为<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冻融后的人基因组DNA提取物可能会出现损伤,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结论:1.无菌新鲜度概念的提出,表明无菌新鲜度与蛋白质羰基化有关,通过测定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检测判断无菌新鲜度程度,真空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延长无菌新鲜度状态。冻融次数增加加速无菌新鲜度的降低,逐渐降低冻存(缓慢冻存)对样本危害性大,冻存方式对无菌新鲜度有一定影响。2.以蛋白质反复冻融技术为基础,应用化学法测定蛋白质羰基化技术检测蛋白质氧化损伤能力建立冻融羰基化模型,表明实验建立蛋白质羰基化模型成功。同时,表明羰基化对血脂类生化检测指标和一些酶类功能生化检测指标有影响,对糖代谢类检测指标、肾脏生化类检测指标影响较小。3.对体检者抗体与标准蛋白酶的蛋白质羰基化损伤能力进行了检测,蛋白质羰基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抗体水平具有较小影响,对标准蛋白质酶类的蛋白质损伤影响较大。4.羰基化蛋白质对PCR和RT-PCR实验中的Taq酶有显着影响,同时氧化损伤DNA提取物也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DNA的损伤机制应进一步探讨。

赵妍淑[5](2020)在《多酶丙酮酸去除系统及其在ω-转氨酶不对称合成手性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手性药物在市场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手性胺化合物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目前,制备手性胺的主要方法是化学法,但是化学法存在生产成本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生物法能够很好的规避化学法的缺点,同时又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和保护环境等优点,因此生物法合成手性胺成为制备手性胺的首选策略。由于生物拆分法的转化率只能达到50%,而ω-转氨酶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法理论上能达到100%的转化率,因此使用ω-转氨酶不对称合成手性胺成为研究的热门。由于ω-转氨酶不对称合成手性胺为可逆反应,因此副产物丙酮酸的去除问题成为影响转化率的最主要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多酶系统来促进转氨反应。首先,我们结合了节杆菌属的(R)-选择性ω-转氨酶,构建了ArR-ωTA/TdcE/FDH/LDH多酶偶联系统。该系统通过TdcE和LDH去除副产物丙酮酸,以达到促进转氨反应的目的。其次,我们优化了反应条件,包括D-丙氨酸、DMSO、底物及PLP浓度。然后通过使用ArR-ωTA/TdcE/FDH/LDH多酶偶联系统,2-戊酮、4-苯基-2-丁酮和环己酮的转化率分别为84.5%、98.2%和79.3%。此外,在新系统中,发现TdcE/FDH途径在丙酮酸去除途径中占主导地位。

孙恒[6](2020)在《抗氧化/抗炎双重效应纳米酶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肝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物引起的肝损伤(DILI)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临床上DILI的首选解毒剂,但是NAC必须在DILI发生后相对短的时间窗内给药。由于DILI发病进程快,当患者接受治疗时,往往会错过NAC治疗的黄金时间,从而使肝损伤进一步恶化为肝衰竭,导致凝血障碍、肝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针对DILI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的具有较长治疗时间窗的治疗剂用于DILI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肝损伤组织局部微环境活性氧(ROS)含量的异常升高,导致氧化应激水平的增高,产生过氧化反应,是引起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NAC即是通过促进细胞内谷胱甘肽(GSH)的生成,以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达到解毒的效果。因此,ROS的清除有助于抑制DILI。此外,炎症在DILI的疾病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损伤发生早期,单核来源的巨噬细胞表现出促炎功能,会加重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从而使肝损伤进一步恶化;但一定程度的炎症又有助于清除坏死的肝脏细胞,促进肝损伤的修复进程。因此,对炎症的调控在DILI治疗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模拟过氧化氢酶(CAT)和/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一类纳米材料可清除ROS并产生氧气,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其中,氧化铈纳米粒在抗炎、神经系统疾病、伤口愈合等各种生物医学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首先设计并合成了油胺为表面配体的氧化铈纳米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其结构形态以及组成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氧化铈纳米粒为类球形,具有较好的结晶性,粒径大小为3 nm,表面同时存在Ce3+和Ce4+。随后,利用薄膜分散法将氧化铈纳米粒转至水相,得到DSPE-PEG2K修饰的氧化铈纳米酶(CeNZs)。通过TEM,粒度电位分析仪(DLS)对其分散性、粒径大小及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CeNZs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水力直径为12 nm。进一步通过溶解氧测量仪、总SOD活性检测试剂盒和羟基自由基检测试剂盒分别对CeNZs的类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OH清除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CeNZs可有效清除H2O2、·O2-以及·OH等ROS。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上分别建立由对乙酰氨基酚(APAP)引起的肝损伤模型,并考察CeNZs对DILI的保护和治疗效果。通过磺酰罗丹明B(SRB)检测方法评价CeNZs对肝细胞L02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CeNZs对APAP处理的L02细胞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接下来,腹腔注射APAP诱导ICR小鼠发生肝损伤,成功建立DILI模型。通过检测经不同处理后小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考察CeNZs对DILI的预防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构建DILI模型前2 h给予小鼠CeNZs或构建DILI模型后立即给予小鼠CeNZs,均可有效降低APAP诱导上调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同时,肝脏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也证明了提前2 h或同时给予小鼠CeNZs能够有效抑制APAP诱导的肝脏组织坏死。为进一步评价CeNZs对DILI的治疗作用,在构建DILI模型后3 h给予小鼠CeNZs或NAC治疗,并在24 h后对小鼠的肝脏组织进行检测评价。HE染色结果表明,NAC对APAP诱导的DILI无保护作用,而CeNZs可显着减少小鼠肝脏组织的坏死区域,缓解肝脏组织中细胞的死亡,表明CeNZs可延长DILI治疗窗口。通过考察经不同处理后小鼠的生存率评价CeNZs对APAP诱导DILI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CeNZs可明显提高接受高剂量APAP小鼠的生存率。最后,对CeNZs保护DILI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术(Flow cytometry)检测给药后细胞内ROS的水平;通过SRB比色法检测CeNZs对H2O2处理的L02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 RTPCR)对肝脏组织中ROS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考察,评价CeNZs在体内的抗氧化效果。体外结果表明,CeNZs能够有效清除细胞内APAP诱导产生的过量ROS,并且可以抑制H2O2对L02细胞的毒性。