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加强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论文文献综述)

马翠英[1](2021)在《东乡族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的语病问题研究 ——以东乡县M校八年级学生为中心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杨薇[2](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刘丹[3](2020)在《任务驱动法提升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上海中小学语文教材从沪教版改为统编本以来,将“整本书阅读”纳入了教材之中,规定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要阅读两本名着。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思维能力的提升、鉴赏能力的发展和毅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视。因此,这两年,整本书阅读的热潮持续上涨。但是,如何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怎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在电子媒体盛行、碎片化阅读广泛流行的大环境之下,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语文老师所面临的并亟待解决的。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尝试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发展,创造性的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之中,试图以任务为主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本文一共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在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关于整本书阅读现状的调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分析初中生阅读整本书和教师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的现象及原因。第二章主要讲任务驱动法的核心概念及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步骤运用,主要包括设计任务、执行任务和评价任务。第三章是任务驱动法运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案例,包括任务驱动法提升预初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案例、初读和深入研读整本书的实践案例。第四章是任务驱动法对提升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优势阐述。结语部分是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更深更高层次的研究继续努力。本课题的研究,从现状分析到理论研究,再到实践过程以及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以期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操作路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彩霞[5](2019)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一直以来,语文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语言教学,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所教内容大多集中在文学常识与思想内容上,忽视了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时候也多倾向于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没有触及到语言教学的精髓,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舍是现当代作家中的语言大师,老舍作品的语言无疑是具有典范性的,老舍的很多文学作品因语言清浅简练、平白如话、文章主旨意蕴深厚等特点而被多次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适合中学生阅读与学习。中学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研究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以及研究价值,关于中学语文语言教学和老舍作品教学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中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老舍作品切入,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民国时期、“十七年时期”、“新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老舍的作品情况进行整理,并作简要解读。第三部分:从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老舍语言具有口语化、用词准确简洁以及京味儿和幽默的语言特色角度分析老舍作品入选教材的原因。第四部分:结合抒情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的相关理论对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的作品的呈现情况作简单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抒情性作品《济南的冬天》和叙事性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以及《茶馆》进行语言教学案例分析,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第五部分:中学老舍作品语言教学要遵循揣摩品析与把握语言特色相结合、学生自主品读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和听、说、读、写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策略上要学会品味老舍作品语言表达的精准、口语词汇运用的丰富以及标点符号和修辞的妙用,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和读写结合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孙莉[6](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王晓丹[7](2016)在《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志公堪称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界的巨擘,他集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学家于一身,与吕叔湘、叶圣陶并称语文教育界的“三老”。近半个世纪以来,张志公鉴古察今,在语文教改之路上砥砺前行,为之耗尽毕生精力。他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的长期探索和对语文现实的深刻思考,不仅指明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更进一步拟定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案。他的语文教育改革理念,沟通了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现今语文教育改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首先明确什么是“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并将研究内容确定为:以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即《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系列论文)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和中心,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第二章论述张志公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张志公的求学、语文教育实践工作经历以及从中形成的语文教育思想,为他语文教学改革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本章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论述。第三章论述张志公从诊断语文教育的“病因”到为语文教育的“病根”开具药方的历程。本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张志公对语文教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即诊断病因);二是以《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为中心,通过对“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深入剖析,从改革的目标观、改革的内容观、改革的原则三个方面归纳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即开具药方)。第四章论述张志公语文教学改革方案的特点、启示,并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章先将张志公的“一条龙”改革方案与李廉方的小学国语改造方案做一简要的比较,得出张志公语文教改方案的独特之处,即统筹规划、综合改革、改革与继承兼顾、大胆创新。继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教改方案带给我们的启示。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张志公也有一些论述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语文教改的需要,为此在本章的最后提出几点个人拙见。第五章为结语。本章通过对论文的总结,客观指出本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隋晓冰[8](2013)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从传统课堂走向了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200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冲击,在学生、教师和环境层面都出现了一些与教改模式不协调的现象,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教改模式的顺利实施。分析并解决这些失调问题,寻找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途径变得意义重大。基于这个目标,本文要梳理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中的不协调因素是什么?(3)这些不协调因素的表现以及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5)怎样建设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框架?笔者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研读文献,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其次,针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佳木斯大学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研读校本课改文件、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等实际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调表现,按照本文界定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概念:网络自主学习课堂、PPT面授课堂、网络课程选修课堂为研究调查范围,重点从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三个角度归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问题,分析失调的原因,挖掘影响网络教学模式成功建构的制约因素。(2012黑龙江省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作为重要佐证材料)通过实证研究,失调现象可从学生、教师、环境等三个层面总结如下:1)学生层面的失调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自主学习动机偏差;元认知策略缺失;出现情感焦虑现象;自主学习外部监控缺失)。2)教师层面的失调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际教学不符;教师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不匹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失调。