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垢缓蚀剂ZY-605在纯净水回用中的应用

阻垢缓蚀剂ZY-605在纯净水回用中的应用

一、阻垢缓蚀剂ZY-605在净化水回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哲[1](2018)在《特低渗油田采出水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长油田属于低压、低产、低渗(特低渗)和微裂缝发育的油田,主体开采储层为延安组和延长组(包括长2和长6),主要通过CO2泡沫驱、羟丙基胍胶水力压裂等措施提高原油采收率,随着各种稳产增产措施的不断实施,采出水成分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逐渐增大,现有的采出水处理工艺难以满足低渗(特低渗透)回注水水质要求。基于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的水质特性和注水标准要求,研究分析了采出水处理难度大和处理后水质不稳定原因,构建了“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氧化+臭氧溶气混凝气浮”体系,简称为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溶气混凝气浮(DOCF体系),优化了 DOCF体系操作参数并对氧化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深入探讨了臭氧氧化、紫外、混凝在涡流状态下协同机理,最终开发了 DOCF体系-无机炭膜处理工艺。分析了杀菌剂1227、异噻唑啉酮、缓蚀剂SW-639、压裂返排液等添加剂对油田采出水乳化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剂浓度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逐渐降低,Zeta电位增大,悬浮颗粒粒径中值变小,破乳脱水率下降、混凝处理后水透光率下降,采出水体系稳定性增强。研究了处理后水质劣化原因有物理化学因素、腐蚀性因素和结垢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包括温度、压力的变化、处理后水中乳化油含量及投加混凝剂过量导致了延迟絮凝;采出水腐蚀性因素及影响大小顺序为pH值>Fe3+>SRB>侵蚀性C02>HCO3->溶解氧>SO42->TGB>S2-。结垢性因素主要是结垢性离子在不同压力温度下产生CaC03、硫化物等结垢物质。这些因素均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处理后水质不稳定,注水井口悬浮物含量增大,造成了地层伤害。构建了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DOCF体系),优化了涡流反应器开孔个数、内外筒直径比、最佳气液比等结构参数,建立了 DOCF体系室内实验装置,考察臭氧氧化、紫外强度、混凝反应、臭氧气浮与采出水处理稳定达标的水质指标的关联性,研究了体系中混凝剂加量、臭氧浓度、接触时间、入口压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参数最佳条件:pH值为8.0、臭氧浓度为55mg/L,入口压力为0.3MPa,混凝剂PAC加量为29.5mg/L,接触时间为5min,紫外强度为110W、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加量为2.0mg/L,温度为30-40℃。系统产生的O2、O3尾气进一步循环使用,使尾气达到最大利用。利用模拟采出水氧化前后COD浓度变化考察了各关键因素对DOCF体系氧化反应的表观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反应速率常数与关键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建立经验动力学方程。即当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30mg/L,PAC对模拟采出水氧化反应速率为正关联,此时氧化动力学经验方程式为C=C0 exp(-3.14× 10-5Q0.7095G0.2048W0.0549),当 PAC 投加量≥30mg/L 时,PAC 对模拟采出水氧化反应速率为负关联,动力学经验方程式为C=C0 exp(-4.02×10-4Q0.7095G-0.5474W0.0549),其中C为t时刻模拟采出水COD浓度,C0为采出水初始COD浓度,Q为臭氧投加量,G为PAC投加量,W为紫外强度。剖析了DOCF体系实现破乳降浊、杀菌除铁、脱硫、阻垢防腐反应机理,探讨了 DOCF体系氧化脱稳机理、去除腐蚀结垢性因素机理和臭氧氧化协同机理。设计开发出了 DOCF体系多功能高效预处理装置并进行了抗冲击、抗污染现场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实现将400-898mg/L油含量和74-368mg/L的悬浮物含量的来水分别降至20-30mg/L和5-40mg/L之间,去除率分别达到95%和89.2%以上,且运行稳定。通过膜材料接触角、化学稳定性分析选用了无机炭膜作为末端处理,考察了运行通量、反洗流量、反洗周期、反洗时间、跨膜压差等操作参数,通过处理前后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变化评价了无机炭膜抗污染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在处理来水油含量高达30mg/L,悬浮物高达60mg/L,进水流量为5.0m3/h,初始浓水排放流量为1.5L/h,初始制水周期为30min,反洗流量为4.5m3/h,脉冲间隔为20s,循环流量为45m3/h的条件时,处理后水油含量和悬浮物含量均低于1.0mg/L,且跨膜压变化较小,运行稳定,抗污染抗冲击性能强。采用DOCF体系-无机炭膜工艺处理延长油田××联合站采出水,结果表明处理后水能满足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回注指标要求,即出水悬浮物≤1.Omg/L、含油量≤1.0mg/L、粒径中值≤1.0μm、腐蚀速率≤0.076mm/a、SRB细菌含量≤10个/mL、TGB细菌含量≤100个/mL、未检测出铁细菌、铁含量≤0.5mg/L、硫化物≤2.0mg/L、侵蚀性CO2≤1.0mg/L,且与地层配伍性良好。