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社区滑坡加固处理

S社区滑坡加固处理

一、S小区滑坡加固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兰民[1](2021)在《中国岩土地震工程与土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实践》文中指出引言岩土地震工程与土动力学是地震灾害预防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支撑学科领域。其中,岩土地震工程学是研究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地震工程问题的学科,也是岩土工程与地震工程、土动力学交叉而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地震作用下土体的变形与强度特性,场地、地基和土工结构物的变形与稳定性问题。而土动力学是研究动力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场地动力响应和场地液化、震陷、滑坡等问题的学科。

顾寿华[2](2021)在《江岸小区对外停车场基坑稳定性及抗滑桩加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基坑围护以其施工和设计的灵活性和专业性一直以来是岩土工程专业技术领域中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近些年由于科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很多岩土工程设计分析计算软件(北京理正、同济启明星、迈达斯等)的应用,给深基坑围护的分析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深基坑围护目前除了需要考虑到基坑内部的支护设计、施工条件等多个方面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到基坑围护体系影响范围内周边环境与基坑自身的相互影响。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内的面积较大的深基坑围护方法研究是一项程序十分复杂、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的岩土工程专业要解决的问题。在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中,世界各个国家岩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已建立了关于各类基坑围护方法分类的非常完整的体系,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尤其是对于昆明对外停车场这类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围护问题还缺少系统、有效的围护方法分类。本文以昆明对外停车场深基坑围护为典型实例,通过深入研究该区域复杂的地质条件,并遵循局部有附加荷载的坑壁稳定性与基坑整体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了复杂周边环境条件和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坑稳定性,根据综合分类方法选择围护方法,确定了基坑围护最终设计方案。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在基坑方案分析设计对比中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了不同种类围护方法对基坑整体、抗倾覆等稳定性的影响。(2)对所接触过的基坑围护方法进行了分类。(3)进行了基坑稳定性分析模拟计算。(4)选定了最终基坑围护方案。(5)查清了场地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6)对常用的竖向截水帷幕进行总结。

朱慧宁[3](2020)在《考虑地震作用的滑坡防治微型桩合理桩间距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震较为频发,在山区地震常会诱发大量的滑坡灾害,因此对地震滑坡作用机理及其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具有显着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微型桩作为一种柔性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可有效减少脆性破坏的发生、避免结构完全失效,因此在滑坡防治工程的抗震设计中更具优势。目前对于地震动力作用下微型桩加固滑坡的相互作用机制、优化设计等问题尚在探索当中。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批准号:41572261),在振动台模型实验的基础上,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不同列间距、不同排间距下的三排微型桩群支护堆积层滑坡进行数值建模计算,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滑体位移、桩身变形受力特征及桩后土拱效应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提出较为合理的桩间距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以堆积层滑坡振动台试验设计方案为依据,使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并从材料本构关系及参数确定、网格及单元划分、接触设定、边界条件设置、动力加载等方面对建模过程做出详细阐述。然后对数值模型计算完毕后的桩土位移变形、测点PGA放大系数及桩身应力、弯矩分布与振动台试验所得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次数值模拟方案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在数值模拟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微型桩列间距,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对调整后列间距为3倍、6倍、9倍桩径下的工况分别进行建模计算,综合对比分析不同列间距下的桩后土拱效应、桩身受力特征及滑体位移得出,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列间距取值区间为6-7桩径时三排微型桩群支护效果较佳。(3)选定列间距为7倍桩径,调整微型桩排间距,对调整后排间距为3倍、4倍、5倍桩径下的工况分别进行建模计算,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排间距下的桩后土拱效应、桩身变形受力特征及滑体位移得出,在地震动力作用下采用梅花型布桩的三排微型桩群,排间距为桩后土拱拱高(本文模拟中为4倍桩径)时整体布置最为合理。

