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酒店建筑冬季空调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浅谈酒店建筑冬季空调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旅馆建筑冬季空调闷热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1](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提出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赵军辉[2](2021)在《衡阳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研究》文中指出

乔亚萍[3](2021)在《基于热环境优化的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建筑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照料设施也得到大量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符合中国传统就地养老文化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照护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居家养老的压力,成为了中国养老设施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口密度较高的老旧城区更新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在老旧城区中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多由闲置建筑改建而来,并且存在建设速度快,质量低的发展特点。目前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空间设计和适老化设计方面,对室内物理环境舒适度的关注不足,针对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也较少。这容易导致具体工程实践中缺乏适宜的理论指导,改建后的日间照料中心会存在夏季过热、冬季过冷、能耗过高、设施闲置等问题。本文以济南地区为研究区域,在对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热环境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筑空间设计和热环境优化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首先,对当前的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现状进行调研,总结改建中建筑空间和热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选址布局、建筑空间设计、围护结构设计方面,对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然后,从建筑热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De ST软件模拟从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围护结构和设备系统等层面给出优化建议,并模拟验证优化策略的效果。最后,以和平校区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为例,对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加以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热环境状况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的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苗莉娜[4](2021)在《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建筑能源消耗量和建筑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建筑节能同时加大建筑能源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是缓解建筑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2020年初突然爆发的疫情(COVID-19)引发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除此之外,近年来室外空气质量差,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严重依赖于新风系统保证。针对实际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新风设计与运行调节状况,从建筑节能和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出发,本文提出一种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方法。首先,介绍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研究意义,通过对比与传统半集中式空调从设计新风量到运行调节各个阶段的区别,说明变新风量设计方法在节能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方面的优势。随后为实现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运行,提出了一种基于室内外空气焓差的新风控制方法,并给出空调新风系统联合运行控制策略。在过渡季和夏季,当新风焓值小于室内空气时,新风系统加大新风引入,利用室外自然冷源承担建筑负荷,从而达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目的,同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其次,研究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运行的设计新风量的确定方法,给出设计新风量的计算步骤和相应求解算法,进一步形成最优设计新风量的计算程序。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变新风量设计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相对于传统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大连地区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后,累计冷负荷降低率可达48.0%,供冷系统节电率为26.8%,间歇空调和开窗会对节能效果产生影响,如夜间空调时供冷系统节电率仅为17.3%。办公建筑变新风量设计的节能效果更好,新风系统为单风机时累计冷负荷降低率32.0%,供冷系统节电率可达27.7%。然后,采用追加投资回收期法分析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通过对两个案例的设计分析与模拟计算,得到两种空调系统方案的初投资与运行成本,最终得到:变新风量设计相对传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所增加的初投资能够在空调系统使用周期(20年)内回本,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的追加投资回收期分别为9.31年和11.68年。最后,依据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气候适用性对我国城市进行分区:提出三级指标分区法,以新风可供冷用总时数和除湿用总时数两类指标综合代表该地区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气候适宜性;以空调度日数代表该地区冷负荷需求。得到4类不同气候适用性分区,可用于判断某城市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同时还可用于判断其他直接利用室外空气降低室内热湿负荷的节能手段的适用性,如机械通风、自然通风等。

