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最新临床报告

痴呆症最新临床报告

一、痴呆性疾病最新临床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徐俊,石汉平[1](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等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疾病谱中的位置不断前移.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报告指出, 2015年全球罹患痴呆的人数约为4747万[1];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预测2030年这一人数将增至8200万, 2050年将超过1.52亿[2].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60岁以上1507万痴呆人群中, AD患者高达983万(65.23%)[3].

朱晓婷[2](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刘兴媛[3](2021)在《电针通过长非编码RNA SNHG1调控细胞自噬、糖代谢和铁死亡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临床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和治疗手段。大量事实表明表观遗传调控失常与A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截至目前,AD发生的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研究AD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对改善AD的临床诊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临床上采用电针治疗AD,取得了一部分临床效果,但电针作用于AD的治疗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电针对AD的治疗作用,以及影响AD进展的表观遗传调控因素,是增强电针治疗AD效果以及探索AD新治疗手段的必由之路。为联系传统电针治疗和表观遗传调控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更高纬度、更保守的水平上寻求分子机制的突破。方法:首先建立大鼠的AD模型,再将合格大鼠称重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电针组。进行行为指标检测,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定位导航试验记录分析大鼠逃避潜伏期及轨迹,空间探索实验记录大鼠跨越平台期的次数。其次,建立AD细胞模型,进行SNHG1的检测及表型验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HG1的表达水平;表型验证包括采用彗星电泳检测DNA损伤,利用CCK8和Edu增殖水平检测检测细胞增殖速率,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随后进行糖酵解相关指标的检测,指标包括葡萄糖摄取能力、ATP生成、乳酸生成、细胞外酸化(ECAR)以及耗氧量(OCR)等;最后进行铁死亡相关检测,包括铁、MDA和脂质活性氧(ROS)水平的检测。分析互作方面利用mRNA稳定性检测靶基因mRNA半衰期水平,利用RNA免疫共沉淀(RIP实验)检测RNA和蛋白质互作等。各组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先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用q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amhane’s T2或Dunnett’s T3法;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水迷宫实验发现,AD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AD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和距离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给予高频刺激(HFS)之前,先进行30min的测试刺激,观察基础f EPSP的波幅。结果表明,各组基础f EPSP始终保持稳定,f EPSP波幅无明显差异(P>0.05);而AD模型组在0min、30min和60min时,f EPSP的波幅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抑制。在H-SY5Y/Aβ-42神经元模型中,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AD发生后神经元增殖活性明显降低,EDU活性细胞实验显示AD发生后EDU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集落形成能力也降低,证明AD发生后细胞神经元的增殖活性受到抑制。经过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距离均明显短于AD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电针组大鼠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和距离百分比明显高于AD组,说明电针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明显改善和缓解。电针组在给药后0min、30min、60min与AD组相比,f EPSP波幅明显激活。为了探讨lncRNA表达谱在AD进展中的作用,利用H-SY5Y/Aβ-42神经细胞模型比较了AD发生时神经细胞和正常细胞转录产物的差异。结果表明,SNHG1在AD细胞中高表达。随后我们下调了SNHG1的表达,并对敲减前后RNA转录物的KEGG通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NHG1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MAPK途径、药物代谢、糖代谢、氧化应激等。值得注意的是,SNHG1还影响自噬基因的富集。因此,SNHG1对自噬过程的影响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既往研究表明AD发生后正向调节自噬的关键蛋白Beclin1的表达下调。因此,需要研究SNHG1对Beclin1蛋白的影响。使用Starbase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结果表明,RNA结合蛋白IGF2BP2可能同时与SNHG1和Beclin1相互作用,由此推测SNHG1通过IGF2BP2调控下游靶基因Beclin1。随后功能结果表明,AD发生后Beclin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SNHG1能抑制Beclin1蛋白和mRNA的表达,此外,敲减SNHG1后,Beclin1 mRNA的稳定性和表达明显增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结果表明,SNHG1对Beclin1 mRNA的转录水平没有影响,SNHG1对Beclin1 mRNA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后水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NA结合蛋白IGF2BP2可能同时与SNHG1和Beclin1相互作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使用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SNHG1通过与RNA结合蛋白IGF2BP2结合参与Beclin1 mRNA的调控。回复实验结果显示,自噬抑制剂组和SNHG1过表达组大鼠寻找水下平台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距离均显着高于电针组,说明自噬抑制剂和SNHG1过表达逆转了电针的治疗作用。在空间探索实验中,自噬抑制剂组和SNHG1高表达组大鼠在靶象限游泳的时间和距离百分比均短于电针组,说明自噬抑制剂组和SNHG1高表达组逆转了电针治疗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同时,自噬抑制剂和SNHG1过表达组在HFS刺激后,f EPSP波幅与电针组相比均有明显抑制。q RT-PCR结果显示,AD细胞株SNHG1明显升高。CCK-8检测结果显示,SNHG1敲减可显着增加AD细胞的增殖。此外,SNHG1敲减组EDU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同时,SNHG1敲减的AD细胞发生了较少的凋亡。彗星电泳实验显示,在AD细胞中,SNHG1敲减组的DNA损伤百分率也低于对照组。敲减SNHG1的AD细胞的葡萄糖摄取、乳酸产生和ATP生成显着减少;细胞外酸化率(ECAR)显着降低,氧耗率(OCR)显着增加。铁死亡是AD发生的重要机制,我们继而探索了SNHG1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敲减SNHG1可以带来铁死亡相关表型的改变,如MDA水平减少、Iron水平减少、GSH增加等,同时这些效应能够被NRF2敲减所逆转。为了验证SNHG1与NRF2 mRNA的直接相互作用,RIP实验结果表明,与空载体或Ig G相比,AD细胞中的SNHG1 RIP对NRF2 mRNA的表达显着富集。然后确定了SNHG1和NRF2之间的调控关系,发现SNHG1的敲减显着提高了AD细胞中NRF2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SNHG1的敲减并没有影响NRF2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表明SNHG1通过转录后方式调节NRF2的表达。为了探讨SNHG1是否影响NRF2 mRNA的降解,用RNA合成抑制剂α-Amanitin处理SNHG1改变的AD细胞,然后测定NRF2 mRNA的衰减情况。结果显示,SNHG1的敲减增加了NRF2 mRNA的半衰期和稳定性。接着进行了Me-RIP分析,发现与Ig G相比,m6A抗体显着富集了NRF2mRNA。另外,还观察到SNHG1的敲减显着增加了AD细胞中NRF2 mRNA的m6A甲基化,提示SNHG1对NRF2 mRNA的m6A修饰有负性调节作用。FTO和ALKBH5是m6A脱甲基转移酶,RIP结果表明,FTO抗体能显着富集SNHG1转录本,同时SNHG1的敲减显着降低了FTO在NRF2 mRNA中的结合,FTO过表达挽救了si-SNHG1诱导的NRF2上调。为进一步证实SNHG1/FTO/NRF2轴在AD中的作用,回复实验结果表明,SNHG1基因被敲减后NRF2蛋白的表达增加,而NRF2的敲减可以部分挽救SNHG1带来的效应。在细胞增殖分析中,NRF2的敲减可以部分挽救敲减SNHG1对AD细胞增殖的上调作用。NRF2的敲减挽救了SNHG1基因敲减引起的葡萄糖摄取和乳酸产生的抑制。ECAR和OCR分析表明,NRF2敲减可以部分恢复SNHG1基因敲减对糖酵解过程的抑制。结论:电针可以调节神经元及突触的lncRNA表达,通过表观遗传途径调控神经元的活性和突触抑制。分子机制方面,SNHG1/IGF2BP2/Beclin1通路通过抑制自噬导致神经元损伤和LTP抑制,同时,SNHG1/FTO/NRF2通路参与了AD细胞铁死亡、有氧糖酵解进程。

