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河大峡谷生态奇观

独龙河大峡谷生态奇观

一、独龙江大峡谷的生态奇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豪[1](2021)在《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域旅游、大众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竞争从单个旅游景区(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区域协同与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旅游一体化成为多地的发展共识。云南省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先行区,提出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推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助力旅游全面转型升级。正确认识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对于指导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城市等较大的空间尺度,缺少对景区(点)小尺度流向结构的探索。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旅游者传播和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数字足迹,这些数据为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更多的数据来源。本文选择滇西北四州(市)为研究地,基于多个旅游平台的游记和照片信息,运用UCINET、Arc GIS、ROST CM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对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展开分析。并结合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对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形成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根据旅游流网络的“点—线—面”结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特点,提出具体优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游客样本特征:游客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和10月之间。游客停留时间较长,平均游览天数为8.4天。自驾旅游的游客所占比重较小,出游结伴方式以“和朋友出游”最为常见。游客多数游览5到10个旅游节点,游客线路最长为18。(2)网络结构特征:丽江、大理、迪庆三地的旅游流联系最为紧密,丽江古城及周边节点是旅游流网络的中心,宏观结构呈现“Y”字型结构。网络结构紧密度低,局部联系紧密,整体联系松散,网络结构不协调。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对于核心节点的依赖度较高,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较差。承担中转功能的旅游节点数量少,阻碍了旅游客流的集聚与扩散,易形成更多的边缘节点。分析不同节点的特征,将旅游节点划分为核心旅游节点、次核心旅游节点、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边缘旅游节点。旅游流网络可以划分为8大板块,各个板块之间旅游流联系不够紧密,个别板块之间无直接联系。(3)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配套服务、交通条件、旅游节点知名度、节点邻近度显着影响着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形成与变化。(4)优化建议:微观节点视角,应巩固核心节点地位,发展次级节点,调整产品体系;中观关系视角,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旅游线路,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宏观区域视角,加强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互动,推动旅游一体化实质性建设与发展。

