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球自转无关吗?

地震与地球自转无关吗?

一、地震与地球自转无关吗?(论文文献综述)

曹宇剑[1](2020)在《基于CORS的移动RTD及其精度评测方法》文中提出CORS是社会经济与建设发展至今GNSS应用的更高演变,是可以快速、高精度获取空间数据和地理特征的空间信息系统,基于CORS的移动RTD测量具有定位时间短、效率高的优势,且CORS的建立对伪距差分定位精度有着明显的提升。本文针对基于CORS的移动RTD及其精度的评测问题,结合CORS的评测标准,提出了一套新的误差评测体系,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从系统误差评测和用户端误差评测两个方面对基于CORS的移动RTD精度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系统误差评测中,伪距差分定位技术可以消除公共误差部分,本文设计了静态定位精度试验、多路径效应测试、通信链路延迟误差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等,对系统误差进行了评测。研究结果表明,多路径效应测试所选45个基准站点的有效观测量均大于85%,MP1和MP2值均小于0.5,通信链路误差测试所选45个基准站点的通信延迟均保持在20ms左右,最大延迟误差不超过100 ms,静态定位测试获取了 GPS/BDS双星融合和单北斗两种模式的静态定位坐标,与已知观测点坐标对比,在x方向的中误差分别为±0.37 cm、±0.41 cm,在y方向分别为±0.36 cm、±0.43 cm,在h方向分别为±1.22 cm、±1.48 cm。(2)在用户端误差评测中,本文进行了多种载体、多种地形的移动RTD试验,采用了固定基线长度检测法和固定几何轨迹检测法两种方法。研究成果表明,固定基线长度检测方法在长时间、大面积、多地形的测试中,可以有效的检测出移动RTD的精度,所选的6条移动RTD测试线路,其平面精度均优于0.3 m,高程精度优于0.6 m。固定几何轨迹检测方法采用的是步行移动测量的方式,测试人员在经过固定点位时,会停留并观测一段时间,研究结果为移动RTD的定位精度为0.262 m,当停留在固定检测点时,定位精度会有明显提高,说明定位精度受运动状态的影响较大。(3)在进行车载RTD试验中,山区、平原、高原不同地形区域的车载RTD平面精度分别为0.26 m、0.2 m、0.22 m,明显为地形因子对定位精度产生了影响,导致这两处区域测试精度较低。同时,受到道路因子的影响,高速路线部分的车载定位精度优于相应国道路线的定位精度。在船载RTD试验中,试验线路1和试验线路2的平面精度分别为0.17 m和0.083 m,高程精度为0.397 m和0.215 m,试验线路1周边山脉较多,而试验线路2周边多是农田和河滩,受到地形因子影响,线路2的船载定位精度优于线路1,车载与船载试验对比分析,由于水面宽阔且遮挡较少,船载移动速度也较低,在数据采集过程更加稳定,所以船载RTD的定位精度要优于车载RTD的定位精度。

武旭晨[2](2019)在《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城市电动出租车充电设施优化选址研究》文中指出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基本实现无污染运行,是缓解我国能源危机、解决当前气候问题的有效措施,故而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广。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媒介之一。然而,电动出租车续航里程短、充电困难等问题是制约其大规模普及的首要原因。在电动汽车电池性能没有巨大突破的现实条件下,对电动出租车充电站进行合理布局规划,缓解出租车司机的“里程焦虑”是当前推广城市电动出租车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现有充电站布局的基础上,对城市新建电动出租车充电站进行了优化选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总结了与城市公共设施选址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现状,以未满足的电动出租车充电需求量和新建充电站的固定成本为目标函数,提出了电动出租车新建单个充电站的多目标选址模型,描述了其目标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该模型设计了新建多个充电站的优化选址策略。(2)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BMOPSO),用于求解新建单个充电站的选址模型。根据设计的优化选址策略,设计并实现了新建多个充电站的优化选址算法。(3)为解决未满足充电需求量计算的性能瓶颈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GPU的未满足充电需求量并行计算算法,并利用PyCUDA接口调用CUDA计算架构实现了该算法。(4)进行了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选址模型应用示例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仿真方法,计算某个城市电动出租车充电需求量的日平均最大值;收集、预处理与该城市电动出租车充电站选址相关的多源数据;详细描述了电动出租车新建充电站的优化选址模型求解过程及结果。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充电站优化选址方案灵活兼顾未满足充电需求量和固定成本投资,具有可行性。本文研究旨在深入探索电动出租车充电站优化选址布局的可行解决方案,为相关管理部门或企业提供辅助决策方法和手段。

方新建[3](2019)在《基于GPS/BDS组合的矿区地表变形监测高精度解算模型构建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在保障能源供给充足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引起了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为矿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了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需要利用新的技术方法研究适用于矿区的监测、预警技术和方法。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逐步进入多系统并存的时代,特别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逐步建成运行,多频率多系统的出现为矿区变形监测提供了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多频率多系统的开发应用有利于提高定位结果的精度和提升导航定位的可靠性。