朱立猛[4](2021)在《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和记忆障碍。从被发现至今,人们对AD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众多研究数据表明,AD的发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导致其病程漫长,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且尚未有根治的方法。现有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不能阻止或者逆转疾病的发展。由于病理机制不明确,导致传统的治疗策略很难有效控制或治愈包括AD在内的多种复杂疾病。近年来,AD的治疗策略也逐渐发生变化,从单一治疗策略到多环节整体观的治疗策略。相对于单一的治疗策略,多环节整体观的治疗可针对疾病的不同生理环节发挥作用并且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显着等优点。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由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且大多具有多功能的特性而备受关注。因此,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用于AD相关的治疗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有效可行的策略。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阳离子碱性氨基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且CO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本论文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价了 COS对于AD的改善作用,并探究了其相关作用机制,为合理地将COS用于AD的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论文具体开展的工作如下:1)CO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绝大多数的研究仅利用体外细胞模型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但是关于COS是否可以穿透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进入大脑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依然是个未知数。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两种由单层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体外BBB模型:静态Transwell模型和动态微流控芯片模型,并利用以上两种模型探究了 COS能否透过单层微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BBB。初步证明COS具有良好的BBB透过性,且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l,GLUT-1)是其通过BBB的转运载体之一。此外,利用荧光标记与活体成像联用的技术,在活体动物上验证了 COS可以透过BBB进入大脑。2)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自聚集生成富含β-sheet结构的有序聚集体,是导致AD的罪魁祸首。因此,通过影响Aβ的聚集来降低Aβ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可能是治疗AD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发现COS可以通过影响Aβ42的聚集来降低其诱导产生的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作用机制为:COS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Aβ42寡聚体上,结合后会进一步破坏β-sheet结构,并使其转变为β-turn和Coil结构。该变化会扰乱Aβ42自身所具有的分子内结合作用,破坏Aβ42寡聚体的固有结构,使其稳定性降低,进而促进已经聚集的Aβ42纤维体解聚。除此之外,COS的结合占据了 Aβ42聚集体表面的某些特定位点,导致Aβ42聚集过程中无法向正常方向延长,从而有效地抑制Aβ42的聚集。以上作用能够显着降低Aβ42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此外,COS的该作用与其剂量、聚合度和脱乙酰度成正比,-NH2基团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肠道菌群在AD的发生和发展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益生元干预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成为治疗AD的新方法。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了 COS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改善AD相关病理症状。结果表明,COS可以显着改善AD小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损伤,降低Aβ引起的神经元凋亡和突触功能障碍。此外,COS治疗还可以重塑紊乱的肠道菌群,改善失衡的菌群代谢,修复受损的肠屏障,减轻外周慢性炎症。通过伪无菌小鼠和粪便菌群移植实验,我们发现COS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整体协同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将COS用于AD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楠[5](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马冉[6](2020)在《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项研究基于表观遗传修饰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高度相关性,以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DNA甲基化水平降低致使其过度激活进而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为切入点,旨在探讨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阐明电针防治SAMP8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效应及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以期为电针干预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PF级5月龄雄性SAMR1和SAMP8小鼠共72只,体重(13±3)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合格小鼠,随机分为SAMR1正常对照组12只,SAMP8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电针组、2Hz电针组、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12只。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在治疗组治疗的同时,用相同规格的固定台进行抓取和捆绑;电针组选用“百会”、“肾俞”干预,于“百会”向前平刺3<sup>5 mm,“肾俞”向后正中线、与皮肤呈45°角斜刺5 mm。接上HA NS-200A型电针治疗仪,一对导线分别接百会和肾俞穴,左右侧肾俞交替使用,选用连续波,频率2Hz,电流1mA,以穴位局部微颤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7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治疗4个疗程共31天;假电针组接电针但不通电;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从第四疗程开始连续7天给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5-aza-2’-deoxycytidine处理(腹腔注射给药0.2mg/kg/天)。各组小鼠干预结束后,行Morri 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进行新鲜海马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I区神经元形态、突触数目、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tau-5、tau-pS262、tau-pS404、PHF-1、CDK5、p25及DNMT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DK5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DK5 mRNA表达水平;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1.