对模拟井口水进行物理指标(含油量、悬浮物、粒径中值)分析、离子稳定性能评价、腐蚀结垢稳定性等分析得出处理后水质稳定,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从技术对比、工艺运行成本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化学氧化-溶气气浮处理工艺和DOCF体系-无机炭膜处理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表明该工艺在运行成本、出水水质以及抗冲击负荷能力方面均优于化学氧化-溶气气浮处理工艺,处理成本低至1.345元/吨,且具有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运行处理成本低的特点,处理后水能达到延长油田低渗、特低渗透油田注入水水质要求,提高油田注水开发采收率,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姚亮[2](2012)在《苏里格第三天然气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苏里格气田已进入稳定开发阶段,气田产出污水量不断加大,由于其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又溶解了不同程度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处理和排放,不仅会对处理设施、回注系统产生腐蚀或堵塞,使气田井筒管串和地面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气田安全生产,而且还会因地层堵塞而引起受纳水体的潜移性侵害,污染生态环境。因此,开展苏里格气田污水处理综合研究,对于改善气田生产能力、提高气田开发寿命、降低生产运行成本、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该论文的研究,分析苏里格气田第三处理厂污水性质特点,优化含醇污水和低含醇污水预处理工艺,使污水预处理工艺和气田现场生产实际相适应;对甲醇回收单元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现场实验,使甲醇回收装置性能满足现场生产工艺和性能设计要求。保证甲醇回收单元设备运行正常,产品甲醇合格。

毛永灏[3](2007)在《钢厂废水再生的反渗透膜污染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钢铁厂每天会排放出大量的循环冷却排污水,用膜分离技术将该废水处理并补给循环冷却水系统,意义重大。膜污染是反渗透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膜的高效连续运行,还会增加运行费用,缩短膜的使用寿命。要使膜组件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就必须根据废水的水质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预处理方案;针对废水中污染物质的种类与特性,通过试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基于此,本文开展了钢厂废水再生的反渗透膜污染控制策略的研究。首先进行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废水有结垢倾向;悬浮物含量严重超标;油、总铁也超过了允许值;此外,废水中有机物会引起反渗透膜的微生物污染。最后确定了以多介质过滤-活性炭过滤-微滤-反渗透为主的技术路线来处理该废水。从降低废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的角度出发确定混凝剂、盐酸、杀菌剂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经过加药获得理想混凝过滤效果后,出水浊度值平均为0.2NTU,SDI<3,满足反渗透膜对悬浮物和胶体的进水要求,pH值在7左右时的加药量:混凝剂PAC为15mg/L;杀菌剂NaClO为6mg/L。继续投加PAM,出水的浊度和SDI值又分别升高了,原因是水中产生了胶体再稳现象,建议在该系统中停止使用PAM。通过臭氧投加量和CODMn的去除率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臭氧投加量为1.5mg/L。全面考察臭氧活性炭工艺去除色度、有机物、油、铁、锰的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工艺对上述污染物质均有很高的去除率,对色度的去除率为70%;对CODMn的去除率为67%;对油的去除率为87.5%;对Fe2+的去除率为85.7%;对Mn2+的去除率为62.5%。臭氧的强氧化作用可使有机物不饱和键断开,苯环开环,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再通过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达到控制的目的。通过对阻垢剂的中试试验,考察阻垢剂是否能够有效防止膜表面结垢。结果表明,在使用该阻垢剂后,系统在后期产生碳酸钙结垢,证明该阻垢剂不能有效的起到阻垢作用,建议更换,并提出膜清洗的专项策略。采用0.5%(w) HCl清洗液清洗后,系统各项指标恢复到原始状态,达到了预期目的。

罗胜联[4](2006)在《有色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尤其是重金属质量型缺水。重金属废水排放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影响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其治理一直是世界环保领域的重大课题。目前,有色行业重金属废水的排放已成为饮用水源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开展有色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对解决水资源危机、促进有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色行业重金属废水的特点与重复利用,结合实际生产过程,提出了“石灰中和—配合—回流”新工艺。采用该工艺技术处理有色重金属废水可解决传统石灰法处理在高pH值时才能达标排放的技术瓶颈,实现控制pH值为8.5左右达标排放的目标,且净化水中钙离子浓度下降到400mg/L左右。