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的工程事故分析优化设计

基于MATLAB的工程事故分析优化设计

一、基于MATLAB的在工程事故分析中的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21)在《复合岩体穿层锚杆锚固力学机理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锚杆支护技术具有强度高、可靠性好、成本低、适应性强等优点,目前是隧道交通、边坡加固、水利水电、煤矿开采等工程领域围岩控制和预防灾害的主要手段。复合岩体是工程中常见的沉积岩体,受沉积环境等因素影响,各岩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层理面,导致复合岩体锚杆锚固性能与均质岩体存在明显不同。因此,深入研究复合岩体穿层锚杆应力分布特征及锚固机理,对实际工程中锚杆支护设计及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手段,围绕复合岩体穿层锚杆载荷传递机制、锚固承载特性和离层作用下锚杆受力特征开展了理论与试验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针对锚固界面的非线性力学特征和残余强度,建立了考虑残余强度的锚固界面非线性剪切滑移模型,提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分析了参数对模型曲线形态的控制规律以及对锚固效果的影响因素。基于锚杆载荷传递力学微分方程,采用载荷传递法建立了单层岩体和复合岩体锚杆拉拔载荷传递模型,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开发了单层岩体和复合岩体锚杆应力分布的计算程序,实现了锚固段锚杆轴力、界面剪切位移和界面剪应力等分布特征的求解计算。(2)通过室内短锚拉拔试验,分析了软、硬岩层锚固界面破坏形态和非线性力学特征,得到了软岩层和硬岩层锚固界面非线性剪切滑移关系,验证了考虑残余强度的锚固界面非线性剪切滑移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室内锚杆拉拔试验,分析了单层岩体和复合岩体锚杆拉拔特性,验证了单层岩体和复合岩体锚杆拉拔载荷传递模型和锚杆应力分布计算程序的可行性。(3)基于单层岩体和复合岩体锚杆拉拔载荷传递模型和锚杆应力分布计算程序,分析了单层岩体不同锚固长度下锚固界面渐进失效全过程,揭示了软硬组合复合岩体中岩层层序、层厚、位置和分层数等因素对锚杆载荷传递和锚固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4)建立了复合岩体离层作用下穿层锚杆载荷传递模型,得到了基于锚固界面线性剪切滑移关系的锚杆应力分布特征的力学方程和解析解。提出了一种利用fish语言将锚固界面非线性剪切滑移关系导入Flac3D模拟软件的方法,得到了离层作用下锚杆轴力和界面剪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离层值、离层位置和离层数量对软硬组合复合岩体锚杆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5)基于锚固界面非线性剪切滑移模型,提出了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方法。以漳村煤矿厚煤层托顶煤动压巷道支护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原因,提出了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方案。现场应用效果良好,验证了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研究论文有图155幅,表19个,参考文献194篇。

张京京[2](2021)在《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调节性能是促进传统电力系统向更好有效消纳大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系统转变的重要保障。间歇性能源入网使水电机组面临更为复杂的运行环境和频繁的工况转换,导致其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对水电机组调节性能发挥提出更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以揭示内外部扰动视角下水力发电机组稳定性演变规律为关键问题,从动力学稳定性角度深入分析内部参数扰动对机组稳定性影响,同时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量化外部间歇性能源冲击下系统运行特性,并以稳定性分析为依托,量化多能互补系统中水电机组调节灵活性,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围绕水力发电机组自身运行参数扰动下稳定性问题,为了克服单一稳定性分析方法不能全面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局部稳定性演变机理问题,以分岔点为切入,贯穿非线性动力学分岔和时域振荡两个稳定性研究领域,从结构稳定性和运动稳定性两个维度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稳定性演变规律。主要包括:(1)为了更好地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动力学稳定性演变特性,建立了不同场景下水力发电系统模型;进一步,考虑到参数不确定性变化,运用延拓追踪算法、动力学分岔理论和李雅普诺夫理论分析单参数扰动下平衡点分岔和多参数扰动下余维-2分岔现象,并给出了平衡点曲线稳定性、分岔点类型、位置及其邻域振荡稳定性等信息。结果表明:参数不确定变化导致系统产生多种类型分岔,且电力系统稳定器对分岔点产生具有一定延迟作用。(2)为了更好地阐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振荡稳定性问题,首先以参数扰动诱发的非线性动力学分岔点所集成的小扰动为切入点,运用特征值分析法、列向量规格化等方法量化不同场景下分岔点邻域振荡频率、阻尼、参与因子等指标;进一步,运用能量级理论给出了相应主导振荡模态;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给出电力系统稳定器对机组振荡模态和阻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参数合理变化范围内,始终存在着水击模态,固定参数的电力系统稳定器不能很好地改善系统阻尼甚至会恶化阻尼。2.围绕间歇性风电能源冲击下系统稳定性问题,针对单指标体系无法对发电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缺陷,提出将各评估指标按权重重新组合进而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1)针对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特点,首先将风电机组作为外部扰动耦合到水力发电系统以构建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并运用对比分析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一步,运用信息熵理论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下系统功率不确定性;最后,运用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法对功率波动量进行概率密度拟合,通过拟合评估指标即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关系数遴选出最优拟合函数。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尺度增加,功率不确定性增强,且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适用性不同。(2)为了克服单一指标评估结果难以体现系统整体运行特性的问题,首先运用熵权理论对波动量均值、理查德贝克指标、连续平均爬坡率、时间平均波动率等评估指标科学赋值并重新组合,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模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综合评估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将成果运用于风水混合发电系统,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下风/水电子系统和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最后,针对混合发电系统特有的互补性能,运用波动互补率和负荷追踪指标量化混合系统互补程度。结果表明:综合评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运行特性,且互补发电系统波动程度较风力单独发电小,但均随时间尺度增加而增大。3.围绕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水力发电机组对随机能源调节灵活性评价困难问题,以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为基础,考虑多时间尺度效应,运用概率性评估指标量化备用容量、备用接入比例和爬坡率变化情景下机组调节灵活性演变规律;进一步,运用兼顾影响因素自身作用以及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到了影响水力发电机组调节灵活性的敏感性因素排序。结果表明:备用容量、备用接入比例和爬坡率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组调节灵活性,备用接入比例为影响机组调节灵活性的高敏感性因素。

