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系列高温耐火粘土的开发与应用

YC系列高温耐火粘土的开发与应用

一、YC系列高温耐火胶泥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斌[1](2021)在《采空区煤自燃氡气析出机理及运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在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亟待得到解决。其中,采空区煤自燃火源的精准探测一直是制约矿井火灾高效治理的一项难题。基于探测原理的不同,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火源位置探测方法。地表同位素测氡法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不受探测地形限制等优势,有望为隐蔽火源位置的精准探测提供可行的解决途径。数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煤自燃氡气析出特性及氡气运移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实际探测。尽管地表同位素测氡法在现场判定采空区火源位置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煤自燃过程中的氡气析出机理尚未完全清晰,这制约了地表测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采空区上覆岩层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现有理论不能完全对各类地质条件下的地表测氡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地表测氡技术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常温下不同煤种的氡气析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随后结合小型煤氧化升温实验、数值模拟实验和大型煤自燃实验对煤自燃过程中的氡气析出机理及不同覆岩分布下的采空区氡气运移规律进行了串联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参考多孔介质单颗粒氡射气模型,建立了常温下破碎煤体的氡气析出模型。对常温下破碎煤体的氡气析出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常温下破碎煤体的氡气析出主要受到镭核素含量、矿物含量、水分含量和孔隙结构参数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煤氧化升温特性,对氧化升温过程中可能影响氡气析出的水分、孔隙、裂隙、矿物、自燃气体等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2)以褐煤、长焰煤、弱粘煤、气煤、焦煤、贫瘦煤和无烟煤7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为研究对象,对其常温下的氡气析出强度以及影响氡气析出的主要物性参数(镭核素含量、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和孔隙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煤变质程度增加,氡气析出浓度整体呈快速下降趋势。煤种氡气析出强度与物性参数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7,由大到小依次为镭核素含量、孔体积、水分含量和矿物含量。(3)在氧化升温过程中,不同煤种的氡气析出率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或“双峰”特征。褐煤和气煤的氡气析出率“单峰”峰值位于100°C,弱粘煤、焦煤和贫瘦煤(样品1)的氡气析出率“单峰”峰值位于200°C,长焰煤和贫瘦煤(样品2)的氡气析出率呈“双峰”形态变化,其主峰分别位于200°C和250°C,次峰位于100°C。(4)结合氡气析出影响因素实验对不同煤种的氡气析出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水中氡气的溶解与毛细孔中氡气的吸附、封闭是煤体氡气赋存的主要方式。在氧化升温阶段,水分蒸发和煤体热解造成煤体氡气析出率明显增加,水中溶解的氡原子数量与毛细孔中封闭的氡原子数量差异导致了不同煤种的氡气析出率曲线呈现“单峰”或“双峰”变化。对于高变质煤种,其热解温度相对较高,氡气析出率达到峰值的温度点相对较大。(5)在讨论均匀多孔介质氡气运移一般微分方程的基础上,简化得到了覆岩介质空间氡气运移的二维偏微分方程。“两带”覆岩氡气运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垮落带区域的氡气浓度呈线性趋势缓慢降低,裂隙带区域的氡气浓度呈对数形式快速减小。“两带”覆岩氡气运移速率越大,地表氡气异常越明显。当氡气穿过含水层覆岩向地表方向运移时,地表氡气异常现象有所减弱。“三带”覆岩氡气运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弯曲下沉带区域较低的氡气运移效率使得氡气在到达地表之前就已经发生完全衰变,地表无氡气异常现象产生。随着“三带”覆岩氡气运移速率加快,采空区氡气成功穿过覆岩到达了地表并在地表形成氡气浓度异常。由多煤层采空区运移至地表的氡原子数量与单煤层采空区地表的氡原子数量相差较小,二者属于同一氡气浓度水平。(6)以补连塔矿32201工作面为地质原型进行的“两带”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相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氧化升温阶段,水分蒸发和煤体热解导致煤自燃区域测得的氡气浓度有小幅度升高。当煤体发生小范围燃烧时,地表区域的氡气浓度上升至其本底浓度的2.32~5.56倍。随着煤燃烧范围扩大,地表氡气浓度增大至其本底浓度的4.35~10.42倍。当覆岩有含水层分布时,地表测得的氡气浓度减弱至本底浓度的2.53~7.45倍。以斜沟矿区8#回采煤层为地质原型进行的“三带”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相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煤体发生燃烧时,完整性好、空隙率低的弯曲下沉带岩层阻碍了氡气的快速上移,地表无氡气异常现象发生。随着煤燃烧范围扩大,聚集于裂隙带区域的气体在浓度梯度和温度梯度作用下向地表方向运移,地表氡气浓度上升至本底浓度的2.00~6.75倍。当下部13#煤层采空区发生大面积燃烧时,地表测得的氡气浓度是其本底浓度的1.78~4.90倍,单煤层和多煤层采空区自然发火时地表测得的氡气浓度异常范围有所重合。

