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绿色社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创建绿色社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创建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夏露,李骁聪[1](2021)在《县域城市绿色社区建设路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与国家出台的各项绿色发展政策,使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当前,我国70%的人口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其中又以县域城市人口居多,县域城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逐步开展绿色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本地实际、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社区治理模式,从而加强了基层社区治理,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特别是增强了县域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有力地助推了社会绿色发展。

许泰蒙[2](2021)在《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彭倩[3](2021)在《绿色社区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给人类带来极大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气候、能源、污染、人居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人类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更加高质量的社区生活成为人类的普遍追求,“有房”需求转变为“优房”需求,绿色社区应运而生。绿色社区在节约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各个地区的绿色社区发展程度不同,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如何衡量绿色社区的发展水平成为当前推动绿色社区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以绿色社区为研究对象,建立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对绿色社区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绿色社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对“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点明绿色社区和绿色建筑的区别,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理论的基本内容。(2)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理论的内容,构建绿色社区评价概念框架。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指标初选和指标优化,最终建立了包括环境资源、技术创新、文化生活、经济发展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各级指标的具体含义。(3)绿色社区评价模型构建。首先介绍绿色社区评价方法的选择,对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做简单介绍。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yaahp软件确定绿色社区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分析各级指标权重所占比例。最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绿色社区评价模型,说明模型构建具体步骤。(4)案例分析。应用构建的绿色社区评价模型,选取济南市3个具有代表性的绿色社区进行评价,以F社区计算为例,详细说明评价方法和计算过程,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3个绿色社区面临的问题,针对三个绿色社区建设薄弱部分提出了建设对策建议。通过对绿色社区的评价得出,在当前国家环保政策影响的大环境下,绿色社区环境资源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但在配套设施、文化生活、智能设计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文建立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对将来国家绿色社区评价标准的颁布具有借鉴意义,为我国绿色社区的建设提供发展方向,满足居民对更好居住条件的追求。绿色社区的评价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社区的绿色化水平,在促进绿色社区进行绿色性能提升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通过绿色社区的建设推动绿色城市的建设。

谭兆秋[4](2021)在《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旧小区就像一个城市的组织细胞,其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城市大部分居民的“栖息地”,当老旧小区因部分因素而产生初期“病变”时,我们就要及时对其作出反应,进行“细胞自我修复”式的绿色更新改造,使得城市重新焕发生机、绿色。现阶段的老旧小区都只是进行外立面改造,改造形式化多于实质性的改造价值,而老旧小区的绿色改造正好补充了这一方面的短处,也充分体现出老旧小区绿色改造是国家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但我国对于老旧小区绿色改造方面的研究较少,其可持续发展有待提升,迫切需要对老旧小区绿色改造项目进行可持续性评价,识别阻碍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多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国内外绿色建筑及绿色社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学习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相关的设计理念、评价标准等建立评价体系需要的理论基础,研究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利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对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进行评价。首先,根据黑龙江省地域特点和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内涵进行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选择从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运营管理可持续性及制度可持续性这五个方向构建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次,通过灰色聚类法对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模型进行建立,确定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对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进行定量评价。本文建立的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南小区的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得出该老旧小区绿色改造项目的综合得分为“2.8681”,其可持续性评价等级为“三星级”水平,与其绿色改造后所取得的社会反响基本一致。通过案例研究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能够对其可持续性能力进行描述,可为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并为国内其它地区老旧小区绿色改造项目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刘清洁,贾圆鑫,刘友田[5](2020)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社区建设的理论与路径新探》文中提出绿色社区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推动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重视绿色社区建设的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和中国适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要求,它们共同形成了绿色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绿色社区建设尚面临着建设标准不完善、生态标准偏低等现实问题和社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灾害频发、生态压力剧增等重大挑战。为完善绿色社区建设,应当从社区建设的设计、思想、环境、机制、管理等多个方面坚持"绿色",探究绿色社区建设的新路径,从而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