体内研究结果表明,CeNZs可以上调Nrf-2的表达,激活Nrf-2/Keap1通路,显着上调抗氧化基因(Nqo1,Gpx1,HO-1),下调促氧化基因(Nox2,Cyp2e1)。此外,分离DILI小鼠肝脏非实质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CD86+促炎型与CD206+抗炎型巨噬细胞的比例,考察CeNZs对炎症的作用,并在鼠源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上进一步验证CeNZs调节炎症的机制。体内结果表明,CeNZs可显着降低CD86+促炎型巨噬细胞的比例,减少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体外结果表明,具有类CAT活性的CeNZs可显着减少低氧条件下Raw 264.7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量,并可在低氧条件下显着减少Raw 264.7细胞内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综上,本论文设计合成的CeNZs可以有效治疗APAP诱导的DILI,对于临床上错过NAC最佳治疗时间的DILI患者具有重要意义。CeNZs在DILI治疗中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清除受损肝细胞中的ROS,降低受损肝脏部位的氧化应激;同时,清除ROS过程中产生氧气,降低促炎巨噬细胞水平,从而防止炎症引起的肝细胞坏死。与NAC相比,CeNZs由于具有抗氧化应激和抗炎的协同作用,可以延长DILI的治疗时间窗。本研究为目前临床上防治DILI提供了新的理论、实验基础和设计思路。

蒋梦丹[7](2020)在《不同栽植方式对三叶青农艺性状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是葡萄科崖爬藤属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常以其块根部位入药,常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呼吸道感染、风湿痹痛等多种疾病。为提高人工栽植三叶青的药材品质和产量,规范三叶青人工栽植技术,选育三叶青优良品系,开发三叶青药用价值。本文采用农艺性状测定、化学计量法、HPLC多成分定量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栽植基地、不同栽植模式、不同种源的三叶青及三叶青须根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三叶青人工栽植和良种选育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依据,从而为加强三叶青药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栽植基地三叶青农艺性状及药材品质差异比较。通过对不同基地三叶青样品进行农艺性状指标、常规药材检测指标、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龙泉基地的三叶青藤茎最长,武义基地大棚搭架的三叶青藤茎最粗且叶片最长,叶片长宽比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武义基地和龙泉基地的三叶青,块根长宽比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铺前基地和径山基地,武义基地大棚种植的三叶青具有最大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三叶青块根水分含量范围为9.95%~17.40%,平均含水量约为13.36%,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范围为10.85%~17.52%,平均浸出物含量约为13.75%,浸出物含量均符合要求。三叶青块根黄酮、总酚及多糖含量最高的分别为温岭、黄山和龙泉基地;虎杖苷、白皮杉醇、白藜芦醇和山奈酚含量最高的分别为兰溪基地、庆元基地、铺前基地和径山基地,3种多酚类物质(白藜芦醇、白皮杉醇、山奈酚)成分总含量在铺前基地的样品最高。大棚种植有利于三叶青生物量的增长和总黄酮的积累,而山地种植有利于三叶青酚酸类物质的累积。山地种植条件下,起垄种植和容器种植对三叶青地下部分生物量和药材品质没有明确的影响。大棚栽培条件下,搭架立体种植在增加三叶青生物量的同时提高了三叶青有效物质的含量。(2)不同种源三叶青农艺性状及药材品质差异比较。通过对15个种源三叶青样品进行农艺性状指标、常规药材检测指标及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浙江场口的三叶青藤茎最长,广东始兴的三叶青藤茎最粗,福建三元的三叶青叶片最大且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广东始兴的三叶青叶片长宽比最大,属于狭长形叶片,广西龙胜的三叶青叶片长宽比最小,属于圆叶型叶片,广东始兴和福建三元的三叶青块根个头较大。不同种源的三叶青块根水分含量范围为5.70%~17.50%,平均值约为10.9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范围为7.95%~16.15%,平均值约为13.08%,除广西乐业外,其余14个种源的三叶青块根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符合要求。黄酮、总酚和多糖含量最高的种源分别为浙江竹洋、广东始兴和浙江黄岩,虎杖苷在浙江黄岩的三叶青块根中含量最高,而在福建三元的三叶青块根中未能检测到虎杖苷含量,白皮杉醇在种源为重庆金佛山的三叶青中含量最高,其中浙江竹洋的三叶青块根具有最高的白藜芦醇和山奈酚含量,4种指标性成分总含量最高的为重庆金佛山,且其3种酚类物质(虎杖苷、白皮杉醇、白藜芦醇)的总含量也最高。基于农艺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发现种源为广东始兴和重庆金佛山的三叶青块根品质较好且具有较大的地下生物量,可以作为今后人工栽植三叶青的优良种质。三叶青药材品质和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三叶青叶长和叶宽与总黄酮、总酚含量呈现极显着正相关,与多糖含量呈现极显着负相关;三叶青叶片长宽比与总酚含量呈现极显着正相关,与多糖、白皮杉醇含量呈现极显着负相关;三叶青块根长与山奈酚含量呈现显着正相关,块根长宽比与白藜芦醇、山奈酚含量呈现极显着正相关。(3)不同种源对三叶青块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FRAP、ABTS和DPPH三种方法比较不同种源的三叶青块根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不同种源三叶青块根抗氧化活性差异显着,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浙江百丈、浙江竹洋、广东始兴、广西乐业、福建三元和江西遂川的种源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通过分析15个种源三叶青样品中总黄酮、总酚、虎杖苷、白皮杉醇、白藜芦醇和山奈酚的含量与FRAP、ABTS和DPPH的相应当量清除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总黄酮、总酚、虎杖苷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现显着正相关,与白皮杉醇含量呈现显着负相关,与白藜芦醇和山奈酚含量无关。(4)三叶青地下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比较。以三叶青地下块根和须根各部位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多指标测定及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进行分析,比较三叶青地下各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三叶青块根部位多糖、白皮杉醇含量较高,而须根部位黄酮、多酚含量较高;须根部位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尤其以块根上端的须根为突出。三叶青须根中多种活性成分在含量上均与块根相似,且部分含量远高于块根,可以作为块根的替代应用于保健品及药物研发。