唐明秀,宋慧平,薛芳斌[2](2020)在《粉煤灰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粉煤灰是火电厂燃煤产生的废渣,长期堆置不处理会危害人体和自然环境。由于粉煤灰自身结构及具有火山灰效应、充填效应等特点,可作为二次资源再次利用。我国作为粉煤灰排放大国,一直在积极寻找更多的有效利用粉煤灰的途径,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近年来,随着涂料行业的发展,对填料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内外需要合适的填料替代品来降低涂料成本。不少学者将粉煤灰作为原料应用于涂料行业,根据粉煤灰性质制作各种功能性涂料,发现性能与经济效果良好。介绍了粉煤灰的产生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粉煤灰的基本特点,并根据涂料功能进行分类。重点阐述了各类涂料主要原理、工艺及产品的性能评价,综述了国内外粉煤灰在涂料行业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粉煤灰在涂料行业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粉煤灰的低导热性符合热量阻隔机理,且可与其他隔热型材料结合,形成反射热量、阻隔热量等多隔热机理共同作用的保温涂层,涂覆于墙体表面提高隔热效果;粉煤灰理化性质稳定且耐高温,其耐火性质可以使粉煤灰在阻燃涂料中充当抑烟剂、阻燃剂,适用于钢结构、木材表面和隧道内部墙面等的防火处理;粉煤灰具有胶凝效应,与其他物质作用可以增强材料密实度,并引入电化学机理提高抗腐蚀能力,用于水泥、金属等表面减轻受腐蚀程度;通过对粉煤灰活化、改性以及和结晶材料结合,形成更加紧密的涂层,抗渗透防水能力优异;粉煤灰与悬浮剂、分散剂、黏结剂混合,能够作为铸造涂料涂刷在铸件表面保护铸件、改善成型效果及利于脱模;外加聚合物乳液、水泥与改性剂,增加粉煤灰与煤层结合强度,开拓了作为井下矿道封堵涂料的能力,致密的涂层有效防止井下瓦斯危险气体的泄漏。以粉煤灰为原料,通过多种工艺制备了不同类型的功能涂料,降低了原材料的经济成本,废弃资源得以再次利用。虽然粉煤灰在涂料行业已取得较多进展,但由于技术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粉煤灰作为涂料填料存在的色度、残碳和利用率等问题仍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吴军明[3](2020)在《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景德镇唐至元的瓷釉技术是我国古代瓷釉技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梳理,有利于厘清景德镇瓷业技术的发展脉络,理解景德镇瓷业中心地位的形成原因。本文以最新考古发掘的乐平南窑、湘湖兰田窑遗址为依托,以近年来景德镇铜锣山、凤凰山、湖田、落马桥等宋元窑址和御器厂明代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锶同位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的瓷釉样品和制釉原料的元素组成、锶同位素组成、显微结构、物相组成等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模拟实验及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景德镇唐至元代瓷釉技术特征、演变规律、原料配方及技术源流等关键问题,科学诠释了“无灰不成其釉”的内涵。组成分析表明,景德镇唐代瓷釉元素的组成特征与越窑青釉相似,CaO、P2O5含量均在15%和0.5%左右,且Sr含量基本在500ppm以上,为高钙高锶的草木灰釉;五代瓷釉借鉴了北方白釉配方采用的无机灰料配釉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改用草木灰和石灰石共同作为助熔剂配釉(釉中CaO含量仍保持15%左右,但P2O5含量明显下降,仅为0.25%以下,Sr含量仅为100ppm左右),且已开始使用釉果(瓷石)类原料配釉(TiO2含量从唐代的0.4%以上,下降到五代的0.15%以下,其中五代白釉更是下降为0.03%),创烧了蟹壳青釉和白釉瓷,并为其后青白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南宋以后,釉灰制备趋于成熟稳定,其在釉中的添加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减少。显微结构分析表明,景德镇唐、五代青釉中存在大量蠕虫状小液滴,少数样品蠕虫状分相结构内部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圆球状小液滴。五代白釉及其后的宋代青白釉、元代青花釉和卵白釉则未见明显分相结构,但宋代青白釉中气泡明显增多且变大,元代卵白釉中存在一定量的短柱状或针状晶体。唐、五代青釉的分相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瓷釉的原因是其化学组成具有高磷高钙的特点,而P2O5、SiO2皆为玻璃网络形成体,会使釉中出现[PO4]3-与[SiO4]4-两种不同形式的网络结构并产生分相。模拟实验和对制釉原料分析发现,狼萁草起始分解温度低,拥有两个连续的放热峰,有利于釉灰煨烧过程中熟石灰里的Ca(OH)2向CaCO3转变,作为酸性土壤指示性植物,组成上较高的Fe2O3含量促进了景德镇瓷釉“白里泛青”特色的形成,加之狼萁草在景德镇当地分布广、产量大、易采集,这些特征是其长期作为釉灰烧炼的专用原料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另外,三次煨烧和四个月时间尿沤处理后的釉灰,CaCO3含量可达91%,平均粒径仅为13.45 μm,表明釉灰制备所采用的煅烧、消化、煨烧和尿沤等系列工艺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古代石灰石原料细粉化和高纯化加工工艺。综合分析表明,由唐至元,景德镇瓷釉完成了从钙釉向钙碱釉的转变,明代以后则进一步完成了向碱钙釉的转变,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唐代的初创期、五代至北宋的创新发展期、南宋以后的成熟提升期。其中钙釉向钙碱釉的转变使釉料的高温流动性下降,这为釉下彩绘细线条的表现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也可能是青花瓷在元代突然成熟和兴起的重要技术原因。此外,景德镇瓷釉技术的演变特点,充分体现了景德镇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陶瓷文化内涵,这也是景德镇得以成为千年瓷都的重要原因。