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1)各组SAMP8小鼠体征情况观察:正常组毛色亮泽,精神状态好,进食、饮水及对外界刺激反应正常;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毛色亮泽度稍差,有轻微脱毛和饮食减少,对外界疼痛、声音等刺激反应稍迟钝;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毛色枯黄,脱毛,饮食减少,动作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毛色、精神状态及对外界刺激反应优于模型组,且电针+抑制剂组优于抑制剂组,电针组优于假电针组。(2)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抑制剂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3)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4)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空间辨别能力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正确反应次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假电针组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5),但低于电针组(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CAⅠ区的神经元和突触的影响:(1)各组小鼠海马CAⅠ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可见:正常组和电针组神经元形态完整,核和膜结构清晰,可见较多数量的细胞器,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等形态正常;模型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和膜结构模糊不清,神经元体积缩小,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并伴随线粒体嵴畸形样改变;抑制剂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和膜结构模糊不清,神经元体积明显缩小,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并伴随线粒体嵴畸形样改变,内质网、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等形态均改变。假电针组神经元形态较规则,细胞器数目较电针组减少,胞质水肿严重,胞核固缩,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未见明显异常。电针+抑制剂组形态规则,略有模糊,神经元体积有所减小,线粒体数目较正常有减少等。(2)各组SAMP8小鼠海马CAI区突触数目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减少(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增加(P<0.01或P<0.05),且假电针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低于电针组(P<0.05)。(3)各组SAMP8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定量分析: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降低、突触间隙宽度略微增宽(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降低(P<0.05)、突触间隙宽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增厚、突触间隙宽度变窄(P<0.01;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增厚、突触间隙宽度略微变窄(P<0.01;P<0.05)。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5及磷酸化位点ser262和ser404的表达水平及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Tau-5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低于电针组(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磷酸化位点ser262和ser404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磷酸化位点ser262、ser404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ser404表达水平升高(P<0.05),ser262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ser262、ser404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ser262、s er404表达水平下降幅度小于电针组(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ser262、ser404表达水平下降(P<0.01)。(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H F-1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PHF-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下降程度低于电针组(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PHF-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1)。4.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25及CDK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25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P25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25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P25表达下降(P<0.01),且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下降水平均较电针组低(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减少(P<0.01;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1)。WB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和假电针组降低(P<0.01;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和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降低(P<0.01)。5.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CDK5 mRNA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DNMT1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DNMT1相对表达水平略下降(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或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增幅略低(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且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均低于电针组(P<0.05)。(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 mRNA水平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下降(P<0.01;P<0.05),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较电针组高(P<0.05)。结论1.电针可改善SAMP8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通过改善海马区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损伤可能是电针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电针可通过抑制CDK5的过度激活而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减少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从而减轻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3.电针可通过上调海马区DNMT1的表达,升高CDK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从而抑制CDK5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进而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是电针减轻SAMP8小鼠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吴纪霞[7](2020)在《血液生物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形成机制尚不清晰,临床缺乏明确可靠的评估和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PSCI的临床危险因素,探索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和其它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PSCI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意义。