杨光[8](2020)在《2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生物电阻抗相位角数值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是一种测定人体成分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成分检查及营养状态评估的临床实践。相位角(phase angle,PA)是由BIA得出的一项营养状态评估指标,与细胞内、外液及细胞膜稳定性有关。研究表明,PA数值高低是影响乳腺癌、头颈部肿瘤等多个肿瘤生存的因素之一,低PA不仅提示营养状况不佳,还与预后不佳有关。但PA数值与原发性肝癌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拟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PA数值与人体成分分析其他指标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明确PA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并进行生物电阻抗分析的2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肿瘤相关资料(BCLC分期、转移)、实验室相关指标资料(血红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肝炎病毒定量等)和生存资料。根据PA中位数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人体成分分析其他指标的差异及对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特征比较:共纳入2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男性190例,女性58例,年龄2684岁,平均年龄67.6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09例,B级25例,C级14例。BCLC分期A期84例,B期85例,C期79例。根据相位角的中位数分组,低PA组与高PA组相比,细胞内水分(20.45L vs 23.56L,P=0.038)、细胞外水分(13.38L vs14.57L,P=0.004)、肌肉量(43.23 kg vs 48.87 kg,P=0.031)、去脂体重(45.88 kg vs 51.72 kg,P=0.036)均较低。低PA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胆固醇水平均高于高PA组(78.36U/L vs47.71U/L,P=0.021;138.48 U/L vs108.45U/L,P=0.018;30.7μmol/L vs19.76μmol/L,P=0.001;13.92μmol/L vs6.49μmol/L,P<0.001;4.31mmol/l vs4.04mmol/l,P<0.001)。低PA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高PA组(129.72g/L vs144.31g/L,P=0.042)。2.相关性:将PA与上述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A与身高(r=0.196,P=0.002)、体重(r=0.342,P<0.001)、腹围(r=0.250,P<0.001)、白蛋白(r=0.286,P<0.001)、胆碱酯酶(r=0.319,P<0.001)、血红蛋白(r=0.391,P<0.001)、细胞内水分(r=0.499,P<0.001)、细胞外水分(r=0.300,P<0.001)、蛋白质(r=0.494,P<0.001)、无机盐(r=309,P<0.001)、肌肉量(r=0.438,P<0.001)、去脂体重(r=0.431,P<0.001)、上臂围度(r=0.28,P<0.001)、身体质量指数(r=0.303,P<0.001)、基础代谢率(r=0.281,P<0.001)、身体细胞量(r=0.380,P<0.001)呈正相关;与总胆红素(r=-0.127,P=0.046)、直接胆红素(r=-0.145,P=0.023)、年龄(r=-0.309,P<0.001)、性别(r=-0.295,P<0.001)、PG-SGA评分(r=-0.233,P=0.001)呈负相关;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体脂肪、骨矿物质含量、内脏脂肪面积无相关性。3.生存资料:对患者自行人体成分分析时起至死亡或观察终点(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12月)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3.5个月。248例患者m OS为70个月,高PA组与低PA组比较m OS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70个月vs 54.6个月,P=0.004)。亚组分析显示在BCLC分期A、B期中,高PA与低PA比较生存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006、0.025)。4.多因素分析:以出现死亡为结局,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示: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临床分期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0.025,<0.001)。5.亚组分析:在BCLC分期A中,高PA组与低PA组比较m OS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70个月vs 60个月,P<0.001),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是影响原发性肝癌BCLC分期A期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6);在分期B中,低PA组m OS为60个月,高PA组m OS为70.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是影响原发性肝癌BCLC分期B期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9)。结论:1.根据相位角的中位数分组,两组患者体成分分析中细胞内水分、细胞外水分、肌肉量和去脂体重具有差异。血液学指标方面,低PA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胆固醇水平均高于高PA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高PA组。2.PA与身高、体重、腹围、白蛋白、胆碱酯酶、血红蛋白、人体成分分析中其他指标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PG-SGA评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呈负相关。3.低PA组患者生存期较高PA组患者生存期短,PA是影响原发性肝癌BCLC分期A期和B期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姜鄂[9](2020)在《药食两用中药葛对青春期大鼠食用安全性评价及葛根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葛(葛根、粉葛)作为传统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1-2];其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大品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被广泛用于药品开发、保健食品开发及普通食品开发[3-4]。葛本身安全性较高,但仍有报道其具有一定的肝毒性[5-6];同时葛富含异黄酮类成分,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是否存在对特殊人群的安全性或不良作用仍未可知[7-11]。本研究采用青春期SD大鼠大剂量食用葛,通过30天喂养方式结合现代的代谢组学技术对青春期SD大鼠肝、脾、肾、肠道不同段、生殖器官等器官组织的安全性进行评价。1.葛的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在对正常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中,葛对青春期雌雄SD大鼠均存在差异性的影响。葛各给药组血常规均未出现异常。对肝功能的影响,葛根对雌性SD大鼠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ALP、ALT、TP有一定的影响,但TBIL、DBIL、TBA、AST、Lp(a)、ADA、AFU、ALB生化指标均未出现异常;粉葛对雄性SD大鼠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ALT、TBA有一定的影响,但ALP、TBIL、DBIL、AST、TP、Lp(a)、ADA、AFU、ALB生化指标均未出现异常;葛根对雄性SD大鼠肝功能各生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影响,而粉葛对雌性SD大鼠肝功能各生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影响;且SD大鼠肝脏均未出现病理性病变,结果表明葛对SD大鼠肝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结合雌雄SD大鼠氧化损伤指标和病理学结果提示肝脏未出现器质性病变,不存在明显的肝毒性。对肾功能的影响,葛对雌雄SD大鼠肾功能血清生化指标BUN、CRE、UA无显着性影响;对雌雄SD大鼠肾脏SOD、MDA、GSH有一定的影响,但病理切片并未显示有明显病理性病变,提示葛对SD大鼠肾功能存在不良影响,却未出现明显的肾毒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组织均未出现病理性病变,提示葛对肠无明显的毒性。对性器官的影响,葛根、粉葛均能上调雌雄SD大鼠血清中雌二醇的水平;睾丸中芳香化酶水平升高不显着,且未出现氧化性损伤;结合睾丸的组织形态和睾丸脏器系数,提示本实验条件下葛的摄入没有影响雄性性器官的发育;结合卵巢、子宫、乳腺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本实验条件葛的摄入也没有显着促进雌性性器官的早熟。2.基于血清代谢组学葛的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在对正常青春期SD大鼠进行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安全性研究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7~21种,其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氨酰-t RNA的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结合-log(P)>2和Pathway impact>0.1可知葛对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或苯丙氨酸代谢干扰较大,提示葛对肝功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苯丙氨酸向酪氨酸、色氨酸的转化或抑制苯丙氨酸的代谢。3.葛根汁相关产品开发及质量评价研究通过古籍中的处方筛选结合代谢组学研究成果确定处方―葛根饮‖。进行葛根汁相关产品研制后,建立定性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收集产品p H值、可溶性固形物、相对密度、总黄酮含量、葛根素含量、大豆苷元含量等参数建立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完成了葛根汁相关产品的开发。