李韵豪[4](2020)在《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五讲 感应熔炼电炉设计和感应器参数计算(下)》文中研究指明本刊从2020年第1期开始连续12期连载李韵豪撰写的《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系列讲座,主要涉及目前铸造工业应用最多的中频无心感应电炉,介绍各类铸铁、钢,以及有色金属中铝、铜及其合金感应熔炼炉和保温炉的选型,电炉的设计以及感应器参数的计算;金属坩埚、石墨坩埚的设计以及感应器参数的计算;专题讨论感应电炉的供电系统及变频电源主电路的计算、谐波治理和功率因数提高问题;各类无心感应电炉的耐火材料、筑炉工艺、感应电炉循环水系统的设计;感应电炉的环境因素、电气电磁安全防护、环境保护问题等,内容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宝贵从业经验,对铸造工厂感应电炉熔炼设备的规划、选型、操作、维修和管理,提供非常实用的参考与借鉴,敬请关注。

刘晓仙[5](2020)在《山西古砖微结构及仿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载体的古建筑,正面临在建筑中的占比逐年递减的趋势,现存的古建筑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小部或大部残损,甚至有些需要易地保护,其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及国家的关注,相关学者也投入了诸多精力。针对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古砖(古建筑烧结砖),研究其成分、微结构,追溯古砖制作技术并制作仿古砖进行质量对比分析,以期在古建筑修缮保护中做到古建筑外观上“修旧如旧”,成分、力学性能及微结构的相似,对于更好地传承建筑风格、延续历史载体、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横向课题:山西省古建筑修缮材料及工艺研发(RH18200230),对山西省古砖原构件分类选样,采用XRF和XRD测试古砖成分,采用MIP和CT测试古砖微结构,追溯古砖的制作技术,对比评价仿古砖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微结构,确定古砖仿制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古砖成分采用XRF和XRD对山西明、清两代和晋北、晋中、晋东南和晋南四个区域古砖成分进行测试,对比分析各区域两代古砖之间的差异和各代全区域古砖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朝代和区域,古砖的氧化物种类均一致且二氧化硅和氧化铝占比居前两位,除晋东南外,各区域两代含量差别不大;结合物相分析,对于不同区域的古砖对应的物相种类差别较大,但同区域不同朝代的物相种类差异较小。(2)古砖微结构采用MIP测试明、清两代和晋北、晋中、晋东南和晋南各区域古砖的孔结构,研究各区域两代古砖之间的差异和各代全区域古砖之间的差异。采用CT技术对古砖的缺陷进行检测,研究古砖缺陷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朝代不同区域古砖的孔隙率,明代和清代古砖最高的区域分别是晋中和晋东南;同区域不同朝代的古砖孔隙率,除晋南外,各区域清代的古砖均比明代的高。对于古砖的分组孔隙率,各区域明代的古砖比各区域清代的古砖相似度高,同区域不同朝代有所不同。对于古砖的最可几孔径,除晋南外,明代各区域和清代各区域古砖均比较集中,且1μm至10μm范围内的孔分布较多,同代相差约1μm。在古砖缺陷上,明代晋北的古砖高于晋东南的,但两者的平均最大孔径接近。(3)古砖的仿制技术对于马蹄窑、梭式窑和隧道窑进行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马蹄窑、梭式窑,还是隧道窑,古砖仿制技术流程均主要包含制坯和烧制两大项,且对比中发现隧道窑在烧成时温度较低,烧制时短,燃料清洁、利用高效且闷窑时短。(4)仿古砖的性能对仿古砖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及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物理性能方面,除了晋南梭式窑仿古砖外,晋南隧道窑仿古砖和晋北梭式窑仿古砖均良好;对比仿古砖与古砖的力学性能,仿古砖均与古砖相当,且晋南梭窑仿古砖较其它两窑的仿古砖低。对比古砖和仿古砖的微结构,晋南隧道窑仿古砖的微结构更接近清代晋南的古砖,晋北梭式窑仿古砖的微结构优于古砖。