3)教学环境层面的失调表现为:网络教学硬件环境与改革模式不匹配;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与网络环境不协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协调,网络选修课堂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等。最后,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优化五项基本原则,笔者在借鉴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证探索,试图构建一个“以教师发展、学生自主为核心,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以此框架,笔者试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找到优化的途径。此框架涉及教师发展、学生自主和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三个方面:(1)教师发展是指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教学方法多元化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以此框架进一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提出教师自主、智能化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完善机构培训以及师培内容信息化等四项重要支撑内容。(2)学生自主是指建立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为内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笔者建议从“显性”“隐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理论指导、学习策略培训;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调节;提出了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员以及平台技术等全员参与的多元监控体系;创新地组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群,其中主要有5种大的策略范畴和12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分支。(3)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是指优化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软件环境的理念,提出了生态融合型多元课程设置、生态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个性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见解。本文以教改模式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为切入点,在实证与思辨的基础上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本文研究成果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改模式的完善具有实际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针对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唐智芳[9](2012)在《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大力推广本国语言,传播本国文化己成为世界各国语言教育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对外汉语教学是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它强调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前提,整合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理解的机会,以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增进国际理解和合作,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发展。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影响外国学生汉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巨大的合理性内核,能为当今世界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中国文化,有助于树立中国国际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因此,文化理应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使教学反映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特性。然而,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导致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常产生文化的障碍,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当前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理应将中国文化精华有机地融入对外汉语现行教学体系中,以反映语言和文化融合的观点,并保持中国文化的必要张力,构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充实,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也可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现实支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从论文的选题缘由入手,阐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研究的价值,在对与本论题相关研究的综述中,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和论文写作中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情况,最后明确界定了本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汉语语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打破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第三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历程。文章以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端为起点,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60年历史中的发展进程分为“自发参与”和“自觉探讨”两大阶段。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文化出于与语言的天然联系,自发地进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中,但文化教学的意识尚未觉醒。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语言教学理论和国内学术界“文化热”的升温,有关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讨论迅速展开,并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地位、目的、内容、原则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四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困境。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揭示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化教学目的的狭隘抽象;文化教学内容的莫衷一是;文化教学方法的简单粗糙;文化教学评价的片面封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缺失等,并分析其原因。第五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沿着历史——现状——未来的思考路径,提出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即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旨归”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以价值性、针对性、客观性、多元性为选择标准,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影响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为重点领域,以主题、经验、活动的组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文化体验教学、文化对话教学、文化比较教学等策略来实施教学,实现文化的理解和融通。

韩春晓[10](2012)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锡林浩特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蒙古语授课学校为调查点,立足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提出改进汉语教学的五项措施。从蒙汉双语教育的社会环境看,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文”的蒙汉双语教育模式;创建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在办学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学校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授课用语规定、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升学待遇等方面,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民族教育的成功办法,有效促进了蒙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从政策环境看,调查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确保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在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培训、招生录取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教学软硬件有了很大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从语言环境看,调查地蒙古语授课学生家庭主要使用蒙古语;汉语是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在社会中的重要交际语;在语言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汉语。从教学环境看,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为有效开展汉语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是如何处理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看待随着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制度的推行,一些学校出现了弱化汉语教学的倾向;三是如何解决汉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四是如何处理汉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问题。研究认为,切实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应尊重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以汉语教学目标为纲,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推进汉语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是:(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2)改变“一本教材、一教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3)改变“教育型”的传统教师形象,使其成为学生汉语学习的“引导者”和步入社会的“启迪者”;(4)注重教材建设的层次性,实现文学经典与社会时文并重;(5)发挥考试评价的正向推动作用,促进汉语教学改革。

二、加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四、文献综述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3)任务驱动法提升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1章 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调查
    1.1 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1.1.1 阅读兴趣有余,主动阅读面不足
        1.1.2 阅读数量泛化,阅读能力不足
    1.2 关于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1.2.1 自己看书比较多,阅读教学方法少
