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一、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殷培媛,刘学新,王哲,栾文慧,吴春梅,孙学军,任超,宫利,于国平,陈浩[1](2018)在《献血后头部轻松者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献血400mL后产生头部轻松感的45岁以上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检测、记录此类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的数值变化,同时对其进行随访追踪并计算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最后与同年龄组未献血者和同年龄组同量献血但未产生头部轻松感者进行比较;定期对入选志愿者进行健康追踪调查,5a后分别计算各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结果 (1)此类献血者献血前后指标比较:(1)血液流变学指标:除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两项的前后变化无显着差异,其余13项的前后变化均有明显差异;(2)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峰值和平均值献血前后均无显着差异。(2)此类献血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未献血者比较有显着差异,但和献血但未产生头部轻松感者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 (1)献血对献血者的血液流变学有直接的影响,血液黏度降低,但对脑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见献血对大脑总体血流速度影响甚微,不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即献血不影响脑的血液供应,且可能通过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而对预防脑血管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献血者献血后产生头部轻松感可能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无关。(3)头部轻松感的产生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无相关性。

张利华,薛学锋,季沈杰[2](2018)在《无偿献血前后血流变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无偿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进而分析血液稀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别测定2013年8月—2015年3月江苏省启东市无偿献血者共126名在献血前后各项血流变的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中,血浆粘度(t=1.241,P>0.05)和红细胞变形指数(t=0.07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CT、全血粘度(rt200、rt50、rt30、rt10)、血沉、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卡松粘度等13项指标前后变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72、3.467、8.141、8.433、8.506、8.693、6.182、6.526、4.29、7.261、7.185、5.823、4.241,P<0.01)。结论无偿献血者献血后对人体血液流变学有直接影响,定期适量的献血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张笑梅[3](2016)在《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自愿无偿献血是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之一,不仅可以保障血液的供应量和质量,还有利于输血者的健康和安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科学的无偿献血可正向促进身心健康。在生理健康方面,适量献血可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降低疾病风险。除此之外,适量献血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多数研究仅讨论适量献血对生理或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缺少综合的健康评价。因此,本研究通过大样本调查和重复献血者访谈,了解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分析献血行为对HRQoL的影响,为科学献血可促进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支持,改变目前仅强调无偿献血公益性和无害性的宣传方式,从“利己”的角度宣传无偿献血,有助于发展更多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方法:调查对象来自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小屋和采血车的献血者、陪同的未献血者,以及网络问卷调查的参与者,共672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身高、体重等)、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吸烟、饮酒、睡眠、运动习惯等)、献血信息(血型、献血次数、献血类型、献血认知和家庭支持等)以及HRQoL。 HRQoL评价采用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可从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获得生理领域(PCS)健康状况评分,从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P)以及精神健康(MH)获得心理领域(MCS)健康状况评分。