胡芹龙[4](2020)在《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川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为我国最重要的地势陡变带。该区地势险峻,地形起伏大,侵蚀切割强烈,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地质灾害点数量多,分布面广,具有灾害发展速度快且严重,危害性大的特点,极大威胁了受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每年四川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实施了治理工程,特别是汶川地震以来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为震后恢复重建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工程效果调查中也暴露了“快速的工程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技术上对这些不足进行系统总结在未来山区地质灾害的有效管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在全面阐述川西地区复杂地质环境的特点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及实地复核,揭示了区域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类代表性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竣工后的结构完好性及工程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治理工程中部分失效工程进行了分类,剖析了治理工程失效的原因,进而选择典型工程案例深入分析防治工程的失效机制,通过治理工程失效的力学和数值模拟分析,再现了失效过程。论文取得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全面收集川西地区地质环境资料,特别是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数据,气象资料如气温与降雨数据,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了康滇SN向构造带、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鲜水河断裂带、雅江弧形构造带五大区域构造单元地质环境差异,认为新生代以来强烈的表生改造为区内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决定了区内大多数地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以区内主要城镇、大江大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治理工程结构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等手段,对区内154个重大治理工程竣工后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受损性及各具体工程承担的工程使命进行了分析,对其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揭示川西地区90%以上的治理工程均起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滑坡支档工程保证了城镇、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泥石流拦砂工程最大限度的将固体物源拦在沟内,尽管部分满库或接近满库,通过清库仍能发挥拦挡功能;崩塌主动防治及被动工程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干线公路如G213的正常通行,保护了所威胁的居民点及城镇安全。(3)对川西地区已经失效或局部破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梳理,较全面分析了滑坡、崩塌及泥石流治理工程失效的特征。总结、分析滑坡支档工程失效模式,并以川西地区典型的坡折部位巴地五坡村滑坡为解剖案例,从地貌演化、堆积体成因、斜坡结构及横向坡基岩内部软弱夹层剪切阶梯式错动的失效过程,定性分析了此类治理工程失效是堆积体之下伏基岩含软弱夹层致锚固段岩体嵌固能力不足引起的,进而运用数值模拟分析其治理工程失效的过程。这类斜坡结构在川西具有代表性,巴地五坡村滑坡支档失效是基覆界面以下横向坡千枚岩“阶梯状拉-剪式”致抗滑桩嵌固段倾倒所致的分析结论为该类滑坡的客观认识及有效治理提供了借鉴。(4)以川西地区代表性泥石流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理措施的分类、治理措施有效性、防治工程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防治工程级别、施工工期等指标对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其中治理工程失效的类型。首先,泥石流防治工程失效较为普遍的是特大地震后对沟域物源的严重低估、堵溃事件(堵塞系数)低估、大比降沟谷沟道物源启动的低估、高频极端气候的低估,导致防治工程设计强度偏低而破损或毁坏;其二,设计中沟道侵蚀强度的低估导致防护堤等埋深不够,大坡降或行洪断面挤占后流速加快强冲刷作用下防护堤地基掏蚀后倾覆失稳;其三,渗流稳定估计不足致部分拦砂坝坝肩、副坝坝基冲刷破坏;其四,格栅坝等拦粗排细理念并非促效,粘性泥石流发生后粗大颗粒首先堵塞格栅,细粒物质无法排放。(5)以羊岭沟泥石流工程治理为典型案例,对其在天然工况条件下的正常流量和溃决性流量、以及在加固坝体条件下的溃决性流量分别计算其治理工程的承载力,最后对该类溃决型泥石流灾害的关键参数进行计算和优化,为该类泥石流灾害有效治理提供依据。(6)以簇头沟8.20泥石流为例,通过沟道比降、物源条件及水动力条件及冲刷堵溃分析,提出了冲刷—堵溃耦合效应(D值骤然增加)激发了特大山洪揭底(拉槽)的地质模式,揭示了8.20大型群发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进而通过泥石流动力学计算与分析,表明携带粗颗粒大流量的泥石流拥有巨大的冲击力,导致震后修建的拦砂坝及沟口桥梁直接被摧毁。(7)对崩塌防治措施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被动网失效进行了剖析,其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强震震裂危岩块体块度估计偏小、对危岩的规模估计不足、部分块度大的危岩应该主动为主兼被动防治方案仅仅采用了单一被动网拦挡措施等。进一步分析揭示,震后流行的“松动的危岩该震的都震下来的认识”忽略了危岩失稳的滞后性,在岷江G213线震后应急保通过程设置的被动网损坏较多;部分被动网工程是因应急需要,没有系统研究危岩体特征,部分大危岩块体失稳导致的毁坏占有很大比例,后期改用棚洞、拦石墙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赵满[5](2020)在《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治理模式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董志塬是黄土高原地区现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黄土塬,有“天下第一塬”和“陇东粮仓”的美誉。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以来,一直坚持水土保持科学实验与塬面综合治理实践两手抓,总结出塬面防治的治理模式,对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塬面周边的植被发生了巨大变化,侵蚀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需要重新提炼与总结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因此,本研究以董志塬塬面综合防护措施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现阶段塬区沟头溯源侵蚀的主要危害,溯源侵蚀产生的原因,当前塬区沟头溯源侵蚀治理的主要技术体系与模式以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便为该区后续黄土塬面保护实施方案设计和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对完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溯源侵蚀的发生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塬面和沟谷地形的差异、短时性大暴雨和植被盖度低是溯源侵蚀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塬面城镇化建设、不合理的工程选址和城镇地区集中排洪是诱发溯源侵蚀的主要人为因素。