同时,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时空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深度融合发展,逐步拓宽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矿区变形监测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本文主要利用GPS和BDS组合系统多频数据单历元解算变形量,从而实现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的精准监测。主要涉及GPS和BDS组合系统融合理论基础、组合系统观测值质量分析、不同系统间观测值融合数据处理模型、基于BDS三频求解组合系统模糊度等方面。通过对现有的算法和模型进行修正或重新构建,编程开发相应的软件并对软件功能不断完善,从而满足矿山测量对于可靠性和高精度的需求。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GPS/BDS多系统多频融合定位理论进行了详细描述。从时空相关性的角度,对GPS/BDS时间系统和空间坐标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实现双系统的稳定组合。详细分析了 GPS/BDS组合系统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观测数据处理的主要问题。2.针对不同频率下GPS/BDS组合系统观测数据的融合处理问题,对GPS/BDS组合系统的单历元解模型进行了构建和优化。研究发现,该模型能有效提高卫星可见数,提高模糊度固定成功率,这有利于提高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够达到相应的功能。3.针对矿山变形监测的特点,建立附有三频北斗约束的GPS/BDS双差模糊度固定算法。首先固定(0,-1,1)和(1,4,-5)两个超宽巷模糊度;然后使用整数变换得到与两个超宽巷组合整数相关,且电离层延迟系数与三个基频电离层系数尽可能接近的模糊度组合(使算法能适合于更长基线模糊度的解算);最后将以固定模糊度的北斗系统作为约束,单历元解算GPS系统的双差模糊度。4.在模型构建完成后,研究发现模型中存在着方程秩亏等问题,通过对模型中存在的病态性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了解决模型病态性的方法。针对频率的不同,利用Tikhonov正则化原理解决单频数据的问题,并建立基于GPS/BDS组合的单频单历元解算模型。而对于双频数据,为了解决方程秩亏的问题,通过引入伪距观测值,建立基于GPS/BDS组合的双频单历元解算模型。最后利用采集的实验数据,对算法的定位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显示构建的模型基本可以满足需求。5.对这些理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函数模型,开发基于GPS/BDS组合系统的单历元解算变形量的软件,并对软件的相应功能进行了介绍。利用课题组的高精度三维移动变形平台,对软件的性能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显示开发的软件的解算精度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对组合系统模型的算法和软件的性能进行研究,以朱集东矿1222(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GPS/BDS组合系统的变形监测软件在矿区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图[45]表[26]参[124]

陈学忠,李艳娥[4](2019)在《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着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显着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隗永刚,陈学忠,李艳娥[5](2018)在《唐山Ms7.8级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文中提出临近强震发生前,震源区变得极不稳定,在震中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或许会对微小的应力变化敏感.为了考察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Ms7.8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是否存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显着相关的地震活动,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根据1970年1月1976年6月期间发生的ML≥2.0级地震,研究了地球自转与唐山Ms7.8级地震前发生在其破裂区及其附近地区中小地震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用P值来评估,P值越低表示相关性越显着.就不同震级范围内的地震分析了P值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级地震前ML≥2.5级地震存在低于1%的P值,80%的地震发生时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处于加速状态.进一步分析了较大空间范围(33°44°N,113°122°E)内,在研究区内P值处于最低值期间的空间分布,发现低于2%的P值集中分布在唐山Ms7.8级地震破裂区的东北端部.另外,唐山Ms7.8级地震发生时,地球自转速率刚经历了1次季节性变化的加速过程,处于极大值附近.因此,地球自转加速对唐山Ms7.8级地震的发生可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张训方[6](2018)在《非合作目标激光测距预报的实时修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持续开展,在轨的空间碎片越来越多,碰撞风险越来越高,对空间碎片进行高精度测量是提升目标精密监测与预警的重要途径。激光测距技术因其具有高精度测量特性正被应用于非合作目标(空间碎片)高精度测量中。目前,非合作目标的轨道预报通常是基于双行根数(TLE)结合SGP4轨道预测模型外推出来的,存在较大偏差,加之对空间碎片进行激光测距是漫反射过程,回波信号及其微弱,对指向和信噪比有了更高的要求,限制了测距成功率,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视位置偏差导致激光脉冲无法准确击中目标和回波光子无法进入接收端单光子探测器视场,二是预报距离偏差导致距离门控不佳引起信噪比较低或探测器始终无法响应回波光子。为此,本文对非合作目标的轨道预报实时修正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首先,基于SGP4轨道预测模型,结合卫星激光测距CPF生产预报的光行差改正方法,实现了非合作目标用于激光测距的轨道预报生成,包括视位置(滞后量)、激光前指发射方向、激光往返飞行时间,是后续轨道预报实时修正工作的基础。其次,分析了导致非合作目标TLE轨道预报存在较大偏差的主要因素,认为主要原因是SGP4模型采用的大气阻力模型简化为一个不变的阻力参数B*,而大气阻力实际上与大气密度、目标姿态、阻力系数相关。