李欢欢[3](2021)在《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力低碳转型大背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和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作为稳定灵活性资源将消纳更多风光可再生能源。受电力负荷峰谷差与自身水-机-电耦合特性的双重影响,水轮发电机组将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过程,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指标参数剧烈变化,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本文以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与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为关键科学问题,构建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安全评价新框架,并将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特性纳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的现实情景下,进一步优化机组互补性能与互补效益,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围绕揭示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复杂水-机-电耦合关联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轴系模型或抽蓄电动机模型不能全面描述机组水-机-电耦合特性的缺陷,探究子系统耦合切入点,建立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水-机-电耦合模型并深入研究机组动态稳定性。主要包括:(1)针对一管两机常规水轮发电机组,由水轮机力矩推求转轮水力不平衡力,以水力不平衡力为切入点耦连发电机不平衡磁拉力、阻尼力、碰摩力及水导轴承非线性油膜力,使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紧密联系,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引水管-尾水管传递函数、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轴系受力方程,建立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模型,将可靠性验证后的耦合统一模型应用于开机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运行或结构参数对机组振动特性影响规律,优化主要参数取值,从而使机组能够以最经济、操作最简便的优化方式提高过渡过程稳定性。结果表明:转子振幅与自调节系数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近似描述,转子振幅与转轮进出口直径比关系可用五次方程近似描述;轴承离心率对开机振动失去响应的临界数量级趋近于1×10-6,转轮进出口直径比最优取值趋近于0.8,自调节系数最优取值趋近于3。(2)针对一管两机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将其抽水调相运行时水压扰动等异常变化等效为高斯随机型或阶跃型外部激励,以“外部激励影响有功输出,有功输出影响无功特性”为切入点耦连水力系统与机电耦合系统,利用特征线法求解复杂管道传递函数并基于Matlab/Simulink模块耦合励磁装置及抽蓄电动机模型,建立完整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多机调相仿真模型。利用可靠性验证后的仿真模型研究外部激励作用下进相与迟相转化机制及多机间无功流动特性,并结合工程案例提供调相机跳机情景下的风险缓解建议。结果表明:一台机组受到外部激励时,易导致并行机组进相深度减小甚至转迟相运行;阶跃激励比高斯随机激励对进相与迟相转化行为影响更大;阶跃激励较大时,励磁电流辅助调节作用可适当缓解调相不稳定性。2.围绕解析多指标参数复杂波动变化背后潜在风险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克服子系统耦合复杂性造成风险特征提取和风险表现归类困难问题,提出利用动态风险量化方法深入挖掘两类机组过渡过程指标参数间及与运行风险间关联规律的新思路。(1)为准确界定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且缓解推荐运行区风险问题,基于理论修正的顶盖振动、导轴承摆度及尾水压力等动平衡实验关键指标参数,利用动态熵改进模糊集评价方法与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提出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与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不推荐运行区与推荐运行区关键指标参数潜在风险规律,以概率形式量化机组实时风险度,提取高风险指标参数并对危险度排序。结果表明: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可从0 MW~121 MW缩减至0 MW~100 MW,将为灵活性调度增加21 MW可调容量。推荐运行区内不同水头下指标参数危险度排序存在明显差异,证明不同运行水头下定位的高风险部件将各有侧重。(2)为缓解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运行风险,考虑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两种方式,利用训练数据和相应风险判别准则改进传统Fisher判别法,提出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深入挖掘甩负荷过程水轮机流量、转速、尾水压力及蜗壳压力等关键指标参数风险演化特征,量化各工况点下机组运行风险概率。结果表明:导叶直线关闭和球阀-导叶联动关闭方式下机组不稳定运行概率分别为0.23和0.16,说明导叶直线关闭方式下机组甩负荷后会出现包括水锤压力在内的严重稳定性问题,若不优化导叶关闭方式,长期运行将造成部件疲劳损伤;两种关闭方式下机组风险演化特征均呈现双峰特性,其中第1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初期,而第2波峰发生于甩负荷后期;球阀辅助关闭的加入对机组第1波峰运行风险缓解作用极小,但可显着降低第2波峰风险概率。3.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入网严重威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及调能效果这一现实情景,克服现有经济目标函数缺乏对灵活性水电机组调节成本量化的缺陷,构建超调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及响应峰值等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指标以衡量PID控制参数、能源配比及传输线路布置优化对水光互补系统稳定运行优化作用。进一步地,以水风互补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高敏感性超调量指标量化水电机组动态调节成本,综合考虑电能损失成本、投入成本及售电利润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费用因子,提出以成本-利润为目标函数的水风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研究风速类型、容量配比及市场电价波动对互补发电效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风电接入比例超54.5%时,最不利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效益将反超水力发电效益;分时电价每天捕获的互补系统总发电效益比固定电价效益要高出1万元左右。

