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钴AB_5型MlNi_(4.45-x)Mn_(0.40)Al_(0.15)Sn_x电极合金

无钴AB_5型MlNi_(4.45-x)Mn_(0.40)Al_(0.15)Sn_x电极合金

一、无钴AB_5型MlNi_(4.45-x)Mn_(0.40)Al_(0.15)Sn_x电极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罗磊[1](2016)在《超长寿命低钴AB5型储氢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镍氢电池由于比能量较高、大电流放电和循环性能好、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主要采用AB5型储氢合金,随着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商用AB5型合金成本较高且循环寿命已无法满足镍氢混合动力汽车对电池长寿命的要求。本文通过调控合金的化学计量比,A、B侧成分及退火工艺条件等方面的优化,对合金的形貌、晶体参数等进行调整,设计了具有更高性价比的长寿命低钴AB5型储氢合金。采用中频感应熔炼快淬甩带方法制备出的MlNi3.7Co0.9Mn0.3Al0.3合金,循环寿命高达到了1406次,但因其钴含量较多(10wt.%)而导致合金成本较高。在此基础上对合金进行化学计量比调节及元素替代等成分优化,制备出低钴MlNi4.4Co0.2Mn0.5Al0.3储氢合金,其放电容量为320mAh/g,循环寿命达到966次,而钴含量仅为3.0wt.%,大大降低了成本。通过研究发现,在低钴AB5型储氢合金中掺杂金属Y能提高合金的结构稳定性。对MmNi4.4Co0.2Mn0.4Al0.3合金进行退火热处理后,合金的综合性能显着提高。对该合金退火工艺进行研究,发现退火条件为1283K×2h时,合金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最大放电容量为321mAh/g,循环寿命为918次,且高倍率放电性能好,其HRD1200为89.1%。通过合金元素对吸放氢热力学性能影响进行研究发现,A侧元素替代可使合金氢化物分解焓值和熵值降低,但分解氢压增大,通过B侧元素优化可调整至合适的平衡氢压。从改变储氢合金平衡氢压的效果来看,按Mn>Al>Co的顺序减小,而氢化物的ΔH°值随着Mn<Al<Co的顺序增大。通过成分调节,制备出的La0.2Ce0.7Y0.1Ni3.44Co0.75Mn0.63Al0.3合金具有合适的平衡氢压且合金在较宽温度下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吸放氢热力学性能。通过本文研究,不仅提高了传统AB5型储氢合金的循环寿命,而且大幅降低了其生产成本,提高了国内AB5储氢合金的市场竞争力,使其更加适合于研制应用在混合动力汽车上的镍氢电池。对AB5型储氢合金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合金综合性能和宽温性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张羊换,高金良,许胜,袁泽明,杨泰,赵栋梁[2](2014)在《储氢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文中认为车用镍氢电池性能优良、安全可靠、技术成熟稳定,是混合动力车(HEV)比较理想的辅助动力。随着混合动力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用储氢合金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此外,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发展,以氢气为燃料的电动汽车也将迅速发展起来,这就要求必须有安全高效的贮氢系统与之相匹配。传统的液态及高压气态贮氢方式由于成本、质量、体积大小以及安全性等因素限制,无法应用于车载贮氢系统。相比之下,金属氢化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材料,具有贮氢密度高、安全高效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将成为未来车载燃料电池的氢载体。文章主要对近期Ni/MH电池用储氢合金的种类和发展以及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一些综述分析,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张博[3](2013)在《M1Ni3.55Co0.75-xMn0.4Al0.3(Cu0.75P0.25)x储氢合金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稀土基AB5型储氢合金因其良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而成为MH/Ni电池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负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动力学性能使其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动力电池的需要。为了获得具有低成本、良好动力学性能的低钴AB5型储氢合金,本课题在市场化AB5型合金的基础上进行成分优化,用Cu-P部分替代合金中的Co,以期在不降低合金循环性能的基础上改善其动力学性能。本文通过合金成分优化并结合热处理方法,系统研究了Cu-P含量和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时间对化学计量比合金MlNi3.55Co0.75-xMn0.4Al0.3(Cu0.75P0.25)x (x=0,0.1,0.2,0.3,0.4,0.5)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针对储氢合金电极反应速率难以准确测定的问题,本文基于能垒理论,提出了一种定量的研究储氢合金吸放氢反应速率常数的电化学方法。由塔菲尔极化曲线的斜率推导出吸放氢反应的传质系数,其中传质系数作为极化电势下能垒的对称性的量度,可以用它求出吸放氢反应的标准活化吉布斯自由能值,将得到的自由能值代入阿仑尼乌斯方程,即可计算出吸放氢反应的速率常数,此方法也可以用来分析其它电池体系的动力学性能。同时针对在以前研究中较少涉及的金属氢化物电极表面吸附过程,本文应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的氢吸附过程可以成为储氢合金电极反应的限制步骤。应用上述方法,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Cu-P含量对成分优化合金晶体结构和电池性能的影响。MlNi3.55Co0.75Mn0.4Al0.3合金加入Cu-P后,富P相和富Mn相在LaNi5相的相界处析出,导致合金由单相结构变为复杂的多相结构,且随着Cu-P含量的增加,偏析相的丰度逐渐增大。这一现象使得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从296.8mAh/g(x=0)降至275mAh/g (x=0.5);合金的容量衰减速率在x=0.3时达到最小值0.80mAh/gcycle;同时合金的倍率放电容量随着Cu-P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在1500mA/g放电电流下,合金的HRD值从48.23%(x=0)增至67%(x=0.5)。其次研究了不同Cu-P含量对成分优化合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储氢合金的倍率性能由吸放氢反应各个过程的动力学性能所决定,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吸放氢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研究尚难以达成共识,因此本文采用了几种不同的电化学方法来研究吸放氢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用线性极化曲线研究了合金的传荷过程,随着Cu-P含量增加,合金的传荷电阻Rct从421.9mΩ·g (x=0)降至173.4mΩ·g (x=0.5),相应的交换电流I0从61.88mA/g (x=0)增加到150.5mA/g (x=0.5);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合金的氢吸附过程,结果表明氢吸附电阻Ra从149-1mΩ·g (x=0)急剧减小到7.67mΩ·g (x=0.5);分别采用恒电流间歇滴定法、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合金内部的氢原子扩散过程,所得的氢扩散系数D均随着Cu-P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其具体数值略有差别,这是由各种方法的实验原理的不同以及公式推导过程中的误差所决定的;随着Cu-P含量的增加,充放电过程的副反应得到抑制,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和还原反应速率常数均逐渐增大。上述结果表明成分优化合金的动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增强。最后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对成分优化合金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储氢合金因其较慢的冷却速度而具有较多的晶体缺陷和较大的内部应力,从而会降低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为了消除合金的晶体缺陷和内部应力,本课题对MlNi3.55Co0.45Mn0.4Al0.3(Cu0.75P0.25)0.3合金在1073K、1173K、1273K和1373K下进行了8h的热处理。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合金主相仍为CaCu5型结构,合金成分分布较热处理前更加均匀,在1373K时,一些低熔点元素熔化形成偏析相。合金的容量衰减速率在1273K时达到最小值0.74mAh/g-cycle;在 300mA/g、 600mA/g放电电流下,合金的倍率放电容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900mA/g、1200mA/g、1500mA/g放电电流下,合金的倍率放电容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在热处理温度1273K时达到最小值。并进一步对MlNr3.55Co0.45Mn0.4Al0.3(Cu0.75P0.25)0.3合金在1273K下进行了不同热处理时间的研究,时间分别为2h、4h、6h和8h。研究发现,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合金的主相仍为CaCu5型结构,合金成分分布更加均匀。合金的容量衰减速率在4h时达到最小值0.56mAh/g-cycle;在300mA/g、600mA/g放电电流下,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的倍率放电容量影响不大,在1200mA/g、1500mA/g放电电流下,合金的倍率放电容量随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倪成员[4](2012)在《特种MH/Ni电池用稀土系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MH/Ni电池的整体性能,制备高性能的储氢合金负极材料是关键。