汪聪颖[6](2020)在《膨胀耐火硅橡胶的成炭强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船用电缆通舱的套管式密封装置中所用的防火密封胶和热膨胀橡胶套管的阻燃体系均采用可膨胀石墨(EG)和无机阻燃剂复配的方式,在遭遇火焰燃烧时,形成的膨胀炭层疏松多孔,阻燃隔热性能优异,能通过船舶应用所需的A60级耐火测试,但是炭层的力学强度差,易于坍塌,难于应用到船用塑料通舱管路的封堵中,且EG的黑色外观也限制了它的应用。包含可瓷化成分的硅橡胶受热能形成坚硬密实的炭层,持久抵抗火焰的烧蚀,但密实结构在隔绝热量传播上有待增强。因而硅橡胶炭层如能兼顾膨胀炭层的多孔隔热和瓷化炭层的坚固耐久,对提高硅橡胶的耐火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将高温可熔融,可熔融发泡,可分解硬质骨架等成炭材料,如一水合硅酸钠、BF550、Al(OH)3等和膨胀阻燃剂NH2-C复配,分析不同成炭材料对硅橡胶力学性能、阻燃耐火性能、炭层压缩强度等的影响,探讨了炭层的微观结构对于强度,耐火隔热影响规律。对于能优化硅橡胶炭层结构的材料,通过正交试验探讨和分析用量,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炭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低播焰测试探究炭层增强硅橡胶火焰传播性能。将炭层增强硅橡胶和防火带组合密封PP、PE,PVC、环氧等塑料通舱管,以及通舱防火门,按实际应用的构型与尺寸制成构件,测试其耐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单纯含有膨胀阻燃剂NH2-C的硅橡胶,阻燃性能优越,氧指数可达44.5,但炭层发生熔融膨胀形变,内部多孔结构极其不均匀,压缩强度仅有0.03MPa。与NH2-C复配使用的成炭材料中,以一水合硅酸钠为成炭材料的硅橡胶耐火性能优异,燃烧后体积明显膨胀,残炭压缩强度为0.57MPa,但深层固化速率快,储存中结晶水易与酮肟基反应,储存保质期短;以BF550为成炭材料的硅橡胶阻燃耐火性稍差,但其极大地提升了硅橡胶炭层结构的坚固程度,压缩强度高达9.88MPa,炭层明显收缩,孔洞尺寸小,分布均匀。Al(OH)3为成炭材料的硅橡胶阻燃性能好,氧指数45,炭层有一定膨胀度,压缩强度可达1.08MPa。相对而言,EG的片层结构对硅橡胶力学性能强度损害大,且燃烧后形成的松散炭层基本没有力学性能。因此,BF550和Al(OH)3作为膨胀炭层的增强材料具有积极作用。(2)以BF550、Al(OH)3和NH2-C作为三个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可知Al(OH)3、NH2-C、BF550分别对硅橡胶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耐火性能、煅烧前后的体积变化及炭层压缩强度影响最大。权重分析给出硅橡胶的最优配比为Al(OH)318%,BF550 18%,NH2-C 25%,在该配比下的硅橡胶材料力学性能良好,拉伸强度、粘结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63MPa、1.75MPa、240%。氧指数45,阻燃性好,不易引燃。炭层的多孔结构分布均匀,强度增加明显,压缩强度达4.67MPa,8mm厚的样品在1200oC碳氢火焰的灼烧下,背面温升180oC的耐火时间达18min。(3)炭层物相分析显示,有晶态及无定型Si O2的存在,晶态Si O2源于无定型Si O2溶于BF550熔融液相中,再经冷却析出形成。Al PO4、Ca5(PO4)3(OH)衍射峰说明,高温下膨胀阻燃剂中磷酸基团与Al(OH)3、Ca CO3的分解产物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晶体结构和熔融的BF550作为多孔炭层的骨架,极大提高了炭层的强度。(4)低播焰测试显示,炭层增强硅橡胶在碳氢火焰与热辐射场的双重作用下,火焰蔓延距离?370mm,持续时间?800s,热释放总量?0.7MJ,无燃烧滴落物,符合SOLAS公约第Ⅱ-2章的要求,具有低播焰性。(5)炭层增强硅橡胶封堵GRP/GRE玻璃钢管和管径Φ90、Φ160的PP、PE、PVC通舱塑料管的耐火测试结果表明,60min内,背火面任一感温点的最大温升<180°C,平均温升<140°C,达到船舶通舱耐火密封的A60级。炭层增强硅橡胶应用于通舱防火门密封,耐火测试显示,构件符合2010 FTP规则中关于背火面温升的要求,通过A60级耐火测试。