唐菁阳[6](2020)在《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我国基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区日渐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社区建设已被政府和学界认定为“社会治理的单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涵盖了社区政权、社区组织、基层民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各地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典型,然而这些典型大都出现在沿海地区或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的社区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民族特殊性重视不足,民族倾向性资金投入缺乏,民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及空间分化,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信任缺失等等。那么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观察社区建设,或者说,将社区建设相关政策作为一顶公共政策,民族地区又是如何执行这顶政策的呢?在执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执行类型?在不同的执行类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不同的政策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执行类型。所以,本文并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提出了“自主性”和“损失嵌入性”两个维度,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四种社区建设政策,即实质性规制政策、程序性政策、再分配政策与分配性发展政策,他们分别决定了四种执行类型,即合作执行、行政性执行、变通执行与探索性执行,从而构建出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作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出于经验材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湘西州的社区矫正、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低保、社区养老作为四种政策的执行案例。在每顶案例的撰写上,按照政策性质、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政策执行具体过程、政策执行绩效评价、政策执行逻辑的思路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的结论是,在民族地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相关权力部门之间基于交易形成“合作执行”,政策执行呈现合作执行的类型;程序性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资源出现了问题,基层官僚采取了行政性执行类型;再分配政策的执行过程最为复杂,政策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有产者”结成优势联盟,导致政策变通执行。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取决于地方积极性与地方资源,往往呈现出探索性执行的行为模式。对于如何将这四种政策执行类型引向有效的执行,本文提出了如下路径。对于实质性规制政策,民族地区政府要充分运用自治权,提升自治能力,发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规范政策执行各主体的行动与衔接,使合作执行朝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向进行;对于程序性政策,要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统一的领导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在资金、规划、人力、技术等资源上继续加大投入;对于再分配政策,要从政策设计上降低自主空间,优化瞄准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专顶救助政策的衔接,通过监督考核增加优势联盟的道德风险成本;对于分配性发展政策,要鼓励社会主体的参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并且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杨角[7](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李嘉欣[8](2020)在《绿色社会工作理念下社区营造的实践研究 ——以N社区绿色社区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居民对于绿色环境的需求愈来愈高,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绿色环保、社区建设的重要指标。同时伴随着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区营造中绿色社区建设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梳理和总结绿色社会工作理念的实践策略和工作方法,运用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N社区三个不同类型的绿色社区项目展开具体探究。并根据N社区绿色社区项目实施的成效与阻力分析,反思绿色社区项目推行过程的经验与教训,由此提出绿色社区营造的可行性建议,即明确绿色社区营造中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三方主体作用;运用绿色社会工作理念融入绿色社区营造实践;推进绿色社区营造的常态化服务;拓宽绿色社区营造的服务领域等。

张慧如[9](2020)在《互动设计理念在绿色社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关于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之际,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是社会大众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绿色社区是让城市重现绿色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创建活动通常是被动的接收环保常识,效果差强人意。因此,让艺术融入生活变被动为主动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互动设计理念介入到社区建设,创建具有艺术感、交互性、趣味性的绿色社区生活模式,形成社会功能、文化传播和经济效益的循环转换机制势在必行。由于现阶段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比较缺失,所以研究具有互动设计观念的绿色社区相关理论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课题从绿色社区的功能定位入手,重点探讨绿色社区中互动设计理念的实现途径,运用学科交叉研究法,将节能节水、绿化环卫、垃圾分类、设施维护这四个方面与互动设计进行有机融合,结合现有案例以及自己的设计创作来论证和分析实践应用的可行性与价值呈现。通过研究互动设计理念在绿色社区中的应用,不但拓宽了互动艺术的理论建设,同时也在具体应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实现智能化绿色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营造邻里和睦的社区艺术氛围,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对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非常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贾桂君[10](2019)在《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在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近年来呈现出社会化、服务化、主体化、自组织化的趋向,即呼吁社会公民的广泛参与共治,因而环境教育领域作为影响公众生态意识以及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也应进行一系列变革,以在公共环境治理社会化层面提升政府环境治理的效果。