程卓[2](2021)在《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跨境”“直过”和“人口较少”民族,这种情况在全国为数不多、十分独特。他们在与居住环境相互适应的漫长岁月里,依赖植物生存与生活,积累了许多利用植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知识,例如野生植物的食用、药用植物的使用、传统养蜂技术、董棕栽培和薪柴收集等。这些传统知识在独龙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对于独龙族民族植物学方面开展的研究很少,并且在现代化建设加速的情况下,独龙族的传统知识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的冲击,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这些珍贵的传统知识一旦消失,将是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失,因此开展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独龙族野生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进行调查、整理、编目和评价,对独龙族传统知识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蕴含的生态学意义;采用食品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独龙族传统食用的董棕淀粉进行科学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独龙族采集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涉及59科148种,包括野生蔬菜、野生水果、代粮植物、调料植物、坚果类、油脂植物、酿酒植物、代茶植物和促凝剂等9类。以蔷薇科和禾本科最多,茎是最常食用的部位,采集时间集中在3-10月之间;(2)独龙族利用的药用植物有69科105种植物。最常使用的是菊科植物,多为全草入药。常见的药物加工方式和应用方式是水煎和口服;(3)独龙族传统养蜂过程中共使用19科38种植物,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分别用于制作蜂桶、固定蜂桶、驱赶蜂群和吸引蜂群。独龙族利用27种乔木来制造蜂桶,使用频率最高的蜂桶树种是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胡桃(Juglans regia);(4)独龙族充分利用董棕植株的各个部位,包括食用、材用、药用、观赏等。独龙族进行董棕的栽培管理,并且使用取材于自然的原始工具进行淀粉的加工,能够较好地分离董棕淀粉;(5)独龙族使用薪柴作为做饭、取暖、煮猪食和酿酒的主要能源,从树林中拾柴与从河里捞柴是独龙族获取薪柴的主要方式。两种薪柴收集方式在收集距离、收集频率、收集重量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本研究的结论是:(1)独龙族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非常丰富;(2)独龙族传统养蜂使用多种植物并且蕴含丰富的传统知识,对于保护本地蜜蜂、促进蜜源植物的传粉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董棕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淀粉植物,独龙族对于董棕的栽培利用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观念,不仅为栽培董棕并利用该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同时对于董棕种群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也有重要的意义;(4)独龙族特殊的薪柴收集方式弥补了林缘社区的薪柴需求,同时减少其对于森林的破坏,避免过多砍伐树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干扰。这种做法既保障了薪柴的充分供用,又有助于对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森林树种的保护;(5)独龙族传统知识受到多因素的威胁,尤其是外来物种的输入和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缺乏、单一作物种植、过度采集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在于:(1)首次全面系统地调查了独龙族传统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并使用定量指数的方法筛选出文化重要性高的物种,有助于独龙族传统生态学知识的抢救、整理、研究和传承。(2)首次对独龙族传统养蜂、董棕栽培和薪柴收集进行报道和研究,对其受到的威胁因子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独龙族传统生态学知识的保护和独龙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3)进行董棕淀粉的评价,为新型食品、能源、药物等方面的利用提供线索。(4)剖析独龙族传统养蜂、薪柴收集和董棕栽培等传统知识案例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对促进独龙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刘怡华[3](2020)在《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为例》文中提出黄河,总长5464公里,占地面积752443平方公里。富有悠久传承历史,一路沿途景色壮观秀丽,汇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色,流向怀抱华夏大地的远方,形成曲折而富有内涵的文化长廊。黄河流淌之路蜿蜒曲折,经变幻多端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的地理特征,塑造出多样化的动植物体系与独具特色的无限优美神秘景观,在河流侵蚀与喜马拉雅山脉运动的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形成峡谷地形,突显我国多样化地形中的一大显着特点。鬼斧神工又气势磅礴的峡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作为自然遗产供人类欣赏保护。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作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包含了河流地貌以及风景地貌。黄河峡谷有着别具一格的景观和较为独特的地势,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可采取简洁明了的设计语言来体现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深远的概念,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使其景观风貌能得到独特展示。首先从黄河峡谷沿岸景观布局入手,对黄河峡谷的竖向空间、线性空间、点状空间三种不同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其次以峡谷景观中优秀的景观规划作品及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总结的资料作为客观依据,针对不同类型的峡谷分析其开发方式及其模式,再次对其构建方法适用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中具体的构建策略。最后以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为例,通过此类峡谷的景观设计来示范不同空间结构峡谷的设计策略,在保护性、本土性、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前提下,设计出黄河峡谷沿岸景观各个节点,提升黄河峡谷沿岸景观的观赏性,在自然保护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景观视觉,并促进黄河峡谷旅游的发展。

永权[4](2019)在《一个民族一条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上任何一个创造了伟大文明的民族,都和江河有关,一条河因此而成为一个民族的母亲河。埃及古文明发祥于尼罗河畔,印度深远的宗教文化的源头紧连着奔流不息的恒河。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就镌刻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的沿岸。让我惊异的是,我们56个民族的小兄弟,仅有5000多人、一个以龙字命名的民族独龙族,更是和独龙江水乳相融,血肉相

滕鹏楚[5](2019)在《情系独龙江》文中指出云南西北部有一条尚未被开发和污染的处女江,就是传说中没有被自然人征服过的怒江。被怒江鬼斧神工开凿的大峡谷,就是世界东方大峡谷。以怒江大峡谷为地貌骨架设有一个自治州,就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这里有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高原,诸峰对峙,峻岭连绵,

罗淇[6](2018)在《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改变,第三产业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市场的关注重心,特别是具有极强拉动作用的旅游产业体系,已经逐渐变成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而民族文化景点是中国旅游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之一,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代表作用。云南省怒江州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导致怒江州的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居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怒江州要充分把握国家的提出的桥头堡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通过旅游的开发来带动居民的经济发展,并且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本文首先分析了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探索在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科学技术的实践应用以及消费需求多元化发展势头的情况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研究现有的相关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跨领域相关理论的相互结合性研究,从创新商业管理模式的层面重新创建民族化旅游景区在现代化的经济市场环境下的升级方式与转型方法。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并以百花岭旅游特色村的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实证分析。分别从政府方面、企业方面和怒江州民族地区居民提出对策建议,以保障方案的落实。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怒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对同类型的旅游景区也能起到借鉴作用。