毛玉杰[7](2018)在《危险废物焚烧回转窑耐火砖减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危险废物一般处置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具有安全、高效的优势,而回转窑焚烧炉的高温焚烧技术又是主要的减量化处置方法。回转窑运行周期主要以耐火砖寿命为依据,国内不同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耐火砖使用寿命为3个月至24个月不等,差别较大。本研究以广东省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近五年来回转窑耐火砖实际运行情况为案例,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回转窑运行情况,对5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耐侵蚀性研究,通过随机选择炉渣试样,并与含铬高铝砖、高铝砖和黏土砖3种耐火砖在850℃条件下进行侵蚀试验,结果表明耐侵蚀方面含铬高铝砖优于高铝砖,优于黏土砖;(2)优化砌筑施工工艺,选择合格耐火砖,采用湿砌、花砌方法,在砌筑过程中预留膨胀缝等关键措施,可有效避免耐火砖断裂、侵蚀情况;(3)优化挂窑皮的方法,摸索挂窑皮材料配方,优化挂窑皮的温度、时机、厚度,并增加红外热成像系统辅助挂窑皮工作,可有效保护耐火砖而降低减薄率;(4)优化废液喷枪设计,通过研究雾化锥角、雾化粒径、喷雾场周围均匀性及速度分布等综合因素,对原有废液喷枪进行改进,降低了耐火砖的减薄率;(5)危险废物特性研究,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碱金属(K,Na)的危险废物试样对耐火砖进行侵蚀性试验,结果表明碱金属对耐火砖侵蚀减薄明显,尤其是K金属,日常配伍生产应控制在3%含量以下,尤其不宜超过5%,能降低对回转窑耐火砖的侵蚀减薄效果。通过对上述5方面的研究及改进,广东省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回转窑耐火砖整体减薄率降低到10%,连续完整运行周期可提升至15个月。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回转窑耐火砖选型与日常生产运行提供参考,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企业故障停机率,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李思源,陈友德,汪海滨[8](2016)在《水泥预分解窑用耐火材料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一)》文中提出我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日益严苛的环保政策,提高了水泥窑对耐火材料更高的技术要求以适应越来越复杂和恶劣的窑内环境。文章着眼于耐火材料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目前耐火材料新技术及应用,为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工业工艺、技术和装备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胡冬[9](2015)在《矿热炉冷凝炉衬的数值模拟与耐火材料选择》文中提出“冷凝”炉衬技术是延长大型矿热炉炉衬寿命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在我国铁合金企业的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文章系统深入研究矿热炉“冷凝”炉衬运行技术特征和耐火材料的合理选择。计算了冶炼硅钙合金矿热炉“冷凝”炉衬的水冷出铁口温度场,分析了相关设计参数对水冷出铁口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冷出铁口可应用于冶炼硅钙合金的矿热炉,解决液态硅钙合金对出铁口冲刷导致出铁口寿命低的问题。适宜的水冷出铁口冷却水温度不高于40℃,冷却水流速不低于1.5m/s,铜冷却器和高导热炭砖之间导热胶泥的热导率不低于3W/(m·℃)。开发石蜡铝复合材料(热导率5.15W/(m·℃),熔点为56℃)在冷态实验条件下模拟炉衬从被侵蚀至侵蚀边界稳定的过程,验证了炉衬侵蚀边界一维模型的计算结果。在炉衬温度场处于非稳态时,一维模型适用性较差。使用一维稳态模型监测炉衬侵蚀边界,要求炉衬热导率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该范围根据炉衬散热量确定。编制了镍铁矿热炉“冷凝”炉衬“边界元-改进单纯形法”二维“反问题”炉衬侵蚀边界计算模型的MATLAB程序。求得侵蚀边界之后,热电偶处的计算温度和实测温度相差小于4℃。依据矿热炉的工业数据并采用热平衡理论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同工业数据的相对误差约为11%。分析了炉衬热导率降低对侵蚀边界计算结果的影响,炉衬热导率下降23%,炉衬厚度对应减薄4.56%。对热压炭砖的一系列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测试,证明了国产热压炭砖(SLTA)可替代UCAR炭砖(NMA)作为冶炼锰系、铬系合金矿热炉“冷凝”炉衬的耐火材料。热压炭砖热导率和孔径尺寸分布有关,增加在0.1<D<1μm区间孔径尺寸的分布比例,降低>1μm区间的比例可提高其热导率。根据镍铁生产工艺,从理论上证明了炭砖不适于作为冶炼低Si镍铁产品的炉衬耐火材料,由此解释了国内砌筑炭砖镍铁矿热炉炉衬寿命低的原因。根据三元相图计算液相下耐材在炉渣-耐材系统中所占比例,结果显示高铝砖所占比例大于50%,不适于作为镍铁矿热炉“冷凝”炉衬的炉壁耐材。为此,对镁铬砖和铬刚玉砖进行抗渣性评定的“静态坩埚法”实验研究,设计正交试验探讨合理的镍铁炉渣成分,对影响侵蚀、渗透指标的炉渣性质因素排序,结果显示:镍铁炉渣对镁铬砖和铬刚玉砖的侵蚀和渗透与温度成正比,铬刚玉砖的抗侵蚀性能较好,镁铬砖的抗渗透性能占优。影响“炉衬侵蚀量”指标的因素顺序:耐材种类>FeO含量>碱度和SiO2/MgO,影响“炉衬渗透量”指标的因素顺序为:耐材种类>FeO含量>SiO2/MgO>碱度。渗入铬刚玉砖的氧化物为MgO和FeO,渗入镁铬砖主要以FeO为主。对耐火材料侵蚀渗透程度最小的镍铁炉渣成分建议:SiO2/MgO为1.7,FeO含量不大于15%,碱度为0.85。铬刚玉砖常温耐压强度为190.34Mpa,渗入炉渣后降至66.44Mpa,高于镁铬砖的45Mpa,高温下热导率是镁铬砖1.8倍。综上,铬刚玉砖适宜作为矿热炉“冷凝”炉衬的炉壁耐火材料。

刘锡俊,袁林,刘维,朱维忠,叶亚红,翟耀杰[10](2013)在《有色冶炼炉用耐火材料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有色冶金用耐火材料现状,笔者分析了有色冶金炉窑用镁铬质耐火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对有色冶炼新工艺用关键耐火材料的需求进行了论述,同时阐述了有色工业用耐火材料无铬化、功能化以及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向。前言耐火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其产品直接应用于钢铁、有色、水泥、玻璃、陶瓷和化工、机械、电力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高温工业生产过程中,是保证上述产业生产运行和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材料,在高温工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YC系列高温耐火胶泥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YC系列高温耐火胶泥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采空区煤自燃氡气析出机理及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氡气基本性质
        1.2.2 多孔介质氡气析出研究现状
        1.2.3 氡气长距离运移研究现状
        1.2.4 测氡法探测煤自燃火源位置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采空区煤自燃氡气析出及长距离运移理论分析
    2.1 常温下破碎煤体氡气析出
        2.1.1 常温下破碎煤体氡气析出模型
        2.1.2 常温下破碎煤体氡气析出影响因素
    2.2 氧化升温过程中破碎煤体氡气析出
    2.3 采空区煤自燃氡气长距离运移
        2.3.1 采空区煤自燃氡气长距离运移机理分析
        2.3.2 覆岩分布特征对氡气长距离运移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常温下不同煤种氡气析出规律及物性参数影响研究
    3.1 常温下不同煤种氡气浓度测定
        3.1.1 实验部分
        3.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煤种物性参数对氡气析出的影响
        3.2.1 实验部分
        3.2.2 铀镭核素含量测定结果
        3.2.3 水分含量及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3.2.4 孔隙结构参数测定结果
        3.2.5 煤种物性参数与氡气析出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升温过程中不同煤种氡气析出特性实验研究
    4.1 氧化升温过程中不同煤种氡气析出率变化
        4.1.1 实验部分
        4.1.2 小波分析数据处理
        4.1.3 氡气析出率计算模型
        4.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氧化升温过程中氡气析出影响因素实验
        4.2.1 实验部分
        4.2.2 等温干燥实验结果及分析
        4.2.3 低温氮吸附实验结果及分析
        4.2.4 微观裂隙及矿物电镜扫描实验结果及分析
        4.2.5 室温下处理煤样氡气浓度测定实验结果及分析
        4.2.6 气相色谱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煤自燃氡气析出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覆岩分布下采空区氡气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5.1 均匀多孔介质氡气运移方程
    5.2 “两带”覆岩分布下氡气运移的数值模拟
        5.2.1 “两带”覆岩氡气运移二维数学模型
        5.2.2 基于有限差分的数学模型求解
        5.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2.4 含水层对氡气运移的影响
    5.3 “三带”覆岩分布下氡气运移的数值模拟
        5.3.1 “三带”覆岩氡气运移二维数学模型
        5.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3.3 多煤层采空区对氡气运移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实验研究
    6.1 煤层回采相似模拟及采空区煤自燃模拟系统研发
        6.1.1 煤层回采相似模拟实验装置
        6.1.2 采空区煤自燃模拟实验装置
        6.1.3 气体取样测量
        6.1.4 装置气密性保障
    6.2 “两带”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规律研究
        6.2.1 煤层回采相似模拟实验
        6.2.2 采空区煤自燃模拟实验
        6.2.3 监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案
        6.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5 含水层对煤自燃氡气运移的影响
    6.3 “三带”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规律研究
        6.3.1 煤层回采相似模拟实验
        6.3.2 采空区煤自燃模拟实验
        6.3.3 监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案
        6.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5 多煤层采空区对煤自燃氡气运移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粉煤灰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粉煤灰用于涂料的研究进展
    1.1 防腐涂料
        1.1.1 用于水泥基体
        1.1.2 用于金属机体
        1.1.3 其他基体
    1.2 隔热保温涂料
        1.2.1 阻隔型隔热涂料
        1.2.2 反射型、辐射型隔热涂料
        1.2.3 其他类型隔热涂料
    1.3 防火涂料
        1.3.1 钢结构防火涂料
        1.3.2 隧道防火涂料
        1.3.3 木材防火涂料
    1.4 防水涂料
        1.4.1 硫酸盐活化激发防水涂料
        1.4.2 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1.4.3 聚合物水泥改性防水涂料
        1.4.4 其他类型防水涂料
    1.5 铸造涂料
    1.6 封堵涂料
2 结语