        1.2.2 阅读教学意愿强,过程推进比较难
第2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步骤
        2.2.1 设计任务目标
        2.2.2 确定任务难度
        2.2.3 规划具体活动
        2.2.4 执行具体任务
        2.2.5 评价任务
第3章 任务驱动法提升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实施案例
    3.1 任务驱动提升预初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案例一
    3.2 任务驱动提升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案例二
    3.3 任务驱动提升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案例三
    3.4 评价任务执行结果
第4章 任务驱动法提升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优势
    4.1 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2 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4.3 任务更新了阅读输出表现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价值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老舍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情况
    2.1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收录情况
    2.2 “十七年时期”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收录情况
    2.3 “新时期”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收录情况
    2.4 新世纪以来语文教材的老舍作品收录情况
3 老舍作品入选教材的原因
    3.1 教育政策的变化
    3.2 老舍作品的教育价值
    3.3 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3.3.1 口语化
        3.3.2 用词准确简洁
        3.3.3 京味儿
        3.3.4 幽默感
4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语言教学案例分析
    4.1 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作品的呈现方式
        4.1.1 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抒情性作品的呈现方式
        4.1.2 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叙事性作品的呈现方式
    4.2 《济南的冬天》语言教学案例分析
        4.2.1 《济南的冬天》语言教学内容分析
        4.2.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3 《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教学案例分析
        4.3.1 《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教学内容分析
        4.3.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4 《茶馆》语言教学案例分析
        4.4.1 《茶馆》语言教学内容分析
        4.4.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 中学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5.1 中学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的原则
        5.1.1 揣摩品析与把握语言特色相结合
        5.1.2 学生自主品读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5.1.3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相结合
    5.2 中学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的策略
        5.2.1 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准
        5.2.2 体味口语运用的丰富
        5.2.3 着眼标点符号的使用
        5.2.4 领悟修辞运用的巧妙
    5.3 中学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的方法
        5.3.1 朗读法
        5.3.2 情境教学法
        5.3.3 读写结合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9.4.1 施测因素
        9.4.2 考生因素
        9.4.3 内容因素
        9.4.4 评分因素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
    (二)研究缘起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志公语文教育实践和思想概述
    (一)张志公主要的求学和工作经历
    (二)张志公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
    (三)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第三章 从诊断“病因”到开具“药方”
    (一)张志公对语文教学问题的诊断
        1.汉字问题
        2.文言文问题
        3.口语教学问题
        4.文学教育问题
        5.教学方法问题
        6.知识、能力和应用问题
        7.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问题
        8.语文训练的规格和标准问题
        9.课程设计缺乏全局观念的问题
    (二)改革方案:《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
        1.《设想》概述
        (1)从历史中找到的经验与弊端
        (2)改革要明确的问题
        (3)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
        2.从改革方案看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
        (1)改革的目标观
        (2)改革的内容观
        (3)改革的原则
第四章 张志公语文教改方案的特点、启示和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特点
        1.统筹规划
        2.综合改革
        3.改革与继承兼顾
        4.大胆创新
    (二)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
        1.宏观方面
        (1)纵向衔接,横向贯通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微观方面
        (1)识字写字教学
        (2)文学教学
    (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语文和文学的关系
        2.听说读写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关系
        3.“篇章——段——词组和句子——词和语义、语体和风格”教学顺序
        4.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8)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语教学信息化
        1.1.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2 研究的意义
        1.2.1 构建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平衡
        1.2.2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支撑理论
    2.1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的国内研究状况
        2.1.1 关于理论探讨
        2.1.2 关于网络外语教学资源方面的研究
        2.1.3 关于教师的研究
        2.1.4 关于学生的研究
        2.1.5 关于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
        2.1.6 关于教学评价以及测试方面的研究
        2.1.7 关于生态化外语教学的研究
        2.1.8 关于教学实践的研究
        2.1.9 关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要求方面的研究
    2.2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研究的局限性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支撑理论
        2.4.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4.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4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的演进历程
    3.1 传统外语教学及其特点
        3.1.1 传统外语教学及其发展历程
        3.1.2 传统外语教学的利弊分析
    3.2 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历程
        3.2.1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阶段
        3.2.2 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阶段
        3.2.3 未来外语教育信息化目标
    3.3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3.3.1 整合的本质、内涵和理论基础
        3.3.2 整合的教学模式
        3.3.3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之意义
        3.3.4 整合后大学英语教学的变化
        3.3.5 整合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
    3.4 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3.4.1 网络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概念界定
        3.4.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界定
        3.4.3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界定
    3.5 文章核心问题的提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和方法
    4.1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变量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问题
        4.1.3 研究变量
        4.1.4 对变量的界定
    4.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2.1 调查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调查过程
    4.4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实证调查分析与讨论
    5.1 网络环境下有关学生方面调查分析
        5.1.1 学生学习观念调查分析
        5.1.2 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5.1.3 学生信息素养问题调查分析
        5.1.4 网络环境下学生方面的失调因素归纳分析与讨论
    5.2 网络环境下有关教师方面调查分析
        5.2.1 教师信念问题调查分析
        5.2.2 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5.2.3 教师 PPT 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5.2.4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调查分析
        5.2.5 教师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5.2.6 网络环境下教师方面失调归纳分析与讨论
    5.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方面调查分析
        5.3.1 硬件环境调查分析
        5.3.2 软件环境调查分析
        5.3.3 课堂教学环境失调归纳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理论和原则