崔立群[4](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内高层建筑数量的急速增长,高层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给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预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部分施工单位浮于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没有针对不断变化的施工环境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引进安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价新方法等,都是导致我国高层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对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围绕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展开研究。首先,在分析高层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集,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高阶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来确定各风险评价指标对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的影响程度(权重)。然后,通过VENSIM软件建立存量流量图和系统动力学方程对高阶结构方程模型确定的权重进行验证,确保权重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SEM-MFCE)模型。最后,以河南省建业龙城项目为例,利用SEM-MFCE模型对该项目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并确定了该项目的安全风险等级,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例分析表明,本文的研究,不仅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对降低高层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褚云鹏[5](2020)在《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工程高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加,相应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同时城市之中建筑基坑所处在的环境条件复杂,房屋密集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管网交错,因此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评价、保证基坑工程安全是目前建筑界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中,大都只依靠某一项监测内容的监测数据查看是否超过有关规范或设计制定的报警值,来评判其安全状态。但有时候虽然某一监测项目超过了报警条件,但从其它特性上看不出基坑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基坑工程施工往往不会采取措施而坚持到了最后。表明这种单一指标评价方式,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尽管监测项目众多,却不能内在的、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评价。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和现场试验研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研究基坑工程风险评价方法,达到有效分级预警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为:(1)通过对赣州市大量基坑工程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95%保证率监测数据特征点为基础,分别给出了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周边地表位移、周边建筑沉降等位移特征值及其位移速率特征值,一方面查明了当前基坑工程状况,绝大部分是符合当前规范要求的,另外解决了前人4级报警策略中Ⅱ级预警控制值由设计人员自定的困难。(2)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两种监测方式对赣州某中学实验教学楼基坑工程对比研究,明确了两种监测方式的优点与不足,说明自动化监测尚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传统监测。特别是在锚索内力自动化监测中,锚索计受温度影响较大,由于夏天昼夜温差比较大,导致监测值一天内起伏较大。影响监测值的取用,值得重视。建议两者相结合对建筑基坑工程进行监测,以做得优势互补,使得在基坑方面信息化监测水平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保障基坑安全。(3)采用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制定完善的4级预警报警策略,以更好的定量地评价基坑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通过对赣州市某中学实验教学楼基坑工程进行的安全性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为监测工作提供了基坑工程安全评价分析的新思路。(4)采用MATLAB把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编写成可交互式的程序软件,实现了基于基坑实测数据进行基坑多级报警策略,经过案例计算,表明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有助于做到及时分析评价、决策。

张涛[6](2020)在《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使用功能需求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建筑不断推陈出新,结构日趋复杂,局部新、高、重及大跨径建筑的不断涌现,超高超重模板支撑体系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时有出现。尽管在模板施工过程中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尤其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支模架还需进行专家论证,但在高支模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全国每年仍不断发生安全事故。因而,对于高支模尤其是超高超重的支模架,开展施工计算及安全风险评价研究非常有必要。论文首先基于不同的高支模施工技术规范,对江西文化中心高支模架工程进行施工技术经济比较;并在此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该工程项目施工进行风险性评价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既有《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三种不同规范下模架立杆与地基承载力计算差异。再次,在比较分析不同规范下各承载力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文化中心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根据三种不同规范计算结果显示:在进行整体比较时,《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相比于其他两种规范,具有更加合理的技术经济评价效果。最后,在以《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为分析依据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文化中心项目支模架施工现场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所需风险评价指标,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高支模风险评价模型。将样本数据输入所得风险评价模型中,得到风险指标评价预测结果。对模型预测所得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该高支模施工项目符合规范JGJ130中安全风险性评价要求。论文在三种不同规范下比较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效果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比较,为高支模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研究和实际施工中风险预测提供指导与借鉴。

任彧钊[7](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混凝土箱梁桥施工监控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桥梁建设事业飞速发展,随着桥梁跨度的不断增大,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桥梁系统的不断扩建,桥梁工程中出现的各类事故也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增加和事故后果严重性的增加。为了保障桥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桥梁施工结束后的线形和内力满足规范要求,一个完善可靠的桥梁施工监控系统显得迫在眉睫,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桥梁施工监控方法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施工特点,进行理论推导和实际工程例证,旨在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混凝土箱梁桥施工监控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介绍了桥梁施工监控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详细总结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及基本方法,着重阐述多种施工误差调整方法,探究各个方法的特点,阐述作用原理,比较优缺点,在理论上阐述人工神经网络法在混凝土箱梁桥施工监控方面更具实用性和优越性。