本文以生态公民培养为研究视角,北京市公共环境治理的社会化为宏观背景,并据此整理出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萌生起步阶段(1997年—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平稳过渡阶段(2008年—2017年)、稳步提高阶段(2017年—至今)等四个发展阶段。并以“自愿性”“公益性”“绿色性”“开放性”作为调查评估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四项一级基本指标,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二级指标,应用于调查问卷。此外,在北京市的昌平区、大兴区、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地区针对校园与社会环境教育整体状况进行调研。根据问卷及调研结果分析归纳北京市校园与社会环境教育发展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局限及原因,且校园环境教育整体缺乏按照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层次的系统化措施。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关怀意识不充分、环境教育活动分散化、环境伦理观念未深入、环境教育范围较封闭、环境教育缺乏目标性。进而分析北京市可借鉴融合的国内外经验,选取了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针对各自所具备的多元一体、需求导向、价值导向、实践合作、开放参与、目标导向的突出特征,介绍其环境教育的重点成效。接下来以生态公民的培育为视角提出环境教育进一步深化的趋向及对策,这些对策从完善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提高环境教育在北京市学校绩效考评中的地位、增强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的开放性与绿色性、增强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自愿性与公益性、深化北京市生态公民培养等方面展开,以期促进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深入、环境问题的改善及环境治理效果的提升。

二、创建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建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城市绿色社区建设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绿色社区的背景与内涵
三、县域城市绿色社区建设的意义与当前困境分析
    1.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2. 社区治理资金有限
    3. 文化氛围缺失
四、县域城市绿色社区建设路径探索
    1. 政府要提供绿色社区制度保障
    2. 构建主体多元化合作的“绿色社区”建设模式
    3. 完善绿色社区建设拨款制度
    4. 构筑浓厚的社区“绿色文化”氛围

(3)绿色社区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绿色社区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绿色社区
        2.1.2 绿色建筑
        2.1.3 绿色社区与绿色建筑的区别
        2.1.4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居环境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绿色社区评价概念框架
    3.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和构建流程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3.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3.1 一级指标选择
        3.3.2 二级指标选择
        3.3.3 三级指标初选
        3.3.4 三级指标优化
        3.3.5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社区评价模型构建
    4.1 绿色社区评价方法选择
        4.1.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
    4.2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2.3 指标权重分析
    4.3 绿色社区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4.3.1 设计指标集
        4.3.2 建立评价集
        4.3.3 确定权重集
        4.3.4 建立指标集与评价集之间的隶属度矩阵
        4.3.5 构建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社区概况及现状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整理
        5.2.2 信度分析
    5.3 模糊综合评价
        5.3.1 确定评价级和隶属度
        5.3.2 二级指标的评价
        5.3.3 一级指标的评价
        5.3.4 模糊综合评价总分
    5.4 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5.4.1 一级指标评分分析
        5.4.2 二级指标评分分析
    5.5 绿色社区建设对策与建议
        5.5.1 改善环境资源条件,建设宜居绿色社区
        5.5.2 完善技术创新模式,建设智能绿色社区
        5.5.3 秉承环保生活理念,建设文明绿色社区
        5.5.4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经济绿色社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4)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评价相关理论分析
    2.1 老旧小区绿色改造的基本概念
        2.1.1 老旧小区概念
        2.1.2 老旧小区绿色改造概念和内涵
        2.1.3 老旧小区绿色改造的内容
    2.2 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性的内涵
        2.2.2 老1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的特点
        2.2.3 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的意义
    2.3 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发展分析
        2.3.1 黑龙江省区域环境特征
        2.3.2 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项目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方法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建立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3.2.1 评价指标的初步获取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3 指标评价基准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4.1 权重方法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层次聚类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3 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综合评价方法
        4.3.1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4.3.2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评价模型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龙南小区改造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龙南小区改造工程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龙南小区改造工程灰色聚类评价模型计算