王建学[10](2020)在《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对象,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饲料最适蛋能比、最适投喂水平与投喂频率及对8种饲料原料表观消化率的研究。在烟台海阳黄海水产有限公司进行养殖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蛋能比的研究为探求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饲料的最适蛋白质能量比,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鱼油、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配制粗蛋白含量为36%、42%、48%,粗脂肪含量为8%、12%、16%,蛋能比为17.0624.20mg/k J的9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4.95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d。结果显示:由双因素分析方法得出,饲料的蛋白水平、脂肪水平和蛋能比水平均可显着影响红鳍东方鲀的末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且在饲料蛋白为36%,显着低于蛋白为42%和48%组,但饲料蛋白为42%和48%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在脂肪为8%时,显着低于饲料脂肪为12%组,但饲料脂肪为12%组与16%之间无显着差异。此外,饲料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和饲料利用的相关指标均无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终末体重、饲料效率、特定长率均是Diet8(48/12)组最高,显着高于Diet1(36/8)组、Diet2(36/12)组、Diet3(36/16)组(P<0.05),与Diet4(42/8),Diet5(42/12),Diet6(42/16),Diet7(48/8)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及蛋白质节约效应,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最适蛋白水平42%,脂肪水平12%,蛋能比为20.75mg/k J。2.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研究2.1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水平的研究为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本实验设计了5个投喂水平(2%、4%、6%、8%和10%),研究不同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组成、消化酶、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及水质指标的影响。投喂实验中初始鱼重15.57g,养殖周期为28d。结果表明,实验鱼末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胰蛋白酶活力、脂肪酶活力和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随饲料投喂水平增加而增加(P<0.05),但4%、6%、8%和10%组间的末重、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脂肪酶活力、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糜蛋白酶活力和血清尿素氮随投喂水平增加逐渐降低(P<0.05),但投喂水平为4%10%时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为4%。2.2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频率的研究为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3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4次/d),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组成、消化酶、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及水质指标的影响。投喂实验中初始鱼重15.57g,养殖周期为28d。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增加,2次/d组红鳍东方鲀幼鱼肝体比、脏体比低于3次/d组(P<0.05),3次/d组胰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2次/d组和4次/d组,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2次/d组最高,显着高于3次/d、4次/d组(P<0.05),硝态氮随投喂频率增加而降低,且2次/d组和3次/d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投喂频率其余生长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为2次/d。3.红鳍东方鲀幼鱼对8种主要蛋白源的消化率研究本实验旨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对红鱼粉、白鱼粉、豆粕、菜粕、花生粕、棉粕、玉米酒糟蛋白(DDGS)和肉骨粉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能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实验饲料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添加剂,选取平均体重为37.90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分成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按照不同处理分别投喂相应饲料,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结果表明:白鱼粉、红鱼粉和豆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0.54%、69.02%、60.37%,显着高于菜粕、棉粕及DDGS(P<0.05);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50.91%92.78%,肉骨粉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最低(50.91%),显着低于白鱼粉、红鱼粉、豆粕、菜粕、花生粕和DDGS(P<0.05),各待测饲料原料中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与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0.6%94.19%,白鱼粉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最高(94.19%),显着高于棉粕和肉骨粉(P<0.05);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30.58%90.01%,白鱼粉、红鱼粉、豆粕和花生粕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76.26%90.01%)(P<0.05);磷表观消化率为9.13%68.14%,白鱼粉和红鱼粉的总磷表观消化率最高(分别为66.98%和68.14%)(P<0.05)。白鱼粉、红鱼粉的各种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均较佳,肉骨粉及棉粕各种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相对较差;豆粕及花生粕的粗蛋白质消化率及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优于其他植物蛋白,菜粕次之。