溯源侵蚀的主要危害有:破坏交通路线、蚕食农田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塬面径流调控利用方式,将董志塬地区现有沟头治理模式总结为以下三类:1)“蓄水型”沟头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围梗林带式”和“围梗涝池式”两种;2)“排水型”沟头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挑流消能型”、“坡面直排型”和“暗管导流型”三种;3)“回填加固型”和“削坡开级型”两类沟头防护措施常与上述治理模式配合使用。(3)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董志塬地区沟头治理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治理后沟头植被恢复缓慢,有发生溯源的潜在风险;2)部分沟头防护措施设计、布设不合理,防护措施年久失修,极端暴雨条件下易发生溯源;3)沟头较大的集水区,洪水排放不合理,未有合理的排泄措施与沟底防冲、消能设施等,沟蚀发生依然严重。(4)可采用客土覆盖、耕作翻松、栽植先锋植物种以及加强人为管控的方式促进沟头植被恢复。沟头防护措施应以10a~15a一遇暴雨为设计标准,同时兼顾集水面积、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并与沟道治理措施(谷坊、淤地坝等)结合使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对其进行检修,保证其能正常发挥防洪作用,汛期或暴雨结束后应及时对其检修和维护。

杨亚丽[6](2020)在《盘州市某边坡加固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山区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本文依托盘州市某边坡项目为工程实例,通过定性定量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边坡进行加固设计,提供2种边坡防护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通过对每种方案施工难易程度、经济性、环境方面等的比较选择,推选出最优方案,利用软件模拟支护完成后边坡的位移场、应力场,并计算加固后稳定系数,结合监控量测的数据对加固效果进行分析评测,为类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边坡防护设计提供提供技术依据。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岩坡的破坏类型和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包括结构平面、边坡形状的变化、岩体力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各种外力的直接作用。综述了现有的边界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2、基于极射赤平投影图,该侧边坡为顺向坡,放坡角度大于结构面角度,边坡易沿层面发生平面破坏。此外,边坡由于坡脚度数较大,其稳定也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基于极限平衡法该边坡自然状态下目前处于稳定状态,而饱和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运用传统的极限平衡方法与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数值模拟二者的计算结果近似,数值模拟法可靠,利用软件对边坡支护效果进行仿真和优化。3、在天然状态时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是由于雨水作用,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结果表明,边坡受降雨的强度影响比较大。为了保持岩坡的力学性质,考虑到边坡受爆破等影响,表层岩体破碎;另外岩体开挖暴露,岩体长期受雨水等影响,为防止边坡局部沿结构面组合角线发生楔形体掉块以及岩土体受外力作用而产生力学参数降低而影响边坡稳定,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需要考虑对边坡进行治理加固。4、基于研究区边坡特点,分别采用了抗滑桩加固和预应力锚索加固两种方法进行加固效果模拟,提高了边坡的安全系数,有效地减小了边坡的最大位移;但是使用抗滑桩加固的工程成本高于锚索,锚杆加固效果要优于抗滑桩效果。确定选用预应力锚杆(索)方案进行加固。5、依次改变锚固参数,模拟出两段边坡对应不同参数下的安全系数、位移和应力,给出一个合理的锚固方案,为同类型的项目加固提供参考意义。

李鹏[7](2019)在《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文中指出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南内陆地区,其北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建筑结构形式、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的乡村建筑多为传统窑洞和低多层建筑,且建筑病害、灾害时有发生。针对此类建筑工程病害,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对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的分类、安全鉴定、致灾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所述。开展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的现场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将乡村病害建筑分为窑洞建筑、低层建筑(1-2层)和多层建筑(3-6层)三类,考虑建设程序、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工程地质环境、地基条件、水环境、使用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了三类不同建筑病害的主要致灾因素与机理,揭示了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在降雨作用下引起土体强度劣化,致使窑洞类建筑的洞身整体变形或损坏;由于填土地基或地基浸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致使非窑洞类房屋产生裂缝而影响安全居住。结合工程实例,对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建筑类型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提出了建筑选址、场地防排水、使用防护等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措施;基于不同致灾因素下结构性能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实际工程且行之有效的病害处理措施,诸如土窑洞防水防潮、室内盲沟排水,室外改性土地面等一系列修缮技术措施;提出了生土窑洞的危险性鉴定方法。