卢窈[7](2017)在《基于探险旅游的独龙江乡孔当片区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探险旅游的地区通常是有着原始生态环境的乡村地区,其地区通常经济落后,生态比较脆弱。探险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既要结合当地特点,保护当地生态,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又要保护和延续当地边境原始高山峡谷森林资源。本设计旨在为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和保护原始森林景观等进行一些相关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和设计借鉴等方面的尝试。本文对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孔当片区进行了基于探险旅游的景观规划设计。在对相关的探险旅游、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景观规划设计、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探险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概况、意义、现状、优缺点、价值等一定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收集、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设计参照了相关的规划依据,对场地的区位、场地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场地气候、植被、土壤、建筑、场地环境、文化资源、旅游现状、旅游市场、相关案例等进行了分析,开展了孔当村片区基于探险旅游的景观规划设计,包括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分区设计等设计工作。本文还对其探险旅游的登山步道、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旅游游线规划、村庄发展定位、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了规划设计。探险旅游项目涵盖了探险森林步道、探险步道配套观景的观景台、休息平台出入口、探秘森林的环线体验、过江高空溜索体验等环节,在孔当村入口处规划设计了入口集散区,当地特产商贸区,餐饮休憩区等旅游配套服务区。在体验经济到来的时候,在探险旅游和旅游扶贫的大背景下,尊重独龙江乡孔当片区本身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是探险旅游的基本设计理念。探险步道按照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规划设计,给当地其他区域开展森林探险步道活动提供了依据。入口集散区、当地特产商贸区及餐饮休憩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依照独龙族原始建筑形式及民俗文化元素来营造一种独龙族高山峡谷原始村落的氛围。丰富居民生活,保护生活环境,并达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目的。

陈畅[8](2017)在《云南怒江地区地学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怒江大峡谷是云南旅游开发中仅剩的秘境和处女地,发展旅游业对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地学和生态旅游资源构成怒江旅游资源的核心,开展地学生态旅游是怒江旅游业发展最理想的选择;应加强对怒江地学生态旅游资源地学价值、生态价值、市场开发价值的研究,科学规划、审慎开发、追求特色、兼顾效益,推动怒江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梁刚[9](2017)在《追梦者——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高德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神秘、美丽、封闭、落后、与世隔绝……时至今口,独龙江仍被世人以探寻、猎奇的目光追随着。"摊开云南地图,西北方有一条近乎垂直的大河由北向南而下,将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切开,留下一道深深的沟壑……"《重返"地球"历史公园——横断山三江并流地区科考记》这样描绘怒江峡谷。在这道深深的缝壑的东西150公里范围内,密集排列着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担当力卡山四条横断山脉,并列了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河,构成了世界地理上绝无仅有时"四山夹三江"自然奇观。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拱卫着这个门户,独龙江好比

黄佺,欧光龙,刘雪飞[10](2016)在《滇西北体育旅游资源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收集数据导入GIS中,建立滇西北体育旅游资源分类数据库。结果显示其总体特征为:世界性和垄断性、丰厚性和奇特性、生态性和多样性、历史性和宗教性、民族性和交融性。空间分布特征为:山体资源气势磅礴、集中且密度大;水体资源妩媚秀丽、河流跨度大、高原湖泊多而广;雪山资源雄伟深邃、峰顶常年积雪;云雾资源波谲云诡、广泛分布于各县市且匀称;古镇资源丰富深邃、分布于各乡镇;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集中且分布于各村落;宗教禅修资源神秘深邃、以州市为中心分布于各县市;森林资源野趣横生、数量繁多、覆盖程度高;山地徒步穿越资源峰峦叠翠、村落民族文化与山体资源高度融合。