开发了具有很强絮凝作用的新型水处理活性因子PMB,中和渣的回流比控制在5%以下即可满足水处理过程对回流渣量的要求,浓缩后渣的含水率平均为77.29%,比传统石灰中和渣的含水率(97.98%)下降了20.69%。新工艺得到的渣中金属含量由原来的25%-27%提高到31%-33%,有利于重金属的回收。新工艺经4个月的稳定运行,出水重金属锌、铅、铜、镉、砷离子及pH值均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依据构效关系、协同效应设计开发了阻垢缓蚀性能达到相关优级标准的YJ水质稳定剂。采用静态快速阻垢实验、动态阻垢实验研究了所开发的水质稳定剂的阻垢性能,采用SEM、XRD等现代测试手段对垢层进行物相结构及显微分析,以探讨水质稳定剂阻止或延缓碳酸钙、硫酸钙垢生成的机理。水质稳定剂吸附在生成的碳酸钙、硫酸钙等晶体的晶面或晶格点上,使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受到阻碍或产生畸变,破坏其成垢过程而达到阻垢缓蚀的目的。现场中试研究表明,向系统中投加YJ水质稳定剂后循环水的结垢与腐蚀趋势明显减弱,回用水的动态污垢热阻小于1×10-4 m2·h·c/kcal,污垢附着速度小于15mg/cm2·mon,废水的各项指标可满足循环用水指标的要求。采用电化学极化、Tafel曲线及交流阻抗法、恒电势法等研究了净化水回用对电解锌的影响。水质稳定剂吸附在电极/溶液界面从而增大金属锌离子还原过程的电化学极化,起到了细化晶粒,平滑锌沉积层的作用。水质稳定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阴极副反应(析氢)的进行,有利于提高电解锌的电流效率。针对石灰中和净化水的深度净化问题研制了新型生物制剂B,提出并开发了“生物吸附—脱钙”深度处理新工艺。以城市生活污水厂的剩余活性污泥为主体,根据石灰中和净化水中金属离子的特性,通过添加调整因子H对其进行改性、调整,使其富含高效特异功能菌群,制得生物制剂B。优化了生物制剂B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工艺条件,复配了深度净化-可控脱钙的生物制剂B和碳酸钠体系。生物制剂B对低浓度的铜、锌、镉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去除率分别达到96.47%,80%,90%,对铜离子表现出优先吸附。优化了生物制剂B脱除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及K2CO3废液和Na2CO3废液深度脱钙的扩试工艺条件,并进行了连续试验,深度净化水后出水重金属铜、铅、锌、镉、砷、镉离子浓度完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可实现100%回用或“零排放”。32m3/h石灰中和净化水深度处理的运行费用0.84元/m3,1000m3/h石灰中和净化水深度处理的运行费用0.53元/m3。建立了生物制剂B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模型。在单一重金属体系中,生物制剂B对铜、锌、镉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采用Zeta电势表征了渣的沉降过程,生物制剂B和K2CO3废液体系处理石灰中和净化水时,加入PAM有助于渣的沉降,而生物制剂B和Na2CO3废液体系则无需加入PAM亦具同样好的沉降效果。采用XRD、m等现代测试手段分析了生物制剂B处理重金属离子及深度脱钙的机理。在废水中分别投加两种废液后沉降的主要晶体物质都是CaCO3,生物制剂B中存在有—C=O、—NH2、C=C或苯环双健,CH3—、CH2—及-C-O-键,由于吸附重金属离子以及废水碱性环境的作用,吸收峰强度和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表明生物制剂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可能与废水中的金属离子、钙离子发生了吸附、配合、沉淀或离子交换等作用。

谢红斌[5](2001)在《阻垢缓蚀剂ZY-605在净化水回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试验证明,阻垢缓蚀剂ZY-605对株冶的净化水水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应用于生产,阻垢和缓蚀效果显着,确保了净化水回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阻垢缓蚀剂ZY-605在净化水回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垢缓蚀剂ZY-605在净化水回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特低渗油田采出水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现状
        1.2.1 特低渗透油田处理后水回注要求
        1.2.2 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和方法
    1.3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特征及存在问题
        1.3.1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储层特点及回注要求
        1.3.2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复杂特征
        1.3.3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
        1.3.4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处理后水质不稳定的原因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分析测试方法
        2.2.3 研究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2.5 模拟采出水的配置
第3章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成分复杂特征及处理后水质劣化成因分析