(2)详细阐述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发展、特点以及BP神经网络的机理,总结出使用BP神经网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对BP神经网络算法的数学原理进行深入学习,明确BP算法的学习机理,对相关公式进行推导演算,并利用MATLAB软件平台搭建BP神经网络。(3)总结现有传统BP算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程的需要,针对BP神经网络结构学习效率低、收敛速度慢等缺陷提出改进措施,通过MATLAB软件平台实现改进后的BP网络程序表达,并根据案例进行校核验证,为改进的BP网络在实际工程应用做准备。(4)以北京新机场轨道线项目作为施工背景,对主要受力构件进行应力施工监控,利用MIDAS/Civil软件进行结构仿真分析,得到施工阶段的应力理论数值作为学习样本,利用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进行施工反馈修正和施工预测,得到BP神经网络的运行结果与施工实测值进行对比,取得良好的效果,确保桥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证明对BP神经网络的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徐凯[8](2020)在《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吊是建筑施工领域重要的机械设备,其施工生命周期包括安装、顶升、使用和拆卸四阶段,生产活动涉及人、机、环、管等各类要素,是高风险的复杂动态过程。其中塔吊使用阶段相关生产安全事故相对多发。针对使用阶段的传统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促进了对塔吊作业安全状态的感知,但在管控范围和信息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为进一步提升塔吊作业安全管理水平,本文针对塔吊使用阶段的吊运作业,进行系统建模分析,并结合建筑信息化技术,研究优化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首先,基于FRAM对塔吊作业系统进行建模,结合事故调查报告研究和专家调查,研究系统功能及功能潜在变化,定性分析了典型事故类型的功能变化耦合路径。并且,改进现有定量分析方法以适应风险分析场景,研究了功能变化耦合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开展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的必要性,识别了主要的监控内容和监控指标。然后,分析了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的需求和功能点,并以CPS应用框架为指导,提出了包含实体对象、虚拟模型和虚实联动等部分的系统结构。最后,构建塔吊作业安全监控平台,介绍了系统软硬件的实现。特别地,通过集成塔吊作业监测数据与BIM模型信息、实时定位信息,实现了塔吊与作业环境中其它对象交互关系的实时监控;利用BP神经网络从监测数据中提取系统运行知识,实现了塔吊作业安全状态预测。本研究采用了从功能角度理解塔吊作业系统的新视角,也为FRAM在系统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基于CPS的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系统多要素的统筹管控,突出了信息融合的优势。

易黄智[9](2020)在《优化GA-BP模型在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变形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在建设期间会产生诸如地表沉降、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围护桩水平或竖向位移等一系列变形,这些变形量变形值过大可能会造成基坑结构破坏甚至坍塌、建(构)筑物墙面开裂甚至倒塌。目前,为了保障施工安全,基坑工程都会开展施工监测。论文基于合肥轨道交通5号线三孝口站的项目概况、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内容,分析了工程风险因素,确定了工程监测重点,并参照有关规范制定了施工监测方案进行变形监测,但是仅有施工监测还不够,还需要采取一定手段提前模拟或预测变形发展情况。影响基坑工程变形的因素很多,要想充分了解各种因素分别造成的影响难以实现。因此,变形预测的实质就是构建监测数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时间来预测变形值。论文通过分析研究BP算法和遗传算法各自所具有的优势与特性,基于三孝口站基坑工程的施工监测数据,利用MATLAB编程,分别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GA-BP组合模型和优化GA-BP组合模型等三种变形预测模型。通过比较三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各模型的精度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三种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监测数据均相差不大,应用于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变形预测均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中,优化GA-BP组合变形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比其余两种要高。

孟宣瑛[10](2020)在《基于某工程的钢结构施工过程受力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大跨度复杂钢结构建筑的纷纷涌现,推动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革新,然而这些令人们叹为观止的钢结构工程落地建成的背后是多少因工程事故而积累的经验,发生在结构施工阶段的工程事故尤其居多,所以控制结构在施工阶段的力学状态是减少工程事故的关键。施工力学问题涉及到结构施工全过程的方方面面,结构吊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吊点优化问题也是施工力学研究涉及的优化控制范畴。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有限元理论的日渐成熟为研究结构的施工力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以实际工程太原水上运动中心终点塔的钢结构施工项目为依托,通过对施工力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BIM建模、多目标进化算法以及MATLAB与ANSYS的联合仿真的深入研究,将BIM模型应用于有限元结构分析中,提高了建模效率。同时对终点塔钢结构的拆撑过程进行模拟,以得到合理的拆撑方案。并且使用MATLAB编程技术在有限元分析中融入多目标进化算法,来搜索屋面桁架的最佳吊点布置,从而达到指导施工的目的。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对能量法原理、ANSYS参数化分析和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实施流程进行探究,考虑到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直接使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方面的局限性,通过MATLAB算法编程编写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程序,后台调用ANSYS命令流文件,实现了在有限元分析中使用智能搜索算法。(2)研究了施工力学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对单元生死技术的一般实施步骤进行阐述,同时分析终点塔模型的复杂性,针对使用有限元软件直接建模的困难之处,利用BIM技术强大的建模功能构建终点塔混凝土核心筒的三维模型,并将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完成其余钢结构部分的建模,提高了有限元建模的效率。(3)基于应变能遍历法优化屋面桁架吊装工程中绑扎点的位置,然后在确定的绑扎点位置的基础上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优化吊点的高度,最后得到合理的吊装方案,解决了钢桁架吊装吊点优化中涉及的多目标优化问题。(4)基于单元生死技术模拟终点塔钢框架的安装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临时支撑的不同拆除方案进行模拟,并与实际工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拆撑方案的可行性,为实际施工提供依据,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同时解决了在使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接触单元“生”与“死”的问题。