AB5型稀土镍基储氢合金是商业化MH/Ni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然而,昂贵的Co占储氢合金成本的40-50%,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因而,开发低钻和无钴的储氢合金电极材料已成为镍氢电池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稀土-镁-镍系非AB5型储氢合金由于其高容量、大功率,也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前景,但这类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较差,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另外,MH/Ni电池性能测试通常在253-313K温度范围,在低温条件下放电性能较差,提高负极储氢合金的低温电化学性能,特别是253K温度以下的电化学性能意义重大。针对稀土系储氢合金性能方面的缺陷,本论文详细研究分析了几类稀土系储氢合金的制备工艺、成分、结构与性能,以期获得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MH/Ni电池负极材料,并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储氢合金低温性能决定因素和影响机理的研究,其次是具有良好低温性能的稀土系储氢合金成分及制备工艺优化研究;最后是高功率低钻、无钴AB5型储氢合金性能研究。首先,针对储氢合金低温放电性能差的问题,研究了合金LaNi4.1-xCo0.6Mn0.3Mx (M=Cu、Al;0≤x≤0.45)在238-323K温度范围内的电化学性能,分析了温度与元素替代对合金的性能影响,探讨储氢合金低温性能决定因素和影响机理。含Cu合金电极表现出良好的低温性能,在238K温度下,x=0.15和0.3的合金电极容量分别为319.28mAh/g和316.24mAh/g,300mA/g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分别达到205.50mAh/g和154.52mAh/g;在273K温度以上,随着Cu含量的增加,合金电极高倍率性能逐渐降低。金属氢化物生成焓△H的绝对值和交换电流密度先增大后减小,表面反应激活能先减小后增大,氢扩散系数逐渐减小。含A1合金电极表现出良好的高温容量,323K温度下容量由x=0的266.04mAh/g增加到x=0.15的302.04mAh/g,然后降低到x=0.45的299.88mAh/g。随着A1含量的增加,合金的高倍率性能逐渐降低,交换电流密度和氢扩散系数逐渐减小。综合分析LaNi4.1-xCo0.6Mn0.3Mx (M=Cu、Al;0≤x≤0.45)合金的低温性能、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B侧元素替代储氢合金的低温性能受热力学因素影响较小,表面反应激活能和氢扩散激活能对合金低温性能起关键作用。其次,研究Mg组元添加和热处理工艺对稀土系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影响稀土-镁-镍系储氢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因素和作用机制,同时考察富镧混合稀土(Mm)替代La对该体系储氢合金低温性能的影响。La0.7MgxNi2.58Co0.5Mn0.3Al0.12(x=0,0.15,0.3)合金主相为LaNi5,合金中逐渐出现第二相La2Ni7。随着镁含量的增加,铸态La0.7MgxNi2.58Co0.5Mn0.3Al0.12合金在室温下最大容量和高倍率性能逐渐增加;在1800m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性能从无镁合金的52.51%升高到x=0.3的65.61%。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该系列合金最大容量和高倍率性能先增加后减小;含镁合金La0.7Mg0.3Ni2.58Co0.5Mn0.3Al0.12经1123K温度热处理后,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达340mAh/g,1800mA/g电流密度下高倍率放电性能仍然能达到59.67%,展现出较高的容量和良好的倍率性能。La0.7MgxNi2.58Co0.5Mn0.3Al0.12合金表现了较高的低温容量,随着镁含量的增加,合金在238K温度下的放电容量逐渐增大,60mA/g放电电流下系列合金的放电容量从x=0的247.9mAh/g增加到x=0.3的286.6mAh/g;经1123K热处理后La0.7MgxNi2.58Co0.5Mn0.3Al0.12合金在238K温度下的放电容量均有所提高,x=0.3时合金的容量达到了304.6mAh/g;然而合金表现了较差的低温倍率性能,热处理工艺也不能有效改善其低温倍率性能。采用Mm稀土替代La后,合金Mm0.7MgxNi2.58Co0.5Mn0.3Al0.12(x=0,0.3)在238-303K温度范围内均显示了良好的放电性能。随着温度升高,无镁合金容量变化较小,在238K、273K和303K温度下放电容量依次为335mAh/g,329.6mAh/g和325.8mAh/g;含镁合金的容量依次为320.1mAh/g、350.4mAh/g和347mAh/g. Mm0.7Mg0.3Ni2.58Co0.5Mn0.3Al0.12在238温度下高倍率性能优于无镁合金,放电电流为150mA/g和300mA/g时其放电容量分别为241mAh/g和130mAh/g;在1C倍率下,放电容量达最大容量的42%,表现出良好的低温性能。采用Mm0.7Mg0.3Ni2.58Co0.5Mn0.3Al0.12储氢合金制作成AA1300mAh密封镍氢电池,结果表明,电池的内阻、放电电压特性和荷电保持率均达到国家标准(Q/BS-001-2009),其高低温性能和5C放电性能优良,循环15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5%以上,具有潜在的商业应用前景。最后,针对AB5型储氢合金中Co成本昂贵,采用廉价元素替代降低Co含量。采用A1替代Co成功制备了LaNi4.5Co0.4-xAl0.1+x (x=0.00-0.30)储氢合金。研究发现,在303K温度下,随着合金中A1含量的增加,高倍率放电性能和交换电流密度先升高后降低,电化学极化电阻先减小后增大。当O.10≤x≤0.15时,A1替代Co能明显改善AB5型低钴储氢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放电性能;x=0.15时,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6.84%,在1800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测试,其倍率放电性能达到70.21%。采用快速冷凝工艺制备了LaNi4.5Co0.25Al0.25合金,随着快凝速度的增加,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得到了显着的提升,然而高倍率放电性能降低。快凝速度为10m/s时制备的合金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达85.20%。适当的快凝工艺可有效改善AB5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但不适合用于制备高功率储氢合金电极材料。采用Pr替代La制备了无钻La1-xPrxNi4.2Mn0.3Al0.3Cu0.15Fe0.05(x=0-0.3)合金,随着Pr含量的增加,虽然合金的容量从318mAh/g降低到292.5mAh/g,但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增加;La0.7Pr0.3Ni4.2Mn0.3Al0.3Cu0.15Fe0.05合金100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54.47%,高倍率性能HRD1800为56.2%,综合性能优于低钴合金LaNi4.2Mn0.3Co0.2Al0.3。

周增林,惠志林,崔舜,林晨光[5](2012)在《低成本AB5型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低成本稀土镍基AB5型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合金B侧元素、A侧元素、非化学计量比、制备方法等4个方面进行总结。综合考虑合金成本、成分和性能,可将低成本AB5型贮氢合金分为3类:低钴无钴低成本型、无钴低镍超低成本型、低钴含微量镁低成本高性能即高性价比型。开发低成本AB5型贮氢合金是贮氢合金研究的重要和可持续发展方向之一,相应低成本合金产品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赵炳建[6](2012)在《固体透氧膜法直接制备储氢合金新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以LaNi5为代表的AB5型储氢合金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良好的吸放氢动力学特性,以及活化容易、平衡压力适中、吸放氢平衡压差小等优势,已成为储氢材料应用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商用AB5型储氢合金的工业制备方法为高温熔炼法,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成本高、污染重,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开发一种短流程、易操作、低能耗、少污染的新型制备方法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储氢合金现有的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工艺特色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SOM(固体透氧膜)工艺,以混合金属氧化物为原料直接电解脱氧制备储氢合金。透氧膜的采用提高了电解电压因而提高了电解速率。论文详细研究了熔盐的性质(挥发速率、电导率),透氧膜的电导率和抗腐蚀性,烧结、粒度、成型压力、电压、温度等参数对电解过程的影响,以及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并与FFC工艺和其它工艺进行了对比。对熔盐CaCl2的研究表明,950℃CaCl2及CaCl2-NaCl熔盐挥发速率小于3.02×10-6g·cm-2·s,电导率高于3.3S·m-1;实验室自制的透氧膜管为8%Y2O3稳定的ZrO2管,结构致密,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和导电性,在950℃电导率为0.131S·m-1;实验采用的各种氧化物烧结片在950℃CaCl2中的溶解度均低于0.078%。以上参数均满足实验要求。SOM法直接制备LaNi5合金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OM法从La2O3-NiO混合物烧结片直接制备储氢合金LaNi5是可行的;实验最佳的电解温度为950℃,更高的电解温度下,活性金属La会部分流失;电解产物的组成及收率表明最佳的烧结温度为1000℃,烧结片的组成为La4Ni3O10和NiO;电解机理为La4Ni3O10在氩气氛下的预热过程中生成La2NiO4,烧结片浸入熔盐后La2NiO4与CaCl2迅速自发地反应生成LaOCl和NiO,随后NiO电解还原出的金属Ni与LaOCl反应生成LaNi5;电解过程的电流效率为86.7%,能耗为3.55kWh/kgLaNi5;实验对产物的储氢性能测试表明,SOM工艺制备的LaNi5,最高储氢容量为1.43%,达到理论容量的90%,高于FFC和其它工艺制备的LaNi5;产物成分均匀,因而更容易活化,其第一次活化过程吸氢量即达0.85%;吸放氢平台在0.20.3MPa,与理论值相符;电解产物经水洗、烘干后即表现出较高的储氢容量,与传统工艺相比,无需复杂的后续处理,进一步缩短了流程。SOM法直接制备CeNi5的研究结果表明:用NiO-CeO2烧结片直接电解制备合金CeNi5的还原机理为NiO首先被还原为Ni,与随后生成的CeOCl反应生成CeNi5;最优工艺条件为:球磨时间25h、制片压力15MPa、烧结温度850℃、电解温度1000℃、电解时间3h;电解电流效率为75.5%,能耗为4.03kW·h/kg。实验证实了直接制备LaNi5的A侧及B侧取代,如LaxCe1-xNi5(x=0、0.2、0.4、0.6、0.8、1.0)、LaNi4.6Si0.4、LaNi4Al的可行性。