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行为是指个人自愿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的行为,本文以献血次数进行评价。重复献血者(献血次数≥3次)的访谈主要包括献血动机、献血感受、健康状况、献血前后的健康变化等。统计分析:(1)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在不同献血次数间分布的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2)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献血次数的HRQoL状况进行差异比较;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时,以1-4次献血组为参照,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并设定临床最小重要差异值(MCID)为3分;(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生活习惯、献血认知、家庭支持等混杂因素对献血行为的影响)回归方法,以SF-36两大领域及其八个维度得分分别作为因变量,分析献血行为对HRQoL的影响。统计分析使用SAS9.3完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献血次数(未献血、1-4次、5-9次、10次及以上)人群的HRQoL。(1)生理方面。不同献血次数者的生理HRQoL存在显着差异(P<0.05)。以1-4次献血组为参照,未献血组在生理领域及其所属的GH维度的得分显着较低(P<0.05),生理领域及其所属的四个维度(PF、RP、BP和GH)的得分差异均大于所设定的MCID值3分;10次及以上献血组在GH维度得分差异大于MCID值设定的3分。(2)心理方面。不同献血次数者的心理HRQoL存在显着差异(P<0.05)。以1-4次献血组为参照,未献血组在心理领域及其所属的VT、MH维度得分显着较低(P<0.05),心理领域及其所属的四个维度(VT、SF、RE、MH)的得分差异大于MCID值设定的3分;10次及以上献血组在心理领域和VT维度得分显着较高(P<0.05),在心理领域及所属的三个维度(VT、RE和MH)得分差异大于MCID值设定的3分;5-9次献血者在SF维度得分差异大于MCID值设定的3分。(3)性别分层分析。进一步以性别分层,分析不同性别不同献血次数人群的HRQoL,结果与总样本相似。2、献血行为对HRQoL的影响:(1)生理领域。在单因素回归模型(Model 1)中,献血次数是对生理领域(D”=0.212,P<0.001)及其所属的PF维度(β’=0.086,P=0.027)、RP维度(β’=0.113,P=0.003)、BP维度(β’=0.166, P<0.001)、GH维度(β’=0.230,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且β’绝对值较大,表明其正向影响较强;在多因素回归模型(Model2)中,献血次数仍然对生理领域(β’=0.219,P<0.001)及其所属的PF维度(β’=0.152, P=0.001)、RP维度(β’=0.153, P<0.001)、BP维度(β’=0.119, P=0.005)、GH维度(β’=0.204,P<0.001)具有正向影响,但和Modell比较,其β”值稍有减小;多因素回归模型2 (Model3)中,献血次数仍然对生理领域(β’=0.165,P<0.001)及其所属的PF维度(β’=0.127, P=0.005)、RP维度(β’=0.124, P=0.007)、BP维度(β’=0.095,P=0.033)、GH维度(β’=0.130,P=0.002)存在正向影响,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β”值比Model2中的β’值有所减小。其它因素对生理领域的影响不同。总体而言,BMI、献血认知呈现正向积极影响,其中献血认知的影响最强;而男性、年龄增加、较高的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以及离婚、丧偶等婚姻状况呈现出负向影响。(2)心理领域。在Modell中,献血次数是对心理领域(β’=0.185,P<0.001)及其所属的VT维度(β’=0.135, P<0.001)、SF维度(β’=0.152, P<0.001)、 RE维度(β’=0.090, P=0.019)、MH维度(β’=0.187,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且β’绝对值较大,表示其对心理HRQoL的正向影响较强;在Model2中,献血次数仍然对心理领域(β’=0.122,P=0.004)及其所属的VT维度(β’=0.141,P<0.001)、 SF维度(β’=0.133,P=0.008)、MH维度(β’=0.128,P=0.002)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β’值比Modell小,提示混杂因素会影响献血次数与心理HRQoL之间的关系;在Model3中,献血次数仅在VT维度(β’=0.088,P=0.043)存在一定正向影响,且β”值有所减小,说明控制了献血认知和家庭支持因素后,献血次数对心理HRQoL的影响程度降低。其它因素对心理领域HRQoL的影响不同。总体而言,年龄、运动习惯、BMI、献血认知呈现正向积极影响,其中献血认知的影响最强;而较高的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以及离婚、丧偶等婚姻状况呈现出负向影响。结论:献血者的HRQoL状况优于未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献血者的HRQoL有所差异,献血次数越多,献血者的HRQoL越高。多次适量献血,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健康水平。在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这种正向积极作用仍然存在。同时,人口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献血认知等会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行为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关系产生不同影响,但没有改变献血行为与HRQoL之间的正向关系。应当采取措施促进保护因素,改善和消除危险因素,使无偿献血者的HRQoL得到更多提升。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样本分布偏倚和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调整样本分布,并采用更科学的方法研究献血与健康的关系。