二、独龙江大峡谷的生态奇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独龙江大峡谷的生态奇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旅游发展共识——区域旅游一体化
        1.1.2 问题机遇并存——滇西北旅游发展
        1.1.3 应用价值凸显——旅游数字足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旅游流
        1.2.2 数字足迹
        1.2.3 滇西北旅游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网络理论
    2.2 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
    2.3 核心—边缘理论
    2.4 点轴理论
    2.5 旅游者行为理论
第3章 滇西北旅游发展概况分析
    3.1 区域概况
    3.2 滇西北旅游资源
        3.2.1 旅游资源概况
        3.2.2 各州(市)旅游资源比较
    3.3 滇西北旅游发展历程
        3.3.1 区域旅游发展历程
        3.3.2 各州(市)旅游发展路径
第4章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采集处理
    4.2 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指标体系
        4.2.1 节点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4.2.2 整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4.3 数据样本特征分析
        4.3.1 游客出游时间
        4.3.2 游客游览天数
        4.3.3 游客出游类型
        4.3.4 出游结伴方式
        4.3.5 游玩景点情况
    4.4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可视化分析
    4.5 滇西北旅游流节点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5.1 点度中心度
        4.5.2 接近中心度
        4.5.3 中介中心度
        4.5.4 结构洞
        4.5.5 节点类型划分
    4.6 滇西北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6.1 网络密度与中心势
        4.6.2 核心—边缘分析
        4.6.3 凝聚子群分析
        4.6.4 块模型分析
    4.7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
第5章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建议
    5.1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旅游资源禀赋
        5.1.2 旅游配套服务
        5.1.3 旅游交通条件
        5.1.4 旅游节点知名度
        5.1.5 旅游节点邻近度
    5.2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5.2.1 微观节点视角优化建议
        5.2.2 中观关系视角优化建议
        5.2.3 宏观区域视角优化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可能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民族植物学简述
        1.1.1 野生食用植物研究
        1.1.2 药用植物研究
        1.1.3 文化植物研究
        1.1.4 经济植物研究
        1.1.5 应用与现代民族植物学研究
    1.2 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
        2.1.1 “两山夹一江”高山峡谷地貌
        2.1.2 多样的立体气候
        2.1.3 闭塞的交通条件
        2.1.4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1.5 丰富的生物资源
    2.2 研究民族
        2.2.1 历史变迁
        2.2.2 语言文字
        2.2.3 宗教信仰
        2.2.4 风俗习惯
    2.3 研究方法
        2.3.1 民族植物学方法
        2.3.2 食品科学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独龙族民族植物学调查
    3.1 野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3.1.1 信息人的人口特征
        3.1.2 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
        3.1.3 野生食用植物的用途分类
        3.1.4 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月份
        3.1.5 野生食用植物的多用途分析
        3.1.6 基于RFC和CFSI对野生食用植物的评估和选择
        3.1.7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对野生食用植物知识的影响
        3.1.8 独龙族野生食用植物的机遇和挑战
    3.2 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3.2.1 药用植物多样性
        3.2.2 药用植物的引用频率和信息一致性指数
        3.2.3 药用植物的保护现状
        3.2.4 药食两用植物
        3.2.5 独龙族药用植物的研究展望
第四章 案例研究
    4.1 独龙族传统养蜂
        4.1.1 独龙族传统养蜂的步骤
        4.1.2 独龙族传统养蜂使用到的植物
        4.1.3 制作蜂桶的材料评价
        4.1.4 独龙传统养蜂的机遇和挑战
    4.2 董棕栽培
        4.2.1 董棕的传统知识
        4.2.2 董棕淀粉评价
        4.2.3 董棕栽培及其生态学内涵
    4.3 薪柴收集
        4.3.1 独龙族能源消耗类型和用途
        4.3.2 独特的薪柴收集方式—捞柴
        4.3.3 两种薪柴收集方式在收集距离、收集频率和收集重量方面的比较
        4.3.4 特殊薪柴收集方式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分析
        4.3.5 关于保障薪柴的建议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会议及考察情况