混合氧化物烧结片的成分分别为NiO-La4Ni3O10、NiO-La10(SiO4)6O3-La4Ni3O10、NiO-LaAlO3。SOM工艺的优势在于可采用较高的电解电压来提高电解速率,因此在透氧膜管可承受的范围内电解电压应尽可能地高,本实验制备的膜管可承受的最高电压为4V。在以SiO2制Si以及NiO-La10(SiO4)6O3-La4Ni3O10制备的LaNi4.6Si0.4的研究中发现,在较高的电解电压下(3.9V),由于存在CaSiO3的分解,产物中含有大量CaSi。而在3.5V的电压下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反应产物。根据中间产物和循环伏安曲线分析了电脱氧机理,推出了电解速率模型,影响电解速率的因素包括阴极片孔隙率、电极接触面积、电压、透氧膜电导率及厚度、熔盐电导率等,电解速率公式为:实验对SOM工艺和FFC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OM工艺电解产物为疏松的海绵状结构,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更适合用作储氢材料,而FFC工艺由于电解时间较长,电解产物经过长时间烧结后颗粒互相粘连,出现一定程度的玻璃态;SOM工艺电解过程结束电流降到背景电流值,而FFC工艺由于阳极碳棒和熔盐直接接触,碳粉剥落后引起电子电导,因而电流上升降低了电流效率;SOM工艺与FFC工艺相比,电解时间缩短3倍,电流效率提高3倍,能耗降低6675%,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赵钰[7](2010)在《低钴La-Mg-Ni系贮氢电极合金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开发低成本、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的La-Mg-Ni系贮氢电极合金,本文设计研究了系列低钴及无钴La-Mg-Ni系合金,在La-Mg-Ni系合金中引入Al及采用热处理,以提高合金的循环稳定性。结合XRD、SEM、XPS等现代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材料的成分及热处理对材料的结构和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影响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主要结构因数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了Al对Ni的部分替代对无钻La0.7Mg0.3Ni3.5-xAlx(x=0-0.4)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合金主要由(La,Mg)Ni3相与LaNi5相组成,Al的替代引起主相的晶胞体积增大和少量的AlNi3和MgNi2相的出现。Al能有效提高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且随Al含量的增加,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能明显改善。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S100)由26.3%(x=0)增加到55.5%(x=0.4),但其最大放电容量(Cmax)和动力学性能下降。论文对La-Mg-Ni系合金中提高合金的循环性能的有效元素Co和Al作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对La0.7Mg0.3Ni3.5Co0.75-xAlx(x=0-0.4)合金的成分、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合金的主要相组成为(La,Mg)Ni3相和LaNi5相,Al替代Co使(La,Mg)Ni3相含量降低,LaNi5相含量增加,晶胞参数和体积增大。随着Al的增加和Co的减少,合金电极的Cmax下降,而S100从46%(x=0)升高到82%(x=0.4)。论文相关研究表明,Al提高合金循环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其提高了合金的抗粉化和抗腐蚀性能。在采用Ni进一步替代Co以减低Co含量的研究中,研究了La0.7Mg0.3Ni2.75+xCo0.45-xAl0.3(x=0-0.4)合金的成分、结构和其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合金主要有(La,Mg)Ni3和LaNi5相组成。随着x值增加,铸态合金电极的Cmax上升,动力学性能得到提高,但循环稳定性略有下降。结合采用1173 K×8 h的退火处理,可使合金电极的容量及循环稳定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有效提高。

张彦辉[8](2009)在《新型Co-Si材料和Mg基储氢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o-非金属化合物,如Co-BN和CoB等在碱液中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但该类型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尚不清楚;Mg基储氢合金具有储氢量高、资源丰富和成本低廉等优点是Ni-MH电池潜在的负极材料之一,但合金中Mg的腐蚀导致其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和研究现状,本论文研究了Co-非金属化合物Co-Si和Mg基储氢合金两类材料。均匀混合法制备了Co-Si系列材料,考察了它们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Co-Si材料中的Co和Si保持着各自原有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相对于Co和Si,Co-Si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良好,且Co与Si质量比为4:1时最佳,25mA/g放电电流密度下,最大放电比容量为419.9mAh/g,经过50次充放电循环放电比容量保持在352.2 mAh/g,相应的容量保持率S50为83.9%。熔炼法制备的Co-Si材料分别为Co2Si、CoSi和CoSi2合金相,合金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较低,活化周期较长,但循环稳定性较好,活化后Co2Si、CoSi和CoSi2最大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92.9 mAh/g、173.6mAh/g和176.4mAh/g,经115次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S115分别为87.9%、94.8%和92.1%。探讨了CO2Si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初步推断出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反应存在吸放氢和氧化还原两个过程,活化前电极存在吸放氢反应,随着循环的进行,合金中的Si慢慢溶解,合金的结构逐渐被破坏,同时Co溶出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完全活化后电极过程以Co的氧化还原为主。采用机械球磨将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的CoSi与MgNi合金进行复合制备了MgNi-CoSi复合合金材料,研究并优化了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复合合金为非晶态结构;相对于MgNi合金,复合合金循环稳定性得到提高,并且复合时间为10h,MgNi与CoSi质量比为100:10时达到最佳,经过30周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比MgNi合金提高了35.4%。采用机械球磨将化学还原法制备的NiP和CoP分别与MgNi合金进行复合制备了MgNi-NiP和MgNi-CoP复合合金材料,研究并优化了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复合合金为非晶态结构;相对于MgNi合金,复合合金循环稳定性得到提高;对于MgNi-NiP,复合时间为10h,MgNi与NiP质量比为100:10时其循环稳定性最佳,经过50周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比MgNi合金提高了31.1%;对于MgNi-CoP,复合时间为20h,MgNi与CoP质量比为100:5时其电化学性能最佳,经过50周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比MgNi合金提高了17.2%。机械合金化法成功制备了MgTi0.1Al0.1-xPdxNi(x=0.02-0.08)系列合金,研究了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发现,系列合金主相均为非晶态结构,合金颗粒的形貌和粒径分布相似;当Pd的量为0.06时,合金具有最佳的循环稳定性,25 mA/g放电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65.2 mAh/g,经过100周充放电循环放电比容量为214.1mAh/g,相应的保持率S100为58.6%。

苏振华[9](2008)在《铜替代镍对AB5型贮氢合金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全面综述国内外AB5型稀土系贮氢合金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确定以MlNi4.0-xCo0.4Mn0.3Al0.3Cux型贮氢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XRD、SEM等分析方法以及恒电流放电、电化学阻抗、线性极化、阳极极化和恒电位阶跃等电化学测试技术,分析Cu含量的变化及热处理对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揭示合金的成份、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力求开发出一种低成本、长寿命稀土系贮氢合金。本文首先研究了Cu替代Ni对MlNi4.0-xCo0.4Mn0.3Al0.3Cux(x=0.0,0.1,0.2,0.3,0.4)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合金晶体结构均为六方LaNi5结构,随着Cu含量的增加,c/a轴比逐渐增大,晶胞参数和晶胞体积也逐渐增大,合金电极的吸氢平台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随着Cu含量的增加,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逐渐降低,从x=0时的330.6 mAh/g逐渐下降到x=0.4时的290.7mAh/g。但是,合金电极的循环性能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当x=0.4时容量保持率达到86.5%。测试表明合金中加入Cu可以降低显微硬度,从而提高了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对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能力、电化学反应阻抗、交换电流密度、极限电流密度的研究表明,随着Cu含量的增加,高倍率性能逐渐降低,电化学反应阻抗逐渐增加,交换电流密度和极限电流密度逐渐减小。研究了热处理(t=4.5 h,T=1123 K)对MlNi4.0-xCo0.4Mn0.3Al0.3Cux(x=0.0,0.1,0.2,0.3,0.4)合金的电化学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铜含量的增加,P-C-T曲线平台逐渐增加。与未处理合金相比较,热处理可以降低合金P-C-T曲线的吸氢平台,减小平台的倾斜度而趋于平坦。经热处理后,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下降,活化性能降低。当x=0.4时,Cmax=282.6 mAh/g。但是,热处理显着提高了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容量保持率随C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循环效率大大高于未处理合金。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当x=0.4时容量保持率高达R100=94.3%。