方法(1)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符合入选标准的487例患者,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IV》(DSM-IV)标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入选患者入院与随诊时都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临床痴呆评定(CD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定进行评估,并都进行了生化指标,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头部CT或MRI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探讨各种临床危险因素与PSCI的相关分析;对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与PSCI进行相关性分析;(2)在血清NFL检测中,分别对正常健康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三组进行比较,每组各6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外周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FL)进行检测,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血清NFL与神经评估之间的关联,应用ROC曲线检测诊断的价值。结果(1)在487例患者中,128例被诊断为卒中后认知障碍,本组PSCI的患病率为26.3%。(2)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的增加、吸烟、饮酒、高血压2级以上、中重度脑萎缩与脑白质病变、中重度颈动脉粥样斑块、卒中史是PSCI临床危险因素。PSCI组Mo CA、IB评分明显低于认知正常组,NIHSS评分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在对年龄和高血压进行调整后,PSCI与饮酒(OR:5.138,95%CI:1.014~26.041)、吸烟(OR:2.761,95%CI:2.098~3.634)、脑萎缩(OR:2.280,95%CI:1.299~4.001)、脑白质病变(OR:3.155,95%CI:1.868~5.328)、收缩压(≥170mm Hg)(OR:12.171,95%CI:3.339~44.363)、颈动脉粥样斑块(OR:1.692,95%CI:1.023~2.796)、卒中病史(OR:2.18,95%CI:1.15~1.42)均密切相关,随着年龄(OR:2.502,95%CI:1.553~4.033)增加PSCI风险增加。以上综合因素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本研究拟综合以上危险因素建立PSCI的初级预测模型。(3)27个外周血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y)(OR=1.028,95%CI:1.007~1.049),血尿酸(UA)(OR=1.002,95%CI:1.00~1.004),低密度脂蛋白(LDL)(OR=1.631,95%CI:1.343~1.98)与PSCI相关,其余指标未发现与PSCI有关联。(4)我们检测了血清NFL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和PSCI的含量,发现神经系统损伤越重,NIHSS评分越高(r=0.724,P<0.001),NFL含量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差,BI分数越低(r=-0.67,P<0.001),NFL含量越高;认知功能越差,Mo CA评分越低(r=-0.707,P<0.001),NFL含量越高。不同认知障碍NFL含量不同,轻度认知障碍NFL含量低于中重度,因此,NFL可以作为反应AIS、PSCI严重程度的指标;同时,检测PS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95%CI:0.78~0.89,P<0.001),故此,NFL还可作为早期诊断PSCI发生的生物标志物及预后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PSCI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和血管因素都在PSCI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中发现,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与PSCI相关;NFL可作为早期诊断PSCI发生的生物标志物和预测PSCI严重程度的标志物。通过明确这些相关危险因素和外周血液生物标志物,对PSCI的早发现、早防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石艳超[8](2020)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遗传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两种常见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造成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这两种疾病各自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二者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等方面表现出多种联系,但导致二者诸多共同点的潜在遗传学关联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遗传学分析方法,寻找两种疾病共享的易感基因及遗传通路,有利于理解两种疾病相关联的遗传学基础,并且加深对AD和PD发病机制的了解,有利于早期识别两种疾病以及为未来临床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使用已公开发表的AD GWAS数据集(包括8,309名AD患者和7,366名认知正常的对照,共2,312,887个SNPs)和PD GWAS数据集(包括4,238例PD患者和4,239例正常对照,共2,525,704个SNPs)。首先,利用基于meta分析的PLINK软件包和Proxy Gene LD软件进行全基因组范围内基因水平的分析,找出AD和PD各自的疾病易感基因集以及AD-PD共享交集基因;其次,我们使用Web Gestalt数据库中的KEGG通路对AD和PD各自的疾病易感基因集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找出二者共享的遗传通路;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AD-PD共享通路在各自疾病中的生物学意义,我们分别调查了AD和PD的各自基因表达数据集,找出各自的差异性表达基因,探究这些基因是否能够显着富集在上一步骤挖掘出的共享通路上。结果:(1)使用基于meta分析的PLINK软件,本研究确定了651个AD易感基因和627个PD易感基因,发现64个基因在两个基因数据集中共有。(2)使用ProxyGene LD软件,本研究确定了1,016个AD易感基因和789个PD易感基因,发现56个基因在两个基因数据集中共有。(3)通过对PLINK和Proxy Gene LD基因关联分析方法获得的AD-PD共享基因进行交集,确定了16个AD-PD共享基因。(4)通过对PLINK基因关联分析法获得的基因集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12条AD-PD共享通路。(5)通过对ProxyGene LD基因关联分析法获得的基因集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28条AD-PD共享通路。(6)通过对PLINK和ProxyGene LD基因关联分析方法获得的AD-PD共享通路进行交集,获得10条AD-PD共享通路,这10条通路分别涉及免疫系统[造血细胞谱系(hsa04640)和白细胞跨血管内皮迁移(hsa04670)]、环境信息处理中的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hsa04060)和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hsa04630]、细胞过程[肌动蛋白细胞调控骨架(hsa04810)和吞噬体(hsa04145)]、感染性疾病[利什曼病(hsa05140)和丙型肝炎(hsa05160)]、神经退行性疾病[PD hsa05012)]和内分泌系统[胰岛素信号通路(hsa04910)]。(7)对10条AD-PD共享通路进行基于表达数据集的分析,在AD基因表达数据集中,有7条通路有表达差异基因显着富集[PD(hsa05012)、肌动蛋白细胞调控骨架(hsa04810)、吞噬体(hsa04145)、丙型肝炎(hsa05160)、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hsa04060)、造血细胞谱系(hsa04640)和Jak-STAT信号通路(hsa04630)],在PD基因表达数据集中,有4条通路有表达差异基因显着富集[肌动蛋白细胞调控骨架(hsa04810)、白细胞经内皮迁移(hsa04670)、吞噬体(hsa04145)和Jak-STAT信号通路(hsa04630)]。结论:我们的研究揭示了AD和PD相互关联的潜在遗传学机制。10条通路与AD和PD发病均相关,其中以白细胞经内皮细胞迁移(hsa04670)和造血细胞谱系(hsa04640)这两条免疫通路,以及一条环境信息处理通路,即Jak-STAT信号通路(hsa04630)最为显着。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AD和PD生物学机制提供了遗传学证据,为深入研究二者的遗传学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