(3)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峡谷地貌资源具有开发价值
        1.1.2 黄河沿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1.3 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峡谷景观的基本概念
        2.1.1 峡谷的定义
        2.1.2 峡谷的成因
        2.1.3 峡谷的分类
    2.2 黄河峡谷沿岸的景观特征
        2.2.1 自然景观特征
        2.2.2 人文景观特征
    2.3 黄河峡谷文化相关研究
        2.3.1 物质文化资源
        2.3.2 非物质文化资源
    2.4 相关理论
        2.4.1 自然地理学理论
        2.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3 文化生态学理论
        2.4.4 峡谷植物景观美学
    2.5 小结
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3.1 国外峡谷景观规划案例
        3.1.1 乌杜邦峡谷
        3.1.2 立山黑部峡谷
        3.1.3 科罗拉多大峡谷
    3.2 国内峡谷景观规划案例
        3.2.1 暖东峡谷
        3.2.2 怒江大峡谷
        3.2.3 准格尔黄河大峡谷
    3.3 国内外相关案例经验及启示
        3.3.1 注重生态保护
        3.3.2 注重景区教育功能
        3.3.3 注重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3.3.4 注重开发游览形式多样性
        3.3.5 注重文化与自然资源的结合
    3.4 小结
4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4.1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存在的问题
        4.1.1 旅游业发展迅速,导致生态破坏严重
        4.1.2 注重单独景点开发,忽视景区整体规划
        4.1.3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
    4.2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原则
        4.2.1 自然保护优先原则
        4.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3 因地制宜的原则
        4.2.4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4.2.5 生态多样性原则
    4.3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目标
        4.3.1 生态安全建设
        4.3.2 山水景观带建设
        4.3.3 文化延续性建设
        4.3.4 景观建设与人性化相结合
    4.4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4.4.1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中竖向空间分析
        4.4.2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中线性空间分析
        4.4.3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中点状空间分析
    4.5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功能
        4.5.1 生态功能
        4.5.2 观光功能
        4.5.3 标志功能
        4.5.4 科普功能
    4.6 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
        4.6.1 展示生态山水特色
        4.6.2 建设连贯主题风格
        4.6.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4.6.4 打造多种游览体验
        4.6.5 优化生态景观布局
    4.7 小结
5 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
    5.1 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设计概况
        5.1.1 区位概况
        5.1.2 地质、地貌
        5.1.3 历史文化解析
    5.2 黄河峡谷府谷段现状调研分析
        5.2.1 生态现状分析
        5.2.2 景观现状分析
        5.2.3 水系现状分析
        5.2.4 综合现状分析
    5.3 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设计
        5.3.1 设计原则
        5.3.2 设计方案
        5.3.3 功能设计
        5.3.4 分区设计
        5.3.5 节点设计
        5.3.6 种植设计
        5.3.7 专项设计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与表录
附录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架构
2.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2.1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概况
        2.1.1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2.1.2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2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3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市场分析(问卷调查)
        2.3.1 研究对象和调查地点的选择
        2.3.2 调查问卷的设计(见附录1)
        2.3.3 调查问卷的发放途径
        2.3.4 调查分析结果
    2.4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现存问题分析
        2.4.1 旅游交通成为制约怒江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4.2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形成体系
        2.4.3 民族文化景区的开发未真正带动居民的发展
        2.4.4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
        2.4.5 怒江州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3.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创新
    3.1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3.1.1 发展优势(Strenghs)
        3.1.2 开发劣势(Weaknesses)
        3.1.3 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3.1.4 开发威胁(Threats)
    3.2 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3.2.1 民族特色小镇体验式旅游模式
        3.2.2 民族文化生态村旅游模式
        3.2.3 民族文化展演旅游模式
        3.2.4 森林公园与民族文化运动旅游模式
    3.3 百花岭旅游特色村发展实证分析
        3.3.1 百花岭旅游特色村基本情况
        3.3.2 百花岭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3.3.3 当前百花岭旅游经营发展方式
        3.3.4 百花岭旅游发展优化方案
4.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保障措施及对策
    4.1 政府方面对策
        4.1.1 合理界定怒江旅游资源的产权
        4.1.2 评估旅游资源,制定合理旅游项目
        4.1.3 实施大生态建设工程
        4.1.4 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4.2 企业方面对策
        4.2.1 招商引资模式
        4.2.2 进行旅游企业人才培养
        4.2.3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4.3 调动怒江州民族地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完善管理机制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附件1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探险旅游的独龙江乡孔当片区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探险旅游概述
    2.1 探险旅游概念
    2.2 探险旅游开发的意义
    2.3 探险旅游的优缺点分析
    2.4 我国探险旅游的现状
    2.5 探险旅游的价值
        2.5.1 探险旅游的艺术审美价值
        2.5.2 探险旅游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2.5.3 探险旅游的教育价值
        2.5.4 探险旅游的科学文化价值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3.1 社区
    3.2 社区参与
    3.3 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概况
    3.4 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
    3.5 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3.6 独龙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4.1 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4.1.1 景观的概念
        4.1.2 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4.2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4.2.1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4.2.2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范围
        4.2.3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3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4.3.1 乡村旅游的发展
        4.3.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4.4 探险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4.4.1 探险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特点
        4.4.2 探险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5 独龙乡孔当片区探险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探险旅游的独龙江乡孔当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5.1 规划依据
    5.2 规划范围
    5.3 场地现状概况
        5.3.1 区位分析
        5.3.2 道路交通分析
        5.3.3 土地利用现状
        5.3.4 场地气候条件
        5.3.5 场地植被分析
        5.3.6 场地土壤分析
        5.3.7 场地现状要素分析
    5.4 场地环境分析
        5.4.1 高程分析
        5.4.2 坡度分析
        5.4.3 坡向分析
        5.4.4 视线分析
        5.4.5 用地适宜性分析
    5.5 文化资源分析
        5.5.1 民族节庆祭祀
        5.5.2 民俗文化
        5.5.3 民居分析
        5.5.4 饮食文化
        5.5.5 民族产物
        5.5.6 历史背景
    5.6 旅游现状分析
        5.6.1 旅游人文资源分析
        5.6.2 旅游自然资源分析
        5.6.3 旅游资源景观评价
        5.6.4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5.6.5 旅游市场分析
        5.6.6 SWOT分析
    5.7 案例分析
        5.7.1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旅游分析
        5.7.2 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分析
        5.7.3 虎跳峡旅游分析
    5.8 总体规划
        5.8.1 发展定位
        5.8.2 发展战略
        5.8.3 规划理念
        5.8.4 主题分类
        5.8.5 空间布局
        5.8.6 专项规划
    5.9 分区设计
        5.9.1 入口集散区
        5.9.2 当地特产商贸区
        5.9.3 餐饮休憩区
        5.9.4 景观小品
        5.9.5 意向图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设计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6.2.1 论文存在的不足
        6.2.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云南怒江地区地学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怒江旅游资源分析
    1.1 地学旅游资源是怒江最为丰富同时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1.2 峡谷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特征鲜明
    1.3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自成一体
    1.4 宗教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1.5 边境口岸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2 怒江地学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开发程度低,缺少整体包装与营销
    2.2 旅游规划不足,旅游发展战略和思路尚不明晰
    2.3 可进入性和接待能力有待提升
    2.4 旅游人才储备薄弱,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2.5 融入区域旅游一体化目前暂不具备条件
3 怒江州地学旅游开发前景和思路
    3.1 推行基于保护的地学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3.2 加强怒江旅游整体营销
    3.3 开发、提炼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民族风情旅游
    3.4 有选择地发展边境旅游
    3.5 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接待能力建设
4 结语