魏范松[10](2006)在《La-Ni-Sn系AB5+x型无Co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综述AB5型低Co及无Co贮氢电极合金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La-Ni-Sn系AB5+x型无Co贮氢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XRD、SEM、XPS、AES、ICP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手段,比较系统地研究了La(Ni, Sn)5+x等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退火处理和快速凝固)、合金的化学计量比及元素替代对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制,力求通过对合金成分、化学计量比和合金制备工艺的改进,进一步提高无Co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通过对铸态与快凝(1~5m/s)LaNi4.92Sn0.33合金的对比研究发现,铸态合金由晶胞参数相近而含Sn量不同的两种CaCu5型主相和少量的单体Sn相组成,而快凝合金为单相CaCu5型结构。经快凝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组织由铸态时的粗大树枝晶转变为细小的胞状晶,合金的成分分布趋于均匀化。随凝固速度的增大,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则得到明显改善(S200从铸态合金的42.7%提高到快凝合金的62.5~78%),但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和高倍率放电性能有所降低。研究认为,快凝处理使合金的吸氢体积膨胀性质及抗粉化能力得到改善并使合金的成分更为均匀,是其循环稳定性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快凝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有所降低则是由于合金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和氢在合金中的扩散系数降低所致。在所研究的快凝合金中,以3m/s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好:其最大放电容量Cmax=310.7mAh/g,在600mA/g电流下放电的高倍率放电性能HRD600=77.2%,经2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S200=71.1%。对不同化学计量比的退火态La(Ni, Sn)5+x(x=0.0~0.35)合金的研究表明,上述合金均为单相CaCus型结构。但在x>0的过计量比合金结构中,有部分1α位置的La原子被沿c轴定向排列的Ni-Ni“哑铃”对替代,且其替代La原子的分数(y)随x值的增加而增大,使合金的吸氢体积膨胀率明显降低,从而使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得到显着提高。但x值的增大,也使合金的放电容量及高倍率放电性能有所降低。在所研究的合金中,以LaNi4.92Sn0.33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好,其Cmax=320.6mAh/g,HRD600=80.9%,S200=79.5%。对铸态、快凝和退火态LaNi4.92Sn0.33合金循环容量衰退机制的研究表明,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吸氢元素La的氧化腐蚀以及合金的吸氢粉化是导致合金容量衰退的主要原因。上述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均主要由La(OH)3及少量Ni(OH)2和SnO2组成,但与铸态合金相比,快凝和退火态合金的吸氢粉化程度和表面腐蚀层的厚度均有明显减小,说明快凝及退火处理使合金具有较低的吸氢体积膨胀率、并使成分分布趋于均匀化,从而使合金的抗粉化和抗腐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导致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得到显着改善。为了进一步认识合金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规律,采用原位XRD分析方法对铸态、快凝和退火LaNi4.92Sn0.33合金在充放电不同阶段的相组成、晶体结构及晶胞体积膨胀性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充放电(充放氢)过程中,上述合金均进行α(?)(α+β)(?)β相的相变过程,但在α(?)β相变过程中伴随有较大的非连续性体积膨胀和收缩。与铸态合金相比,快凝及退火态合金的此种非连续性体积膨胀(收缩)率均有明显减小,其占合金总吸氢体积膨胀率的比例可由74%(铸态合金贫Sn相)依次减小为60%(快凝合金)和63%(退火态合金)。快凝及退火态合金在α(?)β相变期间较小的体积膨胀率是导致其抗粉化性质及循环稳定性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在衍射畴范围内,合金α与β相基本晶粒大小的变化除受含氢量的影响外,还与合金内部的应力和位错有关。为了进一步提高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采用五种常规的合金元素对LaNi4.92Sn0.33合金中的Sn进行部分替代,通过对退火态LaNi4.92Sn0.23M0.1(M=Mn, Fe, Co, Cu, Al)四元合金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基本查明了上述M元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Fe, Co, Al合金均由CaCu5型结构的主相和少量第二相组成,而M=Mn,Cu合金则为单相CaCu5型结构。M元素对Sn的部分替代均使合金的放电容量及高倍率放电性能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只有M=Mn,Cu时可使循环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研究发现,Mn,Cu对Sn的部分替代可以降低循环过程中La、Sn元素的腐蚀及溶出量,提高合金的抗腐蚀能力,从而导致其循环稳定性得到改善。在所研究的合金中,M=Mn合金显示有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Cmax=329mAh/g,HRD600=89.1%,S200=83.8%。

二、无钴AB_5型MlNi_(4.45-x)Mn_(0.40)Al_(0.15)Sn_x电极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钴AB_5型MlNi_(4.45-x)Mn_(0.40)Al_(0.15)Sn_x电极合金(论文提纲范文)

(1)超长寿命低钴AB5型储氢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MH-Ni电池的发展概况
    1.2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负极材料储氢合金的特性
    1.4 储氢合金的分类
        1.4.1 稀土镧镍系(AB_5型)
        1.4.2 镧镁镍系(A_2B_7型)
        1.4.3 钛铁系(AB型)
        1.4.4 钛锆系(AB_2型)
        1.4.5 钒基固溶体系
        1.4.6 镁系
    1.5 AB_5型储氢合金研究现状
        1.5.1 AB_5型合金的结构特征
        1.5.2 AB_5型合金的储氢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1.5.3 化学成分对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5.3.1 A侧元素的优化
        1.5.3.2 B侧元素的优化
        1.5.4 制备工艺对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5.4.1 熔炼工艺
        1.5.4.2 退火处理
        1.5.5 化学计量比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合金成分设计
    2.3 合金制备工艺
        2.3.1 熔炼工艺
        2.3.2 热处理工艺
    2.4 储氢合金的分析测试方法
        2.4.1 合金的成分分析
        2.4.2 合金的相结构分析
        2.4.3 储氢性能测试
        2.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4.1 储氢合金电极的制备
        2.4.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长寿命低钴AB_5型储氢合金的研究
    3.1 成分对低钴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3.1.1 化学计量比对低钴合金性能的影响
        3.1.2 La/Ce比对低钴合金性能的影响
        3.1.3 Mn和Al联合调节
    3.2 超长寿命MlNi_(3.7)Co_(0.9)Mn_(0.3)Al_(0.3) 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3.2.1 MlNi_(3.7)Co_(0.9)Mn_(0.3)Al_(0.3) 合金的相结构
        3.2.2 MlNi_(3.7)Co_(0.9)Mn_(0.3)Al_(0.3) 合金的吸放氢特性
        3.2.3 MlNi_(3.7)Co_(0.9)Mn_(0.3)Al_(0.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3.2.3.1 活化性能与放电容量
        3.2.3.2 循环性能
        3.2.3.3 高倍率性能
    3.3 低钴储氢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3.3.1 低钴MlNi_(4.5)Co_(0.1)Mn_(0.6)Al_(0.2) 合金的相结构
        3.3.2 低钴MlNi_(4.5)Co_(0.1)Mn_(0.6)Al_(0.2) 合金的性能
    3.4 长寿命低钴MlNi_(4.4)Co_(0.2)Mn_(0.5)Al_(0.3) 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3.4.1 MlNi_(4.4)Co_(0.2)Mn_(0.5)Al_(0.3) 合金的相结构
        3.4.2 MlNi_(4.4)Co_(0.2)Mn_(0.5)Al_(0.3) 合金的储氢性能