陆衡[8](2019)在《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文中提出近几年南宁市陆续开展内河整治,建设了老口枢纽电站、邕宁梯级水利枢纽等工程,这些工程项目建成后邕江回水位将达到67.0m,蓄水水位上涨将会影响岸坡稳定。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岸坡存在崩塌滑坡、膨胀土、软土层等不良地质情况,7年间发生过4次滑坡。滑坡表层的填土厚度较厚,未经压实,结构松散,抗剪强度低,成分中的黏土、泥岩等具有中等胀缩性,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反复胀缩易产生裂隙,长期受到河流冲刷影响,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将会严重影响“邕宁枢纽防洪处理专项”工程、英华大桥护岸工程、南宁市柳沙半岛滨江环路二期工程边坡治理工程、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等项目的顺利建设,危及半岛半山、半岛东岸小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应立即开展滑坡稳定性评价、防治与预测,为处理不良地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将滑坡破坏的风险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论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通过广泛搜集和查阅邕江北岸相关文献资料,首先,从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和基本特征作为切入点开展稳定性评价;其次,采用简化Bishop法计算滑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再次,采用邓聚龙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该滑坡稳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另外,根据滑坡不稳定的评价结论和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提出滑带土改良、排水工程、生态防护、力学平衡四个滑坡防治措施;最后,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滑坡防治工程完工后的抗滑桩竖向位移进行预测,以时间-累积位移值构建灰色Verhulst模型,并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证实了Verhuls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抗滑桩初期位移值的变化规律;依据相关变形监测规范结合抗滑桩实测位移资料得出了滑坡防治效果良好,处于稳定状态的结论。通过滑坡稳定性评价、防治以及预测研究,能够进一步保障“邕宁枢纽防洪处理专项”工程、英华大桥护岸工程、南宁市柳沙半岛滨江环路二期工程边坡治理工程和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附近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将人水关系从“水患”变革到“水利”,可以为改善河岸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鑫[9](2019)在《昆明市森林湖小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湖小区边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黑林铺昭宗村森林湖小区内西侧。自2014年因连日大雨导致边坡前缘及中部土层松动下滑形成滑坡,标注为H1滑坡,如果H1滑坡再次整体发生大规模滑移,后缘边坡也随之可能发生滑坡,将对坡脚28幢、27幢住宅和住户存在安全隐患,危害范围内有居民36户,约100人,给居民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对该边坡的稳定性及防治工程设计开展全面的研究。本文以森林湖小区边坡为研究对象,从边坡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并通过现场实地勘察、室内实验等技术手段等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了该边坡的基本特征及H1滑坡基本形态特征、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在对H1滑坡及整个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时运用了传统的极限平衡法。为了更好的反映边坡各个部位的变形以及位移情况,采用Midas/GTS NX对边坡进行模拟,对其应力、位移以及应变进一步分析,结合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提出两种边坡防治方案并进行优选研究,最后借助Midas/GTS NX软件对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利用极限平衡法验证防治措施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搜集研究区附近的勘察资料和实地踏勘,对边坡区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森林湖小区边坡的现状特特征及H1滑坡的形成条件、变形过程和诱导因素。(2)采用极限平衡法对H1滑坡及边坡在三种工况下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安全储备不足;在暴雨或连阴雨的极端恶劣天气下容易发生滑动,因此边坡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加固治理。(3)为了更好的反映边坡各个部位的变形位移以及受力情况,采用Midas/GTS NX对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对其应力、应变以及位移进行分析。通过模拟计算表明,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和暴雨工况下会导致边坡的稳定性进一步恶化,极易滑动。(4)基于稳定性的分析结果,设计出两套工程防治方案,并进行比选,最终确定“格构梁锚索+植草+深部泄水管+肋柱板锚索+泄水孔+毛石挡墙+监测”的综合治理手段(5)最后利用数值模拟进行加固后的效果,并用极限平衡法加以验证,结果显示边坡稳定性系数明显提高,位移和剪切应变都有所减小,防护效果很好。

付英晗[10](2018)在《抗滑桩土拱效应影响因素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山区地区基础建设的推进,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的(滑)边坡工程也逐渐增多,而抗滑桩作为一种高效的抗滑支挡结构,其优越的加固性能在边(滑)坡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关于抗滑桩的工作原理,目前达成共识的是抗滑桩是通过桩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达到阻滑效果的,因此对抗滑桩进行合理的设计来保证桩间土拱效应最大程度的发挥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目前工程上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湖南省古丈县某小区抗滑桩加固边坡工程为背景,对土拱效应的三个影响因素即桩间距、桩宽、埋入深度进行了研究,利用FLAC3D软件建立模型得到二次正交回归试验的指标值,再对检测到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土拱效应的各因素最优解,并由此组成不同的工况进行设计计算。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数值模拟试验求得桩间距、桩宽、埋入深度三个影响因素与土拱效应之间的回归方程,求得各自的最优解为:桩间距8.98m,桩宽2.33m,埋入深度9.37m。考虑到工程安全储备以及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要求,对上述所求最优解进行适当折减,由此得到四组工况:工况一:桩间距6.0m,桩宽2.3m,埋入深度11m工况二:桩间距6.3m,桩宽2.3m,埋入深度11m工况三:桩间距6.6m,桩宽2.3m,埋入深度11m工况四:桩间距6.9m,桩宽2.3m,埋入深度11m(2)对不同工况建模进行分析,得到同一工况下受荷段土拱效应的发展规律为先强后弱,底部位置强于桩顶部位,最强处为距桩顶4m处的受荷段中下部。同一部位(距桩顶4m处)不同工况下,工况一、工况二、工况三土拱效应依次增强且增幅较大,工况三到工况四之间依然增强,但增幅减弱,土拱效应在工况四处达到最大,考虑到工况三处土拱效应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因此拟选工况三、工况四进行下一步设计计算。(3)经计算得到工况三单根抗滑桩钢筋用量约5.693,抗滑桩总工程量为15根,总用钢量为85.40t,工况四单根桩钢筋用量为6.028t,抗滑桩总工程量为14根,总用钢量为84.392t,选取工况四为此次设计计算的结果。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二次正交回归试验来进行土拱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不仅研究了单个因素对土拱效应产生的影响,还对两个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根据二次正交回归试验求得的回归方程可以求得三个未知量的局部最优解,从而可以组成多个工况,对不同的工况进行研究分析。

