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一、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沈嘉[2](2020)在《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规律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持续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还不均衡,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随着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也需要进入到优化和平衡发展阶段,从而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本文旨在系统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希望从实践层面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特征及趋势;从理论层面厘清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的内在规律;更好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为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研究借鉴;为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提供研究基础。具体而言:首先,在理论方面,本文系统论述与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相关理论,包括传统区位地理理论、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和新经济地理学、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本文也讨论了理论之间的关联、传承和异同点,并进行拓展,考察在解释中国问题时的适用性。第二,在典型事实方面,本文系统梳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及特征。根据1983-2018年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占全国对外贸易和利用FDI比重的阶段性特征,并结合我国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过程,本文将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是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探索发展阶段:基本形成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对外开放制度体系,不断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比较稳定,还未表现出向东部地区的集聚趋势。第二阶段(1992-2005)是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向东部地区合理集聚阶段: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了完善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制度体系,对外开放区域政策仍有利于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和吸收FDI加速向东部地区高度集聚,到2005年达到最高峰。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推广至长三角和其他北部沿海城市,使得该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和FDI分布也更加均衡,东北地区则主要集聚辽宁省。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是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向西部地区集聚的协调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占对外贸易和利用FDI比重不断下降,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向中西部若干核心地区集聚。第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深入研究了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演变原因,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基于产业集聚理论、政策支持视角、中国的特殊经济地理以及历史实践,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发展的总体规律和趋势,认为产业和贸易向东部地区集聚符合经济学理论,但是集聚存在边界和临界点。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已经很高,达到了集聚边界,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特殊的经济地理也使得产业和贸易有必要且可以更为平衡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随着地理优势弱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进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可以在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本文也收集1995-201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演变原因,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及因此获得的政策优势总体上有利于对外贸易和FDI的快速发展;但是相对于1995-2005年间,地理位置的这种正向作用在2006-2018年间显着下降。最后,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在理论上,对外开放空间集聚将使得集聚区获得正外部性,如促进生产性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集聚,从而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但是,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优化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可通过产业跨地区间转移及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地区间更加合理配置而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本文同样利用1995-2018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发现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有显着的促进效应,但在第二个阶段的作用更大;区分四大区域的研究发现,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在第一阶段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在第二阶段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本文进而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及政策建议。未来可评估各地区对外贸易和利用FDI的均衡比重范围;研究高速运输网络的成熟如何影响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研究服务贸易加快发展背景下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利用更加细化和微观的数据库从多角度深入研究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并探索更多内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在政策制定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目标和定位,总体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快促进在中西部地区形成若干对外开放集聚区;进一步提高全国市场一体化程度,完善中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体系。

唐仁敏[3](2019)在《进一步扩大鼓励范围 促进外商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2019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答记者问》文中提出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以下简称2019年版鼓励目录)。针对各界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问:请介绍一下2019年版鼓励目录的背景情况。答: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扩

马思蕊[4](2019)在《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导向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美国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大大增强了美国对跨境投资的吸引力,其减税政策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性的减税竞争,这也对我国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目前不仅要保证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在面临更加激烈竞争的同时,防止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项目撤资回流。本文主要对外商直接投资情况与我国税收政策之间的影响进行分析,解读不同阶段税收政策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情况。从而为我国在新阶段如何利用税收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丰富我国税收政策理论,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完善我国税收理论体系提供参考。也对我国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实现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补充性的建议。通过分析我国税收政策以及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导向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但是,对于在投资国确定的情况下,税收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生的导向作用是较大的。对于我国目前意图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的意愿,税收政策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来加强税收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引导作用。通过深化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在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的基础上,配合增值税共同发挥作用,对目前所发布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并且要考虑尽快出具详细的实施细则文件,以保证优惠政策能够准确落地,形成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系统整体文件。