        3.4.3 MlNi_(4.4)Co_(0.2)Mn_(0.5)Al_(0.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3.4.3.1 活化及循环性能
        3.4.3.2 高倍率性能
        3.4.3.3 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掺Y低钴AB_5型储氢合金的研究
    4.1 Y含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4.1.1 Y含量对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
        4.1.2 Y含量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1.3 Y元素对低钴合金退火性能的影响
    4.2 退火处理对掺Y低钴AB_5型合金的影响
        4.2.1 退火温度对掺Y低钴MmNi_(4.4)Co_(0.2)Mn_(0.4)Al_(0.3) 合金的影响
        4.2.1.1 退火温度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4.2.1.2 退火温度对合金吸放氢特性的影响
        4.2.1.3 退火温度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2.2 退火时间对掺Y低钴MmNi_(4.4)Co_(0.2)Mn_(0.4)Al_(0.3) 合金的影响
        4.2.2.1 退火时间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4.2.2.2 退火时间对合金吸放氢特性的影响
        4.2.2.3 退火时间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3 两种低钴合金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元素替代对AB_5型储氢合金热力学的影响
    5.1 储氢合金的吸放氢热力学
    5.2 焓变和熵变的计算方法
    5.3 元素对合金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5.3.1 A侧元素
        5.3.2 B侧元素
        5.3.3 合金热力学函数的调节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储氢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i/MH 电池的主要优点及应用
    1.1 Ni/MH 电池负极材料的特点
    1.2 Ni/MH 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1.3 Ni/MH 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
2 Ni/MH 电池在电动汽车(HEV)中的应用
3 常用负极材料
    3.1 AB5型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3.2 La-Mg-Ni系 A2B7 型电极材料
    3.3 其他低成本、高性能电极材料
        3.3.1 TiFe电极材料
        3.3.2 AB2Laves相电极材料
        3.3.3 V 基固溶体电极材料
4 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及制备方法
    4.1 机械合金化方法提高比表面积
    4.2 添加催化剂
    4.3 与其他元素合金化
    4.4 快淬方法制备合金薄带
5 结束语

(3)M1Ni3.55Co0.75-xMn0.4Al0.3(Cu0.75P0.25)x储氢合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镍氢电池的发展概况
    1.2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储氢合金的性能及分类
        1.3.1 储氢合金的热力学性能
        1.3.2 储氢合金的吸放氢特性
        1.3.3 储氢合金的分类
    1.4 稀土基LaNi_5型储氢合金的特点
        1.4.1 稀土基LaNi_5型储氢合金的晶体结构
        1.4.2 稀土基LaNi_5型储氢合金容量衰减机制分析
    1.5 稀土基LaNi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因素
        1.5.1 A侧成分替代对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5.2 B侧成分替代对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5.3 非化学计量比对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5.4 制备工艺对AB_5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储氢合金制备
        2.3.1 合金成分设计
        2.3.2 合金样品制备
        2.3.3 合金热处理工艺
    2.4 合金显微结构分析
        2.4.1 晶体结构分析
        2.4.2 合金点阵常数计算
        2.4.3 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合金氢化物电极制备
        2.5.2 电化学测试装置
        2.5.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动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3.1 吸放氢反应速率常数的研究
        3.1.1 实验原理
        3.1.2 传质系数的研究
        3.1.3 反应速率常数的研究
        3.1.4 氢扩散系数的研究
    3.2 交流阻抗法在储氢合金电极体系中的应用
        3.2.1 储氢合金电极阻抗谱分析
        3.2.2 储氢合金电极表面吸附过程的研究
        3.2.3 阻抗谱等效电路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磷铜含量对合金晶体结构和电池性能的影响
    4.1 合金成分设计
    4.2 磷铜含量对合金晶体结构的影响
        4.2.1 合金成分和表面形貌分析
        4.2.2 合金的相结构
    4.3 磷铜含量对合金电池性能的影响
        4.3.1 合金的活化性能和最大容量
        4.3.2 合金的循环性能
        4.3.3 合金的倍率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磷铜含量对合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合金的传荷过程
    5.2 合金的吸附过程
    5.3 合金的传质过程
        5.3.1 合金的GITT曲线
        5.3.2 合金的循环伏安曲线
        5.3.3 合金的氢扩散过程
    5.4 合金的副反应过程
    5.5 合金的吸放氢反应速率常数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热处理对合金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1 热处理温度对含磷铜合金晶体结构的影响
    6.2 热处理温度对含磷铜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2.1 合金的活化性能和最大容量
        6.2.2 合金的循环性能
        6.2.3 合金的倍率性能
    6.3 热处理时间对含磷铜合金晶体结构的影响
    6.4 热处理时间对含磷铜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4.1 合金的活化性能和最大容量
        6.4.2 合金的循环性能
        6.4.3 合金的倍率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特种MH/Ni电池用稀土系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1.2 MH/Ni电池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MH/Ni电池的发展历程
        1.2.2 我国MH/Ni电池与国际水平差距
    1.3 储氢合金的基本物理与化学性质
        1.3.1 化学及热力学原理
        1.3.2 吸氢反应机理
        1.3.3 储氢合金中氢的位置
    1.4 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分类
        1.4.1 稀土镍系储氢合金
        1.4.2 钛系储氢合金
        1.4.3 Laves相储氢合金
        1.4.4 Mg基储氢合金
    1.5 稀土系储氢合金的研究重点与发展现状
        1.5.1 稀土系AB5型低Co及无Co储氢合金的发展概况
        1.5.2 RE-Mg-Ni系AB_(3-3.5)型储氢合金的储氢性能
        1.5.3 MH/Ni电池用稀土系合金的低温性能研究
    1.6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思路方法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2.1 实验流程、主要仪器及原料
    2.2 储氢合金样品的制备
        2.2.1 合金成分设计
        2.2.2 合金的熔炼及快速凝固合金样品的制备
    2.3 合金的晶体结构及微结构分析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2.3.2 显微组织测试
    2.4 储氢合金热力学性能
    2.5 储氢电极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2.5.1 储氢合金电极制作
        2.5.2 电化学测试装置
        2.5.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2.6 氢扩散动力学性能研究
        2.6.1 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
        2.6.2 恒电位阶跃法(Constant Potential Step Technique,CPS)
        2.6.3 电化学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2.6.4 线性扫描(Linear Sweep,LS)
第三章 B侧替代储氢合金低温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
    3.1 合金的组织结构
    3.2 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
        3.2.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3.2.2 循环稳定性
        3.2.3 高倍率性能
        3.2.4 合金电化学活性
        3.2.5 合金氢扩散特征
    3.3 合金低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1 热力学因素
        3.3.2 合金表面电化学活性
        3.3.3 合金氢扩散特性
    3.4 小结
第四章 镁组元添加与热处理对合金结构与性能影响
    4.1 合金的组成与其结构