二、S小区滑坡加固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小区滑坡加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岩土地震工程与土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砂土液化特性、评价与加固方法
    (一)震害调查总结与满足国家建设急需阶段
    (二)引进借鉴,研究制定标准阶段
    (三)研发创新,创建理论与改进标准阶段
地震滑坡致灾机理、演化机制和风险评估
    (一)发震断层地震滑坡效应及成灾模式
        1.地震滑坡与发震断层的关系
        2.地震滑坡与地震学参数的关系
        3.地震滑坡运动学特征
    (二)地震滑坡动态演化机制及长期效应
        1.非动力作用滑坡触发机制
        2.地震诱发土质滑坡演化机制
        3.地震和水耦合及交互作用
        4.滑坡演化机制数值模拟
    (三)滑坡风险评估研究
        1.滑坡危险性分析
        2.滑坡致灾范围研究
        3.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
震陷机理、预测和风险评估
    (一)液化震陷
    (二)软土震陷
    (三)黄土震陷
土动力学理论与岩土地震工程实践成就
    (一)土动力学理论
    (二)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标准
    (三)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城市地震小区划
结语

(2)江岸小区对外停车场基坑稳定性及抗滑桩加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基坑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坑破坏失稳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2.1 基坑岩土体破坏失稳机制
        2.1.1 岩土体破坏强度理论
        2.1.2 岩土体破坏应力理论
    2.2 影响基坑稳定性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人为因素
    2.3 基坑稳定性分析方法
        2.3.1 定性分析方法
        2.3.2 极限平衡法
        2.3.3 数值分析法
第三章 基坑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1 项目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基坑周边环境分析
    3.2 气象、水文
    3.3 场地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3.3.1 地形地貌
        3.3.2 地质构造
        3.3.3 地震
    3.4 基坑场地岩土结构及组成
    3.5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3.5.1 地下水赋存条件
        3.5.2 基坑的涌水量
        3.5.3 水、土的腐蚀性
    3.6 地震效应评价
    3.7 饱和粉土、砂土液化判定
第四章 基坑的稳定性分析
    4.1 计算参数的选取
    4.2 基坑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4.2.1 极限平衡模型建立
        4.2.2 计算结果分析
    4.3 基坑稳定性数值仿真分析
        4.3.1 数值模型建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坑加固设计及加固效应分析
    5.1 基坑加固方案比选
    5.2 基坑抗滑桩加固设计计算
        5.2.1 基坑工程设计原则
        5.2.2 抗滑桩设计计算
    5.3 基坑抗滑桩加固效应极限平衡法分析
        5.3.1 极限平衡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基坑抗滑桩加固效应数值仿真分析
        5.4.1 数值模型建立
        5.4.2 计算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考虑地震作用的滑坡防治微型桩合理桩间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滑坡研究现状
        1.2.2 滑坡治理研究现状
        1.2.3 微型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2.4 微型桩治理边坡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2.2 桩土相互作用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实现
    2.3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2.3.1 模型尺寸选定及单元划分
        2.3.2 数值模型参数设定
        2.3.3 材料模型本构关系
        2.3.4 相互作用及接触设定
        2.3.5 材料阻尼设定
        2.3.6 边界条件及动力加载
    2.4 数值计算结果的验证
        2.4.1 变形及位移对比验证
        2.4.2 测点加速度响应结果对比验证
        2.4.3 桩身受力对比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列间距工况下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1 不同列间距下数值模型建立简介
    3.2 不同列间距下边坡位移结果对比分析
    3.3 不同列间距下土拱效应对比分析
        3.3.1 土拱效应机理分析
        3.3.2 土拱效应随深度的变化
        3.3.3 土拱效应随列间距的变化
    3.4 不同列间距下受力分析
        3.4.1 桩身应力数据分析
        3.4.2 桩身内力数据分析
    3.5 最优列间距的选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排间距工况下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1 不同排间距下数值模型建立简介
    4.2 不同排间距下位移结果分析
        4.2.1 边坡位移分析
        4.2.2 桩身位移分析
    4.3 不同排间距下土拱效应分析
        4.3.1 土拱效应随深度的变化