    3.1 采出水成分分析
    3.2 添加剂对采出水乳化稳定特性的影响
        3.2.1 杀菌剂对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2.2 缓蚀剂对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2.3 压裂返排液对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3 处理后水质劣化成因分析
        3.3.1 处理后水质成分分析
        3.3.2 物理化学因素
        3.3.3 腐蚀性因素
        3.3.4 结垢性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DOCF体系)工艺优化研究
    4.1 DOCF体系及处理工艺的设计
        4.1.1 设计背景
        4.1.2 设计思路及原理
        4.1.3 稳定达标处理工艺的设计
    4.2 DOCF体系工艺优选及协同效应分析
        4.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2.2 反应混合方式优化
        4.2.3 协同工艺方法优化
    4.3 涡流反应器混合条件优化
        4.3.1 开孔个数
        4.3.2 内外圆筒直径比
        4.3.3 气液比
    4.4 DOCF体系操作参数单因素优化
        4.4.1 pH值
        4.4.2 臭氧浓度
        4.4.3 接触时间
        4.4.4 入口压力
        4.4.5 混凝剂加量
        4.4.6 紫外强度
    4.5 正交优化实验
    4.6 响应面法优化
        4.6.1 实验设计及模型建立
        4.6.2 Box-Behnken实验运行结果
        4.6.3 模型可靠性和拟合性验证
        4.6.4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4.6.5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与验证
    4.7 有机絮凝剂APAM加药条件优化
    4.8 DOCF体系处理效果评价分析
    4.9 DOCF体系设备的开发及抗冲击试验运行效果
    4.10 小结
第5章 DOCF体系处理模拟采出水的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5.1 氧化反应动力学级数的确定
    5.2 氧化速率常数影响因素分析
        5.2.1 pH值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2 臭氧浓度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3 PAC加量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4 入口压力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5 紫外灯功率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6 温度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3 经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 DOCF体系处理油田采出水机理分析
        5.4.1 破乳降浊机理
        5.4.2 阻垢缓蚀机理
        5.4.3 臭氧氧化协同混凝气浮处理机理
        5.4.4 臭氧协同氧化作用机理
        5.4.5 采出水污染物氧化处理机理
    5.5 小结
第6章 无机炭膜深度达标处理工艺研究
    6.1 膜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6.2 膜处理工艺的优选
        6.2.1 膜材料抗污染性能
        6.2.2 膜材料的化学稳定性
    6.3 采出水含污染物对无机炭膜的影响
        6.3.1 乳化油对无机炭膜的影响
        6.3.2 污染物对无机炭膜的影响
    6.4 无机炭膜运行参数优化
        6.4.1 工艺操作参数优化
        6.4.2 长周期抗冲击运行处理效果
    6.5 小结
第7章 DOCF体系-无机炭膜处理工艺现场中试及技术经济评价
    7.1 中试装置的现场应用
        7.1.1 现场设备的安装
        7.1.2 现场工艺参数优化
    7.2 中试设备现场运行效果
        7.2.1 处理后水达标性评价
        7.2.2 处理后水稳定性评价
        7.2.3 处理后水与地层配伍性评价
    7.3 DOCF体系处理技术经济效益对比
        7.3.1 DOCF体系与传统气浮工艺技术对比
        7.3.2 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7.4 DOCF体系-无机炭膜处理工艺主要技术指标和特点
        7.4.1 处理工艺主要技术指标
        7.4.2 处理工艺的主要特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2)苏里格第三天然气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三采气厂污水水质分析
    2.1 水样分析方法
    2.2 水样分析结果
        2.2.1 第一批水样总体分析
        2.2.2 第二批水样分析结果
第三章 污水预处理技术研究
    3.1 污水处理的初步方案
    3.2 实验方法
    3.3 混凝试验装置
    3.4 含醇污水预处理条件的优选
        3.4.1 pH值的优选
        3.4.2 氧化剂的优选
        3.4.3 无机絮凝剂的优选
        3.4.4 有机絮凝剂的优选
        3.4.5 氧化剂氧化时间的优选
        3.4.6 优化工艺条件下对含醇污水的处理
    3.5 生产污水预处理技术研究
        3.5.1 pH值的优选
        3.5.2 氧化剂加量的优选