黄钦[4](2014)在《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CPB患者血液体外孵育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患者转机不同时点血液孵育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在CPB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的患者13例(n=13)。分别于CPB转机前(T1)经桡动脉采血3mL;转机10min(T2)、60min (T3)和停机60min (T4)采血21mL。在T1、T2、T3和T4时点各取3mL血样,检测血液流变学基础值,T2、T3和T4各时点剩余血样18mL平均分成6份(每份3mL),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P组)、乳酸钠林格氏液组(L组),每组两份。C组各时点两份各加入生理盐水1mL,在37℃下,一份孵育30min、另一份孵育60min后测血液流变学指标;P组加入丙酮酸钠林格氏液1mL;L组加入乳酸钠林格氏液1mL;其余处理同C组。结果:1. CPB转机过程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情况: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blood high reductive viscosity, BHRV)、全血低切还原粘(blood low reductive viscosity,BLRV):与转机前比较,CPB转机10min BHRV、BLRV基础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B转机60min和CPB停机60min基础值与转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转机10、60min和停机60min,各时点BHRV、BLRV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aggregation index, EAI):与转机前比较,CPB转机60min EAI基础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B转机10min和停机60min EAI基础值与转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转机10、60min和停机60min,各时点EAI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红细胞刚性指数(erythrocyte rigidity index,ERI)、红细胞变形指数(erythrocyte degeneration index, EDI):与转机前比较,CPB转机10、60min后,ERI、EDI基础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B停机60min ERI、EDI基础值与转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转机10、60min和停机60min,各时点ERI、EDI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CPB转机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PB转机后各时点三组液体孵育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①B HRV:T2时点,P组孵育30min后BHRV明显低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余各时点各组孵育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 AI:T3时点,P组孵育30min后EAI显着比基础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余各时点各组孵育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红细胞电泳时间(erythrocyteelectrophoresis time, EET):T2时点,P组孵育30min后EET显着比基础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余各时点各组孵育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RI:T2时点,与T2时点基础值比较,P组孵育30min后ER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组孵育30min、60min后,ERI明显低于孵育同时间的C组和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3和T4时点,各组孵育30、60min后ERI值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孵育后ERI值比C、L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DI:T2、T3时点,孵育30min后,P组EDI值明显低于C、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基础值比较,各组孵育后ED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点,与基础值比较,各组孵育后ED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孵育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孵育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PB转机对心内直视手术单瓣膜置换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不良影响。2、丙酮酸钠林格氏液体外孵育CPB患者血液后对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

胥琳琳,赵宏祥,任素玲,黄红亮[5](2012)在《50例多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机采血小板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大于或等于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大于或等于1个月),分成2批,每批抽取清晨空腹全血5mL,肝素钠抗凝,检测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全血切变率1、血浆切变率100、纤维蛋白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名献血者多次机采血小板后,其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全血切变率1、血浆切变率100、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1、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参考值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血浆切变率100与正常参考值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量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大于或等于1个月),并未引起献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明显改变,对献血者身体健康并未造成明显不利的影响。

牛慧佳,王庆周,冯庆功,张琦,刘会勇[6](2008)在《80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观察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从中医角度观察献血对健康的影响。方法筛查血液流变学异常但无临床症状,并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无偿献血者80名,进行献血前、献血后7d和1个月的舌象、脉象、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献血后7d、1个月的舌象、脉象、血液流变学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献血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适量献血明显改善了献血者舌象、脉象、血液流变学,证实适量献血有益于身体健康。

韦桂兰[7](2007)在《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43例高粘滞血症患者的献血治疗,观察献血对高粘滞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正常人对照组,本法治疗患者进行观察对照。查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检测值的变化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而治疗后同正常人组相比则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表明献血治疗高粘滞血症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陈燕,靳颖,王鸿霖[8](2000)在《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蒋品,肖旭平,伍建中[9](1998)在《清栓酶治疗脑血栓后对血液流变学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作者研究目的是观察脑血栓病人在用清栓酶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并探讨其药物的作用机制。观察分为两组:A组脑血栓病人30例,B组为健康献血员25例。脑血栓病人组采用清栓酶治疗。治疗前后,采集静脉血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表明,治疗后红细胞电泳时间(EET)、血沉(ESR)、血沉K值(ESR-K)和低切变率全血粘度(ηbL)明显降低(P<0.05~0.01),尤其是白细胞滤过揩数(FI)的显着降低,可改善血液微循环和增加缺血区的再灌注而获疗效。其药物治疗效果与改善血液流变相一致。作者对25例健康人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清栓酶有轻度促凝现象。