    4.2 合金电极恒流充放电性能
        4.2.1 活化性能与最大放电容量
        4.2.2 高倍率性能
        4.2.3 低温放电性能
        4.2.4 循环稳定性与自放电性能
    4.3 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4.3.1 线性极化
        4.3.2 恒电位阶跃
        4.3.3 电化学阻抗
    4.4 小结
第五章 富镧稀土储氢合金宽温性能及其应用
    5.1 Mm_(0.7)Mg_xNi_(2.58)Co_(0.5)Mn_(0.3)Al_(0.12)(X=0,0.3)合金238-303 K电化学性能
        5.1.1 合金结构
        5.1.2 活化性能与最大放电容量
        5.1.3 循环稳定性
        5.1.4 自放电性能
        5.1.5 高倍率性能
        5.1.6 电化学阻抗谱
        5.1.7 线性极化与恒电位阶跃
    5.2 电解液组成对MmNi_(3.68)Co_(0.72)Mn_(0.43)Al_(0.17)合金电极性能影响
        5.2.1 合金气态储氢性能
        5.2.2 合金电极恒流充放电性能
        5.2.3 合金303 K温度下氧化与粉化特性
        5.2.4 合金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5.3 稀土-镁-镍储氢合金在镍氢电池中的应用
        5.3.1 MH/Ni AA 1300 mAh电池开路下的内阻
        5.3.2 MH/Ni AA 1300 mAh电池的放电特性
        5.3.3 MH/Ni AA 1300 mAh电池的高低温性能和荷电保持力
        5.3.4 MH/Ni AA 1300 mAh电池的循环寿命
    5.5 小结
第六章 高功率低成本AB5储氢合金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6.1 Al含量对LaNi_(4.5)Co_(0.4-x)Al_(0.1+x)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6.1.1 合金结构
        6.1.2 最大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6.1.3 高倍率性能
        6.1.4 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6.2 快凝对低钴LaNi_(4.5)Co_(0.25)Al_(0.25)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2.1 合金结构
        6.2.2 最大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6.2.3 高倍率性能
        6.2.4 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6.3 Pr含量对无钴La_(1-x)PrxNi_(4.2)Al_(0.3)Mn_(0.3)Cu_(0.15)Fe_(0.05)合金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3.1 合金结构
        6.3.2 最大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6.3.3 高倍率性能
        6.3.4 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创新性
    7.1 总结
    7.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低成本AB5型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侧元素
    1.1 Cu的影响
    1.2 Fe的影响
    1.3 Sn的影响
    1.4 Si的影响
    1.5 Cr的影响
    1.6 联合替代的影响
2 A侧元素
    2.1 Mg的影响
    2.2 Li的影响
    2.3 Ti、Zr的影响
3 非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1 混合稀土系多元合金
    3.2 La (Ni, M) x (M=Cu, Sn, Mn;x=4.6~6.0) 三元合金
4 制备方法的影响
    4.1 退火处理
    4.2 快淬制备
5 分析讨论
6 结语

(6)固体透氧膜法直接制备储氢合金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储氢合金概述
        1.2.1 储氢合金的发展
        1.2.2 储氢合金的种类
        1.2.3 储氢合金氢化反应热力学
        1.2.4 储氢合金的容量
        1.2.5 AB5型储氢合金研究进展
    1.3 储氢合金制备工艺及存在问题
        1.3.1 工业制备方法
        1.3.2 制备新工艺
        1.3.3 现有工艺的缺陷
    1.4 短流程制备金属及合金新工艺
        1.4.1 FFC 法
        1.4.2 钙热还原法
        1.4.3 EMR 法
        1.4.4 氧化镁膜法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实验原理
        2.1.1 SOM 法工艺原理
        2.1.2 透氧膜的透氧机理
        2.1.3 脱氧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装置及样品检测
        2.2.3 实验内容
第三章 实验条件
    3.1 熔盐体系
        3.1.1 熔盐的选择
        3.1.2 熔盐电导率
        3.1.3 熔盐挥发速率
        3.1.4 烧结片熔盐中溶解度
    3.2 透氧膜管的制备
        3.2.1 制备过程
        3.2.2 烧结制度
        3.2.3 空白实验
        3.2.4 透氧膜的电导率
第四章 La2O3/NiO 直接制备 LaNi5
    4.1 前言
    4.2 阴极片烧结
    4.3 反应过程分析
        4.3.1 起始反应物分析
        4.3.2 电解时间的影响
        4.3.3 电流曲线分析
    4.4 电解温度的选择
    4.5 熔盐组成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eO2/NiO 直接制备 CeNi5
    5.1 前言
    5.2 电解温度的选择
    5.3 电解过程分析
        5.3.1 电解电流曲线
        5.3.2 反应过程分析
        5.3.3 产品检测
    5.4 阴极片制备参数对电解的影响
        5.4.1 原料粒度
        5.4.2 烧结温度
        5.4.3 制片压力
    5.5 电解前后透氧膜管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 侧及 B 侧取代制备三元合金
    6.1 前言
    6.2 SOM 法制备 LaNi4.6Si0.4
        6.2.1 SiO2制备 Si
        6.2.2 La2O3-NiO-SiO2制备 LaNi4.6Si0.4
    6.3 SOM 法制备 LaNi4Al
        6.3.1 试样烧结
        6.3.2 电解过程分析
    6.4 SOM 法制备 LaxCe1-xNi5
        6.4.1 烧结片组成
        6.4.2 电解产物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储氢性能测试及 SOM 工艺优势
    7.1 前言
    7.2 LaNi5理论储氢容量
    7.3 SOM 法制备 LaNi5的储氢性能
        7.3.1 活化性能
        7.3.2 P-C-T 曲线
    7.4 SOM 法制备 CeNi5的储氢性能
        7.4.1 活化性能
        7.4.2 P-C-T 曲线
    7.5 SOM 法制备三元合金的储氢性能
        7.5.1 储氢性能及原因分析
        7.5.2 SOM 工艺制备多元储氢合金的发展思路
    7.6 SOM 法制备 LaNi5/CeNi5相比 FFC 法工艺优势
        7.6.1 电解效率
        7.6.2 微观形貌
        7.6.3 储氢容量
        7.6.4 工艺流程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SOM 电解机理分析
    8.1 前言
    8.2 循环伏安分析
        8.2.1 NiO-CeO2电解 CV 曲线
        8.2.2 NiO-LaxNiyOz电解 CV 曲线
    8.3 脱氧过程机理分析
    8.4 脱氧反应速率分析
        8.4.1 反应界面大小
        8.4.2 反应过电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致谢

(7)低钴La-Mg-Ni系贮氢电极合金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1 Ni/MH电池的发展概况
    1.2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现状
        1.3.1 AB_5型稀土系贮氢合金
        1.3.2 非AB_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
        1.3.3 AB_2型Laves相贮氢合金
        1.3.4 AB/A_2B型贮氢合金
        1.3.5 V基固溶体型贮氢合金
第二章 文献综述:La-Mg-Ni系贮氢合金研究进展
    2.1 R-Mg-Ni系贮氢合金的结构特性
    2.2 三元La-Mg-Ni系贮氢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2.3 La-Mg-Ni系合金的元素成分改性研究
    2.4 La-Mg-Ni系合金的制备工艺研究
    2.5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合金的成分设计及样品制备
    3.2 合金结构分析
    3.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3.1 合金电极的制备
        3.3.2 电化学测试装置
        3.3.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第四章 Al替代部分Ni对无钴La_(0.7)Mg_(0.3)Ni_(3.5)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1 合金的相结构
    4.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4.2.1 循环稳定性
        4.2.2 动力学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l和Co对La_(0.7)Mg_(0.3)Ni_(2.75)Co_(0.75-x)Al_x(x=0-0.4)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贮氢性能的相关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5.1 合金的相结构
    5.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5.2.1 活化性能、放电容量
        5.2.2 循环稳定性