        3.5.3 无机絮凝剂加量优选
        3.5.4 有机絮凝剂加量优选
        3.5.5 氧化剂氧化时间优选
        3.5.6 优化工艺条件下对生产污水的处理
        3.5.7 药剂的配制方法
        3.5.8 药剂的加入方法
    3.6 阻垢缓蚀剂筛选与评价
        3.6.1 阻垢缓蚀剂筛选评价方法
        3.6.2 阻垢缓蚀剂的初步筛选
        3.6.3 阻垢缓蚀剂配方的优化
        3.6.4 FHZ-Ⅲ阻垢缓蚀剂应用效果评价
        3.6.5 缓蚀阻垢剂的加量
第四章 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
    4.1 悬浮物、亚铁离子的去除
    4.2 油类物质的存在状态
    4.3 含油污水治理的主要方法
    4.4 除油工艺的选择
    4.5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
        4.5.1 污泥浓缩工艺
        4.5.2 污泥调质
        4.5.3 污泥脱水
        4.5.4 污泥焚烧
第五章 现有污水及污泥处理系统及其技术、经济评价
    5.1 甲醇污水处理系统
    5.2 综合污水处理系统
    5.3 污泥处理系统
第六章 现有污水、污泥处理整改措施
    6.1 甲醇废水处理系统整改措施
    6.2 综合废水处理系统整改措施
    6.3 污泥处理系统整改措施及设备表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3)钢厂废水再生的反渗透膜污染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1 膜分离技术分类
        1.2.2 反渗透除盐技术
        1.2.3 微滤技术
    1.3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
        1.3.1 浓差极化
        1.3.2 膜污染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5 课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背景
        1.5.2 课题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本研究的特点
第2章 废水水质分析及试验方法
    2.1 废水情况简介
        2.1.1 钢厂循环冷却水简介
        2.1.2 钢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简介
        2.1.3 水质分析
    2.2 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工艺
    2.3 主要设备规格参数
    2.4 试验方法
    2.5 测试项目和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过滤技术对悬浮物、胶体的控制
    3.1 混凝过滤技术
        3.1.1 多介质过滤
        3.1.2 混凝
    3.2 反渗透进水的重要指标-淤泥污染指数SDI
    3.3 静态试验
        3.3.1 单加混凝剂烧杯试验
        3.3.2 混凝剂+助凝剂烧杯试验
    3.4 动态试验
        3.4.1 不同PAC 加药量的运行结果
        3.4.2 PAC+HCl 的运行结果
        3.4.3 PAC+HCl+NaClO 的运行结果
        3.4.4 PAC+HCl+NaClO+PAM 的运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臭氧活性炭技术对污染物的控制
    4.1 臭氧技术
        4.1.1 臭氧的物理化学性质
        4.1.2 臭氧在水溶液中的反应途径
        4.1.3 臭氧技术的特点
    4.2 活性炭技术
        4.2.1 活性炭的基本晶体结构
        4.2.2 活性炭的孔隙结构
        4.2.3 表面化学性质
    4.3 臭氧活性炭技术与工艺特点
    4.4 臭氧投加量的确定
        4.4.1 臭氧进气浓度的测定方法
        4.4.2 臭氧投加试验
    4.5 臭氧活性炭技术对污染物的控制
        4.5.1 感观性指标
        4.5.2 有机物的去除
        4.5.3 铁锰的去除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阻垢剂对结垢的控制
    5.1 垢的形成过程
    5.2 反渗透阻垢剂
        5.2.1 阻垢机理
        5.2.2 阻垢剂的分类及其特点
    5.3 加阻垢剂防止反渗透膜结垢的动态试验
        5.3.1 试验目的
        5.3.2 试验条件
        5.3.3 试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膜清洗的专项策略
    6.1 膜清洗概述
        6.1.1 清洗条件
        6.1.2 清洗药剂的配方及注意事项
        6.1.3 清洗过程简述
    6.2 膜清洗试验
        6.2.1 试验方法
        6.2.2 试验步骤
        6.2.3 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有色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3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化学法
        1.3.2 物理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3.4 深度处理技术
    1.4 重金属废水重复利用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技术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有色重金属废水循环利用的中和-配合-回流新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典型有色冶炼重金属废水的特点