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测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乳杆菌P9对人体中12种农药残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农药
        1.1.1 农药的分类
        1.1.2 农药残留的危害
        1.1.3 农药残留的降解
    1.2 乳酸菌
        1.2.1 植物乳杆菌
        1.2.2 植物乳杆菌的应用
    1.3 细胞因子
        1.3.1 细胞因子的作用
    1.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受试者信息
        2.1.2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基于UPLC-MS/MS测定农药及代谢物的含量
        2.2.3 生化指标的测定
        2.2.4 细胞因子的测定
        2.2.5 其他指标的测定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基于UPLC-MS/MS农药及代谢物检测结果
        3.1.1 基于UPLC-MS/MS农药及代谢物检测方法的验证
        3.1.2 基于UPLC-MS/MS农药及代谢物的测定结果
    3.2 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3.2.1 植物乳杆菌P9 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3.2.2 植物乳杆菌P9 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3.3 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
    3.4 其他指标的测定结果
        3.4.1 内毒素
        3.4.2 C反应蛋白
        3.4.3 维生素A
        3.4.4 维生素C
        3.4.5 维生素E
4 讨论
    4.1 植物乳杆菌P9 对人体内农药残留的影响
    4.2 植物乳杆菌P9 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4.3 植物乳杆菌P9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4.4 植物乳杆菌P9对V_C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SM93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中的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疾病概况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药物治疗靶标的研究概况
        1.2.1 现有药物对NASH的治疗效果
        1.2.2 有关NASH的新药研发进展
    1.3 马来酸蒿乙醚胺SM934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
    1.5 选题意义
第二章 SM934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复苏和冻存
        2.3.2 细胞活力检测
        2.3.3 GPO-PAP法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水平
        2.3.4 划痕实验
        2.3.5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
        2.3.6 Western Blot
        2.3.7 棕榈酸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体系
        2.3.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
    2.4 实验结果
        2.4.1 棕榈酸诱导的Huh7 细胞的肝脂肪变性模型的建立
        2.4.2 SM934 对于棕榈酸诱导的Huh7 细胞脂毒性和甘油三酯蓄积的影响
        2.4.3 SM934 对于棕榈酸诱导的Huh7 细胞脂肪新生相关基因的影响
        2.4.4 SM934 对于TGF-β1 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的迁移的影响
        2.4.5 SM934 对于TGF-β1 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2.4.6 SM934对TGF-β1 诱导的肝星状细胞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2.4.7 SM934 对于棕榈酸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2.4.8 SM934 对于棕榈酸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SM934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体内药效学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小鼠肝脏免疫细胞的制备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分群
        3.3.4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
        3.3.5 小鼠肝脏切片油红O染色
        3.3.6 小鼠肝脏切片Masson染色
        3.3.7 小鼠肝脏切片HE染色
        3.3.8 小鼠肝脏切片α-SMA免疫组化染色
        3.3.9 小鼠肝脏组织RNA提取
    3.4 实验结果
        3.4.1 饮食和化学诱导的NASH小鼠模型的建立
        3.4.2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4.3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3.4.4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5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脂质聚集的影响
        3.4.6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3.4.7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胶原沉积的影响
        3.4.8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α-SMA的表达的影响
        3.4.9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3.4.10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巨噬细胞的影响
        3.4.11 SM934 对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3.4.12 SM934 对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影响
        3.4.13 SM934对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制备
        4.3.2 MTT法检测化合物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4.3.3 ~3H-TdR掺入法检测化合物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4.3.4 细胞培养
        4.3.5 MTT法检测化合物对棕榈酸所致脂毒性的保护作用:
        4.3.6 GPO-PAP法测定甘油三酯含量
    4.4 实验结果
        4.4.1 基于肝实质细胞的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4.4.2 基于免疫细胞的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4.5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血清唾液酸化转铁蛋白和触珠蛋白在HBV相关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血清唾液酸化转铁蛋白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血清唾液酸化触珠蛋白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小结
