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微循环治疗腔隙性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改善微循环治疗腔隙性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一、改善微循环治疗腔隙性梗死6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牛雪芬[1](2020)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炎性分子标志物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血浆炎性分子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Lp-PL-A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和正五聚素3(Pentamerin 3,PTX3)的水平,探讨缺血性CSVD患者血浆炎性分子标志物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为缺血性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客观证据。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CSVD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能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定认知功能。依据评分结果将缺血性CSVD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106例、认知障碍组194例,其中认知障碍组又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100例、中度认知障碍组60例和重度认知障碍组3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MMP-9、Lp-PL-A2、MCP-1以及PTX3的水平,分析并比较缺血性CSVD患者血浆炎性分子标志物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1缺血性CSVD患者认知正常组、认知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相关因素比较,认知正常组、认知障碍组FPG、TC、HCY、UA水平增高,且认知障碍组FPG、TC、HCY、UA水平较认知正常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MMP-9[(709.92±201.91)μg/L和(1083.71±470.52)μg/L vs(553.57±167.14)μg/L]、Lp-PL-A2[(35.46±8.15)μg/L和(58.60±47.09)μg/L vs(24.32±2.91)μg/L]、MCP-1[(202.47±70.59)μg/L和(279.42±84.14)μg/L vs(157.90±86.07)μg/L]、PTX3[(8.66±3.85)μg/L和(14.02±8.43)μg/L vs(7.35±2.83)μg/L]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认知正常组比较,认知障碍组MMP-9、Lp-PL-A2、MCP-1、PTX3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MMP-9、Lp-PL-A2、MCP-1、PTX3≥总体均值为暴露,进行缺血性CSVD患者血浆炎性因子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MMP-9、Lp-PL-A2、MCP-1、PTX3与血管性认知障碍有关联(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MMP-9、Lp-PL-A2、MCP-1和PTX3仍与血管性认知障碍有关(OR=3.801,95%CI=1.904-7.588,P<0.05;OR=3.722,95%CI=1.610-8.604,P<0.05;OR=3.096,95%CI=1.557-6.155,P<0.05;OR=2.514,95%CI=1.229-5.144,P<0.05)。4与轻度认知障碍组比较,中、重度认知障碍组MMP-9、Lp-PL-A2、MCP-1、PTX3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认知障碍组MMP-9、Lp-PL-A2、MCP-1、PTX3水平高于中度认知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MMP-9、Lp-PL-A2、MCP-1、PTX3水平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709、P<0.05;r=-0.583、P<0.05;r=-0.554、P<0.05;r=-0.508、P<0.0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MMP-9、Lp-PL-A2、MCP-1和PTX3水平是血管性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MMP-9、Lp-PL-A2、MCP-1、PTX3与血管性认知障碍有关。2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MMP-9、Lp-PL-A2、MCP-1、PTX3水平升高,认知障碍程度加重。图0幅;表9个;参183篇。

王雷[2](2020)在《清心化痰法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痰热扰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在临床上运用清心化痰法组方治疗痰热扰心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CSVD-VCI),观察治疗前后CSVD-VCI患者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ADL及SDSVD积分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将CSVD-VCI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UA)、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清心化痰法对痰热扰心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选取对象为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西医诊断(依据本研究相关诊断标准筛选)为CSVD-VCI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在基础治疗之上,给予清心化痰法方治疗),对照组36例(在基础治疗之上给予尼莫地平片口服治疗),治疗30天后,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ADL评分,中医证候(SDSVD)积分及疗效,以及实验室指标LDL-C、UA、hcy的变化,统计分析两组比较结果,以验证清心化痰法治疗CSVD-VCI的安全有效性。结果:在观察中,两组各脱落2例,最终观察病例为68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相关伴随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评分、Mo CA评分、ADL评分、中医证候(SDSVD)积分及疗效,以及实验室指标LDL-C、UA、hcy水平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比较如下:1.神经心理学量表1.1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评分升高程度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1.2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o C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评分升高程度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1.3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评分升高程度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量表(SDSVD积分)及疗效两组SDSV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评分比较,观察组的评分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优于对照组(82.35%),观察组治愈0例,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31例。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28例。3.