        4.3.2 土拱效应随排间距的变化
    4.4 不同排间距下桩身应力分析
    4.5 最优排间距选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空间发育研究
        1.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失效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川西地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区域地质环境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地震
第3章 川西地区既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研究
    3.1 汶川地震前后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2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措施
    3.3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效果
        3.3.1 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的评判原则
        3.3.2 川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总体效果
    3.4 汶川地震前川西地区代表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分析
        3.4.1 丹巴县城后山滑坡治理工程
        3.4.2 金川八步里沟拦砂坝
        3.4.3 丹巴县江口沟泥石流综合治理
        3.4.4 国道G318线老虎嘴崩塌治理工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川西地区既有治理工程失效模式
    4.1 川西地区滑坡、崩塌治理工程失效模式
        4.1.1 抗滑桩的剪断或拉断
        4.1.2 抗滑桩倾倒或滑移
        4.1.3 抗滑桩桩间溜土
        4.1.4 抗滑桩桩后土体越顶
        4.1.5 锚索被拉断或拔出
        4.1.6 挡土墙破裂或掩埋
        4.1.7 崩塌防护网失效模式
    4.2 川西地区代表性泥石流治理工程失稳模式
        4.2.1 拦挡工程满库失效
        4.2.2 坝基冲刷掏蚀破坏失效
        4.2.3 坝基渗透破坏失效
        4.2.4 坝肩失稳破坏失效
        4.2.5 坝顶冲蚀破坏失效
        4.2.6 桩林地基掏刷毁坏失效
        4.2.7 排导槽破坏失效
        4.2.8 边墙掩埋失效
        4.2.9 副坝破坏失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滑坡治理工程失效机制及治理效果评价研究
    5.1 川西峡谷区坡折部位变形与滑坡
    5.2 巴地五坡村滑坡形成机制
        5.2.1 巴地五坡村滑坡环境条件
        5.2.2 滑坡基本特征
        5.2.3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及失效过程
        5.2.4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制
        5.2.5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失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5.3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5.3.1 滑坡防治效果评价因素
        5.3.2 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
        5.3.3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治理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
    6.1 川西地区典型泥石流概况
        6.1.1 川西地区泥石流分布概况
        6.1.2 川西地区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案例
    6.2 羊岭沟泥石流治理效果
        6.2.1 地质环境概况
        6.2.2 羊岭沟泥石流基本概况
        6.2.3 羊岭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失效数值模拟研究
    6.3 簇头沟泥石流8.20启动机理及治理工程失效分析
        6.3.1 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6.3.2 簇头沟泥石流物源启动模式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治理模式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董志塬水土流失特征及治理现状
    3.1 小流域分区
    3.2 水土流失特征
    3.3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3.4 小结
第四章 董志塬溯源侵蚀的危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1 自然地理因素分析
    4.2 溯源侵蚀的危害
    4.3 溯源侵蚀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治理模式典例分析
    5.1 沟头治理样点分布
    5.2 沟头治理典例分析
    5.3 沟头治理模式总结
    5.4 小结
第六章 董志塬沟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沟头缺乏植被保护引发溯源
    6.2 防护措施设计、布设不合理引发溯源
    6.3 沟头治理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盘州市某边坡加固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质边坡的分类及稳定性影响因素
        1.2.2 岩质边坡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2.3 岩质边坡支护设计参数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分析及稳定性分析
    2.1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2.1.1 岩石边坡的破坏类型
        2.1.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2.2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2.1 结构面在边坡破坏中的作用
        2.2.2 边坡外部形状的改变
        2.2.3 岩体力学性质的改变
        2.2.4 各种外力直接作用
    2.3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3.1 定性分析
        2.3.2 定量分析
    2.4 边坡稳定性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3.1 工程概况