综述 唾液酸类标志物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基于蛋白质羰基化对蛋白氧化损伤与功能受损程度的评估及其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羰基化对牛乳无菌新鲜度影响观察及其阻断羰基化的保鲜措施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影响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
        2.1.2 牛奶的各种保护状态因素的保存方法
        2.1.3 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
    (二)结果
        1.室温保存状态每四个小时测定状态下牛奶蛋白质发生羰基化反应含量结果
        2.室温下有无加入抗生素的牛奶蛋白羰基化含量牛奶蛋白质发生羰基化反应含量结果
        3.室温下真空和非真空牛奶样品的蛋白羰基化含量
        4.-20℃冻融条件下牛奶蛋白质的蛋白羰基化浓度
        5.低温-20℃状态下真空和非真空的牛奶样本蛋白羰基化含量
        6.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多次冻融循环后牛奶蛋白质无菌新鲜度测定的羰基化含量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清蛋白质羰基化模型的建立及蛋白质羰基化对血清生化检测影响的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标本采集及处理
        2.1 新鲜血清
        2.2 陈旧血清样本
        2.3 反复冻融血清标本
        3.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建立
        4.方法
        4.1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4.2 迈瑞Mindray 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系统的检测原理
        4.3 建立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化学法
        5.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模型运用无菌新鲜度测定方法对血清标本蛋白质羰基化能力的分析
        2 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项临床生化指标指标结果
        3 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新旧临床血清标本结果
        4 新鲜与陈旧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糖代谢类指标结果
        5.冻融组和陈旧组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糖代谢类指标结果比较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三章 蛋白质羰基化对于酶联免疫检测结果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标本采集及处理
        2.1 新鲜血清抗体制备
        2.2 冻融血清抗体制备
        2.3 冻融酶标结合物的制备
        3.实验方法
        3.1 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血清中抗体和蛋白质酶类羰基化水平测定
        3.3 实验分组
        4.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试剂盒酶标结合物和蛋白质羰基化的血清抗体
        2.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蛋白质羰基化的试剂盒酶标结合物和血清抗体
        3.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血清抗体和蛋白质羰基化的血清抗体单因素配对分析
        4.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试剂盒酶标结合物和血清抗体标本进行蛋白质羰基化的多因素联合分析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蛋白质羰基化与氧化应激对PCR检测结果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标本采集及处理
        3.方法
        3.1 DNA的提取
        3.2 蛋白质羰基化模型运用
    (二)结果
        1.GAPDH通用引物的验证
        2.荧光定量PCR对培养DNA的冻融Taq酶单因素分析扩增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三、全文总结
四、工作展望
五、综述 蛋白质羰基化对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测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六、附录
七、致谢

(5)多酶丙酮酸去除系统及其在ω-转氨酶不对称合成手性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手性胺简介
        1.1.1 手性胺的应用
        1.1.2 生物酶法合成手性胺
    1.2 转氨酶简介
        1.2.1 转氨酶分类
        1.2.2 转氨酶的反应机制
        1.2.3 ω-转氨酶参与的多酶偶联系统
        1.2.4 ω-转氨酶的蛋白质工程设计
        1.2.5 ω-转氨酶的高通量筛选
    1.3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背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基因与引物
        2.1.3 质粒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器材设备
        2.1.6 实验所用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2.2 分子技术操作方法
        2.2.1 接种与甘油菌的保存
        2.2.2 质粒提取方法
        2.2.3 PCR扩增 DNA 目的片段
        2.2.4 DNA双酶切反应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6 DNA琼脂糖凝胶回收
        2.2.7 DNA产物纯化
        2.2.8 DNA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2.2.9 Trans1-T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0 转化Trans1-T1 感受态细胞
        2.2.11 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2 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
        2.2.13 菌落PCR
    2.3 菌株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2.3.1 菌体培养及处理
        2.3.2 酶标仪测定绿色荧光量
    2.4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检测
        2.4.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2.4.2 重组蛋白的纯化
        2.4.3 重组蛋白的SDS-PAGE电泳检验
    2.5 胺化反应体系的构建及产物检测
        2.5.1 胺化反应体系的构建
        2.5.2 产物检测
第3章 甲酸乙酰转移酶的筛选、表达纯化和活性测定
    3.1 甲酸乙酰转移酶质粒的构建
    3.2 甲酸乙酰转移酶的表达纯化
    3.3 甲酸乙酰转移酶酶活力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ArR-ωTA/TdcE/FDH/LDH多酶偶联系统
    4.1 ArR-ωTA的表达和活性测定
        4.1.1 ArR-ωTA的表达
        4.1.2 ArR-ωTA酶活力测定
    4.2 ArR-ωTA单酶系统催化底物酮不对称还原胺化
    4.3 ArR-ωTA/TdcE/FDH/LDH多酶偶联系统催化底物酮不对称还原胺化
        4.3.1 LDH的表达和活性测定
        4.3.2 ArR-ωTA/TdcE/FDH/LDH催化2-戊酮胺化
    4.4 ArR-ωTA/TdcE/FDH/LDH多酶偶联系统的优化
        4.4.1 D-丙氨酸浓度的影响
        4.4.2 DMSO浓度的影响
        4.4.3 底物浓度的影响
        4.4.4 PLP浓度的影响
        4.4.5 CoA浓度的影响