    5.5 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发展对策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
附录B 专家打分调查表
附录C 计算二级指标中经济可持续性指标权重
附录D 计算二级指标中社会可持续性指标权重
附录E 计算二级指标中生态可持续性指标权重
附录F 计算二级指标中运营管理可持续性指标权重
附录G 计算二级指标中制度可持续性指标权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社区建设的理论与路径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生态文明探寻绿色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绿色社区建设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渊源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二)中国对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社区建设的政策要求
二、以生态文明审视绿色社区建设的现实问题与重大挑战
    (一)绿色社区建设的生态现实问题
    (二)绿色社区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1. 社区生态系统脆弱。
        2. 生态灾害频发。
        3. 社区生态压力急剧增加。
三、以生态文明指引绿色社区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设计“绿色”———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二)思想“绿色”——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加强宣传和教育
    (三)环境“绿色”———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创新社区绿化方式
    (四)机制“绿色”———引入社工职业机制,专业管理社区
    (五)管理“绿色”———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6)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政策类型与政策执行
        (二)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相关研究
        1.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
        2.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经验与对策
        (三)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相关研究
        1. 国外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2. 国内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四) 社区建设政策相关研究
        (五) 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
        (一) 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政策
        1. 社区建设
        2. 社区建设政策
        (二) 政策执行及社区建设政策执行
        (三) 民族地区
    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一) 理论根基
        1. 行动者的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2. 政策执行中的央地关系:戈金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3. 民族社区建设的价值内核: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二)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的构建
        2. 基本假设
        (三) 案例选择
        1. 湘西简介
        2. 政策案例的选取
第三章 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矫正为例
    一、作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社区矫正政策
        (一) 实质性规制政策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
        1. 社区矫正的勃兴
        2. 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二、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过程
        (一) 湘西州社区矫正机构体系
        (二) 各行动主体的权力资源
        (三) 社区矫正中官方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
        (四) 案例说明
        1. 社区矫正人员重犯的化解
        2. 社区矫正人员规范训练
        (五)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价
    三、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矫正政策的损失嵌入性和自主性
        1.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弱的自主性
        (二)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逻辑:合作执行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四章 程序性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环境建设为例
    一、作为程序性政策的社区环境建设
        (一) 程序性政策
        (二) 社区环境建设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1. 社区环境建设的时代背景
        2. 社区环境建设的实践历程
    二、美丽湘西在社区中的执行
        (一) 社区管理体制
        (二) 资源支撑
        (三) GD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政策过程
        1. GD社区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
        2. GD社区环境建设的主要行动
        3. GD社区环境建设的经验
        (四)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建设工作评价
        1.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效果评价体系简述
        2.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过程
        3.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三、湘西州社区环境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美丽湘西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2.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自主性
        (二) 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行动逻辑:行政性执行
        1. 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建设美丽湘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 资源支撑不足限制了美丽湘西的有效执行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再分配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 以湘珏州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为例
    一、作为再分配政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 再分配政策