从实测现象看,偏差主要体现在沿迹方向,亦即主要体现在目标在其轨道面内椭圆轨道上的位置偏差。因此,提出了将主要偏差简化归因于时间根数偏差的方法。由于涉及SGP4模型外推、坐标转换等,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采用参数搜寻法在一定范围内查找最优时间根数偏差。为了理论上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采用激光测距卫星较高精度的CPF生成的视位置预报作为模拟实测值进行时间根数偏差搜寻,结果表明(1)最优时间根数偏差是存在的;(2)经最优时间根数偏差修正后的轨道预报,视位置偏差明显减小且波动幅度减小,预报距离偏差亦明显减小;(3)用起始1分钟数据与用整个弧段数据搜寻得到的最优时间根数偏差并未明显差别,可以满足实时性的需求。然后用实测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经过时间根数偏差修正后,视位置偏差明显减小且波动幅度减小,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武艳伟[7](2018)在《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设计及数据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利用相干和直接测风激光雷达的优势,减少了单独直接或相干探测时所受高度测量范围的限制,降低了技术成本、时间成本,成为全球对流层风场探测的最佳解决方案。本文针对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0~30 km垂直距离风场探测开展研究。首先根据星载风场反演技术指标需求对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进行仿真设计及回波信号仿真;其次对测风激光雷达回波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算法研究;然后应用混合体制数据处理算法进行0~30 km三维风场反演;最后针对星载混合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各个模块,编写出三维风场反演GUI演示界面,并应用混合体制风场反演技术对1000组仿真信号的风场反演结果进行时空分布分析。论文完成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针对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相干探测远场信号功率谱基线不平坦问题,提出了自适应背景噪声去除算法。应用该算法与傅里叶变换算法、自适应迭代加权惩罚最小二乘算法分别对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去噪处理。结果表明:应用自适应背景噪声去除算法与上述两种算法相比,具有更好的噪声抑制效果,风场探测距离分别提高了40%、16.7%。2、针对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相干探测远场信号信噪比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加权子空间拟合算法。应用加权子空间拟合算法与傅里叶变换算法、特征值分解算法分别对仿真信号和实验数据对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表明:加权子空间拟合算法与傅里叶变换算法、特征值分解算法相比,能够减少估计风速的统计不确定度,风场探测距离分别提高了26.6%、14.2%。3、针对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相干回波信号处理中最大似然算法需要预知参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协方差矩阵的最大似然算法。应用这两种算法分别对仿真信号和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表明:基于协方差矩阵的最大似然算法不需预知谱宽和信噪比参数,避免了估计参数带来的误差,风速无偏估计的可靠性更高,风场探测距离提高了20%。4、根据0~30 km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回波信号,研究了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并编写了集成回波信号仿真、风速误差分析和风速反演功能的交互式仿真软件。其中,对0~6 km距离处风场采用相干外差技术进行风场反演;对3~30 km距离处风场采用直接双边缘技术进行风场反演。应用混合体制风场反演技术对1000组仿真信号进行处理,并对风场反演结果的时空分布图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满足风速误差小于3 m/s,风向误差小于10°的技术指标要求。

陈学忠,李艳娥,王恒信,王生文,隗永刚,郭祥云,陈丽娟[8](2018)在《全球MS≥8.0地震和中国大陆MS≥7.0地震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利用1963—201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29次MS≥7.0地震和全球范围内42次MS≥8.0地震资料,根据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计算了它们的相位角,分析了它们的相位角分布,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对它们与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是:中国大陆地区MS≥7.0地震,约81%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加速初期和高值点附近-减速初期,在α=0.001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显着性检验。全球范围发生的MS≥8.0地震,约68%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低值点附近,在α=0.001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显着性检验。