二、基于MATLAB的在工程事故分析中的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ATLAB的在工程事故分析中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岩体穿层锚杆锚固力学机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复合岩体穿层锚杆拉拔载荷传递模型
    2.1 锚杆拉拔载荷传递力学模型
    2.2 锚固界面非线性剪切滑移模型
    2.3 单层岩体锚杆拉拔载荷传递模型
    2.4 复合岩体穿层锚杆拉拔载荷传递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软硬组合复合岩体锚杆拉拔试验研究
    3.1 锚固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3.2 复合岩体锚杆拉拔试验设计
    3.3 单层岩体短锚拉拔特性
    3.4 单层岩体锚杆拉拔特性
    3.5 复合岩体锚杆拉拔特性
    3.6 本章小结
4 软硬组合复合岩体锚固承载特性研究
    4.1 单层岩体锚固界面渐进失效全历程分析
    4.2 软硬组合两层岩体锚固承载特性
    4.3 软硬组合三层岩体锚固承载特性
    4.4 软硬组合多层岩体锚固承载特性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岩体离层作用下穿层锚杆受力特征研究
    5.1 离层作用下锚杆载荷传递模型
    5.2 离层对锚杆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与验证
    5.3 软硬组合两层岩体离层作用下穿层锚杆受力特征
    5.4 软硬组合三层岩体离层作用下穿层锚杆受力特征
    5.5 软硬组合多层岩体离层作用下穿层锚杆受力特征
    5.6 离层作用下预应力锚杆受力特征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现场工程实践
    6.1 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6.2 工程概况
    6.3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原因
    6.4 复合顶板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方案
    6.5 巷道围岩控制效果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电发展现状综述
        1.2.1 全球视角下水电发展现状
        1.2.2 中国水电发展现状
        1.2.3 水电耦合其它可再生能源现状
    1.3 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1.3.1 水力发电机组自身内部扰动下稳定性分析
        1.3.2 外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冲击下稳定性分析
    1.4 水力发电机组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灵活性研究综述
        1.4.1 灵活性概念描述
        1.4.2 调节灵活性评估方法研究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力发电机组内部参数扰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方法概述
        2.2.1 分岔理论综述
        2.2.2 延拓追踪法
        2.2.3 数值仿真法
    2.3 水力发电系统建模与验证
        2.3.1 水力发电系统模型构建
        2.3.2 模型对比验证
    2.4 水力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分析
        2.4.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4.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4.3 阻尼系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力发电机组内部参数扰动下振荡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低频振荡机理概述
        3.2.1 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3.2.2 低频振荡分析方法概述
    3.3 不考虑PSS环节的振荡特性分析
        3.3.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3.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4 考虑PSS环节的振荡特性分析
        3.4.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4.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5 不同情景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5.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5.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6 水力发机组动力学分岔和振荡统一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不确定性评估指标
        4.2.2 波动性评估指标
        4.2.3 互补性评估指标
        4.2.4 评估指标体系呈现
    4.3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建模及验证
        4.3.1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3.2 水力发电系统模型
        4.3.3 风水耦合统一模型及验证
    4.4 工程算例分析
        4.4.1 风光水子系统及互补系统评估指标权重分析
        4.4.2 风光水子系统及互补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 仿真算例分析
        4.5.1 风水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4.5.2 风电子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3 水电子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4 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力发电机组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灵活性分析
    5.1 引言
    5.2 方法概述
        5.2.1 调节灵活性评估方法
        5.2.2 敏感性分析方法
    5.3 算例分析
        5.3.1 时间尺度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2 备用容量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3 备用接入比例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4 爬坡率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5 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1.3 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综述
        1.3.1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1.3.2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模型与稳定性分析
        1.3.3 两类水轮发电机组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1.4 水风光多能互补性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估综述
        1.4.1 多能互补性优化
        1.4.2 多能互补经济效益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过渡过程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开机特性
    2.3 水轮发电机组基本模型
        2.3.1 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
        2.3.2 轴系模型
    2.4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统一新模型
        2.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轴系耦合模型的建立
        2.4.2 参数设置
        2.4.3 模型验证
    2.5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开机稳定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抽水调相工况特性
    3.3 抽水调相运行理论