(3)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瓷釉的产生与发展
    2.2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发展概况
        2.2.1 景德镇简述
        2.2.2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的文献梳理
        2.2.3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考古研究进展
    2.3 景德镇古代瓷釉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2.3.1 景德镇古代瓷釉技术发展简述
        2.3.2 景德镇代表性制釉原料
        2.3.3 景德镇瓷釉技术研究现状
    2.4 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性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调研
        3.3.2 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
        3.3.3 科学分析
        3.3.4 模拟实验
    3.4 课题创新性
4 景德镇唐至元瓷釉科技分析
    4.1 样品来源及考古学背景
    4.2 样品信息
    4.3 唐至元瓷釉标本的科技分析
        4.3.1 元素组成特征
        4.3.2 锶同位素特征
        4.3.3 显微结构特征
        4.3.4 物理性能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景德镇唐至元釉用关键原料探究
    5.1 釉灰制备原料科技分析
        5.1.1 原料采集与处理
        5.1.2 原料的烧失
        5.1.3 原料元素组成特征
        5.1.4 原料热性能特征
    5.2 釉灰制备工艺及科技分析
        5.2.1 釉灰制备原料加工
        5.2.2 釉灰煨烧制备
        5.2.3 釉灰尿沤和淘洗处理
        5.2.4 制备工艺对釉灰元素组成的影响
        5.2.5 制备工艺对釉灰物相组成的影响
        5.2.6 制备工艺对釉灰颗粒粒径的影响
        5.2.7 制备工艺对釉灰高温熔融性能的影响
        5.2.8 制备工艺对釉灰热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景德镇唐至元瓷釉配方模拟
    6.1 配方演变模拟实验
        6.1.1 原料和设备
        6.1.2 模拟配方实验设计
        6.1.3 模拟配方实验结果与分析
    6.2 不同釉灰配釉模拟实验
        6.2.1 原料和设备
        6.2.2 模拟实验基础配方探索
        6.2.3 工艺对釉灰及釉料性能的影响
    6.3 模拟配方釉料性能分析
        6.3.1 釉浆性能表征
        6.3.2 釉浆性能对施釉的影响
        6.3.3 瓷釉结构和色度表征
    6.4 本章小结
7 相关问题讨论
    7.1 景德镇唐代瓷釉技术起源探讨
    7.2 景德镇五代青釉呈色不同于唐代的原因探析
    7.3 景德镇五代白釉技术源流
    7.4 釉灰制备工艺的科学内涵
    7.5 景德镇瓷釉技术发展脉络及特点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代表性样品照片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五讲 感应熔炼电炉设计和感应器参数计算(下)(论文提纲范文)

6 感应熔炼电炉的炉衬
    6.1 炉衬的结构
    6.2 炉衬耐火层对耐火材料的要求
    6.3 炉衬耐火层用耐火材料的分类
    6.4 筑炉、炉衬耐火层的烧结
7 感应熔炼电炉作业现场的测温
    7.1 热电偶测温
    7.2 红外测温仪测温
8 感应熔炼电炉的使用环境条件
    8.1 海拔
    8.2 环境温度
    8.3 相对湿度
    8.4 工业环境
    8.5 力学环境