实验室指标3.1比较两组的LDL-C水平,观察组治疗后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L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的结果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2比较两组的UA水平,观察组治疗后U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U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的结果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3比较两组的Hcy水平,观察组治疗后Hcy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Hcy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的结果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清心化痰法可以很好地改善CSVD-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2、清心化痰法在临床上对于改善痰热扰心型CSVD-VCI的中医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的效果;3、清心化痰法可以降低CSVD-VCI患者血清中LDL-C、UA、Hcy的水平;4、清心化痰法方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李威[3](2020)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急性孤立皮质下梗死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孤立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及Org10172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rials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对病因诊断的差异。探讨CISS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及穿支动脉疾病型(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临床预后。探讨LAA型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旨在为SSI患者病因分型方式及针对病因的二级预防模式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8月2019年1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急性孤立皮质下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50例。收集入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收集实验室检查数据,完善常规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对入组的SSI患者根据TOAST分型和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CISS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比较两种分型方法对SSI病因诊断的差异;同时对比CISS分型标准中两种主要亚型LAA型与PAD型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差异。分析LAA型患者EN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CISS与TOAST分型比较:入组的SSI患者,按TOAST分型标准,小动脉闭塞型占比最高(Small-Artery Occlusion,SAO)67例(44.7%),后依次为:LAA型60例(40.0%),不明原因型(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19例(12.7%)、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3例(2.0%),其他明确病因型卒中(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Cause,SODC)1例(0.7%)。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CISS分型标准进行分型,LAA型占比最高84例(56.0%),后依次为:PAD型57例(38.0%),其他病因型(Other Etiologies,OE)4例(2.7%),病因未明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3例(2.0%),心源性卒中型(Cardiogenic Stroke,CS)型2例(1.3%)。Kappa检验提示TOAST分型与CISS分型各亚型之间的一致性存在差异。与TOAST分型相比,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CISS分型增加了LAA型的病人数目(相对增加40.0%,P=0.006);此外,CISS分型减少了PAD型、UE型中病人例数(分别是相对减少了14.9%,P=0.241;相对减少84.2%,P<0.001)。(2)LAA型与PAD型危险因素及预后对比分析:对SSI患者使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CISS分型,对比分型中比例最多的LAA型和PAD型两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分析发现,单因素分析中,LAA型患者年龄(P=0.013)、吸烟患者比例(P=0.041)、高血压患者比例(P=0.020)均高于PAD型患者。两种亚型的临床预后对比分析发现,与PAD型相比,LAA型患者更易出现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P=0.029),两种亚型患者的3月临床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LAA型患者EN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将LAA型SSI患者分为临床进展组(END组)和非进展组(非END组),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差异,单因素分析发现,END组患者既往脑卒中患者比例(P=0.019)、糖化血红蛋白(P=0.025)及脂蛋白(a)(P=0.035)水平均高于非END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化血红蛋白(P=0.042)和脂蛋白(a)(P=0.038)是LAA型SSI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OAST与CISS分型相比,各亚型一致性存在差异。SSI患者基于HRMRI的CISS分型与TOAST分型相比,增加了分型为LAA型患者例数,减少了分型为UE型患者例数。明确了患者的病因分型,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的卒中治疗方案及二级预防策略。(2)CISS病因分型中SSI患者LAA及PAD型的患者比例最高,两种亚型危险因素分析提示LAA型患者年龄(P=0.013)、吸烟者比例(P=0.041)、高血压患病率(P=0.020)、均高于PAD型SSI患者。(3)与PAD型患者相比,LAA型患者更易出现END。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糖化血红蛋白、脂蛋白(a)可能是LAA型SS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秦抗洪[4](2019)在《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指的是脑内小血管病变所致临床、认知、影像和病理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它累及的主要血管是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等,是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和功能丧失的首要病因[1]。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轻度到痴呆等神经损伤,已成为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2]。CSVD不同类型的卒中患者易出现情感、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症状[3],PSD显着增加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CSVD患者脑组织会出现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脑白质疏松(white matter lesions,WML)、脑血管周围间隙增宽(enlarge perivascular space,EPVS)等病理改变,其诊断主要依据为神经影像学,但其影像学标志物的在CSVD运用中的正常参考范围尚无统一意见,关于CSVD的实验性诊断指标也缺乏特异性,运用于CSVD伴发的血管性认知损害评定的神经心理学预测量表也无统一规定,现阶段全球人们对CSVD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且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从而延误治疗或者造成严重并发症以至于预后较差。