孟洁[9](2020)在《miR-182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AD患者血清miR-182表达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探讨血清标记物miR-182在首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收集40例首诊AD患者美金刚治疗前后的血清样本,并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miR-182表达水平,ROC曲线评价血清miR-182表达水平对AD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评估AD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析血清miR-182表达水平与MMSE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miR-182在首诊AD患者血清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z=-7.612,P<0.01)。2.美金刚治疗4个月后AD患者血清中miR-182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z=-4.302,P<0.05)。3.患者血清miR-182表达水平与MMSE评分呈现负相关性(r=-0.546,P<0.05)。4.AD诊断的血清miR-182 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95%CI:0.8460.963,P<0.01),其灵敏度为89.1%,特异度为80.0%。结论本研究表明,miR-182可作为AD的血清标记物,在AD的诊断及评估病情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mi R-182对AD模型细胞增殖及BDNF表达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验证mi R-182在AD模型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AD模型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寻找并研究mi R-182与目标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从而对mi R-182在AD中的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研究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Aβ1-40体外诱导SH-SY5Y细胞构建增殖活性受到抑制的AD细胞模型。q PCR法检测正常SH-SY5Y细胞和模型细胞中mi R-182的表达情况。Lipofectamine2000瞬时转染法转染AD模型细胞,再运用q PCR实验判断转染效果。CCK-8实验检测mi R-182对AD模型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选用mi Randa、Target Scan两大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检索发现mi R-182的潜在下游靶基因BDNF,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和敲低mi R-182对BDNF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mi R-182在AD模型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SH-SY5Y细胞(P<0.05)。2.与对照组相比,转染mi R-182组细胞的增殖率被明显抑制,而si RNA-mi R-182组细胞增殖能力显然较强(P<0.05)。3.在线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mi R-182与BDNF的3’UTR之间存在碱基互补结合位点。4.过表达mi R-182组细胞BDNF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降低,而敲低mi R-182,BDNF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mi R-182在AD发病机制中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降低BDNF的表达发挥作用,为进一步揭示A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实验支持。

董一昕[10](2020)在《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认为脾藏意主思,脾运化水谷和升清的作用使脑髓得充,从而发挥思维记忆的功能。若脾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则会导致神失所养,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等症状,临床证明中医健脾益气升阳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上述症状。然而,脾气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的内在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补益中气通过作用于何种病理环节或分子靶点改善认知症状仍缺乏深入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海马是整合内脏功能与情绪、思维和学习记忆的重要部位,能量供给不足将引起其功能紊乱,而线粒体作为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重要细胞器,对海马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脾气虚脑髓失养,可导致海马神经细胞需氧代谢下降,自由基生成增加,造成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最终引起海马功能异常,这可能是脾气虚证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分子机制之一。因此,本研究以脾气虚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补脾益气的代表性方剂补中益气汤为干预手段,从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氧化损伤角度深入探究脾气虚证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的病理实质,并揭示补中益气汤改善认知能力的分子机制。同时,为了评价益气升阳药在改善大脑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本实验将补中益气汤进行了拆方研究。方法:1.首先采用利血平皮下注射的方式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2.观察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对脾气虚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达纳康组(阳性药)、拆方1组、拆方2组、补中益气汤组,通过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症状量化积分表、血清D-木糖含量对各组大鼠的脾气虚症状进行评价,通过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穿梭实验对大鼠自主活动及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3.观察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对脾气虚证大鼠脑海马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动物分组及处理同上,通过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形态结构及神经元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利用生化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海马区ATP含量判断线粒体功能的变化。4.观察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对SIRT3/MnSOD/OGG1通路及mtDNA氧化损伤的影响:动物分组及处理同上,提取大鼠海马组织内线粒体,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SIRT3、MnSOD,OGG1的水平,并通过检测线粒体mtDNA上8-OH-dG的含量评价海马区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的程度,探明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是否作用于SIRT3/MnSOD/OGG1通路发挥改善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作用。结果:1.补中益气汤可显着改善模型大鼠的脾气虚症状,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症状积分量表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明显趋缓(P<0.01),症状总评分及单项评分均升高(P<0.05,P<0.01,P<0.001),血清D-木糖含量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体重增加明显,症状积分总分及单项积分均明显下降,血清D-木糖含量均升高(P<0.05,P<0.001),其中补中益气汤组作用最为明显(P<0.05,P<0.01,P<0.001),拆方1组作用优于拆方2组;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及穿梭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自主活动能力、空间定位记忆能力及主动和被动学习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P<0.01,P<0.001)。治疗给药后大鼠各项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P<0.01,P<0.001),其中补中益气汤组的旷场实验多项指标优于达纳康药及拆方2组(P<0.05,P<0.001),活动距离、平均速度两项指标优于拆方1组(P<0.05,P<0.001);水迷宫实验中,补中益气汤组多项指标均优于两拆方组(P<0.05,P<0.01,P<0.001);在穿梭实验中,补中益气汤组出现主动逃避的行为,其余各项指标也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2.补中益气汤可显着改善脾气虚证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异常:HE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疏松不整齐,间隙明显,空泡增多,细胞核明显固缩深染。补中益气汤组及两拆方组海马锥体细胞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细胞层次增多、胞质空洞减轻,补中益气汤组效果最为明显。3.补中益气汤可有效改善脾气虚证大鼠海马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电镜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线粒体形态出现明显异常,出现肿胀或皱缩,数量少,结构异常,出现严重的嵴断裂或膜破裂,并伴有严重的空泡化现象;治疗后各组线粒体均有所好转,嵴断裂及空泡化现象减少,线粒体数量有所上升,其中补中益气汤组治疗效果最佳,其次为拆方1组、拆方2组。