        5.2.3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5.3 循环稳定性改善的机制
        5.3.1 循环过程中合金表面形貌变化
        5.3.2 合金表面被腐蚀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i替代部分Co及退火处理对La_(0.7)Mg_(0.3)Ni_(2.75)Co_(0.45)Al_(0.3)合金的相结构及电化学贮氢性能的影响
    6.1 合金的相结构
    6.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6.2.1 放电容量及循环稳定性
        6.2.2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总结
    7.2 对将来研究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新型Co-Si材料和Mg基储氢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Ni-MH电池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Ni-MH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第三节 Ni-MH电池的特点
    第四节 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1.4.1 AB_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
        1.4.2 AB_2型Laves相储氢合金
        1.4.3 AB_3型储氢合金
        1.4.4 AB型钛基储氢合金
        1.4.5 V基固溶体型储氢合金
        1.4.6 Co及其非金属化合物
        1.4.7 Mg基储氢合金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Co及其非金属化合物Co-X的研究进展
        2.1.1 Co单质
        2.1.2 Co复合材料
        2.1.3 Co-B材料
    第二节 Mg基储氢合金的研究进展
        2.2.1 Mg基储氢合金的制各方法
        2.2.2 Mg-Ni基储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2.2.3 Mg-Ni基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改善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
    第一节 材料的制备
        3.1.1 试剂原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材料的制备
    第二节 材料的表征
        3.2.1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3.2.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2.3 粒度分析
    第三节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3.1 模拟电池制备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四章 Co-Si系列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Co-Si材料均匀混合法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4.2.1 材料的制备
        4.2.2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4.2.3 材料的活化性能
        4.2.4 材料的充放电曲线
        4.2.5 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4.2.6 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
    第三节 Co-Si材料熔炼法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4.3.1 材料的制备
        4.3.2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4.3.3 材料的活化性能
        4.3.4 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4.3.5 材料的充放电曲线
        4.3.6 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探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gNi-CoSi复合合金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MgNi-CoSi复合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5.2.1 材料的制备
        5.2.2 CoSi合金的结构和形貌
        5.2.3 复合时间的选择
        5.2.4 10h复合合金的结构和形貌
        5.2.5 复合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5.2.6 复合合金的动力学性能
        5.2.7 复合合金的抗腐蚀性能
        5.2.8 复合合金的循环伏安特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gNi-XP(X=Ni、Co)复合合金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MgNi-NiP复合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6.2.1 材料的制备
        6.2.2 NiP的结构和形貌
        6.2.3 复合时间的选择
        6.2.410h复合合金的结构和形貌
        6.2.5 复合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6.2.6 复合合金的动力学性能
        6.2.7 复合合金的抗腐蚀性能
        6.2.8 复合合金的循环伏安特性
    第三节 MgNi-Cop复合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6.3.1 材料的制备
        6.3.2 CoP的结构和形貌
        6.3.3 复合时间的选择
        6.3.4 20h复合合金的结构和形貌
        6.3.5 复合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6.3.6 复合合金的动力学性能
        6.3.7 复合合金的抗腐蚀性能
        6.3.8 复合合金的循环伏安特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MgTi_(0.1)Al_(0.1-x)Pd_xNi(x=0.02-O.08)系列合金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7.2.1 材料的制备
        7.2.2 制备时间的选择
        7.2.3 球磨100h MgTi_(0.1)Al_(0.1-x)Pd_xNi(x=0.02-O.08)合金的结构和形貌
        7.2.4 MgTi_(0.1)Al_(0.1-x)Pd_xNi(x=0.02-O.08)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7.2.5 MgTi_(0.1)Al_(0.1-x)Pd_xNi(x=0.02-O.08)合金的动力学性能
        7.2.6 MgTi_(0.1)Al_(0.1-x)Pd_xNi(x=0.02-O.08)合金的抗腐蚀性能
        7.2.7 MgTi_(0.1)Al_(0.1-x)Pd_xNi(x=0.02-O.08)合金的循环伏安特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铜替代镍对AB5型贮氢合金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i/MH电池的发展历史
    1.2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贮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1.3.1 AB_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
        1.3.2 AB_2型Laves相贮氢电极合金
        1.3.3 AB/A_2B型贮氢电极合金
        1.3.4 V基固溶体型贮氢电极合金
        1.3.5 非AB_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实用金属贮氢材料的特征
    2.2 AB_5型稀土系贮氢合金
        2.2.1 AB_5型贮氢合金晶体结构
        2.2.2 AB_5型贮氢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
    2.3 合金成分的优化设计
        2.3.1 A侧优化
        2.3.2 B侧优化
    2.4 合金的制备工艺
        2.4.1 常规熔炼方法
        2.4.2 机械合金化
        2.4.3 还原扩散法
        2.4.4 共沉淀还原法
        2.4.5 氢化燃烧合成法
    2.5 退火处理对合金微结构和贮氢性能的影响
    2.6 非化学计量比对贮氢合金性能的影晌
    2.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三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合金的制备
    3.3 合金的热处理参数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3.4.1 电化学测试装置
        3.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3.5 电化学方法测试P-C-T曲线
        3.5.1 电化学方法测试P-C-T曲线的原理
        3.5.2 电化学方法测定P-C-T曲线
    3.6 XRD分析
        3.6.1 LaNi_5的标准XRD图谱及其衍射线参数
        3.6.2 晶胞参数和晶胞体积的计算
第四章 Cu替代Ni对AB_5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1 Cu添加量对MlNi_(4.0-x)Co_(0.4)Mn_(0.3)Al_(0.3)Cu_x贮氢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4.2 Cu不同含量对贮氢合金P-C-T曲线的影响
    4.3 MlNi_(4 0-x)Co_(0.4)Mn_(0.3)Al_(0.3)Cu_x贮氢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4.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4.3.2 放电电压特性
        4.3.3 循环性能
    4.4 MlNi_(4.0-x)Co_(0.4)Mn_(0.3)Al_(0.3)Cu_x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4.4.1 高倍率放电性能