庞学利,钟元培[10](1994)在《癌症患者放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文中提出癌症患者放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庞学利,钟元培血液流变学异常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现象,初步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存在较明显的血液“高粘”状态。关于放射治疗对于癌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作者观察了癌症患者放疗前...

二、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献血后头部轻松者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选取与分组:
        1.1.2 研究对象及条件设定说明:
    1.2 仪器及检测方法
        1.2.1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1.2.2 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测:
    1.3 随访安排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2.2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2.3 献血后对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
3 讨论

(2)无偿献血前后血流变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献血前标本采集时间
        1.2.2 血流变检测仪为
        1.2.3 检测方法
        1.2.4 检测项目
        1.2.5 观察指标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 无偿献血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
        1 献血的概述
        1.1 无偿献血的概念
        1.2 无偿献血的产生与发展
        1.3 无偿献血发展面临的问题
        2 献血与健康关系的概述
        2.1 献血与生理健康
        2.2 献血与心理健康
        2.3 献血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假设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访谈法
        2.4 调查内容
        2.4.1 个人信息调查
        2.4.2 常生活习惯调查
        2.4.3 献血信息调查
        2.4.4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调查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录入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不同特征人群的献血次数分布
        3.2.1 总样本不同特征人群的献血次数分布
        3.2.2 不同性别人群不同特征的献血次数分布
        3.3 不同献血次数人群的HRQoL状况
        3.3.1 总样本不同献血次数者的HRQoL状况
        3.3.2 不同性别不同献血次数者的HRQoL状况
        3.4 献血者HRQoL的影响因素
        3.4.1 回归分析
        3.4.2 重复献血者访谈
    4 小结
    5 讨论
        5.1 无偿献血者的HRQoL
        5.2 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行为对HRQoL的影响
        5.3 无偿献血者的其他因素对HRQoL的影响
    6 结语
        6.1 研究主要发现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复献血者访谈提纲
    附录2 献血者献血认知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CPB患者血液体外孵育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件 1
附件 2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50例多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6)80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观察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方法
    1.3 观察标准
        1.3.1 血液流变学
        1.3.2 舌诊
        1.3.3 脉诊
    1.4 统计学处理
2 观察结果
3 讨论

四、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献血后头部轻松者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意义[J]. 殷培媛,刘学新,王哲,栾文慧,吴春梅,孙学军,任超,宫利,于国平,陈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01)
  • [2]无偿献血前后血流变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J]. 张利华,薛学锋,季沈杰. 系统医学, 2018(04)
  • [3]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笑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CPB患者血液体外孵育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黄钦. 遵义医学院, 2014(01)
  • [5]50例多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分析[J]. 胥琳琳,赵宏祥,任素玲,黄红亮.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19)
  • [6]80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观察分析[J]. 牛慧佳,王庆周,冯庆功,张琦,刘会勇. 福建中医药, 2008(05)
  • [7]献血疗法治疗高粘血症43例观察[J]. 韦桂兰. 实用医技杂志, 2007(08)
  • [8]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J]. 陈燕,靳颖,王鸿霖.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0(04)
  • [9]清栓酶治疗脑血栓后对血液流变学效果的研究[J]. 蒋品,肖旭平,伍建中.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998(01)
  • [10]癌症患者放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J]. 庞学利,钟元培. 实用癌症杂志, 1994(02)

标签:;  ;  ;  

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