陈学忠,王恒信,王生文,隗永刚,郭祥云,陈丽娟,李艳娥[9](2018)在《地球自转减速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作用》文中指出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自转减速有利于汶川地震发生。如果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那么在震前震区或许会出现中小地震发生受到地球自转减速触发的现象。分析表明,从2006年起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ML≥2.7地震受到地球自转减速的触发,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廖锐[10](2018)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导航接收机卡尔曼解算技术实现及优化》文中指出具有复杂动态性的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对卫星导航接收机定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了卡尔曼滤波算法在复杂动态环境下卫星导航接收机定位解算中的应用和优化。本文首先对导航接收机定位测速与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其次,在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导航接收机定位系统的连续非线性对卡尔曼滤波进行离散化、线性化处理,分别建立了低动态环境和复杂动态环境下的用户运动模型、系统模型与观测模型。本文讨论了误差协方差矩阵的设置,给出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导航定位解算模块方案设计。基于C语言对该方案在工程上进行了实现,通过静态测试场景和模拟源提供的复杂动态测试场景对该模块进行了板级测试和验证。本文实现的卡尔曼滤波导航定位解算模块己经直接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满足处理多系统信号资源能力的要求,本文针对系统间差异对导航定位模块进行调整,使该模块能够处理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两个系统的信号。本文进—步研究了卡尔曼滤波稳定性的问题,针对卡尔曼滤波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发散问题,给出了基于新到信息序列的判断方法,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加权思想的优化方案。最后通过板级测试证明,在判断滤波发散后,对状态误差协方差矩阵进行加权处理,重新计算卡尔曼滤波增益,能够起到提高定位精度的作用。

二、地震与地球自转无关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与地球自转无关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ORS的移动RTD及其精度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GNSS伪距差分定位原理及误差分析
    2.1 GNSS定位基础
        2.1.1 时间系统
        2.1.2 坐标系统
        2.1.3 卫星坐标计算
    2.2 GNSS伪距差分定位原理与模型
        2.2.1 GNSS伪距差分定位原理
        2.2.2 GNSS伪距差分定位模型
    2.3 GNSS定位误差源分析
        2.3.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2.3.2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2.3.3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2.3.4 其他误差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CORS的移动RTD评测体系构建
    3.1 评测体系架构
    3.2 CORS系统误差检测方法
        3.2.1 CORS的基本构成
        3.2.2 CORS技术的特点
        3.2.3 CORS的评测体系
    3.3 移动RTD定位精度检测方法
        3.3.1 固定几何轨迹检测方法
        3.3.2 固定基线长度检测方法
        3.3.3 地形、道路因子检测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CORS系统误差检测试验及分析
    4.1 静态定位精度试验
    4.2 多路径效应试验
    4.3 通信链路延迟试验
    4.4 数据完整性试验
    4.5 时间、空间可用性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移动RTD试验及分析
    5.1 研究区域及路线选取
    5.2 车船载移动RTD测试
        5.2.1 车载试验分析
        5.2.2 船载试验分析
    5.3 固定几何轨迹移动RTD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城市电动出租车充电设施优化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选址研究及建设现状
        1.2.1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选址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与发展趋势
        1.2.3 基于大数据的选址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
    2.1 电动汽车充电站相关选址模型
        2.1.1 基于点需求的选址模型研究
        2.1.2 基于流需求的选址模型研究
    2.2 空间地理位置的表示与距离计算方法
        2.2.1 地理位置坐标系统
        2.2.2 高斯-克吕格地图投影
        2.2.3 基于Vincenty嵌入系数法的大地主题反算
    2.3 聚类算法及应用
        2.3.1 DBSCAN密度聚类及应用
        2.3.2 K-means聚类及应用
    2.4 粒子群求解算法及应用
        2.4.1 粒子群算法原理
        2.4.2 粒子群算法在选址问题中的应用
    2.5 GPU高性能并行计算及应用
        2.5.1 CUDA编程模型简介
        2.5.2 CUDA线程索引计算
        2.5.3 基于PyCUDA的 GPU加速并行计算及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出租车充电站优化选址模型构建及计算求解
    3.1 电动出租车充电站优化选址模型的影响因素
        3.1.1 充电站未能满足的充电需求量
        3.1.2 新建电动出租车充电站的固定成本
    3.2 电动出租车充电站优化选址模型构建
        3.2.1 新建充电站选址模型的基本假设
        3.2.2 新建单个充电站的选址模型构建
        3.2.3 新建多个充电站的优化选址策略
    3.3 电动出租车充电站优化选址模型的计算求解
        3.3.1 未能满足的充电需求量计算算法设计
        3.3.2 基于射线法定位的充电站选址固定成本估算
        3.3.3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BMOPSO)
