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阳明思想的论文标题

有关王阳明思想的论文标题

问:急求关于王阳明的文章
  1. 答:《传习录》是其学说的经典之作《王文成公全集》《明朝一哥王阳明》《明朝那些事儿》
问:简述王阳明的政治思想及对当代政治的启示
  1. 答:解决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观点,开创了“心学”新纪元,对当代没啥影响,当代政治就是狗咬狗一嘴毛。
  2. 答:阳明心学爱好者,真的不想说太多,以前发过很多,都被屏蔽了,ZZ问题,对日本影响很大,特别是明治维新,具体去看《王阳明的五百年》。日本的企业思想,很多都源自阳明心学。对中国,想知道私下问我,有问题HI我
问: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1. 答:1、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2、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3、致良知
    《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4、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5、培根说
    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6、立诚说
    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7、知行合一
    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8、拔本塞源说
    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9、至善
    《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10、静与动
    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11、儒家经典学习的顺序(一家之言)
    立诚志、《大学》明白方法与方向、《孟子》激发道义之心、《论语》约束日常行为、《中庸》了解终极境界。
  2. 答: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有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朱熹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3. 答:王守仁的思想主张是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
  4. 答:三分钟让你搞明白王阳明的心学究竟讲了什么?你也可以做到
  5. 答: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有关王阳明思想的论文标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