(5)山西古砖微结构及仿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古建筑修复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古建筑修复理论研究
        1.2.2 国内古建筑修复理论研究
    1.3 古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成分研究
        1.3.2 微结构研究
    1.4 古砖仿制技术研究进展
        1.4.1 仿制工艺研究
        1.4.2 古砖成砖质量检测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
    2.1 古砖成分及微结构试验试样甄选
    2.2 古砖成分及微结构试件设计
        2.2.1 古砖成分试验试件设计
        2.2.2 古砖微结构试验试件设计
    2.3 古砖成分及微结构试验方法
        2.3.1 古砖成分试验方法
        2.3.2 古砖微结构试验方法
第三章 古砖成分及微结构研究
    3.1 古砖成分研究
        3.1.1 古砖氧化物成分分析
        3.1.2 古砖物相成分分析
    3.2 古砖压汞试验研究
        3.2.1 古砖压汞试验原理
        3.2.2 古砖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3.3 古砖CT试验研究
        3.3.1 二值化处理
        3.3.2 缺陷率分析
        3.3.3 最大孔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砖仿制技术的研究
    4.1 古砖仿制工艺
        4.1.1 土样分析
        4.1.2 砖坯制作
        4.1.3 窑种及烧制工艺
    4.2 成砖检测
        4.2.1 物理性能检测
        4.2.2 力学性能
    4.3 微结构研究
        4.3.1 压汞试验分析
        4.3.2 CT试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膨胀耐火硅橡胶的成炭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室温硫化硅橡胶
    1.3 阻燃硅橡胶的性能及其炭层结构研究进展
        1.3.1 添加膨胀型阻燃剂的硅橡胶
        1.3.2 添加非膨胀型阻燃剂的硅橡胶
        1.3.3 可瓷化硅橡胶
    1.4 研究思路与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3 试样的制备
        2.3.1 阻燃硅橡胶的制备
        2.3.2 粘结强度测试样品的制备
        2.3.3 耐火测试样品的制备
        2.3.4 烧蚀试验样品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的方法
        2.4.1 力学性能测试
        2.4.2 固化速度测试
        2.4.3 耐火性能测试
        2.4.4 阻燃性能测试
        2.4.5 表观形貌分析
        2.4.6 炭层强度测试
        2.4.7 煅烧前后体积变化的计算
        2.4.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9 X射线衍射分析(XRD)
第三章 不同成炭材料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基本配比
    3.3 结果与讨论
        3.2.1 膨胀耐火硅橡胶的力学性能
        3.2.2 膨胀耐火硅橡胶的阻燃性能
        3.2.3 膨胀耐火硅橡胶的耐火性能
        3.2.4 膨胀耐火硅橡胶的深层固化速度
        3.2.5 马弗炉煅烧成炭的性能研究
        3.2.6 残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3.2.7 残炭的XRD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橡胶炭层增强配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前期研究
        4.2.1 基本配比
        4.2.2 性能分析
    4.3 正交试验设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数据直观分析
        4.4.2 数据极差分析
        4.4.3 数据权重分析
        4.4.4 验证实验
        4.4.5 残炭的XRD分析
        4.4.6 硅橡胶材料的成炭强化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炭层增强硅橡胶火焰传播性能,及其通舱构件耐火研究
    5.1 引言
    5.2 测试方法
        5.2.1 低播焰测试
        5.2.2 A60等级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炭层增强硅橡胶火焰传播性能
        5.3.2 炭层增强硅橡胶通舱构件耐火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项目
致谢

(7)危险废物焚烧回转窑耐火砖减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耐火材料研究进展
        1.2.1 耐火材料的发展情况
        1.2.2 耐火材料的分类
    1.3 回转窑耐火材料的研究
        1.3.1 耐火材料选用原则
        1.3.2 回转窑耐火材料的应用
        1.3.3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广东省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回转窑耐火砖运行情况
    2.1 概述
    2.2 焚烧系统采用的炉型
    2.3 回转窑耐火砖设计
        2.3.1 耐火砖性能指标参数
        2.3.2 回转窑耐火砖砌筑工艺
    2.4 耐火砖生产质量管控
        2.4.1 耐火砖生产与验收背景
        2.4.2 耐火砖生产过程
    2.5 回转窑耐火砖运行情况
        2.5.1 回转窑耐火砖运行周期
        2.5.2 回转窑耐火砖磨损状态
        2.5.3 回转窑耐火砖减薄统计
第三章 回转窑耐火砖减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耐火砖抗侵蚀性试验研究
        3.1.1 试验方法
        3.1.2 耐火砖耐侵蚀性结果
        3.1.3 小结
    3.2 砌筑工艺对耐火砖减薄率的影响
        3.2.1 砌筑工艺与方法优化
        3.2.2 小结
    3.3 挂窑皮对耐火砖减薄率的影响
        3.3.1 材料的选择
        3.3.2 窑皮建立的方法与过程
        3.3.3 挂窑皮方法优化
        3.3.4 窑皮的特点及日常维护
    3.4 废液喷枪设计对耐火砖减薄率的影响
        3.4.1 试验条件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危险废物特性对耐火砖减薄率的影响
        3.5.1 试验条件与方法
        3.5.2 不同含量碱金属危险废物对高铝耐火砖的侵蚀减薄
        3.5.3 恒定时间对高铝耐火砖的侵蚀减薄作用的影响
    3.6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水泥预分解窑用耐火材料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一)(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水泥预分解窑技术进步对耐火材料性能的需求
    1.1 国际回转窑耐火材料的发展历程
    1.2 我国预分解窑耐火材料的发展历程
    1.3 预分解窑对耐火材料的性能要求
        1.3.1 不动设备衬体
        1.3.2 回转窑衬体
2水泥预分解窑用耐火材料的技术进展
    2.1 影响衬体寿命的主要因素
        2.1.1 热应力
        2.1.2 化学侵蚀
        2.1.3 机械应力
        2.1.4 综合作用
    2.2 抗碱侵蚀耐火材料
        2.2.1 Si C抗结皮耐火材料
        2.2.2 锆质抗结皮耐火材料(抗剥落高铝砖)
        2.2.3 低Si C、Zr Si O4含量耐火浇注料