王雨婷[5](2021)在《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建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洗礼后,沉淀为城市传统瑰宝,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它还承载着社会变迁、人文文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的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永续存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对青年的未来具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山西省历史悠久,太原市作为其省会也遗留保存下来众多历史文物建筑。由于经历了时间的冲刷,许多历史建筑逐渐被风化侵蚀、结构出现安全隐患、设备设施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最初,在国家对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工作较为薄弱,自从2008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城市相继出台以历史建筑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办法。太原市在2009年公布了本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出台了专项规划。到2017年,又追加了保护工作文件。但在保护实践中发现,历史建筑类型众多、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使用现状也情况各异,使得历史建筑的更新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更加科学地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与保护更新意义,并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在充分查阅历史建筑相关的国内外制度规范、评价标准、更新方法以及实际更新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明确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中评价内容和改造手段的重要性。通过文献搜集阅读与实地调研互相补充的方式,对太原市内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为了避免出现无目的性的保护修缮和不适宜的改造再利用措施,而是采用有针对性、有科学性的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策略,本文建立了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综合整理现有的资料,对评价体系中的逐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明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搭建评价模型,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等各个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最终得出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的重点内容,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支撑。针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相应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改造技术运用,从外部环境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综合效益五大层面详细分析了历史建筑修缮改造技术特征,并对相应的改造方法进行总结。最后以实际的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在改造和更新中可使用到的技术策略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并进行总结。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评价工作中的分析样本。帮助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太原市乃至全国近现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更新太原市再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山西省的城市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刘科[6](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朱富城[7](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量的三分之一,建筑节能方面潜力巨大。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速了高层住宅的建设,新建高层住宅占到了新建建筑的40%以上,在能源问题紧张的今天,高层住宅节能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节能标准虽然对住宅节能设计有帮助,但在高层住宅节能中的适用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从影响建筑节能的被动式设计因素入手,选取夏热冬冷气候区典型城市武汉市,对其高层住宅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被动式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问题,进而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参考。首先,对武汉市现有典型高层住宅建筑进行调查分析与实地调研,对武汉地区高层住宅平面布局形式进行汇总分析,确定研究对象为板式和塔式两种平面类型的高层住宅,探讨分析其平面形式不用对节能方面的影响。其次,针对武汉地区所在的夏热冬冷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分析其气候特征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基于此研究,确定影响武汉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的主要被动式参量为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和建筑朝向,讨论各被动式设计参量的节能潜力及相互影响关系。然后是论文的主要部分,针对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和建筑朝向三个被动式设计参量,通过建筑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分别计算其各个被动式设计参量在其变化阈值范围内的建筑能耗情况,研究各被动式设计参量对节能率的影响,构建能耗与各个被动式设计参量之间的拟合关系,分析同一被动式设计参量在板式高层住宅和塔式高层住宅间的不同影响关系。基于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和建筑朝向三个被动式设计参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三个被动式设计参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确定影响武汉地区高层住宅能耗的最大被动式设计因素。最后针对多目标共同影响的外墙传热系数和窗墙比两个被动式设计变量,采用多目标优化分析,分析其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杨宇乐[8](2020)在《武汉地区既有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建筑占整个教育事业类公共建筑85%以上,其人均能耗是全国居民人均能耗的4倍。高校中教学建筑由于现存量大、使用周期长、人员密度高等特点,研究教学建筑对提高高校节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适宜的外遮阳设计可以在调节室内采光效果的同时降低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调研发现武汉地区高校教学建筑主要采用空调设备调节室内热环境,忽视了外遮阳技术的应用。