四种线粒体复合物的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线粒体复合物Ⅰ-Ⅳ活性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四种线粒体复合物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补中益气汤全方组的四种线粒体复合物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P<0.001),而两拆方组与模型组比较,只有拆方1组的复合物Ⅳ的上升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中药组比较可以发现,补中益气汤组的四种复合物较拆方2组均明显升高(P<0.05,P<0.01,P<0.001),而两拆方组无显着差异,体现出配伍的优势。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线粒体ATP含量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线粒体ATP含量均升高(P<0.01,P<0.001),但各拆方组与全方组之间没有差异。4.补中益气汤可通过调节SIRT3/MnSOD/OGG1通路,减轻mtDNA的氧化损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SIRT3蛋白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SIRT3蛋白的含量均有明显增高(P<0.01,P<0.001),提示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线粒体内SIRT3蛋白含量的作用,作用从高到低依次为补中益气汤组>拆方1组>拆方2组>达纳康组;分析MnSOD蛋白乙酰化情况可知,正常情况下,MnSOD蛋白乙酰化程度很低,但在造模之后,乙酰化的MnSOD蛋白含量明显上升(P<0.001),补中益气汤可有效降低MnSOD蛋白乙酰化的水平,效果优于达纳康及拆方1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内OGG1蛋白的表达情况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OGG1蛋白有轻微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OGG1蛋白的含量均有明显增高(P<0.01,P<0.001),提示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线粒体内OGG1蛋白含量的作用,其中补中益气汤组效果优于拆方2组(P<0.01),但是与拆方1组差异不明显;对8-OH-dG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造模后各实验组大鼠线粒体DNA中8-OH-dG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P<0.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中补中益气汤组与拆方1组大鼠线粒体DNA中8-OH-dG的含量均下降明显(P<0.05,P<0.01),其余两组较模型组差异不明显,拆方组中拆方1组的8-OH-dG含量较全方组偏低并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1.利血平所致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出现了明显认知能力下降,机制研究显示其大脑海马区形态学发生改变,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线粒体发生氧化应激损伤。所以脾气虚状态下海马线粒体氧化损伤进而导致线粒体及海马区域形态及功能异常,可能是脾气虚证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内在病理机制。2.补中益气汤能够通过上调去乙酰化蛋白SIRT3的表达,减少MnSOD乙酰化程度,并增加OGG1的表达,从而改善线粒体氧化损伤的状态,这可能是该复方提高脾气虚证患者认知能力的内在机制之一。3.经过对补中益气汤的拆方研究发现,拆方1组在对脾气虚证大鼠认知能力改善以及脑海马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优于拆方2组,提示合理配伍益气升阳药物在治疗因“脾不升清”导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痴呆性疾病最新临床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痴呆性疾病最新临床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AD脑健康的干预现状
    1.1 AD的“三级”预防
    1.2 AD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策略
2 营养干预具体策略
    2.1 重视AD患者营养不良的三级诊断
    2.2 营养管理计划
3 营养支持与脑健康
    3.1 单一营养素
    3.2 传统中药及其配方
    3.3 益生菌与益生元
    3.4 整体膳食模式
    3.5 口服营养补充
    3.6 肠内/肠外营养
4 结论与展望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2.3 甘露特纳胶囊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1.1 Aβ的产生
        2 Aβ的清除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1.1 脑髓理论
        1.2 髓虚毒损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电针通过长非编码RNA SNHG1调控细胞自噬、糖代谢和铁死亡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电针通过SNHG1/IGF2BP2/Beclin1 轴改善AD大鼠的认知功能和LTP抑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动物分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处理
        2.3 AD细胞模型的建立
        2.4 SNHG1 的检测
        2.5 细胞转染
        2.6 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
        2.7 DNA损伤和修复检测
        2.8 Edu增殖水平的检测
        2.9 蛋白检测
        2.10 mRNA稳定性检测
        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AD动物及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3.2 电针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及LTP抑制作用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NHG1可能通过自噬途径参与AD进展的调控
        3.4 SNHG1/IGF2BP2/Beclin1 抑制AD状态神经元的生物活性
        3.5 SNHG1 促进AD神经元凋亡和DNA损伤
        3.6 回复实验证实电针治疗AD是通过诱导自噬和抑制SNHG1来实现的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SNHG1 通过FTO/NRF2 轴促进铁死亡和有氧糖酵解导致AD进展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AD细胞模型的建立
        2.3 SNHG1 的检测
        2.4 细胞的转染
        2.5 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
        2.6 DNA损伤和修复检测
        2.7 Edu增殖水平的检测
        2.8 铁死亡相关检测
        2.9 蛋白检测
        2.10 mRNA稳定性检测
        2.11 Me-RIP检测NRF2 mRNA的 m6A修饰以及SNHG1 对其的影响
        2.12 RIP实验检测FTO和 SNHG1/NRF2 mRNA存在互作
        2.1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NHG1在AD细胞中表达上调,促进细胞死亡和功能损伤
        3.2 SNHG1 基因敲减可抑制AD细胞的有氧糖酵解
        3.3 SNHG1 通过NRF2 途径促进了AD的铁死亡
        3.4 SNHG1与NRF2 mRNA结合促进其稳定性
        3.5 SNHG1 通过与RNA脱甲基转移酶FTO结合下调NRF2 的表达
        3.6 SNHG1/FTO/NRF2 轴促进AD增殖和功能损伤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非编码RNA和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1.2.1 Aβ级联假说
        1.2.2 Tau蛋白假说
        1.2.3 胆碱能假说
        1.2.4 氧化应激假说
        1.2.5 微生物感染性假说
        1.2.6 微生物-肠-脑轴假说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现状
        1.3.1 胆碱酯酶抑制剂
        1.3.2 NMDA受体拮抗剂
        1.3.3 靶向Aβ的治疗
        1.3.4 靶向tau蛋白的治疗
        1.3.5 针对神经炎症的治疗
        1.3.6 靶向肠脑轴的治疗
        1.3.7 天然产物在AD治疗上的应用
    1.4 壳寡糖概述
        1.4.1 COS的制备和分离纯化
        1.4.2 COS及其衍生物在神经保护中的潜在应用及机制
        1.4.3 COS的吸收和代谢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壳寡糖的血脑屏障透过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COS的制备
        2.3.2 微流控芯片的制造与组装