    4.5 两种丙酮酸去除途径的比较
    4.6 小结
第5章 与ArR-ωTA/LDH/GDH多酶偶联系统的比较
    5.1 GDH的表达与活性测定
    5.2 不同诱导型启动子驱动GFP的表达
    5.3 ArR-ωTA/TdcE/FDH/LDH与 ArR-ωTA/LDH/GDH在不对称还原胺化中的应用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6)抗氧化/抗炎双重效应纳米酶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肝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第2章 CeNZs的合成及理化性质表征
    2.1 材料和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氧化铈纳米晶的合成及表征
        2.2.2 氧化铈纳米酶(CeNZs)的合成及表征
        2.2.3 CeNZs模拟酶活性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2.3.1 氧化铈纳米晶的合成和表征
        2.3.2 CeNZs的合成及表征
        2.3.3 CeNZs模拟酶活性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eNZs对 APAP诱导的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细胞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CeNZ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
        3.2.2 CeNZs对 APAP诱导的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评价
        3.2.3 CeNZs的体内生物分布
        3.2.4 CeNZs对 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体内保护作用
        3.2.5 CeNZs对 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体内治疗作用
        3.2.6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CeNZ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
        3.3.2 CeNZs对 APAP诱导的肝细胞死亡的抑制作用评价
        3.3.3 CeNZs在体内的生物分布
        3.3.4 CeNZs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3.3.5 CeNZs对 APAP引起的DILI保护性作用评价
        3.3.6 CeNZs对 APAP诱导的肝损伤的体内治疗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eNZs防治APAP诱导的肝损伤的机制探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CeNZs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4.2.2 CeNZs对炎性细胞的影响
        4.2.3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eNZs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4.3.2 CeNZs对炎性细胞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 ROS 调节的纳米材料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不同栽植方式对三叶青农艺性状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三叶青概述
        1.1.1 三叶青化学成分
        1.1.2 三叶青药理作用
        1.1.3 临床应用
        1.1.4 栽培技术研究
    1.2 人工栽植药用植物现状及相关研究
        1.2.1 生态环境
        1.2.2 栽培技术
        1.2.3 内在种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不同栽植基地三叶青农艺性状及药材品质差异比较
    2.1 引言
    2.2 仪器、试剂与材料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农艺指标测定
        2.3.2 药材处理
        2.3.3 水分与浸出物含量测定
        2.3.4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5 三叶青提取液的制备
        2.3.6 黄酮含量的测定
        2.3.7 总酚含量的测定
        2.3.8 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2.3.9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栽植基地三叶青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2.4.2 不同栽植基地三叶青水分与浸出物含量差异分析
        2.4.3 不同栽植基地三叶青黄酮、总酚及多糖含量差异分析
        2.4.4 不同栽植基地三叶青指标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2.4.5 不同栽植模式三叶青农艺性状及药材品质差异对比
    2.5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种源三叶青农艺性状及药材品质差异比较
    3.1 引言
    3.2 仪器、试剂与材料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农艺指标测定
        3.3.2 药材处理
        3.3.3 水分与浸出物含量测定
        3.3.4 多糖含量的测定
        3.3.5 三叶青提取液的制备
        3.3.6 黄酮含量的测定
        3.3.7 总酚含量的测定
        3.3.8 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种源三叶青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3.4.2 不同种源三叶青水分与浸出物含量差异分析
        3.4.3 不同种源三叶青黄酮、总酚及多糖含量差异分析
        3.4.4 不同种源三叶青指标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3.4.5 三叶青农艺性状与药材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种源三叶青块根抗氧化活性差异比较
    4.1 引言
    4.2 仪器、试剂与材料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
        4.3.2 FRAP法测定三叶青样品抗氧化活性
        4.3.3 ABTS法测定三叶青样品抗氧化活性
        4.3.4 DPPH法测定三叶青样品抗氧化活性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种源三叶青抗氧化活性差异分析
        4.4.2 不同种源三叶青抗氧化活性聚类分析
        4.4.3 不同种源三叶青抗氧化活性差异与有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5 三叶青地下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比较
    5.1 引言
    5.2 仪器、试剂与材料
        5.2.1 仪器
        5.2.2 试剂
        5.2.3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5.3.2 三叶青提取液的制备
        5.3.3 黄酮含量的测定
        5.3.4 总酚含量的测定
        5.3.5 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5.3.6 FRAP法测定抗氧化活性
        5.3.7 DPPH法测定抗氧化活性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三叶青地下不同部位总黄酮、总酚与多糖含量差异
        5.4.2 三叶青地下不同部位HPLC分析及指标成分含量差异
        5.4.3 三叶青地下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差异
    5.5 小结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2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生物电阻抗相位角数值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营养状态对肿瘤的影响