(9)矿热炉冷凝炉衬的数值模拟与耐火材料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矿热炉“冷凝”炉衬技术概述
        2.1.1 UCAR-SAMANCOR“冷凝”炉衬技术
        2.1.2 国内外矿热炉“冷凝”炉衬技术的研究现状
        2.1.3 矿热炉“冷凝”炉衬技术的研究方向
    2.2 冶金炉窑的炉衬侵蚀边界监测方法
        2.2.1 监测炉衬侵蚀边界的一维模型
        2.2.2 监测炉衬侵蚀边界的二维模型
        2.2.3 监测炉衬侵蚀边界的三维模型
        2.2.4 电阻法与超声探测法在炉衬测厚中的应用
    2.3 耐火材料选择的理论分析及实验方法
        2.3.1 三元相图在耐火材料选择分析中的应用
        2.3.2 耐火材料抗渣性评定的实验研究方法
        2.3.3 测定耐火材料导热系数的激光闪光法
        2.3.4 矿热炉“冷凝”炉衬常用耐火材料介绍
    2.4 论文主要工作
3 矿热炉工控组态系统构建与水冷式出铁口的数模研究
    3.1 矿热炉工控组态系统的构建
    3.2 硅钙矿热炉“冷凝”炉衬水冷出铁口的设计与分析
        3.2.1 硅钙矿热炉水冷出铁口的传热学计算
        3.2.2 冷却水水温与流速对水冷出铁口温度场的影响
        3.2.3 冷却铜制套管与炭砖之间填充物对温度场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炉衬侵蚀边界计算一维模型与冷态模拟研究
    4.1 炉衬侵蚀边界一维模型在镍铁矿热炉上的应用
    4.2 炉衬侵蚀过程的冷态模拟实验
        4.2.1 冷态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装置
        4.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3 本章小结
5 “边界元-改进单纯形”镍铁矿热炉“冷凝”炉衬的侵蚀边界二维计算模型
    5.1 炉衬侵蚀边界计算模型的“正问题”部分
        5.1.1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5.1.2 基尔霍夫变换
        5.1.3 边界单元法求解温度场
    5.2 炉衬侵蚀边界计算模型的“反问题”部分
        5.2.1 炉衬侵蚀边界的参数化方案
        5.2.2 改进的单纯形最优化方法(Nelder-Mead单纯形法)
        5.2.3 正则化方法及程序计算流程
        5.2.4 矿热炉炉衬侵蚀边界模型的计算结果
        5.2.5 矿热炉炉衬侵蚀边界模型的结果验证
        5.2.6 热导率对炉衬侵蚀边界计算结果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矿热炉“冷凝”炉衬耐火材料的选择
    6.1 锰系、铬系合金矿热炉“冷凝”炉衬的耐火材料选择
        6.1.1 高低温循环对热压炭砖导热性能的影响
        6.1.2 热压炭砖显微结构对热导率的影响
        6.1.3 热压炭砖气孔特征对热导率的影响
    6.2 镍铁矿热炉“冷凝”炉衬的耐火材料选择
        6.2.1 炭砖在镍铁矿热炉“冷凝”炉衬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6.2.2 三元相图在高铝砖、镁铬砖和铬刚玉砖选择中的应用
        6.2.3 不同温度下镁铬砖与铬刚玉砖的静态坩埚法实验
        6.2.4 不同镍铁炉渣成分的静态坩埚法正交试验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边界元-改进单纯形”计算程序部分Matlab代码
附录B 计算模型内部温度场的ANSYS程序APDL代码
附录C 镍铁初渣的XRF检测结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有色冶炼炉用耐火材料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有色金属冶金用耐火材料
有色冶金炉用新型耐火材料
    1.改性电熔再结合镁铬砖
    2.镁铝铬锆复合尖晶石砖
    3.无铬复合尖晶石砖
    4.铜冶炼炉用喷补料
    5.功能型胶泥
有色冶金对耐火材料的新要求
    1.无铬耐火材料研究与应用
    2.耐强碱性侵蚀耐火材料
    3.长寿命富氧底吹熔池熔炼炉枪口砖研究
    4.耐火材料与金属复合结构
    5.废旧耐火料有价金属的分选与耐火材料循环利用
结语

四、YC系列高温耐火胶泥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空区煤自燃氡气析出机理及运移规律研究[D]. 周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粉煤灰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唐明秀,宋慧平,薛芳斌. 洁净煤技术, 2020(06)
  • [3]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D]. 吴军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4]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 第五讲 感应熔炼电炉设计和感应器参数计算(下)[J]. 李韵豪.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0(05)
  • [5]山西古砖微结构及仿制技术研究[D]. 刘晓仙.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膨胀耐火硅橡胶的成炭强化研究[D]. 汪聪颖. 上海大学, 2020(02)
  • [7]危险废物焚烧回转窑耐火砖减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 毛玉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8]水泥预分解窑用耐火材料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一)[J]. 李思源,陈友德,汪海滨. 建材发展导向, 2016(04)
  • [9]矿热炉冷凝炉衬的数值模拟与耐火材料选择[D]. 胡冬.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 [10]有色冶炼炉用耐火材料研究与应用[J]. 刘锡俊,袁林,刘维,朱维忠,叶亚红,翟耀杰. 中国有色金属, 2013(20)

标签:;  ;  ;  ;  ;  

YC系列高温耐火粘土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