        3.3.4 基于BMOPSO的新建单个充电站选址模型求解
        3.3.5 基于选址策略的多个充电站优化选址算法设计
    3.4 基于GPU的未满足充电需求量并行计算算法设计
        3.4.1 现有充电站与充电需求点之间距离的并行计算算法
        3.4.2 未能满足的充电需求量并行计算算法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出租车新建充电站选址模型应用示例分析
    4.1 北京市电动出租车充电需求分析
        4.1.1 北京市居民出行特征及电动出租车发展概况
        4.1.2 电动出租车新建充电站选址的候选建站区域
        4.1.3 电动出租车充电需求产生的判定条件
        4.1.4 电动出租车充电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4.1.5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电动出租车充电需求量计算
    4.2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4.2.1 基于电子地图的北京市现有充电站数据提取与处理
        4.2.2 北京市出租车GPS位置数据获取及处理
        4.2.3 基于矢量地图与ArcGis的北京市行政区划边界提取
        4.2.4 某房产租售平台区域房价公开数据的提取与处理
    4.3 基于GPU的未满足充电需求量计算算法加速效果分析
    4.4 北京市电动出租车充电站优化选址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4.1 新建充电站多目标选址算法的执行步骤及结果
        4.4.2 多个充电站的优化选址建设方案及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GPS/BDS组合的矿区地表变形监测高精度解算模型构建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形监测发展现状
        1.2.2 BDS和GPS系统发展现状
        1.2.3 GPS/BDS组合系统算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GPS和BDS系统组合定位基础
    2.1 组合系统的时空统一
        2.1.1 GPS和BDS的时间系统
        2.1.2 GPS和BDS的坐标系统
        2.1.3 GPS和BDS的系统组合方法
    2.2 GPS和BDS卫星坐标的计算
        2.2.1 GPS卫星坐标的计算
        2.2.2 BDS卫星坐标的计算
        2.2.3 卫星轨道拟合和瞬时卫星坐标计算
    2.3 误差分析及改正方法
        2.3.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2.3.2 与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
        2.3.3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2.4 本章小结
3 建立单历元解算变形信息模型
    3.1 GPS/BDS组合系统定位原理及函数模型
        3.1.1 组合系统非差定位函数模型
        3.1.2 组合系统差分定位函数模型
    3.2 GPS/BDS组合系统的随机模型构建
        3.2.1 等权随机模型
        3.2.2 高度角随机模型
        3.2.3 信噪比随机模型
    3.3 基于BDS三频约束的GPS/BDS组合系统单历元模糊度解算
        3.3.1 数学模型的构建
        3.3.2 实验分析
    3.4 单历元基线解算模型的病态性问题
        3.4.1 模型病态性产生的原因
        3.4.2 克服病态性的方法
        3.4.3 基线解算质量评价
        3.4.4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模型实现与实验分析
    4.1 程序的开发环境
    4.2 模型的实现
        4.2.1 程序的流程图
        4.2.2 程序的主要功能
        4.2.3 程序运行
    4.3 高精度三维移动变形平台实测数据分析
        4.3.1 高精度三维移动变形平台实验概述
        4.3.2 实验方案介绍
        4.3.3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GNSS技术在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5.1 试验区概况
    5.2 试验区高精度GNSS三维开采沉陷监测基准网的建立
        5.2.1 GNSS外业观测
        5.2.2 基线解算
        5.2.3 空间无约束平差及精度评价
    5.3 变形量计算及质量评价
        5.3.1 变形量计算
        5.3.2 成果检核
        5.3.3 移动变形曲线图的绘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和短期变化
2 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
    2.1 川滇地区MS≥7.0地震
    2.2 川滇地区6.0≤MS≤6.9地震
3结论与讨论

(5)唐山Ms7.8级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研究区域
2 分析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6)非合作目标激光测距预报的实时修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激光测距技术简介
    1.2 非合作目标空间分布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空间目标的轨道理论
    2.1 引言
    2.2 时间系统
        2.2.1 恒星时ST
        2.2.2 世界时UT
        2.2.3 国际原子时TAI
        2.2.4 协调世界时UTC
        2.2.5 地球动力学时TT
        2.2.6 历书时ET
        2.2.7 其他时间系统
    2.3 儒略日JD及其与格里历日期间的转换
    2.4 坐标系统
        2.4.1 真赤道平春分点坐标系
        2.4.2 准地固坐标系
        2.4.3 地固坐标系
        2.4.4 站心地平坐标系
        2.4.5 WGS84
    2.5 非合作目标的动力学模型
        2.5.1 空间目标的无摄运动
        2.5.2 空间目标的受摄运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道预报的生成
    3.1 引言
    3.2 SGP4预测模型