        4.4.2 电化学反应阻抗谱
        4.4.3 线性极化
        4.4.4 阳极极化
        4.4.5 氢原子扩散系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处理对贮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1 热处理后合金电极的PCT曲线
    5.2 热处理MlNi_(4.0-x)Co_(0.4)Mn_(0.3)Al_(0.3)CU_x贮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
        5.2.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5.2.2 循环稳定性能
    5.3 热处理MlNi_(4.0-x)Co_(0.4)Mn_(0.3)Al_(0.3)CU_x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5.3.1 高倍率放电性能
        5.3.2 电化学反应阻抗与交换电流密度
        5.3.3 极限电流密度与氢的扩散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La-Ni-Sn系AB5+x型无Co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i-MH电池的发展概况
    1.2 Ni-MH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开发概况
        1.3.1 AB_5型混合稀土系合金
        1.3.2 AB_2型Laves相合金
        1.3.3 Mg-Ni系合金
        1.3.4 V基固溶体型合金
        1.3.5 La-Mg-Ni系AB_(3~3.5)型合金
第二章 文献综述:AB_5型低Co及无Co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
    2.1 AB_5型贮氢电极合金的晶体结构和研究现状
        2.1.1 AB_5型贮氢电极合金的晶体结构
        2.1.2 AB_5型低Co及无Co贮氢电极合金的发展概况
    2.2 AB_5型贮氢电极合金的化学成分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2.2.1 Co元素的作用
        2.2.2 Mn元素的作用
        2.2.3 Al、Si元素的作用
        2.2.4 Cu、Fe、Cr元素的作用
        2.2.5 Sn元素的作用
    2.3 合金制备方法对AB_5型低Co及无Co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3.1 退火处理对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3.2 快速凝固对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4 低Co及无Co非化学计量比合金
        2.4.1 混合稀土系多元合金
        2.4.2 La(Ni,M)_(5+x)(M=Cu,Sn)三元合金
    2.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合金制备
        3.1.1 合金成分设计
        3.1.2 合金的熔炼
        3.1.3 快速凝固合金样品的制备
        3.1.4 退火合金样品的制备
    3.2 贮氢合金相结构分析
        3.2.1 常规XRD分析
        3.2.2 原位XRD分析
        3.2.3 Rietveld全谱拟合分析
    3.3 合金粉末的平均粒径分析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3.4.1 贮氢合金电极的制备
        3.4.2 电化学测试装置
        3.4.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3.5 合金的组织形貌观察及表面分析
        3.5.1 组织形貌观察
        3.5.2 XPS/AES分析
第四章 快速凝固LaNi_(4.92)Sn_(0.33)合金的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4.1 合金的晶体结构及微观组织
        4.1.1 晶体结构
        4.1.2 合金的微观组织及成分分布
    4.2 合金的PCT特性
    4.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4.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4.3.2 高倍率放电性能
        4.3.3 循环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火态La(Ni,Sn)_(5+x)(X=0~0.35)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5.1 合金及其氢化物的晶体结构
        5.1.1 La(Ni,Sn)_(5+x)(x=0~0.35)合金的晶体结构
        5.1.2 La(Ni,Sn)_(5+x)(x=0~0.35)合金氢化物的晶体结构
        5.1.3 La(Ni,Sn)_(5+x)(x=0~0.35)合金晶体结构的Rietveld分析
    5.2 合金的PCT特性
    5.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5.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5.3.2 高倍率放电性能
        5.3.3 循环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aNi_(4.92)Sn_(0.33)合金的循环容量衰退机制
    6.1 LaNi_(4.92)Sn_(0.33)合金的循环容量衰退规律
    6.2 循环过程中合金的结构与化学稳定性
    6.3 合金表面腐蚀产物的特征及其在电解液中的溶出分析
        6.3.1 合金表面腐蚀产物的SEM形貌观察及EDS分析
        6.3.2 XPS及AES分析
        6.3.3 合金元素在电解液中的溶出量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LaNi_(4.92)Sn_(0.33)合金充放电过程中的原位X射线衍射研究
    7.1 铸态、快凝和退火态LaNi_(4.92)Sn_(0.33)合金基本晶粒的微观特征
    7.2 铸态合金充放电(吸放氢)过程的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
        7.2.1 合金吸放氢过程中的相变与膨胀性质
        7.2.2 合金吸放氢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
    7.3 快凝合金(3m/s)充放电(吸放氢)过程的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
        7.3.1 合金吸放氢过程中的相变与膨胀性质
        7.3.2 合金吸放氢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
    7.4 退火态合金充放电(吸放氢)过程的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
        7.4.1 合金吸放氢过程中的相变与膨胀性质
        7.4.2 合金吸放氢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退火态LaNi_(4.92)Sn_(0.23)M_(0.1)(M=Mn,Fe,Co,Cu,Al)合金的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8.1 合金的晶体结构
        8.1.1 LaNi_(4.92)Sn_(0.23)M_(0.1)(M=Mn,Fe,Co,Cu,Al,Sn)合金的晶体结构
        8.1.2 LaNi_(4.92)Sn_(0.23)M_(0.1)(M=Mn,Fe,Co,Cu,Al,Sn)合金基本晶粒的微观基本晶粒的微观特征
    8.2 合金的PCT特性
    8.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8.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8.3.2 高倍率放电性能
        8.3.3 循环稳定性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快速凝固LaNi_(4.92)Sn_(0.33)合金
    9.2 退火态La(Ni,Sn)_(5+x)(x=0~0.35)合金
    9.3 LaNi_(4.92)Sn_(0.33)合金的循环容量衰退机制
    9.4 LaNi_(4.92)Sn_(0.33)合金充放电过程中的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
    9.5 退火态LaNi_(4.92)Sn_(0.23)M_(0.1)(M=Mn,Fe,Co,Cu,Al)合金
    9.6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接受的论文
致谢

四、无钴AB_5型MlNi_(4.45-x)Mn_(0.40)Al_(0.15)Sn_x电极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长寿命低钴AB5型储氢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罗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2]储氢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 张羊换,高金良,许胜,袁泽明,杨泰,赵栋梁. 金属功能材料, 2014(06)
  • [3]M1Ni3.55Co0.75-xMn0.4Al0.3(Cu0.75P0.25)x储氢合金性能研究[D]. 张博. 东北大学, 2013(03)
  • [4]特种MH/Ni电池用稀土系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D]. 倪成员. 中南大学, 2012(03)
  • [5]低成本AB5型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J]. 周增林,惠志林,崔舜,林晨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2(07)
  • [6]固体透氧膜法直接制备储氢合金新工艺[D]. 赵炳建. 上海大学, 2012(02)
  • [7]低钴La-Mg-Ni系贮氢电极合金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D]. 赵钰. 浙江大学, 2010(08)
  • [8]新型Co-Si材料和Mg基储氢合金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 张彦辉. 南开大学, 2009(07)
  • [9]铜替代镍对AB5型贮氢合金性能的影响[D]. 苏振华. 中南大学, 2008(01)
  • [10]La-Ni-Sn系AB5+x型无Co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D]. 魏范松. 浙江大学, 2006(02)

标签:;  ;  ;  ;  

无钴AB_5型MlNi_(4.45-x)Mn_(0.40)Al_(0.15)Sn_x电极合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