    6.1 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理论
        6.1.1 生态学理论
        6.1.2 教育生态学理论
        6.1.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
    6.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原则
        6.2.1 最优化原则
        6.2.2 稳定教学结构,兼容教学要素原则
        6.2.3 制约教学运转,促进个体发展原则
        6.2.4 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
        6.2.5 多元互动教学原则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构想
    7.1 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信息素养和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教师发展框架
        7.1.1 教师教学信念优化内涵
        7.1.2 教师信息素养优化内涵
        7.1.3 从转换到兼容的大学英语课堂多元教学方法
        7.1.4 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的支撑内容
    7.2 建立生态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
        7.2.1 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信息素养、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优化
        7.2.2 显性、隐性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训
        7.2.3 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情绪调节
        7.2.4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外部监控
        7.2.5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群建设
    7.3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建设
        7.3.1 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优化途径
        7.3.2 生态多元化、个性化软件环境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本研究的回顾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9)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对外汉语教学无法回避文化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困境亟待解决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意义日益凸显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二、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
        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第二章 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第一节 学生汉语的学习需要文化的教学
        一、汉语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二、文化是影响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第二节 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教学
        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问题的日益凸显
        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需要文化的教学
        三、世界多元文化发展需要文化的教学
第三章 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历程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创阶段:文化内容的自发参与(1950年—1978年)
        一、开创阶段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二、开创阶段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特点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阶段:文化教学的自觉探讨(1978年—至今)
        一、文化研究起步,文化教学意识觉醒(1978年—1988年)#71
        二、文化讨论热烈,文化教学地位确定(1988年—1995年)#77
        三、文化内涵复杂,文化教学研究深化(1995年—至今)
第四章 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困境
    第一节 文化教学目的的狭隘抽象
        一、文化目的的理解过于狭窄
        二、文化目的的表述失于含混
        三、文化目的的实施难于操作
    第二节 文化教学内容的莫衷一是
        一、拘泥语言的文化因素
        二、各行其是的课程设置
        三、纷纷攘攘的文化教材
    第三节 文化教学方法的简单粗糙
        一、传统方法的呆板乏味
        二、现代手段的花哨肤浅
    第四节 文化教学评价的片面封闭
        一、评价目标的一元取向
        二、评价手段的单一运用
    第五节 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缺失
        一、教师文化底蕴的不足
        二、教师文化实施的低能
第五章 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目标
        一、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
        二、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旨归
    第二节 文化视域下的教学内容
        一、文化内容的选择
        二、文化内容的组织
    第三节 文化视域下的教学实施
        一、体验教学:在过程中强调文化感悟
        二、对话教学:在平等中减少文化冲突
        三、对比教学:在比较中弥合文化差异
    第四节 文化视域下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锡林浩特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四、调查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
        一、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历史概况
        二、锡林浩特市社会历史概况
    第二节 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一、蒙古语简介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三节 蒙古族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蒙古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锡林浩特市蒙古语授课学校的基本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政策环境
    第一节 内蒙古蒙汉双语教育体制和模式
        一、体制建设
        二、教学模式探索
    第二节 内蒙古蒙汉双语教育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发展蒙古族双语学校
        二、建设蒙汉双语师资队伍
        三、完善蒙汉双语课程计划
        四、编制汉语教材
        五、构建汉语教学检测与评价体系
        六、实施汉语教学改革
    第三节 锡林浩特市蒙汉双语教育汉语教学的政策和措施
        一、主要政策
        二、基本措施
    第四节 政策实施效果及分析
        一、教师子女的教育选择
        二、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教育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第一节 中学生语言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调查
        一、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三、语言态度
    第二节 汉语教师语言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
        一、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三、语言使用倾向
    第三节 学生家长语言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
        一、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三、语言态度
    第四节 语言环境因素分析
        一、开放式语言环境
        二、封闭式语言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教学环境
    第一节 总体设计
        一、理论设计
        二、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观察
        二、现状调查
        三、小结
    第三节 教材建设
        一、基本情况
        二、调查与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考试评价
        一、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调查分析
        三、小结
    第五节 师资因素
        一、教师基本情况
        二、师资培训情况
        三、小结
    第六节 学习者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二、学习目标的调查与分析
        三、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改革探讨
    第一节 汉语教学改革的日的
        一、促进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内蒙古民族教育体系
        三、实现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汉语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
        一、尊重语言习得规律
        二、体现汉语教学目标
        三、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汉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三、改变汉语教师角色,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汉语学习
        四、注重教材层次建设,实现文学经典与社会时文并重
        五、发挥考试评价的正向推动作用,促进汉语教学改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加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乡族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的语病问题研究 ——以东乡县M校八年级学生为中心的分析[D]. 马翠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3]任务驱动法提升初中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策略探析[D]. 刘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研究[D]. 王彩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6]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D]. 王晓丹. 鲁东大学, 2016(08)
  • [8]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D]. 隋晓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4)
  • [9]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唐智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10]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锡林浩特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为例[D]. 韩春晓.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加强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