但不可否认,随着人会的进步和老年人口比例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患有脑小血管病及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等的患者越来越多,给社会、家庭及患者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探究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也非常必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疗法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改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脑小血管病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抽签法将之分成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高压氧和rTMS辅助治疗的试验组。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总体认知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总体抑郁症状,利用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和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语言流畅性功能(language fluency function,VFT)、听觉词语学习功能(auditory word learning function,AVLT)分别评估其执行功能、语言流畅性、听觉词语学习功能。比较两组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oCA量表、HAMD量表评分的相关指标,以及TMT-A、TMT-B、VFT、AVLT指标等无差异。试验组MoCA(t=-7.6129;P<0.05)、HAMD(t=-7.2894;P<0.05)、对照组(t=-0.1741;P〉0.05)、(t=-0.1658;P〉0.05),TMT-A、TMT-B、VFT、AVLT认知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t=4.9;5.2;5.0;-4.9,P均<0.05),且与对照组有差异(t=-1.4;-3.9;5.1;3.5,P均<0.05)。结论:高压氧联合rTMS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及抑郁症状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和促进其症状恢复,尤其对其执行功能、语言流畅性、听觉词汇学习改善显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张晨露[5](2019)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认知障碍患者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缺血性卒中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大脑局部或全面功能缺损的综合征,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为止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我国首位致残、致死性高的疾病,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科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脑卒中死亡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每年约有30%的人有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其中脑卒中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既往已经有一些关于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分析,而针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认知障碍患者的危险因素如血清学变化等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如果对患者的各方面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早期识别出可能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对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预后,以及早期采取相应强化治疗手段延缓卒中后认知知障碍进展有一定意义。本文分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认知障碍的患者,并依据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组、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组、卒中后认知障碍组。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认知障碍患者一般情况、血清学、卒中特点的不同变化,有助于加深临床医生对于卒中后认知障碍预后的探索。目的通过收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一般情况、血清学检验结果、脑卒中影像学特点,对比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认知障碍患者的特点,指导其临床治疗。方法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2018年10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神经内科住院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14天内病情稳定情况下行神经科认知功能量表测试,依据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对符合条件的入组患者分为3组:(1)NCI组为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组(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2)PSCIND组为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组(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3)PSD组为卒中后痴呆组(post-stroke dementia,PSD)。对各组患者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行为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等,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高、体重等;收集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卒中病史等;并于3天内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统计报告;收集患者血清学指标如尿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等,使用SPSS20.0软件对以上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纳入200例患者,NCI组120例,PSCIND组患44例,PSD组患者36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为40%,其中认知障碍非痴呆发生率为22%,认知障碍达到痴呆的发生率为18%。NCI组、PSCIND组、PSD组3个组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卒中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存在显着差异显着差异(P<0.05);血清学指标中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脑梗死部位、是否存在脑萎缩及腔隙性梗死、卒中严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性别、年龄、BMI、多发腔隙性梗死、血清总胆固醇、卒中史是PSCIND发生的危险因素,教育程度是PSCIND发生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多发腔隙性梗死、血清总胆固醇、卒中史是PSD发生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BMI、多发腔隙性梗死、血清总胆固醇、卒中史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教育程度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性别、年龄、BMI、多发腔隙性梗死、血清总胆固醇、卒中史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教育程度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