        2.3.3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脑屏障微系统建立
        2.3.4 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构建
        2.3.5 表观渗透率检测
        2.3.6 免疫荧光染色
        2.3.7 体外模型探究COS能否透过血脑屏障
        2.3.8 COS的荧光标记
        2.3.9 动物活体成像验证COS能否透过血脑屏障
    2.4 实验结果
        2.4.1 COS的脱乙酰度
        2.4.2 COS的聚合度分布
        2.4.3 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
        2.4.4 微流控芯片血脑屏障模型
        2.4.5 动物活体成像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壳寡糖通过影响Aβ聚集减轻其介导的神经毒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单一聚合度的壳寡糖的制备
        3.3.2 Aβ42蛋白预处理
        3.3.3 Aβ42样品制备
        3.3.4 COS影响Aβ聚集的体系设置
        3.3.5 ThT荧光实验
        3.3.6 刚果红染色实验
        3.3.7 圆二色光谱实验
        3.3.8 透射电镜观察Aβ的聚集形态
        3.3.9 微量热涌动仪检测COS与Aβ的互作
        3.3.10 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和参数
        3.3.11 细胞培养
        3.3.12 MTT检测细胞活力
        3.3.13 细胞凋亡检测
        3.3.14 氧化应激水平检测
        3.3.15 细胞RNA提取
        3.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17 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方法
        3.3.18 数据统计和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COS对Aβ42的聚集抑制效果
        3.4.2 COS对Aβ42纤维状聚体的分解作用
        3.4.3 TEM观察COS对Aβ42聚集体形貌的影响
        3.4.4 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3.4.5 不同DP的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3.4.6 不同DDA的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3.4.7 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研究
        3.4.8 不同DP的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
        3.4.9 不同DDA的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
        3.4.10 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COS影响Aβ42聚集的分子机制
        3.4.11 COS对Aβ42聚集引起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3.4.12 COS对Aβ42诱导产生的小胶质细胞功能紊乱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壳寡糖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及其相关机制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Aβ42寡聚体制备
        4.3.2 AD小鼠模型构建
        4.3.3 Morris水迷宫实验
        4.3.4 旷场实验
        4.3.5 新物体识别实验
        4.3.6 抗生素混合剂处理获得伪无菌小鼠
        4.3.7 粪便菌群移植
        4.3.8 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储存
        4.3.9 血清中和脑组织匀浆中的炎症因子检测
        4.3.10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3.11 免疫荧光染色
        4.3.12 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方法
        4.3.13 结肠组织的RNA提取
        4.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15 16S rRNA V3和V4区扩增子测序
        4.3.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17 非靶代谢组分析
        4.3.18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AD小鼠模型构建
        4.4.2 COS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4.4.3 COS对AD小鼠脑内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4.4.4 COS对AD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
        4.4.5 COS对AD小鼠突触功能损伤的影响
        4.4.6 COS对AD小鼠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4.4.7 COS对AD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
        4.4.8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4.9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4.4.10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4.4.11 肠道菌群在COS治疗中的作用
    4.5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引言
    5.2 研究结论
    5.3 本论文创新点
    5.4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3 字段设置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3 指南评价
    4 质量控制
    5 G-TCM工作进度
    6 小结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干预对SAMP8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试验技术路线图
        1.8 Morris水迷宫试验
        1.9 观察指标
        1.10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SAMP8 小鼠行为学观察
        2.2 各组SAMP8 小鼠定位航行试验(place navigation)结果
        2.3 各组SAMP8 小鼠空间探索实验(spatial probe test)结果
        2.4 各组SAMP8 小鼠空间辨别能力实验(spatial discriminability)结果
    3.讨论
实验二 电针干预对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形态学和数目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灌注与取材
        1.8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1.9 透射电镜观察
        1.10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神经元突触形态的观察
        2.2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数目定量分析
        2.3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定量分析
    3.讨论
实验三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及其磷酸化位点ser262 和ser404 的表达水平及PHF-1 表达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Western Blot检测实验步骤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蛋白的磷酸化位点ser262 和ser404 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实验四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P25及CDK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实验操作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P25 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CDK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实验五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CDK5 mRNA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实验步骤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CDK5 mRNA水平的影响
    3.讨论
讨论
    1.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认识及针灸治疗