    2.2 肿瘤患者营养评价方法
    2.3 人体成分分析
    2.4 相位角的范围与影响因素
    2.5 相位角与恶性肿瘤
    2.6 相位角与原发性肝癌
    2.7 结语与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选择
    3.2 研究方法
        3.2.1 生物电阻抗技术检测人体主要组成成分
        3.2.2 身高和体重
        3.2.3 实验室生化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4.2 两组患者人体成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比较
    4.4 相关性分析
    4.5 生存分析
    4.6 亚组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药食两用中药葛对青春期大鼠食用安全性评价及葛根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葛的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葛根的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粉葛的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葛的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葛根的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粉葛的青春期SD大鼠安全性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葛根汁相关产品开发及质量评价研究
    1.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方法与结果
        2.1 不同品种鲜葛出汁率的测定
        2.2 葛根饮制备方法
        2.3 葛根饮理化性质考察
        2.4 葛根饮中葛根素薄层鉴别
        2.5 不同品种粉葛所制备的葛根饮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2.6 不同品种粉葛所制备的葛根饮中葛根素、大豆苷元含量测定
    3.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饲料蛋能比的研究进展
        1.1.1 蛋能比的概念
        1.1.2 蛋能比的研究方法
        1.1.3 饲料最适蛋能比的影响因素
    1.2 饲料投喂策略的研究进展
        1.2.1 投喂策略对鱼体生长的影响
        1.2.2 投喂策略对鱼体体组成的影响
        1.2.3 投喂策略对鱼体消化酶的影响
        1.2.4 投喂策略对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1.2.5 投喂策略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1.3 饲料消化率研究进展
        1.3.1 消化率的测定方法
        1.3.2 影响消化率测定值的因素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饲料蛋白能量比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饲料
        2.1.2 实验鱼的来源与驯化
        2.1.3 饲养管理
        2.1.4 实验取样
        2.1.5 生化分析
        2.1.6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及鱼体化学成分的影响
        2.2.3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取样
        3.1.4 生化分析
        3.1.5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2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3.2.4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2.5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2.6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3.2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
        3.3.3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酶及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3.3.4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取样
        4.1.4 生化分析
        4.1.5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2.2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2.3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4.2.4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2.5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4.2.6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养殖水质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3.2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3.3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4.3.4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对8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饲料
        5.1.2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5.1.3 饲养管理与粪便收集
        5.1.4 样品分析与消化率计算
        5.1.5 数据统计
    5.2 结果
        5.2.1 红鳍东方鲀对8种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总磷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
        5.2.2 红鳍东方鲀对8种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测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乳杆菌P9对人体中12种农药残留的影响[D]. 张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SM93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中的药效学评价[D]. 刘双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3]血清唾液酸化转铁蛋白和触珠蛋白在HBV相关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D]. 别立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基于蛋白质羰基化对蛋白氧化损伤与功能受损程度的评估及其应用价值[D]. 谷文.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多酶丙酮酸去除系统及其在ω-转氨酶不对称合成手性胺中的应用[D]. 赵妍淑. 天津大学, 2020(02)
  • [6]抗氧化/抗炎双重效应纳米酶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肝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 孙恒. 浙江大学, 2020
  • [7]不同栽植方式对三叶青农艺性状及品质影响的研究[D]. 蒋梦丹. 浙江理工大学, 2020
  • [8]2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生物电阻抗相位角数值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杨光. 吉林大学, 2020(08)
  • [9]药食两用中药葛对青春期大鼠食用安全性评价及葛根汁开发研究[D]. 姜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10]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D]. 王建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