李鑫[6](2018)在《基于援药理论“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理论层面,从涵义、沿革、中医临床应用探析、关系辨析、意义和发展方向六个方面对援药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及探讨;临床研究层面,基于援药理论,对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应用援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旨在探索援药理论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的思路及研究方向,发展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推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辨证组、援药组,各4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内科基础治疗,辨证组患者给予中药汤剂化痰活血汤治疗,援药组在化痰活血汤治疗基础上加用援药制何首乌、虎杖治疗。对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月后的神经功能缺失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定,对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眼底视网膜小血管、血压进行评定,对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凝血四项、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SO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sy)、脂蛋白等脑小血管病可能的机制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援药制何首乌、虎杖后临床疗效,探讨援药理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思路。结果:三组共完成临床观察病例108例,每组36例。临床研究显示,疗效性指标结果: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三组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提示援药组与辨证组在改善脑小血管病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临床效果相当,起效大致同步(P>0.05),在临床疗效与起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IADL量表三组得分比较发现,单纯的西医内科基本治疗对患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轻微(P>0.05),辨证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援药组在起效时间及对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上均优于辨证组(P<0.01);MMSE量表及MoCA量表评分三组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发现,对于脑小血管病造成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援药组对认知能力的改善程度及起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辨证组(P<0.01),而辨证组对认知功能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佳(P<0.0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提示援药组和辨证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症状改善有效率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辨证组和援药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各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血压指标观察结果分析,由于对照组、辨证组、援药组均采用了控制血压水平的有效化学药物,三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眼底视网膜小血管的观察结果,单纯西医内科基本治疗对脑小血管病患者眼底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及静脉直径、动静脉比值均无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辨证组、援药组眼底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动静脉比值较治疗前均增大(P<0.01),辨证组和援药组均可以明显改善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程度,但援药组对眼底视网膜小动脉硬化改善程度优于辨证组(P<0.05)。机制性指标结果:对凝血指标的结果分析得出援药组和辨证组对脑小血管病患者体内凝血、抗凝血体系干预效果相当(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1);对治疗前及治疗后hs-CRP、SOD测定发现,对照组、辨证组、援药组的指标均有改善(P<0.01),援药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辨证组(P<0.05),而辨证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三组在改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水平上效果相当(P>0.05);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测定的结果分析提示:三组对脂蛋白的调控均有效,援药组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效果优于辨证组(P<0.05),辨证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指标结果:对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月后的结果分析提示,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总体变化不大(P>0.05),辨证组和援药组均能降低ALT、AST的指标水平且优于辨证组(P<0.01)。从脱落病例分析来看,对照组因服用瑞舒伐他汀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停止治疗退出脱落3例,辨证组和援药组均无因肝功异常脱落的病例。援药组3例脱落因腹泻便溏,患者不能耐受而停止治疗退出。三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针对目前西医西药治疗效果明确的血压、血糖等的控制,内科基础治疗与加用中药、援药后治疗效果相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调节人体凝血、抗凝血功能方面,援药的应用与传统辨证论治采用化痰活血法的治疗效果相当,援药药对制何首乌、虎杖的加入没有明显提高传统中医药治法的疗效;但针对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眼底视网膜小血管硬化,血管炎症性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脂蛋白代谢指标、肝功能指标等援药主要作用的靶向指标,加入援药后均优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效果;在中医证候各症状改善方面,援药组与辨证组治疗效果相当。总之,援药理论的应用提高了脑小血管病的现代中医临床疗效,是对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西医相融合的可结合点之一。

韦志强[7](2018)在《基于3D-ASL探讨大脑血流灌注量改变在化瘀通络灸法干预SIVD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3D-ASL技术观察SIVD患者大脑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探讨血流灌注量的改变对SIV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2.通过观察治疗前后SIVD患者大脑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探讨化瘀通络灸法改善SIVD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严格按照SIVD的诊断及纳入标准招募化瘀通络灸组12例,招募与SIVD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2例;2.对化瘀通络灸组隔天艾灸一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3.化瘀通络灸组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ADL、MMSE量表评分和3D-ASL数据,健康对照组在入组时采集一次ADL量表评分和3D-ASL数据;4.