        3.3.1 抽水调相运行迟相与进相基本理论
        3.3.2 多机进相运行稳定性理论
    3.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仿真模型
        3.4.1 多机系统抽水调相模型的建立
        3.4.2 模型验证
    3.5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抽水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3.5.1 励磁电流作用下多机调相运行稳定性分析
        3.5.2 外部激励作用下迟相与进相运行转化机制分析
    3.6 抽水调相风险情景下的运行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典型过渡过程运行风险分析
    4.1 引言
    4.2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不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2.1 试验机组参数设置与运行区初步界定
        4.2.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4.2.3 动态熵-模糊集风险评价方法
        4.2.4 不推荐运行区优化与动态风险分析
    4.3 常规水轮发电机组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3.1 试验机组概况与运行水头设置
        4.3.2 动平衡实验与初步分析
        4.3.3 灰-熵关联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4.3.4 推荐运行区动态风险分析
    4.4 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工况甩负荷过渡过程风险分析
        4.4.1 甩负荷过渡过程导叶及球阀-导叶联动关闭规律
        4.4.2 数据来源
        4.4.3 基于Fisher判别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4.4.4 考虑导叶-球阀联动关闭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风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风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与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水光混合系统互补性能优化研究
        5.2.1 动态调节性能指标
        5.2.2 水光互补发电模型
        5.2.3 算例分析
    5.3 水风混合系统互补发电效益优化研究
        5.3.1 基于成本-利润的互补发电效益评价方法
        5.3.2 水风互补发电仿真模型
        5.3.3 互补性验证
        5.3.4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其他指标隶属度函数
附录 B 参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及安全问题
        2.1.1 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2.1.2 高层建筑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
    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风险及风险管理
        2.2.2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2.3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概述
        2.3.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2.3.2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2.3.3 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步骤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2.4.1 系统动力学概念
        2.4.2 系统动力学的构成
        2.4.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2.5 本章小结
3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研究
    3.1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
        3.1.1 事故分析法识别风险因素
        3.1.2 文献研究法识别风险因素
        3.1.3 初步建立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集
    3.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筛选
        3.2.1 灰色关联度分析
        3.2.2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风险因素筛选
    3.3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4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3.5 本章小结
4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1.1 模型构建
        4.1.2 模型识别
        4.1.3 问卷数据分析
        4.1.4 模型拟合
        4.1.5 模型评价与修正
        4.1.6 构建高阶结构方程模型
        4.1.7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权重的可靠性
        4.2.1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
        4.2.2 建立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子因素存量流量图
        4.2.3 建立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总存量流量图
        4.2.4 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
        4.2.5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验证
    4.3 SEM-MFCE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SEM-MFCE模型的提出
        4.3.2 SEM-MFCE评价模型的优势
        4.3.3 SEM-MFCE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工程概况
        5.1.2 工程结构设计概况
        5.1.3 工程施工重难点
    5.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综合评价
        5.2.1 确定评价因素集
        5.2.2 确定权重因素集
        5.2.3 确定评语集
        5.2.4 建立单因素隶属矩阵
        5.2.5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综合评价
        5.2.6 安全风险等级评定
        5.2.7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15-2019 年高层建筑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统计表
    附录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清单
    附录3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表
    附录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MATLAB 程序
    附录5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重要性问卷
致谢

(5)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坑信息化监测发展现状
        1.2.3 基坑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2章 基坑风险管理研究与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2.1 工程风险的概述
        2.1.1 风险概念
        2.1.2 风险的特征
    2.2 基坑风险的影响因素
    2.3 基坑风险评定流程
        2.3.1 基坑工程风险识别
        2.3.2 基坑工程风险评估
    小结
第3章 基于基坑工程监测数据的报警值探讨