因此,本文旨在利用建筑模拟软件Ecotect和DesignBuilder进行不同外遮阳形式下的高校教学建筑室内采光与冷热负荷数值模拟,提出武汉地区教学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策略。本文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阐述了遮阳相关理论,影响建筑外遮阳效果的因素,外遮阳对节能和室内环境的影响以及外遮阳对建筑立面的塑造。第三章对武汉地区15个校区共70栋既有高校教学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外遮阳在武汉高校教学建筑中的使用现状,发现外遮阳存在构件缺失、形式单一、尺寸不合理等问题。根据实地调查统计,确立典型教室模型,为下一步的模拟优化提供基础。第四章详述了典型教室参数设置和建模过程,阐述优化设计流程,确立综合评价指标。第五章使用建筑模拟软件Ecotect和DesignBuilder进行典型教室建模和模拟,共设置了166个工况,通过对比各工况下室内平均采光系数、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冷热负荷的变化趋势,研究外遮阳活动方式、遮阳板层数、倾斜角度、挑出长度以及不同外窗尺寸下外遮阳对室内采光和冷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满窗遮阳的情况下,典型教室水平板层数越多,室内平均采光系数、平均照度越高,采用4层水平板形式时室内全年累计冷热负荷最低;(2)随着遮阳板倾斜角度的增加,各遮阳形式室内平均采光系数、平均照度大致呈线性降低趋势,变化速率相近,当倾斜角度大于50°时变化速率明显增加。倾斜角度大于60°时,室内平均照度小于国家标准值450Lux;(3)在满窗遮阳的条件下,进一步增加遮阳板挑出长度,室内天然采光效果和全年累计冷热负荷下降。当选用倾斜角度为40°的遮阳形式时,挑出长度的增加对室内采光效果和冷热负荷的影响最小。相比小倾斜角度的遮阳形式,采用大倾斜角度时可以在较小的挑出长度下达到相同平均照度,并减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4)相同窗墙比与满窗遮阳形式下,窗户宽高比在1.51.6之间时,室内平均采光系数和平均照度增长速率较大,宽高比在1.62.0之间时,增长速率变缓。在窗口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窗户宽高比对室内冷热负荷几乎无影响;(5)相同窗户宽高比与满窗遮阳形式下,窗墙比在0.480.58之间时,室内平均采光系数、平均照度、全年累计冷热负荷大致呈线性增加趋势,且采光效果的平均增加率大于全年累计冷热负荷的平均增加率。最后综合模拟结果提出了外遮阳优化设计策略,并利用该策略对一栋武汉地区既有高校建筑的南向窗口进行外遮阳优化设计,使其第13层、第4层和第5层教室在尽可能不影响室内采光效果的同时,与原遮阳形式相比全年累计冷热负荷分别降低6.76%、2.44%和2.19%,验证了优化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第六章总结了研究结论与发现,并做出展望。

张宇[9](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南通三建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建筑高能耗的背景下,响应国家“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强化建筑节能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住宅作为建筑商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住宅需要提供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夏热冬冷地区由于其气候的特殊性,夏季需要制冷,冬季需要采暖,能源消耗严重。本文的目的是总结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被动式设计策略、优化住宅的体验感从而达到绿色住宅的标准。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即符合绿色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又能缓解当前住宅高能耗的实际情况,通过改变建筑群体、单体布局、体型系数、开窗方式及节能构造的合理确定等方式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宜居的室内环境。本文从绿色住宅的评价体系和理念出发归纳出一些适合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一方面探究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在保证住宅舒适度的前提下对节约住宅能耗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探究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对提升绿色住宅等级方面的作用。以南通三建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为实例,归纳出示范项目中运用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得出示范项目的节能率为86.6%,远远超过同地区普通住宅的节能率;再通过对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相关条例,发现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的运用在绿色住宅星级评定中有很多加分项,示范项目为2星绿建。最后得出结论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对住宅能耗的节约和提升绿色住宅星级评分都有很大的作用。

王竹林[10](2019)在《沈阳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沈阳地区高校宿舍为研究对象,对宿舍进行现状调研及总结,采用现场测试的方法对宿舍热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及评价,总结典型季节内宿舍房间存在的热环境问题,归纳室外环境对高校学生宿舍房间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对宿舍使用者-大学生进行热舒适主观问卷调研,采用回归函数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高校学生的热舒适温度范围,并以高校学生的热适应性研究结果为参照,对宿舍房间的室内热环境状况作出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热适应性特点的对比分析。论文最后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基于从空间设计角度优化室内热环境,提出对阳台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并建立优化后室内预测温度与封闭阳台设计面宽的相关性理论模型,将封闭阳台可实现的温度收益量化,探讨不同的设计条件下,达到舒适温度所需的封闭阳台设计面宽范围,从建筑经济性,施工可行性多方面提供数值参考。在阳台的空间设计,材料设计,开口位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最后以调研的一栋宿舍楼为例提出系列优化措施,并利用DeST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优化策略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论文希望为沈阳市及其他相似气候区高校宿舍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设提供数据参考与理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严寒地区高校学生宿舍围护结构设计相关理论体系,为改善学生居住、生活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对推动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旅馆建筑冬季空调闷热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馆建筑冬季空调闷热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热环境优化的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1.1.2 社区养老照料设施的发展与建设