        1.1 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认识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针灸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症的西医病理及治疗
    3.Tau磷酸化与AD
    4.CDK5 DNA甲基化与Tau磷酸化
    5.电针干预AD的机制探讨
        5.1 电针通过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干预AD
        5.2 电针通过抑制CDK5 DNA甲基化水平干预AD
    6.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及方向
    1.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西医常规治疗研究进展
    3.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4.特殊治疗研究进展
    5.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7)血液生物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探讨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研究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附表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附表3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附表4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附表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缩略简称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遗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现状、成果
    2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AD易感GWAS数据集
        1.1.2 PD易感GWAS数据集
        1.1.3 AD病例对照全基因组表达数据集
        1.1.4 PD病例对照全基因组表达数据集
    1.2 研究方法
        1.2.1 对GWAS数据集进行基于基因水平的分析
        1.2.2 基于通路水平的分析
        1.2.3 验证共享通路
2 结果
    2.1 基于基因水平的分析
        2.1.1 基于PLINK方法
        2.1.2 基于Proxy Gene LD方法
        2.1.3 基于PLINK和Proxy Gene LD方法交集的AD-PD共享基因
    2.2 基于通路水平分析
        2.2.1 对基于PLINK方法获得的AD易感基因进行通路水平分析
        2.2.2 对基于PLINK方法获得的PD易感基因进行通路水平分析
        2.2.3 基于PLINK方法的AD-PD共享通路
        2.2.4 对基于ProxyGene LD方法获得的AD易感基因进行通路水平分析
        2.2.5 对基于Proxy Gene LD方法获得的PD易感基因进行通路水平分析
        2.2.6 基于Proxy Gene LD方法获得的AD-PD共享通路
        2.2.7 PLINK和Proxy Gene LD方法获得的AD-PD共享通路行富集分析
    2.3 验证共享通路
3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遗传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miR-182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AD患者血清miR-182 表达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miR-182对AD模型细胞增殖及BDNF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综述
    1 miRNA概述
    2 miRNA与神经系统的相关性研究
    3 miRNA与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讨论
    综述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脾藏意主思”理论探究
        1 历代医家对脾藏神理论的论述
        1.1 脾藏营舍意
        1.2 脾藏意主思
        1.3 后世医家从脾论治神志病的理论探究
        1.4 从脾论治神志异常的研究
        2 脾藏神相关现代医学研究
        2.1 脑肠轴与脾藏神功能的关系
        2.2 其他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线粒体损伤与认知能力异常的研究概况
        1 线粒体氧化损伤与认知异常
        2 线粒体其他损伤与认知异常
        2.1 线粒体结构损伤与认知异常
        2.2 线粒体动力学改变与认知能力异常
        2.3 线粒体生物合成障碍与认知能力异常
        2.4 线粒体自噬
        3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对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制备脾气虚证大鼠模型
        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2.3 指标检测及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表现
        3.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结果
        3.3 各组大鼠症状量化积分结果
        3.4 各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结果
        3.5 各组大鼠旷场实验结果
        3.6 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3.7 各组大鼠穿梭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对脾气虚证大鼠海马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与分组
        2.2 检测指标
        2.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观察
        3.2 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
        3.3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活性检测结果
        3.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ATP含量检测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对脾虚证模型大鼠SIRT3/MnSOD/OGG1通路及mtDNA氧化损伤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处理
        2.2 指标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海马线粒体SIRT3蛋白表达
        3.2 各组大鼠海马线粒体MnSOD蛋白乙酰化水平
        3.3 各组大鼠海马线粒体OGG1蛋白表达
        3.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8-OH-dG含量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两种脾气虚证模型大鼠造模方法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两种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症状量化评分结果
        3.3 旷场实验结果
        3.4 血清D-木糖含量
    4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科研情况
    2 发表文章
    3 参与编辑书籍
    4 所获奖励

四、痴呆性疾病最新临床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茨海默病脑健康营养干预专家共识[J]. 徐俊,石汉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电针通过长非编码RNA SNHG1调控细胞自噬、糖代谢和铁死亡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及机制研究[D]. 刘兴媛. 南昌大学, 2021(01)
  • [4]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D]. 朱立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5]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马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血液生物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吴纪霞. 苏州大学, 2020(06)
  • [8]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遗传关联性研究[D]. 石艳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miR-182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作用机制[D]. 孟洁. 江苏大学, 2020(02)
  • [10]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董一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痴呆症最新临床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