        3.1.1 边坡概况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2 基于赤平投影法的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3.3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3.3.1 A-B段整体稳定性
        3.3.2 B-C段整体稳定性
        3.3.3 稳定性评价
    3.4 基于数值模拟边坡稳定性分析
        3.4.1 有限差分基本原理
        3.4.2 岩质边坡典型剖面稳定性数值分析
    3.5 传统方法与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边坡支护方案及优化
    4.1 概述
    4.2 支护方案确定及数值模拟
        4.2.1 抗滑桩加固模拟
        4.2.2 预应力锚索加固模拟
        4.2.3 两种加固方案分析比较
        4.2.4 确定支护方案
    4.3 支护方案优化
        4.3.1 确定最优锚固角度
        4.3.2 确定最优锚固间距
        4.3.3 确定最优锚固长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边坡支护后稳定性分析及监控量测
    5.1 研究区边坡支护后稳定性分析
    5.2 研究区边坡监控量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延安北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2.1.1 区域地形地貌
        2.1.2 区域地层岩性
        2.1.3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特征与原因分析
    3.1 建筑病害特征
        3.1.1 窑洞病害特征
        3.1.2 低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3.1.3 多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3.2 病害建筑致灾原因分析
        3.2.1 窑洞致灾原因
        3.2.2 低层建筑致灾原因
        3.2.3 多层建筑致灾原因
    3.3 建筑病害致灾原因小结
第4章 延安北部乡村窑洞病害防治技术
    4.1 乡村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
        4.1.1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要点
        4.1.2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分级
        4.1.3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特色
    4.2 典型窑洞的稳定性分析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2.2 典型窑洞建筑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窑洞规划选址
        4.3.1 窑洞总平面布局
        4.3.2 窑洞排水技术措施
        4.3.3 乡村院落排水技术措施
    4.4 窑洞修缮改进措施
        4.4.1 窑顶防水处理
        4.4.2 室内设盲沟排水
        4.4.3 窑掌设通风孔
        4.4.4 改性地面
第5章 延安北部低、多层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技术
    5.1 低、多层乡村山地建筑布局
        5.1.1 山地建筑布局
        5.1.2 低多层乡村建筑场地防排水措施
    5.2 低、多层山地建筑地基加固技术
        5.2.1 干拌碎石桩加固案例
        5.2.2 置换挤密桩桩桩周土变形数值分析
        5.2.3 置换挤密桩法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预测研究的发展综述
        1.2.1 滑坡的含义
        1.2.2 国内外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预测研究的发展综述
    1.3 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工程地质环境以及基本特征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水文和气候
    2.3 工程区域水文地质
        2.3.1 地形地貌
        2.3.2 工程地质构造和地震
        2.3.3 水文地质
        2.3.4 不良地质
    2.4 滑坡的基本特征
        2.4.1 工程滑坡现状
        2.4.2 滑坡成因分析
        2.4.3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2.4.4 滑体结构特征
        2.4.5 滑动面的确定
    2.5 工程植被情况
    2.6 小结
第三章 简化Bishop法在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3.1 简化Bishop法概述
    3.2 简化Bishop法在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3.2.1 计算参数的选择
        3.2.2 计算方法
        3.2.3 计算工况
        3.2.4 评价过程及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的邓聚龙灰关联分析
    4.1 灰色理论系统概述
    4.2 灰色理论系统的数据处理
        4.2.1 均值生成法
        4.2.2 级比生成算子
        4.2.3 累加生成法与累减生成法
    4.3 邓聚龙灰关联分析法简介
        4.3.1 灰关联分析法相关计算理论
        4.3.2 灰关联度的计算步骤
    4.4 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邓聚龙灰关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预防和治理措施
    5.1 滑坡预防和治理措施概述
    5.2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预防和治理措施
        5.2.1 滑带土改良加固措施
        5.2.2 排水措施
        5.2.3 力学平衡措施
        5.2.4 生态防治措施
    5.3 小结
第六章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变形预测
    6.1 灰色模型概述
    6.2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抗滑桩变形灰色预测
        6.2.1 灰色预测模型的选择
        6.2.2 Verhulst模型简介
        6.2.3 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抗滑桩变形灰色预测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结论
        7.1.2 不足之处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昆明市森林湖小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边坡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理论基础和治理技术
    2.1 边坡的类型及破坏形式
    2.2 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2.2.1 定性分析方法