        (二) 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演进过程
    二、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运行过程
        (一) 湘西农村社区低保政策的执行类型
        (二)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一以D社区为例
        (三)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3.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绩效结果
    三、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低保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二) 湘西社区低保政策行动逻辑:变通执行
        1.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
        2. 优势联盟的形成及影响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养老为例
    一、作为分配性发展政策的社区养老政策
        (一) 分配性发展政策
        (二) 社区养老的政策历程
    二、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过程
        (一) 福利供给者的职责发挥与探索性行动
        (二)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项目案例:从老年饭桌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三) 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4.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评价
        5. 对社区养老供给工作的评价
        6.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三、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养老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二)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行动逻辑: 探索性执行
        1. 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2. 资源配置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比较案例总结
    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一: 社区田野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二: 问卷调查
附录三: GD社区田野调查报告
    一、GD社区简介
    二、GD社区之发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绿色社会工作理念下社区营造的实践研究 ——以N社区绿色社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文献综述
    4.概念界定
    5.研究方法
一、绿色社会工作的发展缘由与实践模式
    1.1 绿色社会工作的产生:从环境危机到生态正义
    1.2 绿色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二、N社区背景介绍:基本情况与需求分析
    2.1 N社区的基本情况
        2.1.1 社区背景
        2.1.2 N社区概况
    2.2 N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N社区存在的问题
        2.2.2 N社区问题的原因分析
    2.3 N社区居民对绿色社区营造的需求
        2.3.1 人居环境物质功能的需求
        2.3.2 人居环境精神功能的需求
三、绿色社区营造项目的本土实践过程
    3.1 绿色社会工作理念的实践策略
        3.1.1 推进现有力量与资源整合,多元主体共建
        3.1.2 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提高自治意识
        3.1.3 加强环保意识宣传,提高居民环保素质
        3.1.4 个人——家庭——社区的联合模式
    3.2 项目方案规划
        3.2.1 项目目标
        3.2.2 运作方式
    3.3 N社区绿色社区营造的案例分析
        3.3.1 文明养犬,美化环境
        3.3.2 “建优美环境,创和谐小区”项目
        3.3.3 “齐心协力,整洁卫生”项目
四、绿色社区营造项目的结果评估
    4.1 项目实施成效
        4.1.1 社区人居环境改善
        4.1.2 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4.1.3 社区营造进程加快
        4.1.4 树立模范典型
        4.1.5 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性增强
    4.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分析
        4.2.1 社区居民环境保护理念仅停留在浅层次
        4.2.2 新型社会组织的长期发展仍是难题
        4.2.3 专业社工缺乏且人员流动大
        4.2.4 社区参与的监督管理制度缺失
        4.2.5 开展项目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服务,稳定性不高
五、绿色社会工作理念指导下绿色社区营造的路径分析
    5.1 明确绿色社区营造中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三方主体作用
    5.2 运用绿色社会工作理念融入绿色社区营造实践
    5.3 推进绿色社区营造的常态化服务
    5.4 拓宽绿色社区营造的服务领域
    5.5 提升居民广泛参与的能力,共同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互动设计理念在绿色社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分析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写作思路和框架
        一、写作思路
        二、写作框架
第一章 绿色社区设计的概述
    第一节 绿色社区及其相关概念
        一、社区
        二、智慧社区
        三、智能社区
        四、绿色社区
        五、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绿色社区设计的应用范围
        一、节能节水
        二、绿化环卫
        三、垃圾分类
        四、设施维护
    第三节 绿色社区设计中引入互动设计的依据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思想指导
        二、社会应用层面的需求
        三、设计层面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互动设计与绿色社区的关联
    第一节 传统艺术走向互动
        一、互动设计起源
        二、传统艺术与互动设计的关系
    第二节 互动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作品的交互性
        二、设计的科技性
        三、感官的体验性
    第三节 互动设计的形式
        一、视觉交互
        二、听觉交互
        三、触觉交互
        四、其他感官交互
    第四节 互动设计与绿色社区的关系
        一、改善居民生活方式
        二、增添居住空间乐趣
    第五节 互动设计介入绿色社区的意义
        一、促进公众环保意识提升
        二、丰富了城市的绿色宣传
        三、营造邻里亲睦的社区氛围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社区设计中互动设计理念的应用
    第一节 绿色社区设计中互动设计理念应用的实现途径
        一、绿色社区设计中的互动关系建立
        二、绿色社区设计中互动性应用的分类
    第二节 节能节水设计的互动性应用
        一、节能照明
        二、节水器具
    第三节 绿化环卫设计的互动性应用
        一、停车管理
        二、公共设施优化
    第四节 垃圾分类设计的互动性应用
        一、室内垃圾桶
        二、户外垃圾桶
    第五节 设施维护设计的互动性应用
        一、社区环境卫生监测
        二、社区安保系统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动设计理念介入绿色社区设计中的价值呈现与发展前景