    2.3 配合-回流技术路线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试验与分析方法
        2.4.2 试验材料
    2.5 中和-配合-回流工艺研究
        2.5.1 pH值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5.2 配合剂用量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5.3 中和渣回流的可行性研究
        2.5.4 配合-回流工艺研究
        2.5.5 配合-回流过程动力学分析
        2.5.6 沉降渣的特征研究
    2.6 中和-配合-回流工艺现场中试
    2.7 小结
第三章 水质稳定剂的分子设计与阻垢缓蚀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净化水循环过程中钙离子浓度与盐度的变化规律
        3.2.1 净化水循环过程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3.2.2 净化水循环过程中盐度的变化规律
    3.3 水质稳定剂分子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
        3.3.1 水质稳定剂分子设计思路
        3.3.2 水质稳定剂研制的关键技术
    3.4 水质稳定剂的阻垢缓蚀性能研究
        3.4.1 静态快速阻垢实验研究
        3.4.2 动态阻垢实验研究
        3.4.3 水质稳定剂的缓蚀性能
        3.4.4 YJ水质稳定剂对垢层影响的显微分析
    3.5 现场中试
        3.5.1 试验流程与相关参数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净化水回用系统水质稳定剂对工业电解锌沉积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研究方法
    4.3 水质稳定剂对工业电解锌沉积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4.3.1 锌电极在含有水质稳定剂的ZnSO_4溶液中的阴极极化行为
        4.3.2 锌电极在含有水质稳定剂的Na_2SO_4溶液中的阴极极化行为
        4.3.3 水质稳定剂对电解锌过程的塔菲尔斜率的影响
        4.3.4 电解锌时锌还原反应的电化学阻抗
        4.3.5 锌电极在含有水质稳定剂的ZnSO_4溶液中的恒电位极化行为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制剂B深度处理石灰中和净化水的研究
    5.1 引言
    5.2 生物制剂B的研制
    5.3 生物制剂B处理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5.3.1 实验研究方法
        5.3.2 重金属离子去除工艺参数优化
    5.4 石灰中和净化水中高含量钙离子的去除研究
        5.4.1 实验研究方法
        5.4.2 碳酸钠与生物制剂B复配体系对钙离子去除的影响
        5.4.3 湘氮厂碳酸钠母液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生物制剂B深度处理石灰中和净化水的扩试研究
    6.1 引言
    6.2 现场扩大试验方案
        6.2.1 扩试目标
        6.2.2 扩试规模及参数
        6.2.3 扩试工艺
        6.2.4 分析方法
    6.3 扩大试验工艺参数的优化
        6.3.1 K_2CO_3废液试验研究
        6.3.2 Na_2CO_3废液试验研究
    6.4 连续试验
    6.5 工程概算与效益分析
        6.5.1 32m~3/h工程概算
        6.5.2 1000m~3/h工程概算
        6.5.3 预期效益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生物制剂B深度处理石灰中和净化水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生物制剂B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模型
    7.3 生物制剂B吸附重金属前后特征基团的变化
    7.4 生物制剂B与废液复合系统作用机理
        7.4.1 反应过程中Zeta电位的变化
        7.4.2 反应产物的物相结构
        7.4.3 生物制剂B反应前后特征基团的变化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目录
致谢

四、阻垢缓蚀剂ZY-605在净化水回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低渗油田采出水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处理技术研究[D]. 沈哲.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2]苏里格第三天然气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D]. 姚亮.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8)
  • [3]钢厂废水再生的反渗透膜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 毛永灏. 河北工程大学, 2007(02)
  • [4]有色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D]. 罗胜联. 中南大学, 2006(01)
  • [5]阻垢缓蚀剂ZY-605在净化水回用中的应用[J]. 谢红斌. 湖南有色金属, 2001(S1)

标签:;  ;  ;  ;  ;  

阻垢缓蚀剂ZY-605在纯净水回用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