    3.3 时间系统的转换
    3.4 坐标系统的转换
        3.4.1 TEME坐标系到准地固坐标系
        3.4.2 准地固坐标系到地固坐标系
        3.4.3 地固坐标系到站心地平坐标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1.2m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
    4.1 引言
    4.2 1.2m望远镜共光路激光测距系统结构简介
    4.3 事件计时器工作原理
    4.4 距离门控技术
        4.4.1 传统距离门系统
        4.4.2 高频率测距中的距离门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合作目标的激光测距预报的实时修正
    5.1 引言
    5.2 大气折射的修正
    5.3 光行差改正
    5.4 时间根数偏差的理论描述
    5.5 采用CPF预报作为模拟观测值进行理论验证
    5.6 实测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设计及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风场探测研究背景及探测手段
        1.1.1 大气风场探测研究背景
        1.1.2 大气风场探测的主要手段
    1.2 星载测风激光雷达研究概况
        1.2.1 多普勒测风原理
        1.2.2 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发展概述
        1.2.3 星载直接测风激光雷达发展概述
        1.2.4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发展概述
    1.3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现状
        1.3.1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噪声去除算法研究现状
        1.3.2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风速反演算法研究现状
    1.4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技术难点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仿真设计
    2.1 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原理
        2.1.1 外差探测原理
        2.1.2 双边缘直接测风激光雷达原理
    2.2 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
        2.2.1 瑞利散射及米散射
        2.2.2 大气消光和透过率
        2.2.3 激光雷达方程
    2.3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指标分析
        2.3.1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设计指标
        2.3.2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架构
    2.4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设计
        2.4.1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图设计
        2.4.2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与地基系统设计的区别
        2.4.3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仿真参数设计
    2.5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系统仿真性能评价
        2.5.1 星载相干测风激光雷达信噪比及误差
        2.5.2 星载直接测风激光雷达信噪比及误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背景噪声去除算法
    3.1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及数据处理流程
        3.1.1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地面原理样机实验
        3.1.2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仿真
        3.1.3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流程
    3.2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数据处理谱阶估计及统计评价
        3.2.1 均匀风场谱阶估计
        3.2.2 湍流风场谱阶估计
        3.2.3 概率密度函数
    3.3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去噪算法
        3.3.1 相干探测系统噪声来源
        3.3.2 自适应迭代加权惩罚最小二乘
        3.3.3 自适应背景去除算法
    3.4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去噪算法验证
        3.4.1 仿真信号验证
        3.4.2 仿真信号处理结果统计分析
        3.4.3 实验比较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实验及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4.1 现有的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算法
    4.2 信号子空间分解算法描述
        4.2.1 特征值分解算法描述
        4.2.2 加权子空间拟合算法描述
    4.3 子空间分解算法数据处理
        4.3.1 信号仿真参数
        4.3.2 特征值分解和加权子空间拟合算法性能比较
        4.3.3 仿真信号处理结果统计分析
        4.3.4 实验数据处理
    4.4 最大似然法
        4.4.1 预知谱宽和信噪比的最大似然法
        4.4.2 基于协方差矩阵的最大似然法
    4.5 最大似然算法数据处理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风场反演
    5.1 星载卫星平台技术指标参数
        5.1.1 轨道选择及参数设置