将化瘀通络灸组及健康对照组的3D-ASL数据利用FSL、AFNI软件进行处理,得出化瘀通络灸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P=0.001,a≤0.05,cluster siz e=30pixels,Monte Carlo校正)和化瘀通络灸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P=0.01,a≤0.05,cluster size=43pixels,Monte Carlo校正)。结果:1.化瘀通络灸组治疗前、后ADL量表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化瘀通络灸组治疗前、后MMSE量表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D-ASL数据结果:(1)治疗前化瘀通络灸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左侧额下回、左侧额内侧回、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左侧胼胝体嘴及膝部、右侧颞下回、右侧梭状回显现为血流灌注量降低。未见血流灌注量增加的脑区;(2)治疗前化瘀通络灸组血流低灌注脑区与脑灰质体积萎缩脑区的组内比较:左顶叶小叶、左额中回、右额下回、左侧额中回、右侧梭状回是血流灌注量降低和脑灰质体积萎缩的重叠区域;(3)化瘀通络灸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额中回、枕中回显现为血流灌注量增加。未见血流灌注量降低的脑区。结论:1.SIV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血流灌注量降低,血流低灌注的部分脑区同时存在脑萎缩,其额叶、胼胝体、扣带回等关键部位脑区的血流低灌注可能是导致S IVD患者认知损害的主要因素;2.化瘀通络灸法可以改善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是临床治疗SIVD的一种有效方法;3.化瘀通络灸法可增加SIVD患者额叶等关键脑区的血液灌注量,其可能是改善SIVD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

李少新[8](2018)在《基于化瘀通络灸法及DTI技术对SIVD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化瘀通络灸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前后MMSE量表、HDS-R量表的变化,评价化瘀通络灸法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2、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及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与健康老年人之间的脑白质超微结构差异,并研究脑白质超微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化瘀通络灸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研究:根据SIVD诊断标准纳入25例患者,随机分为化瘀通络灸组和基础治疗组,化瘀通络灸组予以化瘀通络灸法治疗,基础治疗组予以多奈哌齐口服,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MMSE量表、HDS-R量表及临床有效率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组内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分析。2、SIVD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的TBSS分析:基于试验一被纳入的患者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SIVD患者14例,招募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人18例作为空白对照组,磁共振扫描仪采集常规序列和DTI序列数据。采用FSL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MMSE量表评估结果:化瘀通络灸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増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基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DS-R量表评估结果:化瘀通络灸组患者治疗后的HDS-R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増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基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HDS-R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MSE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相比化瘀通络灸组总有效率为92.85%,基础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结果:4.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VD病人在广泛的白质纤维束中各向异性指数(FA)表现出降低,SIVD患者在双侧胼胝体(主要位于膝部和体部)、双侧扣带束的中部、左侧上额枕束(主要是左侧内囊前肢)、左侧上纵束、左侧外囊(包含了额枕束与钩束)、双侧下额枕束、丘脑后辐射、钩束、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等的FA值显着降低(P<0.005,FWE校正),且左侧白质纤维束改变明显多于右侧;4.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VD病人在广泛的白质纤维束中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表现出增高,SIVD患者在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双侧下额枕束、内囊、上纵束、双侧扣带束等的MD值显着增高(P<0.005,FWE校正);4.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VD病人在广泛的白质纤维束中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均表现出增高,SIVD病RD值增大区域与FA图相仿主要包括胼胝体、上纵束、内囊、左侧下额枕束、扣带束、穹隆、左侧钩束、丘脑后辐射,但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左侧扣带回、下额枕束FA值减低区域多于RD值增高区域(P<0.005,FWE校正);结论:1、化瘀通络灸是临床治疗SIVD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和智能水平,能够提高患者的老年生活质量。2、DTI技术对大脑微观结构变化的显示更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敏感的探测到SIV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存在广泛受损。3、SIV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连通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可能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彭喜文[9](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81例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腔隙性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经MRI或者头CT确诊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3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通络中医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记录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9.77%显着低于研究组的92.11%(P<0.01);在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上,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4d、21d均存在显着变化(P<0.01),2组间治疗后7d、14d、21d存在显着差异(P<0.01);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7d、14d、21d存在显着变化(P<0.01),2组间在治疗后7d、14d、21d存在显着差异(P<0.01);在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上,2组治疗前后均存在变化(P<0.05),在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高切,研究组治疗后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6.28%(7/43),研究组10.53%(4/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通络中医治疗能显着改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闾万旗[10](2015)在《MRI下老年患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病与老年患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关系。方法对60例>60岁的BPPV患者(观察组)和60例>60岁无眩晕史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MRI脑部扫描。观察2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8±2.23)分、(3.45±1.66)个及90.0%,对照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90±2.05)分、(2.33±2.03)个及75.0%。观察组脑白质疏松评分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老年人BPPV与其自身大、小血管病变均有关联,故老年患者BPPV发病中颅内外血管因素占重要作用。