厉银银[5](2017)在《我国引进国际直接投资产业政策的演变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利用FDI的过程中,外资产业政策始终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本文通过研究作为FDI部门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作为FDI地区产业政策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具体条目的变动,分析我国外资产业政策的调整趋势以及调整背后的推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我国进行相关政策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在研究中,分别通过构建引进FDI导向指数、限制FDI导向指数以及FDI优势导向指数,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政策调整趋势的研究实现指数化和具体化。并在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在调整引进FDI导向的过程中,对于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以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为基础的FDI部门产业政策中鼓励类政策的调整能够清晰地反映。且这种调整是对引进FDI不断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要求的结果;第二,我国对于FDI的限制导向整体表现的较为稳定,限制外资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保护国内幼稚产业上,通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归为限制类条目的调整进行反映,而在三次产业内部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且限制FDI导向指数在稳定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增长倾向,即对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增强。第三,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利用FDI的进程中,优势导向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即优势重点由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向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转变,且这种调整还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即对技术优势的积极开发和利用。同时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由于自身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引资中优势导向的调整趋势有所不同,但整体均表现出增长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6](20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17年 第14号》文中认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第46号令公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7年修订)》,并规定自2017年3月20日起施行。现就海关执行中的有关问题公告如下:一、自2017年3月20日(含当日)起,对属于《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7年修订)》范围的外商投资项目(包括增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上述设备进口的技术和配套件、备件,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和海关总署公告2008年第

石碧华[7](2011)在《外商投资向中西部转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外商投资呈现出加速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态势与特点,进行了研究与梳理,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中西部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注意的问题,同时对中西部软硬环境建设提出建议。

徐唐棠[8](2010)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经济分析》文中认为基于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复杂多变的现实,我国多由行政规章调整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法律关系,数量繁多、法出多门并且重叠适用,给外国投资者和国内企业的理解和适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混淆。本文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企业政策三个层面对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运用外国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等经济学理论,运用规范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法学研究方法以及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等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现行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立足我国国情,通过借鉴国际投资条约、区域投资条约以及双边投资保护与促进协议的规定,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给予我国政策制定的弹性和空间,为现行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本文对于我国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体系,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经济的持久、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胡伟[9](2009)在《中国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法规的演进与解构(1995~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上市公司已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途径,政府为维护市场公平正当的竞争秩序,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制订科学、系统、专门的针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法规体系。本文从外资并购相关法规的制订目的、外资准入的产业限制与垄断审查、引进外资的资格要求以及外资的持股比例与享受的优惠政策等四个方面对现行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法规进行解构与评析,并提出了补充相关外资并购法规、完善外资并购法规体系,细化外资并购法规、增强法规运行的协调性,以及调整外资并购法规、发挥外资并购的积极作用等政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10](200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2009年第4号》文中研究说明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第4号令公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8年修订)》(以下简称《中西部外资目录(2008年修订)》,详见附件),并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海关执行中的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规律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一、对外开放高速发展下的区域不平衡仍较为突出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新形势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要求
        五、新一轮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提供了历史契机
        六、区域间对外开放比较优势的变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从实践层面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特征及趋势
        二,从理论层面厘清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的内在规律
        三、更好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
        四、为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研究借鉴
        五、为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提供研究基础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理论基础的系统论述与拓展
        二、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发展阶段及特征的系统考察
        三、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和演变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四、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的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的创新