        5.1.2 星下点位置探测
    5.2 三维矢量风场反演技术
        5.2.1 星载高速平台大尺度风场反演技术流程
        5.2.2 星载相干探测风速反演
        5.2.3 星载直接探测风速反演
    5.3 目标风速提取
    5.4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软件设计
        5.4.1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软件输入单元
        5.4.2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软件输出单元
    5.5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软件界面及风场反演结果
        5.5.1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软件界面
        5.5.2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软件风场反演结果
        5.5.3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风场反演时空分析
    5.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全球MS≥8.0地震和中国大陆MS≥7.0地震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
2 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全球MS≥8.0地震
    3.2 中国大陆地区MS≥7.0地震

(9)地球自转减速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球在匀速转动时产生的应力场
2 地球在匀速转动时在汶川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
3 结果与讨论

(10)复杂动态环境中导航接收机卡尔曼解算技术实现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导航接收机定位解算原理
    2.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成
        2.1.1 有源系统与无源系统
        2.1.2 空间星座与地面监控
        2.1.3 导航接收机组成
    2.2 接收机导航定位原理
        2.2.1 空间坐标系
        2.2.2 伪距与定位
        2.2.3 多普勒与测速
    2.3 误差源与性能指标
        2.3.1 测量误差源
        2.3.2 系统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导航定位解算技术
    3.1 卡尔曼滤波算法论述
        3.1.1 卡尔曼滤波模型
        3.1.2 卡尔曼滤波递推算法
        3.1.3 尔曼滤波与最小二乘法
    3.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导航定位方案设计
        3.2.1 离散线性化处理
        3.2.2 低动态场景系统模型设计
        3.2.3 复杂动态场景系统模型设计
        3.2.4 定位模块算法流程
    3.3 卡尔曼滤波导航定位模块的实现
        3.3.1 系统初值设置
        3.3.2 多系统适用
        3.3.3 串行处理技巧
        3.3.4 实验接收机介绍
    3.4 场景测试结果分析
        3.4.1 实验环境介绍
        3.4.2 静态场景测试结果
        3.4.3 复杂动态场景测试结果
        3.4.4 多系统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复杂动态环境的卡尔曼滤波定位解算优化策略
    4.1 卡尔曼滤波发散问题
    4.2 滤波稳定性判定
    4.3 优化方案设计
        4.3.1 基于加权思想的优化策略
        4.3.2 改进后的算法流程
    4.4 测试结果分析
        4.4.1 储备系数的选取
        4.4.2 不同量级加权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工作成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四、地震与地球自转无关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ORS的移动RTD及其精度评测方法[D]. 曹宇剑.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城市电动出租车充电设施优化选址研究[D]. 武旭晨.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3]基于GPS/BDS组合的矿区地表变形监测高精度解算模型构建及实现[D]. 方新建.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3)
  • [4]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关系[J]. 陈学忠,李艳娥. 地震, 2019(01)
  • [5]唐山Ms7.8级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J]. 隗永刚,陈学忠,李艳娥. 科学通报, 2018(18)
  • [6]非合作目标激光测距预报的实时修正方法研究[D]. 张训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2018(04)
  • [7]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仿真设计及数据处理[D]. 武艳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8]全球MS≥8.0地震和中国大陆MS≥7.0地震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J]. 陈学忠,李艳娥,王恒信,王生文,隗永刚,郭祥云,陈丽娟.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4)
  • [9]地球自转减速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作用[J]. 陈学忠,王恒信,王生文,隗永刚,郭祥云,陈丽娟,李艳娥. 地震, 2018(02)
  • [10]复杂动态环境中导航接收机卡尔曼解算技术实现及优化[D]. 廖锐.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地震与地球自转无关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