    第一节 绿色社区设计中的社会价值呈现
        一、丰富了绿色社区的社会功能
        二、平衡了绿色社区的区域生态
    第二节 绿色社区设计中的文化价值呈现
        一、提升了绿色社区的文化传播功能
        二、构建了绿色社区的互动文化模式
    第三节 绿色社区设计中的经济价值呈现
        一、形成了绿色社区的区域经济模块
        二、提高了绿色社区的虚拟经济效益
    第四节 互动设计理念介入绿色社区设计的拓展策略
        一、增加虚拟感官的体验趣味
        二、融入城市文化的特色元素
    第五节 互动设计理念介入绿色社区设计的未来趋势
        一、绿色社区增加人工智能设计
        二、绿色社区最终融入区块链系统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问题提出
    1.2 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1.2.1 环境教育的概念界定
        1.2.2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的环境教育的概念阐释
        1.2.3 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
    1.3 生态公民理论及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1.3.1 生态公民理论研究综述
        1.3.2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框架: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生态公民培养与环境教育的联系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北京市环境教育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
        2.1.1 1997—2001年:萌生起步阶段
        2.1.2 2001—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
        2.1.3 2008—2017年:平稳过渡阶段
        2.1.4 2017年—至今:稳步提高阶段
        2.1.5 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总体特征:与时俱进
    2.2 现阶段北京市环境教育效果的基本评估指标及其理论基础
        2.2.1 四项基本评估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2.2.2 自愿性:自主道德意识
        2.2.3 公益性:社会责任意识
        2.2.4 绿色性:生态伦理意识
        2.2.5 开放性:多元世界意识
    2.3 现阶段北京市环境教育的效果
        2.3.1 现阶段北京市学前环境教育效果
        2.3.2 现阶段北京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效果
        2.3.3 现阶段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环境教育效果
        2.3.4 现阶段北京市职业院校环境教育效果
        2.3.5 现阶段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效果
        2.3.6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总体现状:继承中求发展
3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局限、难点及成因
    3.1 生态关怀意识不充分:自愿性需增强
    3.2 环境教育活动分散化:公益性待提高
    3.3 环境伦理观念未深入:绿色性须延续
    3.4 环境教育范围较封闭:开放性应拓展
    3.5 环境教育缺乏目标性:对象性要聚焦
4 国内外环境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环境教育:多元一体
    4.2 日本环境教育:需求导向
    4.3 德国环境教育:价值导向
    4.4 瑞典环境教育:实践合作
    4.5 中国香港环境教育:开放参与
    4.6 中国澳门环境教育:目标导向
    4.7 国内外经验对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启示:识变与应变
5 北京市生态公民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策
    5.1 北京市未来环境教育的趋向:面向新时代的生态公民培养渐见成效
        5.1.1 未来环境教育的挑战:城市、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融合
        5.1.2 未来环境教育的取向:公民、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平衡
        5.1.3 未来环境教育的对策:生活、生产、生态稳定的统一
        5.1.4 未来环境教育的趋势:绿色、世界、文明的有机协调
    5.2 完善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教学体系
        5.2.1 根据年级划分具体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5.2.2 将环境教育融入学校各学科教学
        5.2.3 注重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5.2.4 及时跟进学生的环境教育受教效果
        5.2.5 完善相应的环境教育政策体系
    5.3 提高环境教育在北京市学校绩效考评中的地位
        5.3.1 政府教育部门进行综合评价
        5.3.2 学校内部进行综合评价
    5.4 增强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的开放性与绿色性
        5.4.1 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交流
        5.4.2 及时更新校园环境教育的知识
        5.4.3 丰富校园环境教育实践的形式
    5.5 增强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自愿性与公益性
        5.5.1 增强学校与社区间的环境教育公益合作
        5.5.2 加快公益性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5.5.3 发挥家庭教育与社会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主体作用
    5.6 深化北京市的生态公民教育
        5.6.1 强化以生态公民为导向的环境教育
        5.6.2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人才培养理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创建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城市绿色社区建设路径探索[J]. 夏露,李骁聪. 特区经济, 2021(11)
  • [2]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许泰蒙.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3]绿色社区评价研究[D]. 彭倩.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4]黑龙江省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 谭兆秋.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社区建设的理论与路径新探[J]. 刘清洁,贾圆鑫,刘友田. 社科纵横, 2020(12)
  • [6]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D]. 唐菁阳. 山东大学, 2020(02)
  • [7]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8]绿色社会工作理念下社区营造的实践研究 ——以N社区绿色社区项目为例[D]. 李嘉欣.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互动设计理念在绿色社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张慧如.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10]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D]. 贾桂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创建绿色社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