        二、主要的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研究
        一、对外贸易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特征
    第二节 对外开放区域政策演变研究
    第三节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地理位置与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研究
        二、贸易投资政策与空间布局研究
        三、市场条件与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研究
        四、投资环境与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研究
        五、FDI的自我强化效应
    第四节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外商直接投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二、对外贸易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五节 现有文献评介
        一、现有文献总结
        二、现有文献不足
第三章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传统的区位理论和贸易理论
        一、传统的区位经济学理论
        二、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一、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及新贸易理论的诞生
        二、新经济地理学
    第三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一、基本模型框架(Melitz模型)
        二、开放经济下的厂商出口行为
        三、国内存在两个地区且出口企业冰山成本不同的情况
    第四节 产业集聚及其边界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三、产业集聚的均衡和边界
    第五节 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一、赫希哲的产业转移模型
        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1)
        一、对外开放管理体制的探索: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二、四大区域总体情况:对外开放空间布局还未有效体现
        三、四大区域内部空间布局
    第二节 改革开放深化期的合理集聚阶段(1992-2005)
        一、对外开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二、四大区域总体情况:东部地区占对外贸易和FDI比重持续上升
        三、四大区域内部发展情况
    第三节 区域差距缩小的协调发展阶段(2006-2018)
        一、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
        二、四大区域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占对外贸易和FDI比重持续上升
        三、四大区域内部发展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产业集聚和中国实际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集聚下的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贸易竞争力
        二、中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决定对外开放的多中心空间布局
        三、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要求构建更加协调的对外开放空间布局
    第二节 地理优势、政策支持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一、东部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于对外开放
        二、地理位置优势下的政策支持加速向东部地区集聚
    第三节 地理优势弱化与中西部地区赶超发展
        一、政策的趋同与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成熟
        二、高速运输网络与运输成本降低
        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空间布局对运输成本的依赖更少
        四、“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与中西部地区贸易发展
    第四节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经济学实证模型选取
        二、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四、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第一节 对外开放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一、对外开放空间集聚使得生产性需求集聚
        二、对外开放空间集聚引起资本积累的集聚
        三、对外开放空间集聚使得生产技术集聚
        四、对外开放空间集聚引起人力资本的集聚
        五、对外开放空间集聚拉大地区间产业结构差距
    第二节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
        一、对外开放向中西部地区集聚的直接增长效应
        二、对外开放空间空间布局优化与产业转移
        三、要素和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第三节 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实证模型选取
        二、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四、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展望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二、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演变原因
        三、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关系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一、评估四大区域占对外贸易和利用FDI的合理比重
        二、研究高速运输网络对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影响
        三、研究服务贸易加快发展背景下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四、构建更细化数据库研究对外开放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对外开放空间布局的目标和定位
        二、加快促进在中西部地区形成若干对外开放集聚区
        三、进一步提高全国市场一体化程度
        四、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4)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导向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结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税收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2.1 外商直接投资及税收政策相关理论
        2.1.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补偿理论
    2.2 利用税收手段优化外商投资导向的必要性
        2.2.1 有助于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
        2.2.2 有助于引导行业投资倾向
        2.2.3 有助于推动地区间发展
第3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的演变
    3.1 积极引资阶段(1978-1993)
    3.2 逐步减轻差别化政策待遇(1994-2007)
    3.3 彻底取消超国民待遇(2008 年及以后)
第4章 我国当前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分析
    4.1 我国当前外商直接投资引导方向
        4.1.1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引导方向
        4.1.2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结构引导方向
    4.2 我国当前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
    4.3 我国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取得成效
        4.3.1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
        4.3.2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优化
        4.3.3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结构优化
    4.4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现存的问题
        4.4.1 企业所得税制度有待进一步优化
        4.4.2 增值税适用税率层级差距过大
        4.4.3 外商投资相关配套制度和环境不完善
第5章 国际经验与借鉴
    5.1 发达国家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政策
        5.1.1 韩国
        5.1.2 日本
    5.2 发展中国家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政策
        5.2.1 印度
        5.2.2 缅甸
        5.2.3 越南
    5.3 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5.3.1 税收优惠待遇有针对性
        5.3.2 税收优惠政策较灵活
第6章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政策及相关配套建议
    6.1 持续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
        6.1.1 制定特殊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6.1.2 重视调整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6.1.3 灵活调整税收优惠方式