二、改善微循环治疗腔隙性梗死6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微循环治疗腔隙性梗死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炎性分子标志物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2 资料收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正常组、认知障碍组及正常对照组相关因素分析
        1.2.2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炎性因子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单因素相关性分析
        1.2.3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炎性因子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2.4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炎性因子与血管性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
    1.3 讨论
        1.3.1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炎性分子标志物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1.3.2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其他影响因素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1.3.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脑小血管病及其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脑小血管病
        2.1.1 CSVD定义
        2.1.2 CSVD常见危险因素
        2.1.3 CSVD影像学分类及特点
    2.2 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
        2.2.1 CSVD与认知功能障碍
        2.2.2 CSVCI的发病机制
        2.2.3 CSVCI的炎性生物标志物
        2.2.4 CSVCI的预防和治疗
    2.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资料调查表
附录 B 简易智能检查量表(MMSE)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清心化痰法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痰热扰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理论研究
    1 CSVD-VCI的现代医学认识
        1.1 CSVD-VCI的相关概念
        1.2 CSVD-VCI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1.3 CSVD-VCI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CSVD-VCI的相关危险因素
        1.5 认知功能评估量表
        1.6 CSVD-VCI的治疗
    2 中医学对CSVD-VCI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CSVD-VCI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CSVD-VCI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现代中医学对CSVD-VCI的病机特点研究
        2.4 中医药对CSVD-VCI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入选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试验病例的终止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价方法
        3.5 安全性评价标准
        3.6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和分析
        4.1 一般资料
        4.2 MMSE、MoCA、ADL评分
        4.3 中医证候(SDSVD)和疗效
        4.4 实验室指标LDL-C、UA、Hcy
        4.5 安全监测
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2 方药分析
        2.1 方义分析
        2.2 药物分析
    3 疗效评价
        3.1 MMSE、MoCA、ADL评分
        3.2 中医证候(SDSVD)和疗效
    4 现代医学治疗机理探讨
        4.1 对LDL-C的影响
        4.2 对UA的影响
        4.3 对Hcy的影响
    5 展望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致谢

(3)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急性孤立皮质下梗死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病因分型
    4.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SSI患者基线资料
    2.SSI患者基于HRMRI的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比较
    3.基于HRMRI的 LAA型与PAD型 SSI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对比分析
    4.LAA型 SSI患者发生END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孤立皮质下梗死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认知障碍患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2.2 认知功能评估
    2.3 分组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认知功能评分与卒中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3.3 血清学资料比较
    3.4 缺血性卒中磁共振成像特点比较
    3.5 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患者痴呆病因的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附录B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附录C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致谢
研究生期间已投稿及发表文章

(6)基于援药理论“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援药理论探讨
    1 援药及援药理论的涵义
        1.1 “援”之释义
        1.2 援药的涵义
        1.3 援药理论的涵义
    2 援药理论沿革
        2.1 启发于张仲景“加减药”
        2.2 影响于张锡纯“衷中参西”
        2.3 发轫于王新陆“血浊理论”
        2.4 成长于中西医融合的大环境
    3 援药理论中医临床应用探析
        3.1 吸收传统中药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3.2 以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为主体
        3.2.1 援药选用应立足药物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