    3.1 建筑基坑监测警戒值探讨
        3.1.1 不同地区的监测报警标准
        3.1.2 水平位移报警值制定策略研究探讨
        3.1.3 基坑周边地表控制值研究
        3.1.4 基坑周边建筑分级报警探讨
        3.1.5 锚索(杆)内力分级报警探讨
    3.2 基于监测数据统计概率的报警值取值研究
        3.2.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报警值探讨
        3.2.2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数据报警值探讨
        3.2.3 关于周边建筑物沉降报警值探讨
    小结
第4章 深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实施案例研究
    4.1 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必要性及意义
        4.1.1 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必要性
        4.1.2 信息化监测意义
    4.2 工程概况
        4.2.1 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4.2.2 支护结构形式
    4.3 监测方案
        4.3.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4.3.2 基坑监测点位布置
        4.3.3 基坑监测周期、监测频率和报警值
        4.3.4 人工监测项目和方法原理
        4.3.5 自动化监测和原理
    4.4 基坑开挖工况进度
    4.5 监测作业量统计
    4.6 监测结果分析
        4.6.1 桩(坡)顶水平位监测结果
        4.6.2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结果
        4.6.3 锚杆内力监测结果
        4.6.4 周边道路与建筑沉降结果
    4.7 人工与自动化监测对比研究
        4.7.1 成本对比
        4.7.2 优势对比
    小结
第5章 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探讨
    5.1 概述
    5.2 模糊评价原理
    5.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5.3.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5.4 基坑工程安全评价步骤
        5.4.1 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确立
        5.4.2 不同安全等级情况下安全状态隶属度函数构建
        5.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4 选用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5.5 案例分析
    小结
第6章 基于MATLAB的基坑风险评价实现
    6.1 引言
    6.2 程序开发总体设计思路
        6.2.1 程序功能性需求
        6.2.2 程序整个框架
    6.3 应用程序开发
        6.3.1 MATLAB简介
        6.3.2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
    6.4 程序功能实现
        6.4.1 判断矩阵的输入与一致性检验
        6.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4.3 基坑评价指标等级分级方案输入
        6.4.4 监测数据输入与隶属度函数选择
        6.4.5 隶属度矩阵显示
        6.4.6 评价结果
    6.5 案例再分析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高超重支模板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支模特点
        1.2.2 超高超重支模架研究现状
        1.2.3 超高超重支模架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超高超重支模架构造及其施工
        2.1.1 基本构造
        2.1.2 高支模施工
    2.2 风险及分析理论
        2.2.1 风险
        2.2.2 工程风险基本理论
    2.3 BP神经网络
        2.3.1 人工神经网络及BP神经网络简介
        2.3.2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学习
        2.3.3 BP神经网络相关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3.1 规范JGJ162-2008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3.1.1 荷载标值确定
        3.1.2 荷载效应组合
        3.1.3 荷载设计计算
    3.2 规范JGJ130-2011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3.2.1 荷载标值确定
        3.2.2 荷载设计计算
    3.3 规范GB50666-2011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3.3.1 荷载标值确定
        3.3.2 荷载设计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述
    4.2 超高超重支模架设计计算
        4.2.1 混凝土楼模板支撑计算
        4.2.2 梁模板支撑计算
        4.2.3 对比分析
    4.3 经济计算分析
        4.3.1 高支模工程量计算
        4.3.2 造价计算分析
    4.4 技术经济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结构体系施工风险评价
    5.1 超高超重支模架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1.1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指标
        5.1.2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指标区间的确立
    5.2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模型
        5.2.1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构建
        5.2.2 模型数据结构计算分析
    5.3 BP神经网络风险评价MATLAB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立杆计算长度系数μ_1取值
附录B 轴心受压稳定系数?取值
附录C 项目施工人员素质及安全防护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D MATLAB程序
个人简历
致谢

(7)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混凝土箱梁桥施工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桥梁施工监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BP神经网络在桥梁施工监控领域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及基本方法
    2.1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
    2.2 桥梁施工监控的基本方法
        2.2.1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
        2.2.2 施工模拟分析方法
        2.2.3 施工误差调整方法
    2.3 小结
3 BP人工神经网络及改进
    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3.1.1 人工神经网络
        3.1.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3.1.3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3.2 BP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3.2.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2.2 BP神经网络模型
        3.2.3 BP神经网络学习规则
        3.2.4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3.3 BP网络的MATLAB程序实现
        3.3.1 MATLAB程序概述
        3.3.2 神经网络工具箱
    3.4 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及改进