        1.1.3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现状调研
        2.1.1 文献调研
        2.1.2 实地调研
    2.2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热环境调研
        2.2.1 建筑热环境研究依据
        2.2.2 调研方法
        2.2.3 实测结果分析
    2.3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现状问题总结
        2.3.1 建筑空间设计方面
        2.3.2 建筑热环境方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改建策略研究
    3.1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选址布局
        3.1.1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规范要求
        3.1.2 适宜改建的建筑类型
        3.1.3 可供改建的建筑本体因素
    3.2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空间设计
        3.2.1 建筑空间更新策略
        3.2.2 平面构成与布局
        3.2.3 单个空间设计要求
    3.3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围护结构更新设计
        3.3.1 立面更新设计原则
        3.3.2 立面更新设计策略
    3.4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备系统改造
        3.4.1 设备系统现状分析
        3.4.2 设备系统改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热环境优化策略
    4.1 建筑热环境影响因素
        4.1.1 外部环境因素
        4.1.2 建筑设计因素
        4.1.3 设备系统因素
        4.1.4 使用者因素
    4.2 基于热环境优化的选址布局策略
        4.2.1 建筑朝向
        4.2.2 场地风环境组织
        4.2.3 场地综合设计
    4.3 基于热环境优化的空间优化策略
        4.3.1 日照与采光
        4.3.2 自然通风组织
        4.3.3 特殊空间
    4.4 基于热环境优化的围护结构优化策略
        4.4.1 墙体
        4.4.2 门窗
        4.4.3 屋顶
        4.4.4 遮阳设计
    4.5 基于热环境优化的设备系统优化策略
        4.5.1 空气温度优化
        4.5.2 空气湿度控制
        4.5.3 室内通风组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建筑大学和平校区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实践
    5.1 现状分析
        5.1.1 基地现状分析
        5.1.2 建筑现状分析
    5.2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改建策略
        5.2.1 改建需求分析
        5.2.2 建筑空间改建策略
        5.2.3 立面更新改建策略
    5.3 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热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5.3.1 热环境优化策略
        5.3.2 热环境优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1 实地调研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目录
附录2 日间照料中心热舒适调查表

(4)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风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1.2.2 新风系统设计新风量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概述
    2.1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特点
        2.1.1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简介
        2.1.2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与传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区别
        2.1.3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优势
    2.2 变新风设计的新风控制策略
        2.2.1 焓值控制的原理
        2.2.2 新风控制策略
        2.2.3 变新风量运行室内热平衡方程
    2.3 本章小结
3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运行时设计新风量的确定方法
    3.1 设计新风量的确定原则
    3.2 设计新风量的求解计算方法
        3.2.1 建筑逐时冷负荷的模拟计算
        3.2.2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范围的确定
        3.2.3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3.3 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案例分析
        3.3.1 居住建筑常用空调新风系统形式
        3.3.2 居住建筑模型及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3.3.3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范围的确定
        3.3.4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3.4 办公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案例分析
        3.4.1 办公建筑常用空调新风系统形式
        3.4.2 办公建筑模型及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3.4.3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方案的确定
        3.4.4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4.1 经济性分析方法
    4.2 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4.2.1 系统初投资分析
        4.2.2 运行费用分析
        4.2.3 经济性分析
    4.3 办公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4.3.1 空调系统初投资分析
        4.3.2 运行费用分析
        4.3.3 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半集中式空调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研究
    5.1 气候适用性分区指标
        5.1.1 新风可供冷用总时数
        5.1.2 新风可除湿用总时数
        5.1.3 空调度日数
    5.2 分析用气象数据的来源与数据处理方法
        5.2.1 气象数据来源
        5.2.2 分区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5.3 半集中式空调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结果
        5.3.1 基于新风承担室内显热负荷能力的气候分区结果
        5.3.2 基于新风承担室内潜热负荷能力的气候分区结果
        5.3.3 基于空调度日数的气候分区结果
        5.3.4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案例中建筑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附录 B 办公建筑新风系统耗电量计算过程
附录 C 各气候适用性分区主要城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1.3.1 历史建筑
        1.3.2 建筑性能评价
        1.3.3 历史建筑保护
        1.3.4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原则
        2.1.2 历史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2.1.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2.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2.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概述
        2.2.2 历史建筑评价
        2.2.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2.3 研究问题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研究
    3.1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概况
    3.2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概况
        3.2.1 外部空间与规划
        3.2.2 建筑环境及使用
        3.2.3 结构安全
        3.2.4 设备设施
        3.2.5 社会综合效益
    3.3 太原市历史建筑调研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 构建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框架
        4.2.1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4.2.2 指标的解释说明
        4.2.3 太原历史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及评分标准的确定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3.3 运用决策软件确定权重
    4.4 评价模型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改造技术策略研究
    5.1 外部环境规划改造技术策略
        5.1.1 场地布局规划
        5.1.2 服务配套设施
        5.1.3 场地景观
    5.2 建筑空间改造技术策略
        5.2.1 建筑室内功能空间组织
        5.2.2 室内环境舒适度
        5.2.3 无障碍设计
    5.3 建筑结构改造技术策略
        5.3.1 砖混结构的改造加固
        5.3.2 框架结构的改造加固
    5.4 建筑设备改造技术策略
        5.4.1 给排水系统
        5.4.2 空调采暖系统
        5.4.3 电气系统
        5.4.4 消防系统
    5.5 建筑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策略
        5.5.1 历史信息保留
        5.5.2 历史文脉延续与文化传承
        5.5.3 公众参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取依据
    6.2 项目概况及改造目标
        6.2.1 项目概况介绍
        6.2.2 项目改造目标
    6.3 项目评价
        6.3.1 项目评价
        6.3.2 项目评价结果
    6.4 项目改造技术策略分析
        6.4.1 外部环境改造
        6.4.2 建筑功能改造
        6.4.3 建筑结构改造
        6.4.4 建筑设备改造
        6.4.5 社会综合效益提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B 历史建筑使用性能及建议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7)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武汉地区高层住宅现状与节能潜力
    2.1 武汉地区气候分析
        2.1.1 我国气候分区
        2.1.2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
        2.1.3 武汉市地理气候概况
    2.2 武汉地区高层住宅现状
    2.3 高层住宅节能潜力及相关政策
        2.3.1 高层住宅节能潜力
        2.3.2 节能相关政策
第3章 标准模型及概念
    3.1 模拟方法
        3.1.1 模拟软件的选择
        3.1.2 模拟方法及流程
    3.2 标准模型的建立
        3.2.1 标准模型确定
        3.2.2 模型参数确定
        3.2.3 空调系统的设定
    3.3 节能贡献率定义
    3.4 正交试验
    3.5 多目标优化
第4章 被动式参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
    4.1 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
        4.1.1 外墙传热系数变化阈值与步长确定
        4.1.2 外墙传热系数对能耗的影响研究
        4.1.3 外墙传热系数与能耗拟合回归分析
        4.1.4 外墙传热系数的节能贡献率
    4.2 窗墙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
        4.2.1 窗墙比变化阈值与步长确定
        4.2.2 窗墙比对能耗的影响研究
        4.2.3 窗墙比与能耗拟合回归分析
        4.2.4 窗墙比的节能贡献率
    4.3 朝向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关系
        4.3.1 朝向变化阈值与步长的确定
        4.3.2 朝向对能耗的影响研究
        4.3.3 朝向与能耗拟合回归分析
        4.3.4 朝向的节能贡献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分析
    5.1 能耗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5.1.1 能耗影响因素汇总
        5.1.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5.1.3 正交试验结论分析
    5.2 多目标优化分析
        5.2.1 外墙传热系数的多目标优化
        5.2.2 窗墙比的多目标优化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武汉地区既有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状况
        1.1.2 我国高校建筑能耗现状
        1.1.3 高校教学建筑遮阳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和目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外遮阳概述
    2.1 遮阳理论基础
        2.1.1 遮阳原理
        2.1.2 采光原理
        2.1.3 建筑遮阳分类
    2.2 影响建筑外遮阳效果的因素
        2.2.1 外遮阳基本形式
        2.2.2 外遮阳构造形式
        2.2.3 外遮阳材料
    2.3 建筑外遮阳对节能与室内环境的影响
        2.3.1 外遮阳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2.3.2 外遮阳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2.4 外遮阳造型对建筑立面的塑造
        2.4.1 外遮阳在建筑立面上的构成
        2.4.2 外遮阳与建筑立面的互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汉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调研及分析
    3.1 研究对象特征
        3.1.1 武汉地区气候特征
        3.1.2 高校教学建筑对外遮阳的需求
    3.2 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现状调研
        3.2.1 调研目的和对象
        3.2.2 调研内容和方法
        3.2.3 高校教学建筑特点
        3.2.4 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现状
        3.2.5 典型教室确立和外遮阳效果实测分析
        3.2.5.1 典型教室确立
        3.2.5.2 典型教室外遮阳效果实测分析
    3.3 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现存问题及分析
        3.3.1 外遮阳现存问题
        3.3.2 外遮阳现存问题分析
    3.4 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
    4.1 典型教室建模
        4.1.1 建模工具介绍与选择
        4.1.1.1 采光模拟软件
        4.1.1.2 能耗模拟软件
        4.1.2 软件可靠性
        4.1.3 建模与参数设置
    4.2 外遮阳优化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
        4.2.1 遮阳构件尺寸计算
        4.2.2 典型教室外遮阳构件尺寸
        4.2.3 外遮阳优化设计方法
        4.2.4 综合效果评价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汉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外遮阳形式对采光和冷热负荷的影响
        5.1.1 活动方式
        5.1.1.1 采光模拟
        5.1.1.2 冷热负荷模拟
        5.1.2 水平板层数
        5.1.2.1 采光模拟
        5.1.2.2 冷热负荷模拟
        5.1.3 遮阳板角度
        5.1.3.1 采光模拟
        5.1.3.2 冷热负荷模拟
        5.1.4 遮阳板挑出长度
        5.1.4.1 采光模拟
        5.1.4.2 冷热负荷模拟
    5.2 外窗尺寸对采光和冷热负荷的影响
        5.2.1 宽高比
        5.2.1.1 采光模拟
        5.2.1.2 冷热负荷模拟
        5.2.2 窗墙比
        5.2.2.1 采光模拟
        5.2.2.2 冷热负荷模拟
    5.3 外遮阳优化设计策略
    5.4 武汉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实例分析
        5.4.1 实例介绍
        5.4.2 建筑模型参数设置
        5.4.3 外遮阳优化设计
        5.4.3.1 优化设计方法
        5.4.3.2 优化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表A 武汉地区高校教学建筑调研对象
附表B 武汉地区5~9月平均气温汇总表
附表C 武汉地区5~9月平均太阳辐射强度汇总表
附表D 武汉大学第五教学楼外遮阳优化形式示意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9)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南通三建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生态环境与能源
        1.1.2 中国城市化和住宅建筑
        1.1.3 住宅的高能耗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软件模拟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住宅
    2.1 研究的范围
        2.1.1 夏热冬冷地区
        2.1.2 绿色住宅
        2.1.3 被动式节能设计
    2.2 绿色评价体系
        2.2.1 国外绿色评价体系
        2.2.2 国内绿色评价体系
    2.3 绿色住宅
        2.3.1 绿色住宅的概念
        2.3.2 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3.1 建筑气候区划
        3.1.1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气候区划
        3.1.2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热工设计
    3.2 自然整体通风
        3.2.1 自然通风的作用
        3.2.2 自然通风的设计原理
        3.2.3 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节能设计
    3.3 自然采光
        3.3.1 自然采光的作用
        3.3.2 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采光的节能设计
    3.4 建筑遮阳
        3.4.1 建筑遮阳的作用
        3.4.2 建筑遮阳的方式
        3.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遮阳的节能设计
    3.5 其他策略
        3.5.1 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
        3.5.2 生态绿化
        3.5.3 热桥处理
        3.5.4 气密性处理
        3.5.5 太阳能的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三建超低能耗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的被动式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项目简介
        4.1.2 方案简介
        4.1.3 南通地区气候简介
    4.2 场地规划中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4.2.1 引导通风的平面布局
        4.2.2 风环境模拟
        4.2.3 日照分析采光与遮阳
    4.3 建筑单体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4.3.1 建筑体形系数
        4.3.2 合理的平面设计
        4.3.3 造型与遮阳相结合的建筑立面
        4.3.4 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构造
        4.3.5 节能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对于绿色住宅评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的总结与展望
    5.1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5.2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被动式设计的发展方向
    5.3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被动式设计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10)沈阳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研究的目的
        1.2.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对象界定
        1.5.2 相关概念诠释
        1.5.3 研究方法
    1.6 本文研究技术方案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热舒适理论及热舒适方程
        2.1.1 热感觉与热舒适
        2.1.2 热舒适方程
        2.1.3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2.2 室内热环境评价标准及指标
        2.2.1 室内热环境评价标准
        2.2.2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2.3 沈阳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的要求及适合评价标准
    2.3 宿舍热环境优化设计相关理论
        2.3.1 影响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的因素及优化设计方向
        2.3.2 基于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学生宿舍单体分析
    2.4 沈阳地区学生宿舍基本情况
        2.4.1 沈阳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2.4.2 沈阳地区学生宿舍类型
    2.5 小结
3 沈阳地区高校宿舍热环境现状测试结果与分析
    3.1 现场测试方案
        3.1.1 测试样本选择
        3.1.2 测试参数及测试仪器
        3.1.3 调查阶段划分
        3.1.4 主要测试数据统计方法
    3.2 冬季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及分析
        3.2.1 冬季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测试基本情况
        3.2.2 连续测试结果及分析
        3.2.3 冬季宿舍热环境等级评价及分析
        3.2.4 小结
    3.3 夏季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及分析
        3.3.1 夏季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测试基本情况
        3.3.2 连续测试结果及分析
        3.3.3 夏季宿舍热环境等级评价及分析
        3.3.4 小结
    3.4 过渡季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及分析
        3.4.1 过渡季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测试基本情况
        3.4.2 连续测试结果及分析
        3.4.3 过渡季宿舍热环境等级评价及分析
        3.4.4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沈阳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人体适应性研究
    4.1 主观问卷调研方法
    4.2 采暖季节主观问卷统计结果
        4.2.1 采暖季受试者PMV与MTS模型
        4.2.2 采暖季节受试者热接受率与舒适区间
        4.2.3 采暖季节受试者热期望温度
        4.2.4 采暖季节受试者热舒适度
        4.2.5 采暖季节受试者湿感觉及吹风感
    4.3 夏季主观问卷统计结果
        4.3.1 夏季受试者PMV与MTS模型
        4.3.2 夏季受试者热接受率与舒适区间
        4.3.3 夏季受试者热期望温度
        4.3.4 夏季受试者热舒适度
        4.3.5 夏受试者湿感觉及吹风感
    4.4 过渡季主观问卷统计结果
        4.4.1 过渡季受试者PMV与MTS模型
        4.4.2 过渡季受试者热接受率与舒适区间
        4.4.3 过渡季受试者热期望温度
        4.4.4 过渡季受试者热舒适度
        4.4.5 过渡受试者湿感觉及吹风感
    4.5 与其他热舒适研究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沈阳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法
    5.1 结合高校学生热适应性的室内热环境分析
        5.1.1 采暖季节室内热环境分析
        5.1.2 夏季室内热环境分析
    5.2 研究结果与相关规范室内热环境参数对比分析及建议
        5.2.1 采暖季节室内热环境参数建议
        5.2.2 夏季室内热环境参数建议
    5.3 高校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优化设计分析
        5.3.1 宿舍房间热环境优化思路及目标
        5.3.2 基于舒适热环境的宿舍房间优化设计措施理论分析
        5.3.3 基于舒适热环境的宿舍房间优化设计措施比较分析
        5.3.4 基于舒适热环境下适宜宿舍房间优化设计模型
    5.4 高校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优化方案模拟验证
        5.4.1 高校学生宿舍模型的建立
        5.4.2 冬季室内热环境优化措施模拟
        5.4.3 夏季室内热环境优化措施调整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热舒适现场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附加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旅馆建筑冬季空调闷热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2]衡阳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研究[D]. 赵军辉. 南华大学, 2021
  • [3]基于热环境优化的改建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乔亚萍.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4]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D]. 苗莉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D]. 王雨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7]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以武汉地区为例[D]. 朱富城.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8]武汉地区既有高校教学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研究[D]. 杨宇乐.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9]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以南通三建被动式绿色住宅示范项目为例[D]. 张宇.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10]沈阳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D]. 王竹林.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浅谈酒店建筑冬季空调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