        3.2.2 援药配伍可借鉴组分配伍理论的研究成果
        3.2.3 援药选择宜重视现代药理毒理的研究成果
        3.2.4 援药应用当注重量效、时效关系研究成果
        3.3 以现代检查、检验指标为向导
        3.4 临床应用选用原则
        3.4.1 援药选用宜精而专
        3.4.2 援药选用要安全可靠
        3.4.3 援药现代药理研究靶向宜明确
    4 援药理论的关系辨析
        4.1 援药理论与“病证结合治疗观”的关系辨析
        4.2 援药理论与“微观辨证”的关系辨析
        4.3 援药理论与“微观中药西用”关系辨析
    5 援药理论研究的意义
        5.1 援药理论促进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
        5.2 援药理论使中医现代化用药途径客观化
        5.3 援药理论扩大中药临床应用范围
    6 援药理论的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 援药理论在脑小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药物制备
        2.2.3 治疗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临床相关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性结果分析
        3.3 机制性指标结果分析
        3.4 安全性指标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基于援药理论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临证思维分析
        4.1.1 脑小血管病援药治疗靶向分析
        4.1.2 援药制何首乌、虎杖治疗作用点分析
        4.1.2.1 抗氧化应激致脑衰老的作用点
        4.1.2.2 减轻小血管动脉硬化的作用点
        4.1.2.3 改善认知功能作用点
        4.1.2.4 保护微血管拮抗脑出血作用点
        4.1.3 整体中药组方分析
        4.1.3.1 脑小血管病传统辨证论治及方药分析
        4.1.3.2 本课题援药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探析
        4.1.3.3 援药成分配伍分析
        4.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2.1 基线资料分析
        4.2.2 疗效性结果分析
        4.2.3 机制性指标分析
        4.2.4 安全性指标及脱落病例不良反应分析
        4.2.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附件

(7)基于3D-ASL探讨大脑血流灌注量改变在化瘀通络灸法干预SIVD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药防治SIVD的研究进展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及病位病势
        1.3 .辨证分型、辨病分期
        1.4 .中医药治疗
    2.西医对SIVD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及危险因素
        2.2 .磁共振技术对SIVD的研究
        2.3 .西医防治方法
第二部分 化瘀通络灸法治疗SIVD的临床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器材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步骤
        1.4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1.5 .数据处理方法
    2.结果
        2.1 .临床观察
        2.2.3D-ASL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化瘀通络灸法对SIVD作用机制的探讨
        1.1 .艾灸的历史沿革
        1.2 .艾灸的作用
        1.3 .化瘀通络灸法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概况
    2.ASL研究现状
        2.1 .ASL技术原理
        2.2.3D-p CASL技术的优势
        2.3.3D-p CASL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
    3.实验结果的分析
        3.1 .SIVD血流灌注量改变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
        3.2 .SIVD脑萎缩与认知损害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部分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个人简介
致谢

(8)基于化瘀通络灸法及DTI技术对SIVD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中医学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SIVD中医治疗现状
    2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现代医学认识
        2.1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病理生理学基础
        2.2 SIVD的临床症状、神经心理学特征研究
        2.3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西医临床治疗现状
        2.4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MRI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试验(一)化瘀通络灸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案
        3 治疗效果
        4 小结与讨论
    试验(二)SIVD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
        1 研究对象
        2 数据采集
        3 数据处理
        4 统计学处理
        5 试验结果
        6 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MRI下老年患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改善微循环治疗腔隙性梗死6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炎性分子标志物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牛雪芬.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清心化痰法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痰热扰心证的临床观察[D]. 王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3]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急性孤立皮质下梗死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D]. 李威.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的影响[D]. 秦抗洪.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认知障碍患者危险因素分析[D]. 张晨露. 河南大学, 2019(01)
  • [6]基于援药理论“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研究[D]. 李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基于3D-ASL探讨大脑血流灌注量改变在化瘀通络灸法干预SIVD中的作用[D]. 韦志强.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基于化瘀通络灸法及DTI技术对SIVD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李少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中西医结合治疗81例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临床效果[J]. 彭喜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21)
  • [10]MRI下老年患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的关系[J]. 闾万旗. 实用临床医学, 2015(04)

标签:;  ;  ;  

改善微循环治疗腔隙性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