        2.2.2 定量分析方法
        2.2.3 不确定分析法
    2.3 边坡常用治理技术
        2.3.1 绕避滑坡
        2.3.2 减重与加载
        2.3.3 边坡排水工程
        2.3.4 支档工程
        2.3.5 滑带土改良
        2.3.6 生物工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象
    3.2 边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区域地质构造
        3.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3.2.5 水文地质条件
        3.2.6 人类工程活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1滑坡及后缘边坡基本特征
    4.1 H1 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4.1.1 滑坡边界条件、形态及规模
        4.1.2 滑坡变形特征
        4.1.3 滑坡形成因素分析
        4.1.4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及破坏模式分析
        4.1.5 滑坡演化过程分析
    4.2 H1 滑坡后缘边坡现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5.1 定性分析
    5.2 边坡定量计算分析
        5.2.1 计算模型选取
        5.2.2 计算工况
        5.2.3 计算方法的选取
        5.2.4 计算参数的选取
        5.2.5 计算结果分析
    5.3 基于MIDAS/GTS软件分析边坡稳定性
        5.3.1 MIDAS/GTS的基本介绍
        5.3.2 强度折减法
        5.3.3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5.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5 边坡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
    5.4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5 滑坡、边坡发展趋势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边坡防治方案设计研究
    6.1 防治目标及原则
        6.1.1 防治目标
        6.1.2 防治原则
    6.2 边坡防治工程等级及安全系数的确定
    6.3 边坡加固效应研究
        6.3.1 方案一
        6.3.2 方案二
        6.3.3 治理方案选取
    6.4 分项工程设计
        6.4.1 锚索格构梁工程设计
        6.4.2 肋柱板锚索设计
        6.4.3 毛石护脚挡土墙及深部泄水管及泄水孔
    6.5 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6.5.1 材料性质与参数
        6.5.2 计算剖面选取
        6.5.3 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分析
        6.5.4 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抗滑桩土拱效应影响因素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抗滑桩的抗滑机理
    1.4 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边坡稳定性与土拱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1.1 瑞典圆弧法
        2.1.2 Bishop条分法
        2.1.3 强度折减法
    2.2 建立模型
        2.2.1 FLAC3D简介
        2.2.2 边坡模型
        2.2.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2.3 二次正交回归试验原理
        2.3.1 试验组合因素
        2.3.2 试验组合设计
    2.4 二次正交回归试验组合设计
        2.4.1 确定试验因素取值
        2.4.2 确定试验水平
        2.4.3 确定试验方案
    2.5 建立二次回归方程
    2.6 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2.7 二次正交回归试验数据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抗滑桩土拱效应工况分析
    3.1 抗滑桩边坡模型
        3.1.1 边坡模型
        3.1.2 桩单元
    3.2 桩间土拱形成原理
    3.3 土体位移分析
    3.4 土体水平方向应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滑桩计算分析与设计计算
    4.1 抗滑桩计算方法
        4.1.1 m法
        4.1.2 k法
    4.2 理正岩土软件简介
    4.3 抗滑桩设计计算
        4.3.1 工况三桩身内力、土反力计算及配筋
        4.3.2 工况四桩身内力、土反力计算及配筋
    4.4 施工工艺与施工质量评定
        4.4.1 施工工艺
        4.4.2 施工质量评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S小区滑坡加固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岩土地震工程与土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实践[J]. 王兰民. 城市与减灾, 2021(04)
  • [2]江岸小区对外停车场基坑稳定性及抗滑桩加固效应研究[D]. 顾寿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考虑地震作用的滑坡防治微型桩合理桩间距研究[D]. 朱慧宁. 长安大学, 2020(06)
  • [4]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D]. 胡芹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治理模式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 赵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盘州市某边坡加固方案优化研究[D]. 杨亚丽. 贵州大学, 2020(04)
  • [7]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D]. 李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8]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D]. 陆衡. 广西大学, 2019(03)
  • [9]昆明市森林湖小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D]. 王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抗滑桩土拱效应影响因素研究及工程应用[D]. 付英晗.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S社区滑坡加固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