        3.4.1 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及学习过程
        3.4.2 BP算法的改进措施
    3.5 小结
4 基于北京新机场线项目的施工反馈修正
    4.1 北京新机场线项目工程概述
        4.1.1 工程简介
        4.1.2 MIDAS/Civil建模
    4.2 施工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2.1 混凝土容重
        4.2.2 混凝土弹性模量
        4.2.3 张拉控制应力
        4.2.4 预应力损失
        4.2.5 墩身基础不均匀沉降
    4.3 BP神经网络的施工反馈修正
        4.3.1 学习样本库的建立
        4.3.2 施工反馈结果及分析
    4.4 改进前后BP网络工作效果对比
    4.5 小结
5 基于北京新机场线项目的施工预测
    5.1 BP神经网络施工预测模型的构建
        5.1.1 学习样本库的建立
        5.1.2 施工预测结果及分析
    5.2 改进前后BP网络工作效果对比
    5.3 BP神经网络应用延伸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理论基础
    2.2 信息物理系统理论基础
    2.3 灰色关联分析与BP神经网络
    2.4 本章小结
3 塔吊作业系统安全风险建模分析
    3.1 塔吊作业过程分析
    3.2 塔吊作业系统建模与分析
    3.3 塔吊作业系统安全风险管控
    3.4 本章小结
4 塔吊作业安全监控体系设计
    4.1 系统功能分析
    4.2 系统结构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塔吊作业安全监控平台开发
    5.1 硬件优选
    5.2 软件开发
    5.3 系统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事故调查报告清单
    B 功能变化可能性问卷
    C 硬件详情
    D 部分程序代码
    E 部分塔吊作业参数样本
    F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9)优化GA-BP模型在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变形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孝口站施工监测方案设计
    2.1 三孝口站工程概述
        2.1.1 工程背景概述
        2.1.2 项目概况
        2.1.3 周边环境及管线情况
    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工程风险分析及监控重点
        2.3.1 工程风险因素分析
        2.3.2 监测重点
    2.4 监测方案
        2.4.1 监测范围和监测内容
        2.4.2 监测点布设及保护
        2.4.3 监测控制值及预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形预测理论及模型研究
    3.1 人工神经网络
        3.1.1 人工神经网络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3.1.2 人工神经元模型
        3.1.3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及应用
    3.2 BP神经网络概述
        3.2.1 BP神经网络模型与学习算法
        3.2.2 BP神经网络的缺点及改进方法
    3.3 遗传算法
        3.3.1 达尔文进化论与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3.3.2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3.3.3 遗传算法的组成要素
    3.4 GA-BP组合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3.4.1 GA-BP组合模型的建立
        3.4.2 GA-BP组合模型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预测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4.1 模型精度的评价指标
    4.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变形预测
        4.2.1 BP地表沉降预测模型
        4.2.2 BP建筑物沉降预测模型
    4.3 基于GA-BP组合模型的变形预测
        4.3.1 GA-BP地表沉降预测模型
        4.3.2 GA-BP建筑物沉降预测模型
    4.4 基于优化GA-BP组合模型的变形预测
        4.4.1 优化GA-BP地表沉降预测模型
        4.4.2 优化GA-BP建筑物沉降预测模型
    4.5 三种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基于某工程的钢结构施工过程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施工力学研究现状
    1.2 基于BIM技术的结构分析
        1.2.1 BIM技术概述
        1.2.2 BIM技术结合有限元分析的发展
    1.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发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钢桁架吊装工程吊点优化
    2.1 吊点优化的研究现状
    2.2 基于能量法的绑扎点布置优化
        2.2.1 应变能原理
        2.2.2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2.3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吊点高度优化
        2.3.1 多目标优化问题
        2.3.2 粒子群算法
        2.3.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2.3.4 ANSYS与 MATLAB联合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框架施工过程力学性能分析
    3.1 施工力学的研究方法
        3.1.1 施工阶段状态变量叠加法
        3.1.2 分步建模技术
        3.1.3 单元生死技术
    3.2 Revit与 ANSYS联合建模
    3.3 接触算法
    3.4 临时支撑拆卸过程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实例分析
    4.1 工程背景
    4.2 屋面桁架吊点优化
        4.2.1 绑扎点位置模拟
        4.2.2 吊点高度模拟
    4.3 钢结构施工过程模拟
    4.4 临时支架拆除方案优化
        4.4.1 不同施工步拆卸临时支撑模拟
        4.4.2 不同临时支撑卸载高度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桁架吊点优化关键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基于MATLAB的在工程事故分析中的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岩体穿层锚杆锚固力学机理及应用[D]. 李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D]. 张京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水轮发电机组安全评价及其调节特性对互补发电效益影响研究[D]. 李欢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崔立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 褚云鹏. 南昌大学, 2020(01)
  • [6]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D]. 张涛.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7]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混凝土箱梁桥施工监控研究[D]. 任彧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D]. 徐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优化GA-BP模型在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变形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易黄智.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某工程的钢结构施工过程受力性能分析[D]. 孟宣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基于MATLAB的工程事故分析优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