(10)滇西北体育旅游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滇西北概况
2 数据来源与总体特征
    2.1 数据来源
    2.2 总体特征
        2.2.1 世界性和垄断性
        2.2.2 丰厚性和奇特性
        2.2.3 生态性和多样性
        2.2.4 历史性和宗教性
        2.2.5 民族性和交融性
3 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3.1 山体资源气势磅礴、集中且密度大
    3.2 水体资源妩媚秀丽、河流跨度大高原湖泊多而广
    3.3 雪山资源雄伟深邃、峰顶常年积雪
    3.4 云雾资源波谲云诡、广泛分布于各县市且匀称
    3.5 古镇资源丰富深邃、分布于各乡镇
    3.6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集中且分布于各村落
    3.7 宗教禅修资源神秘深邃、以州市为中心分布于各县市
    3.8森林资源野趣横生、数量繁多、覆盖程度高
    3.9 山地徒步穿越资源峰峦叠翠、村落民族文化与山体资源高度融合

四、独龙江大峡谷的生态奇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D]. 王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D]. 程卓.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黄河峡谷沿岸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以黄河峡谷府谷段景观规划为例[D]. 刘怡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一个民族一条河[J]. 永权. 人生十六七, 2019(15)
  • [5]情系独龙江[J]. 滕鹏楚. 人民司法, 2019(09)
  • [6]怒江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 罗淇. 云南大学, 2018(01)
  • [7]基于探险旅游的独龙江乡孔当片区景观规划设计[D]. 卢窈.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云南怒江地区地学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分析[J]. 陈畅. 云南地质, 2017(01)
  • [9]追梦者——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高德荣[J]. 梁刚. 边疆文学, 2017(02)
  • [10]滇西北体育旅游资源研究[J]. 黄佺,欧光龙,刘雪飞. 体育文化导刊, 2016(09)

标签:;  ;  ;  ;  ;  

独龙河大峡谷生态奇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