    6.2 进一步优化增值税税率结构
    6.3 加强投资相关配套制度环境的建设
        6.3.1 协助外资法落地事项
        6.3.2 整合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6.3.3 制定实施细则以保证优惠政策准确落地
        6.3.4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6.3.5 加深对外开放程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我国引进国际直接投资产业政策的演变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我国FDI产业政策的整体演变规律
    第一节 政策的探索阶段
    第二节 政策的扩展阶段
    第三节 政策的完善阶段
    第四节 FDI产业政策的整体演变规律
第三章 FDI部门产业政策的演变规律分析
    第一节 鼓励类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演变规律
        一、我国引进FDI的导向
        二、引进FDI导向指数的构建
        三、我国引进FDI导向指数的整体变动
        四、我国引进FDI导向指数分产业的变动
        五、引进FDI导向指数变化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限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演变规律
        一、我国限制FDI的导向
        二、我国限制FDI导向指数的构建
        三、我国限制FDI导向指数的整体变动
        四、第二产业各行业限制FDI导向指数的变动
        五、限制FDI导向指数变动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禁止类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演变规律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FDI地区产业政策的演变规律分析
    第一节 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优势导向
    第二节 中西部地区引进FDI优势导向指数的构建
    第三节 中西部地区各省份整体引进FDI优势导向指数的变动
    第四节 中西部地区各省份三次产业引进FDI优势导向指数的变动
    第五节 引进FDI优势导向指数变动的动因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我国FDI产业政策调整的建议
    第一节 对于FDI部门产业政策调整的建议
    第二节 对于FDI地区产业政策调整的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外商投资向中西部转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商投资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总体趋势[1]
    1. 当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
    2. 外商投资在我国的区位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二、外商投资向中西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 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制约因素
三、促进外商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措施
    1. 加大国家政策引导力度
    2. 优化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
    3. 积极搭建市场导向的引资平台
    4. 创新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模式
    5.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8)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0.1 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
    0.2 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进一步说明
    0.3 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0.4 主要的研究方法
    0.5主要的创新点
第1章 有关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经济分析的文献综述
    1.1 外国直接投资理论
        1.1.1 垄断优势理论
        1.1.2 产品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理论
        1.1.3 内部化理论
        1.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1.2.1 比较优势理论
        1.2.2 竞争优势理论
        1.2.3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替代与共存
    1.3 新经济增长理论
        1.3.1 新经济增长理论
        1.3.2 内生增长理论
第2章 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的经济分析
    2.1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准入政策
        2.1.1 投资自由化的涵义及其演化
        2.1.2 东道国经济主权与投资自由化之间的张力关系
        2.1.3 我国外资准入产业政策的发展
    2.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检验
        2.2.1 近期研究综述
        2.2.2 研究设计
        2.2.3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2.2.4 样本选取和变量选择
        2.2.5 相关关系分析与结论
        2.2.6 因果关系分析与结论
    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
        2.3.1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
        2.3.2 工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
        2.3.3 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
    2.4 小结
第3章 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政策的经济分析
    3.1 东部地区:政策现状及其经济分析
        3.1.1 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政策概述:"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
        3.1.2 现有研究综述
        3.1.3 对东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分析及建议
    3.2 中西部地区:政策现状及其经济分析
        3.2.1 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沿革
        3.2.2 现有研究综述
        3.2.3 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经济分析及建议
    3.3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政策与我国制度变革模式分析
        3.3.1 制度及制度变革
        3.3.2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实践:从供给主导型到需求诱致型
    3.4 小结
第4章 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政策的经济分析
    4.1 外商投资比例与外商投资企业性质和待遇
        4.1.1 与企业性质和企业待遇有关的外资比例问题
        4.1.2 对外资比例与企业绩效关系问题的实证分析
        4.1.3 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有关的外资比例问题
    4.2 外商投资企业自律机制与诉讼救济机制的经济分析
        4.2.1 对外商投资企业自律机制的经济分析
        4.2.2 对外商投资企业诉讼救济机制的经济分析
    4.3 企业与政府: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4.3.1 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制定的经济分析
        4.3.2 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执行的经济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中国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演变规律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沈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进一步扩大鼓励范围 促进外商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2019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答记者问[J]. 唐仁敏. 中国经贸导刊, 2019(13)
  • [4]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导向的税收政策研究[D]. 马思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5]我国引进国际直接投资产业政策的演变规律分析[D]. 厉银银. 云南大学, 2017(07)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17年 第14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7(22)
  • [7]外商投资向中西部转移问题研究[J]. 石碧华. 发展研究, 2011(08)
  • [8]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经济分析[D]. 徐唐棠. 吉林大学, 2010(09)
  • [9]中国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法规的演进与解构(1995~2008)[J]. 胡伟. 会计论坛, 2009(02